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典读诵 > 佛教经典 > 诸宗部

龙舒增广净土文 (12卷)〖宋 王日休撰〗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十

国学进士王日休撰

造至深之理者虽居浊世。与净土何以异哉。故此卷载至深之理名净浊如一。然亦不可恃此而不修净土之业。恐易涉于空谈。又若参禅者之弊故也。

情说

喜怒好恶嗜欲皆情也。养情为恶。纵情为贼。折情为善。灭情为圣。甘其饮食。美其衣服。大其居处。若此之类是谓养情。饮食若流。衣服尽饰。居处无厌。若此之类是谓纵情。犯之不校。触之不怒。伤之不怨。是谓折情。犯之触之伤之。如空反生怜悯愚痴之心是谓灭情。悟此理则心地常净。如在净土矣。

即是空说

佛言。受即是空。受谓受苦受乐及一切受用也。如食列数味。放箸即空。出多驺从既到即空。终日游观。既归即空。又如为善。事既毕。其勤劳即空。而善业俱在。为恶。事既毕。其快意即空。而恶业俱在。若深悟此理。则食可菲薄。无过用杀害之冤债。出可随分。无劳心苦人之烦恼。游观可息。无放荡废事之愆尤。善根可勉为。无懈怠因循之失。恶可力戒。无恣纵怨仇之罪。予喜得此理。故欲与人共之(及一切受用。即所谓不苦不乐受者是也)。

六根说

千般装点只为半寸之眼。百种音乐只为一豆之耳。沉檀脑麝只为两窍之鼻。食前方丈只为三寸之舌。妙丽娇娆只为臭腐之身。随顺迎逢只为狂荡之意。若能识破此理。便是无烦恼快乐之人。佛言。众生无始以来认贼为子。自劫家宝。谓惑六根之贼。而丧真性也。孟子曰。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盖不惑于此矣。有淫女得道。文殊问云。如何不嗔。答云。见一切众生不生。又问。如何见十八界。答云。如见劫火烧诸世界。妙哉言乎。盖谓一切众生本来无有。唯因妄想中生。又何嗔之有。十八界谓六根六尘六识。因有此种种故。生无量事。造无量恶。是故如劫火烧诸世界。若悟此理。虽未生净土。已如生净土矣。

真性说

金刚经二十七段。其大意不过言真性皆无所有如虚空。然此虚空谓之顽空。顽空者真无所有。而真性虽如虚空。而其中则有。故曰真空不空。顽空则可以作。可以坏。若此地。实掘去一尺土则有一尺空。掘去一丈土则有一丈空。是顽空可以作也。若此器本空。以物置之则实矣。此室本空。以物置之亦实矣。是顽空可以坏也。若真性之空。则不可作不可坏。本来含虚空世界。乌可作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未尝变动。乌可坏乎。真性中俱无所有。无得而比。故不得已而以顽空比之。是般若心经云。是诸法空相。谓诸法皆空之相乃真性也。继之以空中无色以至无智亦无得。谓真性中皆无所有。如顽空中皆无所有也。既皆无所有。然有一切众生者。乃真性中所现之妄缘耳。大概言之。真性如镜。一切有生者如影。是真性中所现之影也。影有去来。而镜常自。若众生有生灭。而真性常自若。生灭既除。真性乃现。盖生灭者妄也。真性者真也。故楞严经云。诸妄消亡不真。何待此性。上自诸佛下至蠢动含灵。初无有异。其异皆妄也。

心乃妄想说

楞严经第一卷。佛与阿难七次论心。终之以寻常。所谓心者乃妄想耳。非真心也。真心即性也。圆觉经谓。众生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是寻常所谓心者乃六种尘缘之影耳。谓此心本无。唯因外有六种尘缘故。内现此心。若外因有色。内则起爱色之心。外因有声。内则起爱声之心。外因有香味触法。内则起爱香味触法之心。盖真性如镜。六种尘缘如形。此心如影。若外无此六尘。则内亦无此心矣此心岂不为六种尘缘之影乎。形来则影现。形去则影灭。而性镜则常自若。故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三心皆谓妄想心也。故有过去现在未来。若真心则无始以来未尝变动。乌有过去未来现在乎。不可得者谓无也。若饥而思食。得食则此心过去矣。正食而知味乃现在心。未思食则此心未有。故为未来心。此三心皆随时坏灭。故云不可得。

五蕴皆空说

般若心经云。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谓色受想行识也。色谓色身。受谓受用。想谓思想。行谓所行。识谓辨识。此五者蕴积不散。以壅蔽真性。故谓之蕴。又谓之五阴。谓阴暗真性也。色身终归于坏。受用随时即过。色受岂不空乎。且如思想一物。既得之则无想矣。想岂不空乎。所行之事回首尚如梦幻。行岂不空乎。识尽千种事物。再生不复能识。识岂不空乎。一切苦厄皆从五者生。若能照见色身为空。则不泥于色身而畏死亡。是度过此一种苦厄也。照见受用为空。则不泥于受用而贪奉养。又度过此一种苦厄也。照见思想为空。则不泥于思想。而意乃无所著。又度过此一种苦厄。照见所行为空。则不泥于所行。而可以息迹。是又度过此一种苦厄也。照见辨识为空。则不泥于辨识。而可以坐忘。是又度过此一种苦厄也。故照见五蕴皆空。则度过一切苦厄。此五者皆不是真实。乃真性中所现之妄缘也。若六根六尘六识十二缘四谛。皆此类也。

废心用形说

列子谓。孔子废心而用形。谓心已不养于物而废之矣。唯用形以应物。予深爱此语。故虽劳苦憔悴而不以为失意。荣华奉养而不以为得意。盖心不著于物也。因念菩萨了生死。乃托生于一切众生中以设教化者。以心不著于物。唯用形以应之耳。然则孔子于此菩萨之徒也。

用形骸说

天人礼枯骨偈云。汝是前生我。我今天眼开。宝衣随念至。玉食自然来。谢汝昔勤苦。令吾今快哉。散华时再拜。人世莫惊猜。又饿鬼鞭死尸偈云。因这臭皮囊。波波劫劫忙。只知贪快乐。不肯暂回光。自业锱铢少。黄泉岁月长。真须痛棒打。此恨猝难忘。此言化俗则可以为诚然则不可。何则人神托于形骸之中。所以用形骸者皆神也。譬如匠人用斧斤。用之而善则为善器械。用之而不善则为恶器械。故为天人者前世善用形骸者也。为饿鬼者前世不善用形骸者也。其得其失皆在当时。及其受报而鞭之亦何益。

齐生死说

想右脚大指肿烂流恶水。渐渐至胫至膝至腰。左脚亦如此渐渐烂。过腰上至腹至胸以至颈顶。尽皆烂了唯有白骨。次分明历历观看。白骨一一尽见。静心观看。良久乃思看。白骨者是谁白骨是谁。是知。身体与我常为二物矣。又渐渐离白骨观看。先离一丈。以至五丈十丈乃至百丈千丈。是知。白骨与我了不相干也。常作此想。则我与形骸本为二物。我暂住于形骸中。岂可谓此形骸终久不坏而我常住其中。如此便可济生死矣。况我去此则往净土乎。日日作此想。更别有所得。如人饮水冷热自知。不假于言传也。

我说

我之所在不可以无我。无我则逐物矣。理之所在不可以有我。有我则蔽理矣。孔子无我菩萨无我相能至于此。则与虚空等矣。岂复有净浊之辨乎。但恐不易到耳。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十(此卷后附周大资刘侍制大慧杲禅师题跋三段)

龙舒王虚中学力深至。所解六经语孟老庄要为不蹈袭前人。一言一字其用志勤矣。一旦弃去专修西方之教。作净土文。精粗浅深且有条理。以是印施有缘奔走于江浙诸郡。又将亲往建安刊版于鬻书肆中。汲汲然若不可一日缓者。我闻。无量寿经。众生闻是佛名。信心欢喜。乃至一念。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不退转者。梵语谓之阿惟越致。法华经谓弥勒菩萨所得报地也。一念往生便同弥勒。佛语不虚。应皆信受。

绍兴壬午闰四月七日 唯心居士荆溪周葵跋

状元刘侍制跋

昔六祖与韦史君说西方相状。其言甚简。其旨甚明。既无间于东西。何相状之可述。及观王虚中净土文。何其谆谆也。盖闻。法无顿渐。根有利钝。六祖为上智说第一义。故移西于东。在刹那间。言下便领。不容拟议。虚中将以开悟下根。泛为是论。惟西方之归。故汲汲于刊行。而恐行之不广。其爱人之心可谓勤且切矣。有能因虚中之文而悟入者。岂不为鱼兔筌蹄乎。

绍兴壬午六月六日 木讷翁刘章书

妙喜老人跋

龙舒王虚中日休博览群书之余。留心佛乘。以利人为己任。真火中莲也。佛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予嘉其志。为题其后。若见自性之阿弥。即了唯心之净土。未能如是。则虚中为此文功不唐捐矣。

庚辰八月二十日。书于刘景文懒窠云。双径妙喜宗杲 跋。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十(终)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十一

天台智者大师劝修行人专修净土

设文曰。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秖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涂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身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智者答。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斯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发心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恶世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难得。或因持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识不肯信用。贪迷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涂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狱。如此轮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也。故维摩经云。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又智度论云。譬如二人各有亲眷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为无方便力故彼此俱没。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脱水溺之难。新发意菩萨亦复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众生。为此常须近佛得无生忍已方能救众生。如得船者。又论云。譬如婴儿不得离父母。或堕坑井。渴乳而死。又如鸟子翅羽未成。只得依树附枝。不能远去。翅翮成就方能飞空自在无碍。凡夫无力。唯得专念阿弥陀佛。使成三昧。以业成故临终敛念得生。决定不疑。见弥陀佛。证无生忍。已还来三界。乘无生忍船。救苦众生。广施佛事任意自在。故论云。游戏地狱。行者生彼国。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国。教化地狱救苦众生。以是因缘求生净土。愿识其教。故十住婆沙论名易行道也。

真州长芦赜禅师劝参禅人兼修净土

夫以念为念以生为生者。常见之所失也。以无念为无念以无生为无生者。邪见之所惑也。念而无念生而无生者。第一义谛也。是以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则上无诸佛之可念。下无净土之可生。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则总摄诸根。盖有念佛三昧。还源要术示开往生一门。所以终日念佛而不乖于无念。炽然往生而不乖于无生。故能凡圣各住于自位而感应道交。东西不相往来而神迁净域。此不可得而致诘也。故经云。若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乃至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夫如来世尊虽分折摄二门现居净秽两土。然大圣之意非以娑婆国土丘陵坑坎五趣杂居土石诸山秽恶充满直为可厌。又非以极乐世界黄金为地行树参空楼耸七珍华敷四色直为可忻。盖以初心入道忍力未淳。须托净缘以为增上。何则娑婆国土释迦已灭弥勒未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在说法。娑婆国土观音势至徒仰嘉名。极乐世界彼二上人亲为胜友。娑婆国土诸魔竞作恼乱行人。极乐世界大光明中决无魔事。娑婆国土邪声杂乱女色妖媱。极乐世界水鸟树林咸宣妙法。正报清净实无女人。然则修行缘具无若西方。浅信之人横生疑谤。切尝论之。此方之人无不厌俗舍之烦喧慕兰若之寂静。故有舍家出家。则殷勤赞叹。而娑婆众苦何止俗舍之烦喧。极乐优游岂止兰若之寂静。知出家为美而不愿往生。其惑一也。万里辛勤远求知识者。盖以发明大事决择生死。而弥陀世尊色心业胜。愿力弘深。一演圆音无不明契。愿参知识而不欲见佛。其惑二也。丛林广众皆乐栖迟。少众道场不欲依附。而极乐世界一生补处。其数甚多。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既欲亲近丛林。而不慕清净海众。其惑三也。此方之人上寿不过百岁。而童痴老耄疾病相仍。昏沉睡眠常居太半。菩萨犹昏隔阴。声闻尚昧出胎。则尺璧寸阴十丧其九。而未登不退。可谓寒心。西方之人寿命无量。一托莲苞更无死苦。相续无间直至菩提。所以便获阿惟越致。佛阶决定可期。流转娑婆促景。而不知净土长年。其惑四也。若乃位居不退。果证无生。在欲无欲。居尘不尘。方能兴无缘慈。运同体悲。回入尘劳。和光五浊。其有浅闻单慧。或与少善相应。便谓永出四流。高超十地。诋诃净土耽恋娑婆。掩目空归。宛然流浪。并肩牛马。接武泥犁。不知自是何人。拟此大权菩萨。其惑五也。故经应当发愿生彼国。则不信诸佛诚言。不愿往生净土。岂不甚迷哉。若夫信佛言而生净土则累系之所不能拘。劫波之所不能害。谢人间之八苦。无天上之五衰。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唯显一乘之法决定无三。归依一体三宝。奉事十方如来。佛光照体万惑潜消。法味资神六通具足。三十七品助道法应念圆成。三十二应随类身遍周尘刹。周旋五趣普被诸根。不动一心遍行三昧。洒定水于三千。出众生于火宅。自利利他皆悉圆满。然则唯心净土自性阿弥。盖解脱之要门。修行之捷径。是以了义大乘无不指归净土。前贤后圣自他皆愿往生。凡以欲得度人。先须自度故也。呜呼人无远虑。心有近忧。一失其身。万劫深悔。故率大海众。各念弥陀佛。百声千声乃至万声。回向同缘愿生彼国。切冀莲池胜会。金地法明绮互相资。必谐斯愿。操舟顺水。更加橹桌之功。则十万遥程不劳而至矣。

元祐四年冬。宗赜夜梦。一男子乌巾白衣。可三十许。风貌清美举措闲雅。揖谓宗赜曰。欲入公弥陀会。告书一名。宗赜乃取莲华胜会录。秉笔问曰。公何名。曰普慧。(宗赜)书已。白衣者又云。家兄亦告上名。(宗赜)问曰。令兄何名。云普贤。言讫遂隐。(宗赜)觉而询诸耆宿。皆云。华严离世间品有二大菩萨名。(宗赜)以为佛子行佛事助佛扬化。必有贤圣幽赞。然则预此会者岂小缘哉。今乃以二大菩萨为此会首云。

杭州永明寿禅师戒无证悟人勿轻净土

设问曰。但见性悟道便超生死。何用系念彼佛求生他方。答曰。真修行人应自审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存龟鉴以破多惑。诸仁者当观自己行解见性悟道。受如来记绍祖师位。能如马鸣龙树否。得无碍辩才证法华三昧。能知天台智者否。宗说皆通行解兼修。能如忠国师否。此诸大士皆明垂言教深劝往生。盖是自利利他。岂肯误人自误。况大雄赞叹。金口丁宁。希从昔贤恭禀佛敕。定不谬误也。仍往生传所载古今高士事迹显著非一。宜勤观览以自照知。又当自度临命终时。生死去住定得自在否。自无始来恶业重障定不现前。此一报身定脱轮回否。三涂恶道异类中行出没自由定无苦恼否。天上人间十方世界随意寄托定无滞碍否。若也了了自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其未也。莫以一时贡高却致永劫沉沦。自失善利。将复尤谁。呜呼哀哉。何嗟及矣。

右赜禅师语见禅师劝化集中。智者大师及寿禅师语见宋朝王敏仲侍郎直指净土决疑集中。侍郎名古在搢绅间。为神仙所知。钟离真人尝与诸云。风灯泡沫两相悲。未肯遗荣自保持。颔下藏珠当猛取。身中有道更求谁。才高雅称神仙骨。智照灵如大宝龟。一半青山无卖处。约君携手话希夷。由此观之。可见侍郎为非凡。且益知西方净土所宜归心也。

承相郑清之劝修净土文

人皆谓。修净土不如禅教律。余独谓。禅教律法门莫如修净土。夫真净明妙虚彻灵通。凡在智愚皆具此性。根尘幻境相与沦胥。生死轮回穷劫不断。故释氏以禅教律假设方便。使之从门而入俱得超悟。惟无量寿佛独出一门曰。修行净土如单方治病。简要直截。一念之专即到彼岸。不问缁白皆可奉行。但知为化愚俗浅近之说。其实则成佛道捷径之途。今之学者不过禅教律。究竟圆顿莫如禅。非利根上器神领意解者。则未免堕顽空之失。研究三乘莫如教。非得鱼忘筌因指见月者。未免钻故纸之病。护善遮恶莫如律。非身心清净表里一如。则未免自缠缚之苦。总以观之。论其所入则禅教律。要其所归则戒定慧。不由禅教律而得戒定慧者。其唯净土之一门乎。方念佛时。口诵心惟。诸恶莫作。岂非戒。系念净境。幻尘俱灭。岂非定。念实无念。心华湛然。岂非慧。人能屏除万虑一意西方。则不施棒喝而悟圆顿机。不阅大藏经而得正法眼。不持四威仪中而得大自在。不垢不净无缠无脱。当是时也。孰为戒定慧。孰为禅教律。我心佛心一无差别。此修净土之极致也。八功德水金莲华台又何必疑哉。净土枢要之作勤矣。

庐陵李氏梦记

彦弼乾道癸巳家染疫疾。四月五日彦弼亦病。粥药不进。至十九日早梦。一人褐衣神貌清臞。以手抚摩彦弼肢体。而呼彦弼令速起。彦弼惕然问曰。公何人耶。答曰。予即龙舒也。彦弼因告以疾病。虽欲支持莫能。将何以愈其疾乎。公曰。记省阙中雅教汝捷径否。彦弼曰。然。每日持诵阿弥陀佛不辍。公曰。汝起食白粥。即可既悟。索粥食之。病果随愈。后见龙舒画像。俨然如梦见者。彦弼稔闻。居士潜通六艺。尤精于易。诲人不倦。所至学者辐凑。谢君以静逸堂待之。户外之屦常满。正月十一日令子侄往承其教。不久回云。居士夜来讲书罢如常。持诵礼佛至三鼓。忽厉声念阿弥陀佛数声云。佛来接我。言讫立化。是夕邦人有梦。二青衣引公向西而行。传为胜异。识与不识咸来瞻敬。恨不款奉谈尘而重惜焉。居士未示寂灭前三日。遍嘱诸人勉进道业。有此后不复再见之语。初十日访赵公省干。借净室云。道业辨去。时好。乃书曰。课积计九百二十万五百贴于壁。噫自非根性融明达乎生死之理。未易臻此。彦弼一病垂死。棺椁衣衾已陈于前。荷居士阴赐。极接遂获平愈。可谓生死骨肉者矣。或曰。梦因想成。然食白粥之效安可诬也。抑知居士悲愿甚深切欲及人。虽在常寂光中。不妄念力。其劝修净土成佛之缘。可不勉励而进哉。谨刻公像。并著感应事迹。用广其传。非敢饰辞以惑耳目。故此直述而具载之。伏冀见闻敬信同沾利益。王神昭著寔证斯言。公姓王。名日休。字虚中。号龙舒居士云。是岁下元庐陵李彦弼谨记。

旴江聂允迪跋

居士平昔以净土之说恳切劝人。尝盘桓于乡里。允迪于是时年方二十余。适预计偕。东上且未知有佛法。弗获识公。面迨犬马之齿。至三十连婴灾患。殊觉人生沉沦于烦恼大苦海中渺无边岸。遂一意祖袭居士之说。为超脱计。如是者才三数年。居士遂立化于庐陵郡。郡之人皆绘像以事之。盖乾道癸巳之正月也。后五年丁酉岁。先兄知府兵部被檄较试庐陵。得所刻本以归(允迪)恐此一段奇事久之湮没。无以传远。遂刻诸石。置城北报恩寺之阿弥殿。今此愿施居士所著净土文一万帙。辄复以居士慈相及丞相周益公而下赞述。附于卷首。皆袭庐陵刻本也。庶几见者闻者增益信心勉强精进。则西方净土诚不难到。嘉泰癸亥文林即新监湖广总领所襄阳府户部大军仓旴江聂允迪合十指爪稽首谨跋。

允迪旧常见初机参禅人。但知归敬禅宗。至言西方净土。则指为著相。力肆排斥。殊不知。释迦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是欲令众生了悟生死脱离轮回苦趣耳。参禅一法固为了悟生死而设。修净土一法亦是令众生了悟生死也。参禅有省。则现世了悟生死。得生净土。则见阿弥陀佛。而后了悟生死。况便证无生忍。居不退转地。直至成佛而后已。初机参学人何苦独取禅宗一法。而力排净土之说耶。大善知识未尝不以此劝人。今略采二三说。附于龙舒净土文之末。以辨明之。

四明断佛种人跋

龙舒居士作净土文一十卷。其间始从净土起信。终至我说。可谓条布有序。或事或理。坦然历历明白者矣。而又更何言哉。此十卷文乃是居士存日亲自刻梓。欲其流布天下使人人皆同念佛生于乐国。其用心亦岂易及。惟于第十一续添一卷。有人疑非居士本志。此必是第四卷文初。创属藁所弃者耳。想后人尊居士故。不忍弃之。乃为十一卷名而续添之。况其修持法门意趣。悉与第四卷同。但其文意严纹有异耳。予乃执卷而熟玩之。亦谓此言颇当正。议拟间忽有人得居士亲笔墨本者。若合符契。如失还得。今虽刻板已毕。亦乃锐意去之。复将法门中诸师原先附本。劝发之语如次整正足之。以完部帙。谅无差失。如后人见此。慎毋以此编为不足云。

旹洪武癸酉仲夏吉日 四明断佛种人跋

龙舒增广净土文第十一卷(终)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十二(附录)

狮子峰如如颜丙劝修净业文(身为苦本觉悟早修)

只这色身谁信身为苦本。尽贪世乐不知乐是苦因。浮生易度。岂是久居。幻质非坚。总归磨灭。自未入胞胎之日。宁有这男女之形。只缘地水火风假合而成。不免生老病死雕残苦。上无丝线可挂。下没根株所生。虚浮如水上泡。须臾不久。危脆似草头露。倏忽便无。长年者不过六七十以皆亡。短命者大都三二十而早夭。又有今日不知来日事。又有上床别了下床时几一息不来便觉千秋永别(雪峰颂。一盏孤灯照夜台。上床脱了袜和鞋。三魂七魄梦中去。未委明朝来不来)叹此身无有是处。奈谁人不被他瞒。筋缠七尺骨头。皮裹一包肉块。九孔常流不净。六根恣逞无明。发毛爪齿聚若堆尘。涕泪津液污如行厕。里面尽蛆虫聚会。外头招蛟虱交攒。沾一灾一疾皆死得人。更大热大寒催人易老。眼被色牵归饿鬼。耳随声去入阿鼻。口头吃尽味千般。死后只添油几滴(长魁诗云。红红白白莫相瞒。无位真人赤肉团。败坏不如猪狗相。只今便作死尸看)此身无可爱惜。诸人当愿出。如何迷昧底。尚逞风流。曚董汉犹生颠倒。或有骷髅头上簪花簪草。或有臭皮袋畔带麝带香。罗衣罩了脓血。囊锦被遮却屎尿桶。用尽奸心百计。将谓住世万年。不知头痛眼花。阎罗王接人来到耶。更鬓班齿损。无常鬼寄信相寻。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捷径。日日饮酒食肉。无非种地狱深根。眼前图快活一时。身后受苦辛万劫(净土文。皮包血肉。骨缠箸。颠倒凡夫认作身。到死始知非是我。从前金玉附他人)一旦命根绝处。四大风刀割时。外则脚手牵抽。内则肝肠痛裂。纵使妻儿相惜。无计留君。假饶骨肉满前。有谁替汝(古颂云 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人情似鸟同林宿。大恨来时各自飞。)生底只得悲啼痛切。死者不免神识奔驰。前途不见光明。举眼全无伴侣。过奈河岸见之。无不悲伤。入鬼门关到者。尽皆凄惨。世上才经七日。阴间押见十王。曹官抱案没人情。狱率持叉无笑面。平生作善者。送归天道仙道人道。在日迹恶者。狎入汤涂火涂刀涂。镬汤沸若崖崩。剑树势如山耸。灌铜汁而遍身肉烂。吞铁丸而满口烟生。遭剉磕则血肉淋漓。入寒冰则皮肤冻裂。身碎业风吹再活。命终罗刹喝重生。人间历尽百春秋。狱内方为一昼夜。(延光集。镬汤炉炭喧幽坏。剑树刀山耸太清。受罪要终入万劫。狱率牛头始放行)魂魄虽归鬼界。身尸犹卧棺中。或隔三朝五朝。或当六月七月。腐烂则出虫出血。臭秽则熏地熏天。胖胀不堪观。丑恶真可怕。催促付一堆野火。断送埋万里荒山。昔时要悄红颜翻成灰炉。今日荒凉白骨变作泥堆(寒山颂云。胭脂画面娇千样。龙麝薰衣悄百般。今日风流都不见。绿杨芳草髑髅寒)从前恩爱到此成空。自昔英雄如今何在。泪雨洒时空寂寂。悲风动处冷飕飕。夜阑而鬼哭神号。岁久而鸦餮雀啄。荒畔漫留碑石绿。杨中空挂纸钱。下梢头难免如斯。到这里怎生不醒(寒山云。雀啄鸦餐皮肉尽。风吹日炙髑髅干。目前试问傍观者。自把形骇子细看。)大家具眼休更埋头。翻身逃出迷津。弹指裂开爱网。向休鬼窟里作活计。要知肉团上有真人。是男是女总堪修。若智若愚皆有分。但请回光返照。便知本体元无。若未能学道参禅也。且勤持斋念佛。舍恶归善改往修来。移六贼为六通神。离八苦得八自在。便好赞天。行化不妨代佛接人。对众为大众宣扬。归家为一家解说。使处处齐知觉悟。教人人尽免沉沦。上助诸佛转法轮。下拔众生离苦海。佛言不信。何言可信。人道不修。他道难修。莫教一日换了彼。纵有千佛。难救汝。火急进步。时不待。各请直下承当。莫使此生空过(寒山云。百骸溃散离尘泥。一物长灵复是谁。不得此时通线路。骷髅著地几人知)。

慈照宗主临终三疑

慈照宗主净土十门告诫云。念佛人临终三疑不生净土。一者疑。我生来作业极重。修行日浅。恐不得生。二者疑。我虽念阿弥陀。或有心愿未了。及贪嗔痴未息。恐不生。三者疑。我虽念弥陀。临命终时。恐佛不来迎接。有此三疑。因疑成障。失其正念。不得往生。故念佛之人切要谛信佛经明旨。勿生疑心。经云。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上至一心不乱。下至十念成功。接向九莲令辞五浊。苟能心心不昧。念念无差。则疑情永断。决定往生矣。

善导和尚临终往生正念文

知归子问曰。世事之大莫越生死。一息不来便属后世。一念差错便堕轮回。小子累蒙开诲。念佛往生之法其理甚明。又恐病来死至之时心识散乱。仍虑他人惑动正念忘失净因。伏望重示归径之方。俾脱沉沦之苦。师曰。善哉问也。凡一切人命终欲生净土。须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受无量快乐。解脱生死苦趣。乃是称意之事。如脱弊衣得换珍服。但当放下身心。莫生恋著。凡遇有病之时。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叮嘱家人及看病人。往来问候人凡来我前。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之话家中长短之事。亦不须软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虚花无益之语。若病重将终之际。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恼之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一时同声念佛。待气尽了方可哀泣。才有丝毫恋世间心。便成挂碍。不得解脱。若得明晓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大幸。若依此者。决定超生即无疑也。又问曰。求医服药。还可用否。答曰。求医服药。初不相妨。然药者只能医病。不能医命。命若尽时。药岂奈何。若杀物命为药以求身安。此则不可。余多见世人。因病持斋方获少愈。复有医者。以酒食血肉佐药。其病复作。信知。佛力可救。酒肉无益也。又问曰。求神祈福如何。答曰。人命长短生时已定。何假鬼神延之耶。若迷惑信邪。杀害众生祭祀鬼神。但增罪业反损寿矣。大命若尽。小鬼奈何。空自慞惶俱无所济。切宜谨之。当以此文帖向目前时时见之。免致临危忘失。又问曰。平生未曾念佛人还用得否。答曰。此法僧人俗人未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决无疑也。余多见世人。于平常念佛礼赞发愿。求生西方甚是勤拳。及至临病。却又怕死。都不说著往生解脱之事。直待气消命尽识投冥界。方始十念鸣钟。恰如贼去关门。济何事也。死门事大。须是自家著力始得。若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若无事时。当以此法精进受持。是为临终大事。

慈云忏主晨朝十念法

十念门者。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惟长惟久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如此十气连属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名为此十念者。显是籍气束心也。作此念已发愿回向云。

我弟子某甲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经十念顷。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我今自忆。此生已来不造逆罪。不谤大乘。愿此十念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净因增长。若临欲命终。自知时至。身不病苦。心无贪恋。心不倒散。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持金台来迎接我。如一念顷生极乐国。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作此愿已便止。不必礼拜。要尽此一生不得一日暂废。唯将不废。自要其心。得生彼国)。

赞佛偈(并回向发愿文。共四篇事尽理到。皆先觉所撰。凡修净业者随意互用)

阿弥陀佛真金色  相好端严无等伦

白毫寂转五须弥  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  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

于是念佛或百声千声。以至万声。菩萨号各十声或百声毕。回向发愿云。

我今称念阿弥陀  真实功德佛名号

惟愿慈悲哀纳受  证知忏悔及所愿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刹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十方三世一切佛云云。

又二

八万四千之妙相。得非本性弥陀。十万亿刹之遐方。的是唯心净土。净秽虽隔。岂越自心。生佛乃殊。宁乖己性。心体虚旷不碍往来。性本包容何妨取舍。是以举念即登宝界。还归地产之家乡。弹指仰对于慈容。实会天真之父子。几生负德枉受沉沦。今日投诚必蒙拯济。三心圆发一志西驰。尽来际以依承。历尘劫而称赞。

念佛号并菩萨号同前

比丘(某甲)为渡众生。归命一心稽首礼赞阿弥陀佛三乘圣众。愿净光慈誓摄我。我今为脱娑婆苦报求生净土满菩提。愿发志诚心修行净业。愿以礼念如来圣号讽经诵咒众善功德。投入如来誓愿海中。承佛慈力。诸罪消灭。净因增长。正念现前。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病苦。口业清净。心不倒散。如入禅定。佛及众圣手持金台。异香天乐来迎接我。如一念顷得生佛国。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即证无生。广度有情同归净土。惟愿如来特垂救济。十方三世云云。

又三

归命乐邦大慈父  勇猛调御阿弥陀

一音所演甚深经  菩萨听闻贤圣众

普放慈光摄取我  成就十念菩提心

长辞五浊净诸缘  即趣九莲如佛住

佛月映临我心水  我心亦映佛月中

愿力有在誓归依  赴我恳求来接引

念佛菩萨号如前

上来诵经持咒礼忏念佛功德。普为众生一心归命。正趣回向西方极乐世界阿弥愿海。仰冀世尊以大愿轮慈誓摄受。令我三业善根增进。于此恶趣速尽报缘。一切生因毕竟永断。临命终时正念往生。见佛了心环度一切。我业障罪悉皆忏悔。愿垂接引。随佛同归护佛法神普及恩有俱蒙利乐悉展威灵。于三昧中共垂卫护。愿佛慈悲哀怜摄受。十方三世云云。

又四

稽首阿弥陀  救世大慈父

甚深真法藏  三乘贤圣僧

我以诚实心  求生佛净土

愿住本弘誓  普运无缘慈

应念赴机缘  犹如水中月

念佛菩萨如前

上来诵经念佛功德。祝献护法诸天。报答四恩三有。利乐法界众生。我等一众忏悔罪根。庄严净土。愿此身报尽。临舍寿时。承此善根。决定得生极乐世界。见佛闻法。速证菩提。广度群生。大作佛事。十方三世云云。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十二(终)

普劝修持

南谟阿弥陀佛

愿同念佛人  尽生极乐国

见佛了生死  如佛度一切

藏经云。念此佛者现世消灾保寿。此佛有大誓云。我作佛时。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十声念我名号。而不生者我不作佛。如每朝合掌向西。至诚念佛十声。念上四句偈一遍。西方七宝池生莲花一朵。他日于其中托生。衣食随意化成。长生不老。龙舒净土文说感应甚多。王日休劝予为西方二图。愿发大菩萨心者。稍大写刻板。小者印十。大者印一。小者循门而施。大者择而与之。小者以劝仆妾之徒。大者以劝人。若能以全部刻板广传。其为福德不易量也。因附口业图于后。若并以印施。使知所劝戒尤善。

口业劝戒

口诵佛名如吐珠玉(天堂佛国之报)

口宣教化如放光明(破人迷暗)

口谈无益如嚼木屑(不如默以养气)

口好戏谑如掉刀剑(有伤人)

口道秽语如流蛆虫(地狱畜生之报)

口说善事如喷清香(称人长同)

口语诚实如舒布帛(实济人用)

口言欺诈如蒙陷阱(行则误人)

口称恶事如出臭气(说人短同)

人生不过身意口业。杀盗淫为身三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为口四业。贪嗔痴为意三业。总谓之十恶。若持而不犯。乃谓之十善。据佛所言。口业果报多于身意二业。以发意则未必形于外。出口则遂见矣。举身为恶犹有时艰阻。不若口之易发故也。未问隔世之事。且以现世言之。今人有一言称人。其人终身受赐。福及子孙者。有一言陷人。其人终身受害。累及子孙者。口业岂不重哉。出乎尔者反乎尔。在彼固可畏矣。然有已怨天者穷怨人者。无智惟自戒慎可也。故述贤圣之意。为劝戒图。

超脱轮回捷径

大藏十余经云。西方净土事。人皆莲华中生。衣食化成。长生不老。其修行法门有九品。今即出众人可通行也。

阿弥陀佛有大誓愿云。我作佛时。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十声念我名号。而不生者我不作佛。现世可以消灾解冤增福保寿。每朝合掌向西。顶礼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一切菩萨声闻诸上善人。各十声。复顶礼念。大慈菩萨赞佛忏罪回向发愿偈一遍。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我今大归依。忏悔三业罪。凡有诸福善。至心用回向。愿同念佛人。感应随时现。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目前。见闻皆精进。共生极乐国。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复顶礼而退。此偈有大威力。能灭一切罪。长一切福。教人念得大福报。至诚如是。必中品生。更加精进。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则上品上生。罪恶人修亦下品生。

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生莲华一朵。标其姓名。他日于其中托生。比阴府记姓名待其命尽来追者。大不同矣。

念佛报应因缘

梁氏女双瞽而眼明。凭氏夫人久病而痊愈。陈仲举冤鬼遂去。刘慧仲夜卧不惊。此生前念佛之效也。姚婆见佛像于空中。昙鉴得莲华于瓶内。怀玉承金台迎接。智舜睹孔雀之飞鸣。此临终往生之效也。志通有五色祥云。李氏得三根不坏。宝藏有童子出于顶上。公则有金色现于洛中。此身后示视之效也。生净土者有进无退。直至于成佛。是劝一人修净土。乃成就一众生作佛也。凡作佛者必度无量众生。彼所度之众生皆由我而始。故劝人修者福德不可穷尽。大慈菩萨偈云。能劝一人修。比自己精进。劝至十余人。福德已无量。如劝百与千。名为真菩萨。又能过万数。即是阿弥陀。又云。骨肉恩情相爱难期。白首团圆几多。强壮亡身。更有婴孩命尽。劝念阿弥陀佛。七宝池中化生。聚会永无别离。万劫长生快乐。古诗云。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已上详见龙舒净土文王日休劝缘。

嘉禾在城兴圣禅寺德海书 四明友云王鸿刊

文禄三年(甲午)菊月十二日毕书 笔者朝鲜国僧托莲


  上一篇: B乐邦遗稿 (2卷)〖宋 宗晓编〗

  下一篇: 净土境观要门 (1卷)〖元 怀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