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扬圣教论卷第六
无著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摄净义品第二之二
论曰。如是广说世俗谛已。胜义谛云何。颂曰。
五三法真实 彼复四应知
及四种寻思 四种如实智
论曰。五法者。一相二名三分别四真如五正智。相者。若略说。谓一切言说所依处。名者。谓于诸相中依增语。分别者。谓三界所摄诸心心法。真如者。谓法无我所显圣智所行一切言说。所不依处。正智者。略有二种。一唯出世间。二世间出世间。唯出世间正智者。谓由正智声闻独觉诸菩萨等通达真如。又诸菩萨以世出世智。于五明处精勤学时。由遍满真如智多现在前故。速疾证得所知障净。世间出世间正智者。谓诸声闻及独觉等初通达真如已。由初一向出世间正智力。后所得世间出世间正智故。于诸安立谛中起厌怖三界心。及爱味三界寂静处。又由彼正智多现在前故。速疾证得烦恼障净。
三法者。谓三自体。一遍计所执自体。二依他起自体。三圆成实自体。遍计所执自体者。谓依名言假立自体为欲。随顺世间言说故。依他起自体者。谓从缘所生法自体。圆成实自体者。谓诸法真如圣智所行圣智境界。圣智所缘为欲。证得极清净故。为令一切相及粗重二缚得解脱故。为欲引发诸功德故。
彼复四应知者。彼真实复有四种。一世间真实。二道理真实。三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四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
世间真实者。谓一切世间于诸事中由串习所得悟入智见。共施设世俗性。如于地谓唯是地非火等。如是于水火风色声香味触饮食服乘诸庄严具及诸什物香鬘涂饰歌舞音乐众朋男女威仪诸行田宅财物及苦乐等。于苦谓苦非乐。于乐谓乐非苦。又若略说者。谓此是此非彼。如是谓彼是彼非余。若事世间有情决定胜解所行。一切世间自昔传来名言决定自他分别。共为真实非邪思构。观察所取。是名世间真实。
道理真实者。谓正智者有道理义。诸聪睿者。诸黠慧者。诸推求者。诸审察者。住寻思地者。具自辩才者。处异生位者。随观察行者。依现比至教三量。极善决择智所行所知事。以证成。道理所建立故。是名道理真实。
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者。谓一切声闻独觉无漏方便智。无漏正智。无漏后所得世间智等所行境界。是名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由缘此故。于烦恼障智得清净。及后证住无障碍性。是故说为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问此中何者是真实。答谓苦集灭道名之所显四种圣谛。由简择如是四圣谛故。得入现观位。于现观位中真实智生。
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者。谓于所知中能碍智故名所知障。若真实性是解脱所知障智所行境界。是名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应知。此复云何。谓诸菩萨佛薄伽梵为入法无我及已入极清净者。依一切法。离言说自性。假说自性。无分别平等智所行境界。谓最胜真如无上所知究竟性。此性一切正法简择。不能回转不能过越。是名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
四种寻思者。一名寻思。二事寻思。三自体假立寻思。四差别假立寻思。名寻思者。谓诸菩萨于名唯见名。事寻思者。谓诸菩萨于事唯见事。自体假立寻思者。谓诸菩萨于假立自体唯见假立自体。差别假立寻思者。谓诸菩萨于差别假立唯见差别假立。是名差别假立寻思。此诸菩萨于名事二种。或离相观。或合相观。依名事合观故。通达自体假立差别假立。
四种如实智者。一名寻思所引如实智。二事寻思所引如实智。三自体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四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
名寻思所引如实智者。由诸菩萨于名寻思唯有名已。于名如实了知。谓此名为此义故。于此事中建立。为令世间起想见言说故。若于色等所想事中。不为建立色等名者。一切世间无有能想此事。是色等若无想者。无有能起增益执著。若不执著则无言说。若如是如实了知。是名第一名寻思所引如实智。事寻思所引如实智者。由诸菩萨于事寻思唯有事已。如实了知色等所想事性。离一切言说不可言说。是名第二事寻思所引如实智。
自体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者。由诸菩萨于色等所想事假立自体中寻思唯假立。故如实通达假立自体。非实彼事自体而似彼事自体显现。又能了知彼事自体犹如变化影像响应光影水月焰水梦幻似有体性。是名第三自体假立寻思所引甚深义所行境如实智。
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者。由诸菩萨于差别假立寻思唯假立性故。于色等所想事差别假立中。善能通达不二之义。谓彼诸事非有性非无性。由可言说自体不成就故。非有性由不可言说自体成就故。非无性如是非有色犹胜义谛故。非无色由世俗谛中假立色故。如有性无性有色无色。如是有见无见等诸差别假立法门。彼一切由是理趣尽应知。若能如实了知差别假立如是不二之义。是名第四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如是显了所入事能入因及能入已。复次颂曰。
三自体成立 差别业隐密
方便摄别异 是各有多种
论曰。彼三种自体成立差别业用隐密方便摄别异。应知各有多种。成立多种者。如成无性品中当广说。
差别者。问遍计所执自体有几种。答如依他起自体中所有假立自体差别。如是遍计所执自体。是故遍计所执自体无有限量。应知。复次于依他起自体中有二种遍计所执自体分别。谓随胜觉及随数习习气随眠。问依他起自体有几种。答即如诸相多种差别。应知。谓色相心相心法相心不相应相如是等。复次若略说有二种。依他起自体谓遍计所执自体分别所起及非分别所起。问圆成实自体有几种。答圆成实自体于一切处一味故。不可建立。差别。
业者。问遍计所执自体能作几业。答有五种。一能生依他起自体。二即于是中起诸言说。三能生众生执。四能生法执。五能摄受二执习气粗重。问依他起自体能作几业。答有五种。一能生诸杂染体。二能为遍计所执自体及圆成实自体所依。三能为众生执所依。四能为法执所依。五能为二执习气粗重所依。问圆成实自体能作几业。答有五种。谓能为二种。五业对治生起所缘性故。
隐密者。谓当随三种自体义解释一切不了义经。由无量经中一切如来隐密语言。及一切菩萨隐密语言。皆随三种自体方可悟入彼义故。问如经中说。三解脱门彼云何建立。答由三自体故。谓由遍计所执自体故建立空解脱门。由依他起自体故建立无愿解脱门。由圆成实自体故建立无相解脱门。问如经中说无生法忍。彼云何建立。答由三自体故。谓由遍计所执自体故说本来无生忍。由依他起自体故说自然无生忍。由圆成实自体故说烦恼苦垢无生忍。此三种忍在不退转地。应知。由如是等差别义故。于余一切隐密语言。皆应随三自体解释。应知。
方便者。谓了知如是三种自体。能作一切声闻独觉无上正等菩提方便。
摄者。谓三种自体及相名分别等五事相摄。问如是五事初自体几事摄。答无。问第二自体几事摄。答四。问第三自体几事摄。答一。别异者。谓遍计所执自体。唯正应知。依他起自体。应知及应断。圆成实自体。应知及应作证。如是悟入俗谛胜义谛已。复次颂曰。
闻十二分教 三最胜归依
三学三菩提 为有情净说
论曰。闻十二分教者。谓闻契经应颂记别讽颂自说缘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法论议圣教。契经者。谓诸经中佛薄伽梵于种种时处。依种种所化有情调伏行差别。或说蕴所摄法。界所摄法。处所摄法。或说缘起所摄法。或说食所摄法。谛所摄法。或说声闻独觉如来所摄法。或说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所摄法。或说不净息念学证净等所摄法。
如来说是语已。诸结集者。欢喜敬受。为令圣教得久住故。以诸善妙名句字身。如其所应次第结集。次第安置。以能缀缉引诸义利引诸梵行种种善义。故名契经。
应颂者。谓诸经中。或于中间。或于最后。以颂重显。及诸经中不了义说。是为应颂。
记别者。谓诸经中记诸弟子命终之后生处差别。及诸经中显了义说。是为记别。
讽颂者。谓诸经中非长行直说。然以句结成。或二句或三句或四句或五句或六句。是为讽颂。
自说者。谓诸经中不列请者姓名。为令正法久住故。及为圣教久住故。自然宣说。是为自说。
缘起者。谓诸经中列请者姓名已而为宣说。及诸所有毗柰耶摄有缘起教别解脱戒经等。是为缘起。
譬喻者。谓诸经中有譬喻说。由譬喻故本义明白。是为譬喻。
本事者。谓宣说前世诸相应事。是为本事。本生者。谓诸经中宣说如来于过去世处种种生死行菩萨行。是为本生。
方广者。谓诸经中宣说能证无上菩提诸菩萨道。令彼证得十力无障智等。是为方广。未曾有法者。谓诸经中宣说诸佛及诸弟子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邬波索迦邬波私迦等共不共功德。及余最胜殊特惊异甚深之法。是为未曾有法。
论议者。谓一切摩怛履迦阿毗达磨。研究解释诸经中义。是为论议。
如是十二分教中具有经律阿毗达磨藏。此中所说契经应颂记别讽颂自说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法是为经藏。此中所说缘起是为律藏。此中所说论议是为阿毗达磨藏。
三最胜归依者。谓佛法僧三种归趣。三学者。谓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三菩提者。谓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
为有情净说者。为令有情得清净故。次第宣说是三种法。谓能持方便果。能持者。谓闻及归依。方便者。谓三学。果者。谓三菩提。复次如是闻等。云何分别。应知。颂曰。
闻归学菩提 六三十二五
随名数次第 如应广分别
论曰。闻六种分别者。一依处。二依摄。三依清净。四依行。五依理趣。六依义。依处者。谓依五明处。一内明处。二因明处。三声明处。四医方明处。五工业明处。
依摄者。有二种。谓声闻藏摄。菩萨藏摄。
依清净者。谓十种清净说清净有五。一善说者说故。二显了文句说故。三尽所知义如所知义说故。四易方便修行说故。五能出离一切苦说故。听清净有五。一不以求过意听故。二以求涅槃意听故。三极善谛听故。四依名句字身义极善分别听故。五以正修行意听故。
依行者。谓十种法行。
依理趣者。有六种理趣。谓真义理趣。乃至意乐理趣。此中前三理趣由后三理趣随释。应知。谓由离二边理趣随释真义理趣。由不思议理趣随释证得理趣。由意乐理趣随释教导理趣。此中真义即是理趣。故名真义理趣。乃至意乐即是理趣。故名意乐理趣。于彼彼处无颠倒性。是理趣义。
真义理趣者。略有六种。应知。谓世间真实。乃至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及安立真实非安立真实。此中前四种真实。如前分别。应知。安立真实者。谓四圣谛。苦真苦。故安立为苦。乃至道真道。故安立为道。问何因缘故名为安立。答由三种俗所安立故。一由世间俗。二由道理俗。三由证得俗。世间俗者。谓安立田宅瓶盆军林数等。及安立我有情等。道理俗者。谓安立蕴界处等。证得俗者。谓安立预流果等。及安立彼所依住法。复有四种安立。谓前三种及由胜义俗安立胜义谛性不可安立。由内自所证故。为欲随顺引生彼智。依俗安立。非安立真实者。谓一切法真如实性。
证得理趣者。略有四种。一一切有情业报证得。二声闻乘证得。三独觉乘证得。四大乘证得。
一切有情业报证得者。谓一切有情造作净不净业。依自业故于五趣流转中。感种种异熟。受种种异熟。
声闻乘证得者。谓初受三归乃至依止。闻庄严故得五证得。一地证得。二智证得。三净证得。四果证得。五功德证得。地证得者。谓得三地。一见地。二修地。三究竟地。智证得者。谓得九智。一法智。二种类智。三苦智。四集智。五灭智。六道智。七此后所得俗智。八尽智。九无生智。净证得者。谓四证净果。证得者。谓四沙门果。功德证得者。谓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诤愿智无碍解神通等功德。复次声闻乘证得中证得依止者。谓先修世间道离欲。次修顺解脱分善根。后修顺决择分善根。
独觉乘证得者。略有三种。一由先已得顺决择分善根故。二由先已得无漏真证故。三由次第得故。此中由前二证得者。名非独胜觉。由后证得者。名犀角喻觉。
大乘证得者。谓大悲证得。发心证得。波罗蜜多证得。摄事证得。地证得。于五无量中随至真如证得。不思议威德证得。不共佛法证得。彼一切如前分别应知。
教导理趣者。谓略有三处所摄。一藏所摄。二摩怛履迦所摄。三彼俱所摄。藏所摄者。谓声闻乘藏及大乘藏。摩怛履迦所摄者。谓十七本地及四种摄彼俱所摄者。谓略有十种。如前分别义中十种义。应知。此为摄。前一切藏所摄。及摩怛履迦所摄。故名为总。略摩怛履迦。
复有十二种教。一事教。谓宣说各别色等眼等一切法教二想差别教。谓宣说蕴界处缘起是处非处诸根诸谛念住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等。如是广说。无量佛薄伽梵想差别教。三自宗观察教。谓契经应颂记别等教。依摄释中之所显示。四他宗观察教。谓依七种因明摧伏他论成立自论教。七种因明者。谓论体论处所等。后当分别。五不了义教。谓契经应颂记别等中。薄伽梵略摽其义。未广分别。应更开示教。六了义教。谓翻前应知。七俗谛教。谓诸所有言路显示。彼一切皆名俗谛。又依名想言说增上所起相名分别。亦是俗谛。八胜义谛教。谓四圣谛教。及真如实际法性教。九隐密教。谓多分声闻藏教。十显了教。谓多分大乘藏教。十一可记事教。如四种法嗢拖南教。谓一切行无常乃至涅槃寂静。如是等教。十二不可记事教。谓有问言。世间为常为无常耶。如来尔时默然不记。但告彼言。我说此事不可记别。乃至问言。如来灭后为非有非无耶。如来尔时默然不记。但告彼言。我说此事不可记别。此中四因缘故。宣说不可记事。应知。一无体性故不可记别。如有问言。我与诸蕴为异不异为常无常如是等。二能引无义利故不可记别。如升摄波叶经说。有无量法我已证觉。而不宣说。何以故。彼法能引无义利故。三甚深故不可记别。谓有问言。我为有为无耶。此不可记别。何以故。若如来记别我有者。彼人或执蕴中有我。或执离蕴有我。若记别我无者。彼人或谤世俗言说。我亦是无乃至有问。如来灭后为有为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等。由甚深故皆不记别。四彼相法尔故不可记别。谓诸法真如与彼诸法若一若异不可记别。由彼如相法尔不可安立。若异性若不异性故。复有四种因缘如来宣说不可记别事。应知。一由此事外道所说故。二不如理故。三不引义利故。四唯能发起诤论缠故。有二因缘不引义利。应知。一远离因果思惟故。二远离杂染清净思惟故。
离二边理趣者。略有六种。应知。一远离于不实有增益边。二远离于真实有损减边。三远离执常边。四远离执断边。五远离受用欲乐边。六远离受用自苦边。
不可思议理趣者。略有六种不可思议事。一我不可思议。二有情不可思议。三世间不可思议。四一切有情业报不可思议。五证静虑者及静虑境界不可思议。六诸佛及诸佛境界不可思议。
意乐理趣者。略有十六种意乐。一开示意乐。二离欲意乐。三劝导意乐。四奖励意乐。五赞悦意乐。六令入意乐。七除疑意乐。八成熟意乐。九安定意乐。十解脱意乐。十一依别义意乐。十二发证行者无过欢喜意乐。十三令闻行者于说法师起尊重意乐。十四法眼流布意乐。十五善增广意乐。十六摧坏一切相意乐。
依义者谓不了义及了义。
归三种分别者。一成就。二建立。三差别。成就者。唯佛法僧是真归依。非余天等。何以故。由二因故。一无所能为故。二不现见故。
云何无所能为。谓诸天神不能为诸众生作利益事。此诸天神或无能故。或待敬事故。或不忍疲苦故。或无慈悲故。或有障碍故。如是一切非真归处。谓无能故。堕偏党故。避自疲苦无自在故。无哀愍故。德微劣故。
云何不现见。谓诸天神非现证见。世间未见不现见主能为所依。除可依信现摄受他。余现见依所不见故。问梦中见故应是归依。答欲想所见或实不实。又复觉时何不现见。虽于梦中少见实相。此亦欲想所作。又众缘现前令处梦者少有所见。此亦多虚。复次由五种因诸天神等非归依处。何等为五。一由相故。二由体故。三由业故。四由法尔故。五由因果故。
由相故者。谓诸天神世不现见无谈论故。容色奋发有怖畏故。染习放逸有贪爱故。舍他利益无悲愍故。不能解了作与不作不达实义故。不可归依。云何相故佛可归依。谓世间现见有谈论故。容色和静无怖畏故。远离放逸无贪爱故。不舍利他有大悲故。善能解了作与不作通达实义故。复由五相佛可归依。何等为五。为利有情证大菩提故。现处大众开正法眼故。怨亲有情平等利益故。于诸家室摄受。舍离贪著诸根寂静故。善除一切众生疑网故。
由体故者。谓由如来永断诸漏。自既调御亦调御他故可归依。诸天神等具诸漏故。尚不自调御。况调御他。故非归处。
由业故者。谓如来安住广大无垢静虑等业。又复能为利众生业故可归依。诸天神等安住秽下受用欲业。又有杀害诸众生业。故非归处。
由法尔故者。谓一切世间及出世间功德胜利。皆依自己功用所得。若离自己功用。虽于天神起深敬信亦不能证设于天神不生敬信。但自用功必能证得。是故天神非归依处。由因果故者。今问事天神者。天神体性。为由天业感得。为由供养天得。为无因得。若天业得者。即应归业。非天若无因得者。应归无因。非天若供养天神得者。为唯因供养感天神体为唯因天神为因二种。若唯因供养者。即徒事天神随处供养。皆应能感天报。若唯因天神者。即徒设供养。虽不供养。但由天神应得天报。若俱因二种者。但设供养天神摄受。诸所祈愿悉应果遂。又于七种所祈愿事不定果遂。是故不然。一于供养缘摄受。二于信解缘摄受。三于信解彼者。发起信解能感最胜天神自体。四于能感最胜所受富乐。五于摧坏阿素洛等怨敌。六于出生。七于终没建立者。问有几种归趣。答三种归趣。谓佛法僧。问何因唯有三种归趣。答由四因故。唯有如来是可归趣。谓善自调故。善解一切种调伏方便故。以财供养不悦意故。以行供养悦可意故。由具此德彼所说法及弟子众亦可归依。问齐何当名能归趣耶。答具四因故。名能归趣。一善知有德故。二善知差别故。三自誓受故。四更不余归趣故。问归趣行云何。答有四种归趣正行。应知。一亲近善人。二听闻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随法行。复有四种正行。应知。一善摄诸根令不掉动。二受正学处。三悲愍众生。四时时如法供养三宝。问归趣三宝有何利益。答有四种利益。一得广大功德。二得广大欢喜。三得胜等持。四得善清净。复有四种利益。一大护具足。二一切邪解障碍渐得微薄遍尽灭没。三得入聪慧正至善人众中。所谓大师同梵行众。四为信圣教诸天之所爱乐。彼诸天等若见有受三归趣者。生大欢喜展转相告。我等往昔皆由成就三归趣故。从彼命终来生此间。是善男子等今亦成就此三归趣多住不舍。不久当来为我等伴。
差别者。谓由六种因故三宝差别应知。一由相故。二由业故。三由信解故。四由行故。五由随念故。六由生福故。由相故。差别者。自证觉相是佛宝。证觉果相是法宝。由随他教正修行相是僧宝。由业故差别者。转正说业是佛宝。烦恼苦断所缘境业是法宝。增勤勇业是僧宝。由信解故差别者。谓于佛宝应亲近敬事。于正法宝应信敬作证。于诸僧宝应同法共住敬信亲近。由行故差别者。谓于佛宝应起延请迎接承事供养行。于正法宝应起如理方便修习行。于诸僧宝应起互共受用财法行。由随念故差别者。于三宝所应各起别行随念。如经中说。此薄伽梵如来应正等觉。乃至广说。由生福故差别者。谓于佛宝依一有情生最胜福。于正法宝依增上法生最胜福。于诸僧宝依多有情生最胜福。
显扬圣教论卷第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