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风吹识浪”,能够成就一切东西。所以我们的业力构成,生命的根源、生死的构成,把心意识这个道理非要彻底研究通不可。
比如我刚才叫这位同学出来讲,前五识的“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八七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这个我们就要作实验。
怎么叫“合三离二”?我们的眼睛看东西,看见东西,照唯识来讲九个因缘才能看见,缺一不可。有眼睛,有眼神经,有眼识,有光,再加上空间,要有距离――空间嘛,这样才能看见,要有个空。这个空是有相的虚空――空间。如果眼睛这样(师做动作)没得空间,眼睛就看不见。所以眼睛(看东西)要空。
耳朵只要八个因缘,因为它不需要光,但是耳朵要空间。那么哪三样要合拢来才能起唯识作用?呼吸,鼻子,鼻识要呼吸,进来给鼻子来碰到、合拢来。鼻子需要合拢来,它不需要光,不需要空间,所以这个鼻子只要七个因缘。嘴巴要吃东西知道味道,也只要七个因缘。身体的感觉(也只要七个因缘),因为它不需要光,不需要空间,有了空间反是没有感觉了,必须要挨拢来才有感觉。身体譬如说,我们陈教授坐在这里,陈教授我说我揪你一下,因为我们两个有距离有空间他不会感觉。必须要揪到身上才晓得感觉。
所谓“离二”,眼睛跟耳朵必须要空间的。鼻识,舌识(嘴巴)、身识要“合三”――这三样要合拢来。“合三离二观尘世”。你看世上的人们只晓得自己哎呀我会想我会感觉——愚者,他不懂。“愚者难分识与根。”唯识这个识在哪里?难道它是神经作用吗?既不是神经又不是细胞又不是什么,这个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我们感觉神经反应、细胞的反应,这是根源,这是六根六体上的根,不是识。识,它起作用是靠神经啊、靠细胞啊、靠生理的机能啊,靠那个东西的后面有个东西,叫做“净色根”。像是洪医师,我们大医师在这里给你们上医学的课,我从扩音器听到洪医师跟你们同学的论辩,再三告诉你净色根是什么东西。洪医师上一次告诉你们“净色根”是什么东西。这个“净色根”。
“五识同依净色根”。“净色根”,说它是神经的细胞也不是了。这微妙的很呐!“五识”要靠这个东西起作用,我们讲到这里再讨论。那么,今天我们还没有进入正题。
首先跟大家讲,我们这一次动机,为什么要研究唯识法相与中观?中观又是一个问题,求证的、修证的功夫,唯识是唯识、中观是中观。换句话说唯识法相的学问是世亲菩萨、无著菩萨、弥勒菩萨这个系统;中观般若是龙树菩萨这个系统。这两个综合起来才谈修持、修证。
那么因讲了这个序论,说为什么这一次要研究这个,然后对于现代人类文化衰落,等于现在人,文化、整个的文化是个空白。我们怎么样对时代文化思想,挑起一个良心上的责任,如何自己来求证这个东西,尤其对于佛法的正知正见。那么第三,我们才顺便讨论到研究的方法,要把《楞伽经》,还有这两天我找我们那些管出版的同学在赶印,赶快来印这个《成唯识论》单行本的原文,大概下个礼拜可以印出来。我们大概这一次的方向是走这个路线。
所以希望你们诸位把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背来。前五识,它三首诗,这三个偈子。他把八识分为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四个部分。每一个部分他都是三首偈子,前面两首偈子是讲那个识的作用,后面一首是讲怎么样修证到这个识境界变成证道的境界。
譬如我们前面前五识的颂三。前五识,就是我们眼睛、耳朵、鼻子、身体等。这首偈子: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请你们注意,大家修持,我们坐在这里打坐,为什么身体没有办法忘掉,丢不开?受这个肉体的限制。肉体的作用,前五识——眼、耳、鼻、舌、整个的身体,前五识。你要能够修持到变相,色身都转变了,整个把这个肉体能够修持变成空了——“唯后得”,要得到后得智的时候,菩萨到八地以上才能转。“果中犹自不诠真”,果位上的罗汉没有办法把身体变得了。但是这个人体不是另外的物质哦,心物是一元的哦。
可见果位罗汉转了内在的意识以为“心”转了,实际上肉身没有转哪!还是没有转了整个的身、心,是“果中犹自不诠真”啊!他对于真如道理还不知道。
如果是大菩萨的境界,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立刻把肉身就转了,前五识。“圆明初发成无漏”,证得无漏果。
“三类分身”,然后这个肉体可以千百万亿化身出去,度众生。“三类分身息苦轮”,可以化身在地狱、化身变畜生、化身变饿鬼,才能够度一切众生。“三类分身息苦轮”。每第三个偈子都是讲那个识证果的境界,都告诉你了。
只是我们大家一般现在讲唯识啊,因为学者讲唯识不敢碰后面这个偈子啊!韩老师讲,不要说没有修定,连打坐都不会打,打坐两条腿翘起来还可以顶住下巴的,他还敢讲“果中犹自不诠真”啊?!
所以唯识法相是求证的,不是空洞地讲理论,是佛法的中心。我们今天就到这。
重要的序论向诸位要讨论,先报告的。不过后来经过再三的考虑研究,我们这次要讲唯识学的这个序论啊,在大家研究的这个熟悉、熟练的程度,好像很有困难。因此,我想放到中间或者放到后面我们来做讨论。
现在发现,我们同学们,甚至于外来诸位居士们,关于唯识的《八识规矩颂》还不清楚,还不深入。那么,后来我们这一次的《成唯识论》的困难增加了很多。所以我们现在只好牺牲一两次的时间,把这个《八识规矩颂》再要讲一道,简单地讲一道。至于这里的住院的同学们,《八识规矩颂》这一次讲完了,希望(学得)非常仔细哦!不但将来口试随时能够答得出来,笔试都能够默写背得出来。不是为了学问,是为了自己修证的,有极需用的道理。
总之关于这个唯识方面,有两个观念要认清楚。佛学里头之所以有唯识这一门学问,这是佛过世以后八九百年之间,等于我们中国历史的东晋时代、两晋这个时间,整个的完成同昌明;再加上几百年的修习研究,一千多年,就是中国历史唐代的初期、初唐,唐太宗唐高宗这个时代,经过玄奘法师的细心的翻译,把它构成了中国唯识宗的一个大系。这个也就是整个的佛法,显教、密宗,甚至于说各宗各派包括世间法,必须要知道的一个学问。
尤其是现在,现在文化整个没落了,甚至于说,中外各个宗教哲学都在破产的状况中。几乎人统统被唯物的思想——尽管不懂唯物思想,因为科学的发展,工商业、科技的发达,人自然迷惑在唯物的这个环境中。少数各方面讲精神玄学的,乃至精神科学的,如何脱离物质世界,而能够找到人的生命的本来的,都在摸索,但是非常混乱。
所以不管在哪一方面,唯识的了解都非常重要。唯识里就有两个道理:我们晓得要研究唯识,第一个就要研究一部主要的论著,所谓《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这部书在佛学里头、佛经《论》部是很重要的。所以这个课程,一般讲修持的同学,我希望都不要放过了。《瑜伽师地论》之中分十七地。瑜伽就是现在一般讲巴利文的后代的梵文翻译,在英文里叫yoga。所以经常说一般人以为学这个动作,打坐啊、练身体这个就是yoga。Yoga的意思、瑜伽(qié)的意思,那个是身yoga,作这些动作啊、打坐各种姿势啊,这叫做身yoga。还有念咒语是声yoga,修声音的瑜珈。印度本身的心瑜珈——心yoga没有了,所谓心的瑜珈——真正的瑜珈,都到中国来了,就在佛学里头,这部《瑜伽师地论》。
讲到这个说明,我们要注意的,瑜珈我们为什么翻译成“yoga”?在古代的梵文里头,一般人修持,拿中国话来讲:修道的人。这个道不一定讲道家的道、佛家的道或者哪一家的道不管,这个道是个代名词。在印度来讲一般出世讲修持的人,都叫做修yoga,瑜珈(jia1)。拢总叫修道,就是瑜珈。那么真正一个人,专门修道有功夫的,这叫“瑜伽(qie2)师”,不叫yoga,叫瑜伽师。“师”是中文翻译它的意思,那就不叫瑜珈了,叫“瑜伽”。所以中国的佛经里头有“瑜珈(jiā)”、“瑜伽(qié)”两种念法。换句话说,“瑜珈(jiā)”就是yoga了。这是一个修道的统称、总称。一个是修持,有所成就的,那叫瑜伽。所以瑜伽师,就是说在修持有所成就的人。由一个普通人修持而到成佛,尤其佛法,他把整个的佛法,由人到天;由人天之际,到达如何证小乘罗汉的譬如声闻缘觉的果位,乃至大乘菩萨道的果位,如何成佛,他的著作里头分成了十七章的范围,所以叫作“瑜伽师地”,一地一地,就是一层一层,一个层次;这个“地”代表层次,所以是《瑜伽师地论》,一共有十七地。
那么假使你学佛的观念不要搞错了,大乘菩萨分十地,为什么《瑜伽师地论》分十七地?不是的。他这一部的著作里头就是分十七个步骤,说明了由一个人如何到达修持成佛,要成就这个阶段分十七地。
那么,所有唯识宗,《瑜伽师地论》是他基本的一部大论。把印度的佛学,由释迦牟尼佛起,显教、密宗各宗各派的修法的大原理以及方法统统拢装在内了。所以真正要研究佛学必须要研究这一部书。它是真正的佛学大纲,也就是真正的佛学概论。
那么,所有的唯识的道理是《瑜伽师地论》的前面,“五地”,最重要的说明,是唯识。前面五地,分成哪个五地呢?前面第一地第一章,就是“五识身相应地”。就是人的五官,五官这个作用(五识身)相应地。“相应”就是yoga、瑜珈的意思。怎么样是相应、互相感通感应,这个是第一地。
第二是意地,意识地,意地的在《瑜伽师地论》包括最多了。我们特别注意这句话。就是“意”,我们这个能够思想的意,就包含了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就是第六意识地这个唯识所形成的,唯心唯识。
那么后面三个地:“有寻有伺地”、“无寻有伺地”、“无寻无伺地”。这个“寻伺”的道理,这两个字古代的翻译(这个我们先报了,免得他等着写黑板),还有“有余依地”、“无余依地”,就是说证得涅槃的,如何“有余依”、“无余依”。那么这样合起来,这几地,它唯识讨论的,这五种最重要。至于说中间,所讲到“三摩呬多地”,如何真正得定;“非三摩呬多地”,一般人打坐走错了的,不是圣境,他以为是定。也有叙述,分析得很精详。“有心地”,怎么叫有心?“无心地”,禅宗经常说证到无心,怎么样是无心?所以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的道理在哪里?那么《瑜伽师地论》一共十七地的一百卷,好像古今以来研究唯识,很少有人把一百卷的《瑜伽师地论》——不要说研究到滚瓜烂熟,把他好好看完的人就很少,几乎看得你会不懂了。第一文字的关系,文字的翻译特殊;第二太科学化了,逻辑的层次太严密了。
尤其我们中国人的头脑不大喜欢搞逻辑,大致上是酱油跟醋俩差不多。所谓指头一举就开悟了,这个中国民族很欢迎;究竟悟了没有悟了不知道,反正当成悟了——“啊,这个很好!”所以那么分析的精详是不大欢迎的。不大欢迎的原因,第一,就是说这个民族缺乏逻辑科学的头脑,也就是刘教授前天也讲得缺乏,我们大家惯性,并不是我们没有。没有经过这个教育严格的训练,数学的头脑、科学头脑太缺乏。第二呢,我们的天生有一点马虎,所以很少有人研究完。但是你们要注意,真正讲修持,尤其对现在这个时代、未来的时代,《瑜伽师地论》是更重要。
这个《瑜伽师地论》十七地一百卷,同华严经一样的多,比华严经还多,华严经只有八十卷。《华严经》的翻译有两种,一种叫六十卷的华严,先期的翻译;后期翻译完备的叫八十卷的华严。可是《瑜伽师地论》是一百卷,讲卷数,本书更多。
那么《瑜伽师地论》这一部书道理、重点在哪里?讲修持。“修持”名词在唯识学叫做“证成道理”,我们上一次提到过。不过这些名词希望大家再记得,“证成道理”,(证明的“证”,成功的“成”)修证完成,这个道理——怎么样修道,能够证到这个道。不是观待道理,也连带着观待的道理。这都是唯识学的名词。
什么叫观待道理?观,就是观察;待,就是相对的。换句话,证成道理是功夫,观待道理是思想。所以讲唯识学有些是观待道理,在逻辑上分别得非常清楚。但是照修持做起功夫来,这个观待道理配合这个证成道理,事跟理两个真合起来,这是非常难的,非常非常难!因此我们一般后世以来,研究唯识学多半落在讲观待道理上。所以能够把唯识学配合或者是念佛或者是学密宗、学禅、学什么,观待同证成道理配合起来的,几乎很少。
譬如我们晓得有两个东西,一个是学禅。禅,都晓得基本上达摩祖师吩咐的是依《楞伽经》为印心根本。《楞伽经》就是唯识宗的主要一部经,也是禅宗的主要一部经。换句话,各宗各派都离不开的这一部经。那么,它重要的是在证成道理,修证完成。那么,同时密宗呢,学密宗的人对于《瑜伽师地论》、《楞伽》、《华严》等等都非要彻底了解不可,不然密宗学起来很危险,多半学成外道,学成魔道。学成外道是很客气的,走入魔道是很容易。
为这些道理,所以我们把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一定先弄清楚,这是初步的,等于说学唯识学,它是小学一年级的课。玄奘法师因为唯识学,讲唯识有那么的困难,所以他翻译了这些以后,以自己的心得、了解,再把唯识的大纲的纲要,简要——不是详细的——简单的要领,归纳又归纳,所以他作了这个《八识规矩颂》。我们想,《八识规矩颂》大家现在手边都有,就是这个《楞伽大义今释》上面有的。《八识规矩颂》有个《贯珠解》,这是几十年前一位研究唯识的居士范古农,稍加简单明了地注解,他这个注得比较更简单更要好。诸位假使没有书的,在座有书的可以跟他换一个位置,帮忙一下,没有书的找有书的旁边去坐一下。
那么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他把八个识分成四个部分,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四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给它作三首偈子,分三部分。
那么我们晓得,第一要了解玄奘法师为什么把八识分成四个部分来作偈子呢?这个就是学唯识首先要了解的。唯识学认为一个人、普通的人成佛,普通的人、凡夫的心,结果成佛;不像别的宗派说,把人——譬如说我们普通人都听到禅宗是空的,或者说学佛是空的,空了就成佛,这个观念很错误的。空了就成佛啊?是什么人的见解?是我们一般人自己下的注解,不是佛说的注解。佛经上很少找到说“空了就是佛”,没有这个话。这是一般人自己对佛学错误的见解相传。况且你还空不了,没有修空了的。
那么怎么样能够空?这个空这个问题,依逻辑来讲,什么叫做空?空有很多种啊。譬如说这个虚空也是空的。譬如像我们现在拿唯物的思想来讲,一个东西没有了就是没有了,没有了就是空的;人死了,死了就死了,死了就没有这个人。那么这种这样叫做空吗?这个空在佛学叫做“断见”,断掉了,这个东西没有就没有了。所以空有很多种。拿般若经来讲,空,一直连下来有十八个空。你说“空了就是佛”,是哪一个空啊?拿我们来讲,空间也是个空。理性观念上对于这个东西没有了也是个空。没有了是绝对否定了;没有这东西就是没有了。
那么拿我们意识境界闭起眼睛来,觉得脑子不大思想,清清净净地、迷迷糊糊地,那个自己认为也是空——这是你意识境界,是你第六意识的现状,并不能算是空。你如果认为这是空,你大错而特错!如果这样认为是空,打坐下去呢,越来脑子越白痴了,会糊涂了,将来什么东西也不会想了。所以依佛经(讲)的果报,坐起来迷迷糊糊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什么感受,坐在那里以为自己是空,坐久了,他生来世是变猪,变成头脑没有思想的东西。不要说他生来世,假使一个人在昏昏噩噩以为我自己这样空——住久了,三年以后,你文字都不会写了,什么都想不起来了,思想非常迟钝。这不是空。这是意识停留一个无记位,丧失了记忆力。你意识可以把自己丧失,造成丧失记忆力。所以偷懒的人、不肯用脑筋的人,往往智慧出不来。这个脑筋是越用越出来,它不用了以后,它慢慢就变成什么智慧也没有,一天就是这样,懒洋洋的,就会到这个程度。所以人到了自己整天脑子灵光出不来,慧力出不来,可以说前生你走这一类的顽空境界走惯了,所以脑子会笨,思想会笨。我讲脑子是借用的名词。
所以佛法不承认这些乱讲的。“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所以后来又批驳。
所以唯识告诉你成佛是“转识成智”,只有这一转。是一个东西,把你转过来就成佛。凡夫也是人,佛、圣人也是人,转凡夫成圣人,只是这一转。所以转识成智,八识转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在凡夫是识,在圣人得道叫做智,智就是般若,成所作智——前五识。第六识意识转了,转成“妙观察智”。第七识我执的这个作用,转成“平等性智”。第八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这叫“四智”,转八识为四智,这是凡夫成佛。转识成智,这是唯识的道理。所以成佛的了,不是功夫的了,是智慧的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智慧成就是转八识为四智,转识成智。
所以玄奘法师以八识分成四智的四部分,每一部分写三首偈子,他所以写了《八识规矩颂》。颂就是佛教文学,非诗非词,又像诗、又像词,是印度的文学的韵文与中国文学诗词的韵文的参合拢来一种变体,所以在佛经里经常有颂、偈,这是印度文学、佛经文学与中国诗词文学参合的变体的一种作品。
那么八识转四智呢,我们晓得,顺便也提到禅宗里头,说六祖到底是开悟的人,六祖就讲过,转八识为四智,转其名而不转其实。还是这个东西,转了,转其“名”,这个理上转了、名词上转了、现象上转了,这个实际本质的还是这个东西——转其名而不转其实。是这个道理。
那么,现在我们大概介绍一下,先把这个《八识规矩颂》了解一下。
第一首,第一个颂:“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所以有些同学我要你们背啊,你觉得很痛苦,背是很痛苦,不要说是你,我认为背书的记忆力比你们都高明,当年我要背这个的时候也很花时间。因为它不是诗词,很拗口。但是一个方法,你必须要把它背来。这个背呢,不像诗词的背法,好的文章情感上背很容易就背来了。这个东西是理性上背,要分析地背,你就背来了。所以往往看到是四言八句,你也总想读诗一样的“月落乌啼霜满天啊……”用感情去背,绝对背不来。
现在我们提到前五识这个偈子,看下面注解——“性境现量通三性”。我们先讲这几个名词,我们先拿现量这个名词来讲,这个名词必须要讲一道,因为有许多新进的同学,好像又听过又没有听过,一看,听这个课很吃力的,所以……
唯识学有三量,这个“量”有三量,这个名词必须要记得:现量、比量、非量,这三个量要记得。实际上还有个名称,在三量以外还有个“圣教量”。
我们晓得,这个现量,“量”是什么东西?首先要搞清楚,量是一个逻辑上的观念。勉强拿现在观念来讲就是“范围”,也可以说它内涵的意思,拿逻辑来比方,量是这么一个意思。[录音中断]
……这个是眼睛当时的现量。等于一个照相机对好了一个镜像的镜头,这个是现量,照相机就呈现出来,这个叫现量、现量境。呈现出来。好了,我们晓得现量是这样。
那么现量在唯识学上的名词,用处最多是意识方面的比方。意识方面这个三量比方用处比较多。因为说我们这个意识的现量,意识就是我们譬如讲打坐吧,我们拿证成道理来讲,作功夫求证,一个人打坐坐起来,六根一摆,身体腿一盘,手一收,这个时候;也不要念佛、也不要修气功、也不要念咒,什么都没有,这一刹那一摆的时候,心里头什么都不去分别,这一刹那之间,就是六根的现量摆在这里。里头没有思想,可是都知道,这是意识清净的现量,意识境上的现量。
所以像我们参禅的,或者修密宗的,或者是修净土的,譬如净土宗经常讲一句话:念佛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话念到阿弥陀佛都没有了,念不起来了,想不起来了;不是想不起来,没有阿弥陀佛这一念了。可是你说我睡着了?——不是睡着,很清醒。那么心里有别的杂乱思想没有呢?——没有;杂乱思想都没有,阿弥陀佛也没有了,他这个时候就是意识的现量。
那么这种现量的境界,参禅的,修密宗的,乃至于说念佛,经常会呈现。实际上有时候人,普通一个人乃至一个写文章的文人,一个艺术家也经常碰到这个境界。一个文人,思考一个问题,想写文章,写写写……有时候下笔啊,笔拿着,呆住了,好像怎么没有思想了?可是说,前面一个人过来知不知道?——知道啊!街上有车子听见了?——听见啊!什么都知道。知道以后,可是呢,一下好像停顿了,也可以说这个时候是很轻灵,心境很空灵。这个情况是意识的现量。
所以一般学佛的人,乃至一般哲学家、心理学,把这个第六意识的现量到达了这里,加上自己意识的比量,比量就是比较性的,“哦!哎哟!这个就是道!”这个是比量。怎么比量?比量都是你那个原有的知识比较性地、相对地来下注解。
所以世界一切的学问、一切的理解都属于比量,没得现量。到现量来的时候没有比量。
勉强拿逻辑来讲,这个心理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
那么现量的境界,就是第六意识这个现量境界,就是我们普通讲,六根大定,六根清净,不过是现量而已;“一念不生全体现”,意识的现量而已。乃至密宗所讲的,像西藏的密宗最高的无上瑜珈的大手印,这么一拍之下,万念皆空,认为这个大手印是道——实际上还是第六意识现量而已,没有什么。不过有许多人因为在这个地方悟到,认为就是悟了。这个时候的悟了,大家没有智慧的比方,他就错了。这个是现量中间你起了一个比量的念头了——“嗯!这一下是空的,这个就是道,这个是本来面目。”实际上,这个是比量的作用。
所以现量在第六意识上用的最多。我们第六意识,平常我们所有的思想,任何的学问(都是属于比量。)[录音中断]……比量就是分别意识了,就是意识在分别。那么这个意识的分别,习惯性地,譬如我们一个学哲学的人,经常他讲话、他的动作,乃至于作人,我经常,因为我们也教哲学,经常我都笑那些哲学系的同学,你看那个一身的细胞都变成哲学了,那个样子都是哲学味,神里神经兮兮的样子。他那个比量的意识已经形成一个意识的形态了。就是说每一个思想,他构成一个习惯了,所以我们现在心理学一般的翻译,叫“意识形态”。这个习惯性的意识,这个比量的作用,已经变成了一个固定的形态了。这是凡夫境界的心理,都属于比量。
实际上,我们这个现量,第六意识,那么,我们加上——唯识都讲到这里,我们现在讲的唯识(是)我的唯识了,就是告诉大家,经典上所有,包括哪一个经啊……太麻烦了,简单明了告诉大家。一般人讲唯识都在观待道理上说到这样已经很了不起了,况且还难到达。如果拿证成道理来讲,你这个现量也就是比量,这个意识的现量是比量。这个道理。
所以你们这个,在我们住院的同学听唯识,要非常非常注意了啊!如果真好好地听,大概你们这个课程下来,你们的思想智慧要开了。不用心是没有办法的,这种地方处处(要用心)。所以要给你们开逻辑的课,就是训练这个思想的观待的这个头脑习惯。
刚才因为我讲到这里,我说严格地讲起,意识的现量也属于比量,有一位同学坐在后面在点头,因为他已经领悟到了。那个当时一念清静,你只要晓得这一念清静,认为这就“是的!”,这个“是的!”这一念已经落于比量了。是的、非的,对待的道理出来了。(这是现量和比量的道理。)
接着这个三量的讲解。
至于“非量”呢?“非量”有几个解释了。我们普通的人,一般不管你学问多好,乃至于说拿唯识的道理,一般哲学家没有悟道、证道以前,你哲学家、逻辑学家、不管你什么高明,统统在比量的境界,没有得道。意识的现量都没有拿到。比如我们举一个例子,西方有名的哲学家笛卡儿讲了一句话:“我思即我存”(我思故我在)——因为我有思想,所以我存在。这句话拿唯识道理(讲),他在比量上玩,意识的现量都没有看到。意识现量看到的时候,意识现量那个时候不起分别,无所谓我思了。所以有我在思想,这个思想——这个是意识作用,这个意识是比量境界,不是现量。那么至于这个乱七八糟的思想,乃至于说一般有精神病的、神经病的那一种思想,一个人或者是受情绪影响,思想想歪了的,一个人想到无缘无故情绪、生理情绪变化影响,受它的牵起走,或者是今天非常高兴、非常悲哀,乃至于想自杀,乃至于有时候高兴起来,“几度心狂欲上天,每回渴饮思吞海”,好像海水都煮上酒杯一样喝得下去;“几度心狂欲上天”。这一种境界——非量,非正常的思想。可以说是幻想。幻想的境界所呈现的属于“非量”。我们拿这个三量先作介绍,先来研究意识境界。
所以这个三量,我们现在是讲唯识名词介绍,有个范围,啊。这个三量很重要。
但是唯识学进一步讲呢?我们现在介绍的,拿第六意识做个目标,说明这个三量的作用。可是唯识所告诉我们呢,整个的这个世界,宇宙万有这个世界、物理世界,以至我们的身心,一切摆出来,这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这问题来了。
这个整个的世界,这个宇宙万有,太阳月亮星星,山川人物草木,乃至云怎么样飞、风怎么样吹、水怎么样流,乃至我的身心怎么活着,这一切满眼万象是第八阿赖耶识所呈现的现量境。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先插进来一个问题。所以学唯识宗的批驳什么《楞严经》啊,批驳其他经典。那么其它经典也一样,《楞严经》上佛告诉阿难:“虚空生汝心中”,整个的虚空在你的心里头,“如片云点太清里”。整个的虚空、整个的宇宙、无边的宇宙在你的心体里头、在我们自己心性的本体里头,不过万里虚空当中的一点云那么……。你看他讲我们的心量有多大!——“虚空生汝心中,如片云点太清里”。何况其他的世界、十方世界还依虚空所生呢!整个的十方世界还包含在虚空里头。就是说,这个文章反转来的:整个的譬如地球、星球、月亮、太阳,在这个虚空里头;但是,佛说整个的虚空在你的心性本体里头,不过是万里青天里头一点灰尘而已。就是说我们的心量有如此之大。
那么,这样看来《楞严经》所提出来这个要点,唯识所讲的:这个山河大地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是同一道理。现量境。
所以了解了这个现量境,我们晓得了。这是现在我补充出来给大家讨论。
本来这个课程,像我们这样上,是要给佛学很有很有基础;不敢说很有很有基础,甚至我们扩大一点,相当有造诣的人可以讨论了。现在也许我这样讲大家有点吃力,大部分的听众希望多多留意,也许以后再听到的这个机会还有没有不知道啊!
这个现量,山河大地是第八阿赖耶识整个的呈现的现量。那么好了,我们晓得这个道理,所以不要走小乘人的路线。这个物质并不讨厌啊!
修小乘人的路线有两个路线:一个路线是讨厌世间,讨厌物质,要离开外物好像才证得内心的清净,才能得道。实际上都在玩弄意识!对不对?第二点呢,小乘的见解呢,把外物——外面的世界,同精神的“心”分成两个世界,等于柏拉图的西方哲学家的分类法——精神世界、物理世界,分成两个世界。实际上非也!
就是说,整个的三千大千世界,心与物这两方面,都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就是等于我们现在所讲心物一元是一体。
既然了解了一体,小乘的修法,是空外界、空掉身、抛掉四大,而证得清净的这一面,认为是究竟涅槃——错了!所以是外道。
我们翻开第八阿赖耶识的颂,结束的偈子:“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这些将来都会讲到的,现在只引用“受薰持种根身器”这一句来说明这个道理。
根——就是前五根,眼、耳、鼻、舌、身。意——意识的思想。身——就是这个肉身、这个身体。身,特别加重提出了这个身。根、身。因为根呢,是生理上的机能,前五根。身呢,把机能包含进来,整个的身子,活的这个身子,乃至死了的这个身子;器,是物理世界。都是阿赖耶识所呈现、所变出来的,这个现量。
那么,我们晓得现量是这么一个东西。在一般的唯识讲,大家忘记了,把这个现量范围说得很少,都属于第六意识。
那么现在有个问题来了,我们要进一步。
所以我经常有个感叹,这一百年来,这个唯识学,乃至说明朝以后,都给他们搞得范围缩小了,一塌糊涂。你要注意哦!
好了,我们人——凡夫为什么有思想?这个思想都是比量,这个比量也是阿赖耶识的现量。
这是我特别提出来告诉你们,这是很严重的问题!
假使有过去的唯识学家、前一辈欧阳竟无先生——我们是忘年之交的朋友——在这里,一定是听得胡子会起翘了,呵!他一定要跟我俩论辩。当年我跟马一浮先生也是忘年之交,他是蒋介石先生的舅舅,马一浮先生那个时候他已经胡子头发都……马一浮先生著作上有这样一句话:“‘灵光独耀,迥脱根尘’,那是果位上的事。”我说:马先生啊,你讲过这个话?他看我这样一讲,“哎呀!”他说,“我现在很后悔著作,很想把它烧了!”我就不讲话了。前辈的谈话高明得很。晓得我这样一问,问题来了,他马上警觉到了:“哎呀!过去的著作我很想把它烧了!”因为我要问的:“灵光独耀”不一定是果位上的事;一切凡夫都有“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的一面,圣凡不二。
正要跟他辩这个问题,你看还没有等我开口提出来、我一字都没提,前辈的机锋好厉害,“哎呀!”他说,“这个这个……哎呀!我是很后悔当年轻易著作,想把这些著作都烧掉!”你看多高明!好,我们先休息。
刚才说的,我最后一句告诉大家,我所提出来的,再加一个范围说明。一般讲的唯识,是以观待道理,就是用唯识学的原来的名词——观待道理(刚才黑板上写过的),拿现在讲叫逻辑思想辩别的范围,而说意识的现量、比量、非量这三量的差别。
如果进一步,由阿赖耶识的道理讲,即使非量与比量,也都是阿赖耶识的现量。但是要加一个注解了,这个现量,是讲阿赖耶识呈现出来幻有的、幻有存在的这一刹那。这一刹那又要加注解了(所以以唯识的道理处处要用到逻辑),这一刹那,就是万古千秋也只是这一刹那。等于佛经说,你看每一本佛经只有“一时,佛在哪里……”万古千秋,无前后际,只有“一时”。这个道理要了解它。
那么刚才刘教授刘老师、刘世纶老师也来谈论过,她一提她当然就懂了。那么后来有同学来问,我说你找刘老师讨论,我刚刚下来想休息一秒钟,你再问我,把我的休息现量打破了!(一笑)所以我不肯用比量,因为刘老师那里你可以去比量一番!后来跟着有一位我们的同学来问,他就问,他说老师啊,那么思想的思维意识,刚才据他所听的意思也是阿赖耶识的比量。我说:“你这个问题也去找刘老师。”他跟刘老师那边听了一下跑来跟我讲,刘老师所讲的同我的意思稍有差别。我说那你先挑出来,这个问题大家都可以讨论碰到;答复一个人也是答复,一千个人一万个人一起答(多好)。这就是佛经的办法。你看佛经上有许多人,你看他的记录,问题他是懂了,他怕别人不懂,(比如像)阿难或者文殊菩萨,他都要提出来再问。不是为他自己问;为别人问。所以问一个问题,学佛的精神:我一个人懂了,希望大家懂。这也是慈悲心。那么,我说你写来,写来一起答。结果他一写出来,我说你已经自己有了答案。
他说:“思想思维也是阿赖耶识所呈现的比量,这个意思是否是由于我们的身心物质等等,都由于阿赖耶识所生起的这个道理、这个逻辑而来的?”对不对?好!我说你本身就是答案了,对了!那就不要我来解释了。不过我刚才念他所提的这一道,是这样讲的。但是要注意哦,闻者自负,言者、言语的责任、说话的责任自己负责,这是我说的,这样我要自己负责起来。
不过又说回来,回到一般所讲唯识道理,多半把这个,譬如说现在前五识的这个,前五识说:“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鼻舌身是现量的境界,不属于比量,也不是非量,你注意哦!这是讲,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舌头、身体,这叫前五个识。你注意哦,我再说一道哦,我们的眼识,不是眼睛哦!眼睛是叫做眼根;耳识,不是耳朵,耳朵叫做耳根。佛学名词叫根;我们现在名词,眼睛是视的器官,看东西的器官;耳朵是听的器官,鼻子是呼吸器官,舌头嘴巴是吃的、尝味道的器官,身体是感觉器官。这是简单地说。拿现代观念还要加上,这个感觉的器官,拿现在医学你就要——现在思想懂了,至少到目前为止,这个身体依医学的立场是九大系统:所谓骨骼的系统,这个身;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又有分类,中枢神经系统、自律神经系统,就多了。所以今天研究佛学讲修证,非懂科学不可。当然我也不懂。但是你要非常留意现代科学常识,一定要有。我已经不懂,一看同学们这些基本常识都没有,今天谈修证讲科学,太可怕了!不可能。
譬如说细胞是个系统,荷尔蒙又是个系统。比方学医学讲人体的内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所以医学分类、科学分得那么严密。哦,这是肠胃科主要医生,他最后专门研究消化系统去;这是一个肺病的专科医生,他先都学过了,最后是专研究到呼吸系统去。那么这许多的学问知识,在佛学唯识学里,都属于“身根”。
所以今天你们青年同学要承先启后,弘扬佛法的文化,乃至古今中外的东西,希望比我要高明,我已经很差劲了。因为我还没有时间进去过科学去。我相信我有这个头脑,因为很多学科学的同学乃至到了大问题,他的专业解决不了,结果问我。我有这个经验,问我我说我不懂,我说你把你那一门给我上课讲;讲完了,你的关键在哪里,“这个地方我怎么样试验都进不去”,我说你这样一来……?哦!他进去了。他说老师你怎么知道,我说我也不晓得(一笑)。因为你告诉我,你懂嘛!我是跟你学的啊。
这个地方就给你讲证明,一个思想、学识,我们人的生命里头的慧力、智力是无穷的,只要你晓得去应用它。这是附带说到。
现在,我们讲到这个三量的道理,刚才提出来这个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是属于现量境界。那么我们眼睛为什么——你看,因此告诉你们,像催眠术——现在我讲了就是传给你们法哦!照密宗就叫传法哦!那密宗就不得了了,这样每一个法,不晓得你要磕多少头拿多少钱。我现在都把它作科学道理。所以像密宗有许多修持,现在研究佛学,要想证得这个身心道理,的确的确可以设计物理的机械,帮助人,(使人)容易升华、超脱。
譬如密宗、瑜珈(yoga)、后来的催眠术——世界上催眠术是yoga里头脱出来的一支;那么乃至于道家,中国的道家,很多是利用光来修持的方法。譬如人假使对着镜子对着光,眼睛再一定好,一对,自然空了,一刹那之间就空了。但是要明师指导哦,吩咐你一句话,不指导很危险的,也许你人就精神分裂了,也许就走了。这一刹那空了,他是利用什么?这个眼识现量,眼对着——你们大家可以试验哦!把眼闭起,突然张开对着前面,意识不加上分别,也不管它前面是个人也好、什么也好,这一刹那是眼识的现量。
等于那个照相机,我们把它一架上,对到那个景象;照相机后面有个人,这个人不按(快门)下来,这照相机永远是对着那个东西。我们的眼根、眼睛是照相机,外面景象就是照相机所相对的现象。那么眼睛看到东西,马上我们晓得,“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好看不好看”,那是第六意识加上的分别。第六意识不加上,眼睛就是这个现量。
所以你说,好,现在告诉你,意识的现量,有许多人,禅宗的参话头、净土宗的念佛、密宗的修咒子啊,又结手印、又摇铃鼓、又观想,意识忙得很啊!修密宗,那意识忙极了的,又念咒子“轰隆轰隆”,又结手印,这个指头弯过来、那个指头弯过去,搞了半天,又要散掉;这是花了供养了,这是茶了给佛了……完了,忙得很,又铃子铃铃铃、咚咚咚,脑子要观想:几个头哦……忙活完了,那个意识累到极点,一下来以后啊,意识疲劳了,就摆出意识现量。意识现量一摆出,哦!呈现了。禅宗也**。那么一般人认为这个:“啊!悟了!空了。”
实际上我们晓得,许多学禅修道,这里空了以后——所以清朝的雍正皇帝他是学禅的,他就讲,禅宗有三关,所谓破初关是第六意识的打破了。有道理,没有错。一般禅宗所谓破关哪,初步开悟了——参破了——是第六意识现量境界。这还要修,这不算数。所以初关破了没有什么稀奇嘛。
那么我们现在讲,假如破初关,我过去的经验,随时要你破就破初关了,把你引到那个空的境界很容易。因此你们也懂一个道理了。比如说,我们这个身体上打坐以后,气脉发动,有个观念很重要,你们浙江有两个同学日记上都写出来,很严重的问题,什么任督二脉啊、奇经八脉打通了……你要晓得,任督二脉、奇经八脉通了没有什么稀奇,这不是道啊!换句话,这是身上面身根的现量而已!因为一般人觉得:哎哟!任督二脉、奇经八脉打通了,得了道——不相干啊!你们是中了武侠小说的乱讲(的毒),就是拿武侠小说乱讲,任督二脉、奇经八脉打通了他不死吗?还是要死;他不病吗?还是要病。不过少病、慢一点死。因为他气脉通流了,生理正常。生理上保持慢一点老化,有这个效果。所以气脉通流不过是身根与身识达到某一种现量的境界而已,不加意识破坏。
譬如我们每一个人气脉都在通的呀!你们注意哦,每一个人任督二脉都通的哦!在座的人,凡是活人(都是通的),不通他就死了。那么你说我怎么没有一个东西在流动的感觉呢?那因为你的意识用在某一个追求观念非常紧的时候,影响了身识的神经也紧张起来,紧张起来自然感觉到有个东西在转动。这个东西一转动,反转来影响你的意识,“啊!这个东西好!”意识进入了另外一个现量境界上,是诱导性的进步。就是这个道理。不是不对,也是对。
但是,你认为任督二脉都通了,或者奇经八脉通了,乃至于密宗讲三脉四轮通了就成功、就得道了——不是的!错了!这个将来给你们讲,讲到那一部分再详细告诉你们。
所以,第六意识的现量是这样一个东西。
因此,许多,我们看古人,不要说现在没有禅师,古代许多的禅师充其量是第六意识破了的悟,不算究竟。几乎历代的禅师没有几个大成就的。因为教理不通。唯识是非通不可,有这样严重!
所以,现量的道理懂了哦。
前五识,你看,玄奘法师在偈颂第一个,性境,前五识属于性境,它属于现量,不属于比量。因为比量、非量是第六意识的境界。前五识是现量。
所以你假使一个人修持懂了这个理,不管你……,你坐起来就是傻拉瓜唧坐着都可以,你的意识不起比量、非量,不起分别的作用,你身体坐久了,这个现量自然起变化。但是你要注意哦,身体起变化,刚才譬如提到奇经八脉、任督二脉,乃至身体内部到了某一个气脉、到了某一步功夫,你坐在这里,身体内部是亮的哦,发各种彩色的祥光哦!在普通,你理不通呢,认为得道了!你这一观念错了,就属于外道。虽然不属于魔道,却不是真正的佛法。但是这个功夫呢,外道也好,佛法也好,一样,内部发亮。其实这个是什么境界呢?这是五蕴里头“受阴”境界。“受阴”是什么呢?就是感觉,还是感觉范围。这个感觉的东西哪里来?感觉就是第六意识的分别。
懂了吧?这样懂了吧?尤其明光(师呼人名)啊,你特别注意呦!你学科学的哦。所以这个课要很侧重,我希望你特别注意哦!要挑起这种担子来哦!
这个都属于这个境界——这是受阴。那么这个五阴同唯识的关系太严重了,将来再说。现在我们暂时把现量的讨论到这里为止。所以说你要整理这个讲稿恐怕很难哦!尚德啊!整理要很逻辑啊!
第二,关于性境。要注意哦,唯识有三境、三个境,哪三境?——性境、独影境、带质境。这三境。“三境三量”,唯识的名词,刚才上面“三量”先介绍了。
这个三境的研究,境就是境界。现在我们用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明显地告诉你,直接告诉你,所谓直指人心,见性(一笑)。
他说我们这个身体是性境,不是独影境,也不是带质境。性境是阿赖耶识所呈现的,阿赖耶识的功能所变出来的。换句话说,进一步,我们这个四大、所有的身体、前五识这个作用,是它的性境,本身自然的功能所呈现的。
所以,我们要死以前,把这个好的眼睛捐掉的时候,这口气没有断,脑神经没有毁坏,赶紧就捐了。当然有一点点痛苦,这是菩萨道,牺牲了,给后面人用,这个好的眼睛挖出来马上冰冻。你说假使说已经死亡的人,这个眼睛,为什么接到好人上面还起作用?一个学科学的问你学佛的,这是什么道理?讲物理的,唯物哲学就是物理,因为他眼神经细胞在没有死亡以前先把它保留。那么请问,你所谓灵魂、心性、这个意识入于哪里去了?在哪里?马上要告诉你哦!
这个禅宗、唯识学里头都有人问过这个问题,古人已经问过。一条蚯蚓、一个蛇,把它斩成三节或者两节,那个蚯蚓你把它一剁三节,它两头都在动,请问:本性在哪一头?
一条蛇,把它剁成三节,它尾巴、中间、头都在滚,尤其是毒蛇,很灵的蛇,你把它剁成两节,那个头马上跑了,半节的蛇头它会去找药,把草药找来以后,这样接上,自己把身体兜拢来就好了。云南白药就是这样发现发明的。
那个云南人到山上采药,因为割草把药割来,把一条蛇给割断了。结果他看到那半截的蛇就拼命跑,跑了以后嘴里含了草来,自己把自己这么一放一放,两个身体一兜,那条蛇等一下又走了。哟!他奇怪,这是什么东西啊?那个采药的人啊,他脑子一动,又去找到这个毒蛇,一刀就把它砍断,砍断了后那个头就又跑去找药,一找来他就把它(药)抢下来。所以发明云南白药是这样来的,这是个真实的故事。
你譬如蛇、蚯蚓,我们讲这个道理。那么这个问题,唯识答复你很简单:这叫做“余命未断”。余命——这个时候阿赖耶识没有完全分开。也就是说,一个物理的作用一样——余力未断。我们把电风扇的开关关了,可是电风扇还要转动好多圈它才停。一个东西旋转很厉害的时候、生命活动很厉害的时候,突然把它停掉的话,它生命还要旋转一下,最后才完全静止。这是“余力未断”,物理的道理,是“余力未断”。生命意识的道理是“余命未断”。所以人一死了,别的地方(还没有死),意识(先)死亡,我们要死的时候第一个——迷,脑子迷糊了、心里迷糊了,意识先死亡了。前五识性境还死得比较慢。尤其这个时候他的余识还在——他是性境,性境是阿赖耶识,说白了。阿赖耶识,我是这个阿赖耶识,你也是这个阿赖耶识,他也是,万物共一个阿赖耶识,所以它接上可以起作用啊!这是生命。
当然这一段还要详细地分析哦!所以真正的佛学是个大科学。你们要注意,光是在那里办刊物,所以我反对办佛教刊物,一天十八界、十二根尘、六根六尘,倒来倒去的,就是那几桶水——不要再讲了,讲了几十年已经够烦了,听都懒得听了!现在要向科学里头证据,要懂得这个。
所以前五识是性境,阿赖耶识呈现变化的。好!那么我们懂了是这个样子。普通显教讲四大皆空,一讲了四大皆空啊,我们下意识有个注解,这是很讨厌的,很讨厌的东西。对不对?那么再加上小乘的见解不净观、白骨观啊,把它看得一毛钱都不值。
到了大乘的见解不同哦!所以大乘菩萨道自己把自己伤害,出了一点血,是犯菩萨戒的、犯杀戒的。因为你这个肉身就是菩萨身。假使你一旦悟道成佛,他就是个肉身菩萨,我就是个肉身菩萨,我自己出我的血也犯戒。所以学密宗的人,乃至自己洗澡洗下来那个洗澡水不能马上倒,自己还要喝了三口才倒掉。你们觉得很可笑,一点都不可笑!第一,是不垢不净;第二,你本身上下来的东西,它是坏的呀?也不是坏。为什么?它做肥料,会帮别的、他的生命又成长了。朽腐就是神奇,所以化朽腐为神奇;神奇也就是朽腐。
所以大乘道的四大——四大不错啊!六尘也不恶啊!所以禅宗祖师讲,“六尘不恶,便同本觉。”(原文在三祖《信心铭》: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六尘六根有什么坏?用不着空了一面、取一面舍一面啊——不取不舍。“六尘不恶,尤同本觉。”还是自性所变的性境。所以依菩萨道来讲,等于中国的《孝经》上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你看曾子著《孝经》,你看起来那么愚腐。
换句话说,你爱惜自己的生命,也就是爱惜父母,也就是爱惜菩萨。它是性境所呈变,也是你生命功能的一部分。为什么四大皆空?这四大是不值钱的啊?!——非常值钱!
所以他是报身佛啊!因此要修报身啊!
好!性境。
怎么是“独影境”呢?“独头意识”所发生的(境界)。“独影意识”里头有个“独头意识”,也叫“独影意识”,注意啊!这两个名词翻译不同,是一个东西。“独影意识”,也叫“独头意识”。我们现在西方文化里头心理学研究到“下意识”,也翻译叫“潜意识”。现在的心理学只到这一步。实际上第八阿赖耶识和第七识他都没有懂。现在的心理学所讲的下意识、潜意识,不过是只懂得“独影(头)意识”而已。
怎么叫独头、独影呢?它不靠前面五官,做梦的时候那个意识,那个梦就是“意识”的变化;但是梦的境界是叫“独影意识”,也叫“独头意识”。为什么独一个头?只有意识在动。因为你眼睛没有动,这个眼睛还闭着睡觉,耳朵也听不见外面的东西。可是在梦中你也听见别的其他的声音——那是梦中的声音,那是梦中的看见、梦中的感受,梦中的吃东西味道也很好吃;梦中的前五识都在动,跟第六识配合起来,这个是叫“独影意识”。单独、第六意识单独放出来,不靠我们现在的前五根,也不靠前五识起作用,所以叫做独影、独头意识。我们在梦中——这个“独影意识”、“独头意识”你们注意哦!特别注意!
(第2集完。2007-04-11妙音缘录入,玉树临风2011-05-04三校)
《唯识与中观》 | 下一篇:唯识与中观(三) | 网站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