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南怀瑾老师 > 了解南师 > 其他资料

佛为心. 道为骨. 儒为表---古国治老师纪念南师讲座

时间:2014-01-10  来源:十方禅林  作者:古国治

古国治讲于二0一三年七月二十七日十方禅林“南师慧炬永续传承系列讲座”  

                                 记录/林颖如曾苹耘 

今天我们的题目是<佛为心, 道为骨, 儒为表>,这是南老师写的对联.上联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下联是:"技在手, 思在脑, 能在身;从容过生活 ".今天把这对联的上联的一部分来当题目, 为什么以<佛为心, 道为骨, 儒为表>为题目,因为我觉得这是南老师自己本身的写照.

各位知道南老师的著作包括: 儒家的<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  ; 道家的<老子他说><庄子諵哗><列子臆说>还有<我说参同契>及其他医理.易经方面.佛家的更多了: <金刚经说什么> < 圆觉经略说> < 维摩说法,花雨满天> ……,其它的还有很多.我们大家都知道,儒释道是中国文化的三大主流,南老师的著作就是横跨儒释道三家.我想先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说,因为儒释道三家是中国文化主流 ,今天在座的诸位,我猜大部分是学佛的,其实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不要把南老师限定在佛学、佛教、佛法这部份,我们应该从整个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看我们这位老师.。不只是站在中国文化的角度,而且更要站在世界的角度和历史的角度来看南老师.

先从中国文化角度来说, 各位都知道<论语别裁>, 是南老师非常重要的ㄧ部著作。他自己也说: 我自己有二本书是不能忽略的; 一本是<论语别裁>, 一本是<原本大学微言>,我们一般学佛的人,大部分多会偏重于 <金刚经说什么> 或其他佛学著作.那么他为什么这么注重这二本书? 这也是我们今天晚上要探讨的问题.回过头来讲, 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看南老师, 在座的我们都是中国人, 我们从小读的是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地理, 至少我们从小就背过论语孟子, 从初中的时候.就是受的这样一个教育,这就是中国文化的ㄧ部分. 南老师一生都在弘扬中国文化,为什么呢?我们须先了解一下时代背景.

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 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中国人一连串的受到外国人船坚炮利的影响.在清朝末年的时候,那么大的ㄧ个中国,不堪一击. 英国人、法国人简简单单的派几条船, 几千人而不是几万人, 随随便便就把清朝打败了, 慈禧太后还逃到西安.这在中国来讲是非常大的ㄧ件事情, 从此之后,清朝的朝野开始探索、思索,觉得中国怎么会这样? 所以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 中国人原本狂傲自大,觉得中国人很了不起; 我们是中国, 其他则是蛮夷, 结果我们被蛮夷打败, 让中国人内心十分难受. 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有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问题,李鸿章开始要建军,自己不会造船, 便跟英国买, 那时买了好几条军舰, 也开始练兵.但是到了中日甲午战争,又败得一蹋糊涂,原本以为买了军舰,练了兵, 应该可以扬眉吐气了, 但又被日本打垮. 所以这对中国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打击.好像光是把国防武力建立起来, 还是不行. 除了武力之外,是否政治制度也出问题. 于是有戊戌变法的产生. 光绪皇帝和康有为六君子准备要变法. 那时所谓的变法, 就是"君主立宪", 像日本一样保存皇位, 准备走立宪法设议会的路子. 本来要推动这个制度, 但因为慈禧太后的阻挠, 戊戌变法也没成功.但当慈禧晚年,也想走这条路, 可惜已经来不及了.

我们从小所读的历史: 孙中山先生开始搞革命, 不走君主立宪这条路, 要推翻整个清朝.提出的口号是: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要赶走满洲人. 为什么孙中山先生这么强烈地主张"驱逐鞑虏, 恢复中华", 而不走君主立宪这条路? 我个人认为, 因为孙中山先生是客家人.客家人有一种优越感, 认为客家人是纯种的汉民族.为什么叫客家, 就是从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时开始南迁,到唐末五代, 又一波一波的南迁,  所以客家人自认为是纯种的汉民族.孙先生有这样的血统认定, 因此要把满人给推翻的意识是非常强烈的.此乃题外之话.

因为孙先生闹革命, 满清垮掉了. 其实我们真正看历史的话, 满清是不小心垮掉的.我们从小读的是国父十次革命, 但十次都失败.都是小打小闹,起不了多大作用.武昌起义是不小心擦枪走火, 没想到一声炮响之后,各省纷纷独立. 那时赶紧打电报给孙中山先生,孙先生匆匆忙忙从国外赶回来. 没想到清朝就如此垮掉了, 一切在意料之外. 清朝垮了之后 , 一片混乱, 改朝换代需要钱, 建立国家需要钱. 大家以为孙先生会带许多钱回来, 但发现他什么都没带.所以他钱也没有, 武力也没有. 他只能当个临时大总统,  真正的总统由袁世凯来当,因为他有武力.这是很现实的. 所以中国从1840年开始被打败,打败后开始思考,是否是政治体制不行,所以才有民国开始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我们台湾现在实施的,依然是五权宪法.这就是谈到政治体制的问题. 过去认为中国之所以那么弱,是因为政治体制, 而现在政治体制改了,西方的东西传到中国来, 想用西方的体制来强国.其实孙先生自己也没走民主这个路子.为了对抗袁世凯, 他又另外建立南方武力.也没有走民主议会制度.

现在问题又来了, 接着是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对中国起了很重要的一个变化, 五四运动提出德先生与赛先生,提倡民主与科学, "打倒孔家店 ",不只把中国的政治体制否定掉, 五四运动把中国的文化也否定掉. 认为让中国积弱不振的原因是受了孔教的影响, 受了儒家的影响. 所以这些东西要拿掉.,不然中国会一直强不起来.当然这些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强国. 在这种时空背景之下, 提出全盘西化,否定了中国文化.把中国文化的根都拔掉. 不只如此, 到了一九六六年, 中国大陆又发生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再一次挖中国文化的根, 例如我们到中国大陆去,有很多古迹, 很好的石雕像都被打坏掉,看了很心疼,很多古文物因此而被破坏. 其实,中国一直到现在,还受这个思潮的影响.

为什么从那么远开始谈这些呢? 这就是南老师所做的事情, 他在努力做什么事情?各位可以从他很多的书中看到, 他为了中国文化不受重视, 已经式微,快要没有了, 而非常担心. 他认为一个国家可以亡, 但一个国家的文化不能亡.就像一个人, 我们人由两大部分组成: 一个是物质, 一个是精神. 人为了要活下去,当然要吃饭. 现在问题来了: 我们能够活下去是要吃饭, 但是人活下去的目的,是不是为了要吃饭? 一个人有物质生活,有没有精神生活?一个人没有精神生活,就会萎靡堕落.就像一个人没有精"神", 没有"神". 所以中国文化就像一个人的精神; 人生奋斗的目标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这很重要.所以一个国家连文化都没有的话,那是很严重的ㄧ件事 .

我大二跟着南老师, 他在辅仁大学教课, 我是辅大二年级学生,那时帮他提皮包,因为跟着他,所以知道他曾经办<人文世界>. 这是为了重视人文精神,也就是中国文化的ㄧ个特色. 办<人文世界>目的就是为了重视精神文明, 精神教育. 因为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非常重要.,因而提倡精神文明.为什么要提倡精神文明?台湾的发展, 从贫穷慢慢走向富裕, 到了六七十年代,已经富裕起来, 就我所了解, 南先生主张不能一直重视发展经济,要重视精神文明. 但是当局始终没有重视,ㄧ直都在发展经济.这样发展经济的结果是什么? 比较不严重的(其实也已经很严重), ㄧ般社会大众有了钱之后,却走向吃喝嫖赌, 因为没有精神修养. 所以台湾有一阵子, 喝酒喝威士忌白兰地, 都用干杯的.法国卖白兰地的老板来到台湾, 说这么好的酒被你们台湾人这样干杯, 很心疼. 那么好的酒是一点点的品,而台湾人是一口就喝下去, 很是心疼.,这就是没有文化涵养。

台湾过去就是这样, 我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如此? 好像有改变ㄧ些. 有了钱之后, 没有精神生活的提升,就吃喝嫖赌去了.各位知道过去台湾签六合彩, 吃喝嫖赌, 整个社会风气就是这么一回事. 像我年纪不是很大,但整个过程是一路看过来的, 不重视精神与人文, 社会现象就是如此. 另外一个比较大而且严重的结果就是: 政治走向黑金政治, 再ㄧ步更严重的, 像阿扁贪污, 一切向钱看, 重视金钱.没有精神文化,结果就是如此. 不论是高层或是一般民众, 不重视精神生活的结果就是如此. 所以南先生就一直在提倡精神文明,但是始终不受重视. 所以当一个先知,内心是很寂寞的. 刚刚提到为什么要提倡中国文化, 因为这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你忽视了, 整个社会风气就走下坡了.

讲到中国文化, 我们必须要把<论语别裁>这本书提出来,  这本书据我所知,对大陆的影响比对台湾的影响还大.  各位知道,我们初中高中都读过背过论语孟子, 记得我那个时代,读论语孟子是很讨厌的事, 因为枯燥乏味.学校老师讲论语, 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很死板很严肃,不苟言笑, 一副圣人的样子,儒家给我们是这样的印象.老实讲对四书论语孟子这些是很反感的.为了考试不得不背, 读起来是很无趣的. 但是各位要知道<论语别裁>这本书, 颠覆了所有人对孔子与儒家的印象, 在南老师的描述之下, 孔子是一个非常活泼, 非常通达人情世故,还会开玩笑的一个人.和我们想像的完全不一样! 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ㄧ件事情, 打破我们对儒家刻板的印象,那种讨厌反感的印象. 因为打破这个印象之后, 我们才会愿意更进一步的去探索研究儒家到底是什么东西.所以<论语别裁>这本书,等于说让中国人重新重视中国文化,重新认识儒家,起了非常非常大的作用.这本书出版之后, 非常轰动.这本书的影响力非常大,从上到下都在看这本书.

这本书就是让人重视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新的认识.讲到<论语别裁>在大陆发行, 我跟大家透露一件很意思的事情 :记得这本书出来的时候,卖得很好,我们和南老师大家都非常高兴, 因为那时候创办杂志是很穷的, 那时代台湾流行一句话: 假如你要害一个人,就劝他去办杂志. 办杂志是很辛苦的ㄧ件事情.因为书卖得不错, 有一天南老师和我们聊天, 他说: "哎呀!哪一天我的书在大陆卖的话, 一本书赚一块钱就够了! "那样就不得了了.那时我们就跟老师说:"老师你开什么玩笑? 你的书怎么可能在大陆卖?!" 那个时代两岸对抗得非常厉害. 不谈判,不妥协,不接触,三不政策, 两案互不来往,视为仇人. 南老师就说:" 那你们看嘛 !" 然后他加一句:"你们都会去大陆!" 我们说那怎么可能! 假如可能,大概要到七老八十了吧!  老师说:"不用!不用!" 这真的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在两岸对峙得那么厉害的情况之下, 他就敢讲这个话,说书会在大陆卖, 然后说你们都会去大陆.谁敢讲这个话? 但是他讲. 不得不让人佩服! 他就有这种眼光与智慧. 有时他说一些事情, 我们就说老师你有神通,他会说:" 这什么神通? 这是智慧!! "

再谈到<论语别裁>为什么如此的轰动, 引起那么大的回响,这是因为这本书打破一般人对孔子刻板的印像.这牵涉到中国上千年来的历史背景问题, 孔子的思想到了宋明理学家,学成死死板板,这些读书人也都学禅打坐,一学佛,一学禅,不苟言笑,认为自己在修定,一笑就不定,而且还不能发脾气,一发脾气,‘啊!你这人学佛怎学成这个样子’,对吧?所以一学佛,不能有喜怒哀乐。所以你看有些人本来好好的,一学佛之后,整个人变得呆呆傻傻的。很多人因为学佛之后,打坐之后,搞得不苟言笑,毫无生趣。学佛没有学通,成了半调子。所以,儒家经过宋明理学家这样一搞下来,已经失去了孔子原本真正的面目。这个影响非常大,从宋明一直到清代,好几百年来,都受这个影响,这一错就错好几百年。所以,为什么要特别把《论语别裁》提出来,这对未来历史上、学术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论语别裁》在中国文化所产生的作用,等于说恢复了孔子的本来面目,而且让中国人重新认识和重视中国文化。

那么现在我们要说回来了,为什么南老师能把孔子说得这样的活泼,原因在什么地方?一两千年来,注解《论语》的人非常多,但都不能像南老师如此生动的描绘孔子?南老师为什么可以把《论语》解释得那么生动,把孔子描述得那么活泼的一个人,原因在什么地方?‘南老师学通啦!(来宾回应)’好!怎么通?通在什么地方?各位说说看。‘南老师个性很活泼。(来宾回应)’,南老师个性很活泼,这也有道理。‘因为南老师开悟了。(来宾回应)’.

这就要谈到我们今天的主题“佛为心”了。不管佛家、儒家、道家,有一个共同的特色,都讲心性的问题。佛家讲明心见性,道家讲修心炼性,儒家讲修身养性,对吧?好,既然讲到心性的问题,这又牵涉到形而上的问题,也等于说是生命本来的问题,就像这位朋友刚刚提到南老师开悟的事。因为开悟之后,对于这个心性的问题,彻底透彻明了。在论语里面,孔子有一天问曾参:“吾道一以贯之,”各位有机会去看看《论语》,“吾道一以贯之”这是一个重点。孔子讲“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是什么?‘心性(来宾回应)’还有没有?有人说是“仁爱”的“仁”。‘忠恕(来宾回应)’“忠恕”是二,不是一,对吧?后来曾参出来之后,别人问他:“老师刚才跟你说什么?”曾参回道:“忠恕而已。”

各位去看《论语别裁》,看看老师怎么解释这一段?孔子讲“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在历史上很多人都在讨论,在学术上很多人都在讨论。孔子讲“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到底是什么东西,孔子自己没有讲,对吧?然后,曾参讲忠恕,但这是两个了,那这“一”是什么?这跟佛法是相关的,各位知道佛法叫万法归一,还有一真法界,不二法门,都是这个“一”;道家讲道生一,一生二。所以这个“一”是什么?佛法里头的“一”,一真法界,然后万法归一,禅宗有个公案,请问一归何处?这“一”究竟是什么?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重点。所以,各位有兴趣再去看一看《论语别裁》。南老师就以禅宗的方式来讲,依我来看,历史上没有人这么说过。

还有一个问题,孔子自己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好,各位注意看喔。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什么是天命?这个“命”不是运气,不是我们算命那个“命”,《中庸》讲:“天命之谓性。”所以这个天命,五十知天命,这个天命就是形而上的道,也就是说孔子五十岁悟道,这个天命就是生命的本来。禅宗参“未生前我是什么?”这个天命就是这个意思。六十而耳顺,什么叫耳顺?耳顺就是人家说他好听的,还是不好听的,他都无所谓,不在乎,六十而耳顺,拿佛教的话来讲就是“八风吹不动”。你看,孔子五十岁知天命,六十才耳顺,也等于说,到了六十岁──现在用佛学的说法,叫做“无我”,才没有“我执”。七十才从心所欲,从心所欲就是非常自由自在,非常洒脱了,然后又不逾矩。所以说,孔子到了七十岁才可以说是真的大彻大悟。为什么南老师可以把《论语》讲得那么透彻,那么通达,有一个关键点就是佛为心的问题,心性的问题。所以这个东西弄清楚之后,看《论语》就会非常地清楚,看法就会跟别人不一样。

那么讲到佛为心,“心”是什么意思?《楞伽经》里有一句话,“佛以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佛讲得再多,讲来讲去还是讲“心”,“心”是关键。在佛法里面,“心”很重要。这个“心”是什么?《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为什么把“般若”跟“心”连在一起?这是一个重点。好,这就是“佛为心”的问题。

一般讲到佛法就是戒定慧。但是,各位注意,“定”是共法。什么是共法?道家也修定,儒家也修定,瑜伽也修定。所以不要把“定”当成佛法,不要把打坐当成学佛。那什么是佛法的不共法?所谓不共法,就是别家没有的,只有我这一家才有。什么是佛法的不共法?‘般若(来宾回应)’对,般若智慧是佛法的不共法,这是重点,方向别走偏了。所以佛为心,这个心是般若智慧。在座是不是很多修准提法?修准提法是要有所求的。各位不要以为清高,学佛无所求。现在因为首愚师父的弘扬,准提法在台湾和大陆,学的人很多。现在讲到佛法的不共法是智慧,假如你修准提法,就要向准提菩萨求般若智慧,而且佛法的解脱是智慧的解脱。

那么你说般若智慧很重要,要跟准提佛母求般若智慧,另外要跟自己求。自己跟自己求,在哪里求呢?跟自己的内心,佛以心为宗,所以关键在反观自心,看自己的心到底是怎么回事。心分两种,哪两种?‘真心、妄心(来宾答道)’对,心分“真心”、“妄心”。《大乘起信论》讲“一心开二门”,在《楞严经》里称“妄心”为“攀缘心”。所以弄清楚之后,知道心分两种,而这两种是一体的。好,现在问题来了,先把妄心搞清楚,什么叫妄心?‘生灭心(来宾答道)’什么是生灭心?哎!学佛有一个坏处,道理懂得太多,叫做所知障,不学佛的反而好办。

讲到这里,讲个故事给各位听。有一次我在广州讲亲子课,第一天上完课之后,有一个家长下课跑来找我,说他的孩子看《圆觉经略讲》,看完之后有一些问题,可不可以来问我。我说:“好啊,可以啊!”我问:“你的孩子几岁?”那位家长答道:“十三岁。”注意喔!十三岁看《圆觉经略说》,看完之后有一些问题。我就说:“明天晚上带他一起来吃饭好了。”第二天他就带孩子一起来吃饭。饭后,他就坐在我旁边,开始问问题了。“请问古老师,学佛的目的是什么?”这问题好不好?好.我反问他:“你认为呢?”他想了一下:“应该不是为自己,为自己是自私,对不对?”我说:“对啊,学佛不是为自己,假如是为自己,若要成佛,成一个自私佛。不对吧?”好,第一个问题解决了。

第二个问题:“请问古老师,学佛如何入门?”这个问题问得好,单刀直入,直接切入核心.我说:“《楞伽经》里头有一句话‘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你想要入门,对不起,没有门。接下来我就跟他解释“佛语心为宗”是什么意思,佛讲来讲去都是讲这个心,讲到这里,我就问他:“什么是心?”他想了一下:“‘思想’是‘心’。”对还是不对?对嘛,简单明了,清清楚楚,对吧?很实际嘛,没那么多大道理。他没有说“妄念”,“妄念”还是佛学的名辞。很普通,很真实,很平常--“思想”是心。我说:“没错,思想是心。”我接下来再问他:“思想是心,没错。你有思想,没思想,你知道不知道?”他答道:“知道。”我再问:“思想跑掉了,你知不知道?”他答:“知道。”我就跟他做了一个比喻:“思想跑出来!然后你那个“知道”是不是像一个镜子,思想一起来,镜子就照出来了,对不对?看到了,对不对?那思想没有了,这个镜子知不知道,还是知道,对吧?思想是心,那这个像镜子一样的东西是不是心?”‘心的作用(来宾答道)’他说:“嗯,是。”各位注意喔,他知道“思想”是“心”!那另外还有一个东西,思想来了,他知道,走了,也知道。所以,这个“知道”像镜子一样,也是“心”。

我再问他:“这个思想有生有灭,会来会走,对吧?”他说:“是,对。”那我问他:“你这个‘知’像镜子照着它,这‘知’有没有生灭?”他想了一下,答道:“嗯,没有。”我再问:“思想来来去去,动来动去,‘这个东西’动不动?”他想了一下说:“不动。”他接下来又提了一个问题:“那万一我死了怎么办?”我就问他:“你这个肉体会变化,十三岁以前那么小,你现在十三岁,等你七十岁,这个肉体会变,对不对?你刚刚所讲的那个“照的”是“心”。这个东西变了没有?你小时候有没有那个东西?”他答道:“有。”我再问:“现在有没有那个东西?”他答道:“有。”我问:“变了没有?”他答:“没有。”好了,问题解决了.然后,我再问他:“搞清楚了喔,这个东西我有没有?”他答:“有。”我问:“桌子边其他人有没有?”他答:“有。”我问:“狗有没有?”他答:“有。”接着,他恍然答道:“啊!我懂了,众生平等。”然后我再问他:“怎么样,有没有门?”他答:“没门。”这是谈到佛为心的问题,般若,佛为心,这是一个重点。因为这个般若的关系,南老师对儒家、道家理解得非常透彻,讲解起来,当然与众不同,这是佛为心的意思。

第二,佛为心这个“心”的意思也可以称为“重心”、“中心”,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据我所了解,在南老师的生活中,佛法修证的事情,对他来说是他最重要的事情。到八、九十岁,他每天都还在打坐。我们私下都在感慨,最认真的还是老师,我们都比不上老师。据我们所了解,南老师是把佛法修行这件事情摆在他人生中的第一位。我们一般人学佛,佛法的修行,问问自己,我们是不是放在第一位,我们不是摆在第一位,而是放在第二位第三位。第一位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到南老师所谓的“佛为心”.所以,“佛为心”就是指“将修证佛法当成生活的重心”,时时刻刻,心心念念都在这个地方。这就叫做“佛为心。”所以南老师经常讲:“我陪各位玩一玩。”其实这句话是骂人,你们来是来玩的,不是真正来学的,没有把学佛放在生活、生命中的第一位,玩玩而已,高兴时拿来消遣一下。礼拜六、礼拜天没事的时候,念一下准提咒,礼拜六、礼拜天有空就来参加一下法会,来听一听佛法,是不是这样?我们都没有把学佛这件事放在第一位。

第三,佛为心除了代表“般若”之外,也代表慈悲。所谓发菩提心,这个“菩提”除了智慧,还有慈悲的意思。所以,佛为心,这个心除了代表智慧,还代表慈悲。据我所了解,南老师在生活中处处替别人着想,我们就是没有替人着想而经常挨骂.记得我以前年轻的时候,有一个年纪比较大的长辈,回去要下楼梯时,老师要我送他到楼下去。要下楼梯的时候,我让老人家走在前面,我走在后面。老师就说不对,你要先走到下面,万一他摔下去,你可以在下面接到他。所以这就是生活中处处要替对方考虑。还有老师坐计程车回家的时候,他都不会让计程车走进巷子里面。为什么呢,因为走进那巷子里面,计程车要倒出来不好倒,所以,他都在巷子口就停车。然后,再自己走进去,就是替计程车司机着想。然后下车的时候,“谢谢你喔!把我送到这里,谢谢你。”若有人请司机送老师回家,下车时,老师一定塞给司机小费。老师很注意这些生活中的细节,时时处处要替别人设想。

有一次老师吩咐我们去找个资料,在座好几个人,这个资料找来了,他就开始骂人:“找来了不会去多印几份,一人发一份,这自己要想到来,找来有什么用。”所以他的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处处都要替别人着想,这就是南老师的慈悲。各位知道菩萨道的六度,第一个是布施,财布施、法布施。南老师一生,就我所知道的,在台湾的时候很穷,没有多少钱。但是呢,过去在成立东西精华协会的时候,仍然在行布施。记得有一次,那时我二十几岁,在信义路搞出版社,有一个大概四十岁的人,来找我,说:“先生我这个脚受伤了,没有医药费,能不能借我五百块钱看医生。”然后,我就给他五百块钱。大概过了几个月之后,又跑来了。结果他不是来找我,找老师,重施故技,也跟南老师讲说,“我这个脚啊…”然后我赶紧跑过去,老师,他是骗子,钱不能给他。那时候年纪轻,很生气,南老师对我笑了笑,钱照样给他。那时候年轻不懂事,后来年纪大了,唉呀,南老师难道不知道他是骗子,清楚的很啊。当时不懂他那个对我笑的意思,后来懂了,那个笑,“你以为我不知道他是骗子,当然知道啊。”钱还是照给。这就是财布施。

去年南老师过世,我写了一篇悼念的文章,谈到南老师这一生舍财,舍家,舍身命。他来台的时候,一个人来。后来到台湾之后,又结婚,生了孩子,在台湾有四个孩子,大陆也有两个孩子。他大陆的两个孩子,几十年没见过父亲,见父亲的次数,没有我们这些学生多。爸爸还活着,不是去世了,几十年没见着父亲。后来老师到大陆去,见面的机会也不多,孩子要见自己的爸爸,都要先打电话预约,有时候还排在后面。请问你是他的孩子,内心做何感想。然后,即使见面,时间也是很有限。假如你是他的孩子,是什么滋味?

在这里,我再跟各位报告一件事。南老师在临走前一两个月,他大陆的孩子和他台湾生的最小的孩子到他面前。南老师说:“孩子啊,我对不起你啊。”然后呢,尤其是他大陆的孩子,马上痛哭流涕的说:“不要说了,不要说了,都过去了,不要说了。”。一直挥手说:“爸,不要说了。”那内心是多么的伤痛,这就是舍,他对孩子不是没有爱,不是无情。学佛不是学到最后变得无情。为了做这些事情,没有办法。所以南老师一生慈悲的在布施,舍家,舍财,舍身命。大家在书上可以看到,他讲课的时候,有时身体很不舒服,课照讲,他说:“了不起死了就算了。”所以,他很多事情都是舍命卖命的在干。然后,到后来九十几岁时,眼睛白内障,看不到东西。他这个时候还要刘雨虹老师念他的稿子,用听的方式校对稿子,因为他没办法亲自看稿子。所以,到了后来的时候,身体已经很难过,他甚至说:“昨天晚上很难受,真想一走了之。”以他的功夫绝对可以想走就走,但是他没有走,让他生命的烛光一直燃烧到最后,让他的生命燃烧到不能再燃烧为止。这就是南老师的佛为心,此心就是慈悲。

接下来讲道为骨。南老师经常讲学佛学解脱,学道学潇洒。但是经常学佛的人愈学愈不解脱,学道的人愈学愈不潇洒。道为骨,道家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除了所谓炼丹修道之外,包括医、卜、算命、看风水,练武功、气功。南老师从小学武功,他是杭州国术学校毕业的,拜过很多师父,学过内家拳外家拳,后来也曾在十方书院亲自教过太极拳,到了八九十岁,身手仍然非常矫捷.南老师对道家,不仅懂道,也懂术,懂道家思想,懂易经,懂医理,懂命理,懂风水,懂相术,懂气功.他讲解过《老子》、《庄子》、《列子》,着有老子他说、庄子諵哗、列子臆说、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我说参同契、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等等,像这样道与术兼通的人实在不多.当然道家也重视身心修养,所以南老师自然给人仙风道骨的感觉.

南老师说道家是中国文化的药店,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天下大乱的时候,都是道家人物出来拨乱反正的,像范蠡、张良、刘伯温都是道家人物, 天下太平后就功成身退。拨乱反正须懂权谋,南老师编过一套正统谋略学全辑,西方管理学大师彼德圣吉曾师从南老师,他在书中说南老师是国师级的人物,没错,只可惜没被重视.倒是很多学生因他的指点,在事业上避过难关,或另创高峰.

再来就谈到儒为表。南老师一直强调学佛做人很重要,人都做不好,如何成佛?“表”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指“外表”,另一个是指“表现出来的功用”。不管儒家、道家、佛家,都有一个中心的主轴,就是内圣外王,内圣外王源自《庄子》。儒家“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然后讲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明心见性, 亲民是慈悲行菩萨道.道家也是一样,《庄子》内七篇讲到内圣,外篇讲到外王。所以,道家像范蠡这些人能够治国平天下,然后功成身退,不留恋权势名利,自己懂得修心练性,这就是内圣外王。那佛家的内圣外王:佛家不称“内圣”,称“内明”,叫“明心见性”;而“外王”即是行菩萨道,所以真正佛家的思想是大乘菩萨道。必须要明心见性,内明之后,然后行菩萨道。行菩萨道,佛经里面讲:转轮圣王功德和佛是一样的。所以南老师自己讲:“此生不上如来座,收拾河山亦要人。”他不走出家的道路,走入世的道路。他讲:“以出世的心情做入世的事情。”出世的心情就是内圣,做入世的事情就是外王。

所以,无论是儒、道、佛,都强调内圣外王。所以,南老师非常重视两本书,一本是《论语别裁》,一本是《大学微言》。各位可以看《大学微言》里面,南老师把儒释道三家完全融会在一起,经常用禅宗、佛法来解释《大学》。在儒道佛中,儒家较偏向于佛家讲的戒定慧中的“戒”。儒家讲到怎么做人,怎么谦卑,怎么把自己的傲慢降服一点, 在与人接触中,如何多替别人考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如何把贪瞋痴慢疑等习气戒除掉一点。在社会上生活中如何与十善业结合在一起,这就是讲到戒的部份。道家在“定”的部份是比较详细的。佛家在慧,在心性这方面讲得比较多。学佛要落实在日常生活中, 贪瞋痴慢疑少一点,自己就解脱一点,配合修定和观心,格物致知而明明德,达到般若智慧的解脱,而不是高谈阔论,在那里空啊空的.

再回到儒为表,就是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在待人接物上做到圆融平凡平实,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这点南老师可以做为表率,南老师不喜欢有些人一学佛,就是满身的佛气,对人家合掌啦,恭敬啦,吃素啦,然后满口的佛话,他看到就烦。也就是学佛,不要让别人看出你在学佛,若非如此,就表示你已经执着了,学成半调子。儒为表,就是指对人谦恭有礼,温柔敦厚,不标新立异,不装神弄鬼搞神通, 做一个平平实实、平平凡凡的人,南老师临走前,还特别写下平凡两个字.

最后谈到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肚看世界。各位,如果把中国儒释道文化之精髓弄清楚以后,对于目前所产生的这些资本主义啦!社会主义啦!唯心啦!唯物啦!这些问题就会看得很清楚。优点在哪里,弊端在哪里,都看得清清楚楚。看清楚之后,通达了之后,自然肚量就大了,中国人讲达观,达观包含智慧,而不讲乐观,悲观乐观是西方的说法。所以,南老师经常关心国家大事,世界大事,也对这些问题提出看法。另外,若将“世界”的范畴缩小,看我们的公司同事也好,看我们的朋友也好,看我们的家人亲戚也好,能以此智慧慈悲来看待,能以此广大心量来看待,自然潇洒解脱。若是学佛,也不会排斥其它宗教。像南老师就有很多学生朋友是神父,他不会看不起其它宗教,甚至他还说自己没有资格称之为佛教徒,这就是南老师大肚看世界的表现。

以上只是提供个人对南老师所说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肚看世界的一些浅见,仅供大家参考,因为时间有限,道为骨儒为表无法多讲,只好虎头蛇尾收场了,耽误各位宝贵时间,请多多包涵,多多见谅.


  上一篇: 温州记者忆南怀瑾老师

  下一篇: 南怀瑾的商业智慧(一)

...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