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藏 No. 1788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唐 慧沼撰
6卷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一
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翻经沙门慧沼撰
诸有三德圆 群生正调御
所证演真教 深妙诸法门
随学圣贤僧 净信归依者
我今赞斯典 弘法益自他
回向大菩提 共生登妙觉
虔诚三业礼 唯愿各加护
将释此经先以五门分别。一叙经之起因。二彰经之宗体。三明经之时利。四辨经之得名。五依文科释。第一经之起因复有其二。一通起因。二别起因。通谓通诸经。别谓局此教。初通因者。夫一切如来离诸分别。心证定海。智等如如。物我俱亡形声双寂。然因修宿愿任感机缘。若圆镜之现形。等虚岩之发响。故有应化垂迹振随类音。教虽万差起缘唯二。一由如来大悲所流。二由有情性欲所感。然诸教中随举不定。如无量义经。但举由生性欲所感故彼经云。法无量者。以诸众生性欲无量。教其所说法亦复无量。法华经第一云。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故而为说法。此经梦见忏悔品云。住寿不可思议劫。随机说法利群生。天亲摄论。且约由悲云大悲所流十二部经。无性摄论即约机性云自善根力识心所起。二十唯识合说。起因颂云。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释云。谓余相续识差别故。令余差别相续识生。此言相续者身。差别者教。此意由佛身识现名句义。令闻者识名句义生。此由生根熟为能感。如来大悲为能应。多据大悲。利他所以又有二缘。一为法久住。二为利有情故。法华经第一云。种种因缘以无量喻照明佛法开悟众生。照明佛法为令法久住。是大智。开悟众生为利有情。是大悲。此经亦尔。忏悔品云住寿不可思议劫随机说法利群生大悲。如付属品云汝等谁能发心守护广宣流布。能令正法久住世间大智也。或可。令法久住意利有情为大悲也。或可。利益群生令法久住为大智也。亦令闻者修于二利。令法久住修自利。为益有情修利他故。瑜伽论八十二云。若具如是五分说法如五分乐。能令自他生大喜乐。又能引发自他利益。释此五分如仁王般若疏中具明。又有三缘。一令生欲乐。二令修行。三令断障。即明。众生欲闻之法莫过三种。一愿求胜果并利有情。二所修之行。三所除之障。如般若经善现所问。既云诸有发趣菩萨乘者云何住等。明知发趣所余之乘亦有三种。人天乘中虽不断种。亦能制伏三恶道障得生人天故各有三。此由机感。又有四缘。一未离苦者欲令离苦。未得乐者欲令得乐。未能发心断恶修善者欲令断恶修善。未成佛者愿早成佛。此由悲愿。故法华经第三云。未度者令度。度是离苦义。未解者令解。解者断恶修善义。未安者令安。安者令得乐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即未成佛愿成佛义。即是如次依四弘愿化生次第。法华第三云。众生常苦恼盲冥无导师。不识苦尽道不知求解脱。乃至云。今佛得最上安稳无漏道。我等及天人为得最大利。此意常苦恼是苦谛。盲冥无导师是集谛。不识苦尽道道谛。不知求解脱灭谛。明先不解。今佛出世示悟使解。令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又有五缘。如思益经第二云。若人能于如来所说文字言说章句通达随顺。乃至云。能知如来以何说法。以何随宜说。以何方便说。以何法门说。以何大悲说。梵天若菩萨能知如来以是五力说。是菩萨能作佛事。以何说法即谈法体。以何随宜即随机所应。以何方便即示教利喜。于无名言而方便说诸善巧等。以何法门谓于一法诸门辨说。以何大悲谓三十二种大悲。如言诸法无我。而诸众生不能信解。如来于此而起大悲说令信解。广如彼说。初四即为大智。第五即为大悲。又初四所起。第五能起。此即众生为能感如来为能应。由虽迷愚不信不解。然有善根感佛为说。随此经中所说之法。即为众生不能信解。佛起大悲而为演说。如不能解如来寿命。如来悲愍而为说之。准知即是若干大悲。上之三门观文分别属。恐烦不举。又有六缘。如无著般若论说。何故上座须菩提问释有六因。为断疑故。为起信故。为入深法故。为不退转故。为生喜故。为正法久住故。故世尊答亦为斯六。彼论释意。若有疑者得断疑故。若已断疑有乐福德而心未成就。诸菩萨等闻多福德。于般若经起信解故。已成就心者入甚深义故。已得不自轻贱者。由贪受持修行有多功德不复退转故。已得顺摄及净心者于法自入。及见生喜故。能令未来大乘教法久住者故。此意即为于住修伏有疑之者请说除疑。虽得除疑心乐福德而根未熟。谓于此经持读之者无多功德故。说校量持经福多令生信解。既生信解成就心者。而能入解甚深之义。既入深义知自堪能修行得果不自轻贱。贪多功德受持。修行不复退转。既久不退。至决择位渐入见道名得顺摄及净心者。于法自悟。及见他入生欢喜故。由此能令法久住不灭。今者此经亦有六义。如如来寿量品妙幢菩萨云。亦复思惟。释迦如来无量功德。唯于寿命生疑惑心。云何短促唯八十年。四佛为说。即有疑者令得断疑。又下文云。于百千大劫修行六度而无方便。不如闻此经所生福。又无染著陀罗尼品云。若阿僧企耶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七宝奉施诸佛。及以上妙衣服饮食种种供养经无数劫。若复有人。于此陀罗尼乃至一句能受持者。所生之福倍多于彼。此意即局心乐福德而根未熟。谓持此经无多功德故。说校量持经福多。令生信解受持读诵。如空性品云。时诸大众闻佛说此甚深空性。有无量众生悉能了达四大五蕴性俱空。六根六境妄生系缚等。即能入解甚深之义。依空满愿品云。有三千亿菩萨于阿耨菩提得不退转。即是已入深法。知自堪能修行得果不自轻贱。贪多功德受持不退。空性品云。愿舍轮回正修出离。深心庆喜如法奉持。即名已得顺摄。在四善根。何以得知。既云愿舍轮回。明未登地。又云正修出离深心庆喜。即求住唯识真胜义性名正修出离。多喜勤故深心庆喜。净地陀罗尼品云。说是法时三万亿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依空满愿品云。无数国王臣人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此即入净地。由此自喜见入亦喜。故亦能令正法久住。如下诸品愿流通者。皆此所摄。由此亦成转法轮义。何者。自既闻法除疑得入。乃至得圣成其初转。见他得入心生欢喜。复令正法久住流布。即是令他除疑入法乃至得圣。是故得名转法轮也。又约八义。谓欲说大法等义准引解。略指少文。余者准知。上通起因。别起因者。准智度论释经起因。随此经中所说之法即是起因。如说寿量。三身。差别。忏悔。净地。各各多法皆别起因。然佛说法文义包含。一文义中各现无量。今且略明有其六义。一明菩提涅槃无漏之果。二明除去不善之因。三令脱不善之报。四者令修菩提涅槃无漏之因。五者令修有漏善因。六者令得人天之乐。世出世中无漏果胜。诸佛出世为斯大事。故先明之。令欣乐故。次欲令求学教忏悔除不善因。不善因亡不善果灭。不尔不能求无上果。既悔除彼不善因果。次应修习无漏果因。然此因中有其缘正。有漏之行无漏助缘。有漏正因故。次第五明有漏因。有漏因得人天乐报故。次第六明有漏果。又复有情种性差别。为有大乘性明前二义。为决定小乘及无种性明后二门。又久修者能得前二。初修之者能得后二。不善因果通为二明。以有无性及近远修皆能行故。又不善因若不先悔不可发心缘无上觉。此且略依六门陀罗尼经明起因故。寿量三身品明无漏果。忏悔灭障明除不善所有因果。净地品已下明无漏因。四天王观察品下。通明有漏无漏因果得无生忍。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等是无漏因果。望前为果。据后是因。持咒求福得财饮食。此等亦是有漏因果。引文可知。二明经之宗体者。初明经宗。后明经体。言经宗者传真谛释云。此经示三身本有显四德无生。开果果忘缘解如如真实。又有。说云。此经菩提涅槃因果为宗。究畅本始二果备显缘正两因。二俱有过。初云三身本有。据因可尔。说果即非。何者。岂报化身未修已得。如在因位名如来藏。非名法身故。四德无生据法身说。理即为正。约报化说非定无生。如涅槃经说。如来有八自在我等。据遍计说理亦无违。有说言畅本始二果明缘正两因。理亦有失。何者。真如虽是本有。在因不得名果。报化必在修成。何名本始二果。又因虽有缘正。旧说多以真如为三身之正因。此不应理。如能显中边慧日论中广辨。今辨经宗略有二解。一云。唯以菩提因果为经正宗。何以故。但说寿量及三身差别。又此经第四卷。但问菩提心因佛答但说十度之行。又付嘱品云。汝等当知我于无量无数大劫勤修苦行获甚深法。菩提正因已为汝说。故知但以菩提因果为经正宗。一云。亦说涅槃因果为宗故。寿量品中以三复次各十义故名为涅槃。又辨如来十种行已云。善男子如是当知。如来应正等觉说有如是无边正行。汝等当知。是谓涅槃真实之相。又十方菩萨赞叹品云。常为宣说第一义令证涅槃真寂静。佛说甘露殊胜法能与甘露微妙义。引入甘露涅槃城令受甘露无为乐。问。若其涅槃亦经宗者。何故寿量品下重明三身。最净地已下明菩提因。及付嘱品世尊自云菩提正因。何不重明涅槃因果。答。二因不别故合说之。但望其果因分生了。因体既同。故不别说。果不重说者。以法身体即是涅槃故。寿量品云。如来法身体是真实名为涅槃。又云。空性即是真法身故名为涅槃。问。若尔法身即涅槃者二义何别。答。言法身者据功德依义边。言涅槃者取息苦等义。故二有别。又影略故不重说之。任意取舍。然双取胜。何以故。说寿量三身。即以菩提为宗。既说涅槃。何故不取涅槃为宗。若云经内但说获甚深法菩提正因不言涅槃正因。故知但取菩提为宗者。若尔涅槃离菩提因别修何法为涅槃因。故菩提因亦涅槃因。又菩提果望于涅槃亦得名因。如瑜伽论九十五说转法轮相。有五种相。一为得所得所缘相故。二为得所得之方便。方便者即三转相皆名方便。方便即因。前为后因。既第三转亦名方便。明知菩提望证涅槃亦得名因。故不别说。次明经体者。初出教体次辨聚集。出教体中总有五门。一摄相归性体。二摄余从识体。三摄假从实体。四性用别论体。五总摄诸法体。此五门中初辨五体。次明得失。初辨体中。前之四门如本法苑总聊简义林广说。五总摄诸法体者。据实亦是性用别论门。今更广明。以未说故。瑜伽八十一云。云何为体。所谓契经略有二种。一文二义。文是所依。义是能依。如是二种总名一切所知境界。又云。如是建立诸经文义体已故。得名为总摄诸法体。言文义者论云。文有六种。一者名身。二者句身。三者文身。四者语。五者行相。六者机请。此中正文唯文身是。余名文者。名句从所依。语从能依。行相约所显并能说者。机请据能起。相从名文故。论云。如是六种皆显于文。由能显义。是故名文。义有十种。一者地义谓九定地及十地等。二者相义谓诸法体相。三者作意义谓诸作意等。四者依处义谓事依处时依处数取趣依处。五过患义谓可呵法。六胜利义谓可赞法。七所治义谓杂染法。八能治义谓清净法。九略义。十广义。此中依所诠及所为并名为义。十俱所诠。依处之中补特伽罗亦是所为。为此有情说诸法故且取所诠。六文十义俱经体者有其三义。一克性体。二所依体。三所为体。文为能诠义是所诠。就能诠中。名句二法体是能诠即克性体。文及语二是所依体。故成唯识云。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文即是字为二所依。语者是声。由带名句名之为语。故成唯识云。语不异能诠故。从能依名能诠体。行相通二。谓克性所依。但约所诠及能说者辨其行相。故行相体即声名句文。故通二种。机请名文是文所为。或为请起文故说机请名为文者是所为体。所诠体中补特伽罗依处。通是克性及于所为。亦为此补特伽罗说彼伽罗。说彼伽罗即是所诠。依处少分余九并是克性所诠。此言义者非唯道理。但所诠者并得名义。故总摄体有此三义。然三科法相出体性者。并是性用别论门收。此之五门偏据大乘。三科法相通三乘故略不具述。辨得失者如唯识义灯说。次辨聚集者广如法苑总章义林及唯识义灯辨。三明时利复分为二。初明时后明利。时中复二。初明世尊起说经时。后明弟子翻译年代。初佛说时复分为二。初辨时不同。二辨教时摄。辨时不同者。如法苑中总章义林及能断般若疏并慧日论等广明。上明世尊起说经时。二明教时摄者是第三时。何以知者。下文亦说十二行法轮。又满愿品云。八千亿天子国王臣民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准瑜伽论得预流果。无间道远尘解脱道离垢。故通为一切乘。后弟子翻译年代者。此经述三身之秘赜谈四德之玄枢。涉彼岸之龙舆。出炎庄之象驾。所以累祛三障。行备二因。护王国之坚城作降魔之剑甲。由此十方刹土顶戴流行。故斯振旦已经五译。昙无谶三藏创传于北凉。耶舍法师后周复翻于归圣寺内。真谛重翻于建邺。阇那更译于隋朝。虽各依梵本并竭专诚。但为贝叶传文时有脱漏。致令译者增减不同。三藏义净法师明悟秀出标奇于救蚁之年。风鉴挺生拔萃于进具之岸。四韦三藏皎越朝曦。五篇七略明逾夕月。志怀舟济情切绍隆。殉道忘疲何辞折骨。周游西夏二十余年。天藏龙宫备皆探赜。寻诸梵本考较无遗。振锡东归奉敕翻译。长安二年次在壬寅。受笔斯经精勤莫辍。至长安三载次在癸卯十月四日。修饰毕周写成十卷三十一品。文圆理具华质得中。始得髻珠同开宝塔。凡圣欣庆上简帝心。声教所覃敕令抄写。其间阙具义至方明。斯即弟子翻译时代。二种不同并是辨时。第二辨利者。利谓利益。此经为利何等机性。于中分二。初辨机性不同。后明所利机性。辨不同者。诸教之中说机差别各各有异。如涅槃经但说一机。故彼经云。凡有心者皆当作佛。此经一会多宜闻有。谈有藏无言皆作佛。法华亦同。故云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等。若善戒经地持论等说有二机。一谓有性。二谓无性。故彼经云。性种性者从无始来展转相续。法尔所得六处殊胜此有性也。又云。无种性人无种性故。虽复发心行菩萨道。终不能得无上菩提。此无性也。显了说也。若法华经说有三机。序品云。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亦隐无性。由于此会多对不定声闻而说云皆作佛。更有多类。如慈恩枢要法华经疏。及慧日论能断般若疏述。明所利机性者。初明所利之机。后明得利多少。明所利机略有二解。一云。唯备大乘根性。通定不定性有声闻故。何故不备定性声闻等耶。答。准法华经及大宝积经论云。所以声闻问者。为声闻人所作事故此经初问。既是妙幢菩萨。又但问如来寿量广说三身故知。但为菩萨根性。而下得利云远尘离垢等者。准大庄严论得入初地亦云得法眼净。不唯声闻故。一云。既第三时教通备五乘。会列声闻复有远尘离垢。准瑜伽论得预流果文无定说故可通备。然正宗内但为菩萨。四天王品已下可通备余。以皆令得人天果故。二解后胜。许是第三时法轮所摄故。后明得利多少者复分为二。初明得现利。次明得后利。现利即坐得益。后利即佛说之后得。现利有二。一得果利二得因利。果有两种。一出世果二世间果。出世果者总有七类。五是大乘二是小乘。依空满愿品有一云。尔时会中有五十亿苾刍。行菩萨行欲退菩提心。闻如意宝光耀菩萨说是法时。皆得坚固不可思议满足上愿。更复发起菩提之心。即为授记。汝诸苾刍过三十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劫名难胜光王。国名无垢光。同时作佛皆同一号名愿庄严间饰王如来。授记品有四。初授妙幢菩萨记云。汝于金光明世界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金宝山王如来。二云。时此如来法皆灭尽时彼长子名曰银幢。即于此界当得作佛。名曰金幢光如来。三云。时此如来所有教法悉皆灭尽。次子银光当得作佛。号曰金光明如来。四云。是时十千天子闻三大士得授记已。复闻如是最胜王经。心喜清净无垢如空。尔时如来知是十千天子善根成熟即与授记。汝等当来于最胜因陀罗高幢世界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同一种性又同一名号。曰面目清净优钵罗香山十号具足。如是次第十千诸佛出现于世。六净地陀罗尼品云。无量无边苾刍苾刍尼得法眼净此得初果。若据大乘得法眼净是初地位。即因利摄。且依瑜伽说是小果。七依空满愿品云。说是品时有八千亿天子无数国王臣人。远尘离垢得法眼净。二世间果者。略举十七类。如来寿量品中云。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以佛威力受胜妙乐无有乏少。若身不具悉蒙具足。盲者能视。聋者得闻。哑者能言。愚者得智。若心乱者得本心。若无衣者得衣服。被恶贱者人所敬。有垢秽者身清洁。于此世间所有利益未曾有事悉皆显现。此有九益。一得乐具。二具诸根。三得舌用。四得智慧。五不失心。六得衣服。七得敬仰。八身清净。九得杂益。四天王护国品末云。说是法时无量众生皆得大智。聪睿辨才摄受无量功德之聚。离诸忧苦发喜乐心善明众论。此中八益。如文可知。已上世界登出离道不复退转速证菩提。此出世因利。二得因利中复二。初得出世因后得世间因。出世因利有十五类。一寿量品有二云。尔时会中三万二千天子皆发阿耨菩提之心。二又云。说是如来寿量品时。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皆发阿耨菩提之心。三忏悔品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宝王大光照如来名号者。于菩萨地得不退转。至大涅槃时会既闻明得此益。四品末云。时诸大众闻佛说已皆蒙胜益欢喜奉行。五净地陀罗尼品云。说是法时三万亿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六又云。无量诸菩萨不退菩提心。七又云。无量无边苾刍苾刍尼得法眼净。八又云。无量众生发菩萨心。九莲华喻赞品云。大众闻是说皆发菩提心。愿现在未来常依此忏悔。十重显空性品云。时诸大众闻佛说此甚深空性。有无量众生悉能了达四大五蕴体性俱空六根六境妄生系缚。愿舍轮回正修出离。十一依空满愿品云。说是法时有三千亿菩萨。于阿耨菩提得不退转。十二又云。会中有五十亿苾刍。行菩萨行欲退菩提。闻如意宝光耀菩萨说是法时。皆得坚固不可思议满足上愿。更复发菩提之心。十三四天王护国品云。无量无边众生登出离道不复退转速证菩提。具如前引。十四流水品云。汝等皆应勤求出离勿为放逸。大众闻已悉皆悟解。由大慈悲救护一切。勤修苦行方能证获无上菩提。咸发深心信受欢喜。十五舍身品云。说是往昔因缘之时。无量阿僧企耶人天大众皆大欢喜。叹未曾有悉发阿耨菩提之心。后明得现世因利者忏悔品云。若有女人闻是佛名者。临命终时得见彼佛来至其所。既见佛已究竟不复更受女身。既为众说时诸女人闻此佛名亦现得因。于当来世不受女报。次明得后世利者。即鹫峰会说此经已。后依修学所得利者并是后利。略举少分。一明闻经益。四天王护国品云。若有众生闻是金光明经者。即于阿耨菩提不复退转。二明读诵益。大辩才天女品云。辩才天女白佛言。世尊若有法师说是金光明最胜王经者。我当益其智慧具足庄严言说之辩。若彼法师于此经中文字句义。所有忘失皆令忆持。能善闻悟复与陀罗尼总持无碍。三明受持益。无染著陀罗尼品云。若有十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七宝奉施诸佛。及以上妙衣服饮食种种供养经无量劫。若复有人。于此陀罗尼乃至一句能受持者所生之福倍多于彼。何以故。此无染著陀罗尼甚深法门是诸佛母故。此意由经能生诸佛故名佛母。四明流通益。三身品云。若所在处讲说是经。于其国土有四种益。一者国王军众强盛无诸怨敌。离于疾疫寿命延长。吉祥安乐正法兴显。二者中宫后妃王子诸臣和悦无诤。离于谄佞王所爱重。三者沙门婆罗门及诸国人。修行正法无病安乐无枉死者。于诸福田悉皆修立。四者于三时中四大调适。常为诸天增加守护。慈悲平等无伤害心。令诸众生归敬三宝修习阿耨菩提之行。又三身品明闻经益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金光明经听闻信解。不堕地狱饿鬼傍生阿苏罗道。常处人天不生下贱。恒得亲近诸佛如来听受正法。常生诸佛清净国土。所以者何。由得闻此甚深法故。是善男女则为如来已知已记。当得不退阿耨菩提。于此甚深微妙之法一经耳者。当知是人不谤如来不毁正法不轻圣众。一切众生未种善根令得种故。已种善根令增长成就故。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皆勤修行六波罗蜜多。又忏悔品明流通益云。若有四众。随在何处为人讲说是金光明微妙经典。于其国土皆获四种福利善根。一者国王无病离诸灾厄。二者寿命延长无有障碍。三者无诸怨敌兵众勇健。四者安稳丰乐正法流通。又云。于其国中大臣辅相有四种益。一者更相亲穆尊重爱念。二者常为人王心所爱重。亦为沙门婆罗门大国小国之所遵敬。三者轻财重法不求世利。嘉名普暨众所钦仰。四者寿命延长安稳快乐。沙门婆罗门亦得四胜利。一四事无乏。二安心思惟。三依山林得安乐住。四随愿得满。人民皆得丰乐无诸疾疫。商估往还多获宝货具足胜福。已外诸品说得利益虽无量种类不过此。利益既多。诸有闻者应如法学。四明经之得名者。复分为二。初泛论释名。次释此经目。初中有二。初泛论释名。次辨释意。此广具如法华义决及唯识义灯。次释经目者。初释经都名。次别释品目。释经都名。初依古次述今。依古释者。传真谛云。外国言修跋拏此曰金。婆颇婆此曰光。郁多摩此言明。因陀罗此曰帝。逻阅那此曰王。故西土出本云佛陀经金光明经帝王经也。此意佛陀经从所诠为名。金光明法喻合名。亦从功用号帝王经。但从喻称言金光明者。此三字表经三种三为体。一三身。二三德。谓般若解脱法身。三三位。即道前道中道后。道前即住自性佛性。道中即引出佛性。道后即至得果佛性。准旧解亦即应得因加行因因满因。如次配前三种佛性。初三身者。一金体本有真实以譬法身。二光明能照以譬应身。三明能遍益以喻化身。二譬三德者。一金譬法身有四义。一色无变如常。二体无染如净。三转作万物无碍如我。四令人富贵如乐。次光有二义。一能照了二能除闇。如般若。次明有两义。一无闇二广远。如解脱。总无众患。三譬三位者。金是本有如道前正因。此意用如以为三佛。光是始有如道中了因。此意对缘起修功能始起。非体本有。故望果德名为了因。明是无闇如道后之果。三身中法身宜取真实义。二身不实也。以是功能始起名假。三德中法身宜取无染等四义。具四方是法身也。三位中法身宜明本有义。对缘与果是始有也。此意道后约修行明谈如。本性不有三别故。克取体取本有义。即道前如。此三次第前后者。有因缘修故得果。得果故有三德。三德圆故以三身化物。此意由有三位之中道前如故为正因。道中修满至道后位具足三德。三德圆故方可三身化物。逆为次第。此三种之三三位为正体。故寿量一品明果在道后。三身一品明因在道前。忏悔已下明在道内也。此意经中正明三位为经正宗也。三帝王者有三义。一明法身摄华严。华严以法身为体。二明智慧贯波若。波若智慧为体。三明四德收涅槃。涅槃常等为正体也。此意由贯斯三故曰帝王经。有三种正。一正说十二部文。二正行文下所学之行。三正果四德之法也。正说出正行。正行出正果。一能显二能行三能到故同曰经。今此言经正是初一。次述今者梵音旧讹。今者正云苏跋那婆婆娑郁多摩啰阇苏怛缆。苏跋那(此云金)婆婆娑(此云光)言光明者遂言便也。郁多摩(此云最胜)啰阇(此云王)苏怛缆(此义云綎索经)应言金光最胜王经。金王二字一向是喻。光明最胜并通法喻。今于此目略为五释。一依教理行果四法解释。二依三宝。三依菩提涅槃。四依法喻。五依人法。一依教等者。此能诠教如似光明。故无垢称序品云。演法宝光。瑜伽四十四云。欲听法时作五种想。第一作宝想。极难得故。二作眼想。得俱生慧目故。三作明想。已得广慧于一切种等照义故。四作大果胜功德想。能得涅槃及三菩提。无上妙迹因性义故。五作无罪大适悦想。于现法中未得涅槃及三菩提。于法如实简择止观。无罪大乐因性义故。取第三义以能显理如似光明。双举光明者意显二空。或复福智。或菩提涅槃各有因果。不尔光明随举于一。何假二耶。教中最胜如似于王。故付嘱品云。我亲从佛闻无量众经典。未曾闻如是深妙法中王。何等是胜。如经中说诸胜妙事。恐烦不引。披者应叙。故但取金及王为喻。且取金喻略举四义。一性本有。二极难得。三为金轮。四宝中胜。一性本有者。喻此教法真如所流。摄相归性故皆本有。又诸佛说无初际故。二极难得者。序品云。我当说是经甚深佛行处。诸佛秘密教千万劫难逢。付嘱品云。汝等当知。我于无量无数大劫勤修苦行。获甚深法菩提正因。已为汝说。又如贫者终不能得。要有福因故。大辩天女品云。此金光明最胜王经。为彼有情已于百千佛所种诸善根当受持者。于赡部洲广行流布乃至而演说之。三为金轮者。如轮王出用金为轮。能降未伏能镇已伏。此经亦尔。忏悔灭障及净地品说断诸障如降未伏。诸品中说闻已证得不过转者如镇已伏。其理极成。烦不引文。四宝中胜者。如七宝中金第一故。故但取金喻于此经法宝中胜亦复如是。取王喻者亦略举四义。一能摧怨敌义。二能集诸宝义。三能遍化生义。四令位不绝义。且如轮王有此四义。一有千子及主兵臣故能降敌。喻于此经有忏悔法。及行十度灭除十障二十二无明等。二能集诸宝义故。诸论说集福德王定。此经满愿品云。若王在世七宝不灭。王若过去世一切七宝自然而尽。是金光明微妙经典。若现在世大正法宝皆悉不灭。又如轮王既出于世七宝应现。此之经王既演说已。七圣财宝悉皆显现。三能遍化生义者。如金轮王遍化四洲。此之经王遍化四生。寿量品云。三千大千界所有众生。以佛威力受胜妙乐无有乏少等故。四令位不绝义。如金轮王必定传位使不断绝。此经亦尔。能令佛种相续不绝故。授记品与妙幢菩萨及以二子而授记别。十千天人因闻此三得授记别。起殷净心亦得授记故喻于王。二依理者。三身品云。由三净故名极清净。一烦恼净。二苦净。三相净。譬如真金镕销冶炼。既烧打已无复尘垢。为显金性本清净故。金体清净非谓无金。乃至云。为显佛性本清净故。非谓无体此喻理也。真如本有自性清净障隐不现。离障时显。非始有净。以真如理胜故。如王为依持故有余功德。三依行者。三身品云。如诸善男子白佛言。世尊何者为善。何者不善。何者正修得清净行。诸佛如来及弟子众。即便为说令其闻悟。彼既闻已正念忆持。发心修行即断十一障。得入十一地。乃至举喻。譬如真金镕销冶炼。此喻修行。既烧打已无复尘垢。此喻得果。即所修行亦得喻金。亦如光明。故四天王护国品云。我等四王药叉眷属拥护是经及说法师。以智光明而为助卫等。此即修行。能修行者亦得名为最王。如王王子位等。又人天八部所有诸王能行此经。亦王中胜名最胜王。故观察品云。当令彼王于诸王中最为第一等。斯即依行。四依果者如前旧释。依于三身三德者。是此意欲显教理行果四种皆胜俱得名经。由依胜教能显胜理。依于胜理能起胜行。由胜行故能得胜果。故通依四以立经名。二依三宝释经名者。此经或依佛宝立名。以明三身及寿量故。或依法宝立名。以通教理行果故。或依僧宝立名明十地行。能行假者是僧宝故。或通依三宝以立经名故。八卷经梦忏愿云。我当安止住于十地。十种珍宝以为脚足。成佛无上功德光明。能安住者僧。所住十地是法。所成者佛功德光明通于三种。三宝光明如何名胜。且佛光明如灭业障品云。依妙静虑从身毛孔放大光明。无量百千种种诸色诸佛刹土悉现光中。十方恒河沙校量辟喻所不能及。五浊恶世为光所照。是诸众生作十恶业五无间罪。诽谤三宝不孝尊亲。轻慢师长婆罗门众应堕地狱饿鬼傍生。彼各蒙光至所住处。乃至云。因光力故皆得安乐。端正殊妙色相具足。福智庄严得见诸佛。此中有十二种胜余光明。一因胜。从妙静虑。二能起发胜。佛身故。三自性胜。百千色。四能现胜。诸佛土。五校量胜。喻不及。六慈悲胜。照五浊。七灭恶胜。作十恶业至婆罗门众。八拔苦胜。应堕地狱。乃至云。至所住处。九与乐胜。因光力故皆得安乐。十庄严胜。端正殊妙色相具足。十一菩提资粮胜。福智庄严。十二亲近胜。得见诸佛。法僧光胜引文可知。三依菩提涅槃释经名者。寿量三身是菩提。有多复次说大涅槃是涅槃义。以金光明配菩提。三身配涅槃义。三事义同于古。引文可知。四依法喻释经名者或是喻名。以金有光明宝中最胜。如人天王人天中最胜。最胜通二处。此经如彼故从喻名。或法喻名。金光明是喻。最胜王是法。故付属品云。我亲从佛闻无量众经典。未曾闻如是深妙法中王。或复光明通于法喻。以法光明光明中胜故。莲华喻赞叹品云。愿我身光等诸佛。福德智慧亦复然。一切世界独称尊。威力自在无伦匹。五依人法释经名者。或金光明是人。故授记品云。其子银光还于金光明世界当得作佛。号金光明。又释。金光明是法名。以其国界名金光明故。又梦忏悔品云。梦见金鼓放大光明。于此光中得见十方无量诸佛。又第三云。放金色光遍十方界。是经威力。或通人法。由前二文影略说故。虽理事殊俱得名法。理亦得通人法喻名。正意法喻以为经名。依六释者。此最胜王经或法光明即如金光明。或法最胜即如王名金光明最胜王。并持业释。不欲别解金光明及最胜王。故非相违。不欲诠金光明。故非有财释。金光明最胜王是所诠理。经者是能诠教。即是依主。若俱是教金光明即经是持业释。俱理亦然。中间差别更有多门。恐烦不述。次别释品名复分为四。一列品名。二明别得名。三明有无开合。四明次第。初列品名者。谓序品.寿量品.三身品.梦见忏悔品.灭业障品.净地陀罗尼品.莲华喻赞品.金胜陀罗尼品.重显空性品.依空满愿品.四天王观察人天品.四天王护国品.无染著陀罗尼品.如意宝珠品.大辩才天女品.大吉祥天女品.大吉祥天女增长财物品.坚牢地神品.僧慎尔耶药叉大将品.王法正论品.善生王品.诸天药叉护持品.授记品.除病品.长者子流水品.舍身品.十方菩萨赞叹品.妙幢菩萨赞叹品.菩提树神赞叹品.大辩才天女赞叹品.付嘱品。二明别得名者三十一品分为二类。一法为名有二十。二法为名有十一。初中复四。从事为名有三。谓序品.舍身品.付嘱品。从法为名有十。谓寿量品.三身品.梦见忏悔品.灭业障品.净地陀罗尼品.重显空性品.依空满愿品.无染著陀罗尼品.授记品.除病品。从喻为名有一。如意宝珠品。从人为名有六。大辩才天女品.大吉祥天女品.坚牢地神品.僧慎尔耶药叉大将品.善生王品.长者子流水品。二法名中复分为二。法喻为名有二。莲华喻赞品.金胜陀罗尼品。人法为名有九。四天王观察人天品.四天王护国品.大吉祥天女增长财物品.王法正论品.诸天药叉护持品.十方菩萨赞叹品.妙幢菩萨赞叹品.菩提树神赞叹品.大辩才天女赞叹品。三有无开合者。初明有无不同。西凉昙无谶所译有十八品。阙十三品。五品开出犹阙八品。梁真谛译者有二十二品。加三身品.净障品.最净地品.依空满愿品。除开出者犹少四品。隋阇那崛多出二十四品。加银主陀罗尼品。即今无染陀罗尼品。及嘱累品。除开出者仍少两品。大唐中兴三藏法师。勘诸梵本译其脱略具获诸品及其品名。更加金胜陀罗尼品.如意宝珠品。旧本所无。二开合有异者。旧本观察人天品.护国品合名四天王品。大吉祥天女品.大吉祥天女增长财物品合为功德天女品。十方菩萨赞叹品.妙幢菩萨赞叹品.菩萨树神赞叹品.大辩才天女赞叹品合名赞佛品。今各开之。据其人殊或事别故成三十一品。四明次第者。如来说法必有所由。若众集缘和。机器符会。虔诚渴仰愿乐欲闻。有此因由方可陈说。故有初序品。众既集而渴仰。须应物以宣扬。众意希乐无上果因。故假妙幢等而为开请。因斯为说菩提涅槃。故有寿量品起。虽总开说未差别知。故别说涅槃菩提。据总别异应别说涅槃三身。以涅槃文少虽更别说通入寿量。三身文广因虚空藏请方为别说。有三身品起既知胜果不可虚成。必待修因方能克会。将修胜行先须改责前非宿善能悔往愆。是故佛加妙幢令得梦悔其前非。故有梦见忏悔品。虽有梦中除过未为明了。故心灭障恶在胜因。是故因如来放光惊觉帝释。因兹启请愿说忏洗之方。佛为广陈。故次忏悔品起。既悔先非已应修正行。故师子相发扣幽机。如来大悲次第陈说。发心修行断障证真神咒护持。故有净陀罗尼品。此等胜业肇因妙幢。众欲愿知何能如是。故佛为说往昔因缘曰。其过去名金龙主。以莲华喻赞叹诸佛。藉斯胜业故能发扬寿量创启忏方。故有莲华喻赞品。既由供赞诸佛为因故教持咒令恒见佛。故有金胜陀罗尼品。虽复广明因果令愿修行。未显二空荡其情执。又前诸品多据俗谛劝物起修。明其二空依胜义谛令除封著。前随诸义虽略明之。今更广陈令得开悟。故有重显空性品。已前多明有行。恐滞住有而不证真。今者广显二空。复恐滞空而不修行。欲令依方便而起行。即诸行而观空。依胜空而证真。即观空而习有。双泯空有都无所著。方成胜行能证菩提。故有依空满愿品。上明为于即席广明菩提涅槃因果。果求因习真俗双观。能事既周现座得益。欲使法流后代有识修行。末代多有障缘恐难修习。若不加其卫护助以众缘。即生有障而不能修。法无人修何由布世。故假四王之福力八部之加威。人天敬重始得流布。故有四天王观察人天品。又经行之处利益良多。所至处方咸应敬养。敬养令法增长广。天神喜而加护。故有四天王护国品。然恐学者染著诸境退大菩提。故说神咒。能诵之者令无染著。生死轮回求无上果而心不退。故无染著陀罗尼品起。虽令无退犹有难缘。恐怖诸横来侵妨其修习。故说神咒除怖抂死无怖修行。故有如意宝珠品。既不退离怖能自修行。菩萨为怀必须弘法济物。弘法济物必假身安具足四辨。故辩才天女说咒护助。兼教洗浴得辩身安。故有大辩才天女品。虽得身安具辩必藉四事。资缘若阙缘求事妨弘济。次教小用功力多具资缘。故有大吉祥天女品。持经之者虽自丰四事不假外求。闻者亦须供养。行学贫乏心求不遂。胜福无因得生。故教福足之方令依得流圣教。故有大吉祥天女增长财物品。虽复财丰五谷恐非香美。欲令流经之处地味精芳故。有坚牢地神品。又复通经利物要假智慧。了俗达真常生善道。为教得此二因故有僧慎尔耶药叉大将品。又复国王势力能为损益。若不正理灾变多生。众长邪心难闻此教。须教王正理弘扬此经。故有王法正论品。虽说多行恐不依行。举昔自因劝勉时会。故有善生王品。虽举昔事以劝时会。恐不专心勤励行学。复说修学之轨。举前诸事更广功能。重晓大会坚崇其意。故有诸天药叉护持品。为显经利广大获益殊多。闻者得证菩提记。益明其授记。若不授记众疑不能决定行学。故说当记令仰修行。故有授记品。十千天子暂得闻经佛与授记。众生疑惑。植何善本得菩提记。如何世尊令为说法。故说往因。有除病品及流水品。众闻世尊过去疗病济鱼施水。谓修少行即得菩提。佛为广明。非但尔许更多无量。略举一代苦行[飢-几 又]虎。故有舍身品。大众闻深妙法复闻苦行等因。大会靡不欢喜。故先他土菩萨赞扬故有十方菩萨赞叹品。他土赞讫此方菩萨及天地神等亦复同赞。故有妙幢菩萨等三赞叹品。说赞事讫委记令行。大众奉持故有付嘱品。此依九品为经正宗。略举大意。明其次第。中间差别非无异义。依二十八品为经正宗。次第准悉。五依文科释者经有三十一品。依真谛判分为三分。初之一品是序分十九品为正说。后两品属流通。叹佛品中明他方大士还他土而叹彼佛。次文方明此土大士叹此方佛。说法既了他土菩萨还他方方说此品。故非正说。故此品是大众领解叹能说人耳。非经正意。后之一品如来付嘱所弘之法。正是流通。问他方归赞合在嘱累后明。何故嘱累居叹佛品后。解云应尔。但出结集者。合此两品共一处故。嘱累奉行在最后也。今准新翻。初他方菩萨赞此如来。非是往彼而赞彼佛。今为二解。一云。初之一品同于今古。从寿量品尽依空满愿品。此之九品明经正宗。余二十一品并是流通。何以故。妙幢等情欲闻菩提涅槃果及于因。世尊为说寿量无尽。是明菩提。陈如疑情寿命无穷如何复说入般涅槃。请说涅槃真实之义。不尔四佛已为妙幢说示涅槃之所以讫。何故陈如复请舍利。故是为明涅槃之义发斯请问。故旧本云。如如来说如是之义我已闻知。为请如来广开分别真实之义故。求舍利开方便门。今本下文广说涅槃真实之义。旧本阙无。既闻佛说寿量无边。佛有三身未知差别。复欲修学请佛。为陈若不明其差别不知证之果因故。佛先陈三身差别。次教修学。修学正则断恶修善。断恶即忏悔灭障。修善即依五位三祇修十胜行。行依境起。须知俗真后更重明二空之性。空有双习依空满愿。所以行备果圆。故经正宗意在于此。四天王观察人天品等下。即但观彼持读流通。所有处方加其守护。增财益辩助智除灾说自劝他。意令行学菩萨闻赞如来付之故并流通。虽下方有授妙幢等菩提之记。意明经益。得记当成劝发时众依言修学。不尔应前说寿量品乃至莲华喻赞品讫即与授记。何故待说诸天药叉护持品后。由此故知属流通分。然传真谛法师云。若四天王已下判是流通者此过谬也。何也寿量明释迦果。何故但是正说。授记明弟子果。何故属流通。善集舍身明释迦了因。何忽但是流通。忏悔空等明弟子了因。何故是正说。又三身品通明两家正因。何故但在正说。故从寿量乃至舍身总是正宗。今者释云。寿量虽明释迦之果正是所求。授记虽明弟子之果意为传经。说益劝众。故在流通。忏悔等品虽正是因为弟子说。说果正拟令使行因。净地等品通诸佛因。不唯今日弟子。故忏悔等得在正说。舍身等品说过去事。举自劝他非是今会始自行学。故嘱流通。不尔莲华喻赞。赞佛功德即是正宗。菩萨赞佛何故即属流通。又若四天王等品。世尊命护彼等。依命护持即是正宗。付嘱亦是令行。何乃属流通。由此授记虽明来果。舍身明其往因。为劝而来故流通摄。
序品第一
就序品中有七圆满。一序圆满。二三昧圆满。三听众圆满。四说因圆满。五说时圆满。六审机圆满。七标说圆满。序圆满中有二种胜。谓城胜余城山胜余山。显此法门及功德胜。如法华经论释。三昧圆满者。如经于最清净甚深法界等故。佛地论第二云。得佛无二住胜彼岸者。乃至释云。佛无二住即是法身真如为体。无差别相于中一切二相分别。皆不现行。缘彼胜定当住其中。故名为住。即无二住名胜彼岸。佛已穷到故名为得。此意即显法身真如更无别体。但性相异。由能穷证名得法身。真理是究竟故名胜彼岸。以大智定常缘证之。故名为住。对机示相下云。晡时从定而起。若此非定从何定起。愿乐欲闻说因圆满如经。与大苾刍等听众圆满。于日晡时从定而起说时圆满。如经。观察大众审机圆满佛若说法必等心慈观。视彼机性乐欲愿闻。令其各谓独为己说。说颂曰下标说。圆满此七圆满分为二序。初及第三名通序。亦名证信。余别序。亦名发起。问。住定别序应在后明。何故众前明之不次。答。以身心住俱名住故。又二义故合一处明。通序有五。如佛地论判。
经。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峰山顶。
赞曰。此即通序初之四文。第四说处复有二种。一色身住处。二法身住处。此王舍城等是色身住处。又共不共。王舍城等凡圣三乘之所共居。下明诸佛不共所居。共居已前广如慈恩法华疏辨。问。何须说处。答。功德施菩萨般若论中云。令知世尊所行之处令生敬重成胜福故。智论云。说时方人令生信故。应合二义亦应为好。
经。于最清净甚深法界诸佛之境如来所居。
赞曰。明佛法身住依止成就分。即三昧成就分。何故须现三昧分耶。答。如法华经论及无著菩萨般若论辨。离二障故名最清净。不共二乘名甚深。诸法自性名法界。即此法界是诸佛境智所缘故。功德性边即为佛土。法身所依名如来所居。故解深密经第五云。如来所行谓一切种如来共有。不可思议无量功德众所庄严清净佛土。即功德义相边名自性法身。以功德相即依真如。不离性故名之为住。或智内证云如来居。又佛地论云。佛无二住即是法身真如为体无差别相。又解。离障真如名最清净等。即能证智常证如故名之为住。故佛地第二云。于中一切二相分别皆不现行。缘彼胜定常住其中故名为住。住即居义。何故须明二种住处。答。欲显三身非即离故。问。准下文说如来寿量在妙幢室。何故通序但云鹫山。答。准文妙幢至释迦所对佛重说。如来印可阿难得闻亦名佛说。故结集说但住王城。又彼净土非三乘人皆悉同见。据共见者且说王城。又旧人解云。四时三处。四时者。一谓四如来在妙幢室时。二世尊在鹫峰时。三妙幢亦至佛所时。四他方还土时。山峰妙幢室及他方故四时三处。今者解云。但是一时一处。以妙幢闻四佛所说。共诸大众往至佛所重更说之。十方菩萨俱赞此佛。非往他土赞彼如来。故一时处。若不如是在室梦见金鼓寤往佛说。即应五时四处。梦见鼓时不言室净。说寿量时变室净故。故为二处。梦时说时晨夕别故。彼既不别为时。明知在室四如来说。不得别为时处。或可。二时二处。妙幢室梦未对佛前。未得云说。故非时处。以四如来在妙幢室说佛寿量故为时处。然前释胜。以其阿难称我闻故四佛说寿。阿难时在释迦佛所。不得云我闻故。若尔如金刚华经言。阿难比丘得法性觉性自在王三昧。以三昧力知所说经皆能忆持。又观佛三昧经云。阿难因闻佛说念佛。阿难见佛即忆过去九十亿佛所说经藏。忆持不忘今亦何妨。佛力加被见佛闻经。并能记忆得云我闻。答曰。不例。彼等经说皆昔曾闻蒙余力加。即便能忆持之不忘。非未闻者。今妙幢室四如来说。阿难未闻故不能忆念。缘曾受境方言忆故。
经。与大苾刍众九万八千人。
赞曰。教所被机众成就分五门分别。一来意。二权实。三多少。四有无。五解文。来意有五。如本法华经疏。又准大宝积经论。三因缘故列声闻众。一于大乘中有疑令除。二有不定助成正信。三除所作已办之心。令除智障得上果报。五因缘故列菩萨众。一为除疑。二为益此界诸有情故。三令知他方有无量佛。令生渴仰起亲近心。四是释迦本所化故。五显示为法从余方远来。此诸菩萨已得佛位尚为法来。况于余有。言权实者准佛地经论云。释迦牟尼说此经。时。地前大众见变化身居此秽土为其说法。地上大众见受用身居佛净土为其说法。所闻虽同所见各别。准此经文既在秽土为地前众。即声闻是实。诸大菩萨应在净土。既亦列在秽土之中。即是变化。不尔此等诸大菩萨八地已上受变易身。如何此界有情得见。又释。说此经佛实通变化及他受用。由是菩萨若其实身恒居净土佛所闻经。结集之者不可双举。但说三乘通所见土。或最清净如来所居。即彰菩萨同能智证亦在彼土。即净土摄。然诸声闻准入大乘论。千二百人皆是变化。据摄大乘舍利弗等有其三种。一不定性。二者定性。三者变化。论云。无量舍利弗与彼名同。故知有多类。又菩提资粮论云。法华经所记舍利弗是佛菩萨之化作。皆是化也。法华第二云。我昔曾于二万亿佛所亦教化汝。汝今悉忘即不定性。法华经论云。为二声闻。除决定性及增上慢。以根未熟故。今此经会或可通三。所余诸众权实难悉。三多少者。初众成就总有十八。一声闻众。二菩萨众。三离车毗众。四诸天众。五龙王众。六药叉四王众。七揭路荼众。八香象王众。九犍闼婆众。十阿苏罗众。十一紧那罗众。十二莫呼洛伽众。十三诸神众。十四诸仙众。十五人王众。十六后妃众。十七近事男众。十八近事女众。此初时众。复有四众。一下云。妙幢菩萨与无量百千菩萨及无量亿那庾多百千众生。俱共往诣鹫峰山中。此闻寿量众。灭业障品云。时帝释一切天众及恒河女神。并诸大众蒙希有光皆至佛所。此欲闻忏悔众。授记品云。欲与妙幢菩萨等记时有十千天子。从天下来欲得授记众。十方菩萨赞叹品云。说是经时于十方界有无量百千万亿菩萨众。各从本土诣鹫峰山闻经赞叹众。四有无者。一三乘众中无独觉众。二四部众中无苾刍尼众。三二王之中无轮王众。四六趣之中无地狱众。五三界之中无上二界众。然准下文。欲色界天人妙幢菩萨室复俱来会有色界众。又第十末有苾刍尼众。问。说仁王般若经有独觉众并无色天。说法华经有二种王。谓金轮粟散。说陀罗尼经有地狱趣。此会何无。答。或略不论。据实应得有。如苾刍尼序品不列。旧金光明总不列众。岂可无耶。二云。尼及色界初虽不列下文说有。独觉轮王地狱无色上下文无。或时未熟或不能行故无余也。依文释者。初列十八众后明威仪。初中复二。初别列六众次总列余。十二众或可分二。初列圣众后列凡众。列圣众中。初声闻众文分为四。一标类举数。二叹其德。三列其名。四明诣佛。初标类举数如本法华疏述。
经。皆是阿罗汉能善调伏如大象王诸漏已除无复烦恼。
赞曰。叹德准法华经论有十六句。叹罗汉德。今此经文次第虽别大意共同。准彼论释为十六句。彼论牒经云。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得真自在即此经云得大自在。善得心解脱善得慧解脱。即此经云心善解脱慧善解脱。心善调伏即此经云能善调伏。亦如大龙王即此经云如大象王。已作所作即此经云住清净戒。已办所办即此经云所作已毕弃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善得正智心解脱。即此经云证八解脱。至心自在即此经云善巧方便智慧庄严。善巧方便亦智慧摄故第一究竟。已到彼岸即此经云已到彼岸。论三番释。第一上上起门。二总别相门。三摄取事门。上上起门者。今且依论指配其文。具释如本法华疏解。或由上句故下句得起。或由下句上句得起。非唯一故名上上起。准论今当以第四句释第一句。以第六第七句释第二句如大象王。以第九第十句释第三句。以第十二句释第四句。以第四句释第五句。
经。心善解脱慧善解脱所作已毕舍诸重担逮得己利。
赞曰。准论心慧二种解脱文中。不以上下句义来解。所作已毕准论当句自释。舍诸重担准论今当通上下释。以其第八第十三句释。逮得己利准论今当以第九句释第十句。
经。尽诸有结得大自在住清净戒善巧方便智慧庄严证八解脱已到彼岸。
赞曰。尽诸有结准论今当以第十句释。此第十一得大自在准论次第应第四句。今在第十二以第四五六七四句释。第十二住清净戒者准论应当已作所作。戒学圆满道谛所收。即此净戒是所应作。准论当句自释。善巧方便智慧庄严合为一句。同因智故准论应当至心自在。论云善过见道修道智故。当句自释。证八解脱者准论今当以第四句释。第十五句已到彼岸者准论今当第十五句释。第十六准即有四句。为下向上释。谓第一句以第四句释。第二句为第六七释。第三句为第九十释。第四句为第十二句释。有六句经为上向下释。谓第五句为第四句释。第十句为第九释。第十一句为第十句释。第十二句为第四五六七句释。第十五句为第四句释。第十六句为第十五句释。三句当自解释。谓所作已毕住清净戒善巧方便智慧庄严二句不释。谓心善解脱慧善解脱。一句通为上下句释。谓舍诸重担。颂曰下释上有四。上释下有六。三单二不释。一通于上下。总别相门者。初阿罗汉是总应义。下十五句是别应义。由无学者成下十五差别应义名阿罗汉。然准论文次第不同。取彼论意依此次第释十五应。一应不疾不迟。说法如法相应不疲倦故如经能善调伏。二应净坐空闲处。饮食衣服一切资生不积不聚少欲知足故如经如大象王。即余经说如大龙王。如善住龙王作象形故云如大象王。三应受饮食卧具供养恭敬等故如经诸漏已除。四应将大众教化一切故如经无复烦恼。五应降伏诸外道等故如经心善解脱。六应以智慧速观察法故如经慧善解脱。七应行空圣行故如经所作已毕。八应行无相圣行如经舍诸重担。九应行无愿圣行如经逮得己利。十应降伏世间禅净心故如经尽诸有结。十一应入聚落城邑等故如经得大自在。即是旧经第四得真自在。十二应一向行善行不著诸禅故如经住清净戒。十三应证第一义功德故如经善巧方便智慧庄严。十四应起诸通胜功德故如经证八解脱。十五应如实知同生众。得诸功德为利益一切诸众生故如经已到彼岸。颂曰。中.静.受.将.伏.以.空.相.愿.降.入.向.证.起通.如实应.十五。摄取事门者。准法华论摄取十种功德。今为十一。以第二摄取诸功德中摄于三句。分之为二。一降伏世间。二降出世间。今既与彼次第不同故。开第二为两功德成十一种。一摄取不违功德随顺如来教行故。如经能善调伏。二摄取胜功德。如经如大象王。三摄取功德如经诸漏已除无复烦恼。四摄取降伏出世间学人功德。如经心善解脱慧善解脱。五摄取满足功德满足学地故。如经所作已毕。六摄取过一切功德。一者过爱故。二者过求命供养恭敬故。三过上下界已过学地故如经舍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七摄取降伏世间功德。如经得大自在。八摄取所应作胜功德。所应作者依法供养恭敬尊重如来故。如经住清净戒。九摄取应作利益众生功德。如经善巧方便智慧庄严。十摄取上上功德。如经证八解脱。十一摄取上首功德。如经已到彼岸。此但略配经文。解文如本法华疏辨。颂曰。不违.胜.功德.降.满.三种过.伏世.所应作.利益.上上首。
经。其名曰具寿阿若憍陈如具寿阿说侍多具寿婆涅波具寿摩诃那具寿婆帝利迦。
赞曰。后列名也。有二。初列无学。次简别有学。列无学中有十一人。诸经列名前后不定。今此多依出家前后。如报恩经说。此即最初五苾刍也。先度因缘及释陈如名如本法华疏。言具寿者具福慧二命。然旧翻者多云慧命。今显双成故云具寿。阿说侍多者阿说云马侍多云胜。亦云阿说婆侍多。即旧所说马胜苾刍。婆涅波者此云气息。摩诃那摩此云大名。甘露饭王之第二子。王有二子。一云阿泥律陀。二名摩诃那摩。婆帝梨迦此云善贤。是白饭王第二子也。王有二子。一名难提迦。二名婆帝利迦。
经。大迦叶波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子大目乾连。
赞曰。此之六人如本法华疏辨。
经。唯阿难陀住于学地。
赞曰。简别有学。
经。如是等诸大声闻。
赞曰。结叹也。以具前十六句功德故云大声闻。
经。各于晡时从定而起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
赞曰。第四诣佛。文分为四。一来时。二出定。三诣佛。四到仪。余皆准此。
经。复有菩萨摩诃萨百千万亿人俱。
赞曰。明菩萨众。文亦分四。此即标类举数。亦如本法华疏大般若四百八十六广说名摩诃萨。诸经论说数大小别。此应云百分千万亿菩萨。○第二叹德有二十五句经文。分为二十二种德。一具大神通德。二名高他委德。三修因圆满德。四现相利生德。五具辩说法德。六离诸障染德。七绍佛不断德。八降伏魔怨德。九摧诸外道德。十继佛宣扬德。十一严净佛土德。十二他利不虚德。十三自利具忍德。十四常摄有情德。十五侍佛不灭德。十六弘誓无穷德。十七深殖善因德。十八了法无生德。十九缘境不共德。二十善巧化生德。二十一阐扬圣教德。二十二证法无疑德。
经。有大威德如大龙王。
赞曰。第一德具大神通名大威德。能除不信能生善根犹如大龙。能降雹除不信。能注雨生善芽。又有威力。准瑜伽三十七广释威力。或此威力即诸句之总。威力多种故。
经。名称普闻众所知识。
赞曰。第二德名称普闻无量世界。咸为一切众生所识。
经。施戒清净常乐奉持。
赞曰。第三德总摄六度。修因始圆。七最胜中无染最胜名为清净。或三轮净如解深密等。六度各有十种清净。广如彼明。修恒不舍名乐奉持。即长时意乐。七最胜六意乐。各举于一以显其余。
经。忍行精勤经无量劫。
赞曰。七大性中精进大性。亦影摄余。
经。超诸静虑系念现前开阐慧门善修方便。
赞曰。此诸菩萨八地已上念念倍前。及过二乘名超。恒在定故名系念现前。敷扬法教名开阐慧门。故法华论云。其智慧门名阿含甚深。决择会通名善修方便。又复善修方便愿力等。或复具修十二善巧。此经文意。清净奉持经无量劫并通诸度。六度略章如本无垢称疏。
经。自在游戏微妙神通。
赞曰。第四德准华严经。佛子有十种游戏神通。谓一现舍天寿。二现受生。三现为童子。四现出家。五乐苦行。六向菩提树。七现降魔。八现乐寂静成无上觉。九转法轮。十入涅槃。意示诸相为利众生。广如大般若最胜天王会释。
经。逮得总持辩才无尽。
赞曰。第五德。逮谓及至。得四总持及四辩才皆悉无尽。不唯七中不断尽一胜故无尽故。由利他不息故皆无尽。
经。断诸烦恼累染皆亡。
赞曰。第六德。惑业苦三如次烦恼累染。或复恼累是种现。染即习气并所知障。以烦恼俱同一名说。已正将断故得云皆。
经。不久当成一切种智。
赞曰。第七绍佛不断德。此诸菩萨越前二劫。或处法云皆补一生称为不久。菩提在未。故曰当成。得萨般若云一切种智。种谓种类。若空若有若理若事名一切种。于此咸达名一切种智。依主释也。一切种者于是境声。
经。降魔军众而击法鼓。
赞曰。第八降伏魔怨德。魔即四魔。军即十军。广如法苑破魔章辨。魔军从化胜敌先鸣。显实开权为击法鼓。
经。制诸外道令起净心。
赞曰。第九摧诸外道德。具四无畏摧诸外道。令生正信云起净心。
经。转妙法轮度人天众。
赞曰。第十继佛宣扬德。于资粮等五位转其四位二不退法轮。如本法华疏辨。
经。十方佛土悉已庄严。
赞曰。第十一严净佛土德。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净土之义。如本无垢称疏。
经。六趣有情无不蒙益。
赞曰。十二利他不虚德。梵云底利瞿尼多。此义译为傍生。梵云那丽多。义译云饿鬼。亦云闭戾多。梵云末奴沙。义译云人。天趣.修罗。那落迦三趣之名及六趣义。如本法华疏。善知根性而于五道以现其身。善巧方便力现形说法。其见闻者无不蒙益。由能成就四种法故。能化众生皆蒙利益故。思益第一云。一常求利安众生。二自舍己乐。三心和忍。四除憍慢。
经。成就大智具足不忍。
赞曰。第十三自利具忍德。成智自利。大忍具三。即由与彼七大相应故皆名大。或复大智即智大性。具解二空故。然瑜伽摄异门分云。大智者经无量劫修名为大智。即七大性中时大性也。故知忍名为大亦同于智。又释。如智度论第六言。大忍成就者。以等忍法忍此二增故名为大忍。具足即成就义。有多复次。或可。成就是得。谓得胜品名之为大忍。故彼论释云。此二忍增长名为大忍。又解。今言具足即具三忍。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然准无尽意经。即由具足大忍能成就大智。彼经云。修四忍具足智慧。一于求法时忍他恶骂。二不避寒热风雨等。三随和上阿阇梨行。四于求法时忍空无相。准此即应以下释上大智所以。
经。住大慈悲心有大坚固力。
赞曰。常摄有情德。故法华经论云。摄取众生方便者如经以慈修身。既慈能无乐与乐。悲有苦能拔其苦。故能摄取众生。俱言大者。异二乘故非佛不共德中大悲。彼唯佛成名不共。故有大坚固力者。常行不舍名为坚固故。思益经第一云。菩萨有四法。坚固其心而不疲倦。一于众生起大悲。二精进不懈。三信解生死如梦。四正思惟佛之智慧。此意由愍众生精进不懈。见生死苦如梦不实。思求佛智故行慈悲其心坚固。
经。历事诸佛不般涅槃。
赞曰。侍佛不灭德。于一切佛常修正行云历事诸佛。为度众生无息时故。不求般涅槃故。辨中边论云。由利他不息。
经。发弘誓心尽未来际。
赞曰。弘誓无穷德。发四弘愿能尽未来。
经。广于佛所深种净因。
赞曰。深殖善因德。即法华经等云。于诸佛所殖众德本。即于佛所修十供养名为净因。所求菩提所修十供养二种俱因。或净之因。或因即净。
经。于三世法悟无生忍。
赞曰。了法无生德。悟三无生忍。依空脱门观遍计性。悟本性无生忍。依无愿脱门观依他起。悟自然无生忍。依无相脱门观圆成实。悟惑苦无生忍。问。遍计体无。圆成常住。今此经文云三世法。如何得云观于三性得三种忍。答。于依他上观二我无。即依他中亦有圆成。非即离故。故辨中边颂曰。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此意有虚妄分别。于此之上二我皆无。此依他中唯有真空。故三世者但举依他显余二性。
经。逾于二乘所行境界。
赞曰。缘境不共德。二乘缘境行相可得。菩萨不尔。故无性摄论第八云。无分别智于真如境相似而行。此意真如无一切相。智称于如亦无行相。又了二空。彼唯了一故逾二乘。
经。以大善巧化世间。
赞曰。善巧化生德。依六神通及十二种方便善巧。外六种中而化世间。或依大乘说蕴界等。诸善巧法以化世间。简小乘故名大善巧。
经。于大师教能敷演。
赞曰。阐扬圣教德。以能依彼瑜伽八十一摄释分中解释之法。故云于大师教能敷演。已得总持殊胜四辨故能敷演。住善慧地故。
经。秘密之法甚深空性皆已了知无复疑惑。
赞曰。了法无疑德。秘密即四秘密。即三空性名为甚深。如法华论释。诸佛智慧有五甚深。智慧之性亦名智慧故。一义甚深。二体。三内证。四依止。五无上。非二乘境故名甚深。后智能了根本智知。事理疑尽故无复惑。
经。其名曰无障碍转法轮菩萨常发心转法轮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
赞曰。第三列名有五十三。德广名高见闻获益。不可具列。略举尔许。于中立名或从本愿或从德行。自他胜利以立其名。初二说法后二精勤说法修勤对。皆以能降二四种魔。故转法轮无有障碍。得说不退转故转不退轮。故无障碍。弘法无息悲念有情故。常发心为物转法。得乐说不退转故。以得乐说无断辨故。常发心转自利恒勤故名常精进。利他常策故名不休息。或他利自利对。
经。慈氏菩萨妙吉祥菩萨观自在菩萨。
赞曰。慈氏梵音梅呾丽曳。此云慈氏。或云那。即慈姓中生。或本性行慈。或云曳尼即女声中。以母怀慈。曼殊室利此云妙吉祥。阿缚虑枳帝湿伐逻耶此云观自在。此三初即与乐拔苦。吉祥与乐。观音拔苦。与乐拔苦对。
经。总持自在王菩萨大辩庄严王菩萨。
赞曰。于第九地能离二愚具足四辩。故总持自在。具足七辩常为大乘名大辩庄严。持法说法对。
经。妙高山王菩萨大海深王菩萨。
赞曰。智慧难仰如妙高山王。其定叵测犹如大海。智定自在俱譬如王。智高定邃对。
经。宝幢菩萨大宝幢菩萨地藏菩萨虚空藏菩萨。
赞曰。了有高胜如宝幢。了空高胜名大宝幢。了有了空对。大悲荷负遍地为藏。能以虚空而为宝藏。大悲大智对。
经。宝手自在菩萨金刚手菩萨欢喜力菩萨大法力菩萨。
赞曰。此有二对。手出珍宝能破贫穷。智手能坏自他二障名金刚手。济贫破障对。欢喜意乐常行难屈云欢喜力。大乘法施能摧伏他无明等障。或自依法除诸障故名大法力。难屈降他对。
经。大庄严光菩萨大金光庄严菩萨。
赞曰。以大智定光。而自庄严名大庄严光。以金光明最胜王经。而利于物名大金光庄严。简自利他故名为大。自严严他对。
经。净戒菩萨常定菩萨极清净慧菩萨。
赞曰。此三三学因各得圆备。据实齐修从本愿说。大福大智对。戒福慧智。定通二种。或从于智。能发智故。
经。坚固精进菩萨心如虚空菩萨不断大愿菩萨。
赞曰。以三练磨策勤无退名坚固精进。其心无碍如虚空。四弘不舍名不断大愿。不退常修对。如空通二。
经。施药菩萨疗诸烦恼病菩萨医王菩萨。
赞曰。施药疗身病。疗烦恼者除心疾。医王具除。疗身疗心对。
经。欢喜高王菩萨得上授记菩萨。
赞曰。若见众生含笑。先言令生欢喜。而得自在名高王。处灌顶位得上授记。他进自进对。
经。大云净光菩萨大云持法菩萨大云名称喜乐菩萨大云现无边称菩萨。
赞曰。大法智云含众德雨名大云。余皆准此。智能除垢闇名净光。贪诸功德名持法。除闇持法对。美名遐布闻者皆喜乐。乐音五孝反名。遍十方云现无边称。他乐远闻对。
经。大云师子吼菩萨大云牛王吼菩萨大云吉祥菩萨大云宝德菩萨。
赞曰。所作决定名大师子吼。能摧怨敌名大云牛王吼。上二能作能降对。能生大福利名吉祥。善法自严名宝德。他自获益对。
经。大云日藏菩萨大云月藏菩萨大云星光菩萨大云火光菩萨。
赞曰。破不善闇如日。能令安乐如月。破恶证真对。种种明照如星。随情成就如火光。能照能成对。
经。大云电光菩萨大云雷音菩萨。
赞曰。于生死夜能作照明。示于正道名电光。说法惊利如雷音。示道惊悟对。
经。大云慧雨充遍菩萨大云清净雨王菩萨。
赞曰。法能生智名慧雨。法能除障名清净雨。有威力故如雨。无不利故充遍。生善灭恶对。
经。大云华树王菩萨大云青莲华香菩萨大云宝旃檀香清凉身菩萨。
赞曰。因行已圆将得觉果。名华树王。能敷妙理开众生眼功德远闻名青莲华香。得清净法身具五分香名宝栴檀香。清凉身在法云地得诸功德充满法身。成因现果对。初二是因。以华得果故。后一为果。云凉身故。
经。大云除闇菩萨大云破翳菩萨。
赞曰。能破痴闇名除闇。能破二执名破翳。破闇除执对。
经。如是等无量大菩萨众。
赞曰。总结。
经。各于晡时从定而起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
赞曰。诣佛文段有四。如前分别。
经。复有梨车毗童子五亿八千。
赞曰。第三文段分为四。此标类举数。旧云。离车或云离咕毗。今云利车毗。有云王种。有云婆罗门姓。准维摩经无垢称云五百长者子。不言王种或是王种亦名长者。如只域长者。
经。其名曰师子光童子师子慧童子法授童子。
赞曰。第二列名有二。初列后结。有决定智光有决定慧。能以正法授诸有情。如次配三。
经。因陀罗授童子大光童子大猛童子佛护童子法护童子僧护童子。
赞曰。从天帝乞。帝所授与名因陀罗授。能以智火破自他闇名火光。勇决修道名大猛。佛法僧念名佛护等。
经。金刚护童子虚空护童子虚空吼童子宝藏童子吉祥妙藏童子。
赞曰。如名准释。
经。如是等人而为上首。
赞曰。结。
经。悉皆安住无上菩提于大乘中深信欢喜。
赞曰。叹德。至不退位云安住菩提。又能为护法城住持正法云安住菩提。证不坏信深生欢喜。
经。各于晡时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
赞曰。诣佛。
经。复有四万二千天子。其名曰喜见天子.喜悦天子.日光天子.月髻天子.明慧天子.虚空净慧天子.除烦恼天子.吉祥天子。如是等天子而为上首。皆发弘愿护持大乘。绍隆正法能使不绝。各于晡时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
赞曰。次列诸天文亦有四。如前。多是三十三天及四王天。以近先列。世俗立名不可具释。叹德中有二。一发四弘愿。二守护大乘。守护大乘即摄受正法。摄受正法堪能荷负四种重任。如胜鬘经说。故能绍隆正法。正法有三。谓正证正行正教。自能令他依正教起正行证正果。故使不绝。弥勒问论有五法。摄取妙法。一为报佛恩故。二为自身令妙法久住。三供养诸佛。四为欲利益众生。五难得妙法故。准宝雨经第十成就十法能摄正法。一于末法无有能持。有能受大素呾缆者恭敬供养。二为他说法。三见能修学深生欢喜。四听闻正法无有希望。五于法师起导师想。六能于正法起甘露想。七能于正法仙起药想。八能于正法起良药想。九能专求正法不顾身命。十希求正法起修行想。
经。复有二万八千龙王莲华龙王[醫-酉 言]罗叶能王大力龙王大吼龙王小波龙王持驶水龙王金面龙王如意龙王如是等龙王而为上首于大乘法常乐受持发深信心称扬拥护各于晡时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
赞曰。文亦有四。如前。莲华此依华池住。翳罗此云树。钵拏此云叶。依此树叶住。或食此叶即善住龙王。乃至如意依珠说名。叹德有三。一受持正法。二起深信心。三赞说守护。
经。复有三万六千诸药叉众毗沙门天王而为上首其名曰庵婆药叉持庵婆药叉莲华光藏药叉莲华面药叉颦眉药叉现大怖药叉动地药叉吞食药叉是等药叉悉皆爱乐如来正法深心护持不生疲懈各于晡时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
赞曰。列药叉众。文亦分四。药叉此云勇健。亦云捷疾。亦摄地行诸逻刹婆。逻刹婆此云暴恶。叹德有三。一爱正法。二能护持。三不疲倦。
经。复有四万九千揭路荼王香象势力王而为上首。
赞曰。鸟王众此云妙翅。下随旧译亦云金翅。力势如香象。或有势力能怖香象。或可。鸟象类别。即香象王。
经。及余健闼婆阿苏罗紧那罗莫呼洛伽等山林河海一切神仙并诸大国所有王众中宫后妃净信男女人天大众悉皆云集。
赞曰。总举余众。
经。咸愿拥护无上大乘读诵受持书写流布。
赞曰。叹德有四。一愿拥护。二自诵持。三书写。四流布。
经。各于晡时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
赞曰。诣佛。
经。如是等声闻菩萨人天大众龙神八部既云集已各各至心合掌恭敬瞻仰尊容目未曾舍。
赞曰。总结有二。初结次仪轨。求法专诚故至心。表冥所说故合掌。崇仰曰恭恭深曰敬。睹相严形希成佛果。故瞻仰尊容。更无异盻云不暂舍。
经。愿乐欲闻殊胜妙法。
赞曰。说因成就。因众欲闻佛方可说。
经。尔时薄伽梵于日晡时从定而起观察大众。
赞曰。发起序有二。此初时成就及说法所依威仪成就。即审机宜也。或名说仪圆满。具包义故。
经。而说颂曰金光明妙法最胜诸经王甚深难得闻诸佛之境界我当为大众宣说如是经。
赞曰。此标说成就。有二十四颂大分为三。初一行半总标深妙。许为众宣。次二十行半别标所说。叹胜令习。后有二行总结胜益。赞人劝学此即初也。颂者旧曰偈梵云伽他。讹故云偈。颂歌美之义。即此讽诵。前未长行即作诵故。问。讽诵应颂二颂何别。答。应颂之颂是教。讽诵之诵是言。问云。何讽诵是言应颂是教。答。瑜伽八十一云。应颂者谓长行后宣伽陀。此意此伽陀直诠诸义。讽诵者论云。谓以句说。此意以句说彼所说。一行半中初二句标能诠教。次二句标所诠义。后二句许当为说。以能诠彼菩提涅槃深因妙果故为最胜。是诸经王。标所诠中准大乘庄严经论云。求法有四因缘。一为色。二为非色。三为神通。四为正法。为色者相好因故。为非色者灭烦恼病因故。为神通者自在因故。为正法者无尽因故。如梵天王问经说。菩萨求法具足四想。一者如妙宝。想难得义故。二如良药。想除病义故。三如财物。想不散义故。四者如涅槃。想苦灭义故。由法是相好庄严因故如妙宝想。由法是灭烦恼病因故。如良药想。由法是神通自在因故。如财物想。由法是正法无尽因故如涅槃想。今此经中甚深难得闻。标初三因。俱难得故。诸佛之境界标第四因。以大涅槃唯佛与佛乃能究尽。是佛所得云是佛境界。此标下所说。世出世间因果皆尽如是者总指此经。
经。并四方四佛威神共加护东方阿閦尊南方宝相佛西方无量寿北方天鼓音。
赞曰。下二十行半别标也。于中分四。初三行半标寿命下尽满愿品经之正宗。正所明法谓二因二果。二众生身不具下有六行颂。标正宗之中举能劝学。三护世四王众下有五行颂。标观察品已下乃至付嘱流通分中正所修行。四若有闻是经下六颂。标诸品中赞劝持读。初三行半中复分为七。一一行半标寿量品。二我复演妙法一句标三身品。三吉祥忏中胜等二句标忏悔品。四净除诸恶业等二句标灭业障品。五常与无量乐标净地品.莲华喻赞品.金胜陀罗尼品.六一切智根本标重显空性品。七诸功德庄严标依空满愿品。此即初也。释迦四佛同说此经故云并四方四佛。四佛因缘如观佛三昧海经第七说。阿閦佛等四佛言。我念曾昔空王佛所出家学道。时四比丘共为同学。佛涅槃后入塔观像。见眉间相如佛无异愿除我罪。如大山崩五体投地忏悔诸罪。依此因缘后八十亿阿僧祇劫不堕恶道。常见诸佛于诸佛所受持甚深念佛三昧。得三昧已诸佛现前授我记别。东方有国名妙喜。彼佛名阿閦。即第一比丘是。南方有国名欢喜。佛名宝相。即第二比丘是。西方有国名极乐。佛名无量寿。即第三比丘是。北方有国名莲华庄严。佛名微妙音。即第四比丘是。问。何故四佛同说此经。答。为彰四德并释迦。即显佛果所有五法。谓四智真如。摄得菩提涅槃皆尽。
经。我复演妙法吉祥忏中胜能灭一切罪。净除诸恶业。
赞曰。第二三四。复演妙法标三身无上菩提。故云妙法。吉祥忏中胜。依愿三身而行忏悔。忏悔中胜。能灭一切罪者。三世三业三界苦果及三烦恼。其能折伏除灭故。下经云。金光明鼓出妙声。遍至三千大千界能灭三途极重罪及以人天诸苦厄。言净除诸恶业标下灭业障品。业及业因俱名恶业。故唯识论云。业之眷属亦立业名。或恶因所发业感恶果业亦名恶业。以可恶故三界俱是。或无种性者但除三途八难之业。
经。及消众苦患常与无量乐一切智根本诸功德庄严。
赞曰。初句属标灭业障品。前句诸恶业是因。此所感恶果通三界果。若约无性但三涂八难及八苦少分。不离生老死并五盛蕴苦。常与无量乐。标下净地莲华赞金胜三品。修六度行得十王果并佛位故。无性与人天乐。有性与佛位等。一切智根本标重显空性品。以真如理是真空性名如来藏。与诸功德为依为持故。宝性论释。无始时界。界是法因。即以真如为诸法因。因称为本故为智本。以一切智证真如故偏言一切智本。据实了俗由证于真。亦为一切种智本。据证智说略其种智。或一切智非是二中一切智也。此是总言一切诸智。即十智四智等名一切智。如皆是本故云一切智根本。诸功德庄严标依空满愿品。由依真理而以起修既证德本。故能圆满一切功德真实庄严。如般若经。严土严身皆令观理方始得圆。此经亦尔。
经。众生身不具寿命将损减诸恶相现前天神皆舍离。
赞曰。下标正宗之中举能劝学。于中分二。初三行半举诸苦难。令生厌离。后两行半显经能除令忻修学。初复分二。初二行明恶果。后一行半明苦因。初中又二。初一行内身苦。后一行外缘苦。此即内身。身不具阙诸根。即生苦收。或病苦摄。寿命将灭业尽缘终。或枉横舍寿。即死苦也。诸恶相现者鸟鸣百怪。头上华委四大乖违色相衰变。即病老苦。如次生死老病苦。寿命未尽由修福业百神扶卫诸业尽。若现前不能修善善神舍离。
经。亲友怀嗔恨眷属悉分离彼此共乖违珍财皆散失。
赞曰。外缘苦。亲友怀嗔恨怨憎会苦。眷属悉分离爱别离苦。彼此共乖违下二句求不得苦。
经。恶星为变怪或被邪蛊侵若复多忧愁众苦之所逼。
赞曰。明苦因初一行外苦因。后半行内苦因。
经。睡眠见恶梦因此生烦恼。
赞曰。内苦因。
经。是人当澡浴应著鲜洁衣于此妙经王甚深佛所赞专注心无乱读诵听受持。
赞曰。下明经力能除。令忻修学有三。初半修行仪。次一行正修行。后一行结经功力。正修行中初二句明所学法。后二句明正修行。于读及诵若听并受持。皆须专注心无散乱。即读诵等生闻慧。受持生修慧。影显思慧。或专注心不乱生思。余是闻修。三慧具足。又澡浴著净衣是戒学。专注是定学。读诵等是慧学。令依此经修其三学。
经。由此经威力能离诸灾横及余众苦难无不皆除灭。
赞曰。结功德力。
经。护世四王众及大臣眷属无量诸药叉一心皆拥卫。
赞曰。下标流通分有五行。标正所修行。此标观察人天品.四天王护国品.无染著品.如意品。
经。大辩财天女尼连河水神诃利底母神坚牢地神众。
赞曰。此一行标大辩财天女品.吉祥天女及增长财物品.坚牢地神品。诃利底此云青色。是罗叉鬼母。有五百子。极护三宝并小男女。
经。梵王帝释主龙王紧那罗及金翅鸟王阿稣罗天众如是天神等并将其眷属皆来护是人昼夜常不离。
赞曰。标僧慎尔耶药叉大将品.王法正论品.善生王品.及诸天药叉守护品。又解。正了知即诃利底母神中标。若王法正论善生王品皆在我当说是经颂中标。以同佛说故一处标。
经。我当说是经甚深佛行处诸佛秘密教千万劫难逢。
赞曰。标授记品已下。甚深佛行处标授记品.疗病品.长者子流水品.舍身品。无上菩提唯佛能了名佛所行处。疗病等品是佛因行。诸佛秘密教等二句标已下诸品。诸佛所护要大乘根熟而方与之名秘。深妙难解名密。由此千万劫难得听闻。故今得闻读叹并付嘱。
经。若有闻是经能为他演说若心生随喜或设于供养。
赞曰。下六行第四段标流通分诸品之中劝赞持读。于中分三。初一行标劝持读。次三行明得益。后二行教持轨。此即初也。辨中边论有十法行颂。谓供养.书写.施他.听.披读.受持.并开演.讽诵.及思.修。一谓供养。二书写。三施他。四听闻。五披读。六受持。七开演。八讽诵。九思惟。十修习。初八闻慧。思惟思慧。修习修慧。此中闻是经是听闻。演说即开演。供养即初行。略举三行。听闻供养自利。演说利他。故且举三。实有十种。随喜者于十法行各有四种。一自作十法行。二教他。三庆慰。四随喜。此且举易影彰于余。
经。如是诸人等当于无量劫常为诸天人龙神所恭敬。
赞曰。第二明得益有三。初得卫护此初也。
经。此福聚无量数过于恒沙读诵是经者当获斯功德。
赞曰。第二成胜因。
经。亦为十方尊深行诸菩萨拥护持经者令离诸苦难。
赞曰。三圣所护。
经。供养是经者如前澡浴身饮食及香华恒起慈悲意若欲听是经令心净无垢常生欢喜念能长诸功德。
赞曰。教持经轨分二。初一行令利他。后一自利。
经。若以尊重心听闻是经者若生于人趣远离诸苦难彼人善根熟诸佛之所赞方得闻是经及以忏悔法。
赞曰。总结劝有二。初一行结得胜果劝。后一行结成胜因劝。得果有二。初生人趣有漏果。远离诸苦难非但离诸难亦得涅槃果。或创标宗未说深果。但云人趣得离八难。若说胜果恐初机人未能信故。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