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典读诵 > 佛教经典 > 史传部

三宝感应要略录 (3卷)〖宋 非浊集〗

大正藏 No. 2084 三宝感应要略录

宋 非浊集

3卷

三宝感应要略录

盖三宝感应要略录者。灵像感应以为佛宝。尊经感应以为法宝。菩萨感应以为僧宝。良是浊世末代目足。断恶修善规模也。夫信为道源功德之聚。行为要路解脱之基。道达三千劝励后信。教被百亿开示像迹。今略表其肝要。粗叙奇瑞。此缘若堕将来无据。蕳以三聚分为三卷。令其易见矣。佛宝聚上。

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上目录

·第一优填王波斯匿王释迦金木像感应

·第二影胜大王释迦画像感应

·第三汉土最初释迦灵像感应

·第四梁祖武帝请释迦瑞像感应

·第五凝观寺僧法庆未毕释迦像感应

·第六唐陇西李太安妻为安造释迦像救死感应

·第七悟真寺释惠镜造释迦弥陀像见净土相感应

·第八健陀罗国二贫人各一金钱共画一像感应  ·第九唐虞安良助造释迦像免苦感应

·第十北印度国沙门达磨流支感释迦感应

·第十一鸡头摩寺五通菩萨请阿弥陀佛图写感应

·第十二隋安乐寺释惠海图写无量寿像感应  ·第十三隋朝僧道喻三寸阿弥陀像感应

·第十四并州张元寿为亡亲造阿弥陀像感应

·第十五释道如为救三途众生造阿弥陀像感应

·第十六宋沙门释僧高造丈六无量寿像感应

·第十七阿弥陀佛化作鹦鹉引接安息国感应

·第十八阿弥陀佛作大鱼身引接捕渔人感应  ·第十九信妇言称阿弥陀佛名感应

·第二十十念往生感应

·第二十一释俊惠图造阿閦佛像感应

·第二十二天竺波罗门造药师形像得子五十年寿感应

·第二十三昔一贵姓祈请药师灵像得富贵感应

·第二十四贫人以一文铜钱供药师像得富贵感应  ·第二十五破戒者称药师名戒还得净感应

·第二十六夏侯均造药师形像免罪感应

·第二十七药师如来救难产苦感应

·第二十八温州司马家室亲属一日之中造像药师七躯感应  ·第二十九造毗卢舍那佛像拂障难感应

·第三十圣无动尊自称无价驮婆感应

·第三十一释含照图写千佛像感应

·第三十二胎藏曼荼罗相传感应

·第三十三金刚界曼陀罗传弘感应

·第三十四建金刚界灌顶道场祈雨而得感应  ·第三十五礼拜金刚界大曼陀罗图感应

·第三十六念胎藏大曼陀罗诸尊像感应

·第三十七汉明帝时佛舍利感应

·第三十八吴王围寺执僧舍利浮光于钵上感应  ·第三十九唐阿得造塔放还感应

·第四十五级未就临刑刃断感应

·第四十一庙神奉绢世高起塔离蟒身感应

·第四十二昔须达长者图度精舍地感应

·第四十三灭后建立精舍地感应

·第四十四沙弥以杖加精舍为壁木延寿感应  ·第四十五拂精舍庭生天感应

·第四十六昔于父母故宅地造精舍感应

·第四十七室罗伐悉底国寺蔽大祠感应

·第四十八昔贫儿以木叶戏作寺延寿感应

·第四十九比丘补寺壁孔延寿感应

·第五十昔金地国王治古寺延寿感应

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之上

释子非浊集

第一优填王波斯匿王释迦金木像感应(出阿含观佛造像游历记律。及西国传志诰等)

释迦牟尼如来成道八年。思报母摩耶恩。从祇洹寺起。往忉利天。于善法堂中金石之上。结跏趺坐。尔时摩耶。出两道乳。润世尊唇。示亲子缘。佛为说法。是时人间四众。不见如来。渴仰忧愁。如丧父母。如箭入心。共往世尊所住处。园林庭宇。悉空无佛。倍加悲恋。不能自止。问阿难言。如来今日竟为所在。阿难报曰。我亦不知。二王思如来。遂得苦患。尔时优填王。敕国界内诸奇巧师匠。而告之曰。我今欲作佛像。巧匠白王言。我等不能作佛妙相。假使毗首羯摩天。而有所作。亦不能得似于如来。我若受命者。但可摸拟螺髻玉毫少分之相。诸余相好光明威德难及。谁能作耶。世尊来会之时所造形像。若有戏误。我等名称并皆退失。窃共筹量。无能敢作。复白王言。今造像应用纯紫栴檀之木。文理体质坚密之者。但其形相。为座为立。高下若何。王以此语问臣。智臣白王言。当作坐像。一切诸佛。得大菩提。转正法轮。现大神变。作大佛事。皆悉坐故。应作坐师子座结跏趺坐之像。时毗首羯摩。变身为匠。持诸刻器。到于城门白言。我今欲为大王造像。王心大喜。与主藏臣。于内藏中。选择香木。肩荷负持。与天匠而谓之言。仁为造像。令与如来形相似。时大目连。请佛神力。往令图相。还返操斧破木。其声上彻忉利天。至佛会所。以佛力声所及处。众生闻者。罪垢皆得消除。盲者得眼。聋者能闻。哑者能言。丑者端正。贫者得福。乃至三途离苦得乐。一切未曾有益。皆悉现起。是时天匠。不日而成。高七尺。或云五尺。机见不同。面及手足。皆紫金色。王见相好。心生净信。得柔顺忍。业障烦恼消除。唯除曾于圣人起恶语业。是时波斯匿王。复召国中巧匠。欲造佛像。而生此念。如来形体。莫如真金。即纯以紫摩金。而作高五尺。尔时阎浮之内。始此二如来像。尔时如来。过夏经九十日已。告四众言。却后七日。当下至阎浮提僧伽尸国大池水测。时天帝告自在天。从须弥顶至池水。作三径路。金银水精。或时地作。或净居天作也。是时如来踏金道。时五王往诣佛所。迦尸国波斯匿王。拔嗟国优填王。五都人民之主恶生王。南海主优陀延王。摩诃陀国瓶沙王。头面礼足。尔时优填王。顶戴佛像。并诸上供珍异之至佛所。而一奉献佛。时木像从座而起。如生佛足步虚空。足下雨华。放光明来迎世尊。合掌叉手。为佛作礼少似于佛。而说偈言。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时。大工造像声。远闻善法堂。三十三天众。同音皆随喜。未来世造像。获无量胜福。尔时世尊。亦复长跪合掌向像。于虚空中。百千化佛。亦皆合掌。其像躬低头。世尊亲为摩顶授记曰。吾灭后一千年外。当于此土为人天作大饶益。我诸弟子。以付属汝。若有众生。于佛灭后造像。幡华众香持用供养。是人来世。必得见佛。出生死苦。尔时优填王。白世尊言。前佛灭度造像者。犹在世不。佛言。我以佛眼普见十方。前佛灭度后造像者。皆生十方佛前。无有一人犹在生死。但造菩萨像者。故留在世。瓶沙王是也。尔时木像。白生佛言。世尊前进。可入精舍。世尊亦语像言。止止不须说。我缘将尽。入灭不久。汝在世间。久利众生。在前而入灭。若在后者。人生轻慢。再三往复。其像进却还本位。于是世尊自移于寺边小精舍之内。与像异处。相去二十步。优填王。欢喜不能自胜。于时五王白世尊曰。当云何造立神寺。尔时世尊申右手。从地中出迦叶佛寺。以此为法。时五王即于彼处。起大神寺。安置其像而去云云。

第二影胜大王画释迦像感应(出毗奈耶律文)

佛在竹林园。时赡部州内有二大城。一名花子。二名胜音。此之二城。互有衰盛。时胜音城人民富盛。王名仙道。正法治国。无怨病苦。五谷成就。夫人名顶髻。有二大臣。一名利益。二名除患。时王舍城王名影胜。夫人名胜身。太子名未生怨。大臣名行雨。尔时仙道大王。朝集大会。告众人曰。颇有余国丰乐与我国相似不。时有摩揭陀国兴易之人白王。于东方有王舍城。其国与王国相似。仙道闻之。于影胜生爱念心。问大臣曰。彼国何所乏。答谓。彼处无宝。王以妙宝盛满金箧。并以敕书遣使。送与影胜王。王览书并闻国信。大欢喜曰。彼国何乏少。诸人答。彼无好叠。时王即以国所出大叠盛箱箧。准知上事报仙道王。并致书信。刻胜音城仙道王。见庆喜问使者曰。王之形状如何。报曰。其形长大。一似大王。性行雄猛。躬为征战。王即依量造五德上甲。令使送者。一盛热之时著便凉冷。二刀斫不入。三箭射不穿。四避诸毒。五能发光明。王甲造毕裁敕书。送使者持去奉影胜。王览书视甲。心生希有。商量准直金钱十亿。忧念。我国无此。如何酬耶。时行雨大臣。见王带忧色问由。王具答。大臣曰。彼国王唯赠一领宝甲。王之国内有佛。之人中妙宝。十方无与等者。王曰。诚有此事。欲如之何。大臣曰。可于叠上画世尊像。遣使驰送。王曰。若尔白佛。时王以事白佛。佛言。善哉妙意。可画一铺佛像送与彼王。其画像法。先画像已。于其像下书三归依。次书五学处。即五戒也。次书十二缘生流转还灭。上边书二颂。颂曰。

汝当求出离  于佛教勤精

能降生死中  如象推草舍

于此法律中  常修不放逸

能竭烦恼海  当尽苦边际

书讫授使。应报曰。汝持画像至本国时。可于广之处悬缯幡盖。香花布列盛设庄严。方开其像。若有问此是何物。答彼言。此是世尊形像。舍于王位成正觉。下字义次第可答之。时影胜王欢喜而去。具画像书其事状。收金银函。作敕书报仙道王。仙已开读忿怒。告大臣曰。未知彼国有何奇异胜妙信物。书云。可两驿手平治道路。严饰城隍。花盖幢幡集诸人众。遣我自领四兵远出迎摄。仙道看此形咒。意欲相轻。卿等宜应集四兵。我自亲往。伐摩揭陀国。大臣奏曰。曾闻彼王大度量。不可轻大王。今可顺其言。王如封书陈供。引至城邑。开画像瞻仰而住。于时中国商人共来。异口同音。唱南谟佛陀等。王闻之遍体毛竖。次第问其义。商人具答。王诵其文还宫。依文思惟。至天明不起于座。得初果庆悦说偈曰。

敬礼大医王  善疗于心病

世尊虽在远  能令惠眼明

即以书报影胜曰。我赖仁恩见真谛。欲见苾刍。令来至此。影胜读书白佛。佛观知迦多演那。于彼有缘。便命遣之受教。时五百苾刍。往胜音城。时影胜报仙道曰。承悟缘生得初果。欲相见苾刍。佛言。五百苾刍。远起祈请。仁自来迎。造一大寺。营五百房。得福无量。仙道读书已如言。尊者随机说法。或得罗汉。乃至发趣大乘。时宫内女人请尊者。不许入女人中说法。有比丘尼。为彼可说法。仙道作书报影胜。影胜白佛。遣世罗等五百尼。受教往为说法。时月光夫人。命终生天上。来下惊觉大王。王悲喜作是念。我可立顶髻太子为王。而我出家。以状告二大臣。臣闻已流泪。命顶髻以告之。太子悲泣。王鸣鼓宣。普告国人。时荷恩啼泣。多出财宝。广设无遮会。王将一侍者。徒步而去。向王舍城。太子国人。皆随后送前而归。其王渐去。至王舍城。在一园中告影胜。闻已修治道路。引四兵至仙道王所。共相慰问。乘一马入城问由来。答于世尊所。欲求出家。即共诣佛所。佛言善来。髻发自落。如百岁苾刍。影胜礼佛而出。仙道苾刍。依众而好之耳(取意略出)。

第三汉土最初释迦像感应(出名王[王*巽]冥祥记等文)

汉明帝梦见神人。形垂二丈。身黄金色。佩日光。以问群臣。或对曰。西方有神。其号曰佛。形如下所梦。于是发使天竺。写致经像。表之中夏。自天子王侯。咸敬事之。闻人死精神不灭。莫不惧然自失。初使者蔡堷。将西域沙门迦叶摩腾。赍优填王画释迦佛像。帝主之如梦所见。乃遣画工。图之数本。于南宫清凉台。及高阳门显节寿陵上供养。又于白马寺壁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绕像亦尔也。如法传备载矣。

第四梁祖武帝迎请释迦像感应

梁祖武帝。以天鉴元年正月八日。梦檀像入国。因发诏募往迎。案佛游天竺记及双卷优填王经之佛。上忉利天。一夏为母说法。王臣思见于国王遣三十二匠。及赍栴檀请大目连神力。运往令图佛相。既如所愿图了。还返坐高五尺。在祇洹寺。至令供养。帝欲迎请此像。时决胜将军郝骞父花等八十人。应募往达。具状祈请舍卫王曰。此中天上像。不可缘边。乃令三十二匠。更克此檀人图一相。卯时运手至午便就。相好具足。而像顶放光。降微细雨。并有异香。故优填王经云。真身既隐。以二像现。普为众生。深作利益者是也。骞等负第二像行数万里。备历艰以具闻。又渡大海。冒涉风波。随波至山。粮食又尽。所将人众及传送者。身多害殁。逢诸猛兽。一心念。乃闻像后有甲胄声。又闻钟声。岩侧有僧。端坐树下。骞发负像。下置其前。僧起礼像。骞等礼僧。僧授澡灌令饮。并得饱满。僧曰。此像名三藐三佛陀。金毗罗王。自从至彼大作佛事。语须臾失之。尔夜佥梦见神。晓共图之。至天鉴十年四月五日。骞等达于扬都。帝与百僚徒行四十里。迎还太极殿建。斋度人大赦献杀。但是弓刀预等。并作莲花塔。帝由此蔬食断欲。至大津三年五月崩。湘东王在江凌即位。号无承坐。遣人从扬都迎。上至荆都。承光殿供养。后梁大定八年。于城北静陵。造大明寺。乃以像归之。今现在多有传写流云云。

第五造释迦像死从阎罗王宫被还感应(出传)

凝观寺僧法庆。开皇三年。造夹纻释迦立像一躯。举高一丈六尺。像功未毕。庆身遂卒。其日又有宝昌寺僧大智。死后经三日。亦便苏活。遂向寺僧说云。于阎罗王前。见僧法庆有忧色。少时之间。又见像来。王前遽来。下阶合掌礼拜此像。像谓王曰。法庆造我。今未毕。奈何令死。王自顾问一人曰。法庆死未。答命未合终。而食断已尽。王曰。可给荷叶。命终其福业也。俄而不见。大智苏活。为寺僧说之。乃今于凝观寺看之。须臾之间。遂法庆苏活。所说与大智不殊。法庆苏后。常食荷叶。以为佳味。及啖余食终不得。下之后数年乃卒。其像仪相圆满。屡放光明。此寺虽废。其像现存云云。

第六唐陇西李太安妻为安造释迦像救死感应(出冥报记)

唐陇西李太安。工部尚书太高之兄也。武德中太高住越州总管。太安自京往看之。太高遣奴婢数人。从兄归。至谷州度桥宿逆旅。其奴有谋杀太安者。候其眠熟。夜已过半。奴以小釰刺太安颈。刃著床。奴因不拔以逃。太安惊觉呼奴。其不叛者。奴婢欲拔刀。太安曰。拔刀便死。可先取纸笔作书。悬官亦至。因为拔刀。洗疮加药。太安遂绝。忽如梦者见。一切物长尺余。阔厚四五寸。状似猪肉。地二尺许。从户入来至床前。其中有语曰。忽还我猪肉。太安曰。我不食猪肉。何缘负汝。即闻户外有言错非也。此物即还从户出。太安仍见。庭前有池。池水清浅可爱。池西岸上有金像。可高五寸。须臾渐大。而化成为僧。被袈裟甚新净。谓太安曰。被伤我今为汝将痛去。汝当平复。还家念佛修善也。因以手摩太安头疮而去。太安得此形状见僧背。有红缯补袈裟。可方寸计甚分明。既而太安觉。遂苏而疮亦复不痛。能起坐食十数日。京宅子弟迎至家。家人观故来视太安。为说被伤由状。及见像事。有一婢左傍闻说。因言太安之家初行也。安妻使婢诣像工为造佛像。成以彩画衣。有一点朱污像背上。当令工去之不肯。今仍在形状。如君所说。太安因与妻及家人。共起观像。乃同所见。无异其背点宛然补处。于是叹异。信知圣教不虚。遂加崇信佛法。弥殷礼敬。益年不死。自佛法东流已来。灵像感应者。述不能尽。无如此像矣。

第七悟真寺沙门释惠镜造释迦弥陀像见净土相感应(新录)

悟真寺释惠镜。本淄州人也。出家已后蔬食苦行。颇有工巧能。心欣净土。自造释迦弥陀二像。供养礼拜。生年六十有七。正月十五日夜。梦有一人沙门。身黄金色。谓镜曰。汝欲见净土否。唯愿得见。复欲见佛否。答唯愿欲见。时沙门以一钵授镜曰。汝应见钵内。即向钵内。忽见广博庄严净土。以众宝庄严。黄金为地。金绳界道。宫殿楼阁。重重无尽。诸天童子。游止其中。声闻菩萨海会众。围绕世尊。而为说法。尔时沙门在前。镜在后。渐进佛前。至佛所已。忽然不见沙门。镜合掌而立。佛言。汝识前导沙门不。答不知之。佛言。汝所造释迦像也。又复识我否。答不识。复曰。汝所造阿弥陀像是也。释迦如父我如母。娑婆世界众生如赤子。譬如父母有多子。幼稚无识。堕于深泥。父入深泥。抱持其子。置于高岸。其母在岸。抱持养育。教诱不还本泥。本我等亦然。释迦教化娑婆浊恶愚痴众生。为开避引导。示其净土路。我在净土。摄取不退还。镜闻之语。欢喜踊跃。欲见如来。忽然无所见。梦觉身心安乐。如入禅定。弥信礼供二如来像。又复梦见前沙门。告镜曰。汝十二年后。当生净土。闻是语已。昼夜身心不怠。七十有九而卒。邻房僧梦。百千圣众。自西来迎惠镜去。微细音乐在空。一时闻者盖多矣。

第八健陀罗国二贫人各一金钱共画一像感应(出西域记)

健陀罗国有画佛像。高一丈六尺。自胸以上。分现两身。从胸已下。合为一体。闻之耆旧曰。初有贫士。偏力自济。得一金钱。愿造佛像。谓画工曰。我今欲图如来妙相。有一金钱。酬功尚少。宿心忧贫迫于贫乏。时彼画工。[竺-二 金]其至诚。无云价直。许为成功。复有一人。事同前迹。持一金钱。求画佛像。画士是时受二人钱。求妙丹青。共画一像。二人同日。俱来礼敬。画工同指一像。示彼二人而谓之曰。此是汝之佛像也。二人相视。若有所怀。画工心知其疑也。谓二人曰。何思虑之久乎。凡所受物。毫厘不亏。斯言不谬。像必神变。言声未静。像现灵异。分身交影。光相照者。二人悦服。心信欢喜矣。

第九唐幽州渔阳县虞安良助他人造释迦像免苦感应

幽州渔阳县安良。姓虞氏。家族以杀生为业。良所杀生。不知几千万亿。又复不识修功德。恒云。修善者必衰。生年三十七。游猎落马。闷绝顿气尽。经半日方活。起悲泣投身于大地。悔过于净天云。吾谬吾谬。奴婢问所由。良久而曰。吾初闷绝之时。二人马头牛头。以火车来投入吾身。猛火烧身。苦痛无量。时有一人彩服僧。来以水洒车上。以手拒逆火。身心苦息。至于阎魔法王所。王见沙门。从阶走下。合掌恭敬白言。何故来坐。僧曰。此罪人是我檀越。欲乞暂命。王曰。恶人也。不可放还。但大师故来不可惜之。僧将我还。良心怀疑怪。助我不审。谁即问僧。答曰。汝不识否。汝兄安通发心。造释迦像。汝依缘投钱三十文。助彼造像。既投少钱令造我像。是故来救汝。见彩服以为验。言已不见。以是因缘故。悔过悲责。乃过安通家。兄像全同所见。被服感悟。自造像矣。

第十北印度僧伽补罗国沙门达磨流支感释迦像惊感应(出常慜游历记)

沙门常慜发大誓愿。远诣西方礼如来。所行遗迹。至北印度僧伽补罗国。有石塔高二十余丈。傍有新精舍。刻檀释迦弥勒坐像。若至心祈请。必示妙身告吉凶。源始于耆旧。数十年前。有一比丘。梵云达磨流支。唐云法爱。住石塔侧。发愿欲造慈氏菩萨像。时有外国沙门。投宿法爱房。赞叹佛经大义。爱闻欢喜。互述曲念。爱曰。吾欲生兜率。将造慈氏像。沙门曰。发愿若欲生兜率。应造释迦像。慈氏是释迦弟子。三会得脱之人。释迦遗法弟子。若力所及。应造二像。若力不及。先释迦造。所以者。今此三界。皆是大师有。自说言。唯我一人能为救护。公是岂不思恩分耶。爱曰。释迦入灭。无未来化。岂助当生。坚执不改。各各眠卧。更分晓漏。爱顿眠觉。悲泣投五体于地。外国沙门问由绪。答曰。吾梦见金人身长丈余。即以软语而告之曰。汝是弟子。蒙我调伏劫久。谬谓永灭。实常住不灭。今此三界皆我有。众生日用不知。三界之中草木丛林地。及虚空众生所食谷麦等。皆是我身之所反为。十方诸佛助我化。如何轻慢不肯造像。汝若不造我像。遂不可生兜率天上。既轻其师。氏赞之耶。亦不可往十方净土。诸佛助我。岂欲轻我。说是语隐而不见。尔时外国沙门。亦无所去。而顿不见。法爱忧悲。舍衣钵资。造此二像。精舍是国人民共所结构也。慜停住多日。祈请所求而去云云。

第十一鸡头摩寺五通菩萨请阿弥陀佛图写感应(出感通录引西域传)

相传。昔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往安乐世界。请阿弥陀佛娑婆众生。欲生净土。无佛形像。愿力莫由。请垂降许。佛言。汝且前去。寻当现彼。及菩萨还。其像已至。一佛五十菩萨。各坐莲华。在树叶上。菩萨取叶所在。图写流布远近矣。

第十二隋安乐寺释惠海图尊无量寿像感应(出唐高僧传)

隋江都安乐寺释惠海。俗姓张氏。清河武城人也。能闲经论。然以净土为业。专精致感。忽有齐州僧道铃。赍无量寿像来云。是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乘空往彼安乐世界。图写仪容。既冥会素情。深怀礼忏。乃睹神光炲烁。度所希幸。于是摸写离苦。愿生彼土。没齿为念。至夜忽起。依常面西。礼恋跏趺。至晓方逝。颜色怡和。俨如神在。春秋六十有九矣。

第十三隋朝僧道喻三寸阿弥陀像感应(出瑞应传)

隋朝僧道喻。于开觉寺。念阿弥陀佛。造栴檀长三寸。后道喻忽死。经七日却苏云。初见一贤者。往生至宝池边。贤者花三匝。花便开敷。遂入而坐。喻绕花三匝不为开。以手拨花。花随萎落。阿弥陀佛告言。汝且归彼国。忏悔众罪。香汤沐浴。明星出时我来迎。汝造我像。因何太小。喻曰。心大即大。心小即小。言已像遍于虚空。即依香汤沐浴。一心忏悔。谓众人曰。为喻念佛。明星出时。化佛来迎。光明众皆闻见。即便命终。时开皇八年矣。

第十四并州张元寿为亡亲造阿弥陀像感应(出并州记)

张元寿并州人。虽有善心。其家以杀生为业。双亲亡没。后断杀生业。修念阿弥陀佛。发心为救双亲。造阿弥陀佛三尺像。安置旧室。香花灯明。供养礼拜。其梦室中有光。光中乘莲台者二十余人。于中二人。近于庭上呼元寿。寿即问谁。答吾是汝父母。虽解念佛三昧。好酒肉食。杀生鱼鸟等多故。堕叫唤地狱。虽堕地狱。以念佛力。热铁融铜如凉水。昨日沙门身长三尺。来说法。同业者二十余人。闻沙门说。皆离地狱。方生净土。时熟以是因缘来告。在空中人者。即地狱中同业者也。说此事已。指西方而去。以所梦语僧。皆谓所造像。往地狱中救苦矣。

第十五释道如为救三途众生造阿弥陀像感应(出并州记)

释道如是并州晋阳人也。乃是道绰禅师悬孙弟子。心含慈仁。悲四生苦。虽修净业。先欲度他。发愿为救三途众生受苦。造阿弥陀丈六金像。贫道之力三年方成。精勤供养。在于像前梦。一人冥官。将金纸牒书曰。此是阎魔法王。随喜师愿牒书也。如即开见云。阿师为救三途受苦众生。造阿弥陀像。入地狱教化众生。宛如生佛。放光说法。利益不思议。地狱众生业微轻者。皆离苦得乐。梦觉弥专其志。斋日像胸放光。但十人五六得见。或人梦。道如现金色身。入地狱中说法。或为饿鬼说法。以如此感应盖多。定知所愿不虚矣。

第十六宋沙门释僧高造丈六无量寿像感应(出梁高僧传珠林中取意)

宋江陵长沙寺沙门释僧高。志操刚烈期西方。愿造丈六无量寿像。功用既巨。积年不办。闻湘州铜溪山庙甚铜器。欲化导鬼神。取充成办。遂州史张邵。告事人源。请船数艘壮士百人。张曰。此庙灵验。狱者辄毙。且蛮人守护。恐此难果。高曰。禑与君共死则身。张即给人船。未至一宿。神已预知。风震云冥。鸟兽鸣呼。俄而高到。雾歇日明。未至庙屋。二十余步。有两铜镬。各数百斛。见一大蛇。长十余丈。从镬腾出。亘身断道。从者百人。悉皆退散。高乃服。而进振锡。告蛇曰。汝前世罪业故受。不闻三宝。何由自拔。吾造丈六无量寿像。闻此铙铜。远来相诣。幸可开路使我得前。蛇乃举[虱-(乏-之 虫) 米]头。看高引身而去。高躬率人徒。捷取铜器。唯床头唾壶。可容四舛。蝘[虫*彌]长尺有余。踊跃出入。遂置不取。庙器重大少不收一。唯胜小者。船满而归。守庙之人。即蛮莫敢推拒。高还都铸像。以元寿九年毕功。神表端严。威光伟曜。造像灵异声传矣。

第十七阿弥陀佛化作鹦鹉鸟引起安息国感应(出外国记)

安息国人不识佛法。居边地鄙质愚气。时有鹦鹉鸟。其色黄金青白文饰。能作人语。王臣人民共爱。身肥气力弱。有人问曰。汝以何物为食。曰我闻阿弥陀佛唱以为食。身肥力强。若欲养我。可唱佛名。诸人竞唱。鸟渐飞腾空中还住地。鸟曰。汝等欲见丰饶土不。答欲见之。鸟曰。若欲见当乘我羽。诸人乘其羽翼。力犹少弱。鸟劝令念佛。即飞腾虚空中。指西方而去。王臣叹异曰。此是阿弥陀佛。化作鸟身。引摄边鄙。岂非现身往生。即于彼地立精舍。号鹦鹉寺。每斋日修念佛三昧。以其已来。安息国人。少识佛法。往生净土者盖多矣。

第十八阿弥陀佛作大鱼身引摄渔人感应(出外国记)

执师子国西南极目不知几里。有绝岛。编居屋舍五百余户。捕鸟为食。更不闻佛法。时数千大鱼。海渚寄来。一一作人语。唱南无阿弥陀佛。海人见之。不了所由。唯依唱言。名阿弥陀鱼。有人唱阿弥陀。鱼渐近岸。频唱杀之而不去。肉甚美。若诸人久唱。所执取者。肉味最上。少唱得者辛苦之。一渚渔人。耽嗜鱼肉。唱阿弥陀佛名为业。初食者一人寿尽。命终三月之后。乘紫云放光明。来至海渚滨。告诸人曰。吾是捕鱼之中老首。命终生极乐世界。其大鱼者。阿弥陀如来化作。彼佛哀愍我等愚气。作大鱼身。劝进念佛三昧。若不信者。当见鱼骨。皆是莲花。诸人欢喜。见所舍骨。皆是莲花。见者感悟。断杀生念阿弥陀佛。所居之人。皆生净土。空荒年久。执师子国师子贤大阿罗汉。乘神通往到彼岛。传说如此矣。

第十九信妇言称阿弥陀佛名感应(出外国贤圣记)

昔天竺阿输沙国中。有一婆罗门。愚痴不信。恶业严身。其妇净信。解念佛定。妇每劝夫曰。汝可念无量寿佛。夫不随。此婆罗门多欲爱妇。情深染著。不知厌足。时妇曰。夫妇如双羽。汝如何不似我行。既不随我心。我亦汝不随。众不顺情。时婆罗门曰。我愚痴故。不能持汝行。将如何。妇曰。汝定一时。我修念佛定讫击金鼓时。将唱南无阿弥陀佛。入寝屋方交卧。婆罗门如言而行。三年后依微疾而卒。胁下尚暖。妇疑不葬。五日方活。悲泣谓妇言。吾死入镬汤地狱。罗刹婆以铁杖打罪人。打动镬缘。即谓汝金鼓声。不觉高声唱南无阿弥陀佛。尔时地狱如凉池。莲花弥满其中。声所及罪人皆生净土。罗刹白王。王放还吾曰。以此奇事传说人间。即说一偈云。

若人造多罪  应堕地狱中

才闻弥陀名  猛火为清冷

婆罗门忆持而再说。闻者欢喜矣。

第二十十念往生感应(出净土论)

闻有一人不识姓名。其性粗险。不信因果。常以杀猎为业。遇疾临终。备见地狱苦具。及所杀众生。并来债命。其人悔曰。我平生不信师僧语。今日所见。果如经说。遂告家中人曰。汝等我。儿等报云。若为相救。其人告曰。汝若不能救我者。急遣一人。就寺请一师。来救我也。即依其言。请得一僧。其人见僧。悲泣而言。愿师。慈悲急救弟子。僧报云。旦越平生不信三宝。今日垂终。卒救难得也。其人云。实尔。师读佛经。如弟子罪人。命终之时有救法不。僧答曰。观经有文。其文云云。忽然踊跃欢喜。云佛言有地狱。如言即有者。佛言十念得往生。弟子定得往生也。即告家人曰。可持火来。家人庄火香炉授其人。语曰。我今小时。即入地狱。在炉镬中。何用香炉。可将火来著我手中。遂左手庄火。右手握香。面向西方。至心念佛。未满十念。即告众云。佛从西来。大有徒众。并放光明。授我花座。言毕即卒。此是十念往生也。

第二十一释双惠图造阿閦佛感应(出随记)

隋开皇中。有释双惠。不知何处人。一生期不退转位。图阿閦佛像一十体。又造同像一十二体。长三尺立像。专心祈请感应。梦感二人僧。一人自称日光。一人自称喜辟。汝识阿閦佛本愿不。答粗知。二僧欢喜曰。善哉如汝。在浊恶世中。归依阿閦佛。于一生中。入不退位。得生欢喜。觉已弥念。临终启众曰。吾今往生欢喜国矣。

第二十二造药师形像得五十年寿感应(出三宝记)

昔天竺有婆罗门。富贵而无子息。祈请自在天。其妇有身。九月满足生男子。色貌端正。生众人爱敬。时有一尼干善占。相见不悦云。此儿有众相。未足继家业。余寿二年。父母闻之生忧恼。如中毒箭。时有昔亲友。作沙门洞达奥秘。问其因缘。具答上事。沙门云。汝依七佛法。造药师如来形像。如法供养。即以白初斋日。如法式供养。父婆罗门夜梦。异服赤冠冥道乘青马。捧札来造言。汝依七佛法。造像供养。更得子五十年寿。果后如梦矣。

第二十三昔有一贵姓祈请药师灵像得富贵感应(同记)

昔闻天竺有一贵姓。甚贫乏乞食自活。所至城邑皆闭门户。人皆名为闭门。常自忧悲。往诣药师灵像寺中。右绕佛像。至心悔过。断食五日。如梦从像出妙色身。似少像。告言。汝宿业颇灭。必得富饶。可还父母旧宅。觉后语已到旧宅。城廓颓坏。唯有朽柱梁木。信告敕两日而住。以杖掘地。自然伏藏显现。此即父母所畜收也。一年内得富贵。此即依佛力矣。

第二十四贫人以一文铜钱供养药师像得富贵感应(出冥志记)

唐边州有贫人。孤独自活。家内唯有一文铜钱。女人思惟。此钱不可为一生资粮。当供佛像。即往伽蓝。供养药师灵像。经七日住邻县有富家。其妇顿死。更求他女。良久不得随情。更祈请同寺像。梦所感以彼孤女为妇。共得福寿。生三男二女。皆谓佛力矣。

第二十五破戒者称药师名戒还得净感应(出尚綩法师传)

昔有一比丘。往游西域。欲请问得戒源由。发足到天竺。适见一人阿罗汉。即请问僧尼得戒不得戒。阿罗汉言。我是小乘圣者。不知菩萨僧尼等戒得不。汝在暂住。我上升兜率。奉问弥勒。即入定向天。具问僧尼并得戒请灵验。弥勒即取金花云。若边地僧尼。取金花入罗汉手掌。不得莫入。发心既讫。得花安手其花入掌中。高一尺显现。以此为验。复问。若受戒已更有犯者。如何得所失。弥勒答。若声闻法。犯性戒现身难得。若大乘法此事不难东方有土名净琉璃。佛名药师。以本愿故。破戒称名。必得净戒。比丘闻已。后说此事。闻者信受矣。

第二十六夏侯均造药师形像免罪感应(出灵应记)

夏侯均者勇州人也。显庆二年。受重病经四十余日。昏乱闷绝而死。自被配作牛身。祈云。尝三度于阴师处受戒。兼受持药师经。自造形像。自省无过。何遣作牛身受苦如此。均已被配磨坊。经二十四日苦使。后为勘受戒等。是实不虚。始得免罪。还苏说此事矣。

第二十七药师如来救产苦感应(出药师验记)

淄州有女人。有身十二月不得产。身体疲苦。骨髓[病-丙 童]痛。举声啼哭。受沙门迈公教。称药师名。梦佛自来救。弥信随唱。苦渐息产男子。人皆谓希奇矣。

第二十八温州司马家室亲属一日之中造药师像七躯感应(出灵应记)

温州司马。得长病欲衰死。亲属奴婢。来集家室涕泣。既死经一日。亲属知识。至心归依药师。请除病应。一日造形像七躯。如法供养。至第二日。闷绝还活云。我出家时。从三人冥官被缚。过幽闇路。无人相从。至一城中。见有高座。玉冠神并坐。前有数千人。皆被枷锁。问使者谁。答琰魔王也。时可活汝罪。时王召问。汝有作善不。答我未了志早死。王言。汝恶无量。定不可免脱地狱。尔时有异光。照司马之身。王知而告。汝亲属奴婢。造七佛像。得延寿命。早可还人间。以是因缘。再得醒矣。

第二十九造毗卢遮那佛像拂障难感应(出常慜记游天竺记)

释常慜。发愿寻圣迹游天竺。日至中印度鞞索迦国。王城南道左右有精舍。高二十余丈。中有毗卢遮那像。灵验揭焉。凡有所求。皆得满足。若有障难者。祈请必除。闻像缘起于耆旧。曰。昔此国神鬼乔乱。人民荒废。有一尼乾子善占察。国王占国荒芜。尼干以筹印地云。荒神乱起障难。须归大神。方得安稳。王聪明达归宗。神中之大。不如佛陀。即造此毗卢遮那像。安置左右精舍。左雕镂黄金。右用白银。高咸二十丈。日日礼拜供养。尔时表夜叉童子。驱荒神恶鬼出国界。方无障难矣。

第三十圣无动尊自称无价驮婆感应(出秘密记)

昔南天竺王子。厌世出家。弘持正法。诵圣无动明王。独步旷野。明王现其身共为伴。自称无价驮婆。奉事修行者。犹如世尊弟子给仕世尊。吾肩所系帛巾。是其表帜也(驮婆此云奴婢。不用钱贯。名为无价。肩系巾以为别异。圣无动尊。受他驱役。随逐行者。如不用钱买奴相似。今自系巾。表无价奴。自称言不可谬也)。

第三十一释含照图写千佛像感应(出寺记)

唐兴善寺释含照。发愿图千佛像。才写七佛像。不知九百九十三佛威仪手印。精诚祈请。流泣悔过。梦见九百九十三佛现木叶。欢喜图写。流布传世矣。

第三十二胎藏曼陀罗相传感应(古录)

毗卢遮那如来说大悲胎藏曼陀罗王救护一切众生金刚手传受佛教。经数百年。传付中印度世无厌寺达磨掬多。多谨传弘。付斛饭王五十二代玄孙释善无畏。无畏开元七年。从西国将曼陀罗图来至此国。于玄宗皇帝朝为国师。翻译大教大曼陀罗。设大旦场。诸尊放光。天雨细花而供养。其得感者。不可记矣。

第三十三金刚界曼陀罗传弘感应(古录)

昔金刚萨埵。亲于毗卢舍那佛前。受金刚界大曼陀罗法义。后数百岁。传于龙猛菩萨。又数百岁之后。传于龙智。龙智慎传持之。如瓶水移器。传金刚智。智是南印度摩赖耶国人。随缘游。随处利生。闻大支那佛法崇盛。遂泛船东游。幸于海隅。开元八年中。方届京邑。于是广弘秘教。建曼陀罗。依法作成。皆感应瑞。

第三十四建金刚界灌顶道场祈雨而得感应(出金智传)

昔金刚智三藏和上。年三十一。往南天竺。从龙智受五部灌顶诸秘密之藏。却还中天竺。其后南天竺。三年亢旱。草木枯死。其王遣使。迎请和上。于自宫中。建金刚界灌顶道场请雨。其时甘泽流澍。王臣欣庆。遂为和上造寺安置。经余三载矣。

第三十五礼拜金刚界大曼陀罗感应(新录)

传闻。津州有孤女。愚痴不信。不识因果。生年五十有七。遭疾而死。其人见之。六日方醒。流泪投身自责过。人异之而问因缘。女答曰。吾见不可思议希有之事。初死之时。入迸铁火地狱。投地狱中。狱有心白阎魔王。王捡一卷书曰。此女昔于弘和上室。礼拜金刚界大曼陀罗灌顶坛场。只是彼力耳。汝非生死人。早还人间。见此事得活。因此发心耳矣。

第三十六念胎藏大曼陀罗感应(新录)

传闻。大兴善寺传法灌顶阿阇梨惠应。有一人沙弥。从七岁师事和上。至七岁有因缘。附船渡新罗。忽遇暴风。乘舶顿覆。五十余人。没海不知何处漂寄。沙弥一心念胎藏圣众曰。诸海会众。起大悲心。普救船众。如梦见虚空。圣众如星散光。身忽在岸上。五十余人。不溺没同在一处。其中二十余人。谓见空圣众。当知救难之力不可思议矣。

第三十七汉明帝时佛舍利感应(出汉法内传等)

明帝弘法立寺。于时西域所将。舍利五粒五色。直上空中。旋环如盖。映蔽日光矣。

第三十八吴王围寺执僧舍利浮光于钵上感应(出异录宣验等记)

孙皓时有王。正解上事言。佛法宜感中国。不列胡神。皓便一诏集诸沙门。陈兵围寺。欲诛废之事。谓僧会法师曰。佛若神也宜崇之。若其无灵。黑衣一日同命僧。或缢死或逃于外。会乃请齐期七日现神。以铜钵盛水。置庭中食毕。乃光晖耀。忽有闻。庭钵枪然有声。忽见舍利。明照墀宇。浮于钵上。皓及大众前看。骁愕失措。离席改容而进。会曰。陛下使猛贲之力击。以百钧之槌。金刚之质。终不毁破。皓如言。谓先经呗礼拜。散花烧香高唱曰。诚军踪慈氏来津未绝。则法轮将转。彻于幽涂。威神不少冥现。今日不然。则三宝永绝。言毕在士军捶生风。观者战剽而气端。捶碎舍利不损。光明捶出耀彩充盈。皓伏投诚劝营斋讲。石塔在建唐大市北。后犹光瑞。元嘉十九年秋。寺刹夜放光明。鲜江彩发。有异火光。使四层上。从西绕南。又以烧。腾光上踊。作大莲花。遂发信乃为立寺。名为建。改所住地名佛地矣。

第三十九唐阿得造塔放还感应

唐阿得死。三日还苏说。初死时。两人挟腋。有白马吏驱之。不知行几里。见北向黑门而入。见东向黑门而入。见南向黑门。北入见有七十余梁间。舍有人。皂服龙冠。边有二十余吏。皆言府君。西南复有四五十吏。阿得便前辞府君。府君问何所奉事。得曰。家起浮图寺塔。供养道人。府君曰。卿大福德。问都录使者。此人命尽耶。见持一卷书伏案之。其字甚细。曰。余寿三十五年。府君大怒曰。小吏敢顿夺人命。便缚白马吏。著柱处罚一百。血出流漫。问得。欲归不。得曰尔。府君曰。今当送卿归。欲便遣卿案行地狱。即给马一匹及一人。从东北出。不知几里。见一城方数十里。有满城上屋。因见其未事佛。时亡伯母叔父母。皆著神域衣。破坏身体血。前行见一城。其中有以铁床上者。烧床正赤。凡见十狱。各有楚毒。狱名赤沙黄沙白沙。如此七沙。有刀剑树。抱赤铜柱。于是便速。复见七十之梁间凡室。挟道种槐名福舍。诸佛弟子住中。福多者上生天。福少者住此舍。遥见大殿二十余梁。有一男子二妇人。从殿上来下。是得事佛后己伯父母须臾值。人来问得。一城方数十里有满。识我不。得云不识。曰汝何以不识我。我共汝作佛门主。于是笑而忆之。还至府君所。即遣前二人送归。急便苏活者也。

第四十五级未就刑利刃断感应(出宣验记)

荧阳高苟年已五十。为人杀被收。锁项他牢分必受死。同牢人云。努力共诵观世音。苟云。我罪甚重耳。受死何由可免。同禁劝之。因如始发心。誓当舍恶行善。专念观音。不蕳造次。若得免脱。愿起五层佛图。舍身作奴。供养众僧。旬日用心。钳锁自解。监司惊怪。语高苟云。若佛神怜汝。暂应不死。临刑之日。举刀未下刀。刀折刃断。奏得原免矣。

第四十一庙神奉绢世高为起塔离蟒身感应

沙门安世高者。安息国王太子也。至孝游化。往预章至官亭湖庙入。神告世高曰。吾昔在外国。出家作道人。好行布施。不持戒。今日在此。为宫亭湖神。周圆千里。并吾所统。百姓贡献珍玩无数。是我先身。损己之报。能持戒福应生天。以毁戒故堕此神中。师卿是吾同学。今得相见。悲欣可言。寿尽旦夕。而丑形长大。不欲于此舍命秽污潮水。当度山西空泽之中此身灭。恐堕地狱。吾有绢一千匹。在石函中。并诸杂物。可为我立塔。营建三宝。使我过世得生善处。深以相诧。世高闻此。涕泣流连。便语神云。何不见形面共言对。神云。毁戒之罪。形甚丑陋。见必惊怖。世高曰。但暂见吾身不惧也。神从床后出头。乃是大蟒蛇。至世高膝边。泪如雨下。不知其尾长短所在。俄而入于床后。世高于是收取绢物。悉内船中。辞别而退。宗侣一时飏航进。路神复出蛇身。登山顶遥登去。众人取手。然后起乃灭。倏忽之间。便达预章。即于彼境。以起萧寺。神即移度山西命头尾相去四十余里。今寻阳郡蛇村是。世高还郡。以庙中余物。于瓦官寺。起塔二重。世高后梦。神来云。蒙师作福。已脱蟒身矣。

第四十二昔须达长者图精舍地感应

长者须达。共舍利弗。往图精舍。须达自手。授绳一头。共图精舍。时舍利弗。欣然含笑。须达问言。尊人何笑。答言。汝始于此地住。六欲天中宫殿已成。则借道眼。悉见六天严宝殿。问舍利弗言。是六天何处最。舍利弗言。下三色染。上二憍逸。第四天中。少欲知足。恒有一生补处菩萨。来生其中。法词不绝。须达言。我正当生第四天中。言已竟余宫悉灭。唯第四天宫殿湛然矣。

第四十三建立精舍地感应(出天请问记及光愍菩萨经等)

昔佛住祇洹精舍。时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百亿天地。无非明彻。犹如见掌。尔时大众万亿舍利弗等。而为上首。于光明中。见百亿四天下。黄金地处处遍满。佛之光明分散。停住黄金之地。还不收。久时须达居士。从座而起。合掌白佛言。世尊何故。今日我等大众。见杂染世界中。处处有黄金地如雕镂。云何世尊光明分散。停住黄金处处。不还取之。佛言。涅槃后正像末时分。信男信女。比丘比丘尼。国王长者。大臣人民。以佛威力。于此处处。建立寺堂。今日光明所住黄金地者是也。彼诸四部弟子。以我白毫功德分故。广作佛事。所得功德者汝无异。复次所留毫光。我虽入灭。而常住不灭。当来兴造时。最为照明。更从施主口。入住胸方寸脏。渐渐照清生死重冰。决定不堕四恶趣中。必当得佛。金色宝刹。如文殊师利等。虽有此益。四部弟子。尔时日用不知也。

第四十四沙弥以杖加精舍为壁木延寿感应(出西域杂记)

昔罽宾国有精舍。僧徒三百余人。沙弥二十余人也。沙弥之中。最少生年十三。上座驱使僧事不违。时有一尼乾子。善占相察。见沙弥云。汝余寿唯二年也。沙弥闻之。生大怖畏。经一夏时。尼干见沙弥云。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甚为希有。汝寿既延五十年。有何妙术。沙弥云。更不修延命法。尼干白上座。上座是三明大阿罗汉。入边际定。观知因缘。从定而起。告尼乾子言。此沙弥于夏初。众僧修营精舍壁。时少一木。即持古杖。加之成壁。以是因缘。延五十年寿矣。

第四十五拂精舍庭生天感应(同记)

昔如来在世之时有天人。来下祇洹精舍。佛为说四谛法。得法眼净。阿难问佛。佛言。须达居士。造精舍已。遣一人奴。拂寺庭扫除道路。乘此善根。生忉利天。来下听法。得法眼净也。

第四十六昔于父母故宅地造精舍感应(出贤圣集传)

昔尊者夜周多。归于旧里。父母故宅地。建立佛精舍。尊者夜分有百千天子。来下供养精舍。尊者知而问天子言。我是汝父母。以恶业故堕地狱。汝出家日生天。于古宅地。建立精舍。时自宫殿动摇。光明倍胜。以见此事故。来供养也。

第四十七室罗伐悉底国寺感应(出西域记)

室罗伐悉国。有一精舍。高六十余尺。以东有天祠量等精舍。日旦流光。天祠之影。不能蔽精舍。日将落照精舍之阴。遂覆天祠影覆矣。

第四十八昔贫儿以木叶戏作寺延寿感应(出贫儿延寿经)

昔阿罗汉。路值一贫儿。观知余寿。三日生悲愍去。至第三日值贫儿。入定观知。有六十年寿。生希有念。又观善根。知与诸乞儿共戏。拾木叶为寺报。为人说之。闻者生信矣。

第四十九比丘补壁孔延寿感应(出宝藏)

昔有一比丘。死时将至。因入僧伽蓝。见壁有孔。即便团泥。而补塞之。增其寿命矣。

第五十昔金地国王治古寺延寿感应(出譬喻经)

昔有相师。占金地国王。却后七日。必当命终。后日游猎。次见一故寺破坏。即生悲心。速修治之。得三十年寿矣。

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上(终)

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中目录

·第一将读华严经以水盥掌水所沾虫类生天感应

·第二诸小乘师以华严置阿含下恒在其上感应

·第三释灵干讲华严见天宫迎改生花藏世界感应  ·第四唐朝散大夫孙宣德发写花严愿感应

·第五东市行证为亲写花严救苦感应

·第六王氏感地藏菩萨诵花严偈排地狱感应

·第七空观寺沙弥定生见红莲地狱谬谓华藏世界感应  ·第八龙子从僧护比丘诵习四阿含感应

·第九新罗国僧俞诵阿含经生净土感应

·第十书写阿含经生天感应

·第十一乾陀卫国阿罗汉富那舍昔闻中阿含经感应

·第十二南海滨五百蝙蝠闻阿毗达磨藏作五百应真感应  ·第十三罽宾国鼠闻诵律藏得阿罗汉感应

·第十四受持律比丘感天感应

·第十五释迦昔在凡地得大集经一函灭罪得通感应

·第十六并州比丘道如唯闻方等名字生净土感应  ·第十七昙荣僧定行方等忏法得授记感应

·第十八隋朝智者大师讲净名经感应

·第十九宋临淄释普明诵维摩经感应

·第二十会稽山阴书生写维摩经除疾救亡亲感应

·第二十一法祖法师为阎罗王讲首楞严经感应

·第二十二光宅寺云法师讲胜鬘经降雨感应  ·第二十三贫女受持胜鬘经现作皇后感应

·第二十四道珍禅师诵阿弥陀经生净土感应

·第二十五昙鸾法师得观无量寿经生净土感应

·第二十六并州僧感受持观经阿弥陀经生净土感应

·第二十七西印度国讲金光明经敌国得和感应  ·第二十八中印度国讲金光明最胜经感应

·第二十九温州张居道冥路中发造金光明四卷愿感应

·第三十则天皇后供养金光明最胜王经感应

·第三十一梓州姚待为亡亲自写四部大乘经感应  ·第三十二唐张谢敷诵药师经除病感应

·第三十三唐张李通书写药师经延寿感应  ·第三十四写传大毗卢遮那经感应

·第三十五书随求陀罗尼系颈灭罪感应

·第三十六尊胜陀罗尼经请来感应

·第三十七童儿闻寿命经延寿感应

·第三十八乌耆国王女读诵般若心经除怨害等感应

·第三十九毕试国王写诵般若心经除怨害等感应

·第四十遍学三藏首途西域每日诵般若心经七遍感应  ·第四十一大般若经翻译时感应

·第四十二大般若经最初供养感应

·第四十三唐干封书生依高宗敕书大般若经一帙感应

·第四十四东印度三摩呾吒国转读大般若王供养感应  ·第四十五并州常慜禅师写大般若经感应

·第四十六京兆僧智讽诵大般若经二卷感应  ·第四十七并州道俊写大般若经感应

·第四十八唐豫州神母闻大般若经名死更得活感应

·第四十九踏大般若经所在地离恶趣业感应

·第五十释迦趣菩提树下时地神奉般若金夹感应  ·第五十一周高祖武帝代灭法时大品感应

·第五十二阿练若比丘读诵大品经感应

·第五十三天水郡张志达写大品经三行延寿感应  ·第五十四晋居士周闵大品般若经感应

·第五十五朱士行三藏放光般若感应

·第五十六释清虚为三途受苦众生受持金刚般若经感应

·第五十七僧法藏书诵金刚般若经灭罪感应

·第五十八唐玄宗皇帝自诵仁王经咒请天兵救安西感应

·第五十九唐代宗皇帝诵讲仁王般若降雨感应  ·第六十旧译仁王般若经感应

·第六十一无量义经传弘感应

·第六十二闻无量义经功德生忉利天感应

·第六十三诵法华经满一千部必有灵验感应  ·第六十四书写法华满八部必有救苦感应

·第六十五书写法华经一日即速救苦感应

·第六十六分七卷法华经讲八座感应

·第六十七昙摩忏三藏传大般涅槃经感应

·第六十八释惠严删治涅槃经感神责感应

·第六十九书写涅槃经生不动国感应

·第七十闻常住二字感应

·第七十一手触涅槃经感应

·第七十二诸王写一切经感应

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之中

释子非浊集

第一有人将读华严经以水盥掌所沾虫类生天感应(出经田及游记)

执师子国沙门释迦弥多罗。此云能友。是第三果人也。麟德之初。来仪晨旦。情圣迹遍历名山及寺。至京师西大原寺。励诸僧转读花严经典。乃命译语问云。此是何经。答是花严经。能友肃然改容曰。不知此处亦有是经耶。合掌欢喜赞言。若闻花严题目字者。决定不堕四恶趣。此大方广功德难思。西国相传。有人以水盥掌。将读此经。水之所沾洒及虫蚁。因此舍命。后得生天。何况受持读诵。益不可思议之福也。尝闻。于填国东南二千余里。有国名遮拘槃。王宫侧有精舍。于中大乘沙门转读花严。王臣供养之。夜中分忽然有大光明。遍满城中。光明之中。有百千天人。以种种天衣珠宝璎珞。奉献王及沙门。王问曰是谁。天答曰。我是精舍侧蜫虫也。沙门以水盥掌。将读花严。水之所沾。因此舍命。生忉利天。天上法尔初知本因。故来下报恩。王闻天语。悲喜立制。我国偏重大乘。不可流通小法。从其已来。彼王历叶敬重大乘。诸国名僧。入其境者。并皆试练。若小乘学。则遣不留。摩诃衍人。请停供养。至今不改。王宫内自有花严摩诃般若大集法华等经十二部并十万偈。王自受持。亲执户钥。转读。则开香花供养。如此等异盖多矣。

第二毗瑟寺小乘师以花严置阿含下然恒在其上感应(出传等文)

日照三藏云。南天竺近占波城。有一僧伽蓝。名毗瑟奴。于中有诸小乘师而住。后有一大乘法师。持花严经一帙来至其所。小乘诸师。更不相敬。彼大乘师。乃留经一帙而去。诸小乘学者。情尽不信。投之井内。后见井中。光明如烈火。虽久在水中。都不沾。便信此经是佛所说。犹尚不及小乘。遂置在阿含等经律之下。及明旦辄见在上。乃诃若群小。谁后辄移。对云。无人动经。乃还置下。明又如初。复在其上。若此者数焉。小乘诸师。咸大惊叹。方知此经过于己学。以身投于地。宛转号泣。忏谢回心。专共受持花严一经。盛于此国矣。

第三释灵干讲花严经见天宫迎改生花藏界感应(出经传文)

释灵干。每讲花严。远近凉燠。开皇十七年。遇疾闷绝。唯心不冷。未敢藏殡。后醒云。我生兜率天。见休远二法师。并座花台。光侇绝世。谓干曰。汝与我诸弟子。复皆生此矣。至十八年正月卒于寺。春秋七十有八。乃火葬于终南之阴。初干志奉花严。常依本作莲花藏世界海观。及弥勒天宫观。至于疾甚。目精上视。不与人对。久乃如常。沙门童真。问疾在侧。干谓真曰。向见青衣童子引至兜率天宫。而天乐非久。终坠轮回。莲花藏是所图也。不久气绝。须臾复童真问。何所见耶。干曰。见大水遍满。花如车轮。干坐其上。所愿满足。寻尔便矣。

第四唐朝散大夫孙宣德发写花严愿感应(新录)

唐朝散大夫孙宣德。雍州永安县人也。德依因缘发愿。将造花严经。间触事生不信。即舍废无恶不造。后射猎落马闷绝。经一日醒觉悲泣投地。悔过自责。谓思邈曰。吾初死之时。见三人冥官驱没官。到于大城前。五道大臣位次叙列。阎魔大王安处。于嗔呵吾言。汝痴人人恣造恶。依所杀禽兽愬非分召汝。即见庭中。吾所杀生百千万。向王各各白非分夺命由。王弥嗔怒。时有一童子。自称善财。忽至王所。王恭从座下。合掌向童子。童子曰。汝可放宣德。彼发造花严未果。所愿之时。无不信心。岂以后恶舍前善。王欢喜曰。理实如然。宜可放还。即童子示归路得醒悟。大花严经功德不思议。仍悔先愚。更尽所有书写之。八十有六而卒。对亲友曰。吾写花严。生兜率天。奉事慈氏矣。

第五东市行证为亲写华严救苦感应(出经传文)

雍州万年县康阿禄山。调露二年五月一日。染患遂亡。至五日苏起。自说彼冥道。误追在阎罗王。时见东市药行人阿容师而去。调露元年患死。生时煮鸡子。与七百人。入镬汤地狱。先识禄山。遂凭嘱曰。吾第四子行证。稍有仁慈。君为语之。今写花严经一部。余不相当。若适为写此。七百人皆得解脱。山往东市卖药阿家。以容师之言。具告行证。证大悲感。遂于西大原寺。请经令人书写。初自容师亡后。家人无梦想。至初写经之夕。合家同梦。其父来喜畅无已。到永隆元年八月。庄严周毕。请大德法藏义学沙门庆经设供。禄山尔日亦在会中。乃见容师等七百鬼徒。并来齐处礼敬三宝。同跪僧前忏悔受戒。事毕曰。我等依经力。改报于天堂。言毕而去。山免备瞩冥司。深信罪业矣。

第六王氏感地藏菩萨感应(出经传别记等)

京师人。姓王失其名(余记名定藏也)既无戒行。曾不修善。文明元年。因患致死。二人引至地狱门。王氏本事地藏菩萨。见有一僧云。是地藏菩萨。乃教王氏诵一行偈。其文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菩萨曰。诵得此能排地狱。王氏尽诵。遂入见阎罗王。王问此人。有何功德。答云。唯受持一四句偈。具如上记。王遂放免王氏。当诵此偈时。声所及受苦之人。皆得解脱。王氏三日。苏向诸沙门说而已(所言一偈者。花严第十二卷夜摩天宫无量诸菩萨云集说法品文也云云)。

第七空观寺沙弥定生见红莲地狱谬谓实华藏世界感应(出别录文)

沙弥定生。师僧法不能诵经戒。闻陈说花藏世界相。情恒慕乐。恣误僧事。入红莲花地狱。谬谓花藏世界。欢喜称花藏妙土。其时地狱变为花藏。闻唱受苦之人。皆坐莲花。时狱官白阎魔大王。王言。此是花严大不思议经力。即说偈言。

归命花严  不思议经  若闻题名

一四句偈  能排地狱  解脱业缚

诸地狱器  皆为花藏  而皆自见

坐宝莲花

沙弥一日一夜始苏。自说此缘。其后有通。集具已后。不知所游方矣。

第八龙子从僧护比丘诵习阿含经感应(出僧经文)

昔佛在世。舍卫国中有五百商人。入于大海。共求珍宝。请僧护比丘。以为闻法师。未至宝所。龙王至船住持。商人怖仰问。是何神祇而投船住。尔时龙王。现身请僧护比丘。商人恐威。舍与而去。龙王欢喜。将诣宫中。龙有四子。聪明智惠。作僧护弟子白言。为我教此四龙。各有一阿含。第一龙者。教增一阿含。第二龙者教中阿含第三龙者。教杂阿含。第四龙者。教长阿含。僧护即便教之。第一龙者。默然听受。第二龙者。眠目口诵。第三龙者。回顾听受。第四龙者。远住听受。此四龙子。聪明智惠。于六月中。诵四阿含。顾在心怀。尽无遗余。尔时大龙。问讯不愁闷也。僧护答云。甚大愁闷。何以故。受持法者。要须轨则。此诸龙子。在畜生道。无轨则心。不如佛法受持诵习。龙王白言。大德不应呵予。护师命故。龙有四毒。不得如法受持诵习。何以故。默然受者。以声毒故。若出声者。必害师命。是故默受。眠目受者。以见毒故。回顾受者。以取毒故。远住受者。以触毒故。时诸商人。回至失师处。龙知商心。还即将僧护付之云云。龙尚要诵。况人伦乎。

第九新罗僧俞诵阿含生净土感应(新录)

新罗僧俞者。新罗人也。少出家归心于净土教。见诸诵持阿含者。毁呵言舍。梦至极乐东门。将入门中。尔时有无量天童子。在门外立。以宝杖驱出俞曰。小道灭没。即大教灭相。以小法为梯撜登大道。是汝国式也。轻慢阿含舍不诵。不可入大乘门云云。梦觉悲泣悔过。兼持诵四阿含。得净土迎。弟子亦梦。师坐莲花。来语曰。我娑婆兼诵阿含。依本习故。先得小道。不久还入大矣。

第十书写阿含经生天感应(出外国记)

昔如来灭后一百年中。夜分有一人天。放光来下阿难塔所。散花供养。时有大阿罗汉。号曰近护。即阿育大王师也。问天曰。汝何故常来礼塔。答曰。昔书写四阿含。得生忉利天。是阿难恩。以此因缘。恒来供养。复问。如彼天有如汝者否。答有百千人同业者。其中持增一阿含生天甚多。

第十一乾陀卫国阿罗汉昔闻阿含感应(同记)

昔乾陀卫国瞿摩夷精舍。有一阿罗汉。名富那舍。六通三明清彻。昼夜诵中阿含。未曾暂废。有人问曰。师更极圣。何偏好诵。阿罗汉答曰吾入宿住三昧。观知先业。昔生在犬中。随比丘而行。比丘诵中阿含。随闻之受乐而不吠。乘此一善。生在乾陀卫国婆罗门家。出家乃得阿罗汉果。以是因缘。恒诵不废矣。

第十二五百蝙蝠闻阿毗达磨藏感应(出西域传)

昔南海之滨。有一树枯。五百蝙蝠。于中穴聚居。有商侣止于树下。既属风寒。人皆饥冻。聚积樵苏。温火其下。烟焰渐炽。枯树遂燃。时商侣中有贾客。夜分已后。诵阿毗达磨藏。诸蝙蝠杂为火困。好法音。忍而不去。于是命终。随业受生。俱得人身。舍家修学小乘法。聪明利智。并证圣果。近迦腻色迦王。与胁尊者。招集五百贤圣于迦湿弥罗国。作毗婆娑论。斯枯树之中五百蝙蝠也。

第十三鼠闻律藏感应

昔罽宾国末田地阿罗汉精舍。有一阿罗汉。三明六通清彻。达三藏十二分教。于中戒律清高。一同在世优婆离。恒呵门徒云。汝等当勤修学戒律。所以者何。吾昔在凡地。依恶业故受鼠身。在石窟中而住。时有一比丘。夜宿窟中诵律藏。吾闻之。乘此善根受人身。得阿罗汉。戒律精明。以鼠身闻律藏尚尔。何况信心修行乎。

第十四受持律藏感应(同文)

昔罽宾国可维精舍。有二比丘。一人受持律藏。一人受论藏。人皆以上妙食供律师。夜分天人来至。礼拜持律比丘。不礼持论比丘。如此一月余。持论比丘。心怀忿恚。天呵云。戒律开人天道。乃至涅槃道。以是因缘。天人重持诵者。不可悔恨。尔时持论比丘。其持律藏精勤修习。俱得初果。时天供二比丘矣。

第十五释迦昔得大集经一函灭罪感应(出集法悦舍苦陀罗尼经。此是大集经中别流也)

释迦昔无数劫中。在凡夫时名遮他。在加伦罗国。作于商客贩卖活。虚妄无实。造诸恶行。害父爱母。迳由数年。举国人民一皆知之。称声唱言。遮他陀害父爱母。尔时思念。与畜无异。时夜跳城。奔走趣于深泽。国王毗阇罗。告国人民。此又淫痴无道。其有能得者。当重赐宝物。国人各各受募。欲捕其身。即出国作沙门。在于他国。坐禅学道。昼夜泣泪。迳三十七年。以五逆障故。心不得三十七年。在于山窟。举声泣哭悲叹。下窟乞食。时道中地得一大钵。中有一函经。更无余经。唯有大集法悦舍苦陀罗尼经。此经能除百亿劫生死五逆大罪。若有受持读诵者。终不堕三途。何以故。过恒河沙诸佛所说故。是时得此经已。即不乞食。欢喜向窟中。烧香礼拜。悲泪赞仰。于窟中修习读诵。经一年始得。以罪业障故。不能入心怀更数年修行。飞行无碍。见十方诸佛。复有行者。如法行之云云。

第十六并州比丘道如唯闻方等名字生净土感应

并州有一比丘。名曰道如。此州之人。七岁已上。多解念佛。然此比丘。不修念佛不持戒。畜不净物。身犯不悔。生年六十一。顿中风疾。月余方死。三日始苏。起居轻利。病尽除愈云吾初死之时。见观音势至来。示教利喜曰。汝不修净土业。唯闻大乘方等十二部经名字。以是因缘。罪垢微薄。远来影向。余命未尽。十二年后。将生净土。即合掌流泪方醒活。更舍所有。造方等大集。兼修念佛。至第十二年正月十五日方卒。音乐在室。天花雨降。现所见闻矣。

第十七昙荣僧定二人行方等忏法得记感应(出唐高僧传)

唐路州法住寺释昙荣。贞观七年。依清信士常凝保等请。于法住寺行方等悔法。至七月十四日。有本寺沙门僧定者。戒行精高。于道场内。见大光明。五色间起上而下。中有七佛。相好非常。语僧定云。我毗婆尸如来无所著主真等正觉。以汝罪消故来为证。然非本师。不与授记。如是六佛皆同此词。最后一佛言。我是汝本师释迦牟尼。为汝罪消故来授记。昙荣是汝灭罪良缘。于贤劫中。名普宁佛。汝身器清净。后当作佛。亦为普明。若斯之应现感灵祥信难闻矣。

第十八隋朝智者大师讲净名经感应(出传及瑞应传等文)

隋朝智者大师。讳智顗。姓陈氏颖川人也。生时地涌一山号大贤。终时山即随没。为大贤湖也。讲净名经。次忽见三道宝从空而下。阿閦佛土一会。俨然而现。十数梵僧。执香炉入堂。绕顗三匝。赞曰。

善哉智顗  玄悟佛意  吾来影向

感应如是

第十九释普明诵维摩经感应(出梁高僧传)

宋临淄释普明。诵法华维摩二经。诵维摩经。闻空中唱乐。又善神咒。所拯皆愈。有卿人王道真。妻病请明入内。妇便闷绝。俄见一物如狸长数尺许云云。

第二十会稽山阴书生写维摩经感应(新录)

会稽山阴县有一书生。失姓及名。身有少疾。发愿写维摩经。始立题夜。梦有天女。摩书生身梦觉。即身疾即无。更发信心。毕一部文。又发愿为亡亲写一部。至问疾品。梦忽有乘云天。来到住室云。吾是汝父。以恶业故。堕黑暗地狱。汝为我等造经。光明照身。苦息生天。以欢喜故。来告所因。于复问。不审母在何处。答母依贪财堕饿鬼中。汝写佛国品。离苦即生无动国。吾又不久当生彼。殷勤写毕。梦觉流泪。毕一部又而供养。又梦有异服官人。捧旗来告曰。阎魔法王召牒中。有汝名。写维摩经故。可生金粟佛土。王赐汝命二十年。努力莫怠。春秋七十有九而卒。身金色。反人皆谓生金粟佛土表示也而已。

第二十一法祖法师为阎罗王讲首楞严经感应(出传中)

帛远字法祖。河内人也。乃于长安。造筑精舍。以讲习首楞严经为业时。有一人。姓李名通。死而更苏云。见祖法师在阎罗王处。为王讲首楞严经。无量罪人。闻师讲声。生第二天。自云。讲竟应生忉利天。彼天等若闻此经。得不退功德矣。

第二十二光宅寺云法师讲胜鬘经降雨感应(出传中)

梁武帝欲祈雨。志公曰。将请光宅寺云公即请讲胜鬘经。雨降受润自足矣。

第二十三贫女受持胜鬘经现作皇后感应(出三宝记)

昔佛灭度三百年中。阿输阇国有贫女。六亲俱无。拾薪活命。余暇受持胜鬘经。贫女为薪更入山。身疲不能还去。而卧山中经。尔时国王。游猎入山。忽见此女。云盖其身。王异之近见。端正女人。欢喜还宫。立为皇后。其国此典久绝不行。当于此时。再兴求法者。于此得此经本矣。

第二十四道珍禅师诵阿弥陀经生净土感应(出瑞应传等文)

梁朝道珍。念佛作水观梦见水。百人乘船。欲往西方求附载。船上人不听。珍云。一生修西方业。何故不听。船上人云。师业未诵弥陀经。并营浴室。于是船人一时俱发。既不得去。啼泣睡觉。乃诵经浴僧。他时又梦。一乘白银楼台。举手言曰。汝业已圆好用其心。故来相报。定生西方。临终夜。山顶如烈数十炬火。异香满寺。亡后于经函中。收得在生遗记矣。

第二十五昙鸾法师得观经生净土感应(同文)

齐朝昙鸾法师。得此土仙经十卷。欲访陶隐居学仙术。后逢三藏菩提问曰。佛法中有长生不死法。胜得此土仙经否。三藏唾地曰。此方何处有长生不死法。纵得延寿。年尽须堕三有。即将无量寿观经。授与鸾曰。此大仙方。依而行之。长得解脱。永离生死。鸾便须火。遂焚仙经。忽于半夜。感龙树菩萨说偈。乃知寿终。自执炉面西。念佛即便寿终。闻空中音乐西来。须臾即还矣。

第二十六并州僧感受持观经阿弥陀经生净土感应(新录)

并州有比丘名僧感。持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以为业。感梦见自身生羽翼。左观经文。右阿弥陀经文。欲飞身尚少重。觉弥诵两经。三年后梦。羽翼既长。欲飞少轻。更经二年梦。身轻飞腾虚空无碍。即指西方而飞行。到极乐地。尔时有一佛二菩萨。汝诵经力。得到极乐边地。汝早还娑婆。每日诵四十八卷一千日。后方生上品地。梦觉如说修行三年而终。卧处顿生九茎莲花。七日不萎落矣。

第二十七西印度小国讲金光明经敌国得和感应(出开元录及摩腾传)

西印度有一小国。请摩腾尊者。讲金光明经。俄而邻国师而来。既将践境。辄有事碍。兵不能进。彼国兵众。有异术。密遣使睹。但见群臣安然。共听其所讲大乘经。明地神王护国之法。于是彼国请和求法。俱得安稳矣。

第二十八中印度有一中国讲金光明最胜王经感应(出西国传)

中印度有国。名奔那代弹那。如来灭后八百年中。国芒芜五谷不登。王臣土民饥饿。疾疫流行。妖死满路。王问臣曰。何方便将救此苦。智臣白王言。除国妖孽。不如佛经。王将修行佛教。王曰。何经典。臣曰。昔摩揭陀国。救责难依讲金光明最胜帝王典。王将讲听彼典。王即请法师。一夏讲经得五返。时梦诸童子。执竹杖追打恶鬼驱出国。即时疾疫顿息。又梦有大力鬼神掘地。甘水涌出满一切田。即稼苗殷盛。五谷丰稔。未出一年国民富。以为年式矣。

第二十九温州治中张居道冥路中发造金光明四卷愿感应(出灭罪传)

昔温州治中张居道。因适女事。杀猪羊鹅鸭等。未逾一旬。得重病便死。经三夜活。即说由缘。初见四人来。怀中拔一张文书以示居道。乃是猪羊等同词共讼曰。猪等虽前身积罪令受畜身。自有年限。遂被居道枉相屠害。请裁后有判差司命追过。即打缚将去。直行一道向北。至路中使人曰。未合死。当何方便而求活路。怨家词主三十余头。专在王门底。悔难可及。居道曰。自计所犯。诚难免脱。乞一计。使人曰。汝为所杀生。发心愿造金光明经四卷。当得免难。即承教再唱其言。少时望城门。见阎魔厅前。无数亿人。哀声痛响不可闻。唱名王以猪等诉状乐之。居道述愿状。所杀者乘此功德。随业化形。王欢喜再归生路。闻此因缘。发心造经一百余人。断肉止杀不可计数矣(更有安固县妻脱苦缘。烦故不述之)。

第三十则天皇后供养金光明最胜王经感应(出皇后传)

三藏法师义净齐州人。姓张字文明志游西域。所历三十余国。天后证圣元年。还至洛。天后受佛记敬法重。长安三年十月四日。于西明寺译毗沙门婆仑。惠表惠治等笔受。同月十五日。即于西明寺而供养。即施百尺幡二口。四十九尺幡四十九口。绢百疋香花等供具。皆用七宝而为庄严。尔时紫云盖寺。经卷放光。大地微动。天雨细花。自非受佛记。谁后五百年中。得此感应矣。

第三十一梓州姚待为亡亲自写大乘经感应(出金刚般若记等)

梓州郪县人姚待。以长安四年丁忧。发愿为亡亲。自写四大部经。法华维摩各一部。药师经十卷。金刚般若经一百卷。日午时有一鹿。突门而入。立经案前。举头舐案。家狗见不敢辄吠。姚待下床抱得。亦不惊惧。为受三归。跳踯屈脚。放而不去。又有屠儿李回奴者。来立案前。取般若经而驰去。一去之后。不复再见。莫知所之(是时邻家梦。鹿是待母。屠儿待父。各依业故受异身。待自为写。故来受其化而已)。

第三十二唐张谢敷读诵药师经感应(出三宝记)

唐谢敷姓张氏。顿得重病。其妻妾请众僧。七日七夜。读诵药师经。满夜敷梦。有众僧以经卷覆身上。觉后平复如故。自谓经功力矣。

第三十三唐张李通书写药师经延寿感应

张李通。其年二十七时。相师见云。君甚寿短。不可过三十一。李通忧愁。依投迈公。公曰。有长寿方。君以敬心。书写受持。即授唐三藏译药师经。通云。俗尘世务。甚恐君王责。受持实难。今先须写。即请经卷。精诚自写。世务相逼。才得一卷。时先相师见通云。甚为希有。甚实希有。君有何功德。顿得三十年寿。通语上事。闻者归心盖多矣。

第三十四写大毗卢遮那经感应(出经序)

昔北天竺国界内。有一小国。号为勃鲁罗。其国城北有大石山。壁立千仞。悬崖万丈。于其半腹。有藏秘法之窟。每年七月。即有众圣集中。复有数千猿猴。捧经出晒。既当晴朗。仿佛见之。将升无阶。以观云雁。属暴风忽至。乃吹一梵箧下来。时采樵人。辄遂取得。睹此奇特。便即奉献于王。王既受之。得未曾有。至其日暮。有大猿来索此经。斯须未还。乃欲殒身自害。善巧方便。殷勤再三云。经夹即还。但欲求写。见王词恳遂许。通融云。且为向前受桝。三日即来却取。王乃分众。缮写及限却还。王唯太子。相传其本。不流于外。近有中天大瑜伽阿阇梨。远涉山河。寻求秘宝。时王睹阇梨有异。欣然传授此经矣。

第三十五书随求陀罗尼系颈灭罪感应(出注上卷)

曾有苾刍。心怀净信。如来制戒。有所违犯。不取现前僧物僧祇众物。将入己用。后遇重病。受大苦恼。时彼苾刍。无救济者。作大叫声。则于其处。有一婆罗门。闻其叫声。即往诣彼病苾刍所。起大悲愍。即为书此随求大明王陀罗尼。系于颈下。苦恼皆息。便即命终。生无间狱。其苾刍尸。殡在塔中。其陀罗尼。带于身上。因其苾刍。才入地狱。诸受罪者。所有苦痛。悉得停息。咸皆安乐。阿鼻地狱所有猛火。由此陀罗尼威德力故。悉皆消灭云云。

第三十六尊胜陀罗尼经请来感应(出经序及目录等文)

北印度罽宾国沙门佛陀波利。唐云觉护。忘身徇。闻文殊在清凉山。远涉流沙。躬来礼谒。望睹圣容。见一老翁。从山中出来。语波利曰。师从彼国。将佛顶尊胜陀罗尼来否。此土众生。多造诸罪。出家之辈。亦多所犯。佛顶神咒除罪秘法。若不将经。徒来何益。纵见文殊。何必能识。师可还西国取彼经来。流传此土。波利闻此语已。不胜喜跃举头之顷。忽老。波利惊愕。遂返归本国。取得经来。入于五台山。于今不出矣。

第三十七童儿闻寿命经延寿感应(出经疏序)

玄宗皇帝开元末岁有相者。闻声知长短寿。于资圣寺。闻门外声。唯有今日寿。即出见之。童子年十三。色貌端正。悲愍默入。明日复闻前童儿。年既七十余岁延。生奇特念。即出问由致。童儿曰。吾今夜寄宿僧房。闻寿命经。更无余事。相师叹曰。佛法不可思议。以占相智。不可识之矣。

第三十八乌耆国王女读诵般若心经感应(出经明验赞记)

昔乌耆国。举群疾疫。皆悉灭倍于半民。有一王女。名曰典韦。怀任之后。渐垂玖[少/兔]。母被重病。胎子既死。王女临冥。惧惶罔极。专逼闷绝。都无仰凭。女恐昼夜堕哭。读诵般若心经。由诵经力。胎子复生。安隐产生。疗病平成。其儿叫声。绝世奇异。恒诵摩诃般若波罗蜜。王臣欢喜。唱名波罗。生年三岁。间说般若了义。至于七秋。太子聪睿。达三藏秀当时。公民踊跃。惊彼行事。举国读诵。病疾不兴。天下泰平万民安乐也。

第三十九毕试国王写诵般若心经感应(同文)

昔毕试国。为小边裔。王族断嗣。役属邻境。贵仁豪民。逃散他土。众多怨王。互来侵逼。时有圣主。名曰听祐。智惠高名。自心思惟佛法验般若心经是。作是观讫。告国内男女大小。各令写诵般若心经。明朝为期。制以淮刑。劝以举爵。三年之间。每旦各诵勤于境界。龙神悦怡。此时诸国发起恶心。趣毕试国。时其军众死皆悉落。若有诸群贼至彼土。自然落失。有众反逆。向其界者。下觉闷逆。尔时毕试国平定已讫。渐盈十年。三十余国。成大圣主。诸方所贵胡三十四国。楚朝二十八国。名感二验。别人写诵护代。持者常为恒例。一切众生。无不得护也。

第四十遍学三藏首途西域每日诵般若心经三七遍感应

玄奘法师。本名袆俗姓陈。以贞观三年。杖锡道路。每日诵般若心经三七遍。作是誓言。贫道为求大法。发趣西方。若不至婆罗门国。终不东归。纵死中涂。非所悔也。诚重劳轻。乘厄涉险。周游西宇十有七年。耳目见闻百三十八个国。若有留难处。诵般若心经。及念观世音。必免怖畏。十九年正月。方始旋返。届于长安。所获经论六百五十七部。三藏自云。皆是般若心经。及观音力也矣。

第四十一大般若翻译时感应(出慈恩传)

显庆五年正月一日起首翻大般若经。经梵本总有二十万颂。文既广大。学徒每请删略。法师将顺众意。如罗什所翻。除繁去重。作此念已。于梦中即有极怖畏事。以相。或见乘危履险。或见猛兽搏人。流汗战剽。方得免脱。觉已惊惧。向诸众说。还依广翻。夜中及见诸佛菩萨眉间放光。照触己身。心意调适。法师又自见手执花灯供养诸佛。或升高座。为众说法。多人围绕。赞叹恭敬。或梦见有人奉己亦果。觉而喜庆。不敢更删。一如梵本。佛说此经。凡在四处。一王舍城鹫峰山。二给孤独园。三他化自在天宫。四王舍城竹林精舍。总一十六会。今为一部。然玄奘法师。于西域得三本。到此翻译之日。文有疑错。即校三本以定之。殷勤省覆。方乃著文。审慎之心。自古无比。或文乖旨奥。意有踌躇。必觉异境。似若有人授以明决。情即豁然。若披云观日。自云。如此悟处。岂玄奘浅怀所通。并是诸佛菩萨所冥加耳。经之初会。有严净佛土品。品中说。诸菩萨摩诃萨众。为般若波罗蜜故。以神通愿力。盛大千界上妙珍宝诸妙香花百味饮食。衣服音乐随意。所生五妙。忆种种供养。严说法处。时玉花寺主惠德。及翻经僧喜尚。其夜同梦。见玉花寺内广博严净。绮饰庄严。幢帐宝辇。华幡伎乐。盈满寺中。又见无量僧众。手执花盖。如前供养大般若经。寺中内衢巷垆壁。皆庄绮饰。地积名花。众共履践。至翻经院。倍加胜妙。如经所载宝庄严土。又闻院内三堂讲说。法师在中堂敷演。既睹此已欢喜惊觉。俱参法师。说所梦事。法师云。今正翻此品。诸菩萨等。必有供养。诸师等见信有是乎。时殿侧有双李树。忽于非时。数数开花。花皆六出鲜荣红白。非常可爱。时众评议云。是般若开阐之征。又六出者。表六到彼岸。至龙朔三年冬十月廿三日。方及绝笔。合成六百卷。称为大般若经焉。合掌欢喜。告徒众曰。此于此地有缘。玄奘来此玉花者。经之力也。

第四十二大般若经最初供养感应(出翻经杂记文)

玉花寺都维那沙门寂照。庆贺翻译功毕。以闻皇帝。经既译毕。设齐会供养。皇帝欢喜。庄严嘉寿殿。设齐会。宝幢幡盖。种种供具极妙尽美。即龙朔三年冬十月三十日也。此日请经。从肃成殿。往嘉寿殿齐会所讲读。当迎经时。般若放光。照触远近。天雨妙花。兼有非常香气。时玄奘法师。语门人曰。经自说此方。当有乐大乘者。国王大臣四部徒众。书写受持读诵流布。皆得生天。究竟解脱。既有此文。不可缄默。又寂照自梦。千佛在空。异口同音而说偈言。

般若佛母深妙典  于诸经中最第一

若有一经其耳者  实得无上正等觉

书写受持读诵者  一花一香供养者

是人希有过灵瑞  是人必尽生死际(云云)

梦觉白三藏。三藏言。此是经中现千佛也。

第四十三唐干封书生依高宗敕书大般若经一帙感应(传新录)

唐高宗干封元中。有一书生。遭疾而死。一日二夜。始苏云。吾初死之时。有赤服冥官。以文牒召。即从冥官至大城门。使者云。城内大王。是息诤王。以彼文牒召汝。是时惊怖见自身。右手放大光明。直至王前。过日月光明。王惊异从座而起。合掌寻光推之出门。问吾云。公修何功德。右手放光。即答。更不修善。又不觉放光由。王还城内。捡一卷书。出城欢喜谓吾曰。公依高宗敕。写大般若经十卷。右笔而写。右手放光。尔时吾忆知此事。王曰。放公早还。时白王。吾亡来路。王曰。寻光而还。即如王教。近古宅光灭得醒。说此由缘。悲喜流泣。舍所有写六百卷。此由亲闻矣。

第四十四东印度三摩咀吒国转读大般若王供养感应(出求法记)

澧州僧哲禅师。思慕圣踪。浮舶西域。既到西土。适化随缘。巡礼略周。归东印度到三咀吒国。王名曷罗社跋吒。其王既深敬三宝。深诚彻信。光绝前后。每于日日。造柘摸泥像十万区。读大般若十万颂。用鲜花十万。寻亲自供养于王城内。僧居有四千计人。皆受王供养。每于晨朝。令便入寺合掌。房前急行疾国。大王奉问。法师等宿夜得安和否。僧答曰。愿大僧咒愿。大王无病长寿国祚安宁。怨国求和士民丰饶。大般若之力也矣。

第四十五并州常慜禅师写大般若经感应(同记)

并州常禅师。发大誓愿生极乐。所作净业既广数难详悉。后游京洛。专崇斯业。幽诚冥兆。有所感征。遂愿写大般若经。满于万卷。冀得远诣西域礼如来所行圣迹。以此胜福。回向愿生。遂诣阙上书。请于诸州教化。抄写大般若。且心所至也。天必从之。乃蒙授墨敕。南游江表。敬写般若。以报天恩。深要心既满。附舶西征。百千天人。奏伎乐之。即见乘舶是般若夹。后于天竺而卒。得净土迎矣。

第四十六京兆僧智讽诵大般若经感应(新录)

释僧智京兆人。其母梦见吞铜香炉。而有身产生。生即唱大般若名字。人皆异之。至十岁。自然谙诵大般若经二百卷。余无练习。每日为业。诵一百卷。内心怪谓余无宿习。祈念欲知。梦一人沙门来。语智曰。前世受弊牛身。主人负大般若经二百卷。驱向精舍。于深泥踏蹶。而终即生人间。以是因缘。讽诵二百卷。余无练习。汝舍此身。将生雷音佛国。梦竟悔谢矣。

第四十七并州道俊写大般若经感应(出并州往生记)

释道俊。一生修念佛三昧。不乐余行。时同州僧常慜。劝写大般若经。俊曰。我修念佛。全无余暇。如何写抄。慜曰。般若是菩提直道。往生要路也。汝须写抄。俊都不诺曰。我生净土自然圆满。即夜梦。至海滨见渡。海西岸上有庄严殿堂。六人童子。桌舶在海渚。俊谓舶童。我欲附舶渡西岸。童子曰。汝不信舶。岂得附舶。俊问。如何信舶。童子曰。舶是般若。若无般若。不能渡生死海。岂得生彼不退地。汝设附舶舶即没。梦觉惊怖悔过。钵写抄般若。自然供养日。紫云西来。音乐闻空。将非感应耶矣。

第四十八唐豫州神母闻大般若经名感应(新录)

唐豫州有一老母。不知俗姓。唯事神。不信三宝。人举名称神母。邪见覆心。不往诣塔寺边。若行路时。遇比丘僧。掩目而还。时忽一头黄牛。在女门外而立。经于三日。更无牛主。神母自谓神助。自往牵牛。牛力强遂不随之。女解衣带系牛鼻。牛牵入佛寺。女人惜牛及带故。掩眼入寺。背佛而立。尔时众僧惊出。生悲愍故。各称南谟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神母舍牛走出。临小河洗耳云。我闻不祥事。所谓南无大般若波罗密多经。三称此言。自谓与水堕。即还其家。牛忽不见。后时神母遭疾而死。嫡女思慕之。梦告曰。我死至于阎魔法王处。唯有恶业庄严身。全无少分善根。国王捻札而云。汝有闻般若称名善。还于人间。应持般若。然人业尽遂生忉利天。不应生忧念。梦觉而写般若将三百余卷见在矣。

第四十九踏大般若经所在地感应(出求法记)

释灵运。天竺名般若提波。本襄阳人也。追寻圣迹。越南滨达西国。于那兰陀寺。画弥勒真容菩提树像。至伊烂拏钵多国有孤山。既为胜地。灵庙寔繁感应多种。最中有精舍。以刻檀观自在像为尊。若有人七日二七日。祈诸愿望者。从像中出妙身。慰喻其心。满其心愿。傍有铁塔。收大般若二十万偈。五天竞兴。供养像及经。灵运一七日绝食。请祈所愿有三。一令身必离恶趣。二必归本国广兴佛事。三修佛法速得佛果。即从檀像中。出具相庄严光明照耀妙身。慰喻运曰。汝三愿皆成就。汝当入铁塔将读大般若经。踏经所在地。必免三恶趣。若人发心。将赴此地。步步灭罪。增进佛道。我昔行般若。得不退地。若持此经。书写经卷者。必令满足其人所求。说此语已。化身不现。即三七日。笼居铁塔。礼拜经夹。方读其文。经历半年。以归唐国。广兴佛事。翻译圣教。实有堪能。是观音加力。大般若威德也矣。

第五十释迦从钵罗笈菩提山趣菩提树中路地神奉般若函感应(出外国记等)

释迦菩萨六年苦行。将证正觉。登钵罗笈菩提山。唐云前正觉山。从东北岳登。以至山顶。大地震动。山将倾颠。山神恐怖告曰。此山非成正觉之地。若宿于此。入金刚定山震倾。即从山下。西南半崖大石室。结跏趺坐。地亦动摇。时须陀会天在空中曰。此非成道地。从此西南十四五里。去苦行处不远。有菩提树。其下有金刚座。三灾所不能坏。坚固所依。三世诸佛。皆坐此座上。成道之地。菩萨当往彼处。尔时石室大龙。请世尊住。菩萨留影而去。诸天道。将趣菩提树下。地神于中路。从地涌出。捧三寸金夹。以奉上菩萨云。此是先佛印函。收入般若波罗密法门。三世诸佛。皆得此夹。由般若力。降魔成道。转大法轮。度脱众生。若未得印函。虽坐树下。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吾过去六佛初成道时。皆奉此夹。菩萨欢喜。申手而取顶戴。往至菩提树下。坐金刚座。开金夹时。夹中广。十方佛土。般若印文。皆反为佛。放白毫光。照菩萨顶。授法王位。方成正觉。先赞般若。十方梵王来请法轮。尔时释迦默然思惟。不务速说矣。

第五十一周高祖武帝大品感应(出法苑殊等文)

周高祖灭法。经藉从灰。以后年中忽见空中。如[卄/困]大者五六。飞上空中。极目不见。全为一段。随飘飘上下。宰立望。不侧是何。久乃翻下。堕上士墙。视乃是大品经之第十三卷。人皆谓希奇感应。归心者多矣。

第五十二阿练若比丘读诵大品经感应(出西国传)

昔有练若比丘。读诵摩诃般若经。常夜分天人来至比丘处。以天甘露。供养比丘。问天曰。天上有般若否。答云有。比丘问云。若有经卷。何故来下。答为敬法故。又天上般若。诸天传语。人中般若。正记佛言。是故来下。比丘复问。天上有受持者否。答天著乐故。不能受持。余州亦无。唯此阎浮提。大乘根熟。能行般若。必毕苦际。比丘复问。守护受持般若者。汝一人否。答八十亿诸天。来下人间。守护持般若者。乃至闻一句者。敬之如佛。持佛母故。不可废退矣。

第五十三天水郡张志达写大品经三行延寿感应(新录)

天水郡志达。姓张。特巧书誉。而信道士不写佛经。或至亲友家见。书写大品般若。不了谓老子经。问亲友老子经否。友戏言尔也。达取之写三行。知非老子经。[口*恚]忽起去。经三年遇疾而死。过一宿还活。流泪悲喜悔谢。至亲友家语曰。君大善知识。令我延寿。令我得天堂。友惊异曰。如何有此言。答曰。我死见阎摩法王。王见我来云。汝痴人。信邪师道。不识佛法。即取一卷书。捡挍恶业。二十余纸。既尽残唯半纸计。王止见我微笑。汝有大功德。至亲友家。写大品般若三行。我等依人间修习般若之力。三时受苦轻微。汝寿行既尽。今增寿业。放还人中。汝等受持般若。报今日放恩云云。闻是语已。还入本身。岂非君恩。即走归家。舍所有财。书写八部。而供养之。春秋八十三。无病而卒。后见遗书云。千佛迎我。以般若经为双翼。往生净土矣。

第五十四晋居士周闵大品般若感应(出冥报记)

晋周闵江南人也。晋护军将军世奉法苏峻之乱。都邑人士。皆东西被迁。闻家有大品。以半八丈素。反覆书之。又有余经数台。大品亦杂在其中。既当避难行。不能得尽持去。尤诸大品。不知在何台中。食卒应去。不展寻橡。徘徊叹吒。不觉大品忽自出外。闵惊喜持去。周氏遂世宝之。今云尚在。一说云。周嵩妇胡母。有素书大品。素广五寸而大品一部书在矣。

第五十五朱士行三藏放光般若感应(出传等)

前魏废帝。甘露五年。门朱士行者。讲小品经。或云。常讲道行般若。每叹此译理未尽。发迹长安。度流沙至于阗。得梵音正本九十章。彼国多小乘学者。谮于王曰。汉地沙门。欲以婆罗门书惑乱正法。何不焚之。聋盲汉地王之咎也。王即不听赍经东去。士行因请烧之为验。于时积薪殿前。毕而焚其经无损。王始归信。士行寄经还国。竺叔兰昙无罗叉译。为放光般若者是也。

第五十六释清虚为三途受苦众生受持金刚般若经感应(出经验记)

梓州惠义寺释清虚。少诵金刚般若。去万岁通天元年十月初。于齐灵岩寺北三总山中。发愿为三途受苦众生。受持金刚般若。从十月二十三日日西。于山中端坐诵经。忽然似梦。见一城纵广可有五里。其僧下道至城东门。其门才了容一人入。僧问投门者自得知。大王何时放地狱受苦众生。报曰。昨日未时。齐州禅师。手执锡杖。年可七十已上。来诣王前语王言。有一客僧。为三途受苦众生。诵金刚般若。王得知不。大王何时息放地狱受苦众生。王报云。先知明日午时。为阿师放却少分轻者。其投门人。谓其僧云。阿师即去。请更莫语矣。

第五十七僧法藏书诵金刚般若经灭罪感应(同记)

隋鄜州实室寺僧法藏。武德二年闰三月。得患困重。经二旬余。乃见一人青衣服饰花丽在高楼上。手持经一卷。告法藏云。汝今互用三宝物。得罪无量。我所持经者。是金刚般若。若自造一卷。至心诵持。一生已来。所用三宝物罪。并得消灭。藏即应声。若得灭罪。病又瘳差。敬写百部。诵持不废。藏即命终。将至王所具问。一生作何福业。藏即分疏造佛像。抄写金刚般若百部。于一切人转读兼写一切经八百卷。昼夜诵持般若。不曾废阙。王闻此言。师造功德极大不思议。即遣使藏中。取功德簿。将至王所。王自开捡。并依藏师所说。一不错谬。王言。师功德不可思议。放师在寺。劝化一切。读诵般若。具修一切功德。莫生懈怠。师得长寿。无病安乐。后命终之日。即生十方净土。乃得醒活。自对他说焉云云。

第五十八唐玄宗皇帝诵仁王咒感应(新录)

唐天宝元年壬子。西蕃太石康五国。来侵安西国。其年二月十一日。奏请兵。玄宗诏发兵师。计一万余里。累月方到。岂顿救之。大臣白言。且可诏问不空三藏。帝依奏诏请天王。为救帝秉香炉。不空诵仁王护国经陀罗尼二七遍。帝忽见神人可五百员。带甲胄荷戈楯在殿前。帝惊异问三藏。答曰。此是毗沙门第二太子蛆健。领兵制陛下意。往救安城故来辞也。其年四月。安奏云。二月十一日已后。城东北三十里。云雾晦冥中有人众。可长丈余。皆被金甲。至酉时鼓角大鸣。声振三百里。地动山倾经二日。大石康等五国。当时奔溃。诸帐幕间。有金色毛鼠。啮断弓弩弦及器仗。悉不堪用。辞顾城楼上。有光明天王现形。无不见者。谨图天王样矣。

第五十九唐代宗皇帝讲仁王般若降雨感应(出唐记)

代宗皇帝永泰元年秋。天下无雨枯渴。代宗以八月二十三日。诏于资西明两寺。请百法师。讲新翻仁王般若经。以三藏法师不空为都讲。至于九月一日。黑云耸空。甘露雨降。天下得润雨泽。枯死草木。顿成荣茂。仁王般若威神不可思议。又羌胡寇边京城又因星变。内出仁王经二卷。开百座仁王道场。皆有感应矣。

第六十旧译仁王经感应(新录)

德宗皇帝贞元十九年。有一沙门。不知名及住处。宿太山府君庙堂。诵新译经四无常偈。府君梦示云。吾昔在佛前。亲闻此经。什公翻译词。质义味泯合。闻读诵声。身心清凉。新经又词甚美。义味淡薄。汝持本又毗沙门与经卷副。沙门梦觉。兼持旧本矣。

第六十一无量义经传弘感应(出经序及齐记)

此无量义经。虽法花首载其目。而中夏未睹其说。讲法华者。每临讲肆怀疑。未尝不废谈而叹想见斯文。忽有武当山惠表。勤苦求道。南北游寻。不择夷险。以建元三年。复访奇搜秘。远至岭南。于广州朝亭寺。遇中天沙门昙摩伽陀耶舍。手能隶书。口解齐言。欲传此经。未知所授。来便殷勤致请。心形俱至。俺历旬朔。仅得一本。仍还峤北齐入武当。以今永明三年九月十八日。顶戴出山。见投弘通。奉觐真文。欣敬兼诚。咏歌不知手舞足蹈。莫宣辄虔。时有一人。生不信云。此经何必法花序耶。梦有一神长丈余。带金甲以利剑拟之云。汝若不信。当斩头颈。此经正是法华序分。一经耳者。得不失菩提心。亿劫时一遇。岂失二利。即觉悔谢矣。

第六十二闻无量义经功德感应(出齐记)

昔惠表比丘。武当山诵无量义经。后顶戴出山。投宿山中。初夜分有天来至。以百千天众。以为眷属。供养经及表。表问谁。天答曰。吾等是武当青雀。聚闻无量义经。命终生忉利天。欲报恩故。来谒供养。吾等本身。在山西南隅一处。聚集舍身。语此事已。忽然不见。表遣使者。寻青雀聚。实如所言。经功德如斯。欢喜见投弘通矣。

第六十三诵法华经满一千部女有灵验感应(出梁高僧传等)

齐武成世。并州东看山侧有人。掘地见一处土。其色黄白。寻见一物。状如人两唇。其中有舌。鲜红赤色。以事闻奏。帝问道俗等。无能知者。沙门大綩法师上奏曰。此持法花者六根不坏报耳。诵满千遍。其必征验矣。乃集持法花者。围绕诵经。才始发声。此灵唇舌。一时鼓动。闻见毛竖。以事奏闻。诏遣石函。藏之迁于室矣。

第六十四书写法花经满八部必有救苦感应(出经传)

宋瓦官寺沙门惠道豫州人。释惠果同母之弟也。生不修行业。但善于兴贩。当众仓厨私自食用。知缯帛方便割盗。后遇疾而死。三日苏云。吾冥官被驱。向幽远路。有沙门谓道曰。王若推问。应作是言。我昔有造法花八部愿。数授此言已。忽然不见。即至王所。王问。修何功德。答吾有造法华经八部愿。王笑曰。既云有愿。若造法花及八部者。必脱八狱。依此一言。还放人间。说此因缘。舍所有造八部。其经见在矣。

第六十五书写法华经一日即速救苦感应(出经传)

绛州有孤山。永徽年中。有二人僧。同坊而住。一名僧行。行三阶佛法。二名僧法。行法花三昧。二人要期。若前亡者必告所。后僧行先亡。三年后。僧法祈请观音。梦至地狱。猛火炽然。不可亲近。铁网七重。而覆其上。铁扉四面开闭甚固。百千沙门犯净戒。不调身心者。在中受苦。问此中有沙门僧行不。罗刹答曰有。又曰。欲见。答不可见。又曰。我等佛子。如何固惜。即时罗刹。以锋贯炭示之。僧法见黑炭流泣。沙门释子如何受苦。愿欲见昔形。罗刹唱活。宛如平生。但身体烧烂。谓法曰。汝将救吾苦。法曰。如何救之。答为造法花经。法曰如何造耶。答一日之中。以可毕其功。法曰。贫道岂可一日中毕。答告苦不可忍。刹那难过。非一日猛利行。焉得苦息。梦觉即日。舍衣钵资具。以书生四十人。一日写之供养礼拜。其夜梦。僧行离地狱苦。近生忉利天矣。

第六十六七卷分八座讲法花经感应(出经传)

释惠明不知何处人。亦失俗姓。风甚闲听惠多闻。颖悟佛乘。讲法华经。天机独断。相讼说释。或时入深山。坐石室讲经。数群猿猴来听法。经三月后。夜石窟上有光明。渐近窟前。是则天人。自称。吾是猿猴群中。老弊而盲者是也。依闻公讲。生忉利天。本身在室东南七十余步外。思师恩故。听师讲故。降临此处。愿闻讲说。如何讲说。天曰。吾匆匆欲还天。师以一部典。分八而讲。明曰。所持七卷。将分七座。何必八讲。天曰。法花是八年说。若八年讲实久。愿开八座。拟八岁说。略可佛旨。明即分七卷成八轴。为天开讲。天以八枚真珠。奉施而说偈曰。

释迦如来避世远  流转妙法值遇难

虽值解义亦为难  虽解讲演众为难

若闻是法一句偈  乃至须臾闻不谤

三世罪障皆消灭  自然成佛道无疑

吾今闻听舍畜身  生在欲界第二天

威光胜于旧生天  胜利难思不可说

说斯偈已。还上本天。明具记事。雕石而收。今见在矣。

第六十七昙摩三藏传大涅槃经感应(出传目录等文)

晋安帝世。中天竺国三藏法师昙摩忏。凉言法丰。赍大涅槃前分十卷并菩萨戒等。到姑臧。止传舍虑经本。枕而寝。夜有人。牵忏堕地。惊觉谓盗。如此三夕。乃闻空中声。曰此如来解脱之藏。何为枕之。忏乃渐悟。别安高所。有盗者夜数举。竟不能胜。明旦忏不以为重。盗谓圣人。悉来辞谢矣。

第六十八释惠严删治涅槃感应(出传记等文)

宋释惠严。京师东安寺僧也。尝嫌大涅槃经文字繁多。遂加刊削。就成数卷。写两三通。以示同好。因寝[宋-木 悟]之际。忽见一人。身长二丈余。形气伟状。谓之曰。涅槃尊经众藏之宗。何得轻加斟酌。严怅然不悦。犹谓意已立。未有心。至明夕复见昨人。状有怒色曰。过而知改。是谓非过。故相告犹不已乎。此经既无片理。且君祸亦将及。严惊觉失声。未及中旦。便驰信求还悉烧除之。识者谏曰。此诫后人。严虽以为然。终怀疑惧矣。

第六十九书写涅槃经生不动国感应(新录)

尚书刑部侍郎张行安。发愿写涅槃经。始立题夜梦。二人沙门来云。汝写深经。决定生不动国佛土。梦觉专志写之。不知其后矣。

第七十闻常住二字感应(新录)

杨州有居士。不信大般涅槃常住佛性理。更闻常住二字。不堕恶道。生不信云。闻一部典。犹不可免恶道。况二字乎。后时居士。微疾而死。心上少暖未发葬。七日醒云。吾至阎魔天子城。王呵云。汝谤深经。报在阿鼻。尔时忆持因果。白王言。设谤故堕恶道。闻常住二字故。亦可闭恶道门户。时空中忽有光现。光中说偈曰。

若信若不信  才闻常住字

决定不堕恶  即生不动国

王欢喜而放还。自说此因缘。流泪修行。临终之时。得不动国迎乎。

第七十一手触涅槃经感应(出西域求法传)

昔西域有一婆罗门。从手放光。人异之问阿罗汉。不知因缘。后得通大士。来到彼家。见放光云。善哉婆罗门。昔以手触涅槃尊经。以是因缘。能放光明。汝未来得佛。亦名光明尊矣。

第七十二诸王写一切经感应(出经录法苑珠林文)

齐高宗明帝。写一切经。陈高祖武帝。写一切经一十二藏。陈世祖文帝。写五十藏。陈高宗帝。写十二藏。魏太祖道武皇帝。写一切经。齐肃宗孝明帝。为先皇写一切经一十二藏。合三万八千四十七卷。隋高祖文帝。写一切经一十六藏。十三万三千八十六卷。炀帝写六百一十二藏。二万九千一百七十二部。此等皆有感应。不能备记。更捡史书矣。

三宝感应要录卷之中(终)

三宝感应要略卷下目录

·第一文殊师利菩萨得名感应

·第二文殊化身为贫女感应

·第三阿育王造文殊像八万四千躯感应

·第四照果寺解脱禅师值遇文殊感应

·第五释智猛画文殊像精诚供养感应

·第六五台县张元通造文殊形像感应

·第七宋路照太后造普贤菩萨像感应

·第八窥冲法师造普贤像免难到印度感应

·第九高陲安义蒙普贤救疗感应

·第十上定林寺释普明见普贤身感应

·第十一乌长那国达丽罗川中弥勒木像感应  ·第十二济阳江夷造弥勒像感应

·第十三释沼謣造弥勒菩萨像感应

·第十四释诠明造慈氏檀像感应

·第十五菩提树下两躯观自在像感应

·第十六摩揭陀国孤山观自在菩萨感应

·第十七世无厌寺戒贤论师蒙三菩萨诲示感应  ·第十八戒日王子感观自在菩萨像感应

·第十九南天竺尸利密多菩萨观音灵像感应

·第二十晋居士刘度等造立观音像免害感应  ·第二十一释道秦念观音菩萨增寿命感应

·第二十二鲁那孤女供养观音朽像感应

·第二十三憍萨罗国造十一面观音像免疾疫难感应  ·第二十四造千臂千眼观音像延寿感应

·第二十五罽宾国行千臂千眼像法免难感应

·第二十六大婆罗门家诸小儿等感千手千眼观音像感应  ·第二十七南印度国造不空罥索像感应

·第二十八凉洲姚徐曲为亡亲画观自在像感应

·第二十九荆洲赵文侍为亡亲画六观世音感应

·第三十梁朝汉洲善寂寺观音地藏画像感应

·第三十一雍州鄠县李赵待为亡父造大势至像感应

·第三十二地藏菩萨过去为女人寻其母生处救苦感应

·第三十三唐益州法聚寺地藏菩萨画像感应

·第三十四唐蕳州金水县刘侍郎家杖头地藏感应

·第三十五地藏菩萨救乔提长者家恶鬼难感应

·第三十六弥提国王画五大力像免鬼病感应

·第三十七唐益州法聚寺释法安画灭恶趣菩萨像感应

·第三十八代州总因寺释妙运画药王药上像感应

·第三十九陀罗尼自在王菩萨于地狱镬缘上说法感应  ·第四十马鸣龙树师弟感应

·第四十一释道诠禅师造龙树像生净土感应

·第四十二淄州释惠海画无著世亲像得天迎感应

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之下(僧宝聚)

释子非浊集

第一文殊师利菩萨感应(出清凉传等文)

文殊师利。旧云妙德新云妙吉祥。立名有二。初就世俗。因瑞彰名。此菩萨有大慈悲。生舍卫国多罗聚洛梵德婆罗门家。其生之时。家内屋宅。凡如莲花。从母右胁而生。身紫金色。堕地能语如天童子。有七宝盖。随覆其上。具有十种感应事。故名妙吉祥。一天降甘露。二地涌伏藏。三仓变金粟。四庭生金莲。五光明满室。六鸡生鸾凤。七马产骐驎。八牛生白[狂-王 宅]。九猪诞龙豚。十六牙象现所以菩萨。因瑞彰名。二依胜义立名。如金刚顶经说。由菩萨身。普摄一切法界等如来身。一切如来智惠等。及一切如来神变游戏。已由极妙吉祥故。名妙吉祥也。

第二文殊化身为贫女感应(出清凉传)

世传。昔有贫女。遇齐会起集。自南而来。凌晨届寺。携抱二子。一犬随之。身无余资。剪发以施。未遑众食。白主僧曰。欲先食遽就他行。僧亦许可。命僮与馔三倍贻之。意贫女二子俱足。女曰。犬亦当与。僧勉强复与。女曰。我腹有子。更须分食。僧乃愤然语曰。汝求僧食无厌。若是在腹未生。若为须食。叱之令去。贫女被呵。即时离地。倏然化身。即文殊像。犬为师子。儿即善才及于阗王。五色云气。霭然遍空。因留偈曰。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是我超三界。却被阿师嫌。菩萨说偈已。遂隐不见。在会缁素。无不惊叹。主僧恨不识真圣。欲以刀割目。众人苦勉方止。尔时贵贱等。视贫富无二。遂以贫女所施之发。于菩萨乘云起处。建塔供养矣。

第三阿育王造文殊像感应(出感通记殊林等文)

昔阿育王。綩摄此洲。学鬼主制狱。伏酷尤甚。更作地狱。凶人为狱率。文殊现处镬中。火炽水清。生青莲花。心感悟即日毁狱。八万四千夫人。同入火坑。八万四千塔。建立形像。其数亦八万四千也。此土东晋庐山文殊金像。此其一也。

第四照果寺解脱禅师值文殊感应(出别传文)

五台县照果寺释解脱。俗性刑本也。常诵法花。并作佛光等观。追寻文殊。于东堂之左。再三逢遇。初则礼已寻失。后则亲承旨诲。脱请问文殊曰。大士如何利益此土愚痴无智阙信难化众生。文殊告曰。我一日三时。入破散众魔三时。破此土众生魔业。入智母三昧。破愚痴暗。往地狱中。一一地狱现作佛身。放光说法。往饿鬼城。能施饮食。余人所施。入口化为火炭。唯我所施。能益身心。生天解脱。入畜生道。能除愚痴。开悟智解。皆令发菩提心。脱又问曰。何众生得化度。文殊曰。画我形像。造我形像。或以手爪。或如奄罗草。口自发言称南无。如此众生。易可化度。自余众生。虽尽悲心。以自业故难可化度。又问。脱如何即悟无生永无退落。文殊曰。汝往昔造我形像三寸许。善根既熟。今何须亲礼于我。所自悔责必悟解耳。脱敬承圣旨。因自内求。乃悟无生。兼增法喜。乃感诸佛现身说法矣。

第五释智猛画文殊精诚供养感应(出别传等文)

释智猛。少甚愚痴。都无分别心。其父为用钱三十文。画文殊像。令其子对像。梦像放光。照儿顶光入顶。觉后有自然辨智。如学法长年比丘。更质经律等如文。谙诵文义。无所不了。出家之后。才智超人。号曰智猛。文殊化作梵僧。而来此土。谒智猛矣。

第六五台县张元通造文殊形像感应(新录)

张元通。信心贞固。发愿造文殊像高三尺。安室内方供养。至夜三更。梵僧两三。手执香炉。来至室内。绕像三匝。忽然不见。弥发信心供养香花。明日日西。像放光至五更。通梦见。十方诸佛来集室内。以妙花供养形像云。是我本师。以敬师故。我等供养。诸佛亦以妙璎珞。供养元通。汝以信心。造我师像故来供养。通梦中白诸佛言。十方世界造文殊像。及能画之者。诸佛皆向其处耶。佛言。十方世界。若有此事。我等皆供养之。何以故。我等发心。皆是文殊教化力。若有归依文殊者。超过归依十方诸佛。即说偈言。

文殊大圣尊  十方诸佛师

归依供养者  超供养诸佛

说是偈已。忽然不现。通复见圣众来迎云。吾生金色世界云云。通在生之时。隐而不语。注遗书收箱。寿终之后。人披见之。其像移照果寺。灵验见在矣。

第七宋路照大后造普贤菩萨像感应(出冥祥记冥感传)

宋路照大后。大明四年。造普贤菩萨。乘宝舆白象。安中兴禅房。因说讲于寺。其年十月八日。齐毕解坐会。僧二百人。于时寺宇始讲。帝甚留心赞跸临幸。句必致四。僧从对敕。禁卫严肃。尔日僧名有定熟摩久之。忽有一僧。豫于座次。风秀举。堂惊瞩。齐主与语。往还百余之。忽不复见。列莚同睹。识其神人矣。

第八窥冲法师造普贤像免难到印度感应(出求法记)

窥冲法师交州人也。志望达到印度。即发愿造普贤像祈请云。普贤大士。有恒顺众生愿。岂舍贫道诚志。更感梦。普贤乘白象。摩冲顶言。汝有诚志。将往印度。若有留滞。我必救云。梦觉欢喜。与明远同舶。而泛南海。忽遭恶风。欲堕罗刹国。冲专念普贤。其像现舶上。风静向狮子国。又复遭摩竭鱼难。冲专念普贤。其像现舶上。大鱼合口而去。免难到师子国。更向西印度。见玄照法师。共中印度。礼菩提树。更到竹林园。遇微疾。如梦见普贤云。依圣力满足本愿。获六根净。无令生怅。注遗书卒云云。

第九高陲秦安义蒙普贤救疗感应(出感应传)

秦安义者高陆人也。从少至长。放鹰射猎以为家业。一日所杀不知几千。月至月岁至岁。杀生都不可思计算。邪见之人云。安义好杀身无恙。生年五十有八。忽发疮病。浓血秽身。臭气不可亲附。义妇日出之时见疮。一一疱皆似雉嘴。生希有心。呼儿子皆云似雉嘴。更告亲属。凡有所见。皆云似雉嘴唇。唇如动。尔时驰使者。请僧道俊法师。以明其状。俊曰。此人鹰猎罪报重积。现身尚还所唼食。自非悔力。甚难救疗。问安义曰。身心奈何。答云。身心如舂。闭目见无量鸟兽嘊龇啄餐骨肉。愿师见救疗。俊曰。现苦如此。况复后苦。须忏其罪。义云。愿垂慈训。俊曰。造普贤像。方得谢愆。如斯之顷。闷绝气绝。亲属啼泣。俊劝造形像。修普贤忏。三日方醒云。吾初见。马头牛头。怒目揸掣云。汝愚人。所杀之生雉鸡等类。入身咀嚼皮肉。鹿羊等者。杜厅各各诉非分夺命。王依愬状。遣使召问。不可违拒。即返四。入火车中。忽追将还途中。无奈何事。值一人沙门折磨其身。热苦暂息。遂至王厅。见百千万亿禽兽杻械枷锁而缚。反缚罪人。尔时先沙门来。王从座起合掌而立。沙门入厅就座。王次入坐。沙门曰。此人是我檀越。亲属为供养我。而悔其衅。将放赦之。王曰。阿师所言。不可坚拒。今依所杀有情愬。方召勘之。此事如何。沙门曰。朋友知识在人间。为修忏悔。回向彼诸所杀生类。怨者皆解怨心方脱苦。王曰。实如师说。宜将放还。王从座起。礼沙门曰。阿师共还。尔时沙门。将安共出。忽见古家。以锡辟口。入安歘然不见。是时亲属谓安曰。为汝造像。像即救安。安闻是语。喜悲交集。身疮方愈。气力调和。更舍所有。供养其像。刎发出家。诫家族子孙曰。以电露身。莫犯重罪。杀一生命。多劫受殃。冥事皆实。不可免过。唯留此言。不知去处矣。

第十上定林寺释普明见普贤身感应(出唐僧传)

齐上定林寺释普明。忏悔为业诵法花。每至劝发。辄见普贤乘白象王在其前云云。

第十一乌长那国达丽罗川中弥勒木像感应(出外国记)

北印度乌长那国(或云冯杖)达丽罗川中有精舍。刻木弥勒像。金色灵异潜通长十丈余。佛灭度后。末田地大阿罗汉之所造也。尊者作是念。释迦大师。以灭度弟子。弥勒三会脱者。多释迦遗法中。一称南无者。一抟施食人也。菩萨上生兜率。众生依何见真容。但恐造像。不似妙体。即以神力。携引工匠。升兜率天。面见真相三返。以后方就造功。在天之时。弥勒告末田地言。我以天眼。观见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有造我像者。密遣青衣。冥资其功。彼人决定。不堕恶道。我成佛时。其像为前导。来至我所。尔时赞言。善哉汝等众生。释迦正像末。我相似像引来至我所。尔时像升虚空。放光说偈。闻者流泪。得三乘道果。末田地恭受旨诲。功乃毕焉。自有佛法僧法流东土矣。

第十二济阳江夷造弥勒像感应(出僧传)

晋世有燋国戴逵。字安道。逵第二子颗。字仲若。素韵渊澹雅好丘国。既负荷幽真。亦继志巧。逵每制像共参虑。济阳江夷。少与颗友。夷尝托颗。造观世音像。力殷思。欲令尽美。而相好不圆。积年无成。后梦有人告之曰。江夷于观音无加。可改为弥勒菩萨。戴即停手。驰书报江。未及发而江书已至。俱于此夕感梦。语事符同。戴喜于神通。即改为弥勒。应于是解手成妙。初不稽思。光颜圆满。俄尔而成。有识赞感悟因缘之匪差矣。

第十三释沿謣造弥勒菩萨感应(新录)

释沿謣。少而出家。有义学誉。常愿生兜率天。作兜率天宫观。注义源四卷。梦有青衣童子。告謣云。师若欲生兜率天奉见慈氏大士。方造形像观真容。觉即刻木为像。生年七十有余而卒。临终之时。告徒众曰。我所造像。现虚空中。从像生天矣。

第十四释诠明法师发愿造慈氏菩萨三寸檀像感应(新录)

释诠明法师。发愿造三寸刻檀慈氏菩萨像。祈誓生兜率天。著上生经抄四卷。以明幽玄。梦其像渐长大。金色光明。赫灼对明微笑。明白像言。我等愿求生兜率天。将得生不。像言。我既得释迦文大师要势付属。不念尚不舍之。况有念愿。作是言已。还复本像。明秘不语他人。没后见遗书中。知其感应。临终之时。傍人梦见百千青衣人来迎。明指天而去矣。

第十五菩提树下两躯观自在像感应

佛涅槃后。诸国王君王传。闻佛说金刚座量。遂以两躯观自在菩萨像。南北标界。东西而坐。闻诸耆旧曰。此菩萨像身没不见。佛法当尽。今南隅菩萨没过臆矣。玄奘法师。大宋皇帝贞观三年己丑八月。首途西域。周穆王满五十二年壬申。佛七十九。以二月十五日中夜入灭。至首途年。一千五百七十八年矣。

第十六摩揭陀国孤山观自在菩萨像感应(出同记及慈恩传)

摩揭陀国孤山正中精舍。有观自在菩萨像。躯量虽小。威神盛肃手执莲花。顶戴佛像。常有数人。断食要心求见菩萨。七日二七日乃至一月。其有感者。见菩萨妙相庄严威光赫奕。从像中出慰喻其人。昔南海僧伽罗国王清旦。以镜照面。不见其身。乃睹摩诃陀国多罗林中孤山上。有此菩萨像。王深感庆。图以营求。既至此山。寔唯似。因建立精舍。兴诸供养。其后诸王供养不绝(已上)其供养人。恐诸来者坌污尊仪。去像四面各七步许。竖木拘栏。人来礼拜。皆于拘栏外。不得近像。所奉香花亦遥散。其得花住菩萨手及挂臂者。以为吉祥。以为得愿。玄奘法师。欲往求请。乃买种种花。穿之为鬘。将到像所。至诚礼赞。讫而踞跪发三愿。一者于此学已。归本国得平安无难者。愿花住尊手。二者所修福惠。愿生睹史多宫。事慈氏菩萨。若如意者。愿花贯挂尊两臂。三者圣教称众生中有一分无佛性者。玄奘今自疑。不知有不。若有佛性。修行可成佛者。愿花贯挂尊颈。语讫以花遥散。感得如言。既满所求。其傍见者言。未曾有。当来若成佛者。愿忆今日因缘。先相度耳。

第十七戒贤论师蒙三菩萨诲示感应(出慈恩传)

玄奘法师。至摩诃陀国。入世无厌寺。值遇戒贤。众号为正法藏。贤命觉贤法师曰。汝可为众说我三年前病恼因缘。觉闻已啼泣扪泪。而说昔缘云。和上昔患风病。每发手足恼急。如火烧刀刺之。痛乍发乍息。凡二十余载。去三年前。苦痛尤甚。厌恶此身。欲不食取书。于夜中梦三天人。一黄金色。二琉璃色。三白银色。形貌端正。仪轻明。来问和上曰。汝欲弃此身耶。经云。设身有苦。不能厌离于身。汝于过去。曾作国王。多恼众生故招此报。今宜观宿愆至诚忏悔。于苦安忍。勤宣经论。自当销灭。直尔厌身苦终不尽。和上闻已。至诚礼拜。其金色人。指碧色人。语和上云。汝识不。此是观自在菩萨。指银色云。此是慈氏菩萨。和上即礼拜慈氏。问曰。戒贤常愿生于尊处。不知得不。报云。汝广传正法后当生。金色者自言。我是曼殊室利菩萨。我等当见汝空欲舍身。不为利益故来劝汝。当依我语显扬正法瑜伽论等。遍及未闻。汝身渐安稳。勿忧不差。有支那国僧乐通大法。欲就汝学。汝可传之。言已不见。自尔以来。和上所病瘳除。僧众闻者。莫不称叹希有。玄奘可圣记矣。

第十八戒日王子感自在像感应(出西域等文)

东印度金耳国王名月害。羯若鞠阇国王名王增。大臣辩了劝进先王之子。已君之弟戒日。为王太子。敢不许。即诣兢伽河岸观自在菩萨像前。断食祈请。菩萨现形曰。汝于先身。在此林中。为兰若比丘。而精勤不懈。承兹福力。为此王子。金耳国王。既毁佛法。尔绍王位。宜重兴隆。慈悲为志。不久当王五天竺境。于是受教而退袭王位。一一如圣言。三十年兵戈不起矣。

第十九南天竺尸利密多菩萨观音灵像感应(出释智猛传)

秦姚兴京兆沙门释智猛。往游西域。少年至南天竺尸利密多罗菩萨塔。侧有精舍。破坏日久。中有金色观世音菩萨像。雨霜不湿像身。诚心祈请。见空中盖。传闻于耆旧曰。昔有菩萨。名曰尸利密多。利生为怀。慈悲兼济。最悲三途受苦众生。更发造观世音像。三年功毕。灵异感动。若专心祈请。为现妙身。指诲所愿。菩萨于其像前。而作是念。观世音菩萨。能灭二十五有苦。于中三途最重。灵像感通。助我誓愿。将救重苦。至夜二更。灵像放光明。天地朗然。光中见十八泥梨受苦。及三十六饿鬼城苦。四十亿畜生苦。灵像顿现百千军带金甲。各各执持杖刃戈棒。入十八泥梨。始自阿鼻旨。次第而摧破镬器。苦具寻断坏。尔时牛头等一切狱率。皆生恐怖心。投舍苦器。驰走向阎魔城。而白王言。忽有百千骑兵军众。带金甲执持戈刃。摧破镬器。断坏苦具。地狱反作凉池。苦器悉作莲花。一切罪人。皆离苦恼。未曾见是事。如何所作。王曰。将非是观世音所作事耶。我等不及也。即合掌向彼方说偈言。

归命观世音  大自在神通

示现百千军  能破三恶器

如此破坏十八泥梨已。摄化而为说法。次入饿鬼城。右手流五百河。左手流五百河。于虚空中。而雨甘露。一切饱满。而为说法。又复入畜生。以智光明。破愚痴心。而为说法。三涂在一时中。尸利密多。见此希有事。自画像缘。雕石而注。其灵像者。即是此缘也(私云。此事希奇。自非大圣严旨难思。晚捡新译大乘宝王经。有此利生相。更勘彼文。今欲劝像造。且录传之云云。今亦云。唐尸罗比丘。弘始年中。到南天竺之密多罗菩萨遗迹观世音寺云是)。

第二十晋居士刘度等造立观音形像免苦感应(出冥祥记)

晋刘度。平原辽城人也。乡里有一千余家。并奉大法。造立形像。供养僧尼。缅虑主木未时。此县常有逋逃。未大怨欲尽灭一城。众并凶惧分必尽。度乃洁诚。率众归命观世音。顷之未见。物从空下。绕其所住屋柱。惊视乃观世音经。使人读之。未大欢喜。用省刑戮。于此是城。即得免害云云。

第二十一释道秦念观世音菩萨增寿命感应(出唐僧传文及本记感传)

魏常山衡唐精舍释道秦者。魏末人。梦谓曰。尔至其年。当终于四十二矣。秦寤惧之。及至其年。遇重病甚忧。悉以身资为福。有友人曰。余闻。供养六十亿菩萨。与一称观世音。福同无异。君何不至心归依。可必增寿。秦乃感语。四日四夜。专精不绝。所坐帷下。忽见光明从户外而入。见观音足趺踝间金色朗照。语秦曰。若其机感厚。定业亦能。若过现缘浅。微苦亦无验。若发归命心。当知机感厚。若闻不称念。当如宿缘浅。汝念观世音耶。秦褰帷顾不复见。悲喜流汗。便觉体轻。所愈力所加。终延年矣。

第二十二鲁郡孤女供养观世音朽像感应(新录)

鲁郡有孤女。住精舍故地。于麦田中。见朽木似圣像。收置草屋。其朽像出处麦丛滋茂。女谓像力。以所食上分。而供养之。后遭疾而终。一日一夜还活。以屋地施精舍。以身眼造观世音像。啼泣供养。人怪问由。女答。我死见两人。收火车上而持去。忽有一沙门。五体损坏。语持车人曰。我代此人。是我旦越。持车人置车于地。合掌白言。大士乞吾。不测王诚。当放此女。即火车上沙门。沙门将吾归屋。尔时白沙门言。师谁救吾。答我是观世音也。汝不识。麦田中朽木。即我像也云云。妾见此利益。不惜田屋而已。

第二十三憍萨罗国造十一面观音像免疾疫难感应(出西国传)

佛灭度后八百年中。憍萨罗国中。疾疫流行。病死半分。经历三年。不得免难。王臣共议。立誓祈请十方世界天上天下有大悲者。必来救护。尔时梦见。圣像具足十一面。身黄金色。光明照耀。舒手摩王顶言。我以十一面。守护王国。梦觉告臣。王臣人民。一日中造十一面观音像。一时免难。以是已后一百年中。未遭此难矣。

第二十四造千臂千眼观自在像法延寿感应(出千臂经中)

昔婆罗奈国有长者。唯有一子。寿命年合得十六。至年十五。有婆罗门。巡门乞食。见长者愁忧不乐。夫妻憔悴。面无光泽。沙门问长者。何为不乐。长者说向因缘。婆罗门答其长者。不须愁忧。但取贫道处分。子寿年长远。于时婆罗门。作此像法。用千臂咒。一日一夜。得阎魔王报云。长者子寿年只十六。今已十五。唯有一年。今遇善缘。得年八十。故来相报。尔时长者夫妻欢喜。罄舍家资。以施众僧。当知。此像法不可思议也。

第二十五罽宾国行千臂千眼像法免难感应(同经)

昔罽宾国有疾病流行。人得病。不过一日二日并死。有婆罗门真谛。时将此像法施行。救疗应时消灭。行病鬼王。出于国境矣。

第二十六大婆罗门家诸小儿等感千手千眼观音像感应(出外国记)

昔有一沙门。奉行大法。次第乞食。至大婆罗门家。时婆罗门家中。遇此沙门。已屋栋梁摧折。打破水瓶瓫器。牛马绝剃。四方驰走。尔时婆罗门谓。不祥之人。来入吾家。有此变怪。沙门闻已。答婆罗门曰。汝颇见汝家儿子等。腹胀面肿。身重眼暗。疾鬼所恼不。婆罗门言。我先见之。沙门复言。汝家内有恶鬼夜叉。吸人精气。今汝家内有疾病。是诸鬼等。以畏我故。逃避有此事。应时儿子诸恼方除。婆罗门言。汝有何力。沙门答曰。我以亲近如来大法。负千手像有此威神。婆罗门夫妇闻已。欢喜供养之矣。

第二十七南印度国造不空罥索像感应(出西域记)

南印度国荒废。君臣不保寿。人民已丧。王遣使。请中天竺尸利蜜多。欲救国灾。密多来至此国。白王言。有大圣不空罥索观自在大王。方造像安置城西南阁。王受教已。即造形像。安置城西南阁。像放光明。照一由旬。王臣保寿。五谷丰饶。人民从余国愍感其像。有城南故寺。即移阁为寺矣。

第二十八凉州姚徐曲为亡亲画观自在像感应(新录)

凉州徐曲。姓姚氏。少丧父母。不识恩分。长闻报恩缘。两目流泪。更画千手千眼观自在六观自在像。于旧宅而供养之。经一年半。全无微感。明年七月十四日夜。空中呼徐曲。不识所由作问。是谁。答我等是汝双亲也。恣造恶业。堕地狱吞热铁丸。去年二月十八日。六口沙门。威光赫赫入地狱城。狱卒见生敬心。敢不遮碍。入地狱已。摄收光明。为我等说法。初无识知。渐渐教诱。没生天上者百千人。我等生第二天。初知汝恩。然天上受乐无间。余事易忘。是故迟来。徐曲曰。以何为据。知是父母。答汝不信我言者。将见藏中黄箱。为汝收金钱百丸。语已无音。明见藏箱。诚如所言。喜交集。见画像日时。雅合先言矣。

第二十九荆州赵文侍为亡亲画六观音感应(出司命志)

赵文侍者荆州人也。其父母邪见。不信三宝。文侍事观世音。父母亡后。作是念言。吾双亲邪见不信。不知何处。须图六观世音像。将救六道。父母岂不入其数。雇巧手图六观音像。未加彩画。夜梦见六观音。文侍合掌。白六观世音言。愿慈悲者。将知父母生处。尔时大悲观世音。告文侍曰。汝父在大焦热地狱。受烧煮苦。汝图我像。我往彼地狱。放光说法。救地狱苦。大慈观音言。若移饿鬼。我当救济。但母正在饿鬼。我往彼处。手雨甘露。令得饱满。而为说法。师子无畏观音言。若移畜生中。我当济救之。大光明普照观音言。若移阿修罗中。我能救之。天人丈夫观音言。若移人道。我示净土道路。大梵深远观音言。若生天上。我能救退没苦。出三有界。六观音说如是语已。忽然觉悟。更图彩方成放光。远见即如有灯光。近见即灭。父感梦之二人丈夫。乘紫云来下。告文侍言。我等蒙观音救济。往生净土云。闻者皆谓文侍父母来告云云。

第三十梁朝汉州善寂寺观音地藏画像感应(出同记)

梁朝汉州德阳县善寂寺。东廊壁上。张缯彩画观音地藏各一躯。状若僧貌。[鑊-雈 (巨-匚)]披而坐。时人瞻礼。异光焕发。至麟德元年。寺僧瞻敬。欲异于常。是以后绢就壁上。摸写将供养。发光无异。时人展转摸写者甚众。至麟德三年。玉记起任资州刺史。当以摸写。精诚供养。同行船有十只。忽遇恶风顿起。九只船没。遭此波涛。唯玉记船更无恐怖。将知菩萨弘大慈悲。有如是之力焉。至垂拱二年。天后闻之。敕令画人摸写。光发如前。于内道场供养。至于大历元年。宝寿寺大德。于道场中。见光异相。写表闻奏。帝乃虔心。顶礼赞叹。其光菩萨现时。国当安泰。后有商人妻。妊娠得二十八月不产。忽睹光明。便即摸写。一心发愿。于是菩萨。当夜便即生下一男。相好端严。见者欢喜矣。

第三十一雍州鄠县李赵待为亡父造大势至像感应

李赵待者。雍州鄠县人也。其父发恶见。拨无佛法。梦感神责。吐血而死。赵待本自归心大势至。念佛更为救父苦。造三尺势至金像。始就刻雕日。大地振动。人皆谓地震。推吉凶。经二月功方毕。梦见金人顶戴宝冠云。汝识先地振否。我是大势至菩萨也。汝造我像。我赴汝请来入此界。时举足下足。大千震动。三恶众生皆离苦。我依念佛门。入无生忍。摄取十方念佛众生。汝造形像。兼修念佛。其父离地狱苦。我授手送净土。闻是语举目欲瞻礼。忽然梦觉。待悲喜交集。修念莫废矣。

第三十二地藏菩萨过去为女人寻其母生处救苦感应(出本愿经)

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号觉花定自在王如来。像法之中。有婆罗门。宿福深厚。众所钦敬。其母信邪轻三宝。是时圣女。广说方便。劝诱其母。令生正见。而此女母未令生信。不久命终。魂神堕在地狱。时圣女遂卖家宅。广求香花及诸供具。于先佛塔寺。大供养瞻礼尊容。私自念言。佛名大觉。若在世时我母死。后傥来问佛。必知生处。时彼佛以声造空中言。女勿致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处。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名号。即当知母所生去处。时圣女即归其舍。以忆母故。端坐念彼佛名。经一日一夜。忽见自身。到一海边。其水涌沸。多诸恶兽。尽复铁身。飞走海上。见诸男女。百千万出没海中。被诸恶兽争取餐啖。又见夜叉其形容异。时圣女问一鬼名无毒言。此是何处。无毒答言。此是大铁围山西面第一重海。圣女言。我闻此山内地狱在中。是事实否。无毒答言实有。圣女又问。此水何缘而沸。多诸罪人。鬼言。此是阎浮提造恶众生新死之者。经四十九日。后无人继嗣为作功德拔苦难。生时又无善果。当据本业所感地狱。自然先渡此海。海东去万由旬。又有一海。其苦倍此。彼海之东。又有一海。其苦复倍。三业恶果之所招感。苦号三涂业海。圣女又问。地狱何在。答曰。三海之内是大地狱。其数百千。各各差别。圣女又问。我母来未久。不知生处何趣。鬼言。菩萨之母。在生习何行业。女言。我母邪见。讥毁三宝。设或暂信。旋又不敬。鬼言。母姓氏何。女言。我父我母。俱婆罗门种。父号尸罗善见。母号悦帝利。鬼言。圣者却返。无致忧恼悲恋。悦帝利罪。女生天以来。经今三日。承顺之子为母设供修福。非唯菩萨之母得脱。此日罪人。悉等受乐。俱同生天讫。圣女如梦。归悟此哀已。便于觉花定自在王如来塔像之前。立誓愿。愿我尽未来劫。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时鬼王无毒者。今财首菩萨是。婆罗门女者。即地藏菩萨是也。

第三十三唐益州法聚寺地藏菩萨画像感应

唐益州郭下法聚寺。画地藏菩萨。却坐绳床垂脚。高八九寸。本像是张僧繇画。至麟德二年七月。当寺僧图得一本。放光乍出没。如似金环。大同本光。如是展转图写出者。类皆放光。当年八月。敕追一本。入宫供养。现今京城内外俗画者。供养并皆放光。信知。佛力不可测(家别一本不别引记)。

第三十四唐蕳州金水县刘侍郎家杖头地藏感应(新录)

蕳州金水县侍郎。姓刘氏。有因缘往邻家。途中拾杖。见头刻像。不知其何像。持归插壁中。多岁不念所置。后遭疾而死。心胸少暖不葬之。经一日二夜。还活流泪。悔过自责。投身大地。家人问。主何故尔。答吾初死之时。两骑冥官。介前与后。驱去至王厅。怒目呵视。时有一沙门形貌丑鄙。来至厅。王见敬之。从座而下。胡跪白沙门言。大士何因缘来至此。沙门曰。汝所召侍郎。是年来施主也。今欲救之。王言。业既决定。此事云何。沙门曰。吾昔于忉利天上。受释迦如来付属。能救定业众生。岂舍侍郎。王言。大士志愿坚固。不动如金刚山。须放还人间。沙门欢喜。执郎手还至生路。辞郎而别。郎白沙门言。不知君何人乎。沙门曰。吾是地藏菩萨也。汝平生时。途中见我像。持归置壁中。能忆念不忘。作是言已。忽然不见。既见此胜利。忆昔怠过自责而已。闻者叹异见壁。有杖头像。苦加刻彩。高五寸像放光。安置家内。舍为精舍。号地藏院矣。

第三十五地藏菩萨救乔提长者家恶鬼难感应(出地藏大道心驱策法等文)

昔如来在灵鹫山。时地藏菩萨。游行诸国。教化众生。到毗富罗山下。至乔提长者家。其长者家内。被鬼夺其精气。其家有五百人。并皆闷绝。至不觉悟。经于旬日。地藏菩萨。见是事已。即作是念言。实可苦哉。实可痛哉。世间有如是等不可说事。我今愍此众生。而作救济。说此语时。便即腾身。而往灵鹫山下。见彼乔提长者家。有五百余人。皆被恶鬼夺其精气。闷绝在地。已经数日。我见是已。生怜愍心。生爱护心。唯愿世尊。许我设此救济之法。今诸恶鬼降伏于人。令诸行者随意驱使。复令长者还得如故。尔时世尊。从顶上龙放光。方寻照地藏菩萨身。是时大会之众。各相谓曰。今日如来。放光照菩萨身。此菩萨空成大法。教化众生。时地藏菩萨白佛言。我今有一神咒。能失邪心。复驱使诸恶鬼等。我过去无量无边久远有佛。号曰烧光王。其佛灭后。于像法中。我住凡夫地。有一仙人。在俱特罗山。善行道术。我见众生被诸鬼所恼。如彼长者家无异也。我于尔时作是誓愿。遇知识当效降伏之法。说此语已。即往俱特罗处。语彼仙人。仙人见我。心生欢喜。即便咨问彼仙方法。尔时仙人。于三日之间。令我开解。预知万理。消息善恶。又一切恶鬼。并集我所。依师法教。调伏其心。令发道心。于须臾间。一地狱受苦众生。各乘莲花诸苦停息。尔时仙人。见我得如是神力。与授记而作是言。汝于无量无边世。佛与授记。名曰地藏。于五浊世中人天地狱。常当化身救度众生令出灾难。今见长者。如本无异。我今往彼家。特救护之。世尊听许。菩萨往化五百余人。一时还活也。

第三十六弥提国王画五大力像免鬼病感应(新录)

天竺法师传说。佛灭度后千三百年中。弥提国百鬼乱入。疾疫流行。人民病痛。妖死盖多。王臣大众相议云。昔无上法王。敕五大力菩萨。守护我等国土。然我等宿运不幸。上废法王教敕。下乱国土宝祚。进耻先王。退眄后王。如何除妖怪方免灾祸。时智臣白王。须图五大力菩萨像。设仁王齐会。延国土宝祚。除人民灾祸。即以初年月八日。敕国中人民。令图五大力菩萨。王臣以上妙细叠画之。至夜初更。彩色方满。金刚波罗蜜多菩萨。放五色光。金刚宝菩萨放白光。金刚手菩萨。放青色光。金刚药叉菩萨。放琉璃光。金刚利菩萨。放金色光。自然照耀一国土中如昼。王臣欢喜。遇斯光者。身心安乐。诸恶鬼神。见光出于国。若入死门。还得苏活。若当时病者。消除方安。一时之中。国内皆得安稳。身心快乐。如入禅定。至三更像方收光。从其以来。此国免百病。每年法式。初年月八日。设仁王斋会。供养五大力菩萨像。将三百岁。相续不绝矣。

第三十七唐益州法聚寺释法安画灭恶趣菩萨像感应(新录)

释法安。住法聚寺。修方等忏。累日专修。更无微应。像前啼哭自责。梦见。异冠神语安云。汝有重罪。忏悔所不及。安问。何等重罪。神曰。犯用常住僧物。此罪难灭。安曰。更有灭罪方便否。神曰。更画灭恶趣菩萨像。专诵随求明。罪渐微薄。行方等忏悔。障除可见化身。梦觉流泪。更画灭恶趣菩萨像。专修忏悔。闭目即得见化佛。生年六十七方卒。临终奇瑞盖多矣。

第三十八代州总因寺释妙运画药王药上像感应(新录)

释妙运。住总因寺。诵法花经为业。常愿生兜率天上。奉事弥勒菩萨。更画药王药上二菩萨像。祈愿感应。生年七十有余。微疾顿发。语师友言。化佛来迎。说此言。汝画药王药上二菩萨像。若有人识二菩萨名字者。一切人天亦应礼拜。不久必生兜率内院。奉事慈氏菩萨云。不久而卒矣。

第三十九陀罗尼自在王菩萨于地狱镬缘上说法救苦感应(新录)

唐真寂寺沙门惠生。是惠如禅师弟子。诵大乘。遂一日一夜不动。如入禅定。及晓更开眼。悲喜交集。流泪汗血。乘僧问所由。答曰。吾被请阎魔王宫。王从座而起。恭敬语言。阿师见地狱否。答虽闻其名。未见其实。乃敕使者遂令去。于东方次第。见三十二大城。一一城中。皆有地狱。受苦之辈多是沙门。于铁镬缘上。有一沙门。说法示教利喜。罪人即问。公何人。于地狱中说法。沙门答曰。我是陀罗尼自在王菩萨。于此大铁围中。有无量沙门地狱。贪著世利。犯佛戒品。圣教同宿住秽伽蓝。无惭愧心。虚受信施。不净说法。诳惑世间。如斯等罪。皆感狱果。我以悲哀彼诸沙门愚痴招苦。或于镬缘上。或于铁车上。随所为说法。令忆念昔所犯罪业。愧忏厌离悔过自责。吾自见闻此事。是故悲喜。闻者异。改恶盖多矣。

第四十马鸣龙树师弟感应(出本业因缘论)

昔迦叶佛出世之中。时有一长者。名曰轮秀。有女曰殊他。如是二人。各以七宝。献迦叶佛。请其副恩。尔时世尊。告二人言。去还本所。汝等所请求十七日。已经当得成就所愿满足。尔时二人头至地礼佛。却返本处。第十七日已满足。其日梦中。彼殊他女。即得好梦。甚大欢喜。无所譬喻。所谓第一明放日轮了。来入腹中。第二耀了满月之轮。来入腹中。得此祥者。已经九月。即生二子。兄名日珠。弟名月镜。随其前相。立名字故。如是二子。才至一七日。即便出家。诣迦叶佛。随佛世尊。修其行法。常作是愿。生生处处。不相离同学知识。互为师弟子。建立正法。具足妙行。念一觉海。昔日珠者。今马鸣菩萨。是以此事故。此二菩萨不相离俱行转。出现本迹。利益众生也。金刚正智经中。马鸣过去成佛。号大光明佛。龙树名妙云相佛。大庄严三昧经中。马鸣过去成佛。号日月星明佛。龙树名妙云自在王如来云云。

第四十一释道诠禅师造龙树菩萨像生净土感应(出净土传)

释道诠。不知何处人。少有义学嘉誉。以智度论为心要。以龙树为师宗。发愿云。大士龙树。蒙佛诚言。证欢喜地。往安乐国。补弥陀化。十方摄生。愿垂哀愍。得生彼国。更造三尺形像。香花供养。专心祈愿。梦感一沙门云。汝净土业。必定无疑。却后三年。方往生安乐国。诠云。我有师友。岂先舍寿。此事如何。沙门曰。须白阿弥陀佛还来告其实。梦觉弥祈请。我及师友舍寿。先后经三日后。又复梦沙门来告诠曰。以汝言白阿弥陀佛。佛言。汝师却后十二年卒。汝却后十七年方卒。汝母二十年方卒。但汝愿微妙。须延三年寿加二十年。却后二十三年方生此国。佛教如斯。复问。我父母师友。生净土否。答同心发愿。必生无疑。诠欢喜复问。君何人。答我是龙树付法藏中第十三。汝造我像。频来告之。其后二十三年。正月十五日而卒。其父母师友。皆同佛记。明知。同生净土。诠临终时。紫云盖庵。音乐闻空。奇瑞非一。见闻在实矣。

第四十二淄州释惠海画无著世亲像得天迎感应(新录)

释惠海者。洞法相源。朗经法宗。自画无著世亲像。思慕所释深妙。于摄论唯识。颇求决幽。梦二人童子来告曰。汝当生兜率天。汝所图无著世亲。在彼天上。慈氏菩萨为侍者。海白。吾不欣舍寿。暂在人间。住持遗教。天童子曰。汝从我暂往兜率天。决所疑。即从天童。往兜率天。见四十九重摩尼殿。青衣人其中充满。进入内院。见慈氏及无著世亲。皆俗服语海曰。汝不可礼我等。在家出家尊卑不同。须咨问所疑。海述所疑。慈氏使二侍者。为令释通。复从天童来下。广弘佛教。然秘此事。不语他人。没后遗书中注载之。今传闻录之。自余感应良繁。不能具述。今略录三五。以示信彻发誓。偈曰。

已依集录及口传  略录三宝感应录

乃至见闻赞毁者  同蒙利益出生死

释迦如来末法中  一闻三宝生少信

三世罪障尽消除  当生必见诸圣众

愿录感应诸功德  回施法界诸有情

令获胜生增福惠  同证广大三菩提

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下(终)


  上一篇: 释门自镜录 (2卷)〖唐 怀信述〗

  下一篇: 高僧法显传 (1卷)〖东晋 法显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