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无垢称经赞卷第四(末)
经尔时世尊(至)问安其疾。
赞曰。此第四命苏达多。初命。后辞。此初命也。苏达多者。此云善施。善济孤穷。心无所吝。故名善施。旧云善德。名义稍乖。
经。时苏达多(至)诣彼问疾。
赞曰。下辞有三。此总陈道屈。渠设财会。世福。教法施因令祈出世。道穷理屈。故辞不堪。
经。所以者何(至)期满十日。
赞曰。别显理穷有二。初征。后显。显中有二。初陈已事。后显他辞。此征及陈已事也。祠者祷。会也集。财食俱倾。祈祷胜果。众集一处。故名祠会。不简缁素。故有沙门婆罗门等。不择正邪。故有外道。不简贫贱。故有孤独乞人。无父母曰孤。无子弟曰独。心祈世福。故限七日。期者退也。
经。时无垢称(至)财施祠为。
赞曰。下显他词有四。初总劝舍财命修法施。二别显法施众行之相。三二百梵志皆发大心。四善施欢喜璎珞等施。此初文也。祠会之法。汝今不当。应设法会。而舍财祠。
经。我言居士(至)法施祠会。
赞曰。自下第二别显法施祠会之相。于中有三。一问。二答。三结胜利。此为问也。
经。彼答我言(至)法施祠会。
赞曰。此答有三。初总答。次自征。后广显。此总答也。时无前后。显心平等。行一一因。招大利果。供养一切。显因境遍。果亦大故。
经。其事云何。
赞曰。此自征。
经。谓以无上(至)引发大舍。
赞曰。下广显。有三十二句。分之为五。初四无量行。次六到彼岸行。次三等持行。次九杂修行。后十次第行。此即初也。说菩提乐相与众生名慈。由说智觉引大慈故。解脱苦相。引发大悲。拔众生苦。令得解脱。由说涅槃引大悲故。旧云。以敬众生。拔苦敬。仰令解脱故。欲令众生善皆随喜。引发大喜。旧云。以持正法起于喜心。应在舍中令离之尔。其正法者。教理行法。于此正法。拟令摄受。又拟令于果法正智引发大舍。令舍贪嗔痴。而摄受正法故。旧经文别。义意微同。
经。以善寂静(至)波罗蜜多。
赞曰。次六到彼岸行。令诸众生除悭贪等。善能寂静调伏心行。引于布施。化犯戒者。引于净戒。
经。以一切法(至)波罗蜜多。
赞曰。若有我者。不能堪忍。见大苦故。故无我相。引发堪忍。执著身心。不能精进。生疲倦故。远身心相。即能精进。不惮劬劳。
经。以其最胜(至)波罗蜜多。
赞曰。无漏七觉。必依静虑。故为觉支。引发禅定。旧云菩提。菩提分也。闻佛二智。拟当证故。引发般若。
经。以他一切(至)引发无愿。
赞曰。此三等持行。见有众生。不能化度。度之不坚。观我如空。故能常化。故以化相。而引发空。有为有相。乱扰心神。为对治此。引修无相。旧云不舍有为。与此相返。菩萨恒于欲色二界。随类化生。名故作意受生行相。引发无愿。本不愿求三界受生。名故作意。
经。以善摄受(至)引发无慢。
赞曰。次九杂修行。力有二种。一思择。二修习。以将摄受正法行相。而引思择修习二力。命根有二。一世命根。第八识种。二胜命根。谓慧种子。善修摄事。随其所应差别行相。引此二命。旧文稍别。菩萨持戒。于诸有情。心不贡高。如奴如仆。如栴荼罗。如孝子等。故如仆隶。引发无慢。
经。以不坚实(至)引发正念。
赞曰。生死有漏财。名不坚实。出世无漏财。名为坚实。以此换彼。故名贸易。将不坚实有漏身命财。换取坚实无漏身命财。六随念者。谓佛法僧施戒修。随教缘此。故名随念。由随念此。无漏念生。名引正念。
经。以修净妙(至)引发净命。
赞曰。观无漏法净妙行相。引发意乐信解之心。旧云。于六和敬。起质直心。六和敬者。身语意戒施见。同而相敬。名六和敬。故起质直。义虽可然。文亦全少。正三业相。引发净命。不以贪嗔根发邪命故。
经。以净欢喜(至)引调伏心。
赞曰。以善欢喜。复乐亲近。故能承事一切贤圣。不憎恶人非圣行相。调伏自心。不生忿恚。
经。以善清净(至)善巧多闻。
赞曰。下十次第行也。以善出家。心生信解。常修中道。引发多闻。不多闻者。不识中道。自有多闻非善巧者。有妙慧用而多闻者。名巧多闻。既出家已。故次闻法。
经。以无诤法(至)引发宴坐。
赞曰。阿练若处者。此云闲寂所。旧云阿兰若。即离村外二里有余。空闲之处。由住此处。不与物竞。得修无诤。故欲通达无诤法相。引空闲处坐。拟求佛智。引发宴坐。宴坐定心能生智故。
经。以正息除(至)妙福资粮。
赞曰。瑜伽者。此云相应。教与理。心与境。定与慧。因与果。药与病。皆能相顺。故名相应。师者。学此相应行者。瑜伽之师。名瑜伽师。地谓所依。师所依处。名瑜伽师地。即随所应三乘诸法境行果也。为息烦恼引此诸地。旧经文。总为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及成有情。并严佛土。引发妙福。妙福资粮。招三果故。
经。以知一切(至)妙慧资粮。
赞曰。智者第十波罗蜜多。此有二种。一受法乐。二成有情。为知有情心行差别。而为说法。引后智度。慧者第六波罗蜜多。无差别慧。于一切法。无取无舍。一正理门。即是真如。拟悟入此。而引妙慧。
经。以断一切(至)菩提分法。
赞曰。烦恼粗重。名为习气。诸不善法。皆名障碍。碍胜法故。为断此等。便能引发。及能证得一切善法。一切智智者。佛之二智。一切善法。佛身诸德。为随觉此资粮因相。而能引发。证获修行。一切所修菩提分法。但得菩提因。皆能引摄。故名一切。
经。汝善男子(至)法施祠会。
赞曰。此下第三结其胜利。有二。初结。后明胜利。此结也。
经。若诸菩萨(至)天人供养。
赞曰。此明胜利。心行宽广。名大施主。因祈出世为益甚多。故名为天人普来供养。
经。世尊(至)正等觉心。
赞曰。第三大段。二百梵志皆发大心。
经。我于尔时(至)殷勤等施。
赞曰。第四大段。善施欢喜。璎珞等施。于中有五。一喜施。二不受。三重施。四方受。五获益。此初文也。心无謟诳。名净欢喜。形居卑俗。小故致敬。物以表情。还解璎珞。显心殷重。价直百千。谢德酬恩。殷勤奉施。
经。彼不肯取。
赞曰。二明不受。心无爱著。情异不贪。故初不受。
经。我言大士(至)随意施与。
赞曰。三明重施。慈愍我心。愿必纳受。情无贪著。任运施他。
经。时无垢称(至)难胜如来。
赞曰。四明方受。于中有二。一明受己施他修行。二明事讫说施之法。初中彼二。一明受己施他。二明现其神力。此初文也。不逆来心故为受。显己无著故施他。敬悲两极。故分二施。
经。以神通力(至)难胜如来。
赞曰。明现神力。一睹良田。二见物变。此睹良田也。世界虚幻。故名阳炎。佛田第一。难胜如来。
经。又见所施(至)甚可爱乐。
赞曰。此见物变。与贫贱如故。施佛者变易。故言一分。显随佛者。得出世故。不随佛者。生死如故。空中化现。名为佛土。证人法空。常住法界。一方一台。故言四台。四谛无量。化四生故。庄挍必周。故言等分。平等济拔。无遍傥故。众宝厕细。故言间饰。因此福慧具足成故。悦目赏心。名可爱乐。为诸众生之所宝重。
经。现如是等(至)法施祠祀。
赞曰。下明施讫说施之法。夫施之法。心下必由田胜故胜。田下必由心胜故胜。佛田施心。二俱为胜。悲田施心胜故胜。故施乞人。如来相。无所分别。心胜平等。愿以广大与乐拔苦。普施一切。不求生死三有果报。回向菩提。名法施满。除此不圆。
经。时此乞人(至)正等觉心。
赞曰。五获益也。不退地者。十信第六信心不退。此信不退。增上意乐胜信解也。既得此意。便发大心。
经。世尊(至)诣彼问疾。
赞曰。结答词由卑躬请退。
经。如是世尊(至)问安其疾。
赞曰。下品第二段。后命余类。皆陈不堪。有二。初类命。后类词。此类命也。
经。是诸菩萨(至)诣彼问疾。
赞曰。此类辞也。
问疾品
方便品下。总有四品。隐迹利他中。初一品总叙权。后三品别叙权。上来声闻菩萨别叙昔权。问疾一品。则叙今权。示疾闲斋。方希有问。因对扬而辨道。说慰以济生。此品广陈彼事。故名问疾品。
经。尔时佛告(至)慰问其疾。
赞曰。此品之中。大文有五。初佛敕吉祥。二吉祥承命。三天人随从。四往彼对扬。五时众获益。此初文也。历试群贤。皆词不敢。推能在此。是故命之。梵云曼殊室利。此云妙吉祥。吉者善利。祥者吉庆。言情不测。立以妙名。又济物之神功名吉。祥生集善名吉。利用超绝。复云妙矣。故言妙吉祥。旧云文殊师利。此云妙德。词伪远耳。慰者安抚之异名。问者词征之别称。安抚词征。故言慰问。
经。时妙吉祥(至)难为酬对。
赞曰。下吉祥承命。文意有三。初略谈颇敌。次别显德高。后结答难酬。承威当往。此初文也。士者士夫。假者之号。大者非小。道德尊称。酬者答。对者敌。彼德尊高。难为答对。
经。深入法门(至)觉恶无碍。
赞曰。下别显德高。有十三句。旧有九句。无新经四。已到彼岸。说法界门。知有情根。自在问答。余文少异。义意多同。十三句中。合为六对。初二证真说真德。次二句说俗证俗德。次二句利他自利德。次三句破恶契善德。次二句知根善化德。后二句有智能论德。要先证真。方能达俗。既知此已。便能二利。利益之门。无过破恶而契于善。祸灭福臻。遂能知根善化。道圆智上。辨迅词高。有智能论。诚深颇敌。此中四句。初二句证真说真。后二句说俗证俗。深入法门。能证真故。善能辨说。能说真故。住妙辨才。能说俗故。觉慧无碍。能证俗故。
经。一切菩萨(至)悉能随入。
赞曰。此二句。利他自利。菩萨事业。皆已成辨。能利他故。能入二圣秘密之处。能自利故。菩萨事业。本为利他。秘密真如。证成自利。
经。善摄众魔(至)究竟彼岸。
赞曰。下三句破恶契善。初一破恶。后二契善。能证能说。契真法界。故成两句。此中二句。破恶证真。摄者摄持。摄御摄受。善摄四魔。故名巧便。魔不能魔。故名无碍。究竟彼岸。体即涅槃。解脱生死之此岸故。此真法界。圣者所行。无我法二。亦无种种杂异所执。极为最胜。彼皆已到彼岸故。智能证真。名已到也。
经。能于一相(至)庄严法门。
赞曰。此能说真。言合理故。清净法界。万德庄严。无相为相。故言一相。诸经中说。一切诸法。皆同一相。所谓无相而为相故。能于法界一相法中。说无边相庄严清净法界法门。谓说佛性如来藏法身真如涅槃解脱法界法性等无量法门。说众多德相庄严于一相。言虽多相。仍契一相。故名能说。
经。了达一切(至)最胜神通。
赞曰。此二句。知根善化德。谓根性。行谓意乐。或行谓行相。根之行相。无别体也。由知此根。六通善化。
经。到大智慧(至)无畏自在。
赞曰。此二句。有智能论德。方便者智妙用。趣况。及所归处。故能问答无畏自在。若摧他论。妙达自宗。论式论严。无不解故。
经。非诸下劣(至)所能抗对。
赞曰。下结答难酬承威当往。有二。初结答难酬。后承威当往。此初也。锋者利也快也。由具前德。故非下劣。利言快词所能敌对。或此属前能论句中。下方结文。将为稳便。
经。虽然我当(至)与其谈论。
赞曰。此承威当往。虽然之声。义兼德失。吉祥谦让。云彼高德。我非彼敌。此我失也。我德不当。承威当往。此佛德也。故言虽然。余意可知。
经。于是众中(至)咸作是念。
赞曰。自下第三天人随往。有三。初明心念。次明请往。后正陈去。心念有二。初票。后显。此初也。
经。今二菩萨(至)随从诣彼。
赞曰。此显念也。吉祥无垢。是二菩萨。言思不测。名曰甚深。情用周普。故言广大。所知决定。言胜解也。道清智博。言谈必深。我等为闻。相率应往。率者他领。劝他部领。随从诣彼。
经。是时众中(至)皆请随往。
赞曰。此明请往。佛默无答。明知许之。旧文无请。但云欲从。
经。时妙吉祥(至)顶礼世尊。
赞曰。下正陈去。有二。初禀命敬辞。后正明往。此初也。承威将往故咸起。禀命不轻故顶礼。
经。前后围绕(至)将问其疾。
赞曰。此正明往。吉祥道首。群从皆随。既出庵罗。往问其疾。
经。时无垢称(至)现疾而卧。
赞曰。自下第四往彼对扬。有二。初无垢逆想待宾。后吉祥顺教问疾。初中有二。初逆想。后待宾。此逆想也。合有六想。一以已力。二空室内。三除一切。四无侍者。五置一床。六现疾卧。显自德高。彰下不思议事故。想以已力。显智证真。彰下问答此室何以空故。想空室。显断染恼。彰下普现一切色身及念食等故。想除一切。显超三界。彰下问答何无待者故。想无侍者。显解脱无二。彰下念坐故。想置一床。显念众生。彰下四问故。想现疾而卧。四问者。一问疾源。二问疾相。三问慰喻。四问调伏。至下当知。虽有六想。总有三意。一即寂而用。二证三空。三得不住道。神力用也。空室寂也。无侍者等表众生空。除一切者表诸法空。置一床者。由大智故不住生死。居解脱床。示疾卧者。由大悲故不住涅槃。随顺救苦。
经。时无垢称(至)现疾而卧。
赞曰。此待宾。此中有五。除一切。无侍者。合为一文。除诸所有。并在中故。
经。时妙吉祥(至)独寝一床。
赞曰。下吉祥顺教问疾。有二。初明其所见。后明两共谈论。此初文也。
经。时无垢称(至)不闻而闻。
赞曰。下明两共谈论。复二。初明见轨。后明谈仪。见轨有二。主人先唱。示命进而纳宾。上客后陈。现对扬而莫逆。此初文也。西方见客法示命进。菩萨修行命进问安。皆言善来。喜此来故。而又逆言从来不来。今者乃来。从来见闻。今时创见闻。如世说言。从来不来。今乃能来。极为恩幸。谢此来故。乐莫乐予新相知。欢莫欢予此相遇。由此下文。吉祥答言。若已来者。不可复来。从来未来。如今如来。创来名来。久来非来故。此依事释。又理解云。恐言滞过。拂妄显真。是故复言不来来等。空理义云。因缘世俗。可说有来。彼既非真。即不来来。彼来既不来。此亦不见见。身既不见见。言亦不闻闻。显无妄来等。有真来等故。应理义云。如凡所执。无故不来。因缘事俗。假可有来。彼既因缘。假可有来。无计所执。真实之来。此亦无彼所执之见。而有因缘。假可称见。身既不见之见。言亦不闻之闻。无妄所执。顺俗来故。或真中无相。故言不来。俗里有形。复言而来。彼既真不来。俗中有其来。此亦真不见。俗中假有见。身既真不见。假俗可称见。言亦真不闻。俗中可有闻。体真达俗。故能来也。
经。妙吉祥言(至)不可复去。
赞曰。下上客后陈现对扬而莫逆。有二。初答来仪。后答见圆。初中复二。初票答。后释答。此票答也。依事释言。如是者。顺成彼说。来者向方丈。去者背庵园。又因彼言来乘便谈去。向此来者定背彼去故。若从来已来者。不可复来。但为从来未来至此。所以今来。去亦如是。依理释者。空理义云。世俗谛有。若已来者。胜义谛空。不可复来。世俗谛有。若已去者。胜义谛空。不可复去。故知来去且随世俗。依胜义谛。无去无来。成无垢称不来而来也。应理义云。若计所执执已来者。此体空无。不可复来。若计所执执已去。故知来去皆随因缘假施设有。都无实相。又有解云。若随世俗依他起。有已来者。胜义真如无差别相。不可复来。若随世俗依他起性。有已去者。胜义真如无差别相。不可复去。故知来去皆是世俗依他假立。胜义都无。此举已来。例彼正来。当来亦尔。故不重述。
经。所以者何(至)可施设去。
赞曰。下释答来。依事释者。非已来者可施设来。要未来者。方可来故。非已去者可施设去。要未去者。方可云去。依理释者。空理义云。非世俗有诸已来者。依胜义谛。可施设来。非世俗有诸已去者。依胜义谛。可施设去。胜义空故。应理义云。非计所执执已来者。可施设来。要依他中。诸未来者。可假设来。非计所执执已去者。可施设去。要依他中。诸未去者。可假设去。又有解云。非随依他诸已来者。依真如理。可施设来。亦非随依他诸已去者。依真如理。可施设去。此显依他有来有去。真如理中。无来去。旧云。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与新不同。但可理解。不得事释。亦可言理中无来去。事有未来。今始来故。
经。其已见者(至)不可复闻。
赞曰。空理应理二义虽殊。并准去来。见闻亦尔。
经。且置是事(至)不至增乎。
赞曰。下明谈仪有五。一总彰问疾别问疾源。二问空寂及无侍者。三问疾相。四问慰喻。五问病者调伏心仪。此中意彰菩萨之病与异生别。既尔宁成人法二空。法人既空。应无病相。病既无相。云何来慰。相可知。病者如何自调心意。故是次第。合为五文。初中有二。初问。后答。问中有二。初总彰问疾。后别问疾源。总彰问疾有三。初为五问。二传佛教。三为两问显慰丁宁。此初文也。五问者。一问苦多少。二问命有无。三问界乖顺。界即四大。四问疾轻重。五问病停加。为停停修。旧为加增益因。
经。世尊殷勤致问无量。
赞曰。传佛教也。所言虽少。问意无量。
经。居士此病(至)稍得安不。
赞曰。此为两问显慰丁宁。痊者愈差。安谓平和。病少差不。动心之与气力。稍得平和不。
经。今此病源(至)当云何灭。
赞曰。此别问病源。有三。一问病根源。二问病来久近。三问灭位。久者远。如者喻。此问意云。病生久近。喻如何等。
经。无垢称言(至)生亦复尔。
赞曰。下无垢祥答。不答总征。但报别问。有三。初别答久近。次合答久近及灭位。后答病源。此初文也。问依次第。答遂义由。故不同也。有情生死无明为因。能发诸行有爱为缘。润诸业故。生老死起。无始流转。众生痴爱。生来既久。我今此病。亦无始生。
经。远从前际(至)我即随愈。
赞曰。此合答久近及灭位。初标。后释。此标也。我前久近云远从生死无始前际。有情即病。我亦随之久近。如彼有情解脱生死。我病亦愈。有情生死。总无尽期。我病未差。病生无始。灭亦无终。以众生界无尽期故。
经。所以者何(至)无复有病。
赞曰。下释近久灭位有三。初法说。次喻说。后合说。此法说也。菩萨生死为度有情。名依有情流转生死。由依生死有情病故。菩萨亦病。若诸有情得离生死。菩萨乃差。
经。譬如世间(至)父母亦愈。
赞曰。此喻说也。长者喻佛。居士喻菩萨。一子喻众生。怜爱喻大悲。欢喜喻庆悦。不舍喻摄受。故亦随子。若病若愈。
经。菩萨如是(至)菩萨亦愈。
赞曰。此合说也。菩萨合居士。显无垢称居因位故不合长者。愍合怜爱。有情合一子。病愈合前若病若喻。不合欢喜无时暂舍。大意可知。
经。又吉是疾(至)从大悲起。
赞曰。此答病因。大悲熏煮。故是病生。大悲为因。故菩萨病。与异生别。
经。妙吉祥言(至)复无侍者。
赞曰。下第二段问彼室空及无侍者。有二。初问。后答。此为双问。一问室空。二问无待。初问法空。后问生空。若诸菩萨。随诸有情。病及愈者。宁成二空。
经。无垢称言(至)亦复皆空。
赞曰。下答有二。初答室空。后答无侍。初中有十三问答。此初答也。空理义云。一切佛土。皆本空寂。故今我室真性故空。应理义云。法身佛土。因空所显。空理故空。报化佛土。空无所执。空事故宜。体皆非无。我今此室。表佛土空。是故空也。
经。问何以空。
赞曰。二问也。为何所以佛土亦空。
经。答以空。
赞曰。三答也。空理义云。以胜义谛空无所有。佛土便空。故言以空空。应理义云。以空无彼遍计所执。方能显于法报佛土。法报佛土由此称空。名空。非空无空。
经。又问此空为是谁空。
赞曰。四问也。问此所空谁为能空。
经。答曰此空无分别空。
赞曰。五答也。心有分别。执有非空。由无分别。故一切空。空理义云。虽知诸法本性皆空。证无分别证空故。应理义云。心有分别。执所执有。由无分别。证所执空。
经。又问空性可分别耶。
赞曰。六问也。空理义云。真空之性可分别耶。无无分别而不证空。应理义云。所执空性可分别耶。有分别时而不证空。
经。答曰此能分别(至)分别为空。
赞曰。七答也。初标答。所以者何下释。空理义者。能分别心。体性不空。可能分别真空之性。能分别心体性本空。何能分别真空之性。故释之云。空性不可分别为空。能缘所缘俱性空故。前随执有。且对名空。其实此空。非空不空。何可分别。应理义云。执能分别既是所执。亦复体空。不但所执境名之为空。执有能取心亦是空。故有此实能取所取空可分别。分别心亦空。空性谁分别。由此道理。故释之云。空性不可分别为空。前随依他真如道理。对破执有。且说为空。其此空非空不空。何可分别。
经。又问此空当于何求。
赞曰。八问也。问空所由。于何处求。知此空相。
经。答曰此空(至)二见中求。
赞曰。九答。六十二见有多文。或有我见我所见为本。于一一蕴。皆执为我。皆有三。所谓是我璎珞。是我童仆。是我窟宅。由分别行缘蕴不分别所起处。成此二十句。二十句中。五是我见。十五句是我所见。三世五蕴。各执二十。成六十种。并本二种。有六十二。又有经言。六十二见。二见所摄。一边见。二邪见。边见摄四十七。谓四边常论。四一分常论。有相十六论。无想有八。非有相非无相亦八。此四十见常见摄。七断灭论断见摄。故成四十七。边见所摄。邪见摄十五。谓四有边论。四不死矫乱。二无因论。五现法涅槃论。此等门义。皆如别章。恐繁不述。由此妄见。执诸法有。执心既妄。故知境空。虽知空遍由五见。其六十二。数多妄甚。且偏说之。亦无过也。
经。又问六十二见当于何求。
赞曰。十问也。问此诸见虚妄所由。此见虚妄。求何得知。
经。答曰当于诸佛解脱中求。
赞曰。十一答也。诸佛于此而得菩提。故知见妄。又迷解脱起此见故。
经。又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
赞曰。十二问也。问此解脱是谁能证。证此解脱。于何处求。
经。答曰当于(至)心行中求。
赞曰。十三答也。由诸有情心迷正理。诸妄见起。便不解脱。有情心行。若悟真理。断诸妄见。便证涅槃。是故解脱有情心求。上六问答。皆应理义。空理义云。妄境心无二空于诸见求。妄真无二故见于解脱求。因果无二故解脱于心行求。胜义谛中。皆无二故。
经。又仁所问(至)皆吾侍也。
赞曰。下答第二问何无侍者。初标。后释。此标也。
经。所以者何。
赞曰。下释有二。初征。后释。此初征词也。夫侍者者。众事恭顺。动止必俱。此二不然。何故名侍。
经。一切魔怨(至)皆吾侍者。
赞曰。摩赞生死。恐超三界。我为众生。不厌不弃而又制之。令随恭顺常能尔故。以摩为侍。外道欣求一切恶见。亦复赞之。我求智见。见达诸法。不厌不弃。又亦化彼令随恭顺。常能尔故。外道为侍。旧云于诸见不动。虽起善见恶见不动。理亦无乖此上意者。空理义云。虽证二空。真不坏随世俗故。亦有侍等。应理义云。虽知所执真如性空。因缘事中。不无侍等。是故有病。
经。妙吉祥言(至)为何等相。
赞曰。自下第三。问病之相。有三问答。此初问也。
经。答曰我病(至)亦不可见。
赞曰。此答初也。相者状也。我病不是诸色所摄。不同世病依色变现。故无相状。亦不可见。以是大悲精进逼迫名为病故。此病乃以利乐精进。大悲所起。大悲非色。
经。又问此病(至)为心相应。
赞曰。第二问也。问病在身为在心耶。
经。答曰我病(至)如幻化故。
赞曰。此第二答妄执有身相。此身相都无。名身相离。离者空也。非此身相应。因缘假有如影像身。此身非无病与身相应。以身语业济众生故。前答实事病非色相。今答随众生故亦身相应。或五识有名身相应。非色处色。亦不相违。妄执有心相。此心相都无。名心相离。离者空也。非此心相应。因缘假有如幻化心。此心非无。病与心相应。常以意业利众生故。旧身但有非相应义无亦相应。心标非相应解有相应义。细勘方知空理真谛非二相应。俗二相应。应理二性非二相应。依他二相应。
经。又问地界(至)何界之病。
赞曰。此第三问。其病体者。四大乖违。令众苦逼。于此四界。何界病耶。界者性也因也类也。四大体类说为色因。故名为界。
经。答曰(至)界性离故。
赞曰。众生病故。即我病生。众生四界为病因彼。亦是四界。界性空离。亦非四界身心四界。皆言离者。空离义云。真性空故。应理义云。所执无故。意恒有别。一初唯知。虽知二空。为生亦病。故有病相。
经。无垢称言(至)令其欢喜。
赞曰。自下第四问慰喻。有二。初问。后答。此问也。宾主对扬。遆相发起。上来客问主讫。故此主人问客。又主人之事。客人为能问。客人之事。主人问之。慰疾客人之事。故无垢为问。慰者安。喻者晓。云何安慰晓喻病者。旧经乃是文殊为问。净名为答。其义极乖。非文珠不解慰喻可以问他。
经。妙吉祥言(至)乐于涅槃。
赞曰。下答有二。初答。后结。答中有十句。初五劝作而不作。后五劝所作而依。或初五令离恶。后五令修善。此中有二。二乘示无常。劝灰灭智。厌离于身。菩萨不然。示身无常。应生厌离。劝得常身金刚不坏。二众示苦。劝乐涅槃永入寂灭。菩萨示苦。令舍苦身。不劝入寂。教化众生。
经。示身无我(至)毕竟寂灭。
赞曰。示身无我。谁为病者。不劝成熟有情。无实众生可成熟故。若假有情。亦劝成熟故。旧经说教导众生。二乘示空永入寂灭。菩萨虽示一切空寂。除诸有恐。不劝众生入毕竟寂。此二皆由大悲熏故。
经。示悔先罪(至)令除彼疾。
赞曰。空理义云。二乘执有三世。现作罪已。入过去世。名有移转。过去有体。当来感果。大乘之罪。本性皆空。何有移转。即教病者之忏悔义。应理义云。大乘之罪。熏种在身。未悔已前。念念现在。不入过去。名无移转。未除不灭当来感果。而虽教彼有疾菩萨悔先作罪。罪恒现在。而不说罪移入过去。过去无故。由此旧云而不说入于过去。又移转者。灭无果义。示先作罪能有恶果。令其悔除。不说作罪移灭无果。以已疾苦。难可忍受。劝愍有情。令除彼疾。
经。劝念前际(至)令修净命。
赞曰。劝念无始。所受众苦。难可忍受。由此乃应饶益有情。勿为烦恼。若有助命。善法不生。劝修诸善。根本净命。净命乃是众善本故。
经。观勿惊怖(至)令永寂灭。
赞曰。虽遇疾病。劝勿惊怖。此病众苦。应加励力。精勤勇猛。冀超生死。劝为医王。疗世自他世俗身病。及疗胜义一切心病。令永寂灭。
经。菩萨(至)令其欢喜。
赞曰。此结前也。道从欢喜生。况令得妙法。故慰疾者。令其欢喜。
经。妙吉祥言(至)调伏其心。
赞曰。自下第五问于病者调心仪式。初问。后答。此问也。调和善生。制伏恶灭。名调伏心。
经。无垢称欲(至)所起业生。
赞曰。下答有三。初明调伏凡夫心法。次又妙吉祥有疾菩萨应自观察如我此病下明。调伏二乘心法。后又妙吉祥有疾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不应安住调伏不调伏心下。双调二心。诸菩萨行能调。况无分别智。及与大悲。所调谓二障及唯自利。凡夫有障。故能造业。受生死苦。今破二障。业尽苦灭。是以初明调凡心法。二乘虽能出生死苦。然有分别。唯求自利。舍利众生。是以第二明调伏二乘心法。凡夫未调。二乘已调。皆唯偏住。非契中道。菩萨双离。以修中行。是故第三明双调二心法。又诸疾起。皆由二执。一者执有。二者执无。为调此二。故分成三。初明二空以破有。次明大悲以破无。后明不住以双破。依前所科。配此三段。初中有二。初正调伏凡夫心。明二空以破有。后又妙吉祥下。结成胜觉能断众苦。初中有二。初破自病。后破他病。若苦触身应愍险趣下是。初中复二。初破我执。断烦恼障。后我此法想下。破法执。断所知障。初中复二。初标。后释。标中复二。初观因缘法。后观无实我。此初文也。三界心心所。名为虚妄。不证实相。即此乖真。名为颠倒。虚异构获。名为分别。由此烦恼。而起于业。令生老死众苦之病。从自因缘烦恼业生。知唯法已。
经。身中都无(至)而受此病。
赞曰。此观无实我。因缘虚假。合以为身。无一真实。知无实我。而受此病。我既非实。病何得真。
经。所以者何(至)身亦无我。
赞曰。自下释中有二。初观无我。后观唯法。观无我中。初观。后结。观中有二。初观无我。后观因缘。次第释标故。四大之法。假合名身。别大既无主。总身亦无我。别总推征。我都非有。
经。此病若起(至)是病根本。
赞曰。此观因缘。病由业生。业由惑生。惑由执我为本故生。我既实无。妄执故起。妄心为本。遂有病生。故知病者因缘不实。
经。由此因缘(至)安住法想。
赞曰。上观我无。此且由结。应除病因。执我之想。唯有因缘。住此法相。观因缘法。以破我故。
经。应作是念(至)灭唯法灭。
赞曰。下观唯法。初观。后结。初总观。后别观。此总观也。总观此身。法合共成。念念生灭。生死流转。三界五趣。四生生时。唯有法生。死灭之时。亦唯法灭。众生妄想。谓我生死。实唯法也。
经。如是诸法(至)不言我灭。
赞曰。此别观也。别观此身。诸法相续。法无知故。互不相知。竟无思念。生既不言我生灭亦不言我灭。故知无我。无实作用。唯有其法。
经。有疾菩萨(至)如是法想。
赞曰。此结观法。知唯有法。当除我想。二十论云。说无有情我。但有法因故。
经。我此法想(至)如是大患。
赞曰。上破我执。断烦恼障。下破法执。断所知障。有二初略。后广。此略也。昔执我想。犹是病根。今执法想。及极颠倒。我想既是生死之根。法想乃是我执之源。障菩提本。实为大患。我应除灭。亦为有情除灭此患。法执本灭。烦恼自亡。故破法想。言为有情。破我执中略不言也。胜鬘经言。无明住地。与一切烦恼。为依持建立。若无明住断者。过恒沙烦恼皆悉随断。二乘所不能断。唯佛菩提智之所能断。故无明住地。为烦恼依。
经。云何能除(至)我我所执。
赞曰。下广有二。初破有病。后破空病。此二既无谁复为空等是。初破有中有五问答。展转相生。旧经有四。此初问答。受生死苦。不得菩提。名大患体。此由烦恼。我我所执。当顺除灭。
经。云何能除(至)谓离二法。
赞曰。第二问答。由离二法。二执须除。
经。云何离二法(至)毕竟不行。
赞曰。第三问答。内者自身。我执所依。外谓除身所余诸法。我所执依。但此二不行。我我所执灭。
经。云何二法(至)无所观察。
赞曰。第四问答。显空内外。要观诸法平等。无有分别动摇。无所观察。无所观察者。观一切法空无所有。即是平等。无动无摇。
经。云何平等(至)二性空故。
赞曰。第五问答。空理义云。我与涅槃。胜义谛中二俱平等。由彼二性空无体故。应理义云。遍计所执。我与涅槃。二俱平等。妄心所执。性皆空故。非真涅槃。又体非有。与妄所执我相同无。涅槃非是妄所执故。若真涅槃亦妄所执。诸圣等趣。何所证也。又所执有。可异涅槃。而称不等。所执既无。不异涅槃。是故平等。
经。此二既无(至)假说为空。
赞曰。破自患中。上破有病。下破空病。有三。初乘前破有。以显空义。次显执空亦成大患。后劝住真。离有空病。此初文也。恐执非有。别有实空。今显破执有故假说为空。以假空名破执二实有。非空即实空。
经。此二不实(至)唯有空病。
赞曰。下显执空亦成大患。有二。初显执空为病。后显除此空病。此初也。执二为有。既为大患。执空为空。亦足病矣。俱妄分别执所执故。
经。应观如是(至)毕竟空故。
赞曰。此除空病。空理义云。不但执有病已成空。执空之病。其性亦空。胜义谛中。毕竟空故。由斯世俗妄病皆除。应理义云。上观法境其性空无。知能执此亦性非实。既知空境妄执不真。能执空心亦定非实。遍计所执毕竟空故。
经。有疾菩萨(至)而受诸受。
赞曰。下观住真离有空病。此总离有空病。言能受者。心心所法。能缘能修能证能领一切法也。言所受者。心心所法。所缘所修所证所领一切法也。有所受者。即妄所执。有能受者。即妄能执。有疾菩萨应无妄所受而受诸所受。空理义云。无世俗二受依胜义受空。应理义云。无所执二受依非妄二受。应无所受离有病。耶受诸受离空病。
经。若于佛法(至)所受诸法。
赞曰。此别显离有空病。空理义云。佛法未圆。不应唯依胜义灭受。专谓法空而有所证。应依俗谛离妄二受。而求圆证。灭除病惑。应理义云。佛法未圆。不应唯依灭所执受一向学空而有所证。应离所执能受所受。而依依他圆成二性而求圆证。除灭病因。
经。若苦触身(至)除彼众苦。
赞曰。下破他疾有四。一逢缘起想。二恒作救心。三知法性空。四观圆说法。此初文也。若增若触。有苦者。大悲为救。我之少苦。尚为难忍。恩他救疗。况他多苦。长夜难堪。而不加救。
经。有疾菩萨(至)有情诸疾。
赞曰。情作救心也。若非苦增有常疾者。恒作此念。即观三界五趣起悲。
经。如是除去(至)而可除者。
赞曰。知法性空也。观自他身。法皆无实。何有少法而可除者。故病皆除。不见疾故。旧云但除其病而不除法。空理义解。旧云有病妄可除。空法真不遣。真本来空。遣何所遣。应理义解。旧云。妄所执病。观空除之。有为无为。是法非病。何须除遣。
经。应正观察(至)为正说法。
赞曰。下观因说法。初标。后释。此标也。观察自他病之因缘。速令除灭。既自灭已。后为他说。
经。何等名为(至)皆有疾故。
赞曰。下释前标。初有五问答展转相生。后总结成断除二疾。此初问答。空理义云。有心缘虑即为虚妄。无心攀缘证空病灭。应理义云。缘虑者有漏分别心心所。由此因缘分别。便起分别。便起故无明俱。无明俱故法执生。法执生故我执生我执生故诸烦恼。生烦恼生故业生。业生故苦生。故有缘虑。有漏分别心心所法。为疾因缘。有缘虑者皆有疾故。疾体即苦行坏苦。苦苦皆是三界缘虑。皆名为疾。
经。何所缘虑谓缘三界。
赞曰。第二问答。三界之心。缘于三界。是名缘虑。若知行智。不缘三界。破裂生死。便非苦因。一切无漏理非苦本。故说有漏缘三界苦名为缘虑。
经。云何应知(至)则无缘虑。
赞曰。第三问答。云何知此缘虑心等为众苦因。谓得出世能了达能有缘虑虚妄起故。所执诸法都无所得。若起正智得无所得。则无三界虚妄缘虑。
经。云何绝缘虑谓不缘二见。
赞曰。第四问答。云何得绝妄缘虑心。谓不缘二见。即无分别智。内证真如。是不缘二见。缘谓待藉。旧云二见。二见是所无故。唯识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经。何等二见谓内见外见。
赞曰。第五问答。内见谓我见。或能取。外见谓我所见。或所取。
经。若无二见(至)则无有疾。
赞曰。下总结成断除二疾。此无自疾也。若有二见。执有所得。若无二见。则无所得。证法真如。既证得真。三界有漏缘虑都绝。缘虑绝故。因既不起。因起不起故。苦果不生。则无诸疾。旧文无结。上义不明。
经。又自无疾(至)有情之疾。
赞曰。此断他疾。
经。文妙吉祥(至)调伏其心。
赞曰。自下第二结成胜觉能断众苦。有三。一结。二标。三释。此结成上。亦是生下。
经。唯菩萨菩提(至)即为虚妄。
赞曰。此标胜觉能断众苦。菩萨胜觉慧。能断诸苦。非余一切外道二乘。若非菩萨胜觉能断。菩萨所修便为虚妄。空无果故。
经。所以者何(至)乃名菩萨。
赞曰。下释前标。初喻。后合。文意可知。
说无垢称经赞卷第四(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