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典读诵 > 佛教经典 > 论集部

菩提道次第广论---全文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

 

下至惟从闻一偈颂,虽犯戒等,亦应就其功德思惟,莫观过失,悉无差别。

 

《宝云经》云:

“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诸善增长不善损减,则亲教师或闻广博或复寡少,或有智解或无智解,或具尸罗或犯尸罗,皆应发起大师之想。如于大师信敬爱乐,于亲教师亦应信乐,于轨范师悉当发起恭敬承事。由此因缘菩提资粮,未圆满者悉能圆满,烦恼未断悉能断除。如是知已,便能获得欢喜踊跃,于诸善法应随顺行,于不善法应不顺行。”

 

《猛利问经》亦云:

“长者,若诸菩萨求受圣教及求读诵。若从谁所听闻受持,施戒忍进定慧相应,或是集积菩萨正道资粮相应,一四句偈,即应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阇黎,随以几许名句文身开示其偈,假使即于尔所劫中,以无谄心,以一切种,利养恭敬及诸供具,承事供养此阿阇黎。长者于阿阇黎,作应敬重阿阇黎事,犹未圆满,况非以法而为敬事。”

 

[科]庚三 随念深恩应起敬重

 

第三随念恩者,《十法经》云:

“于长夜中,驰骋生死寻觅我者,于长夜中,为愚痴覆而重睡眠醒觉我者,沉溺有海拔济我者,我入恶道示善道者,系缚有狱解释我者,我于长夜,病所逼恼为作医王,我被贪等猛火烧燃,为作云雨而为息灭,应如是想。”

 

《华严经》说:

“善财童子,如是随念痛哭流涕。诸善知识,是于一切恶趣之中,救护于我。令善通达法平等性,开示安稳不安稳道,以普贤行而为教授。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护送往赴一切智处,正令趣入法界大海,开示三世所知法海,显示圣众妙曼陀罗。善知识者,长我一切白净善法。”

 

应如此文而正随念。一切句首,悉加“诸善知识是我”之语。于前作意善知识相,口中读诵此诸语句,意应专一念其义理。于前经中,亦可如是,而加诸语。

 

又如《华严经》云:

   

“我此知识说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

遍示菩萨威仪道,专心思惟而来此。

此是能生如我母,与德乳故如乳母,

周遍长养菩提分,此诸善识遮无利,

解脱老死如医王。如天帝释降甘雨,

增广白法如满月,犹日光明示静品,

对于怨亲如山王。心无扰乱犹大海,

等同船师遍救护,善财是思而来此,

菩萨启发我觉慧,佛子能生大菩提,

我诸知识佛所赞,由是善心而来此。

救护世间如勇士,是大商主及怙依,

此给我乐如眼目,以此心事善知识。”

 

应咏其颂而忆念之,易其善财而诵自名。

 

[科]已二 加行亲近轨理

 

第二加行亲近轨理者,如《尊重五十颂》云:

“此何须繁说,励观彼及彼,

  应作师所喜,不喜应尽遮。

  金刚持自说,成就随轨范,

  知已一切事,悉敬奉尊长。”

 

总之应励力行,修师所喜,断除不喜。作所喜者,谓有三门: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如教修行。

 

如是亦如《庄严经论》云:

“由诸供事及承事,修行亲近善知识。”

 

又云:

“坚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欢喜。”

 

其中初者,如《五十颂》云:

“恒以诸难施,妻子自命根,

  事自三昧师,况诸动资财。”

 

又云:

“此供施即成,恒供一切佛,

  此是福资粮,从粮得成就。”

 

复如拉梭瓦云:

“如有上妙供下恶者,犯三昧耶,若是尊长喜乐于彼,或是惟有下劣供物,则无违犯。”

 

此与《五十颂》所说符顺,如云:

“欲求无尽性,如如少可意,

  即应以彼彼,胜妙供尊长。”

 

此复若就学者方面,以是最胜集资粮故,实应如是。就师方面,则必须一,不顾利养。

 

霞惹瓦云:

“爱乐修行,于财供养,

  全无顾著,说为尊重,

  与此相违,非是修行解脱之师。”

 

第二者,谓为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当如实赞师功德等。

 

第三者,谓于教授遵行无违,此是主要。

 

《本生论》云:

“报恩供养者,谓依教奉行。”

 

设若须随师教行者,若所依师引入非理及令作违三律仪事,如何行耶?

 

《毗奈耶经》于此说云:

“若说非法,应当遮止。”

 

《宝云》亦云:

“于其善法随顺而行,于不善法应不顺行。”

 

故于所教,应不依行。不行非理者,《本生论》第十二品亦有明证。然亦不应以此诸理,遂于师所,不敬轻訾而毁谤等。

 

如《尊重五十颂》云:

“若以理不能,启白不能理。”

 

应善辞谢而不随转。如是亲近时,亦如《庄严经论》云:

“为受法分具功德,亲近知识非为财。”

 

是须受行正法之分。

 

博朵瓦云:

“差阿难陀为大师侍者时,谓若不持大师不著之衣,不食大师之余食,许一切时至大师前,则当侍奉承事大师。如此慎重,其意是在教诲未来补特伽罗。我等于法全不计较,虽少许茶,悉计高低,谓师心中爱不爱念,此是心内腐烂之相。”

 

亲近几时者,如博朵瓦云:

“有一来者,是加我担,

  若去一二,是担减少,

  然住余处,亦不能成,

  是须于一远近适中经久修习。”

 

 [科]戊四 依止胜利

 

第四亲近胜利者,近诸佛位,诸佛欢喜,终不缺离大善知识,不堕恶趣,恶业烦恼悉不能胜,终不违越菩萨所行,于菩萨行具正念故,功德资粮渐渐增长,悉能成办现前究竟一切利义,承事师故,意乐加行悉获善业,作自他利资粮圆满。

 

如是亦如《华严经》云:

“善男子,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正所摄受,不堕恶趣。

  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思念者,则不违越菩萨学处。

  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守护者,胜出世间。

  若诸菩萨,承事供养善知识者,于一切行不忘而行。

  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摄持者,诸业烦恼难以取胜。”

 

又云:

“善男子,若诸菩萨,随善知识所有教诫,诸佛世尊心正欢喜。

  若诸菩萨,于善知识所有言教,安住无违,近一切智。

  于善知识,言教无疑,则能近于诸善知识。

  作意不舍善知识者,一切利义,悉能成办。”

 

《不可思议秘密经》中亦云:

“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应极恭敬,依止亲近承事尊重。若如是者,闻善法故成善意乐,及由彼故成善加行,由是因缘,造作善业,转趣善行。能令善友,爱乐欢喜。由是不作恶业,作纯善故,能令自他不起忧恼。由能随顺护自他故,能满无上菩提之道,故能利益趣向恶道诸有情类。是故菩萨应依尊重,圆满一切功德资粮。”

 

复次由其承事知识,应于恶趣所受诸业,于现法中身心之上,少起病恼,或于梦中而领受者,亦能引彼令尽无余。又能映蔽供事无量诸佛善根,有如是等最大胜利。

 

《地藏经》云:

“彼摄受者,应经无量俱胝劫中,流转恶趣所有诸业,然于现法因疾疫等,或饥馑等,损恼身心而能消除,下至呵责,或惟梦中亦能清净。虽于俱胝佛所,种诸善根,谓行布施,或行供养,或受学处,所起众善,然彼仅以上半日善,即能映蔽承事尊重,成就功德不可思议。”

 

又云:

“诸佛无量功德神变,应观一切悉从此出,

  是故应如承事诸佛,依止亲近供事尊重。”

 

《本生论》亦云:

“悉不应远诸善士,以调伏理修善行,

  由近彼故其德尘,虽不故染自然薰。”

 

博朵瓦云:

“我等多有破衣之过,如拖破衣,惟著草秽,不沾金沙。其善知识,所有功德,不能薰染,略有少过,即便染著。故于一切略略亲近,悉无所成。”

 

 [科]戊五 未依过患

 

第五不依过患者,请为知识若不善依,于现世中,遭诸疾疫非人损恼,于未来世,当堕恶趣,经无量时受无量苦。

 

《金刚手灌顶续》云:

“薄伽梵,若有毁谤阿阇黎者,彼等当感何等异熟?

  世尊告曰:金刚手,莫作是语,天人世间悉皆恐怖,秘密主然当略说,勇士应谛听。

  我说无间等诸极苦地狱,即是彼生处,住彼无边劫,是故一切种,终不应毁师。”

 

《五十颂》亦云:

“毁谤阿阇黎,是大愚。应遭疾疠及诸病,魔疫诸毒死,王火及毒蛇,水罗叉盗贼,非人碍神等,杀堕有情狱。终不应恼乱,诸阿阇黎心,设由愚故为,地狱定烧煮。所说无间等,极可畏地狱,诸谤师范者,佛说住其中。”

 

善巧成就寂静论师所造《札那释难论》中,亦引经云:

“设惟闻一颂,若不执为尊,

  百世生犬中,后生贱族姓。”

 

又诸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如现在诸佛现证三摩地经云:

“若彼于师住嫌恨心,或坚恶心,或恚恼心,能得功德,无有是处。

  若不能作大师想者亦复如是。

  若于三乘补特伽罗,说法苾刍,不起恭敬,及尊长想,或大师想者,此等能得未得之法,或已得者,令不退失,无有是处。由不恭敬,沉没法故。”

 

设若亲近不善知识及罪恶友,亦令诸德渐次损减,一切罪恶渐次增长,能生一切非所爱乐,故一切种悉当远离。

 

《念住经》云:

“为贪瞋痴一切根本者,谓罪恶友,此如毒树。”

 

《涅槃经》云:

“如诸菩萨怖畏恶友,非醉象等,此惟坏身,前者俱坏善及净心。”

 

又说彼二,一惟坏肉身,一兼坏法身。一者不能掷诸恶趣,一定能掷。

 

《谛者品》亦云:

“若为恶友蛇执心,弃善知识疗毒药,

  此等虽闻正法宝,呜呼放逸堕险处。”

 

《亲友集》云:

“无信而悭吝,妄语及离间,

  智者不应亲,勿共恶人住。

  若自不作恶,近诸作恶者,

  亦疑为作恶,恶名亦增长。

 

  人近非应亲,由彼过成过,

  如毒箭置囊,亦染无毒者。”

 

恶知识者,谓若近谁能令性罪遮罪恶行,诸先有者不能损减,诸先非有令新增长。

 

善知识敦巴云:

“下者虽与上伴共住,仅成中等,

  上者若与下者共住,不待劬劳,而成下趣。”

 

[科]戊六 摄彼等义

 

第六摄彼等义者,世遍赞说尊长瑜伽教授者,应知即是如前所说。若一二次,修所缘境,全无所至。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须恒亲近,无错引导,最胜知识。

 

尔时亦如伽喀巴云:

“依尊重时,恐有所失。”

 

谓若不知依止轨理而依止者,不生利益反致亏损。故此依止知识法类,较余一切极为重要。见是究竟欲乐根本,故特引诸无垢经论,并以易解,能动心意,符合经义,诸善士语,而为庄严,将粗次第,略为建设。广如余处,应当了知。我等烦恼极其粗重,多不了知依师道理,知亦不行,诸闻法者,反起无量依师之罪,即于此罪亦难发生悔防等心。故应了知如前所说,胜利过患,数数思惟,于昔多生,未能如法依止诸罪,应由至心而悔,多发防护之心。自应励备法器诸法,数思圆满德相知识,积集资粮,广发大愿,为如是师,乃至未证菩提以来摄受之因。若如是者,不久,当如志力希有常啼佛子,及求知识不知厌足善财童子。

      

修习轨理

 

[科]丁二 总略宣说修持轨理分二

    戊一 正明修法分二

     己一 正修时应如何分三

      庚一 加行

      庚二 正行

      庚三 完结

     己二 未修中间应如何 

    戊二 破除此中邪妄分别 

      今庚一 加行

 

初加行法有六,乃是金洲大师传记,谓善洒扫所住处所,庄严安布身语意像。由无谄诳求诸供具,端正陈设。

 

次如《声闻地》中所说:

“从昏睡盖,净治心时,

  须为经行。除此从余,

  贪欲等盖,净治心时,

  应于床座,或小座等,

  结跏趺坐。”

 

故于安乐卧具,端正其身,结跏趺坐,或半跏趺,随宜威仪。既安住已,归依发心,决定令与相续和合。于前虚空明现观想,广大行派及深见派,传承诸师。复有无量诸佛、菩萨、声闻、独觉及护法众为资粮田。又自相续中,若无能生道之顺缘,积集资粮,及除逆缘净治业障二助缘者,惟励力修所缘行相之正因,亦难生起。是故次应修习七支以治身心,摄尽集净诸扼要处。

 

其礼敬支中,三门总礼者,“谓所有”等一颂。非缘一方世界及一时之佛,应缘十方过去、当来及现在所有一切诸佛,以至诚心,三业敬礼,非随他转。

 

智军阿阇黎释中云:

“此复若仅顶礼一佛,所得福德,且无限量,何况缘礼尔许诸佛教!”

 

三门别礼中身礼敬者,“普贤行愿”等一颂。谓以方时所摄一切诸佛,以意攀缘,如现前境。变化自身等诸佛刹,极微尘数而申敬礼。此复是于诸境,所有普贤妙行,发净信力,由此信力,发起礼敬,一身顶礼其福尚大,况以尔许身业礼敬,其福尤大,智军阿阇黎所释也。

 

意敬礼者,“于一尘中”等一颂。谓于一一微尘之上,皆有一切尘数诸佛安住菩萨围绕会中,应发胜解,随念诸佛所有功德。

 

语敬礼者,“各以一切”等一颂。谓于诸佛功德胜誉,不可穷尽。化一一身,有无量首,化一一首,有无量舌,以微妙音而称赞之。此中音者,即是赞辞,其支分者,谓因即是舌根(此与汉文稍有出入)。海者是繁多辞。

 

供养支中,有上供者,“以诸最胜”等两颂。最胜华者,谓人天等处,所有众多希有散华,鬘谓配贯种种妙华。此二种中,皆有一切,或实或假。伎乐者,谓诸乐具若弦若吹,若打若击。涂香者,谓妙香泥。胜伞盖者,谓诸伞中诸胜妙者。灯烛者,谓香油等气香光明,及摩尼宝有光明者。烧香者,谓配众香,或惟一种所烧然香。胜衣服者,谓一切衣中最胜妙者。最胜香者,谓妙香水供为饮水,以氛馥香遍三千界所熏水等。末香者,谓妙香末可撒可烧,或积为堆,或画坛场,支配颜色形量高广等妙高峰。聚者加于前文一切之后,有众多义及庄饰义并种种义。

 

无上供者,“我以广大”等一颂。言有上者,谓世间供,此中乃是诸菩萨等神力所变微妙供具。颂后二句,于前一切,不具足此二句义者悉应加之。是说敬礼及诸供养所有等起及其境界(此与汉文稍有出入)。

 

悔罪支者,“我昔所作”等一颂。依三毒因身等三事,其罪自性谓我所作,此复具有亲自所作,及教他作,或于他作而发随喜。总摄一切说“诸恶业”,应念此等所有过患,悔先防后,至心忏除,则昔已作,断其增长,诸未来者,堵其相续。

 

随喜支者,“十方一切”等一颂,随念此五补特伽罗所有善利修习欢喜,犹如贫者获得宝藏。

 

劝请转法-轮支者,“十方所有”等一颂。谓于十方刹土之中,现证菩提,获得无著无障碍智,未经久时,变尔许身,劝请说法,智军阿阇黎作“现证菩提”,而为解释。

 

请住世支者,“诸佛若欲”等一颂。谓于十方刹土之中,诸欲示现般涅槃者,为令发起一切众生究竟利益,现前安乐,故变无量身,劝住佛刹,微尘数劫,不般涅槃。

 

回向支者,“所有礼赞”等一颂。以上六支善,表举所有一切善根,悉与一切有情共同,以猛利欲乐回向令成大菩提因,永无罄尽。如是了解,此诸文义,意不余散,具如文中所说而行,则能摄持无量德聚。此中礼敬供养劝请请白随喜五者,是为顺缘,积集资粮,悔者是除违缘,净治罪障。随喜支中一分,于自造善,修欢喜者,亦是增长自所作善。其回向者,是使积集,净治长养诸善,虽极微少,令增广多。又使现前诸已感果将罄尽者,终无穷尽,总之摄于积集净治增长无尽三事之中。

 

次令所缘明了显现,供曼陀罗,应以猛利欲乐,多返祈祷,谓

“维愿加持,从不恭敬善知识起,乃至执著二种我相所有一切颠倒分别,速当灭除。从敬知识,乃至通达无我真实,所有一切无颠倒心,速当发起,及其内外一切障缘,悉当寂灭。”

 

[科]庚二 正行分二

    辛一 总共修行

    辛二 此处修法

    今辛一 总共修法

 

所言修者,谓其数数于善所缘,令心安住,将护修习所缘行相。盖从无始,自为心所自在,心则不为自所自在,心复随向烦恼等障,而为发起一切罪恶。此修即是,为令其心,随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缘。此复若随,任遇所缘,即使修者,则于所欲,如是次第,修习尔许,善所缘境,定不随转。返于如欲善所缘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碍。若从最初令成恶习,则终生善行,悉成过失。故于所修诸所缘境,数量次第,先须决定。次应发起猛利誓愿,谓如所定,不令修余。即应具足忆念正知,而正修习,如所决定,令无增减。

 

[科]辛二 此处修法

 

此处修法者,先应思惟依止胜利速成佛等,及不亲近所有过患,谓能引发现法后世诸大苦等。次应多起防护之心,谓不容蓄,分别尊长过失之心。随自所知,应当思惟,戒定智慧闻等诸德,乃至自心未起清净行相信时,应恒修习。次应思惟如前经说,于自己作当作诸恩,乃至未发诚敬而修。

 

[科]庚三 完结

 

后时如何行者,应将所集众多福善,以猛利欲由普贤行愿及七十愿等,回向现时毕竟诸可愿处。如是应于晨起、午前、午后、初夜,四次修习。此复初修,若时长久,易随掉沉自在而转。此若串习,极难医改,故应时短,次数增多。如云:“有欲修心,即便截止,则于后次心欲趣入。若不尔者,见座位时,即觉发呕。”若待稍固时渐延长,于一切中,应离太急太缓加行过失。由此能令障碍减少,疲倦昏沉等亦当消灭。

 

[科]已二 未修中间应如何

 

未修中间如何行者,总之虽有礼拜旋绕及读诵等,多可行事,然今此中正主要者,谓于正修时励力修已,未修之间,若于所修行相所缘,不依念知,任其逸散,则所生德,极其微鲜。故于中间应阅显说此法经论。数数忆持,应由多门,修集资粮生德顺缘。亦由多门,净治所有违缘罪障。一切之根本应如所知,励力守护所受律仪。故亦有于所缘行相净修其心,及律仪戒积集资粮三法之上,名为三合而引导者。

复应学习四种资粮,是易引发奢摩他道、毗钵舍那道之正因,所谓密护根门,正知而行,饮食知量,精勤修习悎寤瑜伽,于眠息时应如何行。

 

初中有五:

一、以何防护者,谓遍护正念及于正念起常委行。

其中初者,谓于防护根门诸法,数数修习令不忘失。二者谓于正念,常恒委重而修习之。

二、何所防护者,谓六种根。

三 、从何防护者,谓从可爱及从非可爱,六种境界。

四、如何防护,其中有二。守护根者,谓根境合,起六识后,意识便于六可爱境六非爱境发生贪瞋,应当励力,从彼诸境护令不生。即以六根而防护者,若于何境,由瞻视等,能起烦恼,即于此境,不纵诸根而正止息。其守护根者,是于六境,不取行相,不取随好。若由忘念烦恼炽盛,起罪恶心,亦由防护而能止息。取行相者,谓于非应观视色等,正为境界,或现在前,即便作意彼等行相,现前往观。取随好者,谓于六识起后,能引贪瞋痴三之境,意识执持,或其境界虽未现前,由从他闻,分别彼等。

五、防护为何者,谓从杂染守护其意,令住善性,或无记性。此中所住无覆无记者,谓威仪等时,非是持心住善缘时。

 

正知而行者有二:何为所行事;于彼行正知。

初中有二:谓五行动业及五受用业。其中初五之身事业者,谓若往赴所余聚落余寺院等。若从彼还。眼事业者,一若略睹,谓无意为先,见种种境。二若详瞻,谓动意为先,而有所见。一切支节业者,谓诸支节,若屈若伸。衣钵业者,谓若受用及其受持三衣及钵。乞食业者,谓饮食等。寺内五种受用业中,身事业者,若行谓往经行处,或往同法者所,或为法故行经于道。若住谓住行处,同法亲教,轨范尊重,似尊等前。若坐谓于床等上结跏趺坐。语事业者,谓若请受,曾所未受,十二分教分别了解。诸已受者,或自诵读,或为他说,或为引发正精进故,与他议论所有言说。意事业者,谓诸默然,若于中夜而正眠卧,若赴静处,思所闻义。若以九心修三摩地,若正勤修毗钵舍那,或于热季极疲倦时,于非时中起睡眠欲,略为消遣。昼夜二业者,谓于永日及初后夜,不应睡眠。此亦显示身语二业,言睡眠者,显示惟是夜间之业及是意业。

 

于此十事正知行者,谓随发起若行动业,或受用业,即于此业先应住念,不放逸行。由彼二种所摄持故,应以何相而正观察,如何方便而正观察,即以是相,如是方便观察正知。此中复有四种行相:

初谓于其身事业等十种依处,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于是处以是行相,如是观察,譬如于其往返事业,如律所说,往返行仪,正了知已,即于其时正知现前,行如是事。

二谓于其何种方所,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于是方,以是行相如是观察,譬如行时,应先了知沽酒等处,五非应行,除此所余是可行处,于彼彼时,安住正知。三谓于其何等时分,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于是时,以如是相如是观察,譬如午前可赴聚落,午后不可,既了知已,即如是行,尔时亦应安住正知。四于所有此诸事业,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应于其尔所事业,以如是相,如是观察,譬如宣说行时应当极善防护而入他家,所有此等行走学处,悉当忆念。总之所有若昼若夜一切现行,悉应忆念,了知其中,应不应行,于进止时,一切皆应安住正知,谓我现前正行如是,若进若止,若如是行,则现法中不为罪染,没后亦不堕诸恶趣,诸道证德未获得者,即住能得正因资粮。

 

此与密护根门二者,如圣无著引经解释而正录取。若能励力修此二事,则能增长一切善行,非余能等。特能清净尸罗及能速引止观所摄无分别心胜三摩地,故应勤学。

 

饮食知量者,谓具四法。非太减少,若太减少饥虚羸劣,无势修善,故所食量,应令未到次日食时无饥损恼。非太多食,若食太多,令身沉重,如负重担,息难出入,增长昏睡,无所堪任,故于断惑全无势力。相宜而食消化而食者,依饮食起,诸旧苦受,悉当断除,诸新苦受,皆不生长。非染污心中量食者,谓不起众罪安乐而住。

 

又于饮食爱著对治者,谓依修习饮食过患。过患有三:由受用因所生过患者,谓应思惟任何精妙色香味食,为齿所嚼,为涎所湿,犹如呕吐。由食消化所生过患者,谓思所食至中夜分,或后夜分,消化之后,生血肉等,诸余一类变成大小便秽不净,住身下分。此复日日应须除遣,及由依食生多疾病。由求饮食所起过患,此有五种:由为成办所生过患者,谓为成办食及食因,遭寒热苦,多施劬劳,若不成办忧憾而苦,设若成办,亦恐劫夺及损失故,发起猛利精勤守护,而受诸苦。亲友失坏者,谓由此故,虽父子等互相斗诤。不知满足者,由于饮食爱增长故,诸国王等互相阵战,领受非一众多大苦。无自在过失者,诸食他食者,为其主故,与他斗竞,受众多苦。从恶行生者,谓为饮食,饮食因故,三业造罪,临命终时,忆念其罪,追悔而死,没后复当堕诸恶趣。

 

虽乃如是,然亦略有少许胜利,谓由饮食安住其身,若惟为此故,依止饮食,不应道理。故应善思而后受用,谓由身住,我当善修清净梵行。施者施主亦为希求殊胜果故,榨皮血肉而行惠施, 亦当成办彼等所愿,令得大果。又应忆念集学论说,应当思念饶益施主,及身中虫,现以财摄,于当来世,当以法摄。又应思惟当办一切有情义利,而受饮食。

 

《亲友书》亦云:

“应知饮食如医药,无贪瞋痴而近习,

  非为骄故非慢故,非壮惟为住其身。”

 

精勤修习悎寤瑜伽,于眠息时如何行者。

 

《亲友书》云:

“种性之主于永昼,夜间亦过初后分,

  眠时亦莫空无果,具足正念于中眠。”

 

此显永日及其夜间初后二分,若正修时,若其中间,如所应行。故行坐时,应从五盖,净修其心;令不唐捐,如前已说。此与护根正知三中,皆具修时修后二法,此中所说,是修后者。眠睡现行是修后事,故此莫令空无果。如何眠者,谓于永日及夜三分,于初分中,修诸善行,过初分已至中分时,应当眠息,诸为睡眠所养大种,由须睡眠而增长故。

 

若能如是长养其身,于诸善品修二精进,极有堪能,极为利益。临睡息时,应出房外,洗足入内,右胁而卧,重叠左足于右足上,犹如狮子而正睡眠,如狮子卧者,犹如一切旁生之中,狮力最大,心高而稳,摧伏于他。如是修习悎寤瑜伽,亦应由其大势力等,伏他而住,故如狮卧。饿鬼诸天及受欲人,所有卧状,则不能尔。彼等一切悉具懈怠,精进微劣,少伏他故。又有异门,犹如狮子右胁卧者,法尔令身,能不缓散,虽睡沉已,亦不忘念,睡不浓厚,无诸噩梦。若不如是而睡眠者,违前四种,一切过失,悉当生起。

 

以何意乐睡眠有四:光明想者,谓应善取光明之相,以其光心而睡眠之,由是睡时心无黑暗。念者,谓闻思修,诸善法义,所成正念,乃至未入熟睡之际,应令随逐,由此能令已睡沉时等同未睡,于彼诸法心多随转,总之睡时亦能修诸善行。正知者,谓由如是依止念时,随起烦恼即能了知,断除不受。起想有三:初者谓一切种,其心不应为睡所蔽,应以精进所摄之心,惊摄而眠,犹如伤鹿,由此睡眠,不甚沉重,不越起时,而能醒觉。

 

二者谓作是念,我今应修,佛所开许悎寤瑜伽,为修此故,应大励力,引发欲乐。由是能依佛所开许狮子卧式眠无增减。三者谓应作是思,如我今日勤修悎寤及诸善法,明日亦应如是勤修,由是于善欲乐相续,虽忘念中亦能精勤修上上品。此食睡行,若能无罪,具义而行,现见能遮众多无义虚耗寿数故。如圣者无著引经,如所抉择,而为解说。如是惟除正修时中所有不共修法之外,加行正行完结中间诸应行者,从此乃至毗钵舍那,所修一切所缘行相,皆如是行,已释中间所应行说。

 

[科]戊二 破除此中邪妄分别 

 

第二破除于此修轨邪执分别者,心未趣向圣言及释诸大教典,现教授者,作如是言,正修道时,不应于境数数观察,惟应止修,若以观慧数观择者,是闻思时故。又诸分别,是有相执,于正等觉,为障碍故。此乃未达修行扼要,极大乱说。

 

《庄严经论》云:

“此依先闻,如理作意,

  起修正作意,真义境智生。”

 

此说从其思所成慧,如理作意,所闻诸义,修所成慧,真义现观,乃得起故。

 

故所应修者,须先从他闻,由他力故而发定解,次乃自以圣教正理,如理思惟所闻诸义,由自力故而得决定,如是若由闻思决定,远离疑惑,数数串习,是名为修。故以数数观察而修,及不观察住止而修,二俱须要。以于闻思所抉择义,现见俱有不观止住,及以观慧思择修故。是故若许一切修习皆止修者,如持一麦说一切谷,皆惟是此,等同无异。复如闻所成慧,以闻为先,思所成慧以思为先,如是修所成慧,亦应以修为先,以其修慧从修成故。

 

若如是者,则修所成慧前行之修,即是修习思所成慧所决定义,故说修慧从思慧生。以是若有几许多闻,亦有尔多从此成慧,此慧几多其思亦多,思惟多故从思成慧,亦当不鲜。如思慧多,则多修行,修行多故,则有众多灭除过失,引德道理。故诸经论,皆说于修闻思最要。若谓闻思所抉择者,非为修故,惟是广辟诸外知解,若正修时,另修一种无关余事。

 

如示跑处另向余跑,则前所说悉无系属,亦是善破诸圣言中,诸总建立三慧次第生起之理,则其乱说趣无错道,不须多闻亦成善说。未达此等扼要之相,即是多习经典续部,与一从来未习教者,于正修时,二人所修,全无多寡。又彼行者,是执闻法及观择等以为过失,诸恶轨派令成坚固。是故串习闻思二慧所决定义,虽非修成,然许是修,有何相违。若相违者,则诸异生未得初禅未到定时,应全无修。以欲地中,除说已得入大地时,由彼因缘,可生修所成慧之外,余于欲地无修所成,对法论中数宣说故。故言修者,应当了知,

 

如《波罗密多释论明显文句》中云:

“所言修者,谓令其意,

  成彼体分,或成彼事。”

 

譬如说云修信修悲,是须令意生为彼彼。以是诸大译师,有译修道,有译串习。

 

如《现观庄严论》云:

“见习诸道中。”

 

盖修习二,同一义故。

 

又如至尊慈氏云:

“抉择分见道,及于修道中,

  数思惟称量,观察修习道。”

 

此说大乘圣者修道,尚有数数思惟,称量观察。思择此语,则知若说,将护与修二事相违,是可笑处。

 

如是如说修习净信,修四无量,修菩提心,修无常苦,皆是数数思择将护,说名为修,极多无边。

 

《入行论》及《集学论》云:

“为自意修我造此。”

 

是二论中所说一切道之次第,皆说为修。

 

《集学论》云:

“以如是故,身受用福,

  如其所应,当恒修习,

  舍护净长。”

 

此说身及受用善根等三,于一一中,皆作舍护净长四事,说此一切皆名为修。故言修者,不应执其范围太小。

 

又说一切分别是相执故,障碍成佛,弃舍一切观察之修,此为最下邪妄分别,乃是支那和尚堪布之规。破除此执,于止观时,慈当广说。又此邪执障碍敬重诸大教典,以彼诸教所有义理,现见多须以观察慧而思择故。诸思择者,亦见修时无所须故。又此即是圣教隐没极大因缘,以见诸大经论,非是教授心不重故。

 

如是修道有思择修,及不思择止修二种。然如何者思择修耶,及如何者止住修耶?谨当解释。如于知识修习净信,及修暇满,义大难得,死没无常,业果生死过患,及菩提心,须思择修。谓于此等,须能令心猛利,恒常变改其意。此若无者,则不能灭此之违品,不敬等故。起如是心,惟须依赖数数观察思择修故。如于贪境,若多增益,可爱之相,则能生起猛利之贪,及于怨敌,若多思惟不悦意相,则能生起猛利瞋恚,是故修习此诸道者,境相明显不明皆可,然须心力猛利恒常,故应观修。

 

若心不能住一所缘,于一所缘,为令如欲,堪能住故,修止等时,若数观察,住心不生。故于尔时则须止修。于止观时此当广说。

 

又有未解此理者,说凡智者,惟应观修。凡孤萨黎惟应止修。此说亦非,以此一一皆须二故。虽诸智者,亦须修习奢摩他等。诸孤萨黎,于善知识,亦须修习猛信等故。又此二种修行道理,于诸经藏及续藏中,俱说多种。须由观察而修习者,若无观修或是微少,则不能生无垢净慧,道胜命根。慧纵略生,亦不增长,故于修道全无进步。道所修证最究竟者,

 

如敬母阿阇黎云:

“慧中如遍智。”

 

谓能无杂简择一切如所有性,尽所有性,即是慧故。

 

是故于道几许修习,返有尔许重大忘念,念力钝劣,简择取舍意渐迟钝,当知即是走入错道正因之相。

 

又于三宝等功德差别,若能多知,依此之信,亦多增长,若多了知生死过患,故生众多厌患出离。若由多门,能见解脱所有胜利,故亦于此猛利希求。若多了解大菩提心,及六度等希有诸行,则于此等诸不退信,欲乐精进,渐能增广。如是一切皆依观慧,观察经义修习而起,故诸智者应于此理,引起定解,他不能转。

 

诸于修理见解极狭者,作如是言,若以观慧,极多思择而修习者,则能障碍,专注一缘胜三摩地,故不能成坚固等持。此当宣说,若谓其心于一所缘,如其所欲,堪能安住,此三摩地,先未成办现新修时,若数观择众多所缘,定则不生,乃至其定未成以来,于引定修,惟应止修,亦是我许。若谓引发如是定前,观修众多即许是此定障碍者,是全未解大车释论宣说引发三摩地轨。

 

谓如黠慧锻师,将诸金银数数火烧,数数水洗,净除所有一切垢秽,成极柔软堪能随顺,次作耳环等诸庄严具,如欲而转堪能成办。如是先于烦恼随惑及诸恶行,如在修习诸黑业果,生死患等时中所说,应以观慧数数修习彼等过患,令心热恼,或起厌离,以是作意如火烧金,令意背弃诸黑恶品,净此诸垢。如在修习,知识功德,暇满义大,三宝功德,白净业果及菩提心诸胜利等,时中所说。以观察慧数数修习此等功德,令心润泽,或令净信,以此作意,如水洗金,令意趣向诸白净品,爱乐欢喜,以白善法泽润其心。

 

如是成已,随所欲修若止若观,于彼属意无大劬劳,即能成办。如是观修,即是成办无分别定胜方便故。

 

如是亦如圣无著云:

“譬如黠慧锻师或彼弟子,若时为欲,净除金银,一切垢秽,于时时中,火烧水洗,柔软随顺,现前堪能,成办彼彼,妙庄严具,黠慧锻师若彼弟子,随所了知,顺彼工巧以诸工具,随所欲乐妙庄严相,皆能成办。如是诸瑜伽师,若时令心,由不趣向贪等垢秽,而生厌离,即能不趣染污忧恼,若时令心,由于善品,爱乐趣向,即生欢喜。次瑜伽师,为令其心于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加行修习,即于彼彼极能随顺,极能安住,无动无转,如为成办所思义故,皆能成办。”

 

又能令心坚固安住,一所缘境胜三摩地,所有违缘要有二种,谓沉及掉。是中若有猛利无间,见三宝等功德之心,则其沉没极易断除,以彼对治,即是由见功德门中策举其心,定量诸师,多宣说故。若有无间猛利能见无常苦等过患之心,则其掉举极易断除,以掉举者,是贪分摄散乱之心,能对治彼,诸经论中,赞厌离故。

 

是故从于知识修信,乃至净修行心以来,若有几许众多熏修,即有尔许速易成办,智者所喜妙三摩地。又非但止修,即诸观修,亦须远离掉沉二过,将护修习。此教授中诸大善巧先觉尊长,随授何等应时所缘,为令于其所缘法类,起定解故。由师教授,引诸经论,应时之义,更以先觉语录,庄严环绕其心圆满讲说。

 

又如说云:

“若善说者为善听者宣讲演说,如法会中所变心力,暗中独思难得生起。”

 

善哉,诚然。故不应谓此是修时方略策励,以此所说闻思之时,修行时者,即是计执说众多法与正修持,二时相违,邪分别故。

    

然能了解,一切讲说皆为修持者,实属少际,故能略摄所应修事,亦可别书。

 

能不能现一切至言皆教授者,惟是于此修习道理,获与未获决定知解,随逐而成。况于法藏诸未学者,纵于经咒广大教典,诸久习者,至修道时,现见多成,自所学习经论对方。此亦虽应广为抉择,然恐文繁故不多说,破于修理诸邪分别,已广释讫。

 

今应显示,如前所说,如理依止善知识之弟子,尊重应当如何引导之次第。

 

   暇 满

 

 [科]丙二 既亲近已如何修心次第分二

   丁一 于有暇身劝取心要分三

    戊一 正明暇满分二

     已一 闲暇 

     已二 圆满 

    戊二 明其义大

    戊三 思惟难得

   丁二 如何摄取心要之理

     今已一 闲暇 

 

如《摄功德宝》云:

“由戒断诸畜趣体,及八无暇常得暇。”

 

谓离八无暇即是其暇,八无暇者,如《亲友书》云:

“执邪倒见,生傍生、饿鬼、地狱无佛教,及生边地、蔑戾车性为騃哑,长寿天。于随一中受生已,名为八无暇过患,离此诸过得闲暇,故当策励断生死。”

 

此复若无四众游行,是谓边地。

(一)愚哑缺耳,断支节等,名根不具。

(二)妄执无有前世后世、业果、三宝,是邪见者。

(三)无佛出世,名无佛教。

(四)四中初二及最后者,不能了解应取舍,第三不能信解正法。三恶趣者,极难发生修法之心,设少生起,亦因苦逼不能修行。

长寿天者,《亲友书释》中说是无想及无色天,《八无暇论》中,亦说常为欲事散乱诸欲界天。无想天者,《对法》中说:于第四静虑广果天中,处于一分,如聚落外阿兰若处。除初生时及临没时,余心心所,现行皆灭,住多大劫。无色圣人非是无暇,故是生彼诸异生类,以无善根修解脱道,故是无暇。恒散欲天,亦复如是,故说彼等亦名无暇。

 

如《亲友书释》云:

“此八处中,以无闲暇,

  修作善品,故名无暇。”

 

[科]已二 圆满 

 

第二圆满分二:五自圆满者,如云:

“人,生中,根具,业未倒,信处。”

 

言生中者,谓能生于四众弟子所游之地。诸根具者,谓非騃哑,支节眼耳皆悉圆具。业未倒者,谓未自作或教他作无间之罪。信依处者,谓信毗奈耶是世出世一切白法所生之处,毗奈耶者此通三藏。此五属于自身所摄,是修法缘,故名自满。

 

五他圆满者,如云:

“佛降,说正法,教住,随教转,有他具悲愍。”

 

言佛降世或出世者,谓经三大阿僧祗劫积集资粮,坐菩提座现正等觉。说正法者,谓若佛陀或彼声闻宣说正法。教法住世者,谓从成佛乃至未示入般涅槃,胜义正法,可现修证未坏灭故。法住随转者,谓即如是证正法者,了知有力能证,如是正法众生,即如所证,随转随顺教授教诫。他悲愍者,谓有施者,及诸施主与衣服等。此五属于他身所有,是修法缘,故名他满。声闻地中所说前四他圆满者,现在不具。然说正法,法教安住,随住法转,尚有随顺堪为具足。

 

[科]戊二 明其义大

 

第二思惟暇满利大者,为欲引发毕竟乐故,若未清净修习正法,仅为命存以来引乐除苦而劬劳者,旁生亦有,故虽生善趣,等同旁生。

 

《弟子书》云:

“犹如象儿为贪著,深阱边生数口草,

  欲得无成堕险坑,愿现世乐亦如是。”

 

总之修行如是正法,特若修行大乘道者,任随一身,不为完具,须得如前所说之身。

 

如《弟子书》云:

“善逝道依将成导众生,广大心力人所获得者,

  此道非天龙得非非天,妙翅持明似人腹行得。”

 

《入胎经》亦云:

“虽生人中,亦具如是无边众苦,然是胜处,经俱胝劫,亦难获得,诸天临没时诸余天云,愿汝生于安乐趣中,其乐趣者即是人趣。”

 

诸天亦于此身为愿处故。又有欲天,昔人世时,由其修道习气深厚,堪为新证见谛之身,然上界身,则定无新得圣道者,如前所说,欲天亦多成无暇处,故于最初修道之身,人为第一。此复俱卢洲人,不堪为诸律仪所依,故赞三洲之身,其中尤以瞻部洲身,为所称叹。是故应当作是思惟:我今获得如是妙身,何故令其空无果利?我若令此空无利者,更有何事较此自欺,较此愚蒙,而为重大?曾数驰奔诸恶趣等无暇险处,一次得脱,此若空耗仍还彼处者,我似无心,如被明咒之所蒙蔽。由此等门应数数修,

 

如《圣勇》云:

“得何能下种,度生死彼岸,

  妙菩提胜种,胜于如意珠,

  功德流诸人,谁令此无果?”

 

《入行论》亦云:

“得如是暇已,我若不修善,

  无余欺过此,亦无过此愚。

  若我解是义,愚故仍退屈,

  至临命终时,当起大忧恼。

 

  若难忍狱火,常烧我身者,

  粗猛恶作火,定当烧我心。

  难得利益地,由何偶获得,

  若我如有知,仍被引入狱,

  如受咒所蒙,我于此无心,

  何蒙我未知,我心有何物?”

 

敦巴亦谓慬哦瓦云:

“忆念已得暇满人身乎?”

 

慬哦亦于每次修时必诵一遍《入中论颂》中

“若时自在转顺住,设不于此自任持,

  堕险成他自在转,后以何事从彼出。”

 

而为心要,应如是学。如其观待毕竟义大,如是观待现时亦然,谓增上生中,自身受用眷属圆满之因,布施持戒及忍辱等,若以此身易能成办,此诸道理亦应思惟。如是观待若增上生,若决定胜,义大之身。若不昼夜殷勤励力此二之因,而令失坏,如至宝洲空手而返,后世亦当匮乏安乐,莫得暇身。若不得此,众苦续生,更有何事较此欺诳?应勤思惟,

 

如《圣勇》云:

“若众善富人,由无量劫得,

  愚故于此身,未略集福藏,

  彼等趣他世,难忍忧恼室,

  如商至宝洲,空手返自家,

 

  无十善业道,后亦不能得,

  不得人惟苦,如何能受乐?

  他欺无过此,无过此大愚。”

 

如是思后,当发极大取心要欲。如《入行论》云:

“与此工价已,令今作我利,

  于此无恩利,不应与一切。”

 

又云:

“由依人身筏,当度大苦流,

  此筏后难得,愚莫时中眠。”

 

又如博朵瓦《喻法》中云:

“虫礼骑野马,藏鱼梅乌食。”

 

应如是思,发起摄取心要欲乐。

 

[科]戊三 思惟难得

 

第三思惟极难得者,如是暇身如事教中说,从恶趣死复生彼者,如大地土,从彼死没生善趣者,如爪上尘。从二善趣死生恶趣者,如大地土,从彼没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尘。故从善趣恶趣二俱难得,若作是念,彼由何故如是难得?

 

如《四百颂》云:

“诸人多受行,非殊胜善品,

  是故诸异生,多定往恶趣。”

 

谓善趣人等,亦多受行十不善等,非胜妙品,由是亦多往恶趣故。又如于菩萨所,起瞋恚心,一一刹那,尚须经劫住阿鼻狱,况内相续,现有往昔多生所造众多恶业,果未出生,对治未坏,岂能不经多劫住恶趣耶?如是若能决定净治往昔所造恶趣之因,防护新造,则诸善趣虽非希贵,然能尔者,实极稀少。若未如是修则定往恶趣,既入恶趣则不能修善,相续为恶,故经多劫,虽善趣名亦不得闻,故极难得。

 

《入行论》云:

“我以如是行,且不得人身,

  人身若不得,惟恶全无善。

  若时能善行,然我不作善,

  恶趣苦蒙蔽,尔时我何为?

 

  未能作诸善,然已作众恶,

  经百俱胝劫,不闻善趣名。

  是故薄伽梵,说人极难得,

  如龟项趣入,海漂轭木孔。

 

  虽刹那作罪,尚住无间劫,

  况无始生死,作恶岂善趣?”

 

若作是念,由受恶趣苦尽昔恶业已,仍可生乐趣,故非难脱也。即受彼苦之时,时时为恶,从恶趣没后,仍须转恶趣,故难脱离。

 

如云:

“非惟受彼已,即便能脱离,

  谓正受彼时,复起诸余恶。”

 

如是思惟难得之后,应作是念,而发欲乐摄取心要,谓若使此身为恶行者,是徒耗费,应修正法而度时期。

 

如《亲友书》云:

“从旁生出得人身,较龟处海遇轭木,

  孔隙尤难故大王,应行正法令有果。

  若以众宝饰金器,而用除弃吐秽等,

  若生人中作恶业,此极愚蒙过于彼。”

 

《弟子书》中亦云:

“得极难得人身已,应勤修证所思义。”

 

此又如大瑜伽师谓慬哦云:“应略休息。”答云:“实当如是,然此暇满,实为难得。”

 

又如博朵瓦云:

“如昔坌宇有一雕房,名玛卡喀,甚为壮丽,次为敌人所劫,经久失坏。有一老人因此房故,心极痛惜,后有一次闻说其房为主所得,自不能走,凭持一矛逶迤而至,如彼喜曰,今得玛卡喀,宁非梦欤。今得暇满,亦应获得如是欢喜,而修正法。”

 

乃至未得如是心时,应勤修学。

 

如是若于暇身,能发一具相取心要一欲乐,须思四法。其中须修行者,谓一切有情,皆惟爱乐而不爱苦,然引乐除苦亦惟依赖于正法故。能修行者,谓外缘知识,内缘暇满,悉具足故。此复必须现世修者,现世不修,次多生中,暇满之身极难得故。须于现在而修行者,谓何日死无决定故。其中第三,能破推延于后生中修法懈怠。第四能破虽于现法定须修行,然于前前诸年月日,不起修行,而念后后修行,亦可不趣懈怠。总摄此二为应速修,作三亦可,是则念死亦与此系属,然恐文繁至下当说。

 

如是若由种种门中正思惟者,变心力大,故应思惟如前所说。若不能者则应摄为,如何是为暇满体性,现竟门中利大道理,因果门中难得道理,随所相宜从前说中,取而修习。其中因门难获得者,谓仅总得生于善趣,亦须戒等修一净善,特若获得暇满具足,则须净戒而为根本,施等助伴,无垢净愿为结合等,众多善根。现见修积如是因者,极为希少,比此而思善趣身果,若总若别,皆属难得。由果门中难获得者,观非同类诸恶趣众,仅得善趣,亦属边际,观待同类诸善趣众,殊胜暇身极属希少,

 

如格喜铎巴云:

“殷重修此,余一切法由此引生。”

 

故应励力。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终


  上一篇: 密宗道次第广论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