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周瑞金(原《解放日报》党委书记、《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人民日报》华东分社社长、著名改革评论家)
各位同修、各位朋友、各位来宾:
今天我们聚集在恒南书院,纪念南怀瑾先生九十七岁诞辰。我有幸到这里,来作一点对老师的介绍,和我学习老师精神的一些体会。
南怀瑾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在这一年多里,刘雨虹先生主编了《点灯的人》和今天发给大家的《云深不知处》两本纪念文集,台湾的张尚德先生也编了一本《南怀瑾先生学术成就文集》。
今天我们纪念南先生的诞辰,是由跟随先生多年的学生来发表纪念的演讲。这对我们认识南老师、进一步弘扬南老师的精神,是很有意义的。南先生的一生,从1918年农历二月初六降生在浙江温州乐清翁垟镇地团村,到2012年农历八月十四(阳历9月29日)往生于苏州庙港的太湖大学堂,享年九十五岁。老师从十七岁开始离开家乡,用了十四年时间来求道、学道、修道、悟道;然后到了台湾,用三十六年时间来传道、播道、弘道;后又旅美三年,他在美国打通了大陆的资讯,积极地筹备为祖国、为民族作贡献;然后回到香港,在香港十五年,他干了很多对大陆经济和文化建设有助益的事。其中主要干了两件大事:一件是从事两岸统一的大业;一件是催生了金华到温州的铁路,开了大陆经济文化建设的新局面。然后回到大陆,他晚年最后的十年,2003到2012年,创办了太湖大学堂和国际实验学校。大学堂建成,老师已经八十九岁了。他用了六年时间在大学堂弘扬文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九十一岁时创办国际实验学校,到他逝世前三个月,第一届学生毕业,他最后给学生作了讲话,“临别赠言”。可以说老师在传承文明、教化人性方面,功德完满。
我今天想讲三点:第一点、南老师是当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驱;第二点、南老师一生的业绩修为;第三点讲南老师一生的佛心、道骨、儒表。
当代中国弘扬传统文化的先驱
这里,我特别要讲到老师二十六岁这一年,是他一生中很重要的一年。他在峨眉山宏深誓愿,要用他的一生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特别突出这个,是因为在老师过世后,才第一次把二十六岁在峨眉山巨集深誓愿的情况向社会公布。
十七岁以前在家乡,在启蒙老师朱味渊先生和他父亲的指导下,老师遍读了经史子集诸子百家,打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基础。十七岁以后,他离开家乡到杭州的国学馆学武、修道、求道。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两年国学馆学习期间,他遇到一位戴眼镜的和尚,把他带到西湖旁边的闲地庵,就是史量才——很有名的老申报的董事长——他的家庙。几年前他被暗杀了。闲地庵旁边有个秋水山庄,是史量才姨太太的别墅,里面藏有大量的道家秘笈。老师在杭州学习的两年间,业余时间就到这里来,把道家秘笈的著作都看完了。所以他后来讲,他从四川到康藏去找密宗,求访西藏的四大教:红教、黄教、白教和花教,取得上师的称号。他除了佛学的修养之外,很重要的就是靠在闲地庵读了这套道家秘笈后的感悟,取得了密宗四大教派授予的上师的地位。
他在国学馆以第一名的优秀成绩毕业后,抗战爆发了,他离开了杭州,出走四川。后来他又投笔从戎,跃马西南,到了大小凉山,就是原来的西康,现在属于四川,和西藏交界的地方,去办垦殖团,就是屯垦戍边。他带了一支一万人左右的民团,也就是军队,平时开垦种地,战时就作为部队打仗,这样干了一年多两年不到。后来通过他的老乡,张冲(张淮南),著名的国民党将领,在国共合作时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他也是乐清人,介绍老师到中央军校,担任武学教官和指导员,同时自己也在中央军校进修。
抗战时期,在青城山灵岩寺,集中了一批中国优秀的文化名人。在老师二十四五岁时,他结识了袁焕仙大居士、大禅师。当时袁焕仙和虚云大和尚齐名,在佛教界有巨大的影响,后来他创办维摩精舍专门讲课,也和老师一样讲中国传统文化、讲佛学讲佛法。所以袁焕仙老师是南先生最后投到佛学、佛法研究中的引路人。
老师悟道以后,就离开中央军校了。当时大藏经是很难读到的,在峨眉山大坪寺有一部。为了读这部经,老师就闭关了。所以根据他对传统文化的掌握,再通过闭关遍读大藏经,来接续中国文化的断层。在二十六岁那一年,有一天晚上和一批师兄弟,这里特别要提到通永法师,这位老法师比南老师大几岁,1994年,老师到厦门南普陀寺打禅七的时候,也请通永法师到场。老师在峨眉山闭关,就是他来送东西。那个时候,山顶上,特别是冬天,很难爬上去。通永法师专门自己背水、背食品上去,让老师能够在那里闭关。
老师在闭关以前,就带着通永法师一班师兄弟,请普贤菩萨来作证明。老师当时说,自己修的、证悟的对不对?刚才他又做了一个降服的法——施食法,这是佛教里面的施食恶鬼,给六道轮回里的恶鬼施食,这个方法对不对?要上峨眉山闭关读大藏经,将来出来弘扬三教百家,接续中国文化断层,对不对?他对着峨眉山提出要求,希望普贤菩萨来证明,他做得对不对?立下的志愿对不对?话音刚落,夜空下突然出现一道白光,灿如白昼,然后一个裂空之声,在场僧众无不震撼。但老师当场吩咐他的师兄弟,这件事情绝对要保密。如果传出去的话,要么把他妖魔化,要么把他神圣化,这对于弘扬传统文化都不利。
因此这个秘密守了几十年,直到老师过世以后,刘雨虹老师、宏忍师、还有宏达,我们商量决定把这公布出来。所以通过我写的纪念文章,把老师二十六岁在峨眉山宏深誓愿的事向社会传播了,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所以老师一生立愿,一不当官,二不出家。就是为了读大藏经闭关出了一次家。他自己也有诗:“此身不上如来座,收拾河山亦要人。”他要做“收拾河山”的事情,那就是弘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所以从1943年二十六岁开始,老师花了七十年的心血,终生奔波,从大陆到台湾待了三十六年,又在美国待了三年,到香港住了十五年,然后回大陆十年,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教化天下的苍生,贡献了自己毕生的心血和智慧。他四川的老朋友钱吉用一首诗对老师进行评价:“知君两件关心事,世上苍生架上书。”老师在二十几岁的时候,他的朋友就这样评价他:你这一生就关心两件事,一个是世上的苍生,一个就是架上的书、著作。
南老师是我国当代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先驱。他在大陆三十一年学道、求道、悟道,1949年2月到了台湾,住了三十六年。在台湾时期,他主要是传道、播道。在五十年代最艰苦的时候,他都有志于传播文化。刚才国熙讲的,当时台湾刚刚从日本殖民统治的手里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文化在台湾很少,买不到、看不到一部佛经。老师为了弘扬文化,自己拿钱把大陆带去的佛经印出来,结果推销不出去。后来有个商人出了一个价格把它全部收回去。结果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个商人是卖肉的,他把买回去的佛经全部拆掉包肉了。这说明我们要在台湾传播传统文化,也是艰难曲折的。
后来他真正亲自写了一部著作,《禅海蠡测》,是1955年出版的。到六十年代,他到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和辅仁大学任教,进入大学课堂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他教的课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从大学课堂再走向社会,在社会上举办了各种文化讲座,甚至深入家庭。六十年代,老师成立了东西精华协会,七十年代初又创办了老古出版社。老古出版社除了出版老师自己的著作以外,还出版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的著作。所以老师在台湾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五十年代的挫折、进入六十年代直至七十年代,他的道德文章逐渐影响朝野,在整个台湾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1969年,他又作为代表团成员访问了日本。他对比日本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情况,写了个长篇,描述了对日本观察的观感,并指出日本走向对外扩张道路的危险性,是因为它的文化出了问题。老师在1969年就指出这一点了。在台湾的三十六年,老师真正做到了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
1985年,因台湾内部人士的纠纷,发生了“十信案”。当时蒋经国的一个亲信王升,被贬到南美一个小国家当大使。王升的一个手下,也是南老师的朋友萧政之被抓进去了。有人讲老师是新政学系的头头,在这样一个政治环境下,老师决定离开住了三十六年的台湾。
1985年,老师到了美国,在美国华盛顿旁的维吉尼亚州住了三年。在美国这三年,他到处参观访问,还到欧洲考察,了解西方文化、了解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同时在这三年中,老师还在筹画报效祖国的事。1986年,他和家乡的亲友、成都的故交恢复了联系。今天温州乐清市人大主任赵乐强主任也来了,他编了一本南怀瑾先生的《故园书》,从1986年3月份老师写出第一封信,和他的启蒙老师朱味渊先生的儿子朱璋先生筹画为他父亲出诗文集的事情,后来有很多的通信。还有老师和袁太老师的子女取得联系,商量为他的老师建灵堂等。因为台湾对大陆的资讯封锁很严格,到了美国后,老师大量了解大陆的情况,包括改革开放的情况。
1987年,老师派自己的弟子回国考察。第一次派了宏忍师回大陆,了解我们的宗教,特别是寺庙庵堂文化的情况。当时宏忍师先在上海落地,到慈修庵,上海南市区的一个老庵堂,这个庵堂的老比丘尼去机场迎接她。宏忍师开始了她大陆之旅,走了三个月,遍访大陆,回去后向老师汇报情况。
第二次,老师派了弟子李慈雄先生,当时李先生在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工作,要他用世界银行援助上海一个项目的名义,跟着到大陆,了解大陆经济状况。老师在筹画支援大陆经济建设。后来老师又叫慈雄先生留下来办公司,他办了个斯米克公司,办得非常成功。当时我在《解放日报》当党委书记兼副总编,还特地开展了“向斯米克学什么”的讨论,学习这样一个台资企业到了我们内地以后的经营方式、经营理念,对推动上海国有企业的改革,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是老师在美国时筹画的。
1988年,老师回到香港,在香港待了十五年,2003年回到大陆。很有趣,1988年老师刚到香港,两方面人都来找他。一方面是我们中央统战部,具体下面我会谈到,是老师在中央军校一起当教官的贾亦斌,他当时是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政协常委,中央派他去看老师。老师在香港做了两件事:开启两岸和平会谈,他成为牵线人;另外温州市长也跑到香港,请求他赞助造金温铁路。所以在香港这15年,围绕这两件大事,他从文化和经济两个方面做了很多对大陆的支持工作,还搞了很多奖学金,比如上海受惠的,一个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奖教助学金”,就是南老师送来的,还有一个是交通大学秘书班,全部由南老师赞助。老师还赞助了很多全国各地的文教事业。老师是把弘扬传统文化和整个国内的建设事业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2000年,老师第一次到国内考察选址,准备建立一个道场,弘扬传统文化。他先到杭州,后来又在上海住了一段时间,最终选址在吴江庙港。自2000年选址开工,到2006年建成,整整花了六年时间,建了太湖大学堂。建成时,老师已经八十九岁了,到九十一岁,他又创办了国际实验学校。这十年开办大学堂、弘扬传统文化,他侧重在生命科学、认知科学,就是刚才李慈雄先生在引言里讲到的,要来弘扬老师的文化思想,最重要的是身心性命科学。这六年,老师坚持围绕这个来说佛法、说佛学,探索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创办国际实验学校,就是要改革教育。老师说一百年来近代教育都是失败的,所以他要重辟一条路。他自己身教、言传来传承文化、培育新人,完成接续中国传统文化断层的大愿。
孔子有一句话:“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南先生这几十年一直主张,这个“道”是天下的公道,最好要把道理学问讲得深入浅出,连没有文化的人都能够听懂。老师的著作,据我的统计,可能不完整,一共有五十八种,大多都是深入浅出的。我把这五十八种分成三类,第一类、专门讲诸子百家的传统文化,以儒家和道家为主,包括《易经》、《易学》,这是很重要的弘扬传统文化的著作;还有一类是解释佛学经典的著作,他讲的《金刚经》《楞严经》《楞伽经》《圆觉经》等;第三类、专门围绕生命科学、认知科学探索佛学、佛法,包括对《黄帝内经》的生命科学的解释。
这三类,都很浅,没有学究气,而老师旁征博引,用了大量历史故事,以经解经,渗透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验,充满着不可思议的智慧和灵光。他的著作,在大陆出了一部分,没有完全出齐。刚才国熙给我们消息,准备叫东方出版社出他的全集。大部分南老师的读者都是士农工学商,各阶层各党派,从十几岁到九十几岁各年龄段,都很喜欢读南老师的书。包括我们中央的一些领导,比如我们原来的吴仪副总理,她读老师的书,还专门在老师生前到太湖大学堂拜访过老师。还有一个现在在位的汪洋副总理,他也读老师的书,而且在干部大会上引用老师的思想来教育干部。所以老师的书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从朱清时和彼得圣吉看南师的教化力量
这里我想举两个人的例子,本来我想举慈雄,但是慈雄自己下午还要讲。老师这些年进行文化教化工作,影响的人以两个人为代表,一个是原来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现在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先生,他今天没有来,听说他太太谭老师来了;另一个是国际上的管理大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我想从这两个故事来看老师的影响力。
朱清时校长是2004年见老师的。他和老师见面,一讲自己的名字叫“朱清时”,老师马上念出了唐代杜牧的一首诗,一开始两句:“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朱校长当场被震住了,他说我见了那么多人,没有一个人把我名字的出处讲出来的,可见老师对传统文化修养的精深。
当时2004年7月,太湖大学堂还没有建成,朱校长代表中国科技大学和老师合作举办了一个生命科学和认知科学的研讨会,历时十天,主要谈佛学和自然科学关系的话题。老师讲的关于唯识学的学问和道理,给了现代物理学家朱清时先生很大的感受。参加完会议后,朱校长讲:“我现在发现人生的目标就是要把自然科学和佛学加以比较,来吸收佛学等传统文化,来开辟自然科学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同时用自然科学来解释佛学道理,来启迪新的思维。”
你看,一位当代著名的物理学家、中国最高等级科技大学的校长,接触老师只一期研修班、十天时间,就有这样深的感触和体会。他探索科学和禅学的关系,提出现代物理的主流学说,正如释迦牟尼佛两千五百年前所说的。2009年,他在世界佛学论坛上发表了《物理学步入禅境》的演讲,当时轰动中外。他说他写了那么多学术论文,没有比这一篇影响大。他说我们今天对生命起源的认识、对宇宙起源的认识,释迦牟尼佛两千五百年前就已经指出来了。现代物理学爬到了山顶,看到释迦牟尼佛正在山顶迎接现代物理学,他讲得很生动,影响非常大。
他讲,一个彻底的科学家,到了一定程度,都会发现人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人类只是生物进化的一个阶段,科学家要想办法突破这个局限,首先必须提高大脑的感知和认识的能力,而佛法能够让人在禅定的状态下安静地思考,这个状态下大脑就成了超导体,能够感知很多新的东西,这是朱校长的亲身体验。他在去年年初,也在恒南书院,举办纪念老师的一个论坛上,他又发表了“量子意识”新观点。他从量子力学——最新发现的粒子活动的规律,产生一种叫量子意识,这一个现代物理学的新成就来证明佛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心物一元”,就是物质世界和人的意识是一回事,不是两回事。
朱校长提出量子意识论,打破了我们今天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这是一个很大的震动。去年他在这里发表演讲,也给我很大的震动。现代物理学已经可以做实验证明这一点:心可转物——这是佛学里很重要的思想,从量子意识得到论证。所以朱清时老师深情地说,南怀瑾老师是目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最精深、知识最渊博的人,他是我的老师。
接下来我举一个彼得圣吉的例子。1986年,上海的领导干部都发到一本书,叫《第五项修炼》。后来提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都是出自这本书,包括我们党代会也提过这一说法,都是来自这个管理学家彼得圣吉。1998年,他到香港找到南老师,请教怎么来提升自己。结果南老师当场叫他打坐一个小时,而且让他每天坚持打坐一个小时,还推荐了《大学》《中庸》《管子》三部中国的经典让彼得圣吉读。他说这是管理哲学和政治哲学,又是个人修养的宝典。
彼得圣吉从南老师那里得到很大启发,他说自己真正找到了东方文化的老师。以后他每年都来向老师求教,并多次率团队来听老师授课。老师过世以后,彼得圣吉特地从美国赶来找我,他很真诚地表示:“今天世界通过现代科学已经解决不了人的思想文化、精神世界的问题,只有东方文化——南老师代表这个文化——才能够对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他要从老师著作里选出精彩论述、对当代起重大影响的论断,特别从《大学微言》、《二十一世纪的前言后语》,老师谈教育思想的书。他准备编一本书,全部用英文,发到欧美国家政要的手上,由他推销给政要和社会名人,来介绍老师的学术。
所以从彼得圣吉受老师的影响,大家可以看出来,老师呕心沥血的教化已经让西方大师级的专家学者充满历史感地行动起来,来努力传承南师关怀世界的前景和人类未来文化的福音。
南师一生的业绩修为
下面我简单讲老师一生的业绩修为。可以用两句意味深长的话来概括老师一身的修为:“身无分文,富可敌国;手无金印,权倾天下。”据说有人拿老师的八字去请教一个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讲了这两句话。我觉得倒很贴切地概括了老师一生的情况。他最早到台湾和朋友做生意,他从事商业活动不多的,刚到台湾取了个名字叫“义利行”。这就有鲜明的传统文化色彩,他是尊姜子牙为中国商人的祖师爷,推崇管子“经邦济世”的哲学,这些都根植于历史文化中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老师讲过一句话,一个人一生做的事情对人类永远有功劳,永远谋利于大家,这才叫事业。如大禹治水。其他上到皇帝,下到乞丐都不是事业,那是职业。很多人把教育、科技工商业做好,发了财或官做得大,这都不叫事业,这是职业。只有对社会大众、国家民族作了贡献的,才是事业。所以南老师一生不为钱财和权势所束缚,一旦说要投资实业为大众谋福利,他振臂一呼,就有众多回应者来参与,并提供资金,堪比富可敌国。这在修金温铁路时就能看出来。
金华到温州这段铁路距离不到两百公里,当时非常难修,都是山区。孙中山在《建国方略》里提出来,经过了七八十年,浙江的地方政府和民众曾经七次要开工修金温铁路都没有成功。1988年,老师刚从美国回到香港,温州市长就找到老师,老师当场答应下来。他说这条铁路大家期盼了八十年,修了七次都没有成功,我今天决定要修,不是为我,而是为开启一个大例子,中国政府的公共建设可以和外资合作,因为不如此不能够加快国内的公共建设,我们不去打开这扇关闭的大门,那几十年都不会打开。所以老师修金温铁路最大的贡献是在我们国内冲破了铁路建设、基础设施不让外资插手、不让民营企业插手,全部由国家来搞的惯例,这对中国经济建设是极大的推动。然后他马上汇进来一两千万美元,使得中国银行有些手足无措,因为当时接受外汇都是困难重重。所以金温铁路建设是很不容易的。
老师讲,他没有任何官职,但在台湾办传统文化讲习班时,底下坐的人都是台湾当局的军政要员,上将中将少将都是他的学生。有一次上课数了一下,有二十八颗星,都是将军。所以有副联语记录当时的特别班,这里面有总统府的秘书长、陆军司令、中央大学校长、政治部主任,说:“白屋让王侯,座上千杯多名士;黄金如粪土,席前百辈数英雄。”
1966年,大陆发生文革,南先生受邀在台湾海陆空三军基地巡回演讲中国传统文化。有一次蒋介石先生在幕后听老师讲话,老师特别强调,亡国可以复国,如果民族文化亡掉的话,中华民族将万劫不复。老蒋先生深为所动,发起搞中华文化复兴的运动,几个月后正式成立“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邀请了大批学者参加,包括钱穆先生,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做了不少工作。当时蒋介石邀请南老师担任委员会主任,主持文化复兴运动,被老师拒绝了。老师讲,在两党之间,他“只买票,不入场”。在共产党这里也一样,九十年代初,大陆的王震先生和邓力群先生要牵头成立中国国史委员会,邀请南先生当副主任委员,也被他谢绝了。
老师虽然不接受两岸的任何职务,但他的学问和事功影响了朝野。两岸有三位总理——蒋经国、李鹏和温家宝——和他通信。南先生圆寂的当天晚上,就收到了温家宝总理给予高度评价的唁电,肯定地指出“先生一生为弘扬中华文化不遗余力,令人敬仰,期盼先生学术事业在中华大地继续传承”。在台湾的时候,国民党元老李石增就赠给老师一对条幅:“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原来是经纶五大教,包括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老师当然不接受,他就改为三大教了。所以老师弘扬文化、教化人心是无坚不摧、无处不在的,时空难以限制、权力难以阻挡,这正是“手无金印,权倾天下”。
老师一生修两条路,第一条是历经十年筹画修建金温铁路,开创了中国建设的先例;另一条是他一生来修造的“心路”,一条以传统文化来疗治精神危机、比有形的路更难修的“心路”。因时间的关系,今天我就不讲了。
这里我简单讲老师所做的两岸统一的工作。今天回过头来看,老师是多么有眼光。1988年,老师刚从美国回香港一个礼拜,贾亦斌先生找到他,后来又介绍杨斯德,当时的台办主任。当时主持台湾工作的是杨尚昆主席。他们请老师出来协调两岸和谈。那时候蒋经国死了,李登辉上台主持台湾的政局。要找一个可以和李登辉沟通的人作牵线人,就选到了南老师。因为李登辉和老师有一定的渊源关系。70年代成立东西精华协会的时候,李登辉是台湾大学的教授。南老师的弟子向他募捐,他拿出了五百元来支援,当时五百元还蛮值钱的。老师还怪他的弟子说:“穷教授没有多少钱,这五百块钱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了,为难他了。”后来李登辉的儿子、媳妇都在老师的讲习班听课,是老师的学生。
1990年开始会谈,一直到1992年。后来达成的“九二共识”,前期的基础就是南老师奠定的。开始会谈时,老师提出方案,他说我现在编一个剧本给你们两岸的人看,我建议成立“中国政经重整振兴委员会”,包括两岸两党或多党派人士参加,修改历来的宪章、融合东西新旧百家的思想,以及中华文化特色、社会主义想法的问题都可以在这个委员会里商量,使它成为全中国人的“国统会”,这个是上策;中策是:大陆划出从浙江温州到福建泉州、漳州、厦门等一块地方,台湾划出金门、马祖,两岸合起来搞一个经济特区,吸收台湾本地百年来经济工商的经验,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做一个新中国的样板,最重要的是为国家建立南洋海军强有力的基地,来控制南沙和东沙诸岛,建立对东南亚太平洋的海域管制权力;下策是:两岸经济贸易投资,大家谈生意,交换煤炭、石油等等。
老师一开始提出三策,当时上策是做不到的,如果能争取做到中策,那么今天我们和东南亚国家之间、和日本钓鱼岛的矛盾也好解决得多了,这可看得出老师的眼光。
最后老师提出了三条基本原则,“和平共济,祥化宿怨;同心合作,发展经济”,协商国家民族的统一大业。我们代表团将老师的意见送给江泽民主席,他同意了。台湾代表团知道李登辉已经变化,不想很好和谈了,所以他们没有把这三条原则送给李登辉。老师很恼怒、很生气,宣布要退出这个会谈。
在老师三年的心血努力下,后来又通过汪道涵先生,本着在南老师会所会谈的精神,两岸的密使又另辟管道,分别在珠海、澳门、北京等地会谈了多次,包括曾庆红先生也参加了这个会谈,最后在1992年10月达成了“九二共识”,就是一个中国,两岸各表。达成共识以后,标志着两岸的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这是老师很重要的贡献。
还有办太湖大学堂,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了。老师九十一岁时办了这个学校,他的教育观念是三个结合。他说培养学生一定要“文武合一”,不但学文还要学武;“古今合一”,要学今天的也要学古代的;“中外合一”,要学中国文化也要学外国文化。所以他这个学校一直贯彻“三个合一”的精神,具体我就不展开了。现在他这个学校从几十名到两百多名学生,发展得很快,影响也很大,大家都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来。
他有一套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程式,老师过世前三个月,在6月21号,太湖国际实验学校第一批学生毕业了。那天晚上,老师给这29名学生发表了临别赠言。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老师说:“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国际”是一个名称,就是要把国际文化的精华吸收进来;“实验”是因为不同于这一百年来的小学、大学的教育方法,我们主张文化教育要文的武的合一,要新的旧的合一,“实验”就是这个意思。你们学习的重点之一是生活教育。什么是”生活教育”?你们都很娇生惯养。而父母的错误观念,要想孩子考好学校,将来出人头地,换一句话,家长把自己一辈子做不到的愿望让孩子去负担,害了孩子们,这是我最反对的。不要以为拿个什么大学文凭、博士学位就好,那个并不算成功,你们要晓得教育的目的是成功做一个人。你们把这些年基本生活教育的精神带到社会上,我可以断定你们将来是顶天立地的人,与众不同。生活的本质,一句话是‘做人’。你们这样出去做人,一定可以影响社会。你说我当年只有十一、二岁,六年级毕业,那个南老头子九十五岁还亲自跟我讲过话,这个资格别人买不到,只有你们有。记住,不要给老头子丢人啊。我今天对你们临别赠言,记住你们将来是不是念名校、有没有拿到硕士、博士,那都是虚的,怎么做一个完整的了不起的人,怎么做一番事业,对社会有贡献,才是你们的目标,千万要记住。”老师生前最后给孩子们讲的一段深情的话,我当时在场,非常感动。
南师是“佛心、道骨、儒表”的楷模
最后我简单讲一下老师一生的佛心、道骨、儒表。人家称南老师是“国学大师”“佛学泰斗”“禅宗大师”“道家高人”“密宗上师”“当代大儒”等各种称号,但是这都只是南老师学问修持、人生行止的不同层面,不足以概括他全面的修养、品格、地位和贡献。他自己从不接受这些称号,他常常说自己“一无所成、一无是处”,他每一次演讲都先讲这两个“一”,他自己永远处在学人之位。
老师一生弘扬传统文化,糅合了儒释道三门学问,向大家传播传统文化思维,而且注重实践。所以有人明确提出两句话: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平常过生活”。老师本人就是”佛心、道骨、儒表”的楷模。
我讲一下学习南老师精神的体会,什么是佛心?什么是道骨?什么是儒表?我认为佛心就是:喜舍之心、持戒之心、忍辱之心、精进之心、静定之心、慈悲之心。何谓道骨: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低处流的谦卑、能圆能方的处事、能上能下的能耐、能柔能刚的品性、自净去污、功成心退的风骨。何谓儒表:礼义仁智信、温良恭俭让。这是我对它们的理解。
下面分别解释一下。所谓佛心,喜舍心,就是力戒贪婪、乐于助人、帮人助困解难、主动施与慈善、促进社会的和谐,有钱财的布施钱财、有关爱的给人关爱、有思想的指导思想、有勇气的鼓励勇气,这也就是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
所谓的持戒心就是自我警惕、主动防范,不该做的事坚决不做、不该说的话坚决不说、不该萌发的坏心思坚决不萌发,要把违法违纪的事戒绝,要把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污言秽语、造谣生事的坏习气改掉,要把贪心、妒忌心、痴迷心、骄慢心、猜疑心禁掉,这就叫做持戒心;
第三、忍辱心,就是忍受得了别人的误会、误解、羞辱,甚至是贬损,就像韩信当年从人家的胯下爬过去那样,这就是大丈夫能忍眼前难忍之事,为求将来的宏图一展,培养自己宽广的胸怀;
再一个精进心,就是自我激励、自强不息、精益求精,高标准严要求、争分夺秒、毫不懈怠,工作学习力争上游、办事做人都要做到第一流,这就是精进心;
静定心,就是静以修身、内心安定、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每临大事有静气、不急躁、不漂浮、不操之过急,也不急功近利,绝不只图眼前、不及长远;
最后落到慈悲心,就是要爱自己、爱别人、爱社会、善待生命、敬畏自然、关心世间疾苦,救助民众灾厄危难,启迪众生克服人性的弱点,切实摆脱贪嗔痴,走上追求幸福和良知的精神新境界。
道骨,我用了老子《道德经》里的一句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是人类生命之源,又是人类的楷模和导师。我们中国古代哲学家竭力赞美水的伟大品性,永远值得人们学习和敬仰。最重要的是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不和万物冲突相争。在道骨角度,我把水概括为四个特点:
第一,道骨如水,有强大的内聚力,水滴只要拥在一起,就紧密无间、永不分离;水能够去污去秽,以自己的洁净来洗涤肮脏,不怕污浊了自己,它有着本能的自净能力;水能够随境应变,能方能扁也能圆,能遇寒成冰,遇温成液态,遇热变成气体,但都万变不离其宗,它还是水;
第二,道骨如水,能高能低、能上能下,高至云端、低至洋低,上至山巅而下至底层,总往低处流,向悬崖峭壁的险处流;水能屈能伸,屈的时候缩成一洼池水,伸的时候能长河万里;
第三,道骨如水,能静能动、能柔能刚,静如明镜、波纹不兴,动起来翻江倒海、惊天动地,水能柔能刚,长长溪流与婉转的身姿、美妙的音乐给人们以柔美的享受,又能以不懈怠的坚毅和韧性把钢铁滴穿,把岩石化为粉末;
第四,道骨如水,有自己的原则和规律,并非只顺不逆,它有不争的性格,但不是只顺不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地震触犯,它以海啸相报,人类触犯,它以暴风暴雪相报,工业污染,它以怪病灾害相赠。这就是上善若水的品格、风骨。
最后“儒为表”。儒之表,就是“仁义礼智信”。仁者,是人从两个人相处,说明人不能离群独居,要考虑别人的观念和人格,利己利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的怀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发恻隐之心,宽容温柔,这就是“仁”。以“仁”为核心,形成古代人文情怀,可以转化为现代的人文精神。
义者宜也,当做就做,不当做就不做,发人羞恶之心、刚毅之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它和“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叫“仁至义尽”。“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见义勇为”“大义凛然”“大义灭亲”“义正辞严”等等。“义”也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比如“义诊”“义演”“义卖”“义务”等等,至今仍然是中国崇尚的道德表现。
智者,知也,就是明白是非曲直,这个叫“智”。从道德的智慧可以延伸到科学的智慧,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正是我们今天所要发扬的。
接下来“礼”,礼是体也,人事之仪则、进退周旋得体、尊卑长幼有序、处世有规、不败人伦、以正为本、恭敬之心、中正之态,所以它和“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外在表现。“重礼”是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明礼”,从广义上讲就是讲文明,从狭义讲是待人接物的表现,谓之“礼节”“礼仪”,作为个体的修养称之为“礼貌”,用于处理和他人的关系叫做“礼让”,这些已经成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表征和直观的长相,所以学礼、以礼待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信”,信者,不疑,诚实而可信、言出由衷、始终不渝。“人”和“言”组成了信,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你讲出话,就要负责、就要实现。诚心致意、以诚居心,必然是诚实。处事端正、不狂妄、不欺诈是做人根本,也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
和“仁义礼智信”相对的是“温良恭俭让”,也是传统美德,即处处与人为善,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者节约、让者谦让谦顺,所以“仁义礼智信”的意思就是仁爱、忠义、礼合、睿智、诚信,而“温良恭俭让”就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都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对我们“儒之表”的修养。
所以南怀瑾先生毕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教化世上众生,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把人造就成既有慈悲喜舍的佛心,又有水一样道骨的人格,待人接物、与人相处具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儒表修养,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普度众生。
南怀瑾老师离我们而去了,我们在怀念他恩泽的同时,确实应当更好地认识他,更好地弘扬他的精神,以不辜负他生前对我们的谆谆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