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南怀瑾老师 > 南师著作 > 中庸讲记
中庸讲记18
---中庸讲记


我们现在《中庸》讲第三十章: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这是一个人格完成修养的一个标准。也就是说,至诚之道修养成功,中庸的道理,最后我们做结论,内圣外王的修养成功,上面差不多做了一个阶段了,到了三十章是总结论。修养成功就是圣人的境界,拿我们普通讲就是得道了,悟道、修道而成道,是圣人境界。圣人境界有几个条件:第一,这个人何以能达到如此的圣人境界呢?他修养的方法是——至诚,就是中心。至诚怎么来的啊?就是明心见性,明白自己的本性以后起修,这个至诚的这个境界,中间讨论了很多,我们最后做结论。那么佛家道家说人修这个必须要有根器,这个根器并不是说谁有根器谁没有根器,个个都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修到了成功,把这个根器、自己本性的智慧发得更大,所以到了圣人的境界自然是什么?“聪明睿智”。第一个是聪明,绝对的聪明,这个聪明是怎么来的呢?“率性之谓道”,由本性而发起来的智慧;不是后天的思想出来的,也不是靠眼睛耳朵观察出来的;就是普通现在讲“无上的灵感“。慧知,有人念“睿智”,我的口音念“慧智”念惯的,那么现在国语念“慧智”、“睿智”我搞不清了,我没有读过国民小学,现在的国民小学没有念过。“聪明慧(睿)智”,睿智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智慧,最高的、无上的、不思而得、不勉而中,那一种智慧是“睿知”。靠思想意识分别出来的——不是!所以聪明是聪明,睿知是睿知,绝顶聪明还不算睿知;得道的智慧,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谓教”这个智慧。“足以有临也”,有绝顶的聪明,绝顶的智慧,这个样子,“临”是到达,才会到达。等于中国的禅宗,唐代以后,所以禅宗是接引第一等的上上智的人,还不是大乘的根器——上上乘的根器,所以真正的禅宗,颇不容易谈,也等于《中庸》说:“唯天下(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足以有临也。”才够得上达到这个程度。 

那么不单是要聪明绝顶、智慧绝顶到这个程度才能谈“道”,胸襟、气量这个修养,要“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这个人啊,胸襟宽大;“裕”,厚道,非常的厚道。什么叫厚道呢?是说做事情不做绝了,说话不讲绝话,做人不走绝路,宽裕。温和的,“温”;“柔”,柔软的。这个柔软并不是说没有脾气,讲话都细声细气,走起路来腰是杨柳腰啊、三扭的,这样叫“柔”就不对了。讲他的个性,对于人包容、宽厚,那么在佛家来讲这个温柔就是慈祥,非常慈祥的。这个样子,“足以有容也”,才能够说内证以后啊,包罗万象。 

那么在座有许多出家学佛的,这个就是大乘道菩萨境界,那个气象、那个精神。假设塑一个菩萨像,就是这样:聪明睿智,宽裕温柔。那么光是温柔到极点,温柔得变太太变小姐了,变圣母了;“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做起事来,发展到外面,他的行为,发愤图强,非常刚劲。刚毅跟温柔两个是相对的情形,温柔讲内在的性情,温柔指对人,饶恕人家;刚毅是对己,处理事情绝对是严肃的,有决断,因为有智慧一定有大仁大勇有决断,所以说“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什么事情有它一定把握住的中心。“执“,有把握,有他的中心。这样子光是温柔的人啊,就没有中心了;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 

“你下楼吗?” 

“可以。” 

“上不上?” 

“要,也可以嘛。” 

“你究竟上不上、下不下呢?” 

“没有关系。” 

我常常碰到有这样的同学,站在前面讲话,讲完了:“你完了?事情问完啦?”“问完了。”“那没有事了啊?”“没有事了。”没有事他也不走。“你还有事没有?”“大概没有了。”“究竟有没有?”“没有了。”“没有好了。”“是啊!好了。”哎,他还不动!(众笑)这真要了命!我在前面经常碰到这样的同学,那就是有时候真想拔拳给他一拳绷开了!哎,你究竟有没有意志嘛?!你说,“这个事情问完了吗?”“问完了。”“好了,还有问题没有?”“没有问题了。”“没有问题请了,我还有事啊!”他也不请,呵,“没有……啊,啊……”就是这样。嗨!那真是!这叫做温柔,这不是要了命吗?这就是我活生生看到许多同学们,你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千万注意啊!这样的派头我不发脾气,那我自己都很佩服自己太好的修养了,没有“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把他抓到了。这个是做人的态度,形色、态度,“发强刚毅”,很有决断、大丈夫的精神,是则是之,非则非之。他一说话,“还有事没有?”“没有事,再见!”可以走了嘛!有事,你再讲下去嘛。比方啦!就是这个比方,“发强刚毅”,“宽裕温柔”,就是说做事方面。 

那么,自己个人的修养呢?内外的修养,随时随地——“斋”,心斋,心里头就是学佛的人无分别、无妄想、无烦恼、无杂念,这个谓之斋,叫做“持斋”,中国的《礼记》中国文化所谓“斋心”,就是这个叫“持斋”。吃素不叫做“持斋”哦!吃素是吃素。所以这个“斋”,持斋。这个“齐”字,古代通这个“斋”。“庄”,随时自己是庄正的,中正。人品平常是这样子。此心什么叫“中”呢?顶天立地。什么是真正的中呢?我们青年同学哪一位有答案?喜怒哀乐之未发之前谓之“中”嘛!学《中庸》上面就告诉你,就是学佛讲:空的。空不是没有东西——空灵的;心如明镜台,明镜也非台,这个是中的,“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不是开头都讲过?这个问题应该立刻答出来,什么是中?喜怒哀乐未发,一念不生处,这个是正念。正是什么正?是中和的“和”,发而皆中节,起心动念处,无私、无邪,就是正。所以,“斋庄中正,足以有敬也。”这个样子才真所谓做到做人处事内外至正的一个心情。这个至正呢?也就是“戒”,等于佛家所讲的戒。 

那么学问方面,“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要有思想,有头脑,言语文字样样第一等,很高明。“文”,包括一切文章,哲学的、宗教的、科学的,都属于人文文化的。“理”,理就包括礼义那个礼,一切的道理,所有绝对的逻辑的思考。“密察”,非常精细,读书也好、做事也好非常精细,精细很难哦!像在座的年轻同学们每一个人都很聪明,大部分现在的青年都是将来最后自己给自己一幅挽联,你们到了八十岁以后会给自己写幅挽联:一生误我是聪明。下面一句,都不含灵光的,都对,现在人就是聪明。聪明啊,浮华,做不到“文理密察”。要“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他才能够分别一切的是非善恶,处理事情对不对。 

好了,我们现在晓得,一个有道之士,修养几个条件:聪明睿知、宽裕温柔、发强刚毅、齐庄中正、文理密察,五个条件。也等于你看,我们拿来做宗教比较哲学来看,佛家菩萨要修五明,一个菩萨道必须要五明:内明,就是齐庄中正,文明密察这些都是因明,等等,都要会。总而言之,这许多都有相通之处,菩萨道的精神,拿比较宗教来讲,圣人的境界、学问之道,要当圣人必须要具备五个条件;换一句话说,你明白了、发明了自性,悟了以后,以至诚之道来修,修成功的人最后必然是如此,这五个条件都会具备。有一样没有做到,换一句话拿佛家来讲你没有证果位,没有达到圣人境界,没有受用,你这个道没有上身,没有到身心上来,没有用。那就是思想,变成思想、空洞的思想,就是等于一般讲的哲学,都是空洞的思想,对外的;身心起不了影响,起不了作用,毫无用处。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那么,然后再有一个、第六个道理:“溥博渊泉,而时出之。”到了这个修养境界,得道的人,成了道,那他的智慧内外都成就了。“溥”,普遍的,像大海的水一样铺满;“博”,非常深厚,学问也深厚,人品也深厚。他的智慧如源泉一样无穷无尽,如深渊一样深不见底,智慧的境界如泉水一样源源而来。“而时出之”,他说那个智慧、道德的光华怎么来?它随时随地自己内在会迸发出来,不要你去找。那么我们拿比较哲学、比较宗教来讲,譬如六祖悟了道以后,六祖对他的老师五祖讲,五祖就问他你怎么知道?六祖就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他说我也不晓得啊!我自己心里头常常生智慧,没有学过的、不懂的,都懂了,常生智慧。神经病的有时候也都懂了,那是不对的。这就是“溥博渊泉,而时出也。”随时随地那个智慧道德境界爆发。 

那么他下面解释“中庸”的道理,《大学》《中庸》要求,所以古代的领导哲学,在中国上古的历史,要求一个国家领导人就是“内圣”,里面是圣人,得了道的;“外王”,外面出来治天下,那就是佛经上讲的金轮圣王;金轮圣王还不足以比,佛经上讲金轮圣王里面没有内明,《大学》《中庸》的这个圣王是有内明的,得道的,在《华严经》的境界上,十地菩萨以上、等妙二觉文殊普贤的境界转生,才能做治世的帝王,就是这个境界,内圣外王。所以他的智慧,下面形容他: 

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他说这种内圣外王之道修养成功了的圣帝、名王,他的智慧“溥博”,如天一样高远,那个境界之高远、之伟大,他的智慧那真是李白的诗:黄河之水天上来。不知道这个源头哪里来的,那个智慧之大,“渊泉如渊”,所以啊,使人们,“民”就是人们,使人们看见而莫不敬,对他肃然起敬;“言而民莫不信”,他说的话别人会信仰;“行而民莫不说”,他所做的事都是老百姓们、人们所欢迎、所同意的,自然到达这个境界,所谓大乘菩萨的境界。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这个“霜露所队”的“队”字念“堕”,堕下去的堕,也可以念“队”,堕落的堕。他说:学问,我们求知识,中国文化的读书人,读书是为了修道,不是为了求知识;求那个知识是为了自己成内圣外王之道。成了内圣外王之道,不怕没有学问、不怕没有知识、不怕没有技能,这是中国古代的上古的教育的道理。所以得道的人,学问之道到这个成就,自然声名洋溢乎中国,他不想求出名,那个出名、名声自然——洋溢,洋溢是形容像海水一样,自然飘洋、充满;中国,不是现在中国的国,春秋战国的时候,中原这一带,那个文化以中原为中心,所以中国,所谓中原是河南、湖北的一小部分、边缘,湖北北部的边缘,由河南到湖北的北部的边缘这一带,所以说“中”,中原地带;西边到陕西、山西的边缘,都是边缘;东边到安徽这一带边缘,中国的中心,等于中国地理像一个鸡蛋一样,就是那个蛋黄的圈,是中原地带,中国。“施及蛮貊”,那个时候南方还没有开化,所以像我们南方人都是蛮子,因为是那个时候,没有文化,百越纹身之地,那个时候像我们这种地方的,纹身之地,身上还刺绣的、雕花的,鼻子还挂个圈子,这里弄两个洞,还画的纹身,这里还涂些颜色,身上还是刺起来的,百越纹身之地,这是属于“蛮”。“貊”,就是北方,也没有开发的,西北那一带都没有开发,所以东夷、北狄。他说真是得道的人,不分区域,中原也好、边疆也好,他的道德的感化有那么大的威光,交通所到达的,古代的交通就是两样:船与车,所以“舟车所至”,人力所能够通的,这是古代的交通开发区域,一条江、一座高山就隔开了所有的地区。你看我们这个人类历史的发展,上古的时候,一条小溪、一个山头就把地区隔开了;后来征服了江、山谷,慢慢地嘛,阻碍就是海洋了,到了十五、十六世纪以后,航海一发达,海洋阻碍不了了,这时人类文化的交流更大,区域交流更大,但人类的乱也更乱了。海洋阻碍不了以后啊,还有个阻碍——太空;现在发展到太空也不能阻碍的时候,人类的领域越扩张越大,由山川阻隔到达海洋阻碍,那么我们假设另外写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山川阻碍时代、海洋阻碍时代、太空阻碍时代。太空以后,将来是什么阻碍?还有的。可是人类一个一个圈子在放大。可是那个时候舟车所至,人力所不能通的不谈,只要人力所通得到、天之所盖住的地方、地之所载住的地方,“日月所照”太阳月亮所照得到的地方,“霜露所坠”,全世界,全人类,圣人照人的地方都是这样。我们假设在座很多人研究佛学,你做佛学来比方这个境界是个什么境界?一个娑婆世界、佛世界,一个太阳系统,一大世界,最后一个一个扩大,叫做“日月所照,霜露所坠”,雷霆风雨所能到达,全世界,由小、一个地方开始,慢慢扩大,影响到全世界的圣人,凡有血气者,有血有气有生命的,“莫不尊亲”,说人人对于这个道,对于这个东西要尊重他,要亲近他。所以圣人之道德成就啊,所谓“圣德配天”,他等于匹配的天地一样的伟大,所以我们提孔子的四个字“德配天地”,就是这个意思。不然是光吹牛的。凡是圣人,岂止孔子,释迦牟尼也一样,老子也一样,到达了“日月所照”,太阳月亮没有下去以前、没有毁灭以前,世界人类都要存在,他的思想文化永远是存在的,永远是打进去,“霜露所坠”,他永远是存在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讲圣人之德是可以配天。 

那么何以能够达到这个圣人境界、这个修养呢?下面说: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 

他说怎么样能够修养到这个境界呢?回复转来,中庸的中心、方法,只有一个字:至诚。怎么样做到至诚?“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这句话出在哪里啊?出在《大学》哪里啊?出在《中庸》,不在《大学》,我替你们答。“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这个至诚本身就是方法,没有别的方法。你看做一个人,随便考察一个人,什么是至诚?像孟子说,“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一个人从年轻讲一句话,一辈子我非要把他这句话兑现;对某人讲了一件事,非常守信用、兑现,就是做人的至诚。对于自己立定了的志向,我要做一件什么事,学一个什么,一定要死用功到了底,是至诚。所以至诚本身就是方法,没有另外的方法,可是至诚很难!世界上没有至诚的人,每个人说:“唉,你不至诚,你不诚恳。”他绝不承认!其实严格地大家要反省自己,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个至诚的人。像我们年纪大了的人、老了,老了的人叫老奸巨滑啦,像我一样,老了社会经验多了,看得很清楚嘛,所以青年人谁讲话我都不会信你的,可见老奸巨滑!你青年人一定想要怎样,我一定不信你的,什么不信呢?因为知道人至诚很难,你也不是至诚人,你现在说:“哦哟,老师啊!你要我头我都给你!”我说你慢一点吧!多给我保留一下,多吃几十年饭,以后再给我吧!他现在是冲动的话,头给你,你真的拿根缝衣服的针给他扎一下,“哎哟!”就来了!做不到的,不可能的!不是这一回事啊!比方啦,这是讲比方。我们对自己也是这样,今天立志“我要做什么”,譬如一个人写日记,你们大家都写过的,一辈子写日记天天对自己写,还不拿给老师看,自己写;大概啊,最多写上半年、一年,我也常干这种事。写写啊,譬如说我在山上闭关的时候,我想总要好好写个日记了;到了后来因为天天打坐没有事了嘛,也没有妄念,为了写日记只好下座,尤其是自己对自己不能对不起啊,写个日子,那实际上我也没有动过妄想也没有想下山也没有想出门,哎,“又过一日!”好了,上坐打坐。到了明天下来,今天怎么写?也没有什么呀!又过一日。写了十几天翻翻都是“又过一日”。哎!去你娘的,不写了!(众笑)其实啊,也就是不至诚。至诚啊,尽管一百年不过写三万六千张嘛,就是都是“又过一日”、“又过一日”,过后检查也不过三万六千张的“又过一日”,你就写这么一句又有什么关系呢?对自己就不至诚,譬如拿我来讲,对不对?你们想想看! 

你们有时候,唔!你看过年到,或者是放暑假,来家里带了钱,先跑书店,《生活日记》,《修身日记》,这书好好买一本,这一本一定写三年!然后第三天,笔记本都懒得翻,我想都别写了。你要拿这个事情测验自己。所以至诚之难立,对自己做人、对自己的信用,这一句都很难,何况其他的事?所以对人家的事,像佛家讲发愿,哎呀空话了!谁有发愿?真的一愿发起、真的至诚,他立刻达到成佛之路。没有的!至诚就做到了。至诚的事它会变的,它某一个环境变起来。所以,“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那么什么是大经呢?不是《华严经》、《四书五经》的经;经、纶,就是经纬,经世之道、大道,因为有天下至诚的人,盖天盖地,这个至人之勇的勇气,他才能够修天下之大道,才能成功。 

唯有至诚,“立天下之大本”,就是明心见性,天命之谓性,才见到人性本来。你们大家都学道、打坐,搞几天,哎!一下环境影响你了,一下腿发麻了,一下哎呀感冒啦,算了,本来就这样,“哎呀!我有魔障了。”什么叫魔障?魔障是你推脱的话,魔障你一心就可以转过来嘛。心没有狠起啊,所以永远不会成功的。这一类人啊,我眼睛里头看过的人啊,十个里头就有五双都是这样。有五双半,十个不多啦!十个里头就五双啊,不过我现在晓得有五双半,五双里头还多出半个,所以很难啊!唯有至诚,才能立天下之大本,才能站得住,根本。 

“知天下之化育”,他说,至诚之道,你修养到了、功夫到了,才晓得宇宙间那个生命的力量,生生不已、化生万物、生育万物,所以生命自己可以把握,可以转过来,唯有至诚到了,才能知天地之化育,天地之生机知道了,自己生命上生机知道了,所以智慧神通就发起了。 

“夫焉有所倚?”这句文字懂吧?“焉”是哪里,翻成白话文。唉!修道这个事哪里有个依靠啊?我需要依靠一个方法,哎呀,我在听呼吸数息观啊!我在参话头啊!我在念咒子啊!我在做什么啊!都是有所倚。“至诚之道,可以前知。”顶天立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本身就是!一念一至诚,至诚就是一正念、一定,就下去了,就成功了。所以,“夫焉有所倚”啊!可以说没有依靠、也没有偏差,绝无偏差之处,就成正念。你说我依靠一个方法,依靠他力的加庇,你就有所倚、有所依赖。所以至诚是怎么样?至诚是靠自己。顶天立地。 

他说,所以: 

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所以,到达成道的人这个境界;这个“肫肫”是形容词,像肉一样,很厚的肉,很肫厚,就是很厚;仁慈,很仁厚,不是偶然看到一点可怜啊,动一点“糍粑心”,然后掉几滴眼泪,赶紧跑去拿红药水啊做一点好事。叫他跑山道,就累了,没得意思;叫他有诚心,做不到了。他永远是肫厚,比方;非常仁厚。“渊渊其渊”,他的智慧、胸襟深远,像泉水一样不断的,渊渊,不断地流,细水长流。“浩浩其天”,这个胸襟啊,伟大得像虚空、天地一样。所以,道成功了,仁厚、深远、伟大,自然达到这个境界。他说这个境界,所以修道人,“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上面讲,要学问修养聪明睿知,换句话说人要真正学到,注意呦!做学问不管儒家、佛家学哪一家都可以,你学娘家的都可以,哪一家的都“聪明圣知”,看自己具备的。“苟”,是假设自己不具备“聪明圣知”,而且达乎天德,什么达乎天德?道德的充沛就是天德,“达乎天德”中庸上面已经讲过了,“与天地合德”,“其孰能知之?”哪里能够悟啊?哪里能够证啊?证不到、悟不到啊!换句话讲了半天,同佛经讲《金刚经》,佛说了半天一句话:“修一切善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有善心、福德到了,智慧才开了。《中庸》讲了半天、《大学》讲了半天,“聪明圣知”,要怎么样做到聪明圣知?是“达乎天德者”!他的道德累积下来同天地一样的深厚,那么自然就会悟了。所以要福德到达,自然是成道的境界,至善之道。 

最后作结论,第三十二章,最后一章: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讲道德影响,真正成道的人、得道的人,你随便怎么样,他摆在那里,都会影响你、起作用。但是有一个道理,你看这个人有没有道德修养,第一个,他引用《诗经》上周代的诗,哪一些诗?我们现在不讲《诗经》,你们本书的注解都有,我们不多管它了。只讲解引用这两句诗的原意:“衣锦”,古代的人节省,与我们现在不同,像我们小的时候是这样,像这种衣服单穿不行的。好的衣服,譬如做一件很好的袍子,做起来外面一定要做一件薄的罩袍,罩袍一定普普通通,或者粗布。太华丽的衣服,像我们小的时候受这个教育出身,太华丽的衣服,名贵、华丽、贵重,一穿出去不好意思,罩袍赶快做好,罩袍是蓝布大褂。所以过去的人穿的蓝布大褂的衣服里面有时候一翻一件虎皮袍子,好的一件冬天穿的皮袍现在讲的价钱美金都要四、五万,好的一件皮袍衣服像猞猁袍啊什么的,那还有更好更好的;最差最差的一件也要好几万。但是穿好的袍子、好的华贵的衣服外面穿的都土土的,一定蓝布,不过自然——你坐下来一看,一衬袍,这个人这件袍子很贵、名贵,看得出来。所以中国文化古代穿衣服也不同,现在的人皮袍是要反过来穿的,越好的越要摆在外面,不好的放里头;那个西装裤子,里面一拉,一挂起来不成样子,东一块西一块,缝都没有缝拢的;外面笔挺。这是中西文化的不同。 

所以中国古代啊,“衣锦”穿好的衣服,“尚絅”外面穿一个罩袍、普通罩袍。“恶其文之著也。”为什么上古人这样穿衣服呢?讨厌漂亮的向外面暴露,等于一个人聪明,聪明已经够漂亮了,结果还要玩弄聪明:“你看,怎么样?看来我行吧?”头一歪、眼睛一瞪、一摇,很多年轻人都这样。已经晓得你蛮聪明了,他这样一表扬一下,完蛋了!聪明下面加两个字,结果我要批卷子,一看这个人,手里就写两个字:完蛋!本来蛮欣赏的,觉得这个年轻人好聪明哦!结果他要玩一下聪明——过去了!这就没有意思了。不深厚。你们年轻人特别注意!真有才能的人盖不住的,你遮都遮不起来的,何必要自己表扬呢?别人的眼睛都是亮的,没有瞎过,所以不需要自己表扬。“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 

“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所以君子之大道,虽然一辈子很黯淡,盖不住的。他慢慢慢慢就会发扬光大出来;“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小人爱玩花样、爱出风头、爱表演、爱把握现实,你看他很明白、现实很好——“的然”,就是现在写白话文“的”,“的”字在古文从“日”,“日”部,太阳的“日”部,日上面飘一飘,太阳上面放出光芒,这是说光芒都发了,这是“的”。“的然而日亡”,“的”就是代表这个字,在古文,这个文字的本身就是“很明白”,很明白的。你看到现在的好,慢慢他会真的黯淡下去,一个家庭也好,一个事业,一个人也好,没有真的深厚的道德基础,目前看到他好得不得了,你把自己多打打坐,保持长生不老,眼睛拉长点看一看!

我们眼睛看了几十年,哎呀,有许多人看到当时啊,嗬,比太阳还要亮哦!的确亮!——下去了。有道德的人你看那个暗淡、那个可怜、那个凄凉,他永远他的光芒是照燿的,而且万古千秋。譬如讲孔子,譬如讲一般有道之士。所以呀,君子之道与小人之道;把握现实的人,不是不对,什么是真正的现实?这个是真正的现实。因为他时间长久。所以“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所以说君子之道有几个:“淡而不厌”。所以学道的人,想研究道,你搞久了以后觉得淡然无味。当年有一个外国同学说:“老师啊,我跟你十几年了,”这么一个同学跟我讲,“我说真的吗?”他说是。我说:对!你是有十几年,来来往往。“我好像在你这里什么都没有学到。”我说:是啊!同学说:“对啊!没有错。那我何必跑来学?”我说:对呀!因为我没有叫你来学啊!(众笑)而且我都叫你不要再来啦!“但是我回过来以后想想,还是你这里好,又要来啊!”我说那是你神经病啊!那你来了以后呢?“我来了以后学学学,我又觉得拿不到东西,又回去了。”我说:你赶快回国啊!——淡;没得东西。但是像这位同学所讲,“淡而不厌”,他想想这个东西啊——哎,又等于我们夏天吃凉拌黄瓜一样,凉粉拌黄瓜,那有什么味道嘛!我是不碰这个菜的。凉拌黄瓜,倒一点酸醋、酱油,我说我不吃,淡而无味。可是你久了以后,很多人我看夏天吃凉拌黄瓜,我经常看都在等这一盘。为什么?我不想吃。我看一下一半了、一下都没有了。哎,证明一件事,“淡而不厌”哪! 

所以交朋友,中国有句老话,“君子之交淡如水”。淡如水不是冷酷无情哦!永远是长流水,永远是这样。所以诸葛亮讲交朋友之道:“温不增华,寒不改叶。”天气热了,春天到了、温暖了,“不增华”不增加一颗花,还是这个样子;“寒不改叶”,天气冷了,也不少一个叶子,松柏一样常青。“温不增华,寒不改叶。”你看松柏到冬天也是绿的,颜色都不变,绿的就是绿的。交友之道、做人之道也是,你好了不来拍马屁、不来锦上添花,好就好了嘛!像我一生因为我很懒,有许多朋友好了,“好了更好啊!”懒得管他了,因为他好了嘛!并不是不跟他俩交往。好了的人啊,运气好了就忙嘛,让他忙去嘛!你不要去啰嗦了。不好,“哎,不好到这里玩嘛!我们还是朋友嘛!”就是做到“温不增华,寒不改叶。”就是“淡而不厌”。 

“简而文”,非常简单、简化——文。自然非常简化,有无比的内容、文章。 

“温而理”,温和,温和就是很多情、很温柔哦!温柔就会多情。多情不合理,没有条理的一味地多情,那糟糕了!那个情就变成魔障了。“温而理”。先休息。


中庸讲记下一篇:中庸讲记19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