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释卷第七
无性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彼入因果分第五
论曰。如是已说入所知相。彼入因果云何可见。谓由施戒忍精进静虑般若六种波罗蜜多。云何由六波罗蜜多得入唯识。复云何六波罗蜜多成彼入果。谓此菩萨不著财位。不犯尸罗。于苦无动。于修无懈。于如是等散动因中不现行时心专一境。便能如理简择诸法得入唯识菩萨。依六波罗蜜多入唯识已。证得六种清净增上意乐所摄波罗蜜多。是故于此设离六种波罗蜜多现起加行。由于圣教得胜解故。及由爱重随喜欣乐诸作意故。恒常无间相应方便修习六种波罗蜜多。速得圆满。
释曰。入唯识因。谓加行时世间六种波罗蜜多今当显示。谓此菩萨不著财位者。无所贪求故名不著贪著。即是舍所对治。此即是施波罗蜜多所对治障。后五亦尔。不犯尸罗者。毁犯是戒波罗蜜多所对治障。于苦无动者。忿动是忍波罗蜜多所对治障。于修无懈者懈是精进波罗蜜多所对治障。心专一境者。谓于静虑波罗蜜多所对治障。散动因中远离不转持心令定。便能如理简择诸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多。由此六种波罗蜜多得入唯识。既得入已证得清净增上意乐所摄殊胜果分六种波罗蜜多。是故设离波罗蜜多现起加行恒常无间修习六种波罗蜜多。速得圆满为不尔耶。若于尸罗波罗蜜多不起加行应是犯戒。此义不然不起勉励加行故。若于尸罗不起加行应有此失。非不发起勉励加行而有此失。由于圣教得胜解等任运加行。是故无失。此中于圣教得胜解者。谓于波罗蜜多相应圣教。虽极甚深而能信解。爱重作意者。谓于已得波罗蜜多受功德味。随喜作意者。谓于十方一切世界他相续中。或于各别自相续中波罗蜜多。深心庆喜。欣乐作意者。谓于未来愿我与此恒不相离及转殊胜。
论曰。此中有三颂。
已圆满白法 及得利疾忍
菩萨于自乘 甚深广大教
等觉唯分别 得无分别智
悕求胜解净 故意乐清净
前及此法流 皆得见诸佛
了知菩提近 以无难得故
由此三颂总显清净增上意乐有八种相。谓资粮故。堪忍故。所缘故。作意故。对治故。自体故瑞相故。胜利故。如其次第诸句伽他应知显示。
释曰。此中显说清净增上意乐。所有资粮堪忍所缘作意对治自体瑞相胜利。已圆满白法者。谓先于彼胜解行地善备资粮。白法圆满。是谓资粮。及得利疾忍者。谓简软中唯取上品。谛察法忍此忍转时即是堪忍。菩萨于自乘甚深广大教者。谓缘大乘深广圣教。其义微细名为甚深。即法无我殊胜。威德相应名为广大。即是虚空藏等诸三摩地。是谓所缘。等觉唯分别者。觉一切法唯有分别是谓作意。得无分别智者。即是对治。悕求胜解净故意乐清净者。即是自体由此意乐以信及欲为自体故。前及此法流皆得见诸佛者。即是瑞相。前谓意乐清净位前此谓于此三摩地中。法流即说在三摩地处于定中见。诸佛故了知菩提近以无难得故者。谓因见佛知菩提近。释此义言无难得故。即是胜利。于此位中见菩提近得此能得胜方便故。得不为难。修集资粮势力成熟有堪能故。如是三颂总释清净增上意乐八相差别。
论曰。何因缘故波罗蜜多唯有六数。成立对治所治障故。证诸佛法所依处故。随顺成熟诸有情故。为欲对治不发趣因故。立施戒波罗蜜多。不发趣因。谓著财位及著室家。为欲对治虽已发趣复退还因故。立忍进波罗蜜多。退还因者。谓处生死有情违犯所生众苦。及于长时善品加行所生疲怠。为欲对治虽已发趣。不复退还而失坏因故。立定慧波罗蜜多。失坏因者。谓诸散动及邪恶慧。如是成立对治所治障故。唯立六数。又前四波罗蜜多是不散动因。次一波罗蜜多不散动成就。此不散动为依止故。如实等觉诸法真义。便能证得一切佛法。如是证诸佛法所依处故。唯立六数由施波罗蜜多故。于诸有情能正摄受。由戒波罗蜜多故。于诸有情能不毁害。由忍波罗蜜多故。虽遭毁害而能忍受。由精进波罗蜜多故。能助经营彼所应作。即由如是摄利因缘。令诸有情于成熟事有所堪任。从此已后心未定者令其得定。心已定者令得解脱。于开悟时彼得成熟。如是随顺成熟一切有情。唯立六数应如是知。
释曰。次当开示最后颂中。数相等义先依立数说如是言。成立对治所治障等。谓三因缘波罗蜜多数唯有六不多不少。先当开示成立对治所治障故。为欲对治不发趣因故立施戒波罗蜜多。乃至为欲对治而失坏因故立定慧波罗蜜多。失坏因者。谓诸散动及邪恶慧颠倒执取诸鄙恶智名邪恶慧。如诸外道是失坏因。余句如文分明易了。证诸佛法所依处者。第二建立六数因缘。以是一切佛法因故。波罗蜜多唯有六数不增不减。其义云何。谓前四波罗蜜多是不散动因。能令所治散动无故。静虑波罗蜜多不散动成就。令不散动得圆满故。依此静虑波罗蜜多如实等觉诸法真义。能于所缘正遍知故。诸佛法者。谓十力等。证谓成办。随顺成熟诸有情者。第三成立六数因缘。由施波罗蜜多于诸有情能正摄受。由戒波罗蜜多于诸有情能不毁害。不生恼。故由忍波罗蜜多虽遭毁害而能忍受。能忍受故能饶益他。不反报故。由精进波罗蜜多。助彼所作。由静虑波罗蜜多。心未定者令其得定。由慧波罗蜜多。心已定者令得解脱。开悟时者。谓教授彼令于境界得悟入时。彼得成熟者。彼于境界已得成熟。言成熟者。谓所治障消融溃散如痈已熟。或能对治成满可用如食已熟。
论曰。此六种相云何可见。由六种最胜故。一由所依最胜。谓菩提心为所依故。二由事最胜。谓具足现行故。三由处最胜。谓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为依处故。四由方便善巧最胜。谓无分别智所摄受故。五由回向最胜。谓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故。六由清净最胜。谓烦恼所知二障无障所集起故。若施是波罗蜜多耶设波罗蜜多是施耶。有施非波罗蜜多应作四句。如于其施。如是于余波罗蜜多亦作四句。如应当知。
释曰。依所立相说如是言。谓由六种最胜故等。六种最胜其言易了。不须别释。具足现行故者。于内外事一切种类皆能舍故。无分别智所摄受故者。谓三轮清净。施者受者施物。分别皆远离故。余文易了。有是施非波罗蜜多者。谓离六种最胜而修布施。有是波罗蜜多非施者。谓六种最胜所集戒等。有亦施亦波罗蜜多者。谓六种最胜所集布施。有非施非波罗蜜多者。谓离六种最胜而修戒等。如于施中作是四句。如是于余戒等五中。如其所应皆善安立。故有颂言。
麟角喻无有 六波罗蜜多
唯我最胜尊 上品到彼岸
论曰。何因缘故。如是六种波罗蜜多此次第说。谓前波罗蜜多。随顺生后波罗蜜多故。
释曰。随顺生后波罗蜜多故者。谓于财位不贪著已能守尸罗。具尸罗已便能忍受。能忍受已堪耐乖违故发精进。发精进已心便得定。心得定已能如实知。故此六种如是次第。
论曰。复次此诸波罗蜜多训释名言。云何可见。于诸世间声闻独觉施等善根。最为殊胜能到彼岸。是故通称波罗蜜多。又能破裂悭吝贫穷。及能引得广大财位福德资粮故名为施。又能息灭恶戒恶趣。及能取得善趣等持故名为戒。又能灭尽忿怒怨仇。及能善住自他安隐故名为忍。又能远离所有懈怠恶不。善法及能出生无量善法。令其增长故名精进。又能消除所有散动。及能引得内心安住故名静虑。又能除遣一切见趣诸邪恶慧。及能真实品别知法故名为慧。
释曰。释总名者。于诸世间声闻独觉施等善根最为殊胜。能到彼岸是故通名波罗蜜多。到彼岸名是最胜义。释别名者。谓于因时能破悭吝。亦能引广福德资粮。及于果时能裂贫穷得大财位故名为施。余释别名其文易了。
论曰。云何应知修习如是波罗蜜多。应知此修略有五种。一现起加行修。二胜解修。三作意修四方便善巧修。五成所作事修。此中四修如前已说。成所作事修者。谓诸如来任运佛事无有休息。于其圆满波罗蜜多复更修习六到彼岸又作意修者。谓修六种意乐所摄。爱重随喜欣乐作意。一广大意乐。二长时意乐。三欢喜意乐。四荷恩意乐。五大志意乐。六纯善意乐。若诸菩萨乃至若干无数大劫。现证无上正等菩提。经尔所时一一刹那假使顿舍一切身命。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满七宝奉施如来。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布施意乐犹无厌足。经尔所时一一刹那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炽火。于四威仪常乏一切资生众具。戒忍精进静虑般若。心恒现行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所有戒忍精进静虑般若。意乐犹无厌足。是名菩萨广大意乐。又诸菩萨即于此中无厌意乐。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无间息。是名菩萨长时意乐。又诸菩萨以其六种波罗蜜多饶益有情。由此所作深生欢喜。蒙益有情所不能及。是名菩萨欢喜意乐。又诸菩萨以其六种波罗蜜多。饶益有情见彼于己有大恩德。不见自身于彼有恩。是名菩萨荷恩意乐。又诸菩萨即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深心回施一切有情。令得可爱胜果异熟。是名菩萨大志意乐。又诸菩萨复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萨纯善意乐。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爱重作意。又诸菩萨于余菩萨六种意乐。修习相应无量善根深心随喜。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随喜意乐。又诸菩萨深心欣乐一切有情六种意乐。所摄六种到彼岸修。亦愿自身与此六种到彼岸修恒不相离。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欣乐作意。若有闻此菩萨六种意乐所摄作意修已。但当能起一念信心。尚当发生无量福聚。诸恶业障亦当消灭。何况菩萨。
释曰。修谓数习。现起修等差别有五。现起加行修者。谓于施等无颠倒转。如有颂言。
施者殊胜 信等具足 恭敬应时
自手施等
又如颂言。
利他加行于有情 不简有力若无力
于一切时一切施 随力所能广饶益
胜解修者。谓由信欲而生胜解。于佛圣教深印顺故。生乐欲故。如有颂言。
虽于利业无功用 而于佛教生胜解
由信及欲共相应 意乐常修无懈废
作意修者。谓爱重随喜欣乐作意所摄修习。如前已说。方便善巧修者。谓无分别智摄受修习。亦如前说。成所作事修者。谓诸如来到彼岸法虽极圆满。为饶益他本愿力故。不作功用。随彼所能现行施等所应作事。此即是修为彼修故亦名为修。又声欲说前作意修有差别义。谓修六种意乐所摄。乃至意乐犹无厌等。其言易了。少处少说。无厌足者。谓无疲倦。经尔所时一一刹那。或有说言。经尔所时为一刹那。谓经于三无数劫量为一刹那。如是刹那积集乃至得大菩提。经尔所时一一刹那。其义易了。满中炽火者。显乏少胜处。常乏一切资生众具者。显无苦对治资生众具。为治诸苦而摄受故。于四威仪者。显志广大。虽乏胜处及资生具。而于一切四威仪中。修行戒等到彼岸心常现前故。长时意乐者。谓于久时无间息故。荷恩意乐者。谓深信解诸来求者。是善友故。此即信彼诸来求者。施己可爱妙果异熟。是故荷恩。大志意乐者。谓此意乐大志相应。为欲利益诸有情故。回已善根施与一切如是意乐最为殊胜。是故说名大志意乐。纯善意乐其义是一。立别名者。若以施等回求三有财位圆满。如是意乐悕求苦具。似有罪故不名纯善。若以施等共诸有情回求佛果。如是意乐不求苦具。都无罪故说名纯善。修此六种意乐所摄三种作意。其言易了无烦重释。诸恶业障亦当消灭者。谓令无果故或治恶趣故。
论曰。此诸波罗蜜多差别云何可见。应知一一各有三品。施三品者。一法施二财施三无畏施。戒三品者。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忍三品者。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谛察法忍。精进三品者。一被甲精进二加行精进三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精进。静虑三品者。一安住静虑二引发静虑三成所作事静虑。慧三品者。一无分别加行慧二无分别慧三无分别后得慧。
释曰。由此一一波罗蜜多。各有三品显示差别。言法施者。谓无染心如实宣说契经等法。言财施者。谓无染心舍资生具。无畏施者。谓止损害济拔惊怖。又法施者为欲资益他诸善根。财施为欲资益他身。无畏施为欲资益他心。律仪戒者。谓于不善能远离法。防护受持。由能防护诸恶不善身语等业故名律仪。此即是戒此能建立后二尸罗。由自防护能修供养佛等善根。及能饶益诸有情故。摄善法戒能令证得力无畏等一切佛法。饶益有情戒能助有情如法所作。平等分布无罪作业。成熟有情耐怨害忍。是诸有情成熟转因安受苦忍。是成佛因。寒热饥渴种种苦事皆能忍受无退转故。谛察法忍是前二忍所依止处。堪忍甚深广大法故。被甲精进。谓最初时自励。我当作如是事。即是解释契经所说初有势句。加行精进。谓加行时如所意乐勤修加行。即是解释契经所说次有勤句。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精进。谓随意乐所作善事。乃至安坐妙菩提座终不放舍。于自疲苦心不退屈名无怯弱。于他逼恼心不移动名无退转。乃至菩提于其中间。进修善品尝无懈废名无喜足。如是三句如数解释契经所说。有勇坚猛于诸善法不舍轭句。安住静虑为得现法乐住。离慢见爱得清净故。引发静虑为能引发六神通等殊胜功德成所作事静虑。为欲饶益诸有情类。以能止息饥俭疾疫诸怖畏等苦恼事故。无分别加行慧。谓真观前胜方便智。无分别慧。谓真观智。无分别后得慧。谓现观边诸世俗智。能起种种说法等事。
论曰。如是相摄云何可见。由此能摄一切善法。是其相故。是随顺故。是等流故。
释曰。由此能摄一切善法者。此答非理不如问故。前总问言如是相摄云何可见。无此过失说此能摄一切善法。其义已说。彼亦摄此一切善法者。谓施等信等诸念住等力等为后。是其相故者。是摄体相。谓此施等与彼施等更互相摄。是随顺故者。是摄随顺信等善法施等善心彼所修故。于施等中彼随转故。信等即是诸善。大施及念住等菩提分法。是等流故者。是摄等流。谓无诤等及十力等。是到彼岸等流果故。如有颂言。
地及到彼岸 诸佛法所依
转依法身等 诸功德为果
论曰。如是所治。摄诸杂染云何可见。是此相故。是此因故。是此果故。
释曰。如是所治悭吝犯戒忿恚懈怠散动恶慧。云何能摄一切杂染。是此相故者。谓摄悭等差别自性离他性故。是此因故者。谓不信等邪见为后。悭等因故。
论曰。如是六种波罗蜜多。所得胜利云何可见。谓诸菩萨流转生死富贵摄故。大生摄故。大朋大属之所摄故。广大事业加行成就之所摄故。无诸恼害性薄尘垢之所摄故。善知一切工论明处之所摄故。胜生无罪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能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是名胜利。
释曰。今当显说波罗蜜多胜利功德富贵摄故者。是施波罗蜜多。所得胜利胜生无罪乃至是名胜利。于一切处应遍配属大生摄故者。是戒波罗蜜多所得胜利。胜善趣摄故。名大生。大朋大属之所摄故者。是忍波罗蜜多所得胜利。朋谓亲族。属谓奴婢。广大事业加行成就之所摄故者。是精进波罗蜜多所得胜利。广大事业谓轮王等。于中策励名为加行。所作皆办故名成就。由此所摄无所挂碍无诸恼害。性薄尘垢之所摄故者。是静虑波罗蜜多所得胜利。由静虑故感此威力。善知一切工论明处之所摄故者。是慧波罗蜜多所得胜利。胜生无罪者。虽同世间得最胜生。不如世间胜生有罪。既无有罪时又无边无间相续。乃至菩提非如世间唯自利益。常能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
论曰。如是六种波罗蜜多互相决择。云何可见。世尊于此一切六种波罗蜜多。或有处所以施声说。或有处所以戒声说。或有处所以忍声说。或有处所以勤声说。或有处所以定声说。或有处所以慧声说。如是所说有何意趣。谓于一切波罗蜜多修加行中。皆有一切波罗蜜多互相助成。如是意趣。
释曰。谓于一切波罗蜜多修加行中。皆有一切波罗蜜多互相助成。如是意趣者。谓于一一修加行中即有一切更互相助。谓修施时禁防忍受策励专心能善了知业果相属。如是施中即有余转。若修戒时远离悭吝忿恚懈怠散动邪见。如是戒中即有余转。修习所余波罗蜜多亦如是说。如有颂言。
施时无贪无犯戒 无嫉无恚起慈心
诸来求者便施与 无惓无乱无异见
复有颂言。
施性中现有 六波罗蜜多
财施无畏施 法施所摄故
论曰。此中有一嗢拖南颂。
数相及次第 训词修差别
摄所治功德 互决择应知
释曰。总摄前文义如上释。
摄大乘论释彼修差别分第六
论曰。如是已说彼入因果。彼修差别云何可见。由菩萨十地。何等为十。一极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极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如是诸地安立为十。云何可见。为欲对治十种无明所治障故。所以者何。以于十相所知法界有十无明所治障住。云何十相所知法界。谓初地中由遍行义。第二地中由最胜义。第三地中由胜流义。第四地中由无摄受义。第五地中由相续无差别义。第六地中由无杂染清净义。第七地中由种种法无差别义。第八地中由不增不减义。相自在依止义。土自在依止义。第九地中由智自在依止义。第十地中由业自在依止义。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自在依止义。此中有三颂。
遍行最胜义 及与胜流义
如是无摄义 相续无别义
无杂染净义 种种无别义
不增不减义 四自在依义
法界中有十 不染污无明
治此所治障 故安立十地
复次应知。如是无明于声闻等非染污。于诸菩萨是染污。
释曰。为欲显示入所知相因果所摄波罗蜜多。随其所应善修习已能除见修所应断障。故辩因果修位差别。由菩萨十地者。谓诸菩萨于此地中修习现观。离过离贪修菩提分。观察诸谛观察缘起。于无相中。若有功用若无功用。得胜辩才逮真灌顶。除灭所知烦恼障等。故此修位有十地别。以于十相者。谓遍行等。所知法界者。谓由十相所显法界。有十无明所治障住者。谓于十相有十无明十所治障为障而住。为断此障修十相智。由十相智得入十地法无我智。分位名地。谓初地中由遍行义者。即初地中一切法空无有少法而非是空故名遍行。了知此义得入初地。第二地中由最胜义者。谓此空理一切法中最为殊胜。如说离欲最为殊胜。了知此义得入二地。第三地中由胜流义者。谓此所流教法最胜故。舍身命求此善说不以为难。了知此义得入三地。第四地中由无摄受义者。谓契经等法爱断故。不计我所观此非自非他所摄。了知此义得入四地。第五地中由相续无差别义者。谓了知此非如色等相续差别。了知此义得入五地。第六地中由无杂染清净义者。谓知自性本无杂染亦无清净。杂染为先后可净故。了知此义得入六地。第七地中由种种法无差别义者。如契经等种种法别。此不如是。了知此义得入七地。第八地中由不增不减义者。谓法外无用所以不增诸法不坏所以不减。或染法减时此无有减。净法增时此无有增。相自在依止义土自在依止义者。谓即于此第八地中。所证法界是二自在。所依止处随所求相欲令现前。如其胜解即能现前名相自在。随所希求金等宝土。如其胜解则能现前名土自在。前诸地中虽亦得此无差别住。然作功用后乃得成。于此地中能无功用随欲即成故名自在。了知此义入第八地。第九地中由智自在依止义者。谓此地中得无碍辩所依止故。分证得智波罗蜜多。于一切法不随其言。善能了知诸意趣义。如实成熟一切有情受胜法乐。了知此义得入九地。第十地中由业自在等依止义者。谓随所欲得身语意业用自在。依五神通随自作业皆能成办。得文义持诸陀罗尼自在力故。能持一切佛所宣说文义无忘。得三摩地自在力故。于诸等至能持能断。随其所欲虚空藏等诸三摩地三摩钵底。而能现前。第十地中所证法界。是如此等自在所依。了知此义得入十地。如是无明于声闻等非染污者。非所断故。非所断者不为入彼能治地。故于其涅槃不为障故。于诸菩萨是染污者。是所断故。是所断者。正为入彼能治地故。菩萨所求一切种智。如是无明能为障故。入初地时已得通达一切法界。何故复立后后差别。为欲显示诸住现行故立后后诸地差别。谓为安住如其所得法界胜住品别现行。非唯证得便生喜足坦然而住。
论曰。复次何故初地说名极喜。由此最初得能成办自他义利胜功德故。何故二地说名离垢。由极远离犯戒垢故。何故三地说名发光。由无退转等持等至所依止故。大法光明所依止故。何故四地说名焰慧。由诸菩提分法焚灭一切障故。何故五地名极难胜。由真谛智与世间智更互相违。合此难合令相应故。何故六地说名现前。由缘起智为所依止。能令般若波罗蜜多现在前故。何故七地说名远行。至功用行最后边故。何故八地说名不动。由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动故。何故九地说名善慧。由得最胜无碍智故。何故十地说名法云。由得总缘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譬如大云能覆如空广大障故。又于法身能圆满故。
释曰。依声转因故作是说。由此最初得能成办自他义利胜功能故谓如菩萨入现观时。得能成办自他义利。最胜功能生极欢喜。非声闻等入现观时唯得成办自利功能。生如是喜故不说彼名极喜地。若初地中不相应者。自后诸地亦不相应。此为先故由极远离犯戒垢者。谓此地中性戒成故。远离一切毁戒秽垢。由无退转等持等至所依止者。谓此地中证希有定。能发智光照了诸法故名发光。得已不失名无退转诸静虑定说名等持。诸无色定说名等至。或等持者心一境相。言等至者正受现前。大法光明所依止者。谓此地中与定相应无退转故。于诸大乘契经等法得智光明。此地是彼所依因故名为发光。言焰慧者。谓此地中有慧焰故名为焰慧。此即一切菩提分法皆名为焰。烧诸障故此菩提分多安住时。令诸烦恼皆成灰烬。极难胜者最难可胜。谓真谛智是无分别。世间书印工论等智是有分别。真俗谛智更互相违。难可引发令其相应。此能和合令不相违。故极难胜。言现前者。最胜般若到彼岸住现在前故。谓此地中证缘起住。缘起智力令无分别。最胜般若到彼岸住。自在现前知一切法。无染无净。言远行者。至功用行最后边故。谓此地中诸功用行最为究竟。一切法相虽不能动。而于无相犹有功用。言不动者。谓一切相及一切行皆悉不能动彼心故。第七地中虽一切相所不能动。不现行故。然不自在任运而转。有加行故。第八地中任运而转。不作加行无功用故。是名七八二地差别。言善慧者。谓得最胜四无碍解。无碍解智于诸智中最为殊胜。智即是慧故名善慧。四无碍者。法义词辩。由法无碍自在了知一切法句。由义无碍自在通达一切义理。由词无碍自在分别一切言词。由辩无碍遍于十方随其所宜自在辩说。于此地中最初证得。先未曾得无碍解智故名善慧。言法云者。由得总缘一切法智。总缘一切契经等法。不离真如。此一切法共相境智。譬如大云陀罗尼门三摩地门。犹如净水智能藏彼。如云含水有能生。彼胜功能故。又如大云覆隐虚空。如是总缘一切法智。覆隐如空广大无边惑智二障。言覆隐者。隔义断义。又如大云澍清冷水充满虚空。如是总缘一切法智。出生无量殊胜功德。充满所证所依法身。
论曰。得此诸地云何可见。由四种相。一得胜解。谓得诸地深信解故。二得正行。谓得诸地相应十种正法行故。三得通达。谓于初地达法界时。遍能通达一切地故。四得成满。谓修诸地到究竟故。
释曰。依得诸地说如是言。由四种相。一得胜解。谓得诸地深信解者。于地教法决定印可真实如是。二得正行。谓得诸地相应十种正法行者。得于教法。十种法行。谓于诸地相应教法书写供养转施听闻披读受持开示讽诵思惟修习。三得通达。谓于初地达法界时遍能通达一切地者。若于初地正通达时速能通达后一切地。此种类故如有颂言。
如竹破初节 余节速能破
得初地真智 诸地疾当成
四得成满。谓修诸地到究竟者。谓地地中果分成满或最后满。
论曰。修此诸地云何可见。谓诸菩萨于地地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由五相修。何等为五。谓集总修。无相修。无功用修。炽盛修。无喜足修。如是五修令诸菩萨成办五果。谓念念中销融一切粗重。依止离种种想。得法苑乐能正了知周遍无量无分限相。大法光明顺清净分。无所分别无相现行。为令法身圆满成办。能正摄受后后胜因。
释曰。于地地中者。谓诸地非一故作重言。奢摩他者。谓能对治诸散动定。毗钵舍那者。谓能对治诸颠倒慧。于地地中修此二种皆由五相数数修习。五相即是集总修等。集总修者。谓集一切总为一聚简要修习。余骨锁等事境界观。亦集一切总为一聚要略修习。为简彼故说无相修。于离众相真法界中。遣事差别而修习故。虽无相修或有功用。为显此修不藉功力任运而转故。次复说无功用修。离作功用任运转故。虽无功用任运而修。或胜或劣二种不定故。复第四说炽盛修。言炽盛者即是增胜。虽炽盛修或少所得便生喜足。谓且修此余何用为。故最后说无喜足修。非但无相及无功用炽盛而修。何者为证最上佛果应勤修习。销融一切粗重依止者。阿赖耶识名粗重依止。损坏彼聚故名销融。如大良药销诸病块。离种种想得法苑乐者。离我离法佛等相想。苑谓于中可以游玩。法谓法界法即是苑故名法苑。于此喜悦名法苑乐。证此故名得法苑乐。如王宫外上妙苑园。游戏其中受胜喜乐。法界亦尔。能正了知周遍无量无分限相。大法光明者。谓正通达十方无边无分量相。显照行故名法光明。如善诵习文字光明。顺清净分无所分别无相现行者。当来佛果名清净分。此能引彼故名为顺。无所分别无相现行。如佛轮王鲜白盖等。为令法身圆满成办。能正摄受后后胜因者。谓第十地说名圆满。若在佛地说名成办。感此之因最为殊胜说名胜因。前前诸因所招集故说名后后。如是五修随其数量得五种果。
论曰。由增胜故。说十地中别修十种波罗蜜多。于前六地所修六种波罗蜜多。如先已说。后四地中所修四者。一方便善巧波罗蜜多。谓以前六波罗蜜多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故。二愿波罗蜜多。谓发种种微妙大愿引摄当来波罗蜜多殊胜众缘故。三力波罗蜜多。谓由思择修习二力。令前六种波罗蜜多无间现行故。四智波罗蜜多。谓由前六波罗蜜多。成立妙智受用法乐。成熟有情故。又此四种波罗蜜多。应知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智后得智摄。又于一切地中非不修习一切波罗蜜多。如是法门是波罗蜜多藏之所摄。
释曰。由增胜故说十地中别修十种波罗蜜多者。谓决定说修差别义为不尔耶。一一地中具修十种波罗蜜多。是故不应但决定说。此地修此波罗蜜多。由增胜言无此过失。此中但说增胜修义。不遮修余。如契经说。初地布施波罗蜜多最为增胜。其余一切波罗蜜多非不修习。随力随分乃至广说。于前六地所修六种波罗蜜多如先已说者。谓极喜等前六地中。修布施等六到彼岸。后四地中所修四者。谓远行等后四地中。修方便等四到彼岸。方便善巧者。谓不舍生死而求涅槃。是则说名方便善巧。若以前六波罗蜜多所集善根。共诸有情为欲饶益诸有情故。不舍有情。当知即是不舍生死。若以此善回求无上正等菩提。为证无上佛菩提故。当知即是希求涅槃。谓发种种微妙大愿引摄当来波罗蜜多殊胜众缘者。求未来世到彼岸缘。亦为饶益诸有情故。及为速证佛果涅槃。作是愿言。若是处有到彼岸缘。愿我未来当生于彼如是等愿无量无边故言种种。谓由思择修习二力者。于此力中且说二种。其余诸力亦摄在中。谓由前六波罗蜜多成立妙智受用法乐成熟有情者。由施等六成立此智。复由此智成立六种。谓数相等种种品类是则名为受用法乐。由此妙智能正了知此施此戒此忍进等。如所闻法饶益一切有情之类。是则名为饶益有情。又此四种波罗蜜多乃至后得智摄者。谓此所说方便等四是无分别后得智摄。若立十种波罗蜜多。第六般若唯是根本无分别智。若立六种波罗蜜多第六般若无分别智及后得智二智所摄。后得智中四到彼岸亦在第六般若摄故。如是法门是波罗蜜多藏所摄者。一切大乘教法皆名波罗蜜多藏。如是十地法门是彼藏所摄。由一一地皆是一切到彼岸藏之所摄故。以此证知一切地中具修一切波罗蜜多。
论曰。复次凡经几时修行诸地可得圆满。有五补特伽罗。经三无数大劫。谓胜解行补特伽罗经初无数大劫修行圆满。清净增上意乐行补特伽罗及有相行无相行补特伽罗。于前六地及第七地经第二无数大劫修行圆满。即此无功用行补特伽罗。从此已上至第十地。经第三无数大劫修行圆满。此中有颂。
清净增上力 坚固心升进
名菩萨初修 无数三大劫
释曰。有五补特伽罗经三无数大劫者。应知唯一补特伽罗位差别故。建立五种。谓后所说胜解行等。胜解行者。未证真如但依胜解勤修诸行。此经第一无数大劫修行圆满。清净增上意乐行者。谓得清净增上意乐。勤修诸行。此在六地名有相行。在第七地名无相行。如是二种补特伽罗。经于第二无数大劫修行圆满。已上乃至第十地中即此转名无功用行。经于第三无数大劫修行圆满。第八地中无功用行犹未成满。第九第十地中此行方得成满。此唯是一补特伽罗异位相应差别成五。如预流等从无始来生死流转。齐何当言三无数劫最初修行。为答此问故说伽他清净增上力者。谓善根力名清净力。此即说有善根力者。若大愿力名增上力。此意说有大愿力者。有善根力故能降伏所治。有大愿力故常值善知识。坚固心升进者。虽遇恶友方便破坏。终不弃舍大菩提心。现世当来所修善法运运增长终无退减。如是若时具善根力及大愿力。大菩提心坚固不退。所修善法念念增进不生喜足。顺旧而已齐是名为最初修行三无数劫。
摄大乘论释增上戒学分第七
论曰。如是已说因果修差别。此中增上戒殊胜云何可见。如菩萨地正受菩萨律仪中说。复次应知略由四种殊胜故此殊胜。一由差别殊胜。二由共不共学处殊胜。三由广大殊胜。四由甚深殊胜。
释曰。依增上戒而学故名增上戒学。如菩萨地正受菩萨律仪中说者。谓如彼尸罗波罗蜜多品中广说。复次应知略由四种殊胜故。此殊胜等如后广释。
论曰。差别殊胜者。谓菩萨戒有三品别。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此中律仪戒应知二戒建立义故。摄善法戒应知修集一切。佛法建立义故。饶益有情戒。应知成熟一切有情建立义故。
释曰。差别殊胜。谓诸菩萨具三种戒。即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声闻乘等唯有一种律仪尸罗。是故菩萨望彼殊胜。律仪戒者。谓正受远离一切品类。恶不善法。摄善法戒者。谓正修集力无畏等一切佛法。饶益有情戒者。谓不顾自乐。随所堪能令入三乘。舍生死苦证涅槃乐。律仪戒应知二戒建立义故者。是二戒因故。谓若防守身语意者。便能无倒修集一切清净佛法。亦能成熟一切有情令入三乘。余则不尔。
论曰。共不共学处殊胜者。谓诸菩萨一切性罪不现行故与声闻共。相似遮罪有现行故与彼不共。于此学处有声闻犯菩萨不犯。有菩萨犯声闻不犯。菩萨具有身语心戒。声闻唯有身语二戒。是故菩萨心亦有犯非诸声闻。以要言之。一切饶益有情无罪身语意业。菩萨一切皆应现行皆应修学。如是应知说名为共不共殊胜。
释曰。杀盗淫等贪等所生名为性罪。断生草等非贪等生说名遮罪。菩萨于中观有利益而无罪者一切应修。声闻不尔。又诸菩萨心亦有犯非诸声闻。谓唯内起欲恚害等诸恶寻思。不为发起身语二业。一切饶益有情无罪身语意业者。谓能利益安乐有情。不发自他贪等烦恼。如是一切菩萨应修。
论曰。广大殊胜者。复由四种广大故。一由种种无量学处广大故。二由摄受无量福德广大故。三由摄受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广大故。四由建立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故。
释曰。种种无量学处广大者。谓诸菩萨所学尸罗。种种品类无量差别。所以广大。摄受无量福德广大者。谓此尸罗能摄无量福德资粮。所以广大。摄受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广大者。谓此尸罗摄诸有情。此世他世世出世间舍恶摄善。若因若果饶益意乐。所以广大。建立无上正等菩提广大者。谓此尸罗建大菩提。所以广大。诸声闻等无如是事。是故殊胜。
论曰。甚深殊胜者。谓诸菩萨由是品类方便善巧。行杀生等十种作业。而无有罪。生无量福速证无上正等菩提。又诸菩萨现行变化身语两业。应知亦是甚深尸罗。由此因缘或作国王示行种种恼有情事。安立有情毗奈耶中。又现种种诸本生事。示行逼恼诸余有情。真实摄受诸余有情。先令他心深生净信后转成熟。是名菩萨所学尸罗甚深殊胜。
释曰。由是品类方便善巧者。谓诸菩萨悲愿相应。后得妙智。行杀生等十种作业而无有罪等者。谓爱乐善法。憎恶不善。见诸邪性说名后三。依止此故行杀等七而无有罪。生无量福速证菩提。或行前七不起后三。大数言十。或已伏除。为试彼力故心暂起。不能招苦故无有罪。能助道故生无量福。现行变化身语两业者。谓依化身发起两业。或依实身由化心发身语二业。意业无形不可变化。或虽现有贪嗔等事。于化有情无大义利。是故不说。安立有情毗奈耶中者。谓作国王制诸法律。示行逼恼令住其中。或一切善能灭众恶。或大涅槃灭除生死名毗奈耶。又现种种诸本生事者。谓诸菩萨诸本生事化心所现。或久成佛复示现行诸本生事。饶益有情令菩萨学。故后说言是名菩萨所学尸罗。
论曰。由此略说四种殊胜。应知菩萨尸罗律仪最为殊胜。如是差别菩萨学处应知复有无量差别。如毗奈耶瞿沙方广契经中说。
释曰。今于此中略说四种殊胜之相。于毗奈耶瞿沙经中广说。复有无量殊胜。此经即是菩萨藏摄。故名方广。
摄大乘论释卷第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