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典读诵 > 佛教经典 > 本缘部

大庄严论经 (15卷)〖后秦 鸠摩罗什译〗

大庄严论经卷第二

马鸣菩萨造

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四)

复次夫听法者。有大利益增广智慧。能令心意悉皆调顺。我昔曾闻。师子诸国。尔时有人。得摩尼宝大如人膝。其珠殊妙世所希有。以奉献王。王得珠已谛视此珠而说偈言。

往古诸王等  积宝求名称

聚会诸宾客  出宝自矜高

舍位命终时  捐宝而独往

唯有善恶业  随身不舍离

譬如蜂作蜜  他得自不获

财宝亦如是  资他无随己

往昔诸国王  为宝之所诳

储积已待他  无一随己者

吾今当自为  必使宝随己

唯佛福田中  造作诸功德

随己至后世  善报不朽灭

临当命终时  一切皆舍离

举宫室亲爱  大臣诸猛将

悲恋送亡者  至冢则还家

象马宝辇舆  珍玩及库藏

人民诸城郭  园苑快乐处

飘然独舍逝  都无随从者

王说偈已即诣塔所。以此宝珠置塔枨上。其明显照犹如大星。若日出时照王宫殿。晖曜相映倍于常明。珠之光明日日常尔。于一日中卒无光色。王怪其尔即遣人看。既至彼已不见宝珠。但见枨下血流污地。寻逐血迹至迦陀罗林。未到彼林已见偷珠人窜伏树间。偷珠之人当取珠时。堕枨折[月*坒]故有是血。即执此人将诣王边。王初见时甚怀忿恚。见其伤毁复生悲愍。慈心视之而语之言。咄哉男子。汝甚愚痴偷佛宝珠。将来之世必堕恶趣。即说偈言。

怪哉甚愚痴  无智造大恶

如人畏杖捶  返受于斩害

畏于贫穷苦  兴此狂愚意

不安少贫乏  长受无穷厄

尔时一臣闻是偈已。即白王言如王所说真实不虚。即说偈言。

塔为人中宝  愚痴辄盗窃

斯人无量劫  不得值三宝

如昔有一人  信心欢喜故

耳上须曼花  以用奉佛塔

人天百亿劫  极受大快乐

十力世尊塔  盗宝而自营

以是业缘故  沉没于地狱

复有有一臣怀忿而言。如此愚人罪咎已彰。何须呵责宜加刑戮。王告臣言。莫出此语。彼人已死何须更杀。如人倒地宜应扶起。时王即说偈言。

此人已毁行  宜速拔济之

我当赐财宝  令忏悔修福

使其得免离  将来大苦难

我当与钱财  使彼供养佛

若彼不向佛  罪过终不灭

如人因地跌  还扶而得起

因佛获过罪  亦因佛而灭

时王即便大赐钱财。教令佛边作诸功德。尔时偷者即作是念。今者大王。若非佛法中调顺之人。计我愆罪应被斩害。此王能容。实是大人赦我重罪。释迦如来甚为奇特。乃能调化邪见国王作如斯事。说是语已。还到塔所匍匐向寺。合掌归命。而作是言。大悲世尊世间真济。虽入涅槃犹能以命赈赐于我。世间咸皆号为真济。名称普闻遍诸世界。及于今者济我生命。是故真济名不虚设。即说偈言。

世间称真济  此名实不虚

我今蒙救拔  知实真济义

世间皆炽然  多诸郁蒸恼

慈悲清凉月  照除热恼苦

如来在世时  于旷野鬼所

拔济首长者  是事未为难

于今涅槃后  遗法济危厄

令我脱苦恼  是乃为甚难

云何世工匠  奇巧合圣心

图像举右手  示作安慰相

怖者睹之已  尚能除恐惧

况佛在世时  所济甚弘多

今遭大苦厄  形像免济我

(五)

复次夫少欲者。虽有财物心不爱著。犹得称之名为少欲。我昔曾闻。有优婆塞。彼优婆塞时有亲友信婆罗门法。时彼亲友善信婆罗门。弊衣苦行五热炙身恒食恶食卧粪秽中。即唤优婆塞言。汝可就此观婆罗门。汝颇曾见清身自苦高行之士少欲知足如此人不。优婆塞言。如此高行可诳于汝。即共亲友问婆罗门。汝今苦行为何所求。婆罗门曰。我今苦行欲求为王。时优婆塞语亲友言。此人今者。方求大地库藏珍宝。宰割自恣贪嗜美味。宫人侍御好乐女色。种种音乐而以自娱。虽作大臣长者有诸财宝不适其意。乃欲希求一切大地人民珍宝。何以称之为少欲耶。汝但见其身行苦行。便谓少欲。不知此人所求无厌。谓为少欲。即说偈言。

所谓少欲者  非必恶衣食

无诸资生具  以之为少欲

此人于今者  心如大河海

贪求无厌足  云何名少欲

今修此苦行  贪渴五欲故

此人实虚伪  诈现少欲相

为贪故自苦  实非少欲者

说是偈已。优婆塞复作是言。今者此人具诸贪欲嗔恚愚痴。仙圣所行无有少分。是故当知。夫少欲者不在钱财多诸宝物。何以知之。如频婆娑罗王富有国土象马七珍。犹名少欲。所以者何。虽有财宝心不贪著乐于圣道。以是之故虽复富有七珍盈溢。心无希求名为少欲。虽无财宝希求无厌。不得名为少欲知足。即说偈言。

若以无衣食  裸形尼干等

造作诸勤苦  以为苦行者

饿鬼及畜生  贫穷诸衰恼

斯等处艰难  亦应名苦行

此人亦如是  徒为自疲劳

形虽作苦行  而心怀贪著

希求无厌足  不名为少欲

虽复具众物  心无所染著

修行乐圣道  是乃名少欲

譬如诸农夫  以谷种田中

贪收多果实  不名为少欲

身如恶痈疮  将适须众具

意求于道故  是名少欲者

为治恶痈疮  少受资生具

心不贪后有  是真名少欲

心意不谄曲  亦不求名利

虽有资生具  名闻具实德

能有如斯事  是乃真少欲

(六)

复次虽复持戒。为人天乐是名破戒。我昔曾闻。有一沙门与婆罗门于空林中夏坐安居。于时沙门数数往返婆罗门所。与其共事不存亲疏正处其中。所以者何。若与亲昵恐其生憍慢。若与其疏谓为憎恶。即说偈言。

以杖置日中  竖卧俱无影

执杖倚亚者  其影则修长

彼人亦如是  亲疏宜得中

令渐通泰已  然后为说法

此婆罗门无有智慧。不别贤愚供事极苦。是以我今不宜亲昵亦不应疏。何以故。事愚人苦不解供事亦名为苦。种种方便共相习近。渐相体信得与言语。尔时比丘问婆罗门。汝今何故举手向日。卧灰土上裸形啖草。昼夜不卧翘足而立。行此苦行为何所求。婆罗门答曰。我求国王。此婆罗门于后少时身遇病患。往问医师疗疾之方。医师报言。宜须食肉。于是婆罗门语比丘言。汝可为我至檀越家乞索少肉以疗我疾。于时比丘作是思惟。我今化彼正是其时。作是念已化为一羊系著其边。婆罗门问比丘言。汝为索肉今在何处。比丘答言。羊即是肉。婆罗门大生嗔恚而作是言。我宁杀羊而食肉耶。于是比丘说偈答言。

汝今怜一羊  犹尚不欲杀

后若为国王  牛羊与猪豕

鸡犬及野兽  杀害无有量

汝在御座上  厨宰供汝食

汝若嗔恚时  当言斩彼头

或言截手足  又时教挑目

汝今怜一羊  方欲多杀害

若实有悲心  宜舍求王意

如人临刑戮  畏苦多饮酒

华林极敷荣  猛火将欲焚

又如著金锁  虽好能系缚

王位亦如是  恒有恐惧心

威力诸侍从  庄严以珍宝

不见后过患  凡夫贪愿求

既得造诸恶  坠堕三恶道

如蛾贪火色  投中自燋灭

虽有五欲乐  名称普闻知

恒多怀恐惧  忧苦患极深

犹如捉毒蛇  逆风持炬火

不舍危害至  亦如临死苦

王者游出时  顶上戴天冠

众宝自璎珞  上妙庄严服

名马众宝车  乘之出游巡

道从数百千  威势极炽盛

若有寇敌时  宝铠自严身

胜则多杀害  负则失身命

妙香以涂身  上服以香熏

所食诸肴膳  百味恣其口

所须皆随意  无有违逆者

行来若坐卧  举动悉疑畏

亲友亦不信  虽复为亲友

恒有危惧心  云何名为乐

如鱼吞钩饵  如蜜涂利刀

亦如网罗襁  鱼兽贪其味

不见后苦患  贵富亦如是

终受地狱苦  地狱垣墙壁

屋地皆炽然  罪人在其中

火出自烧身  受苦无有量

汝当自思惟  所为乐既少

众苦患甚多  是故应念苦

莫求贵自在  舍汝愿求心

唯有求解脱  众苦悉消除

婆罗门闻是偈已默然不答。合掌向比丘白言。尊者。善有辩才开悟我心。设使得彼三十二天王者亦不甘乐。即说偈言。

善意巧方便  明智能观察

为我除邪愿  示导正真路

善友当如是  世间所称赞

常应近是友  无有诤恼患

善导我心意  回邪入正道

示我善恶相  令得于解脱

(七)

复次依邪道者得众苦患。修正道者增长信心及以名称。有智之人应观邪正。我昔曾闻。有一人于行路侧作小苦行。若有人时卧棘刺上。若无人时别居余处。有人见已而语之言。汝今亦可徐卧刺上。何必纵体伤毁甚多。此人闻已深生嗔忿。放身纵体投棘刺上转剧于前。时有一优婆塞在其傍立。是苦行者见已自摆转复增剧。优婆塞即语之言。汝于前者但以小刺。今复乃用嗔恚之棘而以自刺。先所刺者伤毁甚浅。贪嗔之刺乃为深利。卧棘刺者苦止一世。贪嗔刺苦及无量身。以刺刺身此疮易灭。贪嗔刺疮历劫不差。是故宜速除深毒刺。即说偈言。

汝今应勤拔  心中深毒刺

宜以利智刀  割断贪嗔棘

贪嗔深著人  世世不可袪

愚小诸邪见  不识正真道

苦身卧棘刺  以苦欲离苦

人见卧棘刺  无不远逃避

唯汝于斯苦  抱持不放舍

我见如此事  乃知有邪正

是故重自归  十力之世尊

大悲拔众苦  开示正道者

涉彼邪径众  导以八正道

外道邪见等  为苦所欺诳

极为信著苦  流转无穷已

诸有智慧者  见此倍增信

外道甚愚惑  苦尽得解脱

出世大仙说  众具悉备足

得修八正道  修道故解脱

以是故当知  安乐获解脱

非如汝外道  受苦得涅槃

依心故造作  善恶等诸业

汝当伏心意  何故横苦身

身为众结使  妄修种种苦

是苦修道者  地狱应是道

然此地狱中  斩截及粪屎

炽然烧炙等  具受众苦毒

彼虽受诸苦  不得名苦行

智慧袪三业  垢秽皆消除

释迦文佛教  教诸一切人

应求天甘露  又宣说止观

亦庄饰智慧  是名真苦行

何用徒劳身  造作无益苦

此苦甚长远  深广无崖限

譬如有恶子  不得其孝养

但作诸罪累  由彼受众苦

是时彼外道  而作如是言

诸仙修苦行  亦复得生天

优婆塞说偈  而答于彼言

诸仙生天上  非因卧棘刺

由施戒实语  而得生天上

汝虽作苦行  都无有利益

犹如春农夫  不下于种子

至秋无果实  而可得收获

汝等亦如是  不种善根子

但修诸苦行  毕竟无所获

夫欲修道者  当资于此身

以美味饮食  充足于躯命

气力既充溢  能修戒定慧

断食甚饥渴  身心俱扰恼

不令心专定  云何获圣果

虽复食肴膳  不贪著美味

但为戒实语  施忍及禅定

斯等为种子  能获善果报

身虽受饥渴  而心望美味

因时尚不甘  况当获美果

若有残害心  使他生畏怖

若除残害心  能施无畏者

是则名行法  若复生残害

称之为非法  美味充足者

终无害他意  以无害心故

无有损于彼  设起大慈心

然得大善果  汝虽行自饿

饥渴而睡眠  亦复无益事

外道作是言  如汝起慈心

不必能利益  而得大果报

自饿而睡眠  其事亦如是

虽无益于彼  亦得善果报

优婆塞答言  慈心除嗔害

以除嗔害故  能获善果报

汝法作苦行  增长于嗔故

便起身口恶  云何得善果

慈心则不尔  若起慈心时

能除灭嗔害  以无嗔害故

则起身口善  无益而苦行

云何同慈善  譬如师子吼

诸兽无在前  如来无碍辩

其事亦如是  一切诸外道

无敢抗对者  说法摧外道

默然无酬答

(八)

复次夫身口业不能自在要由于意。我昔曾闻。有比丘尼至赊伽罗国。于彼国中。有婆罗门。五热炙身额上流水。胸腋怀中悉皆流汗。咽喉干燥唇舌燋然。无有涎唾。四面置火。犹如融金。亦如黄发。红赤炽然。夏日盛热以炙其上。展转反侧无可避处。身体燋烂如饼在鏊。此婆罗门常著缕褐五热炙身。时人因名号缕褐炙。时比丘尼见是事已。而语之言。汝可炙者而不炙之。不可炙者而便炙之。尔时缕褐闻是语已。极生嗔恚而作是言。恶剃发者何者可炙。比丘尼言。汝若欲知可炙处者。汝但炙汝嗔忿之心。若能炙心是名真炙。如牛驾车。车若不行乃须策牛不须打车。身犹如车。心如彼牛。以是义故汝应炙心云何暴身。又复身者如林如墙。虽复烧炙将何所补。即说偈言。

心如城主  城主嗔恚  乃欲求城

无所增益  譬如师子  有人或以

弓箭瓦石  而打射之  而彼师子

逐逐彼人  譬如痴犬  有人打掷

便逐瓦石  不知寻本  言师子者

喻智慧人  能求其本  而灭烦恼

言痴犬者  即是外道  五热炙身

不识心本  婆罗门言  何名炙心

比丘尼言  四谛之智  如四火聚

修道如日  夫智慧者  以四谛火

修道净日  以此五法  而炙其心

而此身者  不得自在  何故苦身

若欲苦者  当苦于彼  能苦身本

行来坐卧  非身所为  但为心使

若非身作  过在于心  何故苦身

心若离身  身如木石  是以智者

宜责其心  不应苦身  又汝以此

五热炙身  以为苦行  而得道者

地狱众生  受苦无量  种种楚毒

亦应得道  婆罗门曰  为此苦行

发心造作  得名修道  地狱众生

逼迫受苦  是故不应  说言修道

比丘尼曰  若自发心  而得福者

小儿把火  亦应得福  然实不得

以是推之  汝之所作  五热炙身

亦无有福  婆罗门曰  婴孩小儿

无有智慧  是以无福  我有智慧

造作如此  五热炙身  是故有福

比丘尼言  若以有智  修于苦行

便有福者  采真珠人  刺身出血

珠乃可得  亦应有福  婆罗门曰

以贪心故  虽复出血  不名为福

比丘尼言  汝为苦行  贪天上乐

亦应无福  若以贪求  无果报者

游猎之人  不应得报  若使鱼猎

不得报者  汝今为此  苦行之事

亦不应得  天上乐报  汝今何故

身心回转  欲以苦行  得于天乐

我佛法中  无有如斯  五热炙身

受苦行法  得彼天乐  欲得天乐

修实语等  诸善功德  虽复贪怖

得生天乐  譬如服药  或贪或怖

既服之已  药力必行  若住实语

诸功德者  或贪或怖  必得天乐

时婆罗门  辞穷理屈  不能加报

默然而住  时左右人  于佛法中

生清净信  深乐正法  各相谓言

善哉佛法  有大智力  甚深难测

外道之智  极为浅薄  譬如爆火

若触人身  人无不畏  佛法爆火

亦复如是  触婆罗门  能令其怖

我等今者  得闻佛法  善胜之论

咸应归向  佛涅槃处  恭敬礼拜

南无世尊  音声善柔  敷演说法

女人智浅  饮佛甘露  能大众中

说法无畏  谁于佛语  而不恭敬

斯比丘尼  智慧微浅  能用灭结

牟尼尊语  犹故能令  此婆罗门

不能加报  默然而住

(九)

复次欲如肉抟众鸟竞逐。有智之人深知财患而不贪著。我昔曾闻。修婆多国时有比丘。于坏垣壁见有伏藏。有大铜瓮满中金钱。将一贫优婆塞而示之处。即语之言。可取是宝以为资生。时优婆塞问比丘言。何时见此。比丘答言。今日始见。优婆塞言。我见是宝非适今日。久来见之。然我不用。尔今善听。我当说宝所有过患。若取是宝为王所闻。或至于死。或被谪罚。或复系闭。如斯等苦不可称数。即说偈言。

我见是宝来  历年甚久远

此宝毒螫害  剧彼黑毒蛇

是故于此宝  都无有贪心

观之如毒蛇  不生财宝想

系闭被谪罚  或时至死亡

一切诸灾害  皆由是宝生

能招种种苦  为害甚可怖

故我于宝所  不生贪近想

群生迷著宝  谓之为珍玩

宝是危害物  妄生安善想

有如斯过患  何用是宝为

如是脓污身  趣自支躯命

会当舍败灭  何用珍宝为

譬如火投薪  无有厌足时

人心亦如是  希求无厌足

汝若怜愍我  教我少欲法

云何以财宝  而以见示语

夫少欲知足  能生大利乐

若其多欲者  诸根恒散乱

贪求无厌足  希望增苦恼

然此多欲人  常生于欲想

贪利无有极  如摩竭鱼口

而彼少欲人  无贪求苦故

心恒怀悦豫  欢庆同节会

时优婆塞赞叹少欲知足之法。彼比丘生希有想而赞之言。善哉善哉。真是丈夫。虽无法服心已出家。能顺佛语知少欲法。而此少欲诸佛所赞。比丘言。汝之所说总而言之。深见讥呵令我愧踖。汝今处家妻子眷属僮仆使人。正应贪求以用自营。能随佛语赞叹少欲。假使有人以铁为舌。无有能呵少欲知足。我今虽复剃除须发身服法衣相同沙门。然实不知沙门之法。而方教汝多欲之事。不能称述法王所赞少欲之法。是诸善源。如佛修多罗中亦说少欲为沙门本。如来昔日乞食讫。若有余食。或时施与诸比丘等。或复置于水中用与诸虫。尔时有二比丘乞食不足。而有饥色从外来入。佛既见已而语之言。今有余食汝能食不。一比丘言。如来世尊说于少欲有大功德。我今云何贪于此食而啖之耶。一比丘言。如来世尊所有余食难可值遇。梵释天王等皆悉顶戴而恭敬之。我今若食当益色力安乐辩才。如是之食甚难值遇。云何不食。于时世尊赞不食者。善哉比丘。能修佛教行少欲法。此一比丘虽顺佛语。食佛余食佛不赞叹。是故当知。少欲之法。佛所印可教戒之本。即说偈言。

欲得法利者  应当解小欲

如此少欲法  圣庄严璎珞

今世除重担  无忧而快乐

乃是大涅槃  宅室之初门

关制魔军众  要防之隘路

度于魔境界  无上之印封

持戒如巨海  少欲如海潮

能为众功德  密致之覆盖

贪求疲劳者  憩驾止息处

亲近少欲者  如似[(殼-一)/牛]牛乳

酪酥醍醐等  因之而得出

少欲亦如是  出生诸功德

能展手施者  此手名严胜

受者能缩手  严胜复过彼

若人言施与  是语价难量

受者言我足  难量复过彼

若欲得法者  应亲近少欲

十力说少欲  即是圣种法

少欲无财物  增长戒闻慧

如此少欲法  出家之法食

虽有渴爱等  终不能扰恼

且置后世乐  现在获安隐

(一○)

复次夫知足者虽贫名富。不知足者虽富是贫。若圣智满乃名大富。我昔曾闻。有优婆塞有人讥呵云最贫穷。而优婆塞乐佛所赞知足之法即顺法相。而说偈言。

无病第一利  知足第一富

善友第一亲  涅槃第一乐

时优婆塞说偈已语彼人言。如佛所说知足则富。汝今何故称我贫穷。复说偈言。

虽有诸珍宝  丰饶资生具

不信三宝者  说彼最贫穷

虽无诸珍宝  及以资生具

能信三宝者  是名第一富

我今敬三宝  以信为珍玩

汝以何因缘  说我为贫穷

帝释毗沙门  虽富众珍宝

如其布施时  不能一切舍

我心爱知足  于诸财宝物

无有贪著意  一切悉能舍

富贵者库藏  多有众珍宝

水火及盗贼  悉皆能侵夺

彼若丧失时  则生大苦恼

良医及妙药  不能治彼苦

我以信为宝  无能侵夺者

心意坦然乐  无诸忧患苦

说是偈已复作是言。是故当知。虽有库藏象马七宝资生之具。不知足者犹名为贫。是以佛说知足最富。众人闻是语已皆叹善哉。真是正说。有大智慧。名大丈夫。各相语言。自今已后虽无财宝但有信心。我等见之称为富者。苦集钱财皆为乐故。为欲供给室家眷属令无乏故。如斯之乐正为现身。信心之宝为于累世。于人天中财宝自恣。是故知信为第一财宝。如此信财于生死中极受快乐无诸苦恼。金银珍宝能生灾患。昼夜忧惧畏他劫掠。然有八危。以贪著故累世受苦。以有信故能得戒财施财定财慧财。若无信者云何得有如是等财。是以信财为最第一。我有是财。故于人前自言大富。我于往昔深积善业。是以今者因信心知足。而说偈言。

因有信心故  则不造诸恶

一切诸功德  以信为使命

信亦如河箭  驶流甚迅速

能令于心意  速疾至善法

谁有多财宝  能胜信巨富

虽有财富者  失财则贫穷

若其命终时  舍之而独逝

无随至后世  信财不丧失

恒常自随逐  累劫受快乐

世人积财宝  能生彼贪欲

信财则不尔  见则生欢喜

于诸财宝中  信财最为上

显示此义者  牟尼之所说

是故我非贫  信财最为胜

余者不名财  唯信是实财

以信布施者  财物得增长

不信施彼者  果报转鲜少

大庄严论经卷第二


  上一篇: 撰集百缘经 (10卷)〖吴 支谦译〗

  下一篇: 贤愚经 (13卷)〖元魏 慧觉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