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作者胡方松,曾任温州市委副秘书长,《温州晚报》总编辑,《世界温州人》杂志总编辑。
作者林宏伟先生,系资深传媒人,曾供职新华社浙江分社、西泠印社、国务院参事室、中华工商时报社。
本文源自南怀瑾文教基金会、南怀瑾学术研究会,作者授权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胡方松 林宏伟
今年3月18日,是一代宗师南怀瑾先生100岁诞辰纪念。这是一个值得温州人怀念的日子,也是一个值得国学界珍重的日子。
1918年3月18日,南怀瑾先生出生在浙江省乐清市翁垟街道地团村的一个乡绅家里。其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青年时曾跃马戍边,参加抗日;1949年前往台湾,长达36年;后旅宿美国,移居香港;晚年回归大陆,设坛讲学。2012年9月29日,在江苏吴江太湖大学堂逝世,享年95岁。
南怀瑾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事业。同时,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理解,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堪称一代宗师,在中西文化界享有巨大声望。他的家乡温州乐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曾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创造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温州模式”。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温州乡贤南怀瑾先生诞辰100周年,回忆梳理南怀瑾先生和家乡温州的关系,不但可以进一步缅怀南怀瑾先生的丰功伟绩和家乡情怀,也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代宗师对改革开放的肯定和支持。
倍爱家乡文化之浓浓深情
南老曰:对自己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不熟悉,是一件羞耻的事
南怀瑾先生在《山川人物与永嘉禅师》一文中写道:“我是温州府乐清县人。我从小对这个国家很有感情,想为国家做一番事业,所以对本国的历史、地理、文化特别注意。我们当年,国人如对自己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不熟悉,是一件羞耻的事。尤其是我个人,比一般人的个性又更顽固。”
南怀瑾先生不但对国家如此,对家乡也是这样。
20世纪50年代初,南怀瑾先生到达台湾不久,发现在台湾的温州乐清同乡对家乡不甚了解,即便是后来位居台湾地区立法机构负责人长达16年的倪文亚、著名报人朱镜宙等旅台乐清籍名士,都不曾收藏有关家乡乐清的文史典籍。他不畏权势,曾当面责备他们不关心家乡,同时把自己去台湾时带的一部清代编撰的《乐清县志》,自费印刷了上千册分送给在台湾的同乡,留下了一段爱乡佳话。
南怀瑾先生对家乡的热爱,有时候是通过浓浓的乡音来传递的。现在乐清人很少知道家乡乐清的“乐”字的多种读音。南怀瑾和家乡来访客人交谈时,往往不厌其烦地给大家讲解:你们知道吗?我们家乡乐清的“乐”是个多音字,除了读lè和yuè,还有读yào,如在《论语•雍也》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此外,河北有一个县名叫乐(lào)亭。如果加上温州土话读e,就不止4种了。言辞间流露出浓浓的乡情。
2012年5月,家乡乐清一批领导去太湖大学堂拜望南怀瑾,他曾清晰地用温州话给大家诵读温州江心屿宋代乐清籍状元王十朋的那对奇妙名联:
云朝(zhāo)朝(cháo)朝(zhāo)朝(zhāo)朝(cháo)朝(zhāo)朝(cháo)朝(zhāo)散;
潮长(cháng)长(zhǎng)长(cháng)长(cháng)长(zhǎng)长(cháng)长(zhǎng)长(cháng)消。
南怀瑾对大家说,现在的普通话和古音有很大差别。广东话是唐代国语,闽南话是宋代国语,我们温州话至今还保留许多古音读法,是唐宋之间的国语,用温州话作诗填词,押韵要比普通话更接近古音。现代人研究国学,要学习温州话。真可谓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乐清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古有王十朋、翁卷、赵士祯,近现代有朱镜宙、倪文亚、张冲、朱味渊、洪式闾等。尽管离开家乡已有一甲子了,但晚年南怀瑾谈起故里乡绅名士,十分清楚。对家乡一些地名交通和居民住户的变化,也了解很细。为了写回忆录,他还准备请人航拍一张今日的乐清地图做参考。他不但对有过交往的乡贤很尊重,而且对历史上的乡贤也十分推崇,对宣传家乡的先贤,更是不遗余力。
1990年9月,王十朋的后人王祖光与女儿王雪丽合著的《王十朋传》即将出版,想请南怀瑾先生斧正,便将样书寄给南怀瑾。南怀瑾先生收到样书后,很快写了回信。他在信中说:
顷接贤父女惠赠令太祖王十朋传,至感盛情。十朋公乃乡贤辈,自南宋以来,素为故乡后辈敬仰,惜无专著表扬令德。今得贤父女之作光扬先德,殊为敬佩,特此致谢。
又:贤父女尊著此书惜未定好书名,反而自阻销路,并使十朋公德泽声光却为减色,倘易名为南宋状元王十朋,且将公之画像移做内封面,封面但取雁荡一峰挺拔,当更为生色矣。区区鄙陋之见不知有当否?聊以供献微诚,代向十朋公先辈之敬意也。
南怀瑾对王祖光父女宣传王十朋的功绩,给予充分肯定,并对书名有碍销售,以及图书封面、内页等装帧设计上的不足,提出自己的建议,让王祖光父女十分感动。他们根据南怀瑾先生的意见,将书名改为《南宋第一状元——王十朋大传》,果然销量大增。
1995年,王十朋研究会出版《王十朋纪念论文集》,南怀瑾先生又应邀给题字鼓励。后来,当地政府建设王十朋纪念馆,南怀瑾先生又专门给题写馆名。他甚至不顾年逾八旬的高龄,指导组织召开王十朋国际学术研讨会,吸引不少国外友人,扩大了王十朋和温州乐清在国际上的影响。
《史迻》是蒋介石的同学、南怀瑾先生的旧友、温州籍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姚琮先生根据蒋介石的个性特点以及时局形势,选取《资治通鉴》中的历史资料,提供给蒋介石在公务繁钜之中抽暇阅读,彷如精缩版的《资治通鉴》。姚琮反思中国历史16朝兴衰起伏,探究1362年宦海沉浮,认为鉴古知今,惟宜读史。史之所含至广,苟能融会贯通,则立德、立言、立功皆有所准绳,发扬而光大之,存乎其人。他将自己的感悟都融汇在《史迻》的字里行间。
2012年正月,两位温州籍的浙江省领导去看望南怀瑾先生。谈话中,南怀瑾先生让助理马宏达取出两册刚刚收藏的线装图书——《史迻》,以及作者姚味辛(琮)的资料。南怀瑾先生同他讲,这本书是你们瑞安乡贤姚味辛先生编纂的,其中的故事是很动人。我素来的习惯是不要让古圣先贤的心血淹没掉了,所以我在台湾成立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出版了很多古人的著述,赔钱也要出版。你是瑞安人,这是你们乡贤的心血,希望你们把它再版出来,也希望你们自己从中受益。
南怀瑾先生语重心长,对家乡后人寄予厚望。令人遗憾的是,影印工程刚刚完成,南怀瑾先生就驾鹤西去。后来,当浙江省有关部门领导将原版图书完璧归赵,奉送给南怀瑾先生的儿子南国熙时。作为继承人的南国熙,深知父亲随身携带数以万计的珍藏图书的价值所在和责任担当。第二天,他就把原版图书连同一纸捐赠书一起送到浙江省领导手里,代表家人自愿把南怀瑾先生的遗物藏书捐献给家乡,接续书写了南怀瑾先生所推崇的温州人文新风尚。
关切晚辈足迹之暖暖亲情
南老曰:40多岁了,你还不回来学习。财迷一个!
“希望工程”创始人、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秘书长徐永光的办公室里,挂着南怀瑾先生的一幅手书:“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这诗句就记录了南怀瑾先生对徐永光及“希望工程”的鼓励和支持。
1989年,时任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长的温州人徐永光发起了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的公益事业——希望工程,改变了一大批失学儿童的命运,也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唤起了全社会的重教意识,弘扬了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1992年,南怀瑾先生在香港曾一次性汇款捐赠4万美元,给予大力支持。
南怀瑾先生的巨额捐款引起了徐永光的特别关注。他了解到南怀瑾先生不仅是海内外著名的国学大师,而且还是自己的温州同乡,心情特别激动。在一次出国访问的时候,专程转道到香港拜见南怀瑾,当面向南怀瑾先生致谢并报告捐款的使用情况。
随着与南怀瑾先生交往的增多,徐永光经常向南怀瑾先生请教一些关于“希望工程”的建议。南怀瑾先生常常给徐永光讲解老子的“功成、身退,天之道”、曾国藩的“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以及“谤随名高”这些典故。有时候,南怀瑾先生还会幽默地说:“我就是冰果店老板,专泼冷水。你可不要见怪。”
在徐永光看来,南怀瑾先生的这些话决不是轻描淡写的说教,而是语重心长地给他解说世间的真理、历史的规律。徐永光理解南怀瑾先生的深意,也明白“功成而弗居”“知止可以长久”的道理。1993年,正是“希望工程”迅速发展的时候,徐永光就根据南怀瑾先生的开示,思考指出“希望工程”存在足以致命的“八大隐患”,做到未雨绸缪、警钟长鸣,避免出现“亢龙有悔”的局面。
1999年,在“希望工程”实施10周年之际,一些学者提议铸一口“希望工程钟”作为纪念。徐永光又想到乡贤南怀瑾,恳请南怀瑾先生撰写钟铭。为了表示对乡人从事公益事业的支持,南怀瑾先生欣然应允,挥笔写就:
黄钟大吕 天籁徽音 木铎晨钟 贤哲雅教 金声玉振 延续慧命 有响斯应 华夏之光 希望工程 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 频年勤获 初砥小成 铸兹纪闻 期启后昆 谨以铭志 文治永康
铭文大气磅礴,寓意深邃,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这一年,有人将徐永光对“希望工程”10年探索思考的文字编辑成书。徐永光在书稿正式出版之前,送请南怀瑾先生指正,并请他题写书名。南怀瑾先生的题名是《叩问天人之际——徐永光讲述希望工程》。书名“天人之际”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明志的话语,也表达了南怀瑾先生对晚辈的殷切期望。
2000年春,胶着了6年的中国青少年基金会诉香港《壹周刊》诽谤“希望工程”案终于在香港高等法院开庭。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徐永光因为打官司,需要经常去香港,每次他都会去看望南怀瑾先生,征询南怀瑾先生对于这个官司的意见。南怀瑾先生是不主张打这个官司的,但是也没有阻止一心要诉讼的徐永光。在开庭之前,徐永光和诉讼团队再次到南怀瑾先生的寓所,请其面授机宜。
那天,南怀瑾先生为他们讲解了中国古代的诉讼制度,讲古代律师——“讼棍”的作用。特别有意思的是,南怀瑾先生还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父亲曾经被一个恶棍纠缠勒索,后来如何用智慧化解危机的故事。那天晚上,徐永光在欢声笑语中学到了许多知识,也让他在第二天能够在出庭时保持良好的状态。
早在1997年“希望工程”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徐永光就萌生退意。2001年,徐永光正式辞去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的职务,全身而退。在徐永光看来,“希望工程”这个公益品牌历经20多年而不衰,他本人虽然也常处在风口浪尖中备受怀疑、误解、攻击乃至恶意诽谤,但能做到宠辱不惊、依然平安,离不开乡贤南怀瑾先生的指点和鼓励。
全国政协常委、中华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南存辉,曾被媒体誉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代言人”,他艰苦创业,乐于奉献,创办的正泰企业经过30多年的拼搏努力,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的标杆,也是温州的一种骄傲。南存辉第一次跟随乐清市领导去拜访南怀瑾先生时,南怀瑾先生亲切地对他说,我比你父亲年长,论辈分,你可称我伯父。把他当成家人晚辈。
南存辉第二次去香港拜访南怀瑾先生时,南怀瑾先生除了谈及家族的一些事情外,直言劝说南存辉趁着年轻跟他好好学习。因为经营企业事务繁忙,南存辉虽然常给南怀瑾先生发问候信息、打请教电话,但对南怀瑾先生多次劝他“放下”“赶紧来学习”的嘱咐,往往是爽快应允,却迟迟“放不下”。
2008年春节,南存辉去太湖大学堂看望南怀瑾先生。南怀瑾先生很严肃地问南存辉:“你几岁了?”
南存辉答:“1963年生。”
南怀瑾追问:“你就说你几岁了?”
南存辉说:“45岁了。”
南怀瑾先生当头棒喝道:“40多岁了,你还不回来学习。财迷一个!”
南存辉知道南怀瑾先生一片苦心,也知道自己到了该专心学习的时候。此后,南存辉就是再忙再累,也忘不了学习。
2009年,南怀瑾先生在太湖大学堂开设为期7天的禅修课,南存辉被允许参加,但南怀瑾先生要求南存辉学习期间放下杂事,静心研修,不接听手机、不请假、不会客。明言告诫南存辉:做不到,不要来。
这时,刚巧碰到南存辉在为正泰企业上市冲刺,证监会已通知他一周内到北京进行过会答辩。当时,南存辉心里很矛盾。最后,他还是痛下决心向董事会说明,南老已年逾90高龄,他的课一旦错过,今后难再有机会。假如公司错过上市,今后还有机会。就这样,南存辉把所有事务都委托给副手处理,真的不接一个电话,心无旁骛,跟随南怀瑾先生静心学习。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南怀瑾先生精通儒、释、道,拥有大智慧。南存辉跟随南怀瑾先生学习后,得到很多的教益,很受启发。过去他天天忙于应酬,白天奔波,晚上喝酒,喝多了就吐,经常吃药,睡不着,没有一点精力。自从跟随南怀瑾先生学习打坐修禅后,学会了调理身体。长期打坐后,很少吃药了,喝酒也很少吐。经过静坐调理,他的睡眠质量大大提高。无论什么时候,一上车就能睡,车到站就醒。不管之前多么劳累,只要一投入工作,他总是精力充沛。
最令南存辉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力量的是心态的调整。这些年,他经历了太阳能风波、金融危机等多次危难,面对压力,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能平心静气地处理问题,以平常心做不平常的事,能够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心境越来越开阔。南存辉认为,这与他接受南怀瑾先生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人生态度的改变,实际上也改变了自己对事业的看法,心胸因为包容而广大。对他来说,南怀瑾先生不仅是长辈、老师,更是他人生和事业道路上的一盏指路明灯。
助推改革开放之拳拳激情
南老曰:如果我有钱向国内投资,第一先建电力公司,其次是钢铁公司,或者铁路,空运等交通事业。再其次,便是发展医药。
1988年1月,温州市副市长方善足带领温州市经济贸易代表团赴美参观考察。当时,南怀瑾先生有一位在美国国务院供职的学生得知温州市经贸代表团在华盛顿的消息,便前往问南怀瑾先生,要不要见见家乡来客。南怀瑾先生很痛快地说:要见见,要见见。同时打电话给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一秘叶剑,提出要求接见家乡代表团。先生对家乡感情和思念都藏在言行之间。
那天晚上,南怀瑾先生专门安排了两辆轿车去接送来自家乡的经贸代表团,其中一辆是加长林肯。当时去拜见南怀瑾先生的代表团成员只有3个人,从来没有坐过这么豪华的轿车,不知道该怎样安排。最后确定方善足副市长一个人坐加长的林肯轿车,温州市华建公司副董事长陈文清和温州国际信托公司总经理邱淦坐另外一辆轿车。3人赶到南怀瑾先生的所住兰溪行馆时,发现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的商务参赞陈时标、一秘叶剑已提前到达等候在哪里,不免有些紧张。
南怀瑾先生热情地招呼家乡代表团入座,并设宴招待家乡来宾。交谈中,代表团成员发现南怀瑾先生对家乡温州的发展十分了解,便主动介绍此番来美的目的和感受,拿出事先准备的招商引资项目,邀请南怀瑾先生回乡投资,支持家乡建设。南怀瑾先生看了代表团准备的皮革制鞋这些招商引资项目,感觉得项目太小,不合胃口;同时感觉方向不对,说自己希望做的是基础设施、农业、医药等事关国计民生的项目。
南怀瑾先生对中国经济和家乡的发展有自己的观察和看法。他认为,要发展经济,首先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他说:“如果我有钱向国内投资,第一先建电力公司,其次是钢铁公司,或者铁路,空运等交通事业。再其次,便是发展医药。”当时,温州机场建设已开工,南怀瑾先生便提及国父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谈到的神州铁路建设蓝图。建议投资修建金温铁路,把温州与浙赣铁路大动脉连接起来,把国父中山先生的蓝图变为现实。修建金温铁路,就是南怀瑾先生在这次会见家乡来客时主动提出来的。
半个月后,南怀瑾先生就从美国移居香港,和大陆的交往更为方便。不久,温州市政府主动派员到香港拜会南怀瑾先生,正式商谈金温铁路建设事宜,并邀请南怀瑾先生牵头修建金温铁路。南怀瑾先生慨然应允。他说:“这条铁路大家企望了80年,修了7次都没有成功,今天我就决定一定要修,不是为我,是为了开启一个大例子,中国政府的公共建设可以和外资合作。因为不如此,不能加速国内的公共建设。所以,我们不去打开这个关闭的大门,那么几十年都不会有人打开这个大门的。”
金温铁路是中国的第一条合资建设的地方铁路,它横贯了浙西南山区,惠及沿途16个县、1500万百姓。浙西南一带地形复杂,处处崇山峻岭,修建铁路的难度很大。为了确立科学的理念,制定周密的计划,做出严谨的评估,南怀瑾先生在香港的寓所内闭门不出,夜以继日地伏案疾书,完成了《对金温铁路的浅见》,提出了全新的建设思想:“首先,组建一家铁路公司,由港资与地方政府共同牵手。这家公司必须破除内地铁路由政府或国营企业独家经营的惯例。”
1992年11月,中外合资浙江金温铁道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同年12月18日,金温铁路正式破土动工。经过5年建设,1998年6月11日,金温铁路正式通车。可以说,这条经世济民的铁路,不仅融汇了南怀瑾先生的心血,也见证了南怀瑾先生心系家国的胸怀和远见。
刘雨虹老师在《南怀瑾与金温铁路》一书简体版前言中写道:任何的学问修养,都是在事功的成就过程中,才得以充分显现出来。因为事功是立德、立言、立功的具体呈现,圆满成就。金温铁路的修建,开创境外资金投入国内建设之先例;在铁路修建过程中,南师并未前赴国内一步,而是坐镇香港,只由公司李素美女士往来香港、浙江之间,担任传递沟通任务;南师虽为投资者,但并未派遣任何南氏家族成员,或门人学生、亲朋故旧等前往参与工作;工程完毕后,南师放弃所有合约中应得利益,只收回投资,不计利息,还路于浙江地方。
“修这条铁路,不是投资,而是做一件社会福利的事,更是为中国公共建设开一个例子,他的意义就很大了。”这是南怀瑾先生对修建金温铁路的总结。他还说:“此举(指合资建设铁路)不但专为金温铁路着想,实亦为我国社会进而修建各地方铁路的先声模式,可以由一个良好完善的规模,号召海内外及华侨回乡报效国家的先导。”
金温铁路的建设,无疑是南怀瑾先生为改革开放中诞生的“温州模式”添写的最为辉煌的笔墨,也是中国改革开放最为灿烂的创新笔墨。
南怀瑾先生在倡导投资修建金温铁路的同时,为了帮助家乡温州发展医药事业和农业经济,还先后捐资设立了两个基金会,一个是“南氏医药科技奖励基金会”,另一个是“东南农业科技发展基金会”。
1989年,时任温州市委书记刘锡荣为了邀请南怀瑾先生回乡投资,在大年三十带领温州医学院的专科医生下乡给南怀瑾先生的母亲看病;为了方便南怀瑾先生与家乡的联系,特地协调邮电局开通设立乐清翁垟直拨海外电话;此外,还特约温州大学著名的发綉专家魏敬先教授,用南怀瑾先生母亲的头发绣成南母头像,作为温州市政府赠送给南怀瑾先生的见面礼,工作十分细致感人。1989年底,刘锡荣书记去香港拜访南怀瑾先生商谈金温铁路建设事宜,南怀瑾先生主动提出捐资40万港币创办“南氏医药科技奖励基金会”。南怀瑾先生在捐资时说,为了繁荣家乡温州的医药卫生事业,奖励卓有成就的医药工作者,纪念母亲百龄荣庆,我愿以私有资金四十万港币汇入温州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作为兴建“南氏医药科技奖励基金会”基金。
南氏医药科技奖励基金会成立后,在温州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积极开展创新评比活动。据不完全统计,自1990至2001年的十年间,温州全市有120个项目获得南氏医药科技成果奖,包括曾任温州医学院院长、著名眼科专家瞿佳在内的一大批优秀医药卫生工作者得到奖励支持,在发展过程中得到有力支持。
1992年,时任温州市委书记孔祥有到香港拜访南怀瑾先生。孔祥有书记到温州上任前是浙江农业大学校长,对农业生产有特殊感情。南怀瑾先生也十分关注农业发展,认为农业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两人情投意合。于是,南怀瑾先生又主动出资50万元设立南氏农业科技成果奖。10年来,温州全市有50个农业项目获奖,充分发挥了民间基金会对农业科技生产发展的奖励作用。
2001年,根据国家民政部门对基金会规范管理的要求,温州市将南怀瑾先生捐资设立的两个基金会进行增资重组合并,并经省民政厅批准,定名为“温州市南氏医药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它开创了“以民间方式奖励科技进步”的先例,为家乡温州的医药卫生事业和农业科技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倡导千秋功业之衷衷痴情
南老曰:但能利国利民者,应义所当为而为之,便是千秋事业,大功勋
南怀瑾先生作为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一代宗师,他看问题的高度和对家乡的关心与一般人不一样,往往更注重历史传承和精神文化的建设。早在1988年,他在写给温州市领导的一封信中,就对温州的发展方向提出十分中肯的建议。他说:
温州要想在工商业上起飞,而对国内及国际声誉,得到认许,不能以已往和现在的个体户发达自豪。须知海内外人士,提到温州的社会风气,都在摇头叹气,望而却步。粗暴、恶声,看近不看远,顾前不顾后,不能尊重人人,而使人人对自己不尊重,至堪痛惜。永嘉学派与温州民风,在南北宋以来,素为历史所重视。现在趁此时机,温州应首先发动全民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新秩序,作为首倡而影响全民社会,这可接上温州个体户发展的先声,更有重大意义和功德。希望您刘市长、董书记要鼓起勇气,拿出魄力来拟一具体方案,领导全民。为政之道,只要看得清,认得真,但能利国利民者,应义所当为而为之,便是千秋事业,大功勋。如果这样,一条金温铁路,必然顺理成章可以造成。这种意义,比起造物质铁路更重要,这是造人心的道路。所谓新秩序,也就是旧说的礼貌运动,但换作新社会新秩序,便可使人们了解,个个认为重要。
这就是南怀瑾先生与众不同的卓见远识。因此,他对家乡人所做的利国利民的事业,都十分关心支持。
1990年8月10日,乐清继任县长向南怀瑾先生致函问候。信中说,欢迎先生能回故乡观光,未知尊意如何?
南怀瑾先生在1990年9月28日的复信中,对新县长移治乐清表示祝贺。接着,他写道"鄙人生长乐清,唯自少离乡,先后匆匆,将逾一甲子,物是人非,感慨良深。今方为两岸问题,及金温铁路事,困扰风尘,尚未确定着落为憾。倘得稍安,亦思返乡一观,以尽乡土之惰。"信中还嘱咐"黄华磐石以及县城后所等地,在明代御倭寇战争中,皆为沿海用兵要点,所谓“卫”所者,即前敌指挥哨站之意。今已时异势易,改为贸易前站,但应居安思危,仍须有备。天下事不可必。如一旦世界风云有变,沿海仍当有备战预计也。来书提及,并此为言,望注意及之。"
此后,南先生与县长书信往来有十多通。内容主要有,南先生出资在故乡地团兴建老少娱乐宫有关事宜,合资建设金温铁路及要求增一支线延伸乐清等问题,邀请南先生参加在深圳举行的乐清海外三胞(友人)联谊会、乐清撒县设市庆典活动等等。南先生在回信中,怀乡之情言语殷切,表示愿为乐清的教育事业、发展海洋经济出力。他计划在乐清沿海建设灯塔,为海上航行提供便利,兴办一所海洋职业学校,培养发展海洋经济的人才。
1993年12月3日,南怀瑾先生接到乐清撤县设市的喜讯后,非常高兴,随即致电市长。电文如下“今为乐清市改制,怀瑾恭掬至诚向乐清市党政各级首长暨全市父老兄弟姊妹们致以崇高的祝贺敬礼。并祝本市今后岁月康乐升平、年丰人寿。南怀瑾敬礼”。南先生为之喜悦和祝福的乡土之情溢于言表!
乐清籍的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代理副部长张冲,是蒋介石的重臣,当年蒋介石曾派他去苏联把蒋经国接回国。抗战时期,张冲坚决赞成国共合作、共御外侮,同周恩来等共产党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起到积极作用。1941年8月,张冲病逝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共产党人都曾书送挽联哀悼,周恩来还在《新华日报》发表《悼张淮南先生》一文,亲自参加追悼会。
南怀瑾先生的老家和张冲故里相隔不过十几里地。抗战期间,南怀瑾先生曾到重庆拜访过张冲,得到过张冲的帮助和指点,对他推动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言行十分推崇。1991年秋天,乐清乡人遵照张冲的遗愿,将他的遗骨迁回故乡。乐清市政府在筹备墓地建设的过程中,听说南怀瑾先生和张冲有过交往,邀请南怀瑾先生为张冲写一碑文。南怀瑾很爽快地答应了,遵嘱写下一个墓志铭:
国士无双
张冲淮南先生宴息之处
乡弟南怀瑾敬志
事后,南怀瑾查看资料,发现当年张冲去世时,朱德总司令在挽联中也有“国士无双”四个字。南怀瑾先生说:“张冲虽然是国民党党国重臣,但他是超党派的,他短暂的一生,是为国家、为民族,碧血丹心,鞠躬尽瘁,奉献了他的青春年华。我这里不写‘张冲之墓’,只写了‘宴息之处’,张冲先生的精神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想不到20世纪90年代,为了祖国和平统一,南怀瑾先生也多次联络安排海峡两岸接触谈判,成为国共再次合作的推手。南怀瑾和张冲之间的交往,不仅反映了他对乡贤的尊重和情谊,也记录了国共两党合作的难忘历史。
热心地方教化之殷殷真情
南老曰: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
南怀瑾先生曾说:“国家穷困并不可怕,怕的是没有规章,人心无义,只学会穿西装,打领带,擦口红,炒股票,那这个国家的发展就受到影响了。如果每个人生活虽苦,但均能遵守法律,有道德观,又有好的风俗习惯,这个国家不出十年就能更上一层楼。”许多温州同乡就是收到南怀瑾先生的教化,迈开走向文明时代的步伐。
2018年新春开张的乐清聚善阁素食馆,是温州著名餐饮企业聚丰园大酒店创始人郑氏兄弟秉承南怀瑾先生的遗愿创办,旨在鼓励世人多食素斋,多行善事。说起南怀瑾先生和聚丰园大酒店的因缘,两者有着20年的历史。
早在1997年春,旅居香港的南怀瑾先生就曾应邀为家乡聚丰园大酒店题写过牌匾,后酒店经创始人郑氏兄弟精心运营,美名远扬。2012年夏,酒店创始人郑元松前往苏太湖大学堂拜谒南怀瑾先生。交谈之中,南怀瑾先生谈到酒店杀生较多,叮嘱郑氏应筹建素食馆,弘扬佛教文化,多行善事,广结善缘,以集聚功德,消弭业障。其情殷殷,其意切切。
不久,南怀瑾先生就驾鹤西去,然其教诲一直铭记在郑氏兄弟心中。2017年初,郑氏兄弟经多次商议之后,遂于拜谒南怀瑾先生五周年之际,开工建馆,并于2018年新春辞旧迎新之际对外开放,写就了南怀瑾先生教化乡人的一个成功案例。
南怀瑾先生对乡人最大的教化案例,是出资修建故居并捐赠给当地政府兴办老幼文康活动中心,让家乡的老年人在活动中心照顾、教导儿童,也让儿童学会侍奉老年人,树立中国传统文化好榜样。
随着南怀瑾先生的名声影响越来越大,一些同乡发小以为南怀瑾先生在外面发了洋财,各种求助纷至沓来,让南怀瑾先生哭笑不得。不知道该怎样回复。
1990年,南怀瑾老家乐清市翁垟街道地团叶村的村民叶乾奶、叶邦仁等人给在香港的南怀瑾先生写信,希望南怀瑾先生帮助家乡修建一个老年活动中心,让地方上辛苦了一辈子的老人有一个老有所乐场所。
起初,南怀瑾先生并没有答应,但连续接到村委会以及幼时发小的书信后,他觉得盛情难却,便决定自己出钱,为老家修建一座老幼安乐宫。南怀瑾先生再三声明:“今但先言收购及乔迁,希望在时间上、偿付代价上应有合理确立,尤其不可使一人有勉强抱怨之心。”随后,他马上电汇了第一笔资金20万美元给当地政府。
南怀瑾故居修建之初,由于筹建人员对他的心意没有领会解释清楚,一些村民误以为南怀瑾先生以捐资家乡的名义,兴建个人乐园,占家乡人便宜,把村里搅的不得安宁。还有一些村民干脆把自己的不满和意见直接写信告诉南怀瑾。南怀瑾先生看后非常惊骇,曾一度想放弃修建活动中心。他在回信中特别表示:“不希望有一家,或一人为此而不安,不然因为地方做好事,而成恶意,实非我愿。”
后来,乐清市和翁垟地方政府出面向村里的乡亲进行解释与协商,说明其中的误会,南怀瑾先生才释然放心,陆续汇款500多万元给家乡修建故居。1994年,南怀瑾故居扩建工程在当地政府的统筹安排下胜利完工。扩建后的故居占地面积4.975亩,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十分可观。南怀瑾先生是一个讲求信用,注重法律的人,他特地委派内侄王伟国到乐清和地方政府按照法律规定签订捐赠协议,并特地手书《乐清老幼文康活动中心赠言》一文讲明原委:
我生于此地长于此地而十七年后,即离乡别土。情如昔贤所云: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旋经代嬗变五六十年后,父罹世变,未得藻雪,老母百龄,无疾辞世,虽欲归养而不可得,故有此筑。即以仰事父母之心转而以养世间父母,且兼以蓄后代子孙。等身著作还天地,拱手园林让后贤,以此而报生于此土长于此土之德,而无余无负。从今以后,成败兴废,皆非所计,或嘱有言,则曰:人如无贪,天下太平;人如无嗔,天下安宁!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
岁次乙亥冬月中旬即一九九六年一月上旬 南怀瑾书 时年七十八
南怀瑾先生一直反对个人崇拜,反对修建个人纪念馆之类。他的《赠言》向乡人讲述了自己的游学经历和恋乡深情,文字中虽然也透露出一些无奈和遗憾,但还是记录了他只为家乡谋福祉、不为自己立威名的心愿。南怀瑾先生在《赠言》中还提道:“人如无贪,天下太平;人如无嗔,天下安宁!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后来,他经常引用到此言,并刻制“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的闲章,用于自己书赠他人的作品,传递自己的人生理念。
1996年1月12日,经温州市政府批准,乐清市政府接受了南怀瑾先生无偿捐赠的“乐清市老幼文康中心”地房,并根据南怀瑾先生的意愿,将该地房转交给翁垟镇政府及当地老年协会管理使用。
1997年12月,南怀瑾先生听到一些传闻,又特地手书到乐清办理捐赠手续的外甥王伟国:“近闻地团方面,对过去辱骂我及外公等人,不准进出老幼文康活动中心,实为不可。人如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一切皆成过去,我从来不与此等人事计较于心。况文康中心,我已交给地方政府,应一视同仁,不必心存芥蒂,另生分别对待。望将此意转告地方父老。”南怀瑾先生的慈悲情怀和对故乡的一片心意,坦然无疑。
南怀瑾先生曾说:“大彻大悟的人,看一切众生一体平等,诚诚恳恳、自自然然尊重每一个人。佛在此做了一个比方,譬如眼睛看见前面的东西,不管美丑净秽均一一映入眼帘,任何事物均可看见。光体本身普照一切,无选择,无爱憎,悟道之人视众生均与佛同等,无二无别。”他经常把尊重放在第一位,即便是对待死人也一样。
当年乐清的南氏宗亲想重修祖坟,托南存辉去拜访南怀瑾先生,和他商讨相关事情。南存辉说,南家祖坟周围有很多无主坟墓和新迁入的坟墓,修建祖坟时,需要把这些坟墓平掉或者迁走。
南怀瑾先生听后摇头说:“地上拆迁已经够遭罪了,不能再搞二茬罪,要让死人入土为安。再者,死人世界是平等的,有钱人没钱人都是死,不要再分三六九等了。我们的宗姓要与外姓和谐相处,都迁走了太冷清。要修就大家一起修了。”
这就是南怀瑾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对家乡父老的尊重和关爱。他对南存辉说:“人生苦短,但是更苦折腾;安时处顺,珍惜此生,不可折腾,不管是折腾人家还是折腾自己,都是不安生。”南存辉听后遵照南怀瑾先生的吩咐,重修祖坟,受到当地政府和乡亲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