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南怀瑾老师 > 了解南师 > 其他资料

喻学才:南怀瑾先生诗词意境蠡测

时间:2017-12-25  来源:南怀瑾学术研究会  作者:喻学才

作者简介

喻学才:东南大学教授,曾任东南大学中国文化系主任,东南大学旅游学系主任,旅游规划研究所所长,国家文物局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专家,国家旅游局旅游文化与规划专家。著有《三元草堂诗词联钞》、《三元草堂文钞》、《三元草堂随笔》、《孟郊诗集校注》、《东周列国志校注》、《中国历代名建筑志》、《中国历代名匠志》、《文化遗产保护与风景名胜区建设》、《中国旅游文化传统》、《中国旅游名胜诗话》等等。

 

最近,本人有幸拜读了南怀瑾先生的《金粟轩纪年诗初集》。随手札记,成小文一篇。发表在此,与同道分享。

 

一 、身世里贯及生平概略

南怀瑾先生的故乡在浙江乐清南宅(注1)。其《初夏之夜》诗曰:“壮岁举轻天下事,扬鞭谈笑薄皇王。中年敝屣空桑约,大隐尘嚣醉梦场。萍梗有情悲浩劫,孤邛无计涉沧浪。燃灯默尔思前度,惆怅重来奈夜长。”这首诗等于对他自己人生的壮岁和中年做了个简单的总结。其时当在六十九岁时。诗人古稀之年仍然怀念乡国,“层楼极目望天涯,望极天涯不是家”(注2)。 “一念关情天下事,尘心不了滞飞升”(注3)。由于政治分隔的历史原因,先生在大陆和台湾有两个家庭。这些家事在诗集里也偶有反映。如《初冬送长女可梦赴美国》(注4)《得长幼二女旅美来书》(注5)。由于有此特殊的人生经历,他在诗中慨叹自己是“无家无国”之人:“三十年来一梦余,无家无国已堪吁。而今几度思前事,万里云山似画图(注6)。” 读之令人落泪。先生早岁在家乡求学,青年阶段在国民政府任职,于云南边陲组织军垦。后弃职读书,入川藏求道,研修佛学。一九四九年随例去了台湾。开始选择招聚生徒传播国学的弘法大业。第一部著作为《禅海蠡测》。出版于一九五五年。后又赴美。七十岁后移居香港。二零零六年后,寄居江苏太湖之滨。迄今为止,先生有著述数十部。旁涉三教。领域之广,见解之精,为前古所无。期间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还曾为家乡捐资修建金温铁路一条。亦自古以来我国学林之奇事。此则先生身世之大略。

 

注1:《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78—179页,《去春承大韩民国同宗……并为柄国宗长序》

注2: 《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80页《冬夜随笔》。

注3:《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80页《辛酉阳春》。

注4:《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54页。

注5:《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56页。

注6:《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56页。

 

二、个性和情趣

南怀瑾先生有三大特点:一曰爱干净。即洁癖。一曰好学问。一曰悲天悯人。悲天悯人的特点留在后面说。他在六十六岁时所写《自笑》两首,比较准确地概括了自己好学和爱干净两个特点:“自笑平生洁癖忙,命该浊世一身藏。原知净秽皆非相,却喜莲泥梦叶香。”(其一)“自笑平生好学忙,老来情趣更荒唐。围绕万卷无书读,翻教儿曹满纸抄。”(其二),诗意明白如话,不需解说。先生好学,似出天性。其《讲孟子课毕夜归静起》云:“静夜清思忽到明,市朝嚣杂闻人声。(注7)”。先生为人十分独立,不肯俯仰随人。其在诗中自述“不惯依人输老拙,岂能随俗强悲欢(注8)。”先生志向高远,绝不做第二流人物。其《夜吟》诗云:“万古千秋事有愁,穷源一念没来由。此心归到真如海,不向江河作细流(注9)。”先生能随遇而安。他的学生锺某自美国来信了解学成回台湾平安与否,他作诗回复:“人间何处无芳草,随地归来便有山。岂是林泉留不得,只缘心自未能闲(注10)。”,先生喜欢自己掌控时间,最能领悟闲暇的滋味。有诗云:“浮生自苦不从容,睡起依然日又红。贫富不知闲是福,几人肯唱大江东(注11)。””先生天性诙谐,曾有《答留美学生为求婚事来书乞助》诗云:“万里求书为爱情,老师无计说娉婷。何如取读浮生记,自唤心魔好梦醒。”先生喜咏史,更喜谈禅。谈禅诗留后讨论。此处只论其咏史诗。如《书越世家后》就是一篇西施咏。诗曰:“玉颜不意自成名,当日那知事重轻。存越亡吴论功罪,妾身恩怨未分明。”《审阅硕士研究生写清史论文后批语》则分明就是一篇爱新觉罗家族兴衰史评:“寡妇孤儿自入关,便宜占尽此江山。竟然二百余年后,母子君臣出塞难。”先生的咏史诗意在言外,有含蓄不尽之意。西施一首实际上提出了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性以及成名的偶然性。咏清史一篇则揭示出历史的因果轮回。皆属耐人寻味之韵文。

 

先生的诗中常常出现如下意境:“不住红尘不入山,红尘青琐却相关。有时尘视三千界,四顾苍茫两仪间。”这就是文章后面还要专门提到的世外高人形象。《春梦》:“春风吹绿梦平芜,云月溪山似有无。窥阙篝灯夸一统,渡河筹策犹三呼。长途疲马惊新辔,短鬓催人号老夫。行遍天涯真倦矣,童心揽镜愧今吾。”此则是本文后面将会说到的世间志士形象。

 

注7:《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56页

注8:《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64页,《丁巳中秋关中有寄》

注9:《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64页

注10:《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65页《答钟生自美国来书问学成返国平安否》

注11:《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67页《无题》

 

三、学诗经历与嗜诗习性

先生在一九八七年为其《金粟轩纪年诗初集》所写《自序》显示:先生是一个十分喜好韵文特别喜欢诗歌的人。他自少年时代即曾广泛阅读历代名家诗集。儿时曾从童蒙老师朱味渊那里学诗,成人后又曾向四川前清遗老群学诗。但据他自序,袁焕仙老师对他诗学进步启发最大。他曾自述:十九岁时“喜舞文弄墨(注12)”。(卷首《简朱筱戡兄于南京》作者自注)南怀瑾先生性喜为诗,屡屡见诸篇章,如他七十岁时收到老同学也就是朱味渊老师儿子朱筱戡寄来的祝寿诗,他一口气和了四首。在题目中,他就明确说自己“不觉旧习复发,立成四律。甚矣慧业之难除也(注13)。

 

注12:《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页卷首《简朱筱戡兄于南京》

注13:《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201页《丁卯六年初旬深夜……》

 

四、自述学识及人生志气

先生志在救世。但天性不习惯俯仰随人,故选择了读书穷理,布道救国的道路。但在其人生的某些时刻,由于机缘触动,他也曾犹豫,对于自己未能以立功的形式救世感觉遗憾。因为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受古老的价值观影响甚深,首选的成功道路是立德,其次立功。第三才会选择立言成功的道路。因此,尽管南怀瑾先生著述等身,名满天下,仍然不时有遗憾之感,见于诗歌的如《丁巳冬至后两日》:“竟日经书注意寻,天人三籁闻清音。夜来起把吴钩看,辜负平生救世心”。学者南怀瑾六十年来身边弟子成群,趋奉有人。俨然一当代孔子。世人自然不会认为他有寂寞之感。但作为诗人的南怀瑾他是寂寞的。我们只需读读他的《随口歌词》中的自画像就知道了:“朝阳升,华灯上。十二时辰廿四时。何事劳劳,为谁碌碌。片刻光阴少自私。寂寞情怀,百无一可。倦覆来书懒作诗。每自问,为何如此?壮气消磨老可知(注14)。”  一种找不到对手的无奈,一种没有知音的寂寞,深深地折磨着他。所以他把全副心身都放在读书修行,超度世人上。此种寂寞,不知地藏菩萨乃至诸佛菩萨在热心救度众生过程中是否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斯乃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李石曾先生赠南先生语,南先生悬挂于起居室。非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者不足当此。

 

以亦仙亦佛之才,处半鬼半人之世。治不古不今之学。当谈玄实用之间,具侠义宿儒之行,入无赖学者之林。挟王霸纵横之术,居乞士隐沦之位。誉之则尊为菩萨,毁之则贬为蟊贼。书空咄咄悲人我,弥劫无方唤奈何(注15)。” 数语刻画出南怀谨先生鲜明的个性、广博的学识以及内涵丰富的风格。“人乞祭余骄妾妇,我惭车迹有王侯(注16)。” 诗人对五浊世界感觉难以忍受。他的态度和行动是“不堪五浊终难忍,拔脚迟疑急走过(注17)。

 

诗人的用世之志,救世之诚,始终未曾离他而去。七十三岁时,他在《偕傅洪等过中坜观音乡观海》中写道:“亿兆苍生犹涕泪,百年身世太伶仃。临歧怅望东西海,迭影层波念未平(注18)。”(第一九二页)。他总是把自己和亿兆苍生摆放在一起。他在诗中说自己“少小心雄百万师,却惭文史掩男儿(注19)。”(《夜读书怀》第三十-三十一,《海东集》)。四十八岁那年,他写了一首《庚子二月漫步台北南门古城楼》:“宝马香车不再逢,剧怜蜗角大王风。浑忘东汉中兴主,却是南阳田舍翁。名士新亭悲往事,英雄淮海泣途穷。何如别有千秋业,尽在箪瓢曲肱中。”于此诗可见诗人的价值观已定。对著述讲学传道授业这一千秋大业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所谓千秋业,即圣道,或曰圣贤学说。是一个包罗三教或曰整个传统文化的系统国学世界。

 

由于涉猎广泛,见解独到。他的诗出口就高人一等。例如,他的《自题论语别裁初版》诗云:“古道微茫致曲全,从来学术诬前贤。陈言岂尽真如理,开卷倘留一笑缘(注20)。”。古代经典,经他一读,就有己见。由于悟性过人,他也就比常人多许多层次更深的寂寞。如他在《自笑》中写道:“自笑年来似小孩,欲求入梦梦难回。而今真悔当时觉,不醒应无百事哀。”。此即屈原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之意。不过,就诗意而言,和楚辞的风格已然不同,其用笔腾挪变化,需费些心事才能读明白。他的诗歌有时也直截了当,批评为名利思想束缚的“仙佛侣”:“人生俗病最难治,俗气从来无药医。纵使出尘仙佛侣,空花空果觅东西。”无大见识者是不会如此直白的。“自怜独木支巨厦,眼底园林是嫩枝(注21)。”,写于一九七二年的《辛亥禅七期中即答新春贺柬》(注22):“故我依然带发僧,不期北秀与南能。漫天桃李春无尽,万象光中续慧灯。”则一个以弘法育人为己任的人天大师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了。

 

注14:《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91-192页

注15:《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231—232页《狂言十二辞》

注16:《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76页《书<孟子.离娄章>后》

注17:《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81页《惆怅》

注18:《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92页

注19:《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30-31页《夜读书坏》

注20:《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55页

注21:《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34页《随笔》

注22:《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36页

 

五、风格与意境

微言而隐志其事之动于情者

南怀瑾先生的诗词风格谓何?他曾夫子自道有“微言而隐志其事之动于情者”之特点。这个特点如果分开说,则有两层意思。一是“隐志其事”。记事为史,记情也是史。这是指诗歌内容的真实性而言。二是“微言动于情”。佛陀本是多情种。先生的诗实乃真情之诗。这种真情,集中随处可见。说详后文“如来本是多情种”部分。所谓微言,即孔子作春秋所确立的微言大义之著述原则。合而言之,先生诗词所纪之事情真实,所抒发之情怀真实。所营造之境界真实,但其遣词造句则追求含蓄,一般不做直露表白。他的一些咏史诗纪实诗,言情诗。都需要结合他的身世时代,在文字之内和文字之外两个方面去多方求解。

从其自序看,他不太看重那些谈禅和论理的诗歌。但他性格又耽嗜禅道,生活中常日与之打交道且能乐此不疲。故诗集中还是自觉不自觉的保存了不少谈禅说理的作品。他说自己“性乐旁骛多门,不拘一格。”“放荡不羁于律”。可以视为南怀瑾诗歌的第三个特点。而“多杂禅道门中蔬笋语”虽为先生自谦之说,也确是先生诗最突出的特点。或者说是中国二十世纪诗人群中一个独有的特色。

先生的诗歌有相当一部分作品,特别是论史类的作品,极富此种“微言而隐志其事之动于情者”的特点。如《甲子元旦之夜》:“又是阳回甲子时,漫将世事再寻思。群言楚汉纷争史,我读天人交战诗。八十余年谁误国,百千论议半愚痴。纵横残局旁观手,收拾楸枰下子迟。”从一九二三年到一九八四年,刚好一个甲子。作者站在局外旁观,俯视楚汉纷争,但并不明白发表意见。盖因历史还正在前进途中。但“天人”二字实为春秋笔法。八十余年谁误国,这个问题留待后人去评说吧。

先生的心胸,他曾在一首题为《感事》的诗中透露说:“入世早知多俗累,绝情未必不荒唐。愿将大士瓶中露,洒作人间救苦方(注23)。”。又,《辛亥母难日》(注24)诗中有句:“幸得菩提随地长,故留苦海作航船。”可见,南怀瑾先生是以弘扬传统文化,不使斯文断绝为己任,是以这样的方式来救世的。因为二十世纪的中国,不能算治世。或者干脆说就是一个乱哄哄的乱世。国民饱受战乱之苦,独裁之苦,传统文化被毁灭,民族正气遭摧残,为千古以来所仅见。如此乱世,自然呼唤救世人。南怀瑾先生选择了与自己天性相近的方式救世。

 

注23:《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44页

注24: 《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32页

 

如来本是多情种

先生乃深于情者。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身似空花终幻谢,情恋浮世竟难更(注25)。”。“吾心何事长忧患,只为苍生感泪多。若使此心齐放下,更无遗憾看娑婆(注26)。” 他曾含蓄批评统治者“筹策每忘天下利,兴亡都在两田中  (注27)”。将争斗双方喻为农民争地。暗喻境界不高。“古今中外,文人多少,只有一根肠,不是悲愁没好句。些微细节写千行,这便是文章(注28)。” 。“独坐清斋意可通,明窗天宇有无中。个中消息无多子,情到真时恰是空(注29)。”他的诗集中经常可以读到充满深情的诗篇。如:“一自魂销那壁厢,梦回苦海总茫茫。灵山乞得无心药,便是人间离恨方(注30)。” 此即佛经中所云爱别离苦境界。“疏懒半缘尘俗累,劳愁多为故园生(注31)”。此即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之忧国忧民的情怀。《首途赴美》:“不是乘风归去也。只缘避迹出乡邦。江山故国情无限,始信尼山输楚狂。”其时先生在台北讲学,户外履满。听众中有当朝显贵,文职与武职颇多。而其时当局颇有猜忌,先生为避祸计,乃远走美国。《得蜀中故人子女信口号》:“四十年前西蜀,恩情辜负何多。干戈丛里,死生离恨,处处闻悲歌。行遍天涯我亦老,海山回首南柯。大地还生春草,人间电掣风摩。浮世泪婆娑。”《忏摩》:“七十年来春梦尘,四恩未报客心惊。云山家国愁千结,未转金轮愧此身。”其七十岁时童年好友、业师朱味渊长子朱璋寄诗贺寿。南怀瑾先生不觉旧习难改,立成四律。其自注明白说贺诗四首“但抒怅触情怀已耳”。见《丁卯六月初旬深夜治事方毕,取和朱璋筱戡世兄遥寄七十祝寿诗,不觉旧习复发,立成四律。甚矣,慧业之难除也》。

 

注25:《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56页《讲孟子课毕夜归静气起》

注26:《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258页《捡拾佚诗 。无题》

注27:《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258—259页《捡拾佚诗 。壬子秋书感中日断交事》

注28:《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238页《白话小品》

注29:《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44页《诗思二首之二》

注30:《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2页《有寄》

注31:《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255页《丁未岁阑酬诸方贺简》

 

他方羁旅愁千迭,家国情怀感万重(注32)。” 应该是古稀之年南怀瑾先生的心情之真实写照。虽悼弟子,实乃自悼。

南怀瑾先生六十五岁时的心情如何?我们可以读读下述诸篇。“为圣为凡两不宜,最难忍耐是愚痴。更多人我山头立,自误聪明总不知”(注33) 。诗人从政界人物山头林立,自误聪明的愚痴行为感觉叹惋和无奈。《丙辰冬月午夜定起书二偈》:“忧患千千结,山河寸寸心。谋身与谋国,谁识此时情?”丁巳年他的生日(南怀瑾先生习惯称生日为母难日)阅报知大陆旱灾,他赋诗一首记录当时的心境:“思亲飞梦到家山,手自焚香泪自潸。化作慈云功德水,春雷普护透重关。”博爱之心,令人动容。由对老母的思念,联想到用自己的方式解救大陆的旱情(注34)。 他阻隔在大陆故乡温州的儿子在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初的一九七八年来信,接信后他写了一诗:“一世人如两世人,全家十口四方分。卅年多少冤魂泪,况有哀鸿隔岸闻(注35)。” 写出了台海两地阻隔卅年的感觉。作者想到的是众苍生,而不光是自家的骨肉生离之痛。改革开放前,温州为对台前线,军事重镇。限制诸多,老百姓苦不堪言。故诗中有哀鸿隔岸闻之说。此即佛教大我之境。

去国原知万事空,几人歌哭九州同。多才已自为身累,肠断沧溟魂梦中(注36)。”虽哀人,亦自哀。虽掩关读书,心仍系国家民族。“天下心忧久怆神,人间见说又新春(注37)。

先生一九四九年去了台湾,与发妻暌隔三十余年。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剧。先生却并不强调客观,而是主动抱愧。他在《辛酉端阳前五日答内书》中写道:“漂泊平生负孝慈,劳君艰苦费撑持。辜恩有愧难为报,松柏春阴应较迟(注38)。”其《和马星野乡长谢诗》:“客路难安身幻寄,故园苦忆菜根香。”“新亭家国愁千迭,旧史兴衰字数行(注39) ” 故国故乡之怀念,读之令人动容。诗人在《夜释老子》一诗中写道“挑灯夜释函关传,掷笔翻疑作者痴”。其实,这是一种加一倍写法。诗人自己又何尝不痴?不然,何必在这五浊世界里受慈悲烦恼的煎熬,为普度众生而昼夜辛劳?余论诗主一“”字。南怀瑾先生诚天地间大痴人,真情种,活菩萨。细读其诗,自不会以余言为谬。如写于四十二岁的“苍茫四顾苍生泪,何日人归浮海船(注40)。”(《癸巳母难日》)

富于禅机,痴愁、诙谐并存。这也是先生诗词迥异于人的地方,如《道情》:“年少由来梦想多,壮怀又觉奈愁何。老来识透人间世,万事都缘自着魔。 名利场,起干戈。风涛险恶乱心波。古今上下三千界,刍狗生灵为恁么?” 一九八七年南怀瑾先生应星云法师之请,为佛光山所题诸联,极富禅机。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话人人只会说;有求皆苦,无欲则刚。奈何个个尽迷途。”“人生是梦,说梦那知仍呓语;世间多假,弄假谁能不当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看的破而放不下;善有善报,恶有恶果,讲的好却做不来。”这些联语不是一般寺庙楹联所具有之境界。其妙全在把高深真确的佛理和世人的行为做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其过大西洋赌城诗中有句云:“何必赌城始论赌。人生都是赌输来(注41)。” 十分警策。想那古今中外,王侯将相,平头百姓。又谁能逃脱生老病死的铁律?争名夺利,不死不休!我敢说这样的句子从古到今无人道过。写赌城拉斯韦加斯的诗歌,肯定不会有第二人能写出这样的境界。他的诗歌随处可见的禅机,决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根于他的博览兼通,大彻大悟。如《随口吟》:“身入名场事可怜,是非竞斗奈何天。看来都是争人我,无我何妨人尽贤。”此诗虽明白如话,但其意境前人绝无道过者。其《示学人》:“身衰方急求丹诀,事到穷途觅佛缘。大抵世情都短见,不知人道不知天。”此诗十分警策。道行高深的人由于平素有扎实的修行功夫,遇事能从容对待。盖因心有所主。而平素不读书,不修行的人,心无所主,一旦事来,手忙脚乱。

一支开向百花头,舒展临风总自由。多少寻春来往客,随人指点说沉浮。”此亦《闲居杂咏》之一。另一首更精彩:“勘破荒唐是大雄,开怀一任往来风。多情原是菩提种,人在圆明微笑中。”他的《理发师劝染发戏作》也是充满生活情趣和禅趣的诗歌:“世人多畏发初白,却喜头颅白似银。免去风流无罪过,何须装扮费精神。渐除烦恼三千丈,接近仙灵一性真。对镜莞尔还自笑,依然故我我非新。”诗人一片天真对世人。和蔼可亲。诙谐风趣。

 

注32:《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99页《悼朱生文光》

注33:《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59页《丙辰腊月始,即在台北市内寓楼掩室三年,于入关前得学人来书感作》,

注34:《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61页《丁巳母难日阅报知大陆旱灾》

注35:《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70页《戊午秋杪得次子小舜自故乡家书》

注36:《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77页《闻张嘉逸仙国大秘书在美逝世》

注37:《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77页《春夜》

注38:《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83页

注39:《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90页

注40:《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23页《癸巳母难日》

注41:《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95页《道出大西洋赌城》

 

多情红尘过客,寂寞世外高人

通读南怀瑾先生一九八七年以前的诗,也即金粟轩初集所收录的诗歌,我脑子里经常交错出现这样两个形象:一个是寂寞的世外高人,一个是伶仃的红尘过客。但这红尘过客不是袖手旁观,而是尽力救助。这种感觉从先生分别写于十四岁和十九岁时的两首少作即可看出端倪。

在《金粟轩纪年诗初集》卷首录有先生十四岁、十九岁时的两首七言绝句。

西风黄叶万山秋,

四顾苍茫天地悠。

狮子岭头迎晓日,

彩云飞过海东头(注42)。

 

秋水伊人消息杳,

江湖作客马蹄轻。

秦淮风月西湖柳,

一样飘零太瘦生(注43)。

 

粗粗一看,不觉得特别引人注目。但当我第二遍展读斯集时却发现不能轻易放过这两首少作。按照常情,大凡诗人结集,往往会悔其少作,弃之不顾。那么南怀瑾先生为什么独独珍惜这两首少作而且置诸书首呢?我的理解:这两首七绝分别写出了南先生精神世界的两个侧面:一是放达。二是深情。一种是哲人的放达情怀,一种是诗人的救世热情。前一首,是哲人的情怀。后一首是诗人的气质。前一首刻画出一个执着于世界本原的探索者思辩者的形象。后一首则勾勒出虽作客江湖但仍时时关注人世的真情书生的形象。

先生真天生之布道贤哲。我们读他抗日战争前期带兵垦边时的诗歌感觉尤其强烈。在那段时日,他心情也有十分得意的片刻。如:“乱山重迭静无氛,前是茶花后是云。的的马蹄溪上过,一鞭红雨落缤纷。”(《西行集·过蛮溪》)完全是云南边陲如诗如画的境界。作者快乐的心境与身边的风景水乳交融,情景两浑。但这样的时候不多。当我们读到《务边杂拾》诸绝句中的“东风骄日九州忧,一局残棋尚未收”。“挥戈跃马岂为名。尘土事功误此生。何似青山供啸傲,漫将冷眼看纵横”等诗句时,一个急于从名利场中抽身,渴望“漫将冷眼看纵横”的学者形象已经跃然纸上。

南先生的诗词,若从大处区分,可以分为热心感众生和冷眼看三界两大类。或者说,南先生的诗歌总能在积极救世、冷眼观世的冲突中达成和谐。

通观南怀瑾先生的诗集,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就是痴愁和寂寞笼罩全书。和历史上善于写愁的诗人相比,他的愁不是孟东野式的酸寒之愁,也不是李后主式的绝望之愁。他的愁是一种得大解脱后的悲天悯人之愁。或者说就是一种特有的禅师之愁。在中国古代的禅师中,拿诗做禅悟的凭借,是普遍的现象。但终生以禅悟之眼光,悲尘世之苦难。念兹在兹,则为中国自古诗人队中之唯一人物。生活中的南怀瑾予人以智慧洞达、诙谐幽默的感觉,(我未与先生谋面,感觉从演讲著作中来)但在他的内心世界里则是永远寂寞。永远的痴憨牢愁。(感觉自诗词中来。)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跟他完全共鸣。他所读书之广博,所修持工夫之深厚。所立志向之高远。所择人生道路之奇特,四者合一,旁顾寰宇,谁能望其项背?我们看先生近年来在太湖大学堂讲课期间不时批评听课的博士、教授们国学素养不够。我完全能理解。二十几岁时就闭关读《大藏经》,这样的读书人在僧俗两界能找得到吗?何况他后来还几次掩关读道藏,读四库全书,读古今图书集成。这样的读书种子,不仅在今后的娑婆世界里很难再见到,就是在过去这个世纪的中华大地,也是一个并世无两的独特存在!

南怀瑾《游台北观音山》:“入山何处白云深,多少迷途苦觅心。却喜闲身无一事,巉岩独坐听鸣禽。“这是世外高人的闲雅。”飘零故国三千里,潋滟心光色界天。一笑疑云疑雨散,菩提已熟许多年。”(《一笑》)。按编者将此诗归在一九五三年也就是作者三十五岁那段时间。诗句透漏的信息告诉我们,南怀瑾先生参悟佛法,得到验证其时当在三、四十岁的光景。

他感慨自己“云月溪山知己少,经纶天地霸才空(注44)。”“泠泠天风吹袂单,惺忪手把斗牛寒。五千年事三千界,尽作南华一梦看(注45)。”(《闲居杂咏》第三十九页)

这就是南怀瑾,这就是南怀瑾的诗词,别人学不来的。在整个中国二十世纪的诗坛上,只此一家,只此一格。

(二零一零年九月十七日晚至十八日初稿于楚雷宁雨轩)

 

附记:2011年1月3日,余曾夜访太湖大学堂拜访南怀瑾先生。得先生许可。才将本文刊于本人实名博客。

 

注42: 《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页《 暑期自修于井虹寺(政洪寺)玉溪书院早归》

注43:《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1页《简朱筱戡兄于南京》

注44:《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37页《戊戍元旦书感》

注45:《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第39页《闲居杂咏》

(全文终)

 

---转载自南怀瑾学术研究会

南怀瑾学术研究会微信公众号

长期征文及史料    邮箱:ws@nanss.org


  上一篇: 南老师化导几百个罪犯的故事

  下一篇: 一代宗师南怀瑾的家乡情怀

...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