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南怀瑾老师 > 南师著作 > 中庸讲记
中庸讲记13
---中庸讲记


刚才讲到这个诚的境界,与我们怎么样修养到诚的方法。开始第一步要“择善而固执”,择善而固执就是当我们这个时代一般所谓讲修定这一种方法。那么,光是诚的境界是人之道也,个人的修养,修养内圣之道。有这个道,内圣而不能外用,那也是不全的,“凡(是)治天下国家有九经”,诚是为第一、基本,做人需要,做事更需要。上至当皇帝为天子,下至做任何一个人,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就是明这个诚的境界。可是学问、本事、才能要培养。才能的培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就是修到内圣之学,就是做功夫、得道的境界,你要各种知识了解了,各种修行的方法懂了,所以要博学。这个博学是什么都要无所不知,要书读得多。光是知识渊博了,不研究不行的,要考虑、要慎思。所以禅宗后来讲“参”,真正的参就是慎思,择善而固执。所以要博学,必须要博学;必须要博学以后,光是知识很渊博,那就变成我们经常笑过去有些人书读得很多,照学问搬字,一问就晓得。有几位老朋友,现在都过世了,大家朋友里边有一个事情忘记了,不晓得在那一本书上,找不出来:哎,找那个书柜,找那个书柜去!某某人、某一位老师书读得多,叫做活的书柜,一问他哪一本书上,他可以马上答复你:哦,这是黑格尔的某一个版子、第几页,他都讲得出来;中国书,哪一本书、哪一章、哪一段他都讲得出来;非常博学。但是他自己的见解呢?没有。没有自己的见解;记忆力特强。所以记忆力很强,悟力等于没有。换句话后脑长得很大,前脑大概太小,就是这个样子。 

所以要博学之,要审问之,要参究。参究以后,要慎思之,仔细研究。我们把审问同慎思合起来往往叫做审思,就是参究。研究以后还要明辨之,对与不对,不管是圣人之言,也有对,也有不对。不对的在哪里?他当时在某一个环境对某一个人讲的,并不是一定是万古不变的名言。假设他换成现代的,再对别人来讲,他又变了。并不是他有所变动,他因时因地有所变动,这些地方都要明辨。 

然后,经过上面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以后,确定了真理——笃行之。就是依此来修行,依一个方法来做,才能够达到诚的境界,诚的境界是“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所以下面要极力鼓励学问,学问就是才能的养成。诚的境界是德业的养成、内圣道德的养成。有德无才能,照样不能做事。假使一个人非常聪明、有才能,没有内养的德性是不能用的,连他自己都靠不住啊!所以才学、知识越高的人越不可靠,因为他没有一个东西,“不诚无物”,中心没有个东西。中心有了这个东西、有这个学问,就对了。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所以下面是鼓励求学的重要:“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些知识我们所不能到达的,天下事有其事我们不明其理,那是自己知识不够,这个理在哪里找不出来,那是知识不够。譬如我们做一个电气的东西,我们做得起来,出了毛病不晓得原因在哪里,这一门的学问没有够。“学之弗能”,既然学就要把它学通,学了不通不放手,“弗措也”,不要把它停掉。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就是要研究,要审问,乃至问老师、问同学、问前辈,再不然问书。天下的书是什么?就是比我们早的前一辈人他一生留下来的经验,所以不读书是很可惜,别人活了一辈子的经验,我们不能接受——这个是占便宜的事啊!所以要审问。问之而不知道、还不彻底,不要摆下,要努力地研究。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他说有些问题是你不去思考它,多去想想就会通了。想不通,你说反正我是个笨蛋、不想了,那永远是不通。非要把它研究通。当然你想得神经的时候是要休息一下,不要再想了。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就是说,这个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每一个道理、每一个阶层,就是鼓励我们,到某一个阶层,也许看到自己的智慧打不进去了、停顿了。这里有个原则告诉你,人的体能有年龄的限制,体力也有年龄的限制,智慧不一定有年龄的限制。有诚恳的真修养,智慧是越老越开发得厉害,这是很特殊的事情。所以要慎思明辨。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他说,理论上做到了,用功夫老是不上路——要好好去修行,实行之。那说我实行也没有办法,就摆下了,那你活该!其实你实行没有彻底。真去修行,没有做不到的事。换句话,一路下来说,天下没有做不到的事。 

圣人、佛都是人做的,只要你努力去修与学,一定做到的。那么有时候觉得自己很不如人,那么告诉我们一个办法: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不要看自己笨,不要有自卑感。别人学一下、想一下就懂,我承认笨,我来一百下总会懂吧!他只要一下就懂了,我来一百下。人家一分钟懂,我一百分钟总把它弄懂。“人十能之”,像有些人也笨一点,十下、十分钟才懂,我来一千分钟总会懂吧!一千分钟还不懂,一万分钟好不好?不要自馁,不要自卑,不断地努力、学习,总会成功。所以这个道理懂得了,“虽愚必明”。纵然是最笨的人,最后是最高明的圣人。纵然是最没有出息、柔弱的人,最后是强人,永远是高人。这是学问与修道。 

看了这一节完了,就是告诉我们,不断地努力,内圣之道修养到诚,是根本。外用的学问、才能,任何一种才能,不管你学哲学、科学、宗教、做生意、做官,四个原则、五个步骤不能变——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不能变动,这是外用。有内圣之道,没有外用之学,那只能做个罗汉、自了汉而已!罗汉者,自了汉。有内圣之道,又有外用之学,可以成佛,为圣人。光有学,而没有内圣之道——普通人,普通一个学问家,不能成就为圣人。必须有内圣而有外用之道、有学问,才能成圣人。这是这一段。 

下面翻过来是二十一章,中庸的中心来了: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哈,不晓得讲些什么!那现在用白话一翻,就是“自诚明,叫做性;自明诚,叫做教。诚就明了,明了就诚了。”就是白话文。你说是说些什么话? 

“自诚”,上面晓得什么叫诚:“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它的方法是怎么样?专一来的,用一个方法择善而固执,一念专精到达了极点,豁然而开悟,这是诚的境界。由诚专一做功夫,乃至你们学打坐的,修静、定,做功夫做到了极点,开悟了,“自诚明”,渐修的方法,这就是佛家所谓禅宗讲渐修,叫做“性”。 

“自明诚谓之教”,一闻千悟,一说就开悟了、懂了。懂了以后,不经过定的修持不行。由明白了而转修持到诚,这就是顿悟。 

第一句话,“自诚明,谓之性”,由渐修而到顿悟。“自明诚,谓之教”,由顿悟,悟后起修,就是教。 

实际上,修与悟这两个东西,功夫与智慧,两个是一个。“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功夫到了,智慧自然开;智慧开了,功夫一定到。就是这个话。你看,这个时候佛教没有来哦,什么都没有,这是固有的文化,可见我们的老祖宗对于此道早就通了。“自诚明,谓之性。”由诚到明,性地的功夫。“天命之谓性”嘛,中庸第一句话。所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就是这个反复告诉我们。所以,中庸的中心一个是明,一个是诚。怎么样到明诚呢?就是要去悟它。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国文化讲人生的价值,所以刚才讲,我说有许多朋友活了一辈子没有人生观的。妈妈、爸爸生你,你活在世界上做一个什么东西嘛!所以,常常有人说骂人:你是什么东西?我也碰到过人家说:哎,你是什么东西?我说我也不晓得我是什么东西!真不晓得!不晓得你们诸位晓不晓得自己是什么东西?要晓得自己是什么,就晓得人生观,那就“可以参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你可以跟上帝两个并行,可以跟佛两个并坐。人的价值要到这个境界,就是叫做圣人。实际上做圣人之道,先要做到至诚,修养到了至诚。“唯天下至诚”,你到达了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你智慧开了,一通百通。禅宗后来就是这个路线。所以一悟了以后啊,一悟千悟,无所不知。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走的就是这个路线。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人性、物性就搞清楚了。所以明心见性,要怎么做到明心见性?没有定力、定力不够不行的,必须要定。定而后得慧,天下之至诚,才能尽其性。所以打坐是修定的一种方法之一,并不是说打坐同禅宗、同悟道、同诚有什么关联;有关联,但是它并不是天经地义的,非走这个路子不可,不一定,也可以明诚。有人不打坐,一下就悟了,悟了以后再修,一样到。

所谓“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把自己明心见性明白了,才能够一切众生就是都清楚了。所以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你无有不知的。他就能够知人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人性统统了解了,宇宙万有的物理之性都清楚了。释迦牟尼佛走的就是这个路线,他从菩提树下悟道以后,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事情他都清楚了,所以“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所以把人性弄清楚、彻底大彻大悟以后,物理世界的宇宙的来源都搞清楚了。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到了这个时候,帮忙了天地。这个宇宙有缺点,人悟道修养到了这个地方,那就是道家所讲的“宇宙在手,万化由心”,整个的宇宙把握在自己手里。不但个人的生命,宇宙的生命、一切的变化、造化,宇宙的整个的造化,操纵在自己的念头中,操纵在自己的心灵中。所以道家所谓讲“宇宙在手,万化由心”,可以起变化作用。所以儒家不向人比的,人力的这一方面讲。儒家的好处,他只向人道最平凡的路上去引导。做到了一个真正平凡到极点的很诚恳的平凡人,就是最高明的圣人境界。所以说尽物之性以后,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这个天地生长万物,万物都在宇宙的怀抱中。宇宙天地生化了万有、养育了万有、教育了万有、保护了万有,它没有要求什么回去。他说人到达了这个境界,可以赞助天地之化育。人这个是所谓拿佛家的名词来讲就是功德,悟道以后有他的功德了。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最后功德圆满,就是佛家的诸行圆满。你看拿佛学来比较,自诚明、明诚,觉性、证得菩提、自觉觉他。下面,所谓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功德圆满,福德也圆满;福德圆满呢,可以与天地参矣,此所谓如来。不生不灭,与天地长存。所以中庸这个境界是伟大得不得了,平凡得不得了!任何人可以做到的。我们之所以没有做到,就因为自己不肯平凡,大家要振作自己在这里。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那么,“其次致曲”。上面这一段都讲顿悟与渐修的境界。或者是渐修到达顿悟,由“诚”到达“明”;或者你的路线由顿悟而到渐修。不要着急,总归于此修起走。别人一下能,我拿一百年来修,没有什么着急嘛,到家是一样的。人家到信义路走三分钟到,我走三天到还是到这里信义路,一样的。到达了一样的,迟速不等,没有关系。所以自己要肯平凡到极点做起,个个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 

假定,再其次的方法,“致曲”,转一个弯,稍稍走点冤枉路也没有关系。“致曲”,把这个弯的转弯抹角弄清楚了就是直道了。这个我们讲老子的时候说到,老子就讲“曲则全”,用曲,用曲线容易完成一个圆圈到达圆满,中庸道理也是一样。但是解释起来可以把它解释成直,实际上也是个圆满的意思。所谓曲者,“曲能有诚。”你把转一个弯,最后还是直道,到达这个诚。就是方法问题。我不能直接明诚、不能顿悟,那么先做些养生的功夫,譬如所以佛家讲修养的方法有八万四千呢!你言下可以顿悟,那我不能顿悟,我就给你挑泥巴、挑石头给你做苦工吧!做了半天做了几十年,他也悟了。这就是“致曲”的方法,走一点冤枉路。能够不怕冤枉路,而叫他“曲能有诚”。 

“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所以最后到达诚的境界。你修养到一念至诚的境界,“诚则形”。内心到达了真正什么呢?不思而得,不勉而中。随时没得妄念,随时内心是清静的,没有贪嗔,“喜怒哀乐之未发”。平时喜怒哀乐中和的境界,既无欢喜也无悲,对人只有仁慈、爱护,没有怒、没有喜,没有喜怒哀乐。慢慢你内在达到这个中庸的境界以后,“诚则形”,外面人都变了,整个的气质起了变化,身体上什么道家、密宗要修奇经八脉打通啊,什么气脉打通啊,实际上不要,你只要做到至诚境界,“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个境界一来,“诚则形”,由内在、内心的修养到达外形、形体,整个的形体都变了,所谓变成有道气了。 

“形则著。”外形变化、气质一变了,效果就出来,所谓神通妙用不稀奇啊!那有什么稀奇呀!那是道之花,不是道之果,不要看那一些。有什么那个眼睛一动,哎哟看到鬼啦!看到鬼怎么样?你还是鬼啊?没有意思,不要搞这些。所以“形则著”,就有显著的作用。“著则明”,万事通明,天地万有的事都明。“明则动”,智慧到达境界。光有智慧,做一个自了汉,死死的,死水一潭,没有用。能够利事利人,起而行之,所谓利他。上面等于佛家讲自利,下面达到利他。“动则变”,有神通变化。动念就有变化的作用。“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化”,所以修养到至诚的境界、圣人境界,他能够变化、感化众生,感化天地的一切。所以你看神通境界就来了,下面中庸讲神通了。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达到至诚的境界,人就自然有前知了。不需要求神通,这叫做神通。用方法了、看光了,打起坐、划个符、念个咒……搞了半天脸都搞红了,然后还看到人家的灵魂,那自己已经是神经,神通的兄弟——神经那一边。真正神通就是一念至诚。至诚是什么境界呢?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这个境界。都给你讲得很清楚。所以至诚之道是可以前知。 

那么怎么前知呢?那么我们没有达到至诚境界也可以前知吗?有啊!他告诉你:“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他说,天地间任何事情有预兆的。普通讲算命、看相就是前知,这个叫依通,靠它一种方法来推测。真的到达了,不需要算命看相,也不需要卜卦,也不需要什么眼睛闭起来打坐来看,那自然有前知,就是智慧境界。就是“至诚之道可以前知。”他说你没有到达这个境界,在人世间看现象你也可以看得出来: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家庭、一个人要兴旺的时候,必有祯祥。你看他家庭的气象,或者看这个人的气象,他就不同。所以一个人有没有前途,你看他的祯祥,看他的气象好不好。国家要亡、一个家庭要失败的时候,必有妖孽,古里古怪的事都出来了,很多的象征都来了。只是人因为智慧不够没有留意。任何一个人所遭遇的事情,什么都有象征,都有前知之能,个个都有。现在心理学研究所谓灵感、第六感,就是这个东西。但是你不要用它。用灵感、用第六感走入妖道了,那你本身变成妖孽,很糟糕!把妖孽变成神通呢?你本身因为不追求这个……[断录]

……至诚境界,那么神通就变成智慧了。不然,你用神通,神通变成妖孽了。我这个话交代得相当清楚,请诸位注意! 

所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譬如讲国家将亡必有妖孽,历史上的变化、历史上的记载多得很。“见乎蓍龟”,再你没有办法,卜卦、算命这一套,就是靠这个东西求这个前知。实际上你用不着卜卦、算命,“动乎四体”,一个人的好运气、坏运气你本身内在的感觉就有了,本身内在就有感觉了。这个,像昨天我们跟一个学医的同学俩谈一样,谈到人的生命的来源——怀胎,胎儿在娘胎里头大概四五个月的当中,母亲讲话、肚子外面所有讲话,听得清清楚楚,听得比我们现在还要清楚。就是眼睛看不到外边,反正眼睛自己看到那个意识境界也很好玩,在里头也有运动场、也可以开会赛跑、也可以跳舞、也可以朋友送往迎来哦!在肚子里头。那是他意识的独影境界。可是耳朵最厉害!所谓耳通气海。在父母肚子里四五个月,所以,当父母的注意哦!你任何做坏事,那个婴儿听得清清楚楚,太清楚了!现在的科学也测验出来,过去的道家也晓得。那么你说人在水里头反是听不到;不是在水里头听不到,耳朵被水蒙起来,这个耳朵还有一点空气在里头,空气挡住了,所以给水隔一层空气挡住了,里面又隔一层,因此听不见。假使这个耳朵……当然没有这一点空气挡住,水直接进去,那当然死了;如果进去也不死的话,这个耳朵从水里听外面会听得见。所以啊,我们讲话小心,可能海龙王、鱼啊都在听我们,可能都在听中庸哦!(一笑) 

所以讲,这个道理就是说人体的感受有通灵的作用。你说我们大家没有啊!因为你没有修定,没有定境界,不懂;有了定境界,何必要卜卦算命呢?人体自己的感受。所以中国人说“左眼跳灾、右眼跳财”;“右眼跳灾、左眼跳财”。眼睛跳也是问题了,做个梦也是问题了。眼睛都晓得。“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一个身体的感应都很大。所以有定力的人这个身体的通灵,气机彼此相感。所以有功夫的人乃至把他的功夫可以感应到别人,使他得好处,就是这个道理。“动乎四体”,所以一个人,好事坏事,“祸福将至”,善的一定有预感,坏的也有预感。你说我都不知道,那你就不必问我了。你问你的至诚。你不知道就是笨。为什么那么笨呢?因为自己没有这个至诚;不思而得、不勉而中那个空灵的境界没有。空灵境界是哪一种方法来呢?没有方法。“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都告诉你了。中庸的方法也说了。所以,“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又出毛病了、对了,“必先知之”,每个人自己都有神通,都晓得。但有的人明明到达了倒霉,会撞车子,他硬要去撞嘛!他表示自己是英雄,没有办法!告诉他,你最近脸色不大好啊,小心一点!他不在乎,因为他骨头比摩托车还要硬,是吧?所以啊,“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所以说“至诚如神”,记住四个字。 

一念至诚,你本身个个都有神通。因为至诚,你的心灵同神、同菩萨、佛的境界可以达到一样。就是你要修养到这个程度。这种修养的方法,一种是从学问证入,一种是专修证入。所以这一节是中庸的中心哦!千万要记住啊!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是什么?诚也不靠外来,也不是菩萨给你,也不是上帝给你。“自成也”,要你自己修养成功的,本身就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并不是要靠上帝给你,也不是佛给你,都是要你自己本身要修道。 

道,大家都要修道,所以求佛给我的法、给我的道,求上帝、菩萨、求神——那你迷信!“道者自道”,道无所不在,天下的公道。道本身就是道,你本身就是道,道向哪里求啊?你就是道。那么,修养方法怎么样做到?也并不是说老师给你,也不是哪个祖师给你,你自己的成就。“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道的本身就是人、就是我;我的本身就是道。只要你修成。 

所以“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不但是人如此,宇宙万物,一个植物、矿物,它也靠这个道、生命的本来、本体的功能成长。所以“诚者,物之终始。”万物都靠天地这一点“诚”,也可以说靠天地这一点灵性而成长。所以你要晓得“不诚(就)无物”。一个人心中没有一点清静、灵明之念,这个人真不是东西!就是我们用闽南话、本省话骂人:“坑坑”的了。“坑坑”当然不是“洼洼”,“洼洼坑坑”都差不多啦!那就叫做“不诚无物”,他里头没得东西的。但是你要注意,我们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觉得没有东西。你看街上走的人,你自己看自己,再看街上的人,你在窗口上一看,那些夹个皮包或者穿个汗衫,唔,忙得跑得……你看看那个人,里头有个什么东西?他没有东西。没有东西他怎么那么乱跑呢?跑去抓钱哪、做事情啦,你不晓得……反正问他自己,他自己也找不出来为什么跑。跑了半天,就是自己把自性掉了,所以“不诚无物”。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所以君子之道,修养以诚,诚则灵,一诚就成灵了。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但是这个道的修养、这个诚的修养,“非自成己而已也”。不是自私自利,只想我道修成功了就好哦!要利他、要利人,“所以成物也”,必须自修成功了,要救世利人,使人人都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不但要成人(别人),还要成物;乃至使宇宙里头万有,都使它变成圣人同一气象、同一境界。所以“成己(就是)仁也”。所以什么叫仁道仁慈?一个人对自己都不爱惜,嘴里讲“我是仁慈别人”,那叫做吹的,那叫做吹牛的。你先把自己弄好一点,这就是仁道。然后自己成功了,仁道完成了,才是大智利人,那是“知也”,大智慧。你自己都没有过活的本事,你怎么样去到苦海里头救人哪?所以要成己以后成人。这是“知也”。 

“性之德也。”能够自利利人,自己站起来而利他,这是仁。“天命之谓性”,人性的真正的道德、真正的人性的光辉起来了,这才叫做内外合修。所谓自己是内、修内;发而用之,救天下、救社会、救众生,是修外。“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那么到达了这个内外兼修成就了,无往而不利。你出家当和尚也好,在家当“尚和”也可以,那无往而不利。处处有道。你成圣人也可以,成小人也不错。小人之道,在小人里头当圣人,此乃君子也!就是到达这个境界。所以诚是这样的重要。下面这一节还是讲诚。但是下面太多,一下讲不完,切到一半不大好。所以我们今天早个六分钟。


中庸讲记下一篇:中庸讲记14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