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站关注

蒋章元七千字医学雄文入选年度专家文集 易医合参为气化张本

时间:2023-10-07  来源:蒋章元  作者:
        【编者按】为医治病必须确立医学思想,能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成熟有效的治理手段来治难病,救危人,这就离医家不远了。

 

本文作者蒋章元先生在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引领下由研易而入医,十八年来,精勤劳劬,秉岐黄之医道,承仲景之仁术,贯通易与医,构建气化医学思想体系,并将气化医学思想贯穿于生理、病理、医理、药理和治理的各个医学环节,再将其运用于抑郁症、糖尿病、头痛病、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全身关节退行性病变、梅尼埃综合征、前列腺炎等多个疑难慢病的治疗,均获得突破,取得佳效,全面体现中医气化学的优越性,而被患友拥戴,称其为“气化医家”。

 

今年初春,第四届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聘请蒋章元先生为专家委员会委员,并邀请他在该会年会上作学术报告,于是就有了《易为中医气化鼻祖》这篇医文的诞生和会上亮相。春去秋来,国医大师、吉林中医药大学南征教授爱才如命,慧眼识珠,推荐本文特别入选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本年度《专家文集》,为雄文添翼,更完成了蒋章元先生作为该会资深会员的一份使命。

 

 

 

摘  要:

 

天人合一合于气化。气化之理始于易而扬于医,易含之自爻而卦,自八卦而六十四卦,医得之自浮沉升降而循环周流。气化者,医之大道也,其源若何,不亦说乎?

 

本文根据自然大宇宙,人身小宇宙的中医理则,站在易学象数派的立场,从易之象也就是卦象的构件爻气运动入手,深入分析爻气的形态和属性,爻变的运动和气化,剖析卦象内部阴阳二气变动不居,周流不息的永恒规律,从而揭示卦象反映自然现象的内在逻辑。

 

气化始于易,易医气化一,气化是联系易与医的脐带。本文再以《黄帝内经》的人体阴阳气化理论,论述人体阴阳和卦气阴阳的一致性,揭示气化理论在《易经》和《黄帝内经》二者之间的内在固有联系,说明气化理论���源于易,《内经》的气化理论只是《易经》的承扬和发展,得出易为中医气化鼻祖的结论,从而把中医学气化理论的历史前推6000年,以增强人们对中国固有医药文化的自信。

 

关键词:爻气,卦气,气化。

 

易为中医气化鼻祖

 

蒋章元

 

气化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为了研究气化形成的历史,溯其源,明其流,上索远古,下求《内》《难》,探幽发微,引《易经》卦气之醍醐,为《内经》气化来灌顶,提出“易为中医气化鼻祖”的论断。本文从《易经》卦象的爻气、阴阳交变、易医同理、易祖医宗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说明,《易经》为《黄帝内经》《难经》气化理论的肇始。

 

易韵万余春,医理几度秋?中华医药文明是世界古老文明。追寻中医气化学说的本源,还其本来面目,续先哲之慧命、传医脉之香火,以还我们欠中医气化思想历史的6000余年学术旧账,需从群经之首的《易经》、群学之源的易学中吸取养料,丰富自己,提升自信,十分必要。

  • 气为万化之本
 

气是万物之能,万化之本。

 

阴阳是天道之象,哲学之源,科学之母。

 

气化是天地之交,阴阳之变,运动之谛。

 

这三句话,是我对气、阴阳、气化三者的认识和概括。

 

气的源头在哪里?阴阳气化的运动规律又如何?

 

南怀瑾先生提出“气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如何?先要了解了气,才能初步了解生命中的能量及其作用”(《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黄帝内经》用气来认识一切与医学有关的事物。一个“气”字,贯穿《黄帝内经》乃至中华医典的始终。《黄帝内经》162篇,有近800处提到气,以气组成的气名称,更有近2000处,可见气在《黄帝内经》中的重要地位。

 

阴阳的本源是气,阴阳的运动变化的过程就是气化。阴阳运动,是指阴气和阳气的运动形成的气化运动。气化,是阴阳运动最基本的运动方式。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运动,都包含着阴阳运动,离开了阴阳气化,运动就不复存在。

 

易言阴阳,医也不离阴阳。气化之理,最早藏于《易经》,气化这个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它是易学和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密钥。中医的气化,是指气的运动变化及其伴随所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在自然界,气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无形有征。具体到人体,气化就是体内气、血、汗、津、液、精、浊等流动物质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人体依靠气化来生生化化,维持生命。

 

钱学森先生以科学家的睿智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总代表”“气一元论是阴阳学说的根基”,他甚至还说“阴阳之气和气化运动是万物运动的最基本原理”(钱学森《中医与之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同理,气是物质的,气是运动的,气的运动产生的气化是有规律的。故此,我说气为万化之本。

 

  • 卦为阴阳立象
 

中华文化,肇始于《易》。真人孙思邈说:“不知易,便不足以言太医”“《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备急千金要方》)《易经》告诉我们:“一阴一阳之谓道”。对易之爻象和卦象,很多人往往只知其外,而不知其内,正如《易经》所言“百姓日用而不知”。

 

     天地之间,惟阴阳二气。如何把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阴阳之气给表达出来,记录下来,传承开来?上古时代,在文字尚未发明的情况下,以伏羲为代表的先哲们,以超能的智慧,抓取虚空中气的虚象,发明专有符号“爻”为基本构件,以“爻象”和“卦象”的实象来呈现,使虚空中动态潜形的气,变成笔下静态可见的“卦”,实现一物两象,创制了八卦和六十四卦,反映气的阴阳在虚空中的运动状态。

 

八卦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分别表示天、地、雷、山、火、水、泽、风等八种自然现象。它是《易经》的基础卦,这种三爻卦也叫经卦。给三爻卦进行错宗复杂等变异,就形成六十四个六爻卦,或称别卦。其中乾坤两卦最为重要。

 

以乾(☰)坤(☷)两卦为例,我们来分析卦象的结构和气化的意蕴。

 

这是乾卦(☰),由三根阳爻组成,由下而上,由内而外,每一爻代表每个“时”与“位”的阳气。

 

而坤卦(☷),则由三根阴爻组成,由下而上,由内而外,每一爻代表每个“时”与“位”的阴气。

 

其余六卦,它的爻象的组成原理,与此相同。具体地说,就是卦由爻组成,每一爻,都表示一种运动中的气;爻又分为阴爻(- -)和阳爻(—),分别代表阴气和阳气,正所谓“卦有六爻,爻主一气”(《易纬•是类谋》),赋予气的两种不同性质。爻的出现,无形的气就成了有形的象;爻的有序叠加和组合,构成了爻气运动,就产生了卦;卦的有序排列,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气化,就有了直观的外化标志——卦象。所以,爻气形成卦气,卦气形成卦脉,以爻气的性质来反映阴与阳的交互运动和相对存在,表达天地造化的运动过程。

 

八卦垂象,高居圣境,孤傲高冷,涵盖万千气象;诞生至今,无人能撼,牢牢矗立在哲学巅峰,其智慧光芒,历万年而不朽。

 

爻象和卦象是人类对宇宙万物阴阳二气最早、最简洁、最贴切的有形表达,也是记录气化思维的源头和肇始。这就是卦为阴阳立象。有了这个“象”,我们就可以继续探寻它背后存在的“理”。

 

  • 易为气化立极

 

所谓立极,就是树立最高准则。易为气化立极,就是《易经》给天道阴阳气化和社会人事之理树立最高准则。天道阴阳气化的准则,最早确立于《易经》,试以《十二辟卦图》为例,进行说明。

这张《十二辟卦图》中的12个卦,为六爻卦,每卦由两个三爻卦组成,它是三爻经卦的发展。

 

   《十二辟卦图》通过十二个卦象的有序排列,对天道阴阳二气运行规律进行布局和表达。这里,我特别说明一下,据记载,这是西汉时期的易学“象数派”的创造,本文也是遵循“象数派”的易理原则,而“义理派”的易理原则并没有涉及,请别把两者混为一谈。

 

这个《十二辟卦图》结构由六层组成。

 

第一层,太极。用渐变的黑白两色,表示一年或一日当中不同时间和空间,阴阳二气交互变化的内在动态平衡规律,代表阴阳二气消长盛衰的渐变过程。

 

第二层,卦名。是十二个辟卦的排列。其中阳升六卦:复、临、泰、大有、夬、乾;阴降六卦:姤、遁、否、观、剥、坤。阳升与阴降闭合成环,形成阴阳二气的周流。

 

第三层,卦象。就是复、临、泰、大壮、夬、乾、姤、 遯、否、观、剥、坤十二个卦象:

 

   

《易经》复卦《象》辞说:“先王以至日闭关”。“至日”,就是冬至和夏至日两个日子;由冬至一阳生,到夏至一阴生,形成一年十二个月阴阳二气的彼此消长循环运动,反映气候的寒热周流变化。

 

第四层,地支月令。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十二地支,配以一年十二个月。

 

第五层,律吕。就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等12音律。

 

第六层,节气。就是一年四季二十四个节气,分别代表阴阳二气在一年当中的消长盛衰的渐变过程。

 

《十二辟卦图》里面所列的每一层,都有自己独特的含义,但是它们有一个中心,就是阴阳二气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运行的固定标记,严密有序,不能错位。

 

陈抟老祖在《正易心法注》里说:“天地万物,理有未明。观于卦脉,理则昭然”“卦脉,为运动流行自然之理也。卦脉审,则天地万物之理得矣”。卦脉,就是卦爻与各卦之间的阴阳气化运动。揭开《十二辟卦图》的层层外衣,我们知道《十二辟卦图》的本质,表达的是阴阳二气以圆周运动的方式,进行气化运动的图例。

 

《易经》里面虽然找不到“气化”两个字,但从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知道阴阳二气的升降消息、变动不居、原始返终、周流六虚的不息循环,贯穿于《十二辟卦图》的全过程。

 

阴阳二气的盛衰消息、流动不居的运行规律,反映了在一定的宇宙时空阴阳二气周流循环的轨迹,为自然界气的运行即气化,界定了最完美的准则。它每一个时空节点的气化表达,都反映自然现象背后的实质——气化运动。这种运动的整体观、动态观和平衡观的并列,整体恒动,亘古不变。其唯物的自然观、人文观和哲学观,既具象又抽象,既宏观又微观,既科学又超科学。为人们探索宇宙,了解天道,明晰宇宙运行的法则,开启了简洁形象而又灿烂的文明之窗。

 

我们通过卦象的研究,分析了《十二辟卦图》的表现形式、运行原理。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领悟到它背后的“数”的规律性,这就是我“易为中医气化鼻祖”观点的方法论。我有“半部易经识宇宙”的诗句,所悟得的循环真谛和气化密码,都藏在易里,今天终于给揭示出来。易为气化立极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 易医气化一如
 

   《易经》卦象反映气化的在天之道,而《黄帝内经》阴阳运动反映的是气化的在人之道。《内经•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说明天地精气聚散的运动,构成了人的生命特征。

 

虽然气在宇宙、在人身、在药身,有名而无形,但是一个“气”字,贯穿《易经》《黄帝内经》《难经》和《伤寒论》《金匮要略》乃至中华医典的始终。《内经》中的无极、太极、阴阳、三才、四时、五行、六淫、七情、八卦、河图、洛书等中医哲学的核心思想,其精神实质无不与气化息息相关。

 

气化,就是气的化生变化,有气才有化。《内经·灵兰秘典论》气化一词甫一出现,就明确表达了它的功能:“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说明人体内的流动物质的流变,是依靠气化来实现的。

 

气是化之本,化是气之变。《内经•天元纪大论》说:“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这些理论奠定了《黄帝内经》气化学说,说明阴阳气化出于宇宙日月,现于乾坤坎离。《黄帝内经》气化学说渊源于《易经》,与《易经》“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一脉相承。

 

有了气,才有气化,才有气化学说。气是万物生发的能量和原动力。人的气息与天地的气息相通一体。人与万物生在天地之间,其生机全部根源于天地气息的消息。易理与中医学理有着天然的贯通联系,《易经》阴阳二气的运动,化生万物的观点,为中医气化学说奠基。《易经》和《黄帝内经》在气化思维上,除了时间上的先与后,表达上的隐与显,处所上的天地与人体,涵盖数量上的万事万物与人类单体等不同之外,二者的同气性、对立性、互变性、兼容性、运动性上的不可止性、不可逆性等等,完全一致,其盛衰消息、盈虚升降的实质,别无二致,异曲同工。

                   

还有,南怀瑾先生说:“天人合一”就是“把天地间固定的运动规律活用到人体的运行法则上来”(《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气化贯通天地大宇宙和人身小宇宙,天地阴阳之气的顺逆决定人以及万物的平病与生死。所以我说:气化的自然存在和人体存在的统一,就是“天人合一,合于气化”。

 

我们再来看《内经•六微旨大论》的论述:“何谓气交?……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说明气化是“医经之心髓,救疾之枢机”。

 

《黄帝内经》说“气有逆顺,脉有盛衰”“百病生于气也”,气逆即病。在治病过程中,抓住了气化这个“牛鼻子”,以身体气、血、汗、津、液、精、浊的阴阳、顺逆、虚实的变化为依据,观察分析气化运行的“理”与“数”,由“象”入手,把气化理念贯穿到生理、病理、医理、药理、治理的各个环节,辨证论治,“有是证,用是药”,依气化立方,就会达到效如桴鼓的境界。

 

这一点,在我多年的临床实践和新药研发上也得到印证。我在以外用制剂,治疗过敏性鼻炎、咽炎、梅尼埃综合征、腺样体肥大、甲状腺结节、关节退行性病变、前列腺炎等;在以内服制剂,治疗鼻窦炎、中耳炎、扁桃体炎、偏头痛、糖尿病、痔瘘、鼾症等;以及在抑郁症、帕金森、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难治病和罕见病的治理上,均获得验证。

 

由此可见,治病的核心是调节人身的气化。气生百病病在哪?病就病在淤堵上。出现痛麻胀酸痒涩酥、晕闷昏抖肿怒狂、血湿痰涕汗脓津、幻视幻听恐惧笑、躁虑悲木哭孤烦等等等等的过与不及的病理反应,咱就要首先考虑哪里有不通和逆变?所以在我看来,不管修道,不管养生,不管治病,让身体气脉通顺是第一要务。所以,像“清道夫”一样,判断一个中医的技能高下,就要看他为病人体内打扫垃圾、打通气脉的本事有多大。我临床的8年时间,有效解决十余种疑难慢病,收到来自海内外患友写来的感谢信有300余篇,总字数达到15万字,就是实证。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的气化学说,是对《易经》气化理象数的文字化表达,是将《易经》气化引申为人体气化,并在《易经》天地气交理论的基础上创立的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学说上的应用。由爻而卦,由卦而易,由易而医,取象比类,从虚无缥缈的气,到有形可状的爻,从按序排列的卦,到气化运动的脉,《易经》的卦气卦脉和中医的气化,观察二者的本来面目,探求二者的固有联系,以及二者共同反映的气化理路的整体恒动观,其基础理论的象数定性和精神实质以及运行规律都是相一致的。天道与人体同道,科学与哲学并包,哲学引导医理学,医理学引导医学,天道人道,一以贯之,二者珠联璧合,兼容并蓄,相因相生,无法割裂。所以说,易医气化一如。

 

  • 气化易祖医宗

 

孔子所著的《周易·系辞》记载:“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的创立者伏羲氏,是三皇五帝中的第一皇,大约生活在1.5万年前。他姓风,伏羲二字的意思是气包裹的意思,风与气本来就是一个东西。由此可以联想,伏羲画卦“一画开天地”,这个第一画,也就是第一爻,就是气、阴阳的分界线。

 

再看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庄子在《南华经·大宗师》里的一段话:“(道),伏羲氏得之,以袭气母”,可谓画龙点睛。袭,就是继承的意思;“气母,元气之母也”(《庄子》高诱注)。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伏羲氏与气的渊源。

 

2012年,在浙江金华义乌的桥头遗址发掘出土的陶罐上,发现一个完整的“豫卦”。据考古工作者研究,这个“豫卦”陶片的年代距今约9000年。

 

文有先哲经文论说,实有考古陶罐“豫卦”为证。卦象创制于文字之前,气化的表达方式,是从无形到有形,从卦象到文字的演化过程。那么,卦象内在所表达的气化思维,当然也在文字创制之前,这是其一。其二,有了文字,才能成书。那么,周文王演《周易》,《易经》成书于3000年前的周初,而《黄帝内经》成书在战国至秦汉,《黄帝内经》比《易经》成书晚了近2000年,这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三,从原始的爻气,到卦象的卦气,再到成书后的《易经》中卦与卦之间内在递变形成的卦脉之气化表达,气化理念从产生的年代起,再到《黄帝内经》,已经跨越了至少6000年。所以,我认为《易经》卦象的气化是中医气化的源头,气化的本源在《易经》;中医气化只是《易经》气化在医学上的承扬与发展。气化者,由《易经》卦象肇源,是鼻祖,《黄帝内经》只是支流,是发展。因此,我的结论是,就气化而言,易是祖,医是宗,故言:易为中医气化鼻祖。

 

易与医皆言阴阳,天与人恒存气化,其不二之理,如雨之垂下,风之弥贯,恒久不变。二者共同的基本规律昭示:气化始于易,易医气化一。易为中医气化鼻祖这一医学思想史观的确立,证明中华医学思想的真理之光,早已在人文初祖时代就已经垂世而立,并且一直照耀引领着后世中华医学的蓬勃发展,其对中医史研究向纵深挖掘推进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上一篇: 幽宝 幽门螺旋杆菌赶跑

  下一篇: 乳腺结节外摩内调除隐患

...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