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何 劲
在许多哲人看来,佛学似乎总是与迷信连在一起,叫人难以相信,特别对于从事经验哲学的人来说,佛家的话更是一派胡言。但有一位学人却在研究了二十多年的哲学并在此方面颇有造诣的同时,也断断续续接触了几十年的佛学,始终没有放弃,且以佛法的成就最高,此人便是张尚德先生。当年进入台大哲学系曾师从殷海光先生学习逻辑,并深受殷海光及其逻辑思想的影响研究多年,最后却放弃了二十多年的哲学研究而一心向佛,真是令人不可思议。但不容置疑的是殷海光对其一生的思想历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殷海光不可磨灭的影响-逻辑经验论
虽然张尚德以佛法成就最高,但当年殷海光对他的教诲及其逻辑思想对他的影响都是不可磨灭的。当年张尚德进入台大哲学系,一开始便是跟着殷海光学习逻辑。从大一至研究所一共七年,始终未放弃殷海光所喜欢的经验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一直受他的影响与指导,并遵照殷海光的嘱咐,翻译了《革命的剖析》、《自由的哲学》、《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三本书。不仅是殷海光的学问,还有他做人的方式都对张尚德生成巨大影响。张尚德曾回忆说:「和殷老师在一起,有令人生起严肃、正义感和公道心的感受。」(见张尚德着《到禅之路》达摩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341页)不仅如此,张尚德怀疑了佛法二十多年,经验哲学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他说:
「搞哲学弄成了只相信逻辑与感受经验,不但不相信什么『动地发光』、『轮回』……等等,简直认为是奇谈、乱扯。」(见《到禅之路》第312页)
在张尚德研究佛学的过程中总可看到逻辑经验哲学的影子,作为学逻辑出身的张尚德,自然而然的会运用逻辑经验论的一些方法来帮助他瞭解佛学。他在《到禅之路》中曾说:
「在现代世界哲学思潮中,曾有两股主流性的哲学思想,一是存在主义,另一便是逻辑经验论。这两股哲学思想,方向虽然不同,但都强调是什么就是什么『What is what』。(见《到禅之路》第363页)
我自从那年二月参加南师怀瑾先生的禅七后,决定以是什么就是什么的亲身经历继续印证佛学所说的种种理论。」(见《到禅之路》第364页)
在他积累了二十多年写成的第一篇佛学论文《金刚经的思想结构》中,他更是引介逻辑经验论为其方法论。这篇文章中,他运用逻辑的躬行实践法和套套逻辑法以及辩证法和超验心理学来了解金刚经的思想系统是如何展开的。
二、虽为师生却走向两条不同的道路-自由主义与宗教佛学
受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为科学、民主、自由奋斗的理想的影响,殷海光走向自由主义的道路,成为台湾着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他的一生都在矢志不渝地追求他的自由主义的理想。殷海光在谈到自己对自由主义思想的理解时说:
「在一方面,我向反理性主义、蒙昧主义、偏狭主义、独断的教条毫不保留的奋战,另一方面,我肯定了理性、自由、民主、仁爱的积极价值│而且我相信这是人类生存的永久价值。」(殷海光《自叙》,见卢苍纺《殷海光选集│政论篇》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88年版)
殷海光在病中曾对张尚德说:
「你我都是在这时代极困难的过程中奋斗出来的人,但因气质和生活史的不同,所以你我两人有许多不同的发展。」(见陈鼓应《春蚕吐丝.病中遗言》台湾远景丛刊88第65页)
出于人生究竟为了什么的困惑,张尚德从逻辑经验哲学转向佛学之路,成为台湾屈指可数的佛学专家。人生究竟为了什么,为什么人生来就有着无尽的烦恼却始终得不到解脱。满怀着对人生困惑的张尚德,他在十六岁当兵六年后,因为听说哲学可以解决人生的问题,拼命自修读书,终于以高分考取了台大哲学系。
他大学二年级时,一次偶然的事件,使他开始接触佛学。当时他因参加全国大专学生佛学论文比赛,以一篇〈八大人觉经研读心得〉获得头奖而与佛学结下因缘。从此,他对佛学生成极大兴趣,在研究哲学的同时,对佛学也是依依不舍。他在研究所毕业、硕士论文考试时,与通儒方东美老师曾有一段有趣的对话。
方老师问:「你的论文是有关经验哲学的,为什么又喜欢禅宗?」他反问方老师说:「您问的是理论方面,还是事实方面?」方老师说:「两者都有。」他回答说:「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吗!」方老师会心一笑!(见《到禅之路》第342│343页)连他的回答也带着佛家的语气,真是妙极!妙极!张尚德多年潜心研究经验哲学,希望从中查找对人生困惑的解答。然而,在致力于哲学研究多年以后,他发现自己仍然在困惑中打转寻不到出路,因而痛苦不堪。他曾这样描述他当时的情形││:
「研究哲学二十多年,东西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在理论上东抓西摸,现实上瞎撞盲动的结果,用『身心俱疲』都不足以形容我内心的落寞、无奈与不安。」(见《到禅之路》第306页)
也许是缘份已定,就在他迷惘、犹豫之时,他参加南怀瑾老师主持的一次“禅定”活动,并在活动中真正地了悟了禅。这次「禅七」成为他人生中的一次重大的转折点。由此,他最终放弃了哲学研究而一心究佛。
经过多年对禅的感悟与研究,他成就了禅的最高境界│禅的超越性。
「禅是超越一切的,超越的本身也要超越,它透过禅定,超越我们的见闻觉知,超越意识,潜意识,甚至超越生命的根根。」(见张尚德等着《禅的超越性》达摩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15页)北大的名教授张岱年先生对此赞不绝口地说:
「儒家是『极高明而道中庸』,而禅宗则是『极高明而道超越』。」(见《禅的超越性》第109页)
超越烦恼,超越一切,甚至超越生命自我,而使生命获得绝对的解脱,这正是张尚德半辈子所寻求的答案,在哲学中没有查找,终于在佛学中查找了。
三、殊途同归-对最高善的向往,与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现实的社会,人们总是忙忙碌碌,不得安宁,为生存、为金钱、为权力、为爱情、为红尘中一切俗事而烦恼、痛苦,带着一颗空虚失落的心灵而醉生梦死。
殷海光在其晚年表现出对世风日下极度的忧虑││
「我们正处在一个转型的社会,我们的文化在蜕变中,而且这个世界是这样的扰攘不安,差不多的人实实在在说来心灵都是失落了,失落在街头,失落在弹子房,失落在电影院,失落在会客室里,种种的失落。」(见《春蚕吐丝.人生的意义》第142页)
多么惊人而又真实的道白。也许正是如此,他开始反省自己,重新思考中国常规文化。殷海光先生在其晚年对中国文化的看法,由对糟粕部分的批判,转而对精华部分的欣赏。他的宗教信仰观念也由对宗教毫无兴趣转为从文化层面上对宗教做比较研究。将自由主义融入到他的宗教信仰中,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观。作为神的信徒,他所信仰的神不是常规和一般意义的,不是有一个具体形象的,而是爱、同情以及与自然的和谐。他表现出的对社会前途与人类命运的关注,对真善美的追求,燃起他生命中更灿烂的火焰。他曾说:
「要人生完美,必须透过生物文化层再往上升。生物文化层满足了,我们还要真善美、理想、道德,这样人生的道路才算完成。」(见《春蚕吐丝.人生的意义》第149页)
也许是受殷老师的自由主义的影响太深,虽然张尚德最后放弃哲学研究转而向佛,追求禅的超越性,但实质仍在追求自由。禅要超越一切烦恼,超越一切,不正是对自由的向往!虽然殷海光最后追求的是人的心灵的自由,而禅表达的是对“佛”的向往,但两者对自由的吶喊却是一致的。张尚德的自由是在精妙的融合了中国常规的儒、释、道三家的精华的基础上,引进西方自由主义的真谛,两者有机的结合,互补互用,从而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自由观│禅的超越性。他时时为人们的不超越而担忧。他说:
如果我们不超越,设若生命陷在不超越中,则生命便会起种种问题,有了问题便会入释迦牟尼佛所悲叹的:『众生实至为可怜悯者』!我们为什么这样可怜?因为我们被自己的六个大毒『贪、嗔、痴、慢、疑、恶见』所捆绑,生生世世的不得解脱。(见《禅的超越性》第12页)
要解脱,就要下功夫入禅,首先要透过四禅八定(四禅:离生喜乐、定生喜乐、离喜得乐、舍念清净。八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此四定是与四禅合,谓之四禅八定。)来入禅,有了这层功夫继续修炼达到十八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性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继续一步一步往前修就成就了《金刚经》所说的无四相(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成就了无四相,便能『无所住而生其心』了。这时我们的生命就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了,就可超越而不超越,不超越而超越了。这时也就是我们的生命便掌握了绝对的真(法)、善(报)、美(化),这时佛所说的法报化三身合而为一了,也就是绝对的真善美合而为一。入乎这种真善美,又舍掉(超越)这种真善美,入而不入,舍而不舍,不入而入,不舍而舍,那就是真超越,真正的禅了。(见《禅的超越性》第16页)
张尚德经过多年的佛学研究,了悟了禅的超越性,并希望以此来帮助人类超越一切烦恼以获得绝对的解脱,从而使人类社会得到永久的安宁。
张尚德先生从怀疑佛学到接触佛学,从而最后悟佛,他的心路历程是一条曲折复杂的道路。张尚德由肯定中国的常规文化,到将佛学与中国常规的儒、道两家的精华相融合,并引介西方逻辑经验论对佛学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与重构,从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禅学。这对传承、发扬中华常规文化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更是值得称道的。
-------摘自[中國人是真的]一書附錄 (当当网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