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南怀瑾老师 > 南师著作 > 楞严经讲座
楞严经讲座 十三集
---楞严经讲座


我们今天《楞严经》七十八页原文,是继续上一次阿难所问,佛说的见性(能见之性)究竟在什么地方?那么上一次原文,佛说的话我们已经讲过了,现在是阿难再提出来。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

阿难的答复,他说现在我们坐在这个讲堂里头,所谓重阁是文学的形容词,是修建得非常好,建筑非常好,重楼迭阁。这个讲堂里头向外面看,“远洎恒河”,平视、远望这个平野里头,前面是恒河;抬头看,上到太阳月亮;乃至手所指示,找一个目标,“纵目所观”,“纵目” 把眼睛极力地向前面看。“指皆是物”,所指得出来、看得见的,都是物理世界物质的东西。“无是见者”, 这个里头找不到自己(见精)。我们眼睛看到一个东西,所有都是东西,换句话说哪一个是精神东西呢?精神跟物质是两个东西,这个见精是精神的,精神是什么?他说不像别的物质一样能够看得见。“无是见者”, 这个“是”啊,是指没有这一个所谓真正的见。古文这个“是”是当“这个”。但是这一句话由古文变成白话,偶然读错了也没有关系,意思一样,“无是见者”,没有一个东西不是东西,样样都是物质的东西,实在找不到一个精神能见的作用在哪里。这是阿难的答话。

【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这个话同我们的意见一样。他说,“世尊!”就是加重语气又叫了一声,他说佛啊!照你老人家刚才所讲的,他说何况我们没有成道的人,是有漏凡夫之身。所谓有漏,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有渗漏,并不是圆满的,并不圆满清净,都有渗漏的。他说凡夫是有漏之身。他说何况我们有漏的“初学 ”,我们刚刚来学的跟佛的这些弟子们,专门出家修道的称为“声闻众”,依佛的教化,因闻声而悟道,所以称为声闻众。也就是说,有一个好老师跟到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就是我们中国文化所谓墨子的话,等于素丝染色一样,跟到什么人,跟好人就会学好,跟坏人也会学坏了。声闻就是跟到好人跟到佛,因佛的音声教化而修道的。但是没有证道,没有证到无漏果位。他说我们不懂,就是说何况有漏初学的身份,刚刚初学的人。他说扩大一点讲,乃至在座的菩萨们,我相信他们也不能够“于万物象前”, 也不可能在万有的物理世界这个物质的前面“剖出精见 ”,他说他来分析一下看,大菩萨们智慧很大,他也不能够剖析分析得清楚。 

譬如我们看到这一个小钟,钟是东西,我们看到了。除了钟以外,你的精神(看见的这个东西)不在钟上面,可是在眼睛里头也没有。他说大菩萨也找不出来,也不能够“于万物象前”,万物的现象的前面,剖析出来这个精神、能见的作用。他们也不能够“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啊!他说大菩萨们也不能够离开宇宙万有以外、所看得到以外,他轻易把自己这个人这个生命能见的见性、这个自性拿得出来吗?他说他们也做不到,不要说我们。这是阿难拉了这些大人、大菩萨们给自己壮胆的,他说不相信问他们。他们也做不到,不要说我们刚刚学的。

那么,我们看佛的答话,【佛言:如是。如是。】你看,佛这里整个地承认,他说是这样,是这样。佛承认阿难这一阶段讲的话,他说对,是这样,是这样。但是这是讲,也就是等于我们眼睛看物理世界的东西,当我们看到一切的时候,找不到自己能见的这个自性,找不出来。因此唯物学者(认为),除了物质世界以外,没有生命的存在。这是阿难当时,我们晓得佛在世的时候那个时代的哲学。拿现在来讲,如果有人说看到现像是现象,我脑子的反应知道东西,那也是物,这个里头脑神经也是物(细胞),也是物质的,除了物质以外没有一个精神的东西。这个物质毁掉,这个功能毁掉了,就看不见了。所以都是物啊。没有一个什么叫精神的,更没有个什么叫自性的,讲这一面。佛说:对的,你讲的对。就是这一段话你讲的对。

现在佛又转过来,【佛复告阿难。】我们看佛经的逻辑,正面、反面,分析得很清楚,现在反一面来讲的,佛再说了:

【如汝所言,无有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重复一道。他说你刚才讲的对,就像你讲的一样。实际上,在你们认为,没有一个能见的这个精神、这个非物质的见性这个作用,离开了一切物质世界别有自性,实在找不出来一个特别的、能够单独成立的这个自性,没有,他说照你刚才讲的。这几句话是重复阿难那个重点,等于我们说民主时候当主席的,这个人提出意见报告了,讲了一大堆理由,然后你当主席在上面,已经很冷静地听完了,把他的中心扼要的几句话就复述出来:你的意思是不是这样?这个就是这个。把阿难的意思整个地浓缩拢来,佛就再讲了,“如汝所言”,照你刚才讲的,“无有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找不出来一个能见的这个精神的作用,离开一切物质以外,没有一个自性单独地存在,是不是这样?

那么,【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好,阿难应该没有答话,至少点点头:是这个意思。他说那么照你这个意思啊,“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所有一切,我们眼睛看万物当中,这个看过了就没有了,这个看的时候就没有一个能见的精神这个东西了。他说照你这样讲,这个所谓能看见这个东西就没有,空洞的嘛。当我们眼睛看这一面,有这一面;转过来看这一边就看这一边,那一边就没有了。他说就没有一个东西喽。

他说好,我现在【今复告汝】,我再给你讲。【汝与如来坐祇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佛马上提出来一个反问的问题,这就是很高明的逻辑,你们诸位青年同学做教育的,他这个教育诱导法一点一点教得很清楚。他说现在我再问你,你同我(如来,佛的自称),“坐祇陀林”,我们今天坐在这个林园当中这个讲堂里头,在讲堂里头透过窗子看外面,看一切的整个的园林、花园,乃至抬头看天上的太阳月亮,“种种象殊”,我们眼睛看到各种现象各有差别。“殊”,特别的。人是人,人不是狗;狗是狗,狗不是牛;每一个现象都有它一个特殊的象征,“种种象殊”,看万物的现象,各有特殊的一个样子。“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我们看东西的时候,看到人,这是我看到人。他这个人身上并没有我的见精到他那里去,我眼睛里头也没有一个东西跑出来。他说“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我们指不出来的。假使指出来:我看到了这个佛像了,这指得出来;一指:这是一个佛像。但是佛像身上并没有我能够看见的这个作用的功能,精神并没有在这个上面。当我们不看佛像了,佛像还是佛像,我们看别个地方又是别种现象了。所以“必无见精受汝所指”,可以接受我们把它指得出来的。他说你刚才的意思。那么我要反问你了,“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呢)?”

问题在这里,注意哟,这个逻辑不是嘴巴上辩论,我们要谈明心见性就要知道。他说刚才讲的,我们眼睛看一切东西,现象有那么多的不同,在对方物理世界里头、现象界里头,看不出有我们精神能见的作用留在它那面。就在自己这里也找不出来。因此我们可以承认,这个世界都是物理的世界,除了唯物以外,没有个精神的作用。所以我们讲精神作用是人为的、假想的,唯物学家这个学派他是那么讲,我们这个生理能够思想的,这也是唯物的作用出来的。假使这个物质死了,身体也是物质,思想都没有了;除了唯物以外,没的一个唯心的东西。那么他说,现在你也认为是这样看,除了东西以外,找不出一个“见精”、能见的东西哦。哎呀,他说有一个道理摆在你前面你就不懂。佛没有那么说,如果我们把它变成白话说得清楚要加上,佛还要感叹:哎呀,真是,有一个很明显的道理,再告诉你,你还是不懂。“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啊)?”他说你想想看,当我们看到佛像,你眼睛看到佛像的时候,你这个见性的作用就在这里。这个里头,当我们转过来看一条牛的时候,见性就在这个牛上,我们就知道这个有牛了,看一个人就知道人,他说哪一样又不是能见起的作用呢?你说没有,哪个地方又没有呢?没有它,死人看东西他就不知道了。

当我们活的见性透过这个机能,脑子啊、眼睛啊,透过这个工具,“发明此诸物中”,所有的物象里头,“何者非见?”哪一样东西没有我们的见性在啊?都有啊。当你看见的时候它就在那一边起作用,何者非见呢?他说你找找看。

那么阿难答话了:【阿难言。我实遍见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为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

阿难的话没有完,我们先把它切断,因为这个文字翻译得太美了,也组织得太严谨了,大家读多了就会记不得,读了下半句,忘记了上半句,就糟了,所以把它切断。阿难说,对,我老实说“遍见此祇陀林”。对呀,我眼睛一提,整个的公园建筑,外面的佛像统统都看见了。“不知是中何者非见?”看到的东西,就用我的精神活着就能够看见啊。他说哪一样没有我的能见的在呢?处处有我能见的在啊、“何者非见”啊?“何以故”呢?他说,什么理由啊?

“若树非见,云何见树?”当我们看到树的时候,知道是树,可见我们这个见性到树那儿,跟树两个一相对:哦哟,这是一棵树。当我们知道它是树,我们的见性已经起了作用。所以“若树非见”,看到树的时候,说这个上面没有我们见性啊,“云何见树?”我们怎么能够看得到树呢?“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果说树就是我的见性,那还叫做树啊?那就叫做我了。树是树,我是我。

这个文字你看,我们诸位同学学科学的,我常常说,所以现在教科书的化学物理这些课本啊,翻得学生读科学都没得兴趣,文字没得文学化。有本事啊,把教科书自然科学的变成文学化,嘿,那中国青年人个个都是科学家了,因为中国民族喜欢文学。不过现在的文学也没有了。像这些是文学境界。你看一个文学的笔法写出来,那么高深逻辑的东西,哲学科学的东西。

“若树非见,云何见树?”当我们看到树的时候,这个上面没有我见性作用,怎么知道它是树呢?“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果说树上面看到树,树就有我的见性,那还叫做树?叫做“我”了嘛。那就叫做见性了,那不叫做树了。树是树,见是见。

“如是乃至”,照这个逻辑,“如是”是这样,推理下去,“乃至”扩充下去,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乃至若空非见,云何为空?”当我们抬头一看虚空的时候,就看到了这个虚空,虚空就是我们的见性所发现的作用。他说虚空假使没有见性啊,“云何为空?”那我们怎么样看得到虚空呢?“若空即见,复云何空?”假使虚空就是见性,那还叫做虚空?那不叫做虚空了,那就叫做是我的东西在那里了,不叫做空了。

【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他说佛啊,你刚才说对了。所以我又想、想、想,想了半天,这个万有世界所有的现象里头,你仔细、很细微地去研究、去找、去开发、去明白它,“无非见者”,当我们眼睛看到那里,这个见性就起作用了。他说没有哪一样不是见性的作用,处处都在。

上一段,上一个礼拜起我们停留住的,佛把阿难带领,他说你去找明心见性,见在哪里?到处都没有。阿难说对对对,没有,什么地方都没有。现在他又把他带一圈带回来,他又说哪里都有。他说对对对,哪里都有。就是那么一套。哎,这是什么道理?上一次讲的是无所在,现在讲的是无所不在。注意。

阿难答复了这个话,就是简单一句话:“对对对,哪里都有。”“佛言:如是如是。” 嗯,对,对,你说的对了。

这一下佛不讲话了,他说“如是如是”,对了,你说对了。大概佛也讲累了,把嘴就闭着了。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

这样一来,好了,“于是大众(在座的)非无学者”,没有达到无学地,修行没有达到无心地,所以唐代那位诗僧贯休说的:“修行不到无心地,万种千般如水流。”做有为工夫都是空事。“修行不到无心地,万种千般如水流。”就是这个道理。那么无学位是佛学的最高的果位,大阿罗汉们已经修行到达无心之地,这就叫无学位,不需要学了。不然,乃至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等等,没有证大阿罗汉以前,都还在有学位。这个学位不是我们的学位了。

所以佛讲了这个话以后,“于是大众非无学者”,一般没有证果位的这些人,听了佛这样一来,“茫然不知是义终始。”白听了。

你看佛在现场说法哦!不像我们,我们是根据经典来,在这里抠文字。佛现场说法,没有文字,就是讲话哦,记录下来的东西叫做经典。经典就是当时的对话记录下来的,也可以说是个对话录,佛的说法一个对话记录。

你看佛跟阿难讨论到现在,当时了不起的人,没有证果位,听了都不懂。一下说什么万象里头没有见,一下说万象里头何处非见呢,处处皆有我们的见性。阿难一下跟着“对对对。”这一下又“是是是。”搞得莫名其妙,所以大家听得也莫名其妙。“不知是义终始。”不懂得佛(所谓“义”就是“这个道理”)这个道理是讲些什么啊?究竟万象里头有见性、无见性?物质里头有没有精神作用?精神跟物质这两元是不是一体的?搞不清楚了。“一时惶悚”,大家听佛讲了半天啊,慌了,心慌了。为什么慌啊?因为他们都出了家学佛的,那我还学了半天,那还学个什么啊?!你讲的话我都不懂嘛!“惶悚”就白干了,这个事情很严重啊,所以“一时惶悚。”“失其所守。”自己平常用工夫的这个成绩,自己认为了不起的,拿到鸡毛当令箭,有一点境界的,这一点境界都掉了,给佛这样一讲都不是嘛,那都是你心意识自己的假设嘛。都是你的假设有什么用?就搞不清楚了。

【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梨四种不死矫乱论议。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这个大家听了,佛也不说话啊,大家也傻了。大概如果演成电影啊,满场的那些修道的就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是这样的表情:怎么办啊?这个东西危险啊,这跟了半天,跟了那么多年,我们都白玩了,跟到他玩个什么啊?!所以如来(佛)知道了,“知其魂虑变慑”,晓得大家心里头很惊慌,魂都掉了一样。本来以为自己有功夫了,气脉也打通了的,头顶也发光的,觉得了不起,这一下都完了,那些都是假相。大家都慌了。

那么,“心生怜愍”,佛起慈悲心,因此他又开口了。“安慰阿难及诸大众”,佛说,“诸善男子”,他说你们诸位,“善男子”是佛的谦虚,你们大家诸位善男子,大家好人,全体好人。他说,“无上法王”,是佛,佛称法王,一切万法里头是最高的,所以佛称“法王”。等于我们中国文化里头称孔子为素王,是一样的。素王,没有土地、没有权力的,万古千秋,永远受人崇拜的,不是利害关系的,所以孔子称“素王”,白纸一张,一个人顶天立地,同佛称“空王”一样的。佛也称“空王”,也叫做法王。他说,“无上法王”,一个成佛的人,绝没有打妄语,他说你们不要听不懂,以为我上面乱讲。

“如所如说。”四个字注意。一切佛,“如所”,照那个实在的是怎么样,就讲怎么样。“所”,所讲的、所看的、所指的,是茶杯就是茶杯,是毛巾就是毛巾,这就是“如所”,是什么就是什么。“如说”,实实在在地看到什么讲什么,自己没有证到的事情绝不吹牛,绝不讲假话。如所如说,老老实实,不诳不妄,不骗人,不讲假话。

佛法不是一般末伽梨等外道的法门。印度各种外道很多的辩论,这个地方我们跳过去了,那么要介绍起来,等于在讲印度哲学的课,那一讲没有完了,起码要一年了。他说不像其它外道们,都是有很高的逻辑、论辩,没有真实的东西。他说我讲的话“汝谛思惟,无忝哀慕。”叫大家好好用功,你想一想,参!就是后世禅宗所谓讲“参”,你们好好参一参去。你们仔细想一想,“无忝哀慕”,用不着在那里难过,掉下眼泪呀,挂着一个脸哪,好像掉了东西一样。他说你仔细想一想。

这个时候引出了一个人,另外一位主角出来了。本来是阿难的事,这一下大乘菩萨、首座菩萨,是七佛之师,佛的老师文殊菩萨出来了。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那么先切到这里。

这个时候文殊菩萨到底是大教授师,在佛的弟子里头的身份,大乘菩萨里头的阿阇黎、大教授师。在大乘菩萨里头,他另一个身份是法王子,除了佛以外,他可以继承佛说法的,等于世间的国王、皇帝的长子、太子,是一样的,法王的太子,所谓称为“法王子”。那么其它的经典也称他为“文殊童子”。童子并不是他年轻哦,因为大乘菩萨修学到达八地菩萨以上的,都称“童真菩萨”,到达第八不动地以上的菩萨,都称为童真菩萨,都可以称童子,因此观音菩萨也可以称观音童子,普贤菩萨也可以称普贤童子。不过一般习惯都称“文殊童子”,其它的诸大菩萨不大喜欢用这个名称。

所以文殊菩萨是大乘菩萨里智慧第一,他当然懂了,他是故意代表我们不懂的人。他一看这个冷场了嘛,像演戏一样不对了,这一班人傻了,他只好站出来代表大家。“愍诸四众”,他可怜大家不懂。这四众弟子:出家的男的比丘,女的比丘尼,在家的居士、女居士等。“在大众中,即从座起。”他站起来了,到佛前面磕个头,以礼貌要请问、请法。“合掌恭敬”,自己合掌,很恭敬站在一边而向佛说。

“世尊。此诸大众”,注意他的话,“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他说你老人家慈悲,他们大家不懂一个道理,不懂你讲的那么清楚,开发、说明两种道理,正面、反面:“精、见、色、空”。不是四个字两组哦,不是“精见”一组、“色空”一组哦!是一个字一组哦!精对见、色对空。可以说四个字一组。也可以说两个字一组,“精见”,就是我们看见这个作用,我们这个见性,人为什么睡觉了、死了就不能看见了,看不见了?这个见性究竟唯物啊、唯心呢?再进一步说,妈妈没有生我以前,我们看见看不见呢?在娘胎里头看不看得见呢?告诉你,看得见。胎儿也在看,看自己里头的境界。所以,叫做内观、内视,见性还在看。人在做梦还在看呢,在梦中还是看见东西。这个见性生前、死后。这个精魂、这个精神作用,能够同物质的关系,“精见”;“色空”,色就是一切物质,色法;空,物质没有了,空的境界,虚空。他说大家不懂这个道理。换句话,一个空的一面、同有的一面,怎么样是精神作用?怎么样是物质作用?精神跟物质作用两个二元一体,空跟有也是二元一体。不是说离开有以外才得一个空,空就在有中。所以大家求空并不需要离开有,离开有求一个空,那个空也是有啊,要知道这个道理。

所以他说你老人家讲了半天,大家不懂你开发明白二种(正反两面)“精见色空,是非、是义。”是的;非,不是的;不是的、就是的,他说这个不懂。这个话是难懂,是的,“非”不是的,“是、非”;“是义”,不是的、就是的。他说他是不懂,哈哈。

你看这个中国文字啊,写佛经,哎呀,看了真佩服啊,这个中国文学方块字,这个文学玩得确实……我这个口头语啊,这个“玩”字讲惯了,因为我看世界一切都在玩,游戏三昧,所以我“玩”字是讲得,这个文字真正是到了最高明。“是非、是义”,换句话说你这样读法也可以,“是非、是义”,是的、非的,究竟哪个对呢?他说他们搞不清楚了。照这样一解释呢,白话你这样一翻嘛就明白一点。如果照真的古文一个字一个字来,“是”是的,“非”不是的;“是”是的,不是的这个就是是的——不晓得讲些什么。文殊菩萨讲到这,没有完。

【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鲜。唯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好!文殊菩萨果然大慈悲。他说佛啊,刚才你对阿难讲的,把他辩的昏头昏脑,不但阿难昏头了,大家都昏头了。文殊菩萨出来说,世尊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正如你老人家讲的,我们眼睛前面看到物理世界一切的东西,前面所有所看到的前缘。缘是缘,不是因哦,所有万物皆是缘。我们看见、或者我们去想它,因在这里。所以因、缘是两回事,这个因缘,讲到因缘时候再来解释,下面马上到达因缘的作用了。他说所有前缘,摆在我们前面的,“色空等象”,一切的物质(就是色法),我们现在叫物质,佛学叫色法。他说一切的物质乃至于空(虚空)。虚空也有现象啊,我们抬头看到虚空什么都没有。他说,前面这一切的现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你说物质世界里头,哪里都有我的见性在内。他说,当我们看到什么,见性是什么,应该指得出来啊。应该我们找得出来,喏,这个不是你的见性吗?譬如现在看这个杯子,这个是杯子、是物质,大家看见了,那么多人都看见了,这个上面没有那么多见性啊!假使有,我这样一抓,把大家的见性都抓扁了。他说指不出来呀!就是物象上面,有我们的见性,“应有所指”,应该指得出来。拿现在的观念,拿科学来讲,拿证据出来。应该可以证明的呀,“应有所指”。

但是,话又说回来,“若非见者,应无所瞩”啊!你说万物的前面没有我们看见这个能够见性这个精神作用的话,那就看不见啦!我们精神不去看的话,那个物象摆在那里,青的是山,绿的是水,同我什么相干啊?我没有看见啊。我没有注意它,就看不见嘛,对不对?他说如果没有我们的见的话,“应无所瞩”,那就看不见啦。所以你说有啊?还是没有呢?

“而今不知是义所归”,他们大家同我们一样,他说我们现在就是不知道,这个佛法这个最精要的道理,是义,这个最精要的道理,“所归”,究竟在哪里?“故有惊怖。”因此大家害怕了,觉得我学佛都学不对了,都白学了嘛!

他说这个道理啊,“非是畴昔善根轻鲜。”文殊菩萨给大家讲一句脸上贴金的话,他说这不能怪他们前生根器不好啊。他说实在是道理太高了,他们都很乖啊,智慧都很高的啊,只是你这个道理讲的太高了,不能怪他们多生多世没有修持,善根太轻了,他说不是吧。实际上文殊菩萨也骂了人,他会讲话。就是说,他们为什么听不懂呢?前生没有修,没有智慧,所以嘛蠢蠢的……不过他也转一个弯,就变成不骂人了,这个叫做骂人的艺术。他说你不需要怪他们前生善根轻薄啊!你还是要讲。哈!

“唯愿如来大慈发明”,他说希望你老人家大慈大悲,再进一步给大家说明。

“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物理世界的各种物象、各种东西,同我们能看见的这个见性,这里没有讲见性——见精,这个精神的作用,物理跟精神的作用。“元是何物?”它的根根,物质跟精神两个的根根,原来是个什么东西?这个“物”不能作现在的文字,不是现在看到“物”字就当物质的世界、物质这个观念来看。这个文章是唐朝翻的,那个时候物就是讲“这个东西”。是个什么东西呢?

“于其中间无是、非是。”在精神跟物质的中间,这二元一体的中间,“无是”,没有对;精神里头没有物质,物质里头没有精神。“非是”,都是,精神里头也有物质,物质里头有精神。“无是”,没有哪一样东西不是,没有哪一样东西是。这“无是非是”,哎呀我的外婆啊,这个中文给他这样一应用啊,所以后人读《楞严经》叫做“愣严经”,愣住了,脑子越读越愣。其实文章是真的好啊。你把它读懂了,会赞叹自己民族的文章,“无是非是”。不过你不要轻视了外文哦,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它的文艺境界都有很高明的哦。你不要认为“YES”“NO”那就叫做文学,那是讲话,那叫做“宰羊”、“莫宰羊”、“相同的”!“赶快”也可以把它变成文学,就是看你的,这就叫什么了?文章写不写得好,要修行来的哦!叫做“文字般若”,五般若里头的一种。实相般若,明心见性;文字般若,真明心见性了,他的文章境界自然就会好,智慧开了,自然的,真的不要你学的,不会写的东西会写,即使科学不懂的你看了也会懂,那就是文字般若开发了。境界般若;方便般若;眷属般若。那么真悟道了,智慧成就了,这五般若一时都来了的,不是次序而来的哦,就有那么厉害。所以般若波罗密多的法门,就是见性、成佛。

现在,文殊菩萨替我们大家讲了话了,提出来要求了,他还为我们跪在那里、站到等的。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花,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这个明心见性在这一段文字写得清清楚楚哦,要大家真的要谛听哦,谛观哦,仔细去想。

佛答复文殊,佛告诉文殊菩萨及诸大众,当然目标是跟文殊菩萨在对答、在对话,对到文殊菩萨讲话,实际上精神是照顾到大家的。我们引一句不恭敬的话,等于《西厢记》上说的,“打丫头,骂的是小姐”。他指着文殊菩萨讲,实际上对着大家讲。所以这个文字的精神在这个经典也描写了。“佛告文殊及诸大众”,他怎么说?

“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花,本无所有。 ”

这一段要注意哟,这几句话特别勾起来哦,要背来哦,背来一生受用不尽。假使背来当咒子念,死后决不堕落,我可以保证。你们如果堕落了,下十二层,我下十九层,你们下十八层,我下三十六层,不能随便说的哦,说笑都不可以哟,所以真的。记住啊,这是佛的精要。你要真正当咒子一样念,你一定会成就的。

怎么样说法?“十方如来及大菩萨”,十方三世一切佛,以及一切诸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在他自己成就、成佛、成菩萨,自己永远住在——那已经不叫定了,我们普通人想修定,普通人打坐不算入定哦,打坐是练习习定哦,打坐的目的是先求止哦,把这个念头求止。止了以后再来起观。也可以说止中再来起观,观中有止,止观到达了才是定境,那个才称定。还不称“住”。不需要去定它,不要用力用功了,不用心了,自然而然,随时随地都在这个境界里,那叫做“住地”,比定还要超一层了。你不要认为盘个腿打坐,我也在住在三摩地中,你那个什么地呀?你那个“莫得”地。

“十方如来及大菩萨”,这个自住三摩地是什么?自性住,住在自性的,一切众生皆有,自性本来是佛,住在自性的(自己的本性)三摩地。“三摩地”是翻音,梵文的翻音,我们汉代初期的佛学翻译不叫三摩地,叫三昧,简称,就是三摩地。三摩地的意思是定慧等持。密宗呢,叫做悉地,也叫悉昙。悉地、悉昙,都是这个东西,没有两样东西。不过宗派不同,地区不同,应用不同。你看你们念准提咒啊,“稽首皈依苏悉地”,就是本性自性地中。他说一切佛明心见性了,住在自性三摩地中。后来我们禅宗祖师们不采用梵文的名称,叫什么?禅宗术语四个字:本地风光。大家都有,个个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所以叫本地风光。他说,住在自性三摩地中。

注意啊,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住在自性的本地风光三昧中。“见与见缘”,见:能见的,这个能见的;见缘是所见的。能见的与所见的。譬如你们打坐念佛,念到闭着眼睛来讲,我们讲小一点,讲大的听不懂了。你们有些打坐念佛,“阿弥陀佛”念得昏头昏脑也好,三摩地也好、“两亩地”也好,不管了,反正念到“哦……”有时候满清净的。清净也是缘哦,你自己感觉到“哦,现在空空洞洞。”这个里头就有见与见缘,你能见的见到现在这个清净、空洞这个境相,这就是见缘。或者,你看到佛菩萨的像,这也是见缘。你那个能见的见到,“嗯,我看到佛菩萨了。”两个东西。懂吧?必须要搞清楚哦。所以我叫你们自己眼睛闭起来,比较容易懂。因为再一看外面,境界大了,你自己又变成“愣严经”愣住了,看不懂了。“见与见缘”,他说我们能见的,以及所见的,在佛的境界里头。

“并所想相”,也是两样哦,也用眼睛的。你观想一下,我观想“阿弥陀佛”,你不要观想佛像,观不出来的。四个字总会写吧:“阿弥陀佛”。你脑子里想一想,“阿”,你看:耳朵,一个口字,就写出来嘛。这就叫想,想出来这一个字叫想。想一个字,在我们把它定住了,“阿”字放在这里,也叫修止啊!定不住哦。“阿弥陀佛”四个字,想出来都摆在这里,你定住了也行喽。但是这个想出来观出来的,一切观想起来,这个是想,思想出来的。既然思想得出来,就有我们思想出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就是相,所以“想”、“相”,两回事。想是思想,相是现象,就是境界。这几句话要背来哟,现在我一点一点解释完了。

“如虚空花,本无所有。”他说在佛菩萨的境界里、见道的人的境界里,能见与所见都是虚空中的花朵一样,了不可得,本来都是空的。本来空哦,不是你去空它哦。你不要上座:“哦哟,我现在把它空了。”那个空不是你去空它哦。“我现在把它空了。”已经不空了,有个我在了,不叫做空喽,空是来空你的哦。你看我们大家活了二十几岁也有,六七十岁也有,在坐大概还没有九十岁的,活了几十年了,你看,你所有的思想感觉,你空不空啊?你想拉都拉不回来啊,它来空你的,不是你去空它的。自性本空。

所以他说“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花,本无所有。”本来就没有。所以禅宗六祖悟道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它沾不住的。“如虚空花,本无所有。”本来就没有。就是这个道理。

下面,最重要的一句。上面这个讲的很清楚了,佛在这里指示的非常明白了。这不是我说的,是佛说的,你们注意哟,尊重佛说的话。下面:“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

他说你要知道,能见的(“此见”,能见的),“及缘”以及外面所见的对象;能见的自性以及所见的对象,本来都是一体,心物一元,本来就是菩提妙净明体。菩提是自性、自悟、自觉。谁都没有迷过,本来就是菩提,每一个都清净、都悟了的。他说本来就是菩提的本身;本来是妙不可思议;本来就是干净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没有染污的;本来就是净土;本来就是光明之体,心物一元。“云何于中有是、非是?”你要懂,心物本来一元的,空有也是一体,本来就是这个东西。所以《金刚经》上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来也无所从来,死了没有真死,来了没有真来,所以叫做如来。所以在这个中间,你们为什么还要找一个哪一样又是的?哪一样才是对的?哪一个又是不对的?换句话,为什么在这个中间,还要起分别心的作用呢?如果当下不起分别,就是了嘛!愣头愣脑就是楞严了,一愣就过去了嘛。

你说有些人还问我:老师啊,我用功有时候到达很愣头愣脑的,不晓得愣头愣脑那个对不对?我当然说不对嘛,为什么呢?等于你要走私,到海关的时候嘛,过关已经过去了,官员又没有检查你,过了关了,自己里头又夹带有一点走私货,回来就问我这个看海关的事:你给我检查看哦,刚才我拿过去了,我没有偷带东西,不相信你再看看。我倒要检查检查。所以你这个愣头愣脑不要问了,一愣就过去啦。

“云何于中有是、非是?”不要起分别嘛。

【文殊!】佛说,叫文殊的名字。【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佛举一个例子,他说文殊啊,他叫文殊菩萨名字。我们现在问你,你名字叫文殊,对不对?——对。你就是文殊,我叫“文殊”就是你?——是。再没有第二个人叫文殊了。他说是,就是我,文殊就是我,我就是文殊。就是这个道理嘛。你说是两样吗?是两样,“文殊”是两个字,同我不相干啊。可是这个东西后来变成我的名字,“文殊。”“哎。”就来了,他就是你,你就是他。所以“云何于中有是非是”啊,你不要起分别嘛。

那么,佛说了,你就叫文殊,文殊这名字就是你,再没有第二个文殊。所谓自性,自性本来在这里嘛。除了这个以外,再没有另外。大家打起坐来,拼命把两腿一盘,还要问:这个腿呀,这一只在上啊,哪一只在下?哪一个才好,功德大一点?管他呢,两个都是肉腿,道也不在腿上、这个手印好啊,那个手印好?都是手。你没有手,两只手如果剁掉了就不能成佛啦?!那是手嘛,那同你什么相干啊?!所以打起坐来盘好腿,“嗯,不要吵,我现在求空。”那已经不空了嘛。他说你自性自住三摩地啊,本来没有动摇过,你何必于中求有是非是?等于你是文殊,再没有第二个文殊。

文殊菩萨一听,他说【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文殊菩萨说“对。”我就是文殊,除了我以外,没有第二个叫文殊。文殊就是我,我就是文殊。“何以故?”什么理由?

【若有是者,则二文殊。】文殊是名字啊,我是我啊,另外还有个文殊啊?好了,那变成有第二个东西,出来三样了。

【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但是文殊菩萨说,我现在站在这里,你叫“文殊”,我就会答应,这就是我,我就是文殊。他说中间没有哪个是、哪个非,就是这个。这是文殊菩萨出来证明。

注意哟,这一段,那么我乱七八糟这个人,我是教书的,同这些都不相干。不过可以给你补充一下。

上面佛说的,自性在哪里?无所在,无所不在。就在你自己那里。分别的也是他,不分别也是他。

那么,古人禅宗有个公案,有一位禅师,你们去注意注意啊,这叫参禅了,参参这个公案看。有一个人,问这一位禅师,你把佛法修行的捷路(径),就是走捷路的大要,明心见性的大要告诉我,好不好?这个禅师说好,他说那也很容易。他说那请你说。这个禅师怎么说啊?他说有一个房间,有六个窗子,眼、耳、鼻、舌、身、意,六个窗子。中间有一个猴子,这个猴子关在这个房子里头,这个房子有一个窗子。他说外面啊,你在那一个窗子来叫猴子,猴子在里头“哦!”就会答应了,随便你哪个窗子来一叫,它都会答应。你在六个窗子一起叫,猴子“哦!——”这样转过来,它也会起作用。你懂不懂?这个人说:好,我懂了,悟了。

我们这个心就是这样,眼睛要看的时候,所以《西游记》把心变成孙悟空变成猴子,眼睛就起作用了;耳朵要听的时候,耳朵就起作用了;脚要走的时候,两腿就起作用了。心一动,一个房子里有六个窗子,中间关一个猴子,哪个窗子里叫这个猴子,猴子里头都会答应了,起反应作用。六个窗子一起叫,这个猴子在六个窗口都答应了,“哦!——”转一圈就是了嘛,转得很快。懂了。但是懂啦?哎呀,他说我问你,里面猴子睡着了,外面猴子还要叫,这个时候怎么办?问题来了。

里面的猴子睡着了,譬如我们等一下回去,十二点以后,天气热,至少两点钟以后一定睡觉了嘛。里面猴子睡着了,外面猴子还在叫,他说这个时候怎么办?这位禅师说:“哦。”这个时候啊,此事啊,这一件事啊,我告诉你,等于什么?你们注意啊,等于苍蝇在蚊子的眼睫毛上做个窝。你听哦,等于苍蝇(苍蝇那么大,蚊子比苍蝇更小哦)在蚊子的眼睫毛上。蚊子的眼睫毛我是没有看过了,哈!那要显微镜来看。苍蝇在蚊子眼睫毛上做一个窝,然后在十字街头大叫。你注哟,然后它这个苍蝇还在十字街头大叫:“土旷人稀啊!”这个土地太广了,像巴西一样,像美国那些没有开发的,土太广了;人稀,人太少了。“土旷人稀。”这就是禅宗。

一个房子里头六个窗户我们容易懂,一个猴子在里头,我们的心。哪个窗子一叫,猴子在里头答应。睡着了,猴子睡着了,即睡着了无梦无想时,我到哪里去了?就是这个。你这个做主的到哪里去了?这个要参了!

等于苍蝇在蚊子的眼睫毛上做一个窝,在十字街头大叫:“土旷人稀”。谁能够答得出来嘛,可以说通关,海关的第一关通过!只是通过第一关哦,后面还有好几关。

现在我们回转《楞严经》的原文。刚才文殊菩萨答复了,“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他说在这个中间,文殊就是我,我就是文殊,没有哪个叫是,没有哪个叫不是。没有这个分别作用。

【佛言。】佛说了。【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

佛在这里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讲的很清楚。文殊菩萨答复了以后,佛说,“此见妙明。”你们不是要求自己明心见性,眼睛是看的作用,那个能看的见精是什么啊?这个见精就是心的作用。此见极妙,极光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但是,它是本来空的。空并不是有一个相,有一个空相就是不空了。他说本来就空的,“亦复如是”,一样的,同空一样。“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叫我们自己要了解自己此心哦。你这个本心本来就是妙不可言;就是光明;就是自己有觉性的;就是本来干净、本来圆满的真心。你不要被自己妄想蒙蔽了。

“妄为色空。”一有妄想起来啊,它就变成两层作用了。“色空”,物理的、同精神的。色与空,两层作用的。

“及与闻见。”再扩大的呢,这个猴子等于六个窗子一叫啊,耳朵这个窗子叫它,它就听见,眼睛又看见。见、闻、觉、知,《楞严经》始终有四个字“见闻觉知”,眼睛看见,耳朵听见;觉就是感觉,身体上生理有反应,感觉;知是知道,思想。他说我们这个自性一起了作用以后,就有见闻觉知。见闻觉知同那个本体的功能有没有关系呢?见闻觉知如第二月。

上次《楞严经》 佛说过,第二月并非月影哦,是分化出来的,不是影像哦。是精魂、精神的分化出来,“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你不能够说不是月亮,不是第一个月亮本来来的,它就是月亮,第二月也是个月亮。“又谁非月?”都是月亮。所以凡夫的心光同圣人的心光,以及我们对面的心光,光光相照,都通的哦!如第二月,并非月影。上一次讲过了。

【文殊!】他又告诉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所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就是这样。所以只有一个月,这个月亮,千江有水千江月,都是第二月,不是月影,也是月影;也可以叫它是第二月。这个中间只有一个月亮是真的。等于我们一个电灯泡,放在一个四面八方的玻璃镜子里头,再一看四面八方镜子里都有电灯泡、电灯的亮光,这个里头只有一个是真的。可是你不能够说那个玻璃镜子里的亮光不起作用哦,它反照出去一样的透亮的哦。照光的力量、反射作用也很大的。要研究研究我们自己生命就是这样。他说只有中间这一个。所以“千江有水千江月”,你不要认为这个是月,那个不是月啊,都是月影。但是同一个月,一个本源的功能,本源只有一个。

【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精真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是以”,所以,你现在能够看见物理世界一切现象,“与尘”,与一切物理世界物质的作用。“种种发明”,各种智慧的开发、明白,他说我说都叫你们是妄想。实际上这个妄想也是真性发的作用啊,不要佛说这个是妄想,你们一听,把妄想看成仇人一样,就把它丢了。佛没有妄想他能够说法吗?不过,在悟了道的人不叫妄想了,那叫般若,方便般若。没有悟道的人啊,般若也叫做妄想。就在这里,就在这中间的差别。

所以他说,你现在给大家所建的种种发明,名字叫做妄想。既然在妄想,就是分别妄想,不能够在这个中间说这个对、那个不对。

所以你要懂,“由是精真妙觉明性”,我们这个本体心,明心见性成佛的本体,“精真”,这个最妙的,使我们能够成佛的、自己证得菩提觉悟的,这个本妙明性,也都是这个作用、这个本体的作用。所以,才使你们(故能令汝)“出指、非指”,指出来:这个肯定这样是对的;“非指”:否定哪一样是不对的。你的肯定、主观成见,与客观的肯定,其实都是妄想。不过,如果懂得妄想也是自性所发生起的作用,那就不能说你不对了。是这一段。

这一段佛说的,很直指的,现在我们要翻过来四、五章,要到九十页了。那么讲到这里,阿难就提出来了。这一段上面特别要注意啊,我们《楞严经》开头到刚才讲完这一段,诸位啊,要百读不厌,读一百次一千次。不光要敲木鱼念过去,不算哦,硬是一句一句要把它读懂。敲木鱼的作用是警觉你不要昏头昏脑,不要愣头愣脑,使你脑筋清醒。所以“啵!啵!啵!”那个鱼啊是不睡觉的,据说,眼睛永远是瞪着的,叫我们不要昏头昏脑,所以佛教采用木鱼“啵!啵!啵!”。结果我们敲木鱼念成“啵!啵!啵!啵!阿弥陀、陀、陀、陀”,脑子都没有思想啊,已经在睡觉啦,失去了木鱼的作用。

所以你要念这个经啊,要用你的智慧,百读不厌,不要随便念过去。成佛有余。太多了,可以一个人成十个佛了。上面最重要。不过每一句都重要。下面是开始分析了。(引磬响)


楞严经讲座下一篇:楞严经讲座 十四集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