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南怀瑾老师 > 南师著作 > 庄子諵譁
第四篇 人间世
---庄子諵譁


讲完了《养生主》,接着就是《人间世》。人间世这个名词,也是庄子提出来的,我们常常用在文学上。注意啊!《逍遥游》过了,是《齐物论》,这个我每次重提注意,希望大家把它连贯起来。因为《逍遥游》是解脱,真得了解脱,才能够达到形而上道;证到道才能够平等、自在、齐物;真能够齐物以后,才懂得真正的养生;懂得真正的养生以后,才可以做人,可以活在这个人世间。庄子所说的人间世,就是如何以出世之道,转而逍遥自在地生活在这个人世间。

 

颜回想当王者师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

这个故事是假托的寓言,庄子特别借孔子来讲入世做人处事的道理。因为孔子的学说主张,是偏重在人道,偏重入世的,所以庄子就采用了借婆婆的苦口婆心,向外公说拜年的吉利话。那是讥刺呢?抑是“正言若反”呢?就靠读者自己去参究了。孔子的学生,第一了不起的是颜回,所以借颜回与孔子的对话来表达。

颜回有一天向孔子请假,他说,我想离开这里出国去,不再求学了。孔子问他,你到哪里去?他说我准备到卫国去;孔子跟卫国的士大夫们交情很好。“曰:奚为焉?”孔子问颜回,你到卫国去干什么呢?颜回讲一个道理,他说我听人家说,卫王这个人“其年壮”,年龄正在壮年很可贵,大有可为。“其行独”,但是听说卫王这个人治国啊,做人啊,他的行为作法,非常独裁,自以为是。

“轻用其国”,他太聪明,又值壮年,对于国家政治很随便,想怎么办就怎么办,不加考虑;“而不见其过”,自己不反省自己的过错。这是庄子借颜回说卫王,说出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们套用这一句“轻用其国”来说,有些人在自己家里,轻用其“家”,而不见其过;做事业,或开个公司,轻用其“商”,而不见其过。这句话就是说,不管大小范围,都是一样的道理。

“轻用民死”,因为卫王正值壮年,壮年的人有勇气,有冲劲,但智慧不足,经验不够,因此卫国政治搞得很糟糕。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壮年独裁,凭自己的意志决定了一切,轻用其国,以致“民死”,老百姓受灾难受罪的多啦!“死者以国量乎”,死的人太多了,多得可以拿国家来衡量。“泽若蕉”,他这样搞下去,等于一条大河烧了一样,把水都烧光,这个国家太危险了。“蕉”字借同“焦”字来用。“民其无如矣”,颜回说我可怜卫国的老百姓,所以我要去救他们。

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他说,老师啊,我跟你学了那么久,受了你的教育,你平常教我们“治国去之”。颜回说孔子的教育,是说治理好的国家不要去,好的国家去干什么?光吃现成饭,当公教人员拿高薪水,没有意思。“乱国就之”,他说,老师教我们,有危难的国家一定要去,要救世救人;现在卫国很乱,所以我要去救他们。“医门多疾”,一个好的医生门口,病人就很多,到卫国去可以看到许多有政治心理病的病人,所以我要到这个有政治病的国家去看看。

颜回说,同时我想去弘扬我在老师这里所学的道理原则。如果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去度众生,去传道;拿儒家来讲,就是到那里救世救民。“庶几其国有瘳乎!”他说卫王的国家毛病太多了,我去了也许能把这个国家救好,把他的病治好。你们注意啊,庄子假托了颜回的思想,其实就是青年人的思想,我们也经过青年来的,年轻时一点也看不惯别人,好像只要自己站出来一定有办法。唉!可惜自己没站出来,如果用了自己,早有办法了。你们诸位男女青年,都有这个心理,对不对?颜回代表了青年心理,与孔子的代沟就出来了,这是老师跟青年学生代沟最好的说明。

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仲尼曰:嘻”,这个嘻字啊!我们念成“西”。真正的不是这样念,孔子一听,就幽默他去卫国的心思说,“若殆往而刑耳”,嘿!你去吧!你去了就会被杀头。孔子接着就讲一个道理,“夫道不欲杂”,孔子这里说的道,不是修道的道,也可算是另一个原则的道;人生的大原则大道理,都是同样不能杂,要专一。这句话很重要,你们修道打坐,想证果位,要一门深入,方法不要学多了。方法多了,你没有智慧不能融会贯通,结果一样都无成。做人做事这个道,这个法则之道也是一样。“杂则多”,道杂了思想就多了;“多则扰”,思想多了就困扰自己;“扰则忧”,困扰自己就烦恼忧虑;“忧而不救”,人有烦恼忧虑在心中,救自己都救不了,还能救人家吗?还能够救天下国家吗?孔子这样开始骂颜回。

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这一段完全是对青年人说的人生哲学,是孔子讲的青年人的修养哲学。他说我告诉你,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上古及中古时代都是要“先存诸己”,先要救自己,所谓己立而立人;对于学佛的人来说,先求自度,然后度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你自己都度不了,救自己救不了,怎么能够救人!“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自己病都没有治好,你哪里有空去指责人家,暴露人家的缺点!所以道家的思想,同佛家儒家都一样,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修养的价值观,在《庄子》这里说了出来。

 

泥菩萨过江的颜回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孔子说:并且你知不知道“德之所荡”,就是过分标榜的道德就不是道德了。等于说一个杯子装水,装得太满水就漫出来,桌子上也荡出水来了,所以道德是有范围的,超过了这个道德范围,就叫做荡德。“而知之所为出乎哉?”你自认为有学问、有智慧,但是,聪明太过就是笨,真聪明不会太过的。凭你只不过懂了一点点,就去教训人家,你这太笨了!

反过来说,一般人的修养道德,为什么不能守自己的本分,反而超过了这个本分呢?因为受心理的影响。什么心理呢?虚荣的名心!现在的说法是,为了莫名其妙的求知名度,所以不择手段去做,超过了道德的范围,那就是“德荡乎名”。因为有求名的心理,把人生的行为标准都破坏了。“知出乎争”,所知愈多,意见之争愈大,真学问也就没有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固执个人的所知所见,争强好胜,争就是好胜。我们看到历史上真有学问的人,他不是为了考功名,他不要功名,他为了自己读书,为了自己求道,所以他一生能成就,名留千古。

我们讲个笑话,从唐朝以后,考试制度流行了,明清这七八百年间,一般人只晓得作八股文考试的文章,已经不晓得什么叫真学问了。所以到了清朝的末年,有一个真实的事,不是笑话;一个考取了功名的举人,忽然有一天问朋友,唉!孔子当年是哪一科的举人?还有一个人,已经考取了举人,他到同一年考取的一个同年家里,看见这个同年的书橱上摆了一部《史记》,他说:《史记》,哎哟,这个书我还没有看过,是什么人作的啊?司马迁嘛!司马迁是哪一科的进士?那时就有这种人。

“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他说人为了求名,不择手段去做,自己被名誉、名声困住了;为了好胜,为了榜上有名而读书,不是为了学问去读书。“争之器”,这是斗争心理的开始。不是说名和知识不是好事,而是说为了求名,为了好胜而求知识的话,这两样都不是好事。“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这两样都是杀生的武器,破坏自己的生命,这不是道德的行为,不是真正懂得人生生命的。

《人间世》这一篇有一个重点,由《逍遥游》讲如何解脱,由解脱成为超人以后,修到形而上道万物齐一而能平等,然后才能够懂得如何做一个人,如何养生,如何使自己这个生命有价值地活着,然后才可以入世。上次提到入世的这一段,刚开了一点头,就是孔子与颜回的故事,从历史上我们晓得,孔子的一生,与卫国及卫灵公的大臣关系非常好,非常深,而孔子的大半生都是在卫国度过的。

我们这个历史很妙的,中国历史特殊的地方,有个名称叫“谥法”,是我们历史特有的精神。不管皇帝大臣名人,一生所做的事对与不对,死后都有一个封号,叫做“谥法”。古人对这个封号,非常重视,不过谥法现在不保留了。像有些皇帝,我们随便讲一个,汉朝的皇帝汉哀帝,很悲哀的。汉朝最后被曹操所控制,结束的是汉献帝。献帝,当然不是这样解释,但是也可以说,把国家献给人家了。又如汉文帝、汉宣帝、周文王,历代能够谥得上一个“宣”字,一个“文”字的,很不容易。大臣中像清朝曾国藩,死后的封号“曾文正”,那都是最难得的。又如明朝的王阳明,谥封为“王文成”,还没有办法称文正。中国过去的读书人,就怕死后所谥的这个名称,那是永远没有办法改变的。

再如汉朝的汉灵帝,战国时候卫国的卫灵公,有一个灵字就不太灵了,有一点神经兮兮的。宋朝有一个皇帝叫宋神宗,就是有点神里神气的。所以中国的帝王大臣等的为人,尤其做事,要有对历史负责的精神,谁都没有办法逃过历史的公评,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

现在我们了解了卫灵公,这位历史上的诸侯,用后世的话勉强说,这位卫国的皇帝很不错,并不太坏,只是有点吊儿郎当的这么一个人。可是他用的干部大臣都是一流的,像最有名的蘧伯玉,他是卫灵公的宰相,孔子都非常佩服他。所以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可是在卫国反而住得很久,因为有蘧伯玉这一些人照应他。

又譬如晏子(晏婴〉,他是历史上有名的矮子,是齐国的贤相,跟孔子也是很好的朋友。但是孔子没有办法住在齐国,晏子也不希望他住在齐国,想办法要他走,这是历史上一个秘密。因为晏子是为了保全孔子,怕他在齐国住久了要出问题,有人会谋杀他。晏子虽是一国宰相也保护不了,所以孔子只好在卫国的时间多。但是卫国呢?皇帝已经是卫灵公的后人,也是很难弄的,颜回有没有向孔子要求到卫国去?历史上査不査得到?不知道。不过《庄子》书里现在出现了这个故事。

我们要特别注意,本篇题目叫《人间世》,一个知识分子,尤其我们青年人,每人都有为国家天下的热情,这就是陆放翁的一首名诗所描写的: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现在中学里不知有没有教这些诗文!因为我不太留意课本了,过去我们才七八岁就先读这些诗了,现在好像是高中才念,将来恐怕要到研究所才念这种书了。这首诗就是说青年人,“早岁那知世事艰”,对人世间的艰难困苦,一点都不了解,所以那股气宇啊,好像天下国家只要我一出来就有办法。“中原北望气如山”,你看年轻人的心理,差不多每一个时代都一样。那个时候南宋正在与金朝作战,国家在战争中,陆放翁随时有复国的思想。“楼船夜雪瓜洲渡”,古代的楼船,就是现代所谓的海军,在长江的下游当海军。“铁马秋风大散关”,又想去西北高原,当陆军作战。陆放翁这种心情,凡是乱世时代的儿女,尤其是青年受过教育,有志气有抱负的,都有这样的气魄,可以说古今中外一律。

现在庄子描写的颜回,也是这种心理。看天下国家不安定,很想出来作为一番,这种心理代表了所有人们的心理。现在《人间世》就是讲这个道理。庄子虽然站在道家的立场,实际上,这个时候是儒道不分家的时代,不像后来把道家儒家分得很严重。那时所谓的道家,是包括儒家与道家,所以颜回怀抱这一种气概,要想去见卫君,要想教化卫君,使他成为一个贤明的领袖。孔子听了就训话教导颜回,这一段也就是教导天下所有的人,前面已经讲到这个重点。孔子说,你如果去,不但不能教化卫君,反而会送掉你这条命;因为人世间的道理不能乱,要专一,精神专一,有始有终有恒。欲望多,懂得多了就不能专,反而困扰了自己,也困扰了别人。思想多了,复杂了,烦恼痛苦也大;烦恼痛苦太多了,连自己都救不了,还能够救别人吗?这个就是人生大原则。

大概我们一般人,由年轻到年老,都犯了这个毛病,这是我们自己的经验,所以等到年龄大了,已经来不及了。我常常有个感想,如果青年人的勇气加上老年人的智慧,二者结合,天下事就很容易了。结果是人老了,智慧虽然成就,可是不但没有勇气,连躺下来睡觉都没有力气了,所以不能做事;青年人尽管有勇气,那个莽撞不懂事,毫无办法。所以如果说有代沟,这个代沟是没有办法弥补的。假使一个人能够具备了年轻的勇气,老年的成熟智慧,那倒是天下事不足为惧也。结果我们做不到,这就是对大家的一个警告。

所以孔子告诉颜回,再三地讲中国文化的传统,“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先能够自己站得起来,再来辅助别人站起来。可是我们年轻时候总有一个毛病,自己还不会爬,就喜欢辅助人家站起来,觉得自己是非常高明也有很多主意。我几十年来跟年轻的同学们常在一起,因为我很怕自己老了不懂事,会落伍的。但跟着年轻人学习几十年的经验下来,觉得年轻人永远跟不上我们。问题是什么?因为等到我们把他们的学到了,他却没把我们的经验学走。所以年轻人能够存诸己而站起来的,非常少,如果有的话也是非常特殊的人,一定是智慧能力都非常强的人。学道的也是这样。你看庄子说的话,“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儒家说己立而后立人;佛家讲先求自度而后度人,都是一样。所以古今中外圣贤的哲学,都是同一个路线,没有两样。这是重复我们前面讲过的,前面讲得太匆促了,所以现在重复一下。

 

职业和事业

我经常和朋友谈天,说他们有个大问题,尽管活了几十年,自己的人生观没有方向,都跟着环境在转,这个就是犯了庄子所说“所存于己者未定”。譬如说,我一辈子要做一个睡觉的人,只要有觉睡就好,什么也不管,他的人生观是睡觉,也总算确定了,说睡得都快饿死了,没有饭吃也不管,因为求仁得仁嘛!那也可以,死后给他一个谥号,也称他灵公吧!或者称为神公吧!就怕连这样神经性的人生观都没有确定,只是跟着环境乱转,这是很悲哀的事,要千万注意!

譬如人的职业,都是求生存,当皇帝也是职业,讨饭也是职业,是职业的不同,而不是事业的不同。中国文化这个事业是什么呢?孔子也在《易经·系传》上讲,“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一个人不管是当皇帝或者讨饭,或者做工,你的一生所作所为,“举”,就是你的动作“措之天下之民”,使社会能得到你的福利,受到你的恩惠,而得到一部分的安定,这样的成就叫事业。我们看一部二十五史,多少皇帝,多少宰相,多少状元,现在我们脑子报得出多少个?二十个都报不出来!原因是什么?他们没有事业在人间,人世间那几十年,马马虎虎过去了,只是个职业而已。尤其古代那些太子当皇帝的人,对于历史上这一类人,我给他名称叫做职业皇帝,他天生要当皇帝,那没得办法,谁叫他七字不好,八字好呢!

清朝时候有一个笑话,有一个人去做县长,字都不认识,一二三四五六七,他写到七字的时候,应该向右边弯,他写成向左边弯。站在他旁边的卫兵说,大老爷,你这个七字写错了,七字是向这边弯过来,你怎么向那边弯?这个当官的县长受不了,他把笔一丢说,格老子七字写不好,八字好,你还是当兵,我还是做官,你管我写不写错字!那些职业皇帝,他就是八字好,可是他没有事业,在历史上没有贡献,为什么没有贡献?因为“所存于己者未定”,自己人生观没有确定,“未定”两个字特别注意。一个人把人生观确定了以后,富贵贫贱没有关系,有地位无地位,有饭吃没饭吃,有钱没有钱,都一样,人生自然有我存在的价值。所以孔子告诉颜回,你“所存于己者未定”,你对于自己人生观修养道德学问,都没有确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你哪里有空去暴露别人的错误!

 

道是道  德是德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道德”两个字素来是分开的,不是合起来用的,道是道,德是德。譬如老子《道德经》,它分成两卷,上一卷讲道,下一卷讲德,他没有合起来用,道是体,德是用。那么古人所讲的德,同后代道德两个字连起来的观念,在内涵、在逻辑上有差别,我们特别要注意。

现在的人一提到道德就同窝囊差不多,所以讲道德的人,好像你打我左脸,我右脸还要送过去,这样才合于道德,这是很难讲的。古人所讲的道与德,不是后世的这种观念,它有分寸的,非常有范围。这个“德”字,与得到的“得”是一样,假使照中国古书的解释,就是“德者得也”。我们看了半天注解,不注解还好,愈注解愈糊涂。“德者”又怎么是“得也”呢?这就又要用思想了。德字就是说成果,一件事情做好要有成果。譬如说,有人口口声声讲仁义道德,但要有个仁义道德的成果出来,不然是空话,没有用。现在下雨,我要跑到街上去,你不要光在房间里叫我不要去,理论不要讲,你能有办法叫我不要到街上去,你的目的有一个成果,那你就“得”了。用一句古诗来讲:“事到有功方称德”,所以称为功德。一件事情做到了,由最高的劳苦功高得了成果,这个就是德。所以,有人说要做好人,你做好人不要讲,你要做出来。现在我们对于德字,先有这样一个了解。

孔子告诉颜回:“且若亦知”,看到这四个字,似乎毫不相关,好像古文乱七八糟。“且”是并且,“若”就是你。简单点就是我们白话文:“你知不知道?”“夫”就是变成问号了。“德之所荡”,讲道德是不错,但不要超越道德的范围。

我常讲一个故事,有位同学,夜里开计程车的,有一天在路上开,看到一个人被打伤了,因为他吃素学佛,讲道德,本来车子开过去了,忽然一想这不是学佛的心态,他又马上倒退回来,把这个人弄上车子,送警察局。因为我规定同学们都要写日记,我一看到日记这一段,就拿起红笔写“你不懂得道德的做法,会出毛病的”。他下一段日记,果然是出了毛病,人家家里的人找到他,说是他打伤的,后来麻烦透了。所以说,做好事有好事的做法,尤其今天的社会,做好事当然应该,但要智慧的处理,不合于智慧的处理,做好事反倒找来麻烦。“德之所荡”就是这个意思,道德有它的道德标准,也有它的做法,你不懂用智慧,就超过了这个范围,道德反而变成不道德了。或者应该说非道德,因为说不道德太严重;非道德是认不清楚,如说不道德,就太肯定了,非道德是还有商量的余地,这也是逻辑问题。

这位同学被我骂了几次以后,做好事小心一点了。他做好事很热心,结果热心得自己烦恼极了,这就是“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也就是人生的名言。

 

道德的泛滥

我们看全世界人类的历史,尤其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每一个朝代,皇帝前面的党派意见纷争,都犯了这个毛病,“德荡乎名”。所谓读书人想成大功立大业,但是名心去不掉,为了好名而超越了道德范围。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太多了,都是为了名心的驱使,知识分子最容易犯这个毛病,千万要注意。

“知出乎争”,智慧知识愈高的人,他的意见愈多,争端愈厉害;你不要看读书人,教育受得愈高,学问愈好,愈难办,意见愈多。所以古人说,普通人没有受过教育的,也常常吵架,那很简单,是为欲望而吵架,欲望满足了就不吵了。知识分子欲望满足了照样吵,为什么?为了意见之争。因为意见不同,彼此就吵得不可开交了。所以历代的党祸,宋朝明朝,那个看了之伤心啊,统统都犯了这几个字的戒律,“德荡乎名,知出乎争”。所以我们深读了历史,再读《庄子》这一段,就看得很清楚。愈是知识分子,争名争意见愈厉害,这个斗争比什么都可怕,因为这里头牵涉到名心的问题。这个名心并不是求个知名度,这个名包括了名理学;战国时候的名理之学就是逻辑,包括逻辑观念的差别,那会固执得发生相争。

所以庄子借用孔子的嘴告诉颜回,“名也者相札也”,人最高的道德,能真把名心磨平了,就无所谓名,这个很难;所以庄子后面会提到,呼牛呼马,呼人人呼。人把虚名的心去掉了,随便人叫,到了这个境界才没有名心。我们看到学佛修道的人看破了名,自己名字都不要,取了代号叫法名,代理代理。结果自己名字不争,为了法名争得好厉害,也争得要命,这个也是名心,可见名心之难除。所以,以自己知识上固执的成见,“争之器也”,就是人生斗争的工具。“二者凶器”,“名心”和“成见”,这两样都是天下的凶器。“非所以尽行也”,这不是道德的行为,这也不是真正懂得人生。前面讲到这里,现在再补充一下孔子教训颜回的话,还没有讲完。

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为人菑夫!

他说,并且我们这个人,很容易犯这四个字,“德厚信矼”。知识分子自己受过一点教育,有一点知识,对于道德的规范看得很严重,根基很厚。在佛学里头有五种“见”,见就是观念。有一种见叫“戒禁取见”,自己立了一个教条,抓得牢牢的,违反了这个教条就认为不合道德的教化。比方,我们讲左道的鸭蛋教吧!不吃鸡蛋光吃鸭蛋,或者不吃鸭蛋光吃鸡蛋,我搞不清楚啦!他们认为吃别的就犯了戒,吃这个就对,这就是道德的固执,认为自己是道德。实际上是错误的,这叫做邪见,也叫做戒禁取见,但是他们抓得很牢。“信矼”,自信心太强,“未达人气”,有许多人学问道德的养成,自认为他那个就是道德,这一类就是方刚的人,所以很方正,很刚强,很道德。他这个道德的标准不能碰喔!方的就是方的,圆的就是圆的,道理讲得是非常对,可是他实在并没有懂,所以是“德厚信矼,未达人气”。

 

不通人情世故的人

他说,你对于人生的意味都不懂,生命的气息都不懂得,自己虽然也是个人,不懂做人的道理。“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这是他讲颜回。颜回是孔子的学生中讲道德第一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他穷得一塌糊涂,只有一杯冷开水,半个便当,在陋巷里住,公共汽车票都买不起,他还在那里自得其乐也,当然道德很好。不过孔子说颜回,“德厚信矼,未达人气”,不通人情。其实孔子没有讲颜回这样,这个话都是庄子借孔子的嘴巴讲的,也许孔子讲过,只有庄子听到,我们没有听到,其他的同学也没有听到,那不管啦!反正庄子是借题发挥,道理没有错。“名闻不争”,就是现在人讲的,你电视都没有上过,没有知名度,报纸上也没有常看到你的名字,所以大家不知道你。“未达人心”,谁晓得你有什么了不起呢?别人心里不会服你。

换句话说,孔子讲他,你这个家伙,个性那么强,自己认为学问好,人方得比木头还要方,比冰库里那个冰块还要冷,然后嘛,自信得很厉害,脾气又杠杠的,你不通人情世故,你颜回不过二十几岁,你又算老几呢?名闻不争,未达人心,社会上谁也不认识你,你要去见卫君啊!“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你突然跑去对他讲我这一套学问,仁义道德。绳墨就是规矩,古代做木工用的。

孔子说,你嘛!年纪轻轻,要去教化卫君,而勉强用仁义绳墨之言,这一套理论,去出卖我这一套方法,“暴人之前者”,你不是当面给人家下不来,又暴露人家的错误吗?“是以人恶有其美也”,你想想看,那个人还会喜欢你吗?绝不会认为你是对的,这个事情太不美了,太糟了,你怎么搞的呢?

说实在的,这样莫名其妙的人,还真不少!我也常常碰到。先不讲别的,我常常被学生教训的。以前在大学也有,我最近也碰到好几位,一位是我在大学教书时的同学,气呼呼跑来前面一站,说,像老师你这个样子的人啊,应该要躲起来,什么人求你都不应该见,然后要如何如何……一大堆理论。我说你讲得都对,我想想看吧!过几天再答复你!你先去听我上课再讲。过几天上课下来,他也不讲了,我也不问了,他慢慢懂了。过几年以后,我说你当时跑来,站在我前面说的话,讲得很对很对。就有这样的人,现在都还在现场。

最近还有个学生跑来告诉我,老师啊!你这个地方,那么多听众,要加以科学管理。我说是是是,你看怎么管理法?你帮我设计一下好不好?他说:好,我给你设计。过几天我叫个同学去请教他,我这里啊,有些年纪大的,年纪轻的等等,给我计划一下怎么科学管理。他最后告诉那个同学,这个地方好像没得办法,不是管理的地方。我讲的都是事实,是年轻人的榜样。孔子所以对颜回说,你这样不但不讨人的喜欢,“恶有其美也!”大家都讨厌你不美、不漂亮。

“命之曰菑人。”你这个人还会有灾难的,“菑人”是倒霉鬼,你一定要倒霉。他说,你去见卫君讲他的不对,上海话叫触霉头。你把这个倒霉的话都抖出来了,触了人家的霉头,你变成倒霉鬼了。“菑人者人必反菑之”,反过来,是你倒霉,不是那个卫国的君王倒霉。“若殆为人菑夫!”你愿意做一个倒霉鬼吗?

且苟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若唯无诏,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且苟为悦贤而恶不肖”,并且你去当然很喜欢讲忠臣的一面,哪个人对,哪个人有道德,而政治上坏人的一面,你一定打击得很厉害。这样“恶用而求有以异?”我告诉你,这样的做法同普通人没有两样。普通人都喜欢好的一面,讨厌坏的一面。你问任何一个人,喜欢交好人做朋友,还是喜欢交坏人做朋友?连小孩子都会告诉你,愿意交一个好人做朋友。历史上皇帝前面那些奸臣,在当时所看到的都不是奸臣;如果奸臣那么容易给你看出来,还叫奸臣吗?所有的奸臣,在当时做的比忠臣都好,比忠臣还可爱,奸臣不是专做坏事的啊!他们也会做好事的。

历史上奸臣本事大得很耶!拿唐朝来讲,前面用的宰相,都是第一流的人材,后来唐明皇用了一个坏宰相李林甫,用了十几年,唐朝就垮下去了,安禄山造反,杨贵妃也被吊死了。杨贵妃等于是李林甫害死的,唐明皇还被迫逃难。当皇帝的逃难,同慈禧太后一样,很可怜,肚子饿了,老百姓给他一点红薯干吃,哎哟!这个是什么东西,怎么那么好吃?唐明皇也做过这个事。当时只有一个半大不大的太监高力士跟着他,两个人躺在路上,他说,皇上啊!你做了几十年的皇帝,哪几个宰相是好人?他说某人好人,某人好人。高力士一听,就说皇上啊!你一点都不糊涂,都很清楚呀!那李林甫是不是好人啊?唐明皇说,李林甫这个家伙是坏透了的人。他说,皇上你也知道啊!唐明皇说,我当然知道。那你怎么用他十几年啊?用了他把国家亡了。唐明皇说:你不懂,不用他我用谁啊?这一句话大家一定不懂了,没有当过皇帝的就不懂,当了领袖就懂了。明知道他坏,但他会办事啊!用好人?好人不会做事怎么办!找个人又好又会办事,天下找不到。他认为坏是坏一点啦!少坏一点,替我做点事,总是不错吧!结果上了当了。皇上也知道的啊!不是不知道。所以读历史要懂。

再看乾隆皇帝用和珅,他明知道和珅是坏人,大家都讲,皇上你不应该用这个人。乾隆也实在了不起,只有一个坏人在旁边,要他跟着玩的。当皇上的要买香蕉吃,这个不好办啊!如果下个条子买香蕉,算不定会计上要报销五十万!给和珅一讲,你溜到外面去帮我买一根香蕉,一毛钱就买到了,皇上偷偷的一吃也没有人知道。不然皇上也不能随便吃,当皇帝很苦咧!所以大家讲和珅不对,乾隆就讲,哎呀!你们真是不懂,你晓得吗?朕〈皇帝自称)很苦!皇帝不好当,你们这些好人我都用了,总要留一个人陪我玩玩吧!当皇帝的说这个话,说到了家了。人嘛!总要有一个人跟着玩玩,老是叫我一天到晚当皇上,坐在那里当菩萨,日子很不好过。

有人批评年轻人不行,年轻人并不完全是错的,有很多的好意见,但是没有用处,好意见就是那么一点,不能称之为整个的。就像我们写的文章,有好句没好篇,几句好而已,全篇都好的很难,除非学理修养到家。我们每一个人脑子里都有灵感,不管有没有受过教育,经常会冒出几句很美的;但叫他写一篇诗,写一篇好文章,就不行了,因为学养不够。所以年轻人有好意见要贡献给老辈子,或者给社会才好。颜回也是年轻人,古人认为,年轻人讲得很重要的话,因为年轻变成没有份量,这个必须知道。当然这样一学,会把人学滑头了,所以‘千万不要学滑头,而是要知道处世的方法。

这一篇,庄子告诉我们在人世间为人处事的方法,如果不向坏的方面研究,你就得到好处,这就是人生的艺术。现在庄子告诉我们人生的艺术,做人做事怎么做法,下面孔子又再训话。

 

周围嫉妒的人

“若唯无诏”,这一句话就很麻烦了,所以要多读历史才会懂得。孔子说,你自己跑去见卫君,写个信,写个报告,拿个名片,见不见得到还不知道,还要在门房那里登记。除非皇帝有诏书,有命令要你去见他,皇帝没有命令给你,也没有召见你,你跑去见他,“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皇帝面前这一些形成力量的大官大员,现在不是什么“长”,就是什么“员”,古代是什么尚书啊!大夫啊!等等。他说左右大臣,看到你这个青年人,尤其又晓得是我孔老二的学生,一气之下嫉妒心就来了,必将乘机会斗争你,整你。

譬如孔子周游列国,就是给人挤走了,也就是“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孟子去见梁惠王,也给人挤跑了,这是必然的,是古人的名言。我也常常告诉青年同学们做人的道理,“士无贤愚”,一个知识分子读书人,不管你好与坏,是贤人或坏人,“入朝见嫉”,他只要进到一个团体,大家就嫉妒。等于你一个青年刚刚大学毕业,一进公司,那些老的同事看你一个新的小职员,一定侧目而视之,眼睛斜着来看你,总要整你两下的,称称你的份量。所以士无贤愚,入朝即见嫉。“女无美丑,入宫见嫉”,女人到皇帝面前,皇帝一旦重用了她,其他的宫女就妒嫉了;这可要命了,皇帝被她抢走了。这是当然的道理,历史上很多。

宋朝有一个宰相吕蒙正,大家都知道他是青年才俊,穷人出身。这个人没有得志的时候,两夫妻穷得一塌糊涂,过年拜灶君糖果都买不起,他作了一首诗,所谓:

一炷清香一缕烟  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  为说文章不值钱

他说,现在的文章不值钱,我也没有钱来拜你,只有一炷清香送送你了,所以灶君您上天尽管上天吧!

那个时候他去砍柴,带个便当,碰到下雨,便当和雨水泡饭吃。后来当了宰相,宋朝那个宰相出门,旁边的秘书、副官要给他打伞的,雨伞没有打好,雨滴下来滴到手上,手就青了。他就骂这个秘书、副官,怎么那么不小心,回到家里还发脾气,骂这个秘书、副官。他的夫人说,相公啊!想当年你在山上砍柴的时候,那个雨打下来泡便当吃,手都不会青,现在怎么一滴雨手就滴青了?太太那么一讲,他傻了。可见人不能富贵,富贵了自己会堕落。

吕蒙正考取了功名,后来当宰相第一天上朝,文官武将排好站在两边,他这个宰相才到,旁边有(尚书〉部长就偷偷骂,什么穷小子,他都当起宰相来了。吕蒙正听到不理,一直向皇帝前面走上去。后面跟个副官,在旁边听到了,吕蒙正叫他不要回头看。下朝后,这个副官就问他,人家骂你,你怎么叫我不要回头看?吕蒙正说,第一次上朝嘛!回头一看,你知道是某人骂的,我们修养不高,心里就会记恨,将来在一起做事就不好办了。管他是什么人骂的,不要管啦!吕蒙正就有这种道德修养。年轻人要记住,所以他在宋朝始终是个太平宰相,国家的事治理得好好的。

所以说一个人到了某一个阶段,不要说是做官,连你到公司做一个小职员,那些原来的老职员,都还要看看你的。“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捷就是敏捷不敏捷,那些老职员就要把你斗一斗,看你灵光不灵光。

孔子说,你一到那里,左右的人一定会找机会斗你一下,人与人之间,描写到透顶了,比剧本都描写得好。“而目将荧之”,看到新来的人,那个眼睛瞄他一下,“而色将平之”,眼睛看到你就走过去了,哼!这个家伙!表面喊老兄,样子还很好看。“口将营之”,嘴巴嘛!表面上给你讲得很好听,转过来就给另外人讲,老王啊,你看看那个家伙!一定是“容将形之”。然后下来大家就批评,今天来一个新签到的,这个新青年,看他愣头楞脑的,不晓得他会要什么宝!“心且成之”,心里头成见就来了。处社会的环境,庄子一描写,把人世间的那个外皮都扒掉了,这个内容好难看啊!这就是人情。

“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孔子说,你去有什么用啊!你不要去,你去到卫君前面,结果是什么样子?孔子有神通似的,他说我早已经看到了,一定像是拿火去救火,火愈烧愈厉害,拿水去救水,水愈流得厉害。这个“名之曰益多”,现在话就是,你太多事了。他说我告诉你,大家对你态度不好,又有成见,“顺始无穷”,顺始就是顺下去,这个样子发展下去,你就糟了,你就成为前途有限,后患无穷了。

“若殆以不信厚言”,孔子说,你如果不信我这个做老师的好话,“必死于暴人之前矣!”必死于这个暴虐的君主前面。你去吧!你去就死掉,死在那个卫君前面。

庄子的话不一定要听,不过庄子是道家,孔孟儒家的话是讲幕前的,道家则是注意幕后。譬如今天开会,或者演话剧,又或者设一个讲演台,台前一定是弄得好好的,庄严肃穆;儒家认为这个场合影响心理,要庄严。但是道家不同,道家不管前台,专要拉开幕后给你看看。这个幕后拉开不能看啊!垃圾啊,桶子啊,什么都有,堆在后面。但是幕前幕后你都要懂,不懂的话,就跟道家学坏了,懂了以后才会明白道家讲的道理对。因为懂了幕后,才知道自己站在幕前应该怎么站。所以儒道两家要真透彻了,才懂得人生。现在先交待这个过节,下面他引用历史的话。

 

笨的好人  聪明的坏人

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

他说,历史上的经验,从前夏朝的暴君桀,杀了他的忠臣关龙逢,因为这个臣子太忠了,夏桀这个暴君受不了,所以把他杀了。殷朝的暴君纣王杀掉王子比干,比干还是他的叔父呢!这两人是古代有名的忠臣,历史上称他们为大忠臣,圣人。为什么他们会被杀呢?忠臣反而保不住性命!就因为他们“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他说,他们讲学问道德都好得很,对部下也爱护,对老百姓也好,但是对下面好,就违反了上面的意见,结果他这一条命就送掉了。这个是因为不通达人情世故,只晓得做好的一面,忽略了另一方面的想法。

“故其君”,夏桀与商纣这两个暴君,“因其修以挤之”,既然你自己认为讲究道德,我就拿道德来整掉你。这种人“是好名者也”,好什么名呢?愿意为道德而死。古代很多忠臣是这个思想,认为死不要紧,我要在历史上留名,这就是好名者也,不是真的道德。譬如纣王,杀他的叔叔比干,纣王当然很坏,但也是很聪明的人啊!中国外国一样,凡是坏的领袖,都是第一等聪明人。历史上记载,纣王的武功不得了,九条牛他用一只手都可以挡开,又聪明,文武都好,什么都懂。

你要晓得,第一流的坏人,就是因为聪明过度,但没有道德的修养,结果就变成坏人了。所以世界上的人性很怪的,聪明跟坏,聪明跟滑头,都是不隔一纸的;老实跟笨也是一样。如果老实而不笨,聪明而不滑头,那就是圣人。王子比干是忠臣,他对纣王说,这样不可以,那样也不好,纣王听得很烦了,就说叔父啊,你这样子好像是圣人,我听说普通人的心只有七个窍,古人讲圣人的心有九个窍,你既然是圣人,把你的心拿出来看看吧!就这样把比干杀掉了。这就是“因其修”,你认为你讲道德,他就拿道德来打击你。古代历史上的例子很多,常常有皇帝发脾气说,你想当忠臣啊!好,我就成全你,就把他杀掉了。庄子说这个原因“是好名者也”,还是不懂人生,不懂世界上的人常常是为了这个“名义”,这个“名”,也不一定是指好名誉的名;包含“义”的一个观念,认为这样就是正,那样就是不正,不正就是歪,这些人都是为了这个“名义”的观念而死。

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虽然,若必有以也,尝以语我来!

“昔者尧攻丛枝、胥、敖”,这几个是小民族小国家,据说尧曾经出兵打过他们。“禹攻有扈”,有扈也是个小国家小民族,夏禹的是大国。他说,历史上的经验,圣人皇帝尧跟禹,他两个总是好的吧!可是圣人的皇帝也曾经用过兵,换句话说,也打过别人,也侵略过别的小民族。发动战争有什么好处呢?“国为虚厉”,国家打穷了;“身为刑戮”,一般人死得很多,虽然皇帝本身没有危险。“其用兵不止”,结果国家出兵战争不止,为了什么?“其求实无已”,因为他要实现一个观念,要达到天下归一的这个理想。“是皆求名实者也”,这都是为观念所蒙蔽,思想所蒙蔽。“而独不闻之乎?”孔子告诉颜回说,这些历史的经验,你难道不懂吗?

“名实者”,天地间的道理,一个观念,是非善恶,就是名,名就是名理,名理就是逻辑。“实”就是实际的成果,所以“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历史上的圣君贤相,都不能做到完全合乎道德的标准,“而况若乎!”他说,颜回啊,何况是你呢!这就是孔子教训颜回的一段话,把他骂得大概昏头昏脑的。不过呢!孔子会做老师,骂了以后,还要安抚一下。“虽然,若必有以也”,但是,你既然有勇气想去纠正人家,你一定有你的道理。

“尝以语我来”,把你的意见告诉我,究竟你有什么想法?这一段孔子骂颜回的道理,都是人生普通的道理,也是做人的道理。现在他对颜回说,你既然有勇气这样做,你一定有理想啦!你把你的计划报告来,我听听看。

 

颜回的修养

颜回曰:端而虚,勉而一,则可乎?

“端而虚,勉而一”,这六个字就很难做到,颜回讲自己的修养,“端而虚”,已经打坐得了定。他说,我啊,学问道德很端正,坐得也很端正,同你们大家盘起腿来一样打坐时,“虚”,心里头没有思想,空空洞洞的,达到空的境界。“勉而一”,心念只有正念存在;由开始心里乱七八糟乱想,然后慢慢的勉强把乱想去掉,没有了,空了;空掉以后,专一,这个正念专一了。

譬如你们诸位学佛的,只有这一个阿弥陀佛,信上帝的只有主啊!上帝啊!神啊!你保佑我,只有这一念。勉而一,他说我已经修养到专一了,这六个字的修养很高了。身体每天端正不歪,没有邪气,心里头思想空空洞洞的,正念永远专一,做到这个修养的工夫,了不起了,很高了。“则可乎?”他说,老师啊!你晓得我颜回本来有这个修养,我凭这个修养的道德去感化人家,总行吧!颜回被老师骂一顿,心里头并没有太服气;我的程度已经不错了嘛!老师,你还不放心,不放我出门,我已经到了这个程度,可以了吧?

曰:恶!恶可!夫以阳为充孔扬,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违,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名之曰日渐之德不成,而况大德乎!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其庸讵可乎!

“曰:恶!恶可!”孔子说:不行啊!这怎么行啊!凭你这一点修养,还可以出门办事吗?你还想到美国白宫那里晃啊晃啊!他说,不行!

“夫以阳为充孔扬”,这句话完全讲内在打坐修养的工夫喔!一个人达到端而虚,四肢身心端端正正,换句话说,气都充满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这个人心里头一个念头都没有了。勉而一,只有一个正念存在,这个正念是无念,是空的。孔子说,这个境界是阳极的境界。拿阴阳来代表的话,正是阳气,所以身上的气机气脉,都亢阳起来,都在流通。但是你这个正念不能柔和下来,阳刚之气不能转为阴柔,身体没有软化,也就是你没有忘掉身,没有忘掉心;不忘身,不忘心,阳气充实更充实。这就是孔扬愈来愈大,太过于阳刚了,过刚则折,完了!这不是道,这只是过程,你不要当成究竟。

“采色不定”,他说,你到达的这个境界,不是修道的究竟,你的修养没有到达最高处,外面的气色神采,一下好一下坏,气色不定,只有阳刚没有阴阳合,没有柔合的境界。“常人之所不违”,你这个情况比起一般人,好像是有道,一脸的正气。拿我们现在讲,看到打坐的人红光满面,实际上是血压高,这样再坐下去,就变成脑充血,最后没有病就死了。红光满面不一定是道啊!那就叫做“为充孔扬”,不对的,太过于阳刚了,所以采色不定。与一般人比起来,你还可以多打一两点分数。“因案人之所感”,你凭这一点本事修养,以为好像有道了,有感通了,你想追求和人家心念上的感通,“以求容与其心”,想给他来心心相印,想感化别人,不行啊!

“名之曰日渐之德不成,而况大德乎!”你这个工夫,拿后世说法来比方,算是渐修的工夫,不是禅宗的顿悟;你这样渐修的一点小工小夫小道德,还想去感化别人,那怎么行啊!甚至渐修的工夫你都还没有完全完成,更何况顿悟的大道!注意啊!像颜回这样修养的人,世界上不少,不管修瑜珈、修道修佛的,很多都是采色不定,闭眉闭眼的煞有介事,好像有道的样子;然后都想去教化别人,都是这一套,这也就是孔子骂颜回走的路线。他说,你到这个地步就是“将执而不化”,永远不会进步了,因为你固执这个就是道,固执而不变化。“外合而内不訾”,外表看起来像有道之士,内在并不对,这还是外道。“其庸讵可乎!”他说,你凭这一点本事,去应帝王,为王者师,那是不行的。工夫、修养、学问都没有到家嘛!他说,你不行,不能为人之师。颜回听他讲到这里,被孔子一骂嘛!好像又进步一点了。

 

外圆内方

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

“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颜回被当场一骂,有一点领悟了,他说,那么,老师啊,我这个内在道的工夫不表现出来,我外面圆一点,去跟他们和蔼的接触,我里头还是修我的道,外面转个弯慢慢的把他向形而上道引导,总可以吧?这就是儒家所说的,外圆内方。颜回比孔子没有骂以前进步一点,颜回提出来这个,孔子又批驳了。

“内直者,与天为徒”,孔子说,你以为你这个就对了,你还是没有对。其实颜回很进步啦!孔子教导颜回,也就是庄子告诉我们后人,修道、做人要进步,“内直”是对的,脑子里头一天到晚空空洞洞,没有杂念,没有妄想。所以儒家讲四个字“清明在躬”,永远是清明的;拿佛家来讲,心里头是空的,清清净净的,这就是内直,直心是道场。学佛嘛!第一步要直心,这才叫做修道。

孔子说:这是初步的工夫,“内直者与天为徒”,这样才可以天人合一,就是效法天了,也就是老子所讲:“人法地,地法天”。“知天子之与己皆天子之所子”,古代皇帝称为天子,就是把皇帝与普通老百姓都看成平等,看人世间一切都平等。一切地位、名气,有钱没有钱,官高不高,都不相干;你也是人,我也是人,与天为徒,都是天下的人。既然达到人境界的平等,内在已经修养到万缘都空了,等于佛家说的三个字“人无我”;已经做到无我无人,修到这个空的境界了。那么孔子说:“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你自己内心既然经常是空的,你还何必要人家听你的话,相信你的意见呢?你是要求人家认为你是对的,还是要求人家认为你是不对的呢?对与不对,两边都落入偏见了。既然有了偏见,你内在修养已经不空了嘛!已经不直了嘛!空,只是真正的因明逻辑,其他两面论辩,逻辑一有分别,你这个境界就又错了。

我们也常常看到青年同学们,刚刚得了一点清净境界,虽然在老师面前不敢多讲,我看他那个采色不定,洋洋然如有所得的样子;然后就在我面前装起老师一辈的人,很想出去教化人家,就想把这一点空,传给别人那个样子,这个就是犯了错误。你既然还有一点东西要传给人家,就已经不空了嘛!不空了,已经不对了,堕落在一边了,当然就是错了。你看孔子论辩,两面一翻,缺点就暴露了。注意啊!若有所得者,不必做此想。现在不是我讲的,是庄子说的。

“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如果这样的话,高明人眼睛一看,你不过是个小孩子,得少为足,就是禅宗祖师骂人的话,得到一点点就自以为了不起。等于穷人一得宝,就发了疯了,穷人中了爱国奖券,马上进疯人病院,就是这个味道。他说,结果人家看到你不过是个小孩子,这个叫做与天为徒。这句话就是我们现在说转弯骂人的话,就是说老弟啊!你也太天真一点了吧!天真是好听啦!天真的反面就是幼稚!有时候不好意思讲一个人幼稚,只好说你好天真唷!人家听得也很高兴,所以这个转弯骂人是很好的艺术。天真跟幼稚是一样的啊!他说,你太天真了,这是孔子批评颜回天真的一面。

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

“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什么叫外曲呢?虽有高度的修养,但是千里做官只为财,有什么办法呢!只好走外曲之路。外曲者就是与人为徒,行为也要同一般人一样。“擎跽”,就是看到皇帝上朝,行礼鞠躬。“曲拳”,就是两手合掌,或者学佛人的问讯,学印度的礼貌。或者跪下来,行人臣之礼,“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你看到别人是这个礼貌,自己不能不做,以免给人家挑剔,这个叫做外曲;也就是有一句土话,上了那一个坡,就要唱那一个歌。到那个环境,你就要跟那个环境学。到了美国去嘛!只好看到人就拉手;到中国去看到人穿长袍,只好作揖;有些地方去是吐舌头的礼貌,你只好把舌头吐得长长的。每个地方礼貌都不同。虽然心里不愿意,环境是这样,你就要照这个规矩。他说,这个叫做外曲。那么还有第三点呢!

 

学古人好吗

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其言虽教,谓之实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不为病,是之谓与古为徒。若是则可乎?

他说:怎么叫做“成而上比者”呢?就是彼此使人家升华,“与古为徒”是专门效法古道而行。譬如以中国文化为标准来说,现在常常听到口号讲中国文化,我就在想,中国文化是个什么?大家给个答案看看。中国文化是青菜炒萝卜呢?还是故宫博物院的画呢?如果说的中国文化是孔子,这答隻又错了。中国诸子百家太多了,孔子是诸子百家的一家耶!我们大家现在都拼命讲中国文化,其实讲的人也同颜回一样,都在莫名其妙的叫,就像《庄子》第二篇里所谓吹万不同,风吹进那个穴里,呜啊呜的叫,叫得毫无意义。所以谁能够对中国文化下一个定义呢?我看非常难,这是现代青年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有些人只想“成而上比,与古为徒”,只想复古,“其言虽教,谪之实也”,教化理论上是对的,但是这是谁的话呢?“古之有也,非吾有也”,是古人说的话,但是历史永远向前演进,古人所有的,不是我们今天有的。因为环境不同,时代不同;今天有的也不是古人所有的。所以,孔子的孙子子思,在他所著《中庸》中也讲到:“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裁(灾)及其身者也。”作个现代人硬要复古,走古人的路线,那要出毛病有灾难的,就算不是疯子也要送精神病院。

孔孟思想并不是那么迂腐复古的!大家一提到孔孟思想,好像就要复古,所以都是没有读通孔孟思想的书!你翻开《孟子》看看,孔子是“圣之时者也”,他是主张跟着时代走的。孔子在《易经》上说“与时偕行”,要把握时代,也就是跟着时代的脚步走才可以。所以庄子这里也说:“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不为病。”江水东流是一去不回头,历史是不回头的。像我们走路一样,是走前面这一步路,不是回头向后面走。如果在古代,直爽的风格是可以的,所以说“是之谓与古为徒”。“若是则可乎?”我学古人的做法可以吗?

这段是孔子说的,不要认为是颜回说的。有许多注解把这段话说成颜回说的;有些人注解认为是孔子说的。只有最后一句,“若是则可乎?”才是颜回说的。

《庄子》从《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现在到了《人间世》。这一篇是讲为人处世之道,一个有道的人如何处世。上一次孔子跟颜回谈话还没有完,讲到与人为徒,就是人道,像现在社会上一般人走的路子,一个很好的人乘之道。这里是讲颜回要出来,想为王者师,就是想做历史上的张良、诸葛亮,或者是姜太公等等,改变领导人的思想作风。孔子对颜回一番的教训,说他是不对的。现在孔子又说,“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其言虽教,谪之实也”。我们看历史上有许多人,成而上比,拿许多现成的事实来批评,是很难的,所以要看历史上许多名臣的奏议、谏疏。

谈到这里,我们先岔过来说,我们要了解中国文化,不是拿一点孔孟之学,四书五经口头来说教,就代表了中国文化,这个问题很大。尤其我们想了解中国的历史,即使把二十五史都念完了,还是没有懂历史,必须要看历史的反面文献,也就是看历史名臣的奏议与谏疏。这些奏议谏疏,等于现在大报纸的社论,像十九世纪的中期、初期的英国泰晤士报等,那些社论,足以影响世界政治和社会。

所以历代的大臣,有许多上严重的奏议给帝王,持反对的意见,一边写报告,一边写遗嘱,甚至把棺材都买好准备死的;因为第二天的报告一上去,说不定就被杀头。这是中国文化知识分子的精神,为国家,为老百姓,为了对历史交待,以生命换取千秋,对天下人负责。这是中国文化给知识分子的教养,也是非常特别的地方。尤其自明朝以来,读书人受宋朝理学、儒学的影响,到了国破家亡,社会变乱的时候,以生命换取千秋的特别多。但是很有意思的一桩事是,明朝自从朱和尚朱元璋当皇帝以后,他的子孙,没有一个够格当皇帝的。我经常看明朝的历史,想想明朝那些皇帝,只能在中山北路酒店里当酒保,跑跑路可以,不要说当皇帝,连当老板的资格都没有。可是明朝许多儒家及知识分子,有忠贞之气的反而特别多。所以明朝二百七十年的历史,准确的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对生命的认识,对生命的贡献,表现出一种忠贞的精神。

现在再回到《庄子》的本文。“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所以古人上奏议,对急迫的事要讨论的时候,怎么办呢?你们青年同学写社论,写批评的文字也要注意,成而上比者,引古鉴今,就是把历史的事实做比喻说明,所以庄子借用孔子教训学生颜回的话,你假使出去,为王者之师的话,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这样好不好呢?这一种做法就是人乘之道。

 

君道  臣道  师道

这里又要岔进来了,讲到人臣之道,共有三道,君道、臣道、师道。譬如孔子,乃至后世的教主,像印度释迦牟尼佛,西方的耶稣,走的都是师道的路线,不走君道。尧舜禹汤这些人,走的是君道的路线,历代名臣走的是臣道的路线。这三道是中国文化教育人成就的目标。

拿现在来讲,一个人赤手空拳白手起家,当了一个公司的大老板,这要学君道,就是如何领导人,如何包容人,如何用人,好人坏人都能够用,有本事没有本事的人,也都能够使他动起来,这是君道的学养。臣道是当伙计的,做一个干部的,要知道如何以臣道自处。所以现在孔子告诉颜回,你走的是师道的路线,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引古鉴今。“其言虽教(音效〉”,他说你所建议的道理,虽然发生效果,“谪之实也”,可是行不行呢?不行,因为其中含有讽刺的意思,人家是受不了的。

譬如现在很多青年,很有趣的,尤其在台湾几十年来,很多人喜欢看《贞观政要》。这一本书是记载唐太宗怎么当皇帝,所以大家读得津津有味。可是大家却忘记这本书是教皇帝怎么去做皇帝,怎么做领袖!唐太宗的大臣魏徵,是历史上有名专门纠正皇帝错误的臣子,以唐太宗的精明,有时也受不了。《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对于魏徵等人的奏议,不管是正面或反面的意见,都是言听计从;记载了唐太宗的伟大,是历史上有名的。

唐太宗欢喜玩鹞子,喜欢养鸟玩,一个大英雄到了天下无事的时候,精神没有寄托了,玩一玩鸟,等于我们老百姓养几只鸽子来玩玩,这个也没有什么啦!有一次,他正玩鸟的时候,看到魏徵来了,晓得魏徵一定要讲话,当皇上怎么像小孩子一样,玩这一套!没有办法,就把那只鸟往怀里头一塞,再跟魏徵谈话。魏徵已经看到了,但是他也不讲,本来几句话报告完了,就该走,他偏不走,还故意找些事情来讲了半天;结果魏徵走了以后,唐太宗把鸟拿出来一看,已经闷死了。他那个气啊!指着他的背后说,总有一天杀了你这个土包子。古代不叫土包子,叫田舍翁。《隋唐家语》记载有这一段事实。

魏徵常常给唐太宗碰钉子,这一次把鸟闷死了,他回到后宫就骂。皇后一听,你今天又在外面受了哪一个大臣的气了?他说,那还有谁啊!就是那一个田舍翁。又有一次,皇后看见唐太宗为了魏徵生气,进去换了礼服出来。唐太宗一看,你那么严重干什么呢?这是上朝的礼服啊!皇后说:恭贺你有那么一个好的大臣,只有你这个肚量,才能够培养出国家那么好的干部。几句好听的话给唐太宗一讲,心里火也消了。但是魏徵死后,唐太宗还是把他的墓碑打掉了,因为碑文使他想起很多的事,所以借一个题目把它拿掉,把过去都推翻了。

所以说,一个做领袖的人,修养真能够达到容人之量,除非是得道的人,达到了空,不空是做不到的。因此孔子告诉颜回,“其言虽教,谪之实也”。你引古鉴今,向上面讲话,你的话虽然见到了效果,但是他心里感觉,你还是在讽刺他,况且拿历史的经验,来说明现在的事实,“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不为病,是之谓与古为徒”。颜回说:我拿历史的经验讲,也没有错嘛!古代有嘛!历史上有很多大臣讲话,我们要学习的啊!他说,非吾有也!不是代表我的意见,是古人的意见,我拿来讲没有错啊!若然者,我如果用这个方法来处理这一件事,虽直不为病,虽然讲话直一点,总不会出毛病吧!这一种办法是走人臣之道,所以与古为徒,这个样子,可不可以?

仲尼曰:恶!恶可!大(太)多政法而不谍,虽固亦无罪。虽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犹师心者也。

孔子说:“恶!恶可!”上面“恶”是形声的字,是叹气!用白话说是唉!“恶可”是俗语,就是你这样做法不可以,也行不通的。“大多政法而不谍”,这是孔子教颜回如何走人臣之道,如何行师道。这个为政之道,也就是现在工商业时代,领导一个公司,做一个事业,办法不能太多,事情要简化。老子也讲过这个话,“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法令规章越多,法律越严密,漏洞越大,人犯法的机会越多。这个道理就是“大多政法而不谍”,处理这个法令问题,没有办法周详。这个谍字,不是谍报间谍的意思,而是言语没有办法解释那么周详。

“虽固亦无罪”,虽然说我依法办事,没有什么错啊!我常有感想,许多大专毕业生当公务员,办事的确很认真,或者拼命根据法律条规来办事,或者没有法令根据而不办,都是一种不负责的做法。也就是这一句话,“虽固亦无罪”,办错了,嘿!我是照第几条第几款办的嘛!虽然没办成,好像自己并没有犯错,但这并不是尽忠于国家的做法。“虽然,止是耳矣”,他说,虽然如此,充其量当一个混饭吃的公务人员而已!自己没有做到人应该做的事。如果拿教化来讲,“夫胡可以及化!”光是依法办事,不是大政治家应该做的,因为这违反教化天下的原则。一个大政治家,也就是师道中的大教育家,影响了一个时代,影响一代的历史,因为教育有教化的作用。所以说,如果认为依法办事就对了,“犹师心者也”,那就是师心。

师心就是自己的主观,认为自己很高明,所以孔子批评颜回是师心,也不好。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

颜回本来要出去教化卫君的,挨老师这一顿骂下来,他说:“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只好说:老师你这样一讲,跟您学的满肚子本事,都没有用了,再进一步我就不懂了。颜回说请老师指示一下方向,到底应该怎么走?

我们注意《人间世》这一篇,孔子与颜回的对话,由外用之学讲到内养之学,也就是由外王之道讲到内圣,现在孔子提出来内圣的修养。

在这一段里,现在人和古人,很有趣的争议,哪几句是孔子说的,哪几句是颜回说的?我们都已讲过了。究竟是谁说的?是庄子。不信,可以死后去找庄子问个究竟(众笑〉。再说《红楼梦》上有林黛玉批贾宝玉读《庄子》的一首诗,很有趣,说得很透彻。

无端弄笔是何人  作践南华庄子因

不悔自家无见识  却将丑语低他人

读了,就可再一笑了事。

 

心斋是什么

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暤天不宜。

孔子说:“斋”,大家都晓得吃素又叫做吃斋。孔子叫他要再进一步学,你先去斋,就是古代礼貌,“斋戒沐浴”,要洗个澡,换了衣服干干净净,还要熏香,外表上要清洁,包括吃素斋,先清净心。“吾将与若”,我再告诉你。等于人家来问佛法一样,匆匆忙忙跑来,然后说,老师啊!我要问你问题。我说,我没有空。那不行耶!我还是美国来的,下午两点飞机就要走耶!好像我欠了他什么一样。我心里说,你走你的,同我什么相干?现在这样的人很多啦!我们也搞惯了,假使像我年轻的时候,早就理都不理,眼睛一闭,去你的,我又没有欠你。现在不行啊!这些都是“有心而为之”,心里头以有为的心理来求道,以功利主义来问道,“其易邪?”那么容易吗?所以孔子要他先斋戒沐浴。“易之者,暤天不宜”,太容易传给你啊!是上天所不许可的。所谓上天,是指违反天道,那是自然规律不许可的。

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若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回曰:敢问心斋。

颜回一听啊!同我们的观念一样。他说:老师啊!你晓得,我的家穷得不得了,也喝不起酒,肉也买不起,不吃荤几个月了。这个“荤”字不是代表肉哦!不吃荤同不吃肉是两回事。这个荤是草头,五荤是葱、蒜、憩菜、薤白、兴渠,也叫做五辛。佛家戒吃这五荤,因为这一类东西,刺激荷尔蒙的生长,尤其刺激了性荷尔蒙的分泌,对修持很有妨碍。中国古代与印度的古文化,同一道理,持五辛不吃荤,并不是讲不吃肉,不过如果真持斋,当然包括了不杀生,不吃肉。在《论语》上,孔子本人也有这个经验,“三月而不知肉味!”所以颜回说,“若此,则可以为斋乎?”我这样不是天天持斋吗?在座的很多学佛吃斋的注意啊!真正吃斋吃素是怎么样呢?下面孔子有一个道理。

孔子说:“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你这个怎么叫吃斋?这个是拜拜用,摆样子的,是宗教的形态,而且是祭祀时对鬼神用的,这是外在的斋。真正的持斋叫心斋,这个我们要注意!现在我代表庄子说话,庄子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心斋的观念,就是佛家的持戒、修定、修慧,乃至于说得了九次第定,证得菩提,也不过是心斋的成就而已。

颜回说:“敢问心斋。”那么老师你就传了我吧!怎么样叫做心斋呢?持,是保持,心里头真的持斋,不是吃素,持斋就是念佛。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这段等于密宗黄教宗喀巴所提倡的修奢摩他(止)、毗婆舍那(观)的路线,也就是佛教天台宗智者大师提的大止观和小止观的六妙门。如果研究起来就很奇怪了,庄子这个时候,佛教绝对没有进入中国,这个就是列子所提到孔子的话,“西方有圣人,东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大家的方向完全一样。

孔子现在传止观的法门,“若”字就是你,“一志”,先把心念专一起来,思想专一,“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不用耳朵来听,拿心来听声音。这两句话,就是《楞严经》所讲的,“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这是佛学名词,代表了观音法门。“反闻闻自性”,不用耳朵来听声音,把耳朵习惯听外面声音的作用回转来,听自己内在的心声。这并不一定是听心脏血液流动的声音。

你要晓得,当我们静下来,譬如打坐的人,你以为他在打坐吗?实际上心里头在讲话,开讨论会;不晓得这样对了没有?这样静不静?很像!哎呀!可惜了,动了念头,啊!差不多啦!已经成佛了。自己里头都在说话。所以要回转过来,“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心怎么可以静得下来呢?孔子说:“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这个气就是后世所讲的息,佛法里修禅观的出入息法。“息”又是什么呢?一呼一吸之间那个叫息。实际上我们一呼一吸之间,中间有一段是不呼不吸的,这个之间很短促,很难把握,这个叫息。庄子这里没有用息的名词。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耳朵听觉不起作用,停止了,同外界脱离了关系,不像我们平时耳朵向外听东听西,所以叫他也不要听了,入定去了。“心止于符”,心里头什么念头也不动,自然同这个道符合了。用中国古代的名词,就是与天心符合了,与天心和合了。“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这个时候呼吸之间是空灵的,等于没有呼吸了,身心内外是一片虚灵的。“虚而待物者也”,什么叫“待物”呢?同外物还是相对待的,就像我们昨天,刚刚上了唯识的课,是意识上的清净了,好像看起来空了。你要知道,这只是你意识天地的空,外面并没有空,我还站在你的前面,太阳照样东边出来西边下去,都没有空。虽然内心虚灵,但与外面物理世界还是相对待的。这是第一步的修养,你先能够达到内心的虚灵就对了。

“唯道集虚”,集虚这个“集”字,要特别圈起来,集就是累积,你把内心意识虚灵、空灵的境界练习久了,累积久了,接近形而上的道就快了,所以注意这个“集”字。“唯道集虚”,你能够做到内心意识不动,心里很宁静,耳根也不向外听了,就完全返归内在了。

“虚者,心斋也。”这时内心真正在持斋了。很多学佛的人受了八关斋戒,八关斋的那个斋,就是这个东西。达到了这个样子,叫做八关斋的成就,并不是说过午不食就是持斋了。为什么八关斋有“过午不食”这一条呢?因为过午不食,使你的气息容易走通,虚灵,容易达到心斋的境界。所以融会贯通了,就一通而百通,都是同一个道理,只是说法不同而已。他说这个样子才叫做真正的持斋。

庄子这一段话,是借孔子的嘴讲的,不管儒家、道家,显教、密宗,天台、华严,随便哪一宗派,乃至天主教、基督教的闭静,都是同一个道理,这个叫做心斋,叫做宁静。到了这个境界,初步的闭关可以了,不到这个境界,是不可以闭关的!闭关会发疯的。这一段内圣修养初步的工夫,心斋持斋的道理,孔子传给了颜回。

但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啊!这一篇叫做《人间世》,是《庄子》内七篇的第四篇。为什么不把孔子传颜回这一段,放在第一篇《逍遥游》,也不放在第二篇《齐物论》,也不放到第三篇的《养生主》,偏要放到第四篇的《人间世》?这是什么理由?又是个话头!你们很多同学要学禅宗,参话头,这就是个禅宗,就是个话头。为什么要在《人间世》这一篇,传这个内圣之道呢?喜欢打妄想用心思的,不妨去用一下。参话头就是要你打妄想,用心思,去研究思维。好!我们出这个题目放在这里。

 

八风吹不动

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

颜回听了这个话,中间已经去做工夫了,不过文章没有记载。颜回听了孔子一传这个方法,就去打坐做工夫了。坐了一下,起来向孔子报告,“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他说,老师啊!你教我这个方法,我就开始上座。等于你们打坐一样,开始上来,“未始得使”,不习惯,身跟心配合不拢来,耳朵叫它不听偏要听;尤其听到流行歌曲的时候,虽然说我现在在打坐,不想听,但那个心里已经跳起舞来,肩膀都摇起来了。那个时候我没有入道,“实自回也”,我还是我。“得使之也”,慢慢我上了路,心跟气两个合一了,“未始有回也”,忘掉我自己了,都没有我自己了。我们一般青年同学,还学不到颜回这一步喔!他说他那个时候,心也没有,呼吸也没有,也忘掉了我,我是不是颜回,都忘掉了。“可谓虚乎?”他说老师啊!这样是不是达到空灵的境界?

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

孔子一听颜回的报告说,“尽矣。吾语若!”好了,对了!第一步到了,我再告诉你进一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游其樊”,进了这个樊门樊篱。他说你工夫做到这一步,达到无我的境界,不过只是入门而已。“而无感其名”,但是我告诉你,还没有到家的喔!内心的感应还会有。虽然你很空灵,如果有人碰你,你还会动念,你现在这个清净这个空是靠不住的。

像我们在座的诸位,打坐的、学佛的、修道的、修密的,好像各路英雄,各路神仙都有,大家平常瞎猫碰到死老鼠的时候,这种小小的经验,偶然都经历过,但是不能永恒;碰到了就有,两腿一放就没有了,那是修腿不是修道。有时候它来撞你,你就有道,你要找它,就找不到,对不对?追不到这个道,比追求男女爱情还痛苦,对不对?身体健康的时候,有这个境界,一生起病来,就靠不住了,只晓得痛苦,不能够心宁,当然也就不能够空灵了。这就叫做“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你还是受外界牵引的,这个“名”字代表了外面的事理,一切事,一切理,一切外物,都还能够牵引动你。

“入则鸣”就是佛经上一句话,“境风吹识浪”,外境界的风一来,这个心波就被吹动了。袁世凯的儿子袁寒云,有一首名诗,中间有两句更好,“波飞太液心无住,云起魔崖梦欲腾”。这是讲他的父亲袁世凯,要想当皇帝是不对啦!“太液”是道家的话,是天上神仙的池水,指这个心池。波飞太液就是境风吹识浪。外境界的风一来,吹起心里的波浪,不能停止,所以说“波飞太液心无住”。当妄念一来的时候,就像“云起魔崖”,妄念本身就是魔,哪里有什么外魔!“梦欲腾”,你那个梦啊!好像自己要飞起来了,都控制不住。所以袁世凯看了儿子的这些诗,气死了,就骂儿子的老师许地山,都是那个许地山教坏的。你们书院的同学,应该好好背住这两句诗,是无上咒,心里动念的时候,你把这两句一念,大概可以降魔。所以说无感其名,也就是这个道理,外境界的风一吹,你心中这个定境,这个清净境界就被吹散了。

“入则鸣”,外境界一进来,你心里就起共鸣。佛经上讲,大阿罗汉习气没有断都不行。譬如头陀行第一的迦叶尊者,禅宗的第一位祖师,他多生累劫爱好音乐,所以迦叶尊者入灭尽定的时候,天人在奏音乐,他一边在打坐,一边随音乐摇动起来。有的同学打坐,气脉动了也会摇,算不定也是音乐听惯了!旁边的人看见迦叶尊者在摇,就问佛说:迦叶尊者怎么搞的啊!他还在定中吗?佛说:还在定啊!他听到音乐拍子就摇动,因为多生累劫爱好音乐的习气没有改,这个习气的业力,在第八阿赖耶识种子里没有变掉,由此可知修行之难。

所以《维摩诘经》上说,天花掉在大阿罗汉身上都沾住了,虽然见色而不爱色!但习气的根根没有拔掉。平常守“心斋”戒不敢动的人,目不斜视,好像已经空了到了家,实际上那个根根一旦爆发就不得了。但是天花落到大菩萨身上,不会沾住,自然就掉下来,因为习气已经断了,当然就不会“入则鸣,不入则止”。好比有人住在高山顶上,不要说看不见人,连鬼也看不见!自我觉得现在好空啊!然后看世界上一般人,多愚痴啊!这些众生忙忙碌碌,像我这样多清净啊!那是空话,自欺欺人的话;下山以后,他会变得比普通人还愚痴,还坏!

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

他说内圣的修养工夫,要做到什么呢?“无门”。无门这个“门”就是方法,也就是说,那些真正修养到家得道的人,并没有用什么方法入门。什么炼气啊!看光啊!观想啊!止观啊!都没有。所以禅宗后来标榜的“无门为法门”,也就是佛在《楞伽经》上说的,真正佛法的最高境界是无门,有个法门就已经不是了。那么庄子借用孔子的话说到无门,是不是孔子的话不知道,至少在别的书上没有看到。庄子这里记载说,孔子讲,这个时候不需要用一个法门,等于佛学讲六根大定,眼耳鼻舌身意都没有了,就是大定。“无毒”,就是无治,政治的治,是古代借用的字。无治的意思,是不需要一个方法来对治妄想,对治烦恼,什么方法都不需要。“一宅而寓于不得已”,我们的心在这个身体里,就像在一个空壳房子里一样,而生命的存在,只是借住在这个身体里,不得已的活着而已。心中无事了,“则几矣”,他说见地能够到这个地步时,修养工夫差不多了,这样还不算到家,不过差不多啦!

 

自欺  欺人  被人欺

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

再进一步,内圣的修养就到了“绝迹易,无行地难”。大家到社会上做人做事,或者去做生意也好,卖菜也好,开垃圾车也好,当皇帝也可以,要内圣而后出来外王。你出家也好,出家也是外王,外用之一!不管你怎么样入世,就是这几个字,“绝迹易,无行地难”。等于我们走路,地上一定有足印。当小偷的为了不留手印脚印,可以穿袜子戴手套,工夫再高些像武侠小说一样,飞行绝迹,踏雪无痕,踏在地上没得痕迹。他说这些还算是容易,是可以练成功的。

但是“无行地难”,两只脚不着地而在空中飞的,这个困难了!行走总要踏在地上走,就是在空中飞也还是在行啊!你也还是要飞啊!等于《逍遥游》中,列子御风而行,庄子说这有什么了不起!人可以腾空驾云在空中飞,那还是要飞呀,能不飞才好啊,对不对?坐最快速的飞机,几十个钟头,可以绕世界一周,坐太空船的话更快,但是还是要进入太空船才行;不如你坐在这里,一念之间可以环游十方世界,那不是更高明吗!

所以这七个字,“绝迹易,无行地难”,我们处事做人,做到不着痕迹,就是佛家说的不着相。不着相还容易,但是还不是最高明的,虽说无行地难,你还是在做在行,要完全做而不做,这就真的很难。也就是说,你要不要入世?这一篇是《人间世》,刚才我们出了一个问题,现在已经答复了,一个人要想大道的成功,只有入世去修,出世是小乘法,不入世磨炼是不行的。入世磨炼修出来,才能成就大乘道;大乘道修成功了还不是顶高,也不过绝迹易,无行地难。所以禅宗的话,成佛容易,成魔就很难了。叫你真的变成魔啊!还真不容易;但是要魔佛两边都不住,有时候偶然玩玩可以,那么必须到人世间来磨炼。所以孔子又讲:

“为人使易以伪”,“为人使”是替别人工作,因此做事要听人家的,假使做大臣就要听领袖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是“为人使”啊!听人家指挥,听命办事的时候,“易以伪”,还容易作假,容易推托,还可以用手段。“为天使难以伪”,为道啊!我们没有办法自欺,换句话说,为人使,可以欺人。所以我常说,明朝末年有一个读书人,叫什么名字我忘掉了,讲人生的境界有三件事,那真是说绝了。他说世界上任何人,一辈子只做三件事,不是自欺,就是欺人,再不然就是被人欺。

你看世界上的人,能不能逃出这三样事?能逃出了这三样的话,就跳出三界外了。你说我什么都不求,只要有青菜萝卜吃,在山上打坐,一切无所求,你以为对了吗?那正是自欺。然后像我们一样,坐在这里,又讲《庄子》,又讲佛法,算不定就在欺人;再不然呢!两样都不干,我规规矩矩吃人家的饭,拿薪水吃饭,还是被人家欺。除了三样以外,还有什么?所以说为人使易以伪,易以伪就是在自欺欺人,也被人家欺。可是“为天使难以伪”,是要自己对自己负责的,修道的人不能自欺,也不能欺人,更不可以被人欺;即使是圣贤说的话,也还要求证一番,不能轻易相信。没有求证到的,存疑可也。

所以就像宋儒讲的话,“六经皆我注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熟读了四书五经等,都是我的注解而已。换句话说,一个真正学佛的人,三藏十二部,显教密宗,也都是他的注解而已。但是这个必须自己求证到,才是真的;不然的话,还是落在一个嫌疑,被人欺。所以修道的人,“为天使难以伪”,不能作假。

“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境界到了最高的时候,孔子做个比喻说,你应该听到过,有翅膀的东西会飞,但是你从来没有听过,不要翅膀而能飞的。没有翅膀而能飞,这个就是奥秘,就是密宗啦!你不要觉得稀奇啊!大家都会无翅而飞,就是在心里头飞,就像袁寒云的诗一样,“云起魔崖梦欲腾”。我们有时心里的妄念,妄想登天,念头飞得好厉害,这就是没有翅膀而会飞。梦中的富贵,梦中的空花,爱怎么想就怎么想!这是很可怕的。所以孔子说“闻”,你总听到过“有知知者”,透过知识学问,而知道道理;但你从来没有听过“无知”才是“知者”,到达了一切无知,那个才是大智能的成就,是“无知知者也”。我们先停留到这一段。

看了庄子这一段,你会发现因庄子的影响,中国文化产生两个东西,一个是影响了道家的隐士思想。我经常说,从二十五史看下来,对社会真正发生作用的是隐士,是道家的人物。历史时代到了拨乱反正的时候,都是道家人物隐士之类出来,历史上很多这类的人,自三代以来,一直到秦汉,唐宋元明清,没有一代不出现这种人物。创业的时候,或天下大乱,都是他们出来帮忙,过后他们隐姓埋名,历史上不见了,这些人是真正的做到了无行地。

另一个庄子思想的影响是,产生了政治与隐士之间的名士,历代有许多的名士,像宋代陆放翁还出来做了事,另有一个诗人名士朱敦儒,他的一首词《鹤鸪天》:

我是清都山水郎  天教懒慢带疏狂

曾批给露支风敕  累奏留云惜月章

诗万首  酒千觞  几曾着眼看侯王

玉楼金阙慵归去  且插梅花醉洛阳

朱敦儒有个性,有学问,有修养,他始终不出来做官。“天教懒慢带疏狂”,这是我最喜欢的词句。他说“诗万首”,当然没有一万首,吹牛的啦!这些人是真正所谓名士派,受庄子的影响最大。名士都喜爱老庄的思想,自然有超脱的一面,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特性。

我们经常发现社会上,很多不论职业或者阶级,都有这类的人物。像显明法师讲经的时候,有几位老先生来,几十年我看他们,始终穿那么一件衣服,满头白发,怪里怪气,我非常注意那些人,他们就有一些名士的味道。那个眼睛好像没有光彩,谁都没有看到,谁也不在他眼里,就是几曾着眼看侯王!我拼命拍这些人马屁,因为怕他看不起我(众笑〉。但是中国文化这一类的人非常多,是这个民族的特性,所以研究我们中华民族很难,看法不能那么简单。固然社会有很坏的一面,但绝对有极高的一面,“绝迹易,无行地难”,有很多人都做到了。

下面,我们再继续讲孔子教颜回,这个老师传徒弟衣钵,快传完了,所以大家要注意。以无知而知,这个才是大知,就是内在修养的工夫,你们学打坐,就要先学到这一步,才能再进一步。

 

内圣的修养

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

“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这三句话,就是大密宗,也就是大禅宗了。能做到的话修养就到家了。“瞻”,就像我们看东西一样,远远地看到。“阕者”,就是那个圆咚咚的圆圈,这是形容看到那个圆满清净的地方。“虚室生白”,这个虚室是指内心,闭着眼睛,但是却在一片亮光中,所谓自性的光明发现了。有些人打坐的经验,夜里在没有灯光的房间里打坐,亮光忽现,张开眼睛,什么东西都看得清楚,这一类也是虚室生白,但是还不究竟,要内在到了虚室生光,自性发光,身体内部五脏六腑,每一个细胞,自己都看得很清楚,那才算真的接近虚室生白。

像白骨观修到了家的人,“瞻彼阕者,虚室生白”,空灵到极点,自性的光明发生,这个时候才对啦!然后“吉祥止止”,这才是大止,得了大定,止算是定,还没有观喔!所以你们修《摩呵止观》的,修密修禅修道的,注意!不到达这个境界,你妄念停不了。“吉祥”是大吉大利,所以后来说“皇上吉祥”这类的话。

“止止”,前面一个止是动词,后面是名词。修止修到这里,就是真正得止了,也真正得定了。

“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大家打坐,人坐在那里,心里头在跑,唉哟!这个念头又来了,我怎么又想钞票!某人欠我十块钱!打坐都想起来了,心中在那里开运动会,坐驰!注意啊!大家打坐都犯了这个乇病。

“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他说,你要晓得修养的方法,我们平常眼睛喜欢向外面看,耳朵喜欢向外面听,真正修养做到了,眼睛对外面见而不见,看到的同我不相干。就是佛学的话,内心意识不起分别,虽在闹市中,随便怎么吵,没有听见。佛经上记载,有一次佛在恒河边上,吃完饭以后,偶然坐一下。这时有一个商队过河,车马很多,那个车声马叫声,搞了很久,结果他老人家出定后,看见地上都是乱七八糟的水,就问这些弟子们,这个地方怎么啦?弟子说,刚才很多马车过来。佛说他自己一点都不知道。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不是昏沉,不是睡着了,而是“徇耳目内通”,眼睛不向外看了,内观;耳朵也不外听,内通。就是《楞严经》上说观音法门,“反闻闻自性”,用耳根修的“入流亡所”。

你们注意啊!尤其年纪大一点的,最好用观音法门,用耳根回转来听自己,可以长寿。为什么可以长寿?因为耳通气海,耳也通肾海,用观音法门修持,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到达了入流亡所;耳朵、眼睛回转来,进入那个法性,自性之法流。亡所,亡掉了所听所闻的境界,也就是庄子所讲的吉祥止止。这个时候,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怎么叫外于心知?就是不要起心动念,一个念头也不动,妄念不动,第六意识不用,而能够天上人间无所不知;把能够知道一切的能知之智,及所知之境都空掉了,之后出来的叫般若,佛学叫大智慧,大智慧能通一切法。拿佛学的道理讲,就是第八阿赖耶识,转成了大圆镜智,照天照地。他说到达了那个境界,“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连鬼神都站在你面前听命,更何况是人呢!“舍”就是到这里停止,停在你的面前。

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

这个万物之化就是道。以道家来讲,包括儒家、道家、道统。就是《易经》上孔子所说的,到这个境界是“参赞天地之化育”。人的生命功能价值到了最高处,弥补了天地宇宙的缺陷。我们生活的这个娑婆世界,是有缺陷的,人修道修养到了这个境界,天地的缺陷可以弥补了。这就是我们传统的道统,尧、舜、禹三代传心的法要,“禹舜之所纽也”。所谓儒道两家所标榜的内圣外王,上古三代圣王尧、舜、禹,他们内圣的修养,关键就在这里。

“伏戏”就是伏羲,我们那个画八卦的老祖宗。“几蘧”是上占的圣王,明主。“之所行终”,他们为什么能够天人合一呢?他们是人世间的帝王,等于佛经上说治世的转轮圣王。就是因为他们内圣修养到达了万物之化育的境界,所以可以达到天人合一。这个是传统文化的道统,内圣的道统。“而况散焉者乎!”其他我们的老祖宗,黄帝、伏羲、神农等等,都得到了这个道统,内圣而后外王;历代的名臣名相,有功业留在历史上的,都是因为他内圣做到了,然后出来外王。

佛家讲度人度世,这个度人的意思就是外王。千万不要说,皈依你了,拿个红包给你,听你念一句阿弥陀佛,你就是又度了一个人了。如果是这样,你要小心!本欲度众生,反被众生度,这是我从四川峨嵋下山以后,几十年对自己的结论。我本欲度众生啊!到现在我感觉到,反被众生度我了。所以要小心,不要随便讲度人,除非你内圣做到了,才能外王。好了,《人间世》第一段故事,到此为止。

孔子教育颜回的这个故事,我们再检讨一下,开始就说到春秋时代诸侯并起,那个时候,中央天子势力已经薄弱了。颜回听说卫君不是一个好领袖,想教育他,使他变成一个明主,所以想去做王者之师,因此向孔子请假,说自己要到卫国去教训卫君。孔子说,你去吧!去了,你吃饭的家伙就掉了,就是这个脑袋要被人家砍了,你这一点本事怎么行!

这个故事,就说明一个人,做学问也好,修道也好,常会犯的错误,就是得少为足,稍稍得了一点就满足了。也犯了孟子所讲的,“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的错误。像我们一样就完了,给人家叫一声老师,马上就倒霉了,反被众生度了,就是被学生度了的;所

以千万不能当人师。这个是第一段的道理。后来孔子对颜回的训话,就是教育我们出社会做人做事,应该有的态度;做领袖的是哪一种态度,帮人家又该如何。

颜回听了不满足,孔子再告诉他,进一步你真想出去度人,拿佛家的话,对世界对社会有所贡献,必须要完备内圣的修养,做到了圣人的境界,然后出来外用,才能够起作用。不然的话,目前看起来很辉煌,是很光明灿烂的人生,死后呢?四个字再加上一个字,“与草木同腐”,埋在土下腐化而已!所以,我常告诉青年同学,你们看历史上多少皇帝、宰相、状元,能记得几个名字?在当时他们是了不起,过后都被历史遗忘了,因为没有功德留在人间,就是因为内圣没有做好而出来外用的。这些人都能够争取到一时,不能争取到千秋。所以事业是分两方面来看的,这些圣人们,教主们,说真的也是在争唷!不过争的是千秋,不是一时。

 

大使的痛苦

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匹夫犹未可动也,而况诸侯乎!吾甚栗之。

庄子笔下再写孔子的故事。古代的叶国,就是民国以来的河南叶县,“叶公子高”,名“诸梁”,是楚庄王的玄孙。叶公子高是一般通称,诸梁是本名,从前人的名字有官名,有小名,父母老师可以叫小名,自己对老师要称本名。叶公子高这个人,“将使于齐”,要被派到齐国去当大使。这一篇是外交官的学问,我们将来假使写一部外交官的修养,或外交官的哲学,就要把春秋战国外交官的资料找出来参考。这一段是孔子教导办外交的方法,叶公子高很害怕去当大使,就来问孔子“王使诸梁也”,大王派我去齐国当大使,这个任务“甚重”,太重了。

我们看历史上的外交官,许多都把自己这个头,当苹果那么玩的才敢去,有时候有去无回。什么苏武牧羊,那还是小事,有时候当场就被杀掉了,在古代中国外国都一样。就看五代时历史上骂的冯道,他几次出来当大使,都是战战兢兢,有没有命回来不知道,所以他的诗说:“几人路死掩风沙”,跟去的人半路死掉了,收埋在荒山野地,这就是当年当大使的痛苦。大使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称为行人之官,也就是现代所谓外交官。你们如果读过李陵答苏武书,苏武牧羊十九年回来以后,还不是外交部长,只是外交部里头一个官员而已。

叶公子高又说:“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他说,到了齐国以后,他们对待我这个大使一定很有礼貌,这还好办;若到敌国的时候,就没有礼貌了。“甚敬而不急”,虽然很有礼貌,但并不被重视。齐国在当时是一个强国,做外交官的痛苦是“弱国无外交”,虽然是一个大使,在那里只算是有这么一个分子而已,并不被重视。他说,要我达到外交的任务,说动齐国的负责人齐王,“匹夫犹未可动也,而况诸侯乎!”连一个普通人的意志都难改变,何况一个国家的领袖呢!“吾甚栗之”,所以我心里头很害怕,这是他给孔子讲的。

子尝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

这几句话都是人生最高的哲学,也就是做事的最高境界。他对孔子说,老师啊!你平常告诉我的话,凡是做人做事,不管大事小事,“寡不道以欢成”。很少有事情是完全成功,或是高兴圆满的。这就是佛学的道理,娑婆世界,万事都有缺陷,没有一个圆满的人,没有一件圆满的事。现在孔子说的也是这个话,就是事情很少能合于一个法则,合于什么法则呢?“欢成”,永远是欢喜快乐的结果,才称为“欢成”。

所以人世间,做人做事之难,“事若不成”,尤其政治上或外交上的任务,事情如果不成功,大家都不好,“必有人道之患”。或者给皇帝杀了,或者给敌人杀了,或者去坐牢,或者有其他的祸害出来,或者路上有人行刺啦!譬如美国的总统,给人打了一枪。“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有时候国家的大事成功了,你觉得当时非常辉煌,但在历史上可能是一个很糟的事,有阴阳之患,在冥冥天道中,会受很坏的果报,或遭到四周其他人的妒忌。“若成若不成”,不管成功也好,失败也好,“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如果能做到没有后患的话,只有最高道德得道的人,才能做得到,普通人是做不到的。

《人间世》这一篇,先讲到孔子告诉颜回,想去纠正一个人主是不可能的;与其入世为帝王之师,还不如退而自修。这是第一个故事,讲入世之难,几乎比出世修道还要难。所以要颜回重视自己的修养,由自修做工夫的方法,提出来心斋这一段。

第二段故事,庄子再引用积极入世的人,叶公子高出使齐国这桩事,说明动乱时代当大使入世之难。尤其在古代,敌我两国互为仇敌时,当大使的人,经常出去就不准备回来了。在战国这个战乱的时代,代表国家的外交官是第一线的战士,随时有危险。这一段是拿历史故事,说明人生入世的道理,就是孔子平常教诲的话,凡事不管大小,朋友之间,做人做事之间,很少有圆满成功的,或是很痛苦的成功,“寡不道以欢成”,这是第一句话。第二句“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第三句“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这是入世的名言,这也就是人间世。

 

宋真宗与寇准

凡是我们中国人,应该懂中国历史,尤其在宋真宗这个阶段,最有名的一个宰相叫寇准。那个时候,宋朝也等于南北朝,跟金国正在战争的外交状态,结果寇准主张皇帝御驾亲征。那么谁来保驾呢?寇准说我去。老实讲,宋真宗是很不愿意去亲征。宋朝自赵匡胤开始,一直到他的子孙,北方并没有统一,而且实在也怕统一,不想统一,这是宋代史上最妙的事。

一个领袖如果是绝对的军人出身,好办!要嘛绝对的文人也好办;由军人而变成文人,像赵匡胤两兄弟啊!就难办了。所以宋朝,严格的讲不成其为一个朝代,因为宋朝三百年始终是南北对峙。北方的国家是辽、金、元,西北还有一个夏,南方勉强维持称为宋朝。自从宋太祖黄袍加身当了皇帝以后,因为自己身为军人,深知战争的痛苦,战争的残酷和战争的胃险,因此把燕云十六州,在地图上一画就不管了。所以辽金始终雄霸于北方,同时宋朝的土地非常小,所谓云南大理是另外一个政权。等于南边也没有,北边也没有,这样维持了三百年。不过宋朝在文化的发展上,反而是满光辉的。

宋真宗,历史后来封他这个“真”字的谥号,是很妙的。因为他不想打仗了,但是全国知识分子总想统一国家,所以宋真宗拼命提倡宗教,又信道教,自己认为是天命要他好好修道,不要再打了。当时的宰相王旦,不同意皇帝的想法,宋真宗就请宰相吃饭。皇帝很不容易当,古代皇帝很民主喔!吃完了以后,皇帝说,我看你这个宰相府上也很清廉,没有什么家用的东西,这里有一点小小礼物送你带回去。皇帝请宰相吃了饭,还给宰相礼物,在宰相的立场,皇上所赐,“情”字的道理只有接受。结果回来打开一看,好几罐,大概是我们江西最好的瓷器,装的都是黄金。皇帝送红包就是叫他不要反对啦!所以王旦考虑了一夜,实在睡不着,怎么办呢?他只好不说话,后来他就宣布,我老了应该退休了。

后来寇准要真宗御驾亲征,到了前方,隔着黄河,看到金国精锐的部队也是摆两边,宋真宗心里还是在害怕。他在最前线,叫人打听宰相寇准在干什么!寇准这个人很有趣的,派去的太监发现宰相在行辕打麻将,而且一边打麻将,还一边喝酒,红中白板,叫啊叫的,玩得很高兴。真宗一听比较心安一点了,宼准还在玩啊!大概不危险;如果说寇准还在办公,或是正拿电话在听消息报告,那真宗的心脏病恐怕要发了。寇准也晓得这个皇帝的心理,所以故意装得很轻松。

寇准是宋朝的大忠臣,是为国家为天下尽力的大臣。但是寇准这个做法,“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这种事情搞错了,那不止一个人枪毙,是灭九族的!全家要杀光的;事情成功了呢!“必有阴阳之患”。我们看宋朝的历史,寇准后来很有功劳,封莱国公,澶渊之盟时,他军事外交一手包办了,有很光荣的外交胜利。可是胜利是胜利,双方订的还是和平条约。结果回到南方后,寇准始终遭到朝廷大臣的妒嫉,这就是阴阳之患。

历史上还有一件有名的故事,宋朝一位了不起的文人名臣,是四川省的张咏,他是地方首长,官位也很高。寇准后来事情成功后就要下台了,有一次正好在陕西碰到张咏到中央来述职,寇准当时的声望很高,晓得张咏学问很好,就问他:“你看看我啊,有什么预兆?”张咏就说:“相公啊!你太谦虚了,样样好,何必问我呢?不过啊,有一篇书还是要念一下,就是《汉书》的《霍光传》。”寇准想,奇怪,《汉书》我又不是没有读过,他怎么讲这个话?可能读得不仔细,马上回去读《霍光传》。

霍光在汉朝功劳很大,刘家的天下是他一手救过来的,传记上把他一生的功劳都说了。写汉书的是班固父子父女,三人共同完成的,最后对于霍光下了一句评语,说他样样都好,就是书读少了,四个字结论“不学无术”。寇准最后读到不学无术,哈哈一笑,知道张咏是在骂他,说他不学无术。

 

郭子仪的境界

那么这个“不学无术”的“学”,是什么呢?像我们看“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不管做事成功或者失败,而没有后患的,只有有大德的人才能做到。我们从历史上来讲,只有唐朝郭子仪一个人做到了。研究郭子仪的一生,那的确漂亮极了,他对人事的处理,那是高明到极点,恐怕二十五史里找不出第二个人。历史上讲这个人出将入相,几次当大元帅,而且唐德宗喊他尚父。这个尚父的称呼,只有周武王喊过姜太公,等于是干爹,不但是干爹,还有老师的意义,这个名称是珍贵极了。郭子仪由唐明皇开始,到唐明皇的儿子唐肃宗,孙子唐代宗,乃至到曾孙子唐德宗,四朝的皇帝,都是郭子仪一手保驾的。唐代到后来,所有文官武将,都是他的部下,地位都很高。可是每次皇帝下命令,要他不要干,他就规规矩矩移交清楚回家,脸色都不会摆一下的;等国家有难,边疆敌人又打过来的时候,一声命令叫他来带兵,他就又出来打仗。

有一次到了唐代宗时,又同唐明皇一样,天下大乱,在叛兵快要打到长安的时候,皇帝下命令叫他出来,他立刻就出来,一个部队都没有,只有身边四五十个老弱残兵,而叛军的部队有十万之多。这怎么打?勉勉强强把没有经过训练的后备兵,凑了五千人,去抗拒敌人十万大军。到了前方一看,他跟儿子讲这不能打。那怎么办呢?他说我一个人去!就骑上了马;第三个儿子也当司令官的,他说爸爸你不能去,那多危险,把他的马拉住。他拿起马鞭,把儿子手一鞭打开,就是说,你滚开,我告诉你,打也败,不打也畋,只有我一个人去,死也只死我一个人,你们还有办法;如果一打,统统没有办法,我们父子统统没有了。结果他一个人驰奔到前线,一边喊道郭令公来了!敌人说那个郭大元帅早死了。他把军帽拿下,满头白发,把身上的衣服都解开,手上的武器丢下来,大家一看果然是他,敌人就都向他敬礼了。令公啊!大家都说你死了,所以我们造反,不好意思了。后面还有部队来吗?郭子仪说没有部队,就我一个人来。此时他儿子也带了几百人过来,他回头看见,手一挥,你们滚回去!他一个人把敌人将领的手一拉,然后几句话给他一讲,就不打仗了。

可是呢,你看他不只一次,经过多少次的危急,有那么大的功劳,等到天下没有事了,皇帝又叫他回去,他就下台一鞠躬,立刻就回家,绝无怨言。后来活到八十岁,八个儿子七个女婿,几十个孙子来向他请安问好,连家里的佣人一共三千多人口,所以叫“大富贵,有寿考”。

我们晓得做人做事,大事小事一样,孔子讲的“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只有那个郭子仪做到了,他的功劳之高,比皇帝伟大得多了。“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上面没有怀疑他有野心,出将入相几十年,全国高级干部都是他的学生部隶,而自己没有骄傲,这两点是他人所做不到的。第三点更难,他私人的生活很奢华,换句话说,他生活有点吊儿郎当,蛮不在乎!可是社会上,上面是政府,下面是民间,没有一个人批评他不对。这三点,都是人所不能做到的,而他做到了。所以历史也认为他是古今以来第一人。

因此我常常告诉同学们,学军事的,学政治的,应该以他为榜样。他最了不起的长处是度量大。当时皇帝面前最吃香,权力很大的一个太监鱼朝恩,曾用各种花样来整他,但他并没有记恨,而包容了人家。最后鱼朝恩没有办法,把他的祖坟挖了。当然他也晓得是鱼朝恩干的,连皇帝也知道,但他也不动声色。这是一般人所不能做到的,结果有一次皇帝问起要追究一下。他告诉皇帝,我带兵几十年,我的部队在外面,挖人家坟墓的事情也一定很多,我也管不了那么多啦!你看,他有这样大的量,所谓量大福大。所以,庄子并不是只讲出世思想,而是告诉我们做人处世的道理。

 

无下两件大事

吾食也执粗而不臧,爨无欲清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吾食也执粗而不臧”,“执粗”等于说吃素的。叶公子高现在临危受命,个人也很难过。他说平常生活很简朴,又不想求名,也不想求利,饮食很简单。“爨无欲清之人”,古人的解释,爨是厨房里煮饭烧的火,古代用木头烧火,要执爨。“无欲清”,不想清凉,火烧起来不想清凉,这是什么意思?古人解释庄子这一句,是说他只想生活清淡,并不想火烧得那么热,烧冷灶都不要紧,乃至一天都没有人来看我,我都很高兴,只想清净,不求名,不求利。

古人这样解释这一句话,我不同意!各人见解不同;我认为,“吾食也执粗而不臧”,他是说自己的生活很简朴,有口饭吃就好了,青菜淡饭就够了。“爨无欲清之人”,家里也用不起人,虽然做官,家里做饭都是自己跟太太两个人,太太上街买菜,自己在厨房开煤气,就煮饭了,也不想找一个帮忙清洁的人,一切自己来。就这么简单一句话,他们东解释西解释,就愈弄愈不懂了。“爨”煮饭,“无欲清之人”,不要求人家来清洁,一切自己干。现在有很多公务员,尤其美式化的生活,非自己干不行啊!请人请不起。他跟孔子讲,我本来生活很简朴的。

“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现在皇上下命令,要我担任这个艰难的外交官。“朝受命”,上午发表了这个命令,急得我肝火发了,眼睛也红了,赶快看眼科,心脏紧张赶快要吃镇静药。所以没办法,心里忧愁得发热又发冷,好像吃了冰块一样。梁启超写一部书叫《饮冰室文集》,就是这一段来的。我早晨接到这个消息,心里急得没有办法,“我其内热与”!我岂是热衷于功名富贵的人啊!这个地位是高,权力也大,可是这个任务多么危险啊!

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

“吾未至乎事之情”,还没有完成这个任务,我自己先就生病了,“而既有阴阳之患”,已有阴阳之患;“事若不成”,万一我这次任务完成不了,“必有人道之患”,国内有人会对付我。“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这叫做进退两难,虽然我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我觉得挑不起这个担子,体能吃不消,情绪上也吃不消,任务太重了。“子其有以语我来”,老师啊!求求你,告诉我怎么办啊!就像你们办事一样,有一点事情就回来找老师。我倒常常想饮冰吃冰淇淋,一点小事都要来问;人家叶公子高是有大事才来问孔子,他说老师啊!你怎么说呢?怎么教导我呢?好,注意喔!你看孔子怎么说。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孔子说我告诉你,天地间有两条大戒律,不管你出家在家,都要遵守。“其一命也;其一义也。”第一条大戒,认命了,知道天命。这个“命”解释就很麻烦,不是算八字那个命,也包括算八字那个命。这个天命,也包括人生的价值。第二条戒是义,所谓义所当为,包括两个义:一是合于真理的,哪怕这个头掉下来,都不回头看一眼的,只要合理的就要去做。所以文天祥啊!岳飞啊!头该掉的时候就掉,毫不犹豫。第二个义,就是我们朋友之间的道义,人与人之间的义。中国这个义字怎么写法呢?大家注意!上面是个“羊”字,下面是个“我”字,这个“羊”是代表吉祥,大吉利,所以义就代表我的吉祥。仁义的“仁”字,是人旁边一个二,二人之间谓之仁。推己及人,想到我的吉祥,也想到你的吉祥,我需要什么,你也需要什么,这就是仁义。

“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孔子说你要知道做人的道理,做儿女的要爱父母,爱父母就是孝。你说要做孝子,孝子干什么?就是爱父母。爱的解释很简单,我们生下来,妈妈爸爸怎么样把我们连屎带尿拉把大的。像我是最爱干净的人,当抱着孩子,跟孩子玩的时候,把孩子一举,大便连尿一声哗哗哗拉下来了。家里人都笑,看你怎么爱干净!也不讲究了,也不骂了;个人经验如此,大家经验也如此,这就是父母爱儿女之心。反过来,父母年纪老了,儿女也回转来爱父母,这就是孝。孝这个字是名词,孝的内涵就是爱。很多同学说孝不起来,换句话,你也爱不起来,这就是爱的哲学。

所以中国人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这就是中国文化!凡是大忠臣,必然是大孝子。换句话说,忠是什么呢?就是扩充了爱父母的心,而爱国家,爱天下,爱别人。佛也讲孝道,所以佛家也有《父母恩重难报经》,并不是说学佛的人不讲孝道喔!“子之爱亲也,命也”,儿女爱父母是天性;假使这个子女对父母不爱,而觉得很讨厌,也是命;有些天性禀赋是坏根器、劣根性,简直不可救药了。“不可解于心”,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意思。

有个学生告诉我,他出生以来多少的痛苦。他现在不在这里,我可以讲,当时我一边听,一边都替他掉眼泪了,但我不敢把眼泪掉出来,只是我心里头有一句定论,这一对父母就不是好父母。但是当着这个学生的面,我不敢讲这个话。你们要注意,这是有分寸的,他父母再坏也是他的父母!虽然他是我的学生,我不能当着他的面骂他的父母,这就是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分寸。所以我只好叹两声,作为结论。这个学生还说,他爸爸有时候还向他要钱,他父亲一去他就烦得很。这也难怪呀!我只告诉他一句话,我觉得你爸爸也是个可怜人。我这个可怜的意思包括很多,这是一两年前的事。最近我想起来问他,你爸爸最近还找你吗?找我啊!还是要钱。我说那你最近对你爸爸……他说我那一次跟老师谈话以后,老师一句话影响我,我爸爸也是个可邻人,所以啊!我现在看到他也觉得他蛮可怜,我还是对他好啦!总归是我的爸爸。对了!这就是人性,这是我亲自经历的故事。

所以子之爱亲啊!命也!不可解于心!没得理由的,这是第一条。“臣之事君,义也”,古代是君主时代,在所谓中国的五伦中,君主代表了国家,这就是古人对于帝王要尽忠的缘故;不是对帝王尽忠,而是对君主,因为君主是一个国家民族的代表。所以爱君尽忠,也就是爱国家民族。“臣之事君,义也”,这是人生的结论。“无适而非君也”,我们生在这个世界,生在国家土地上,整个国家就是我,任何地方都是我的国家。“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你逃避不了的,就算是出国去了,说我不爱我的国家,我看不惯,所以逃到别的国家。老实讲,你的心里终究是中国人,每一个国家的人都是一样。

我的朋友之中,也有许多蒙古的朋友,那个蒙古沙漠有什么可爱呢?当然没有我们江南可爱。江南山明水秀,鱼米之乡,山青水绿。在台湾没有真看到过绿的水耶!我们江南,山是青的,水是碧绿的,一清到底,几条鱼在下面游,都看得清清楚楚,那多漂亮!蒙古那个沙漠,多讨厌,可是沙漠来的朋友,讲了半天,沙漠那个烤肉,骑在马上,一脸的油,那个灰沙,问他那个味道好不好?那真好啊!真想啊!还是爱自己的家乡,这就是人性。所以自己生长在哪里,还是爱哪里,那是必然的。这就是说,只把身体逃到别的地方,可是乡土的感觉仍在,还是没有办法丢掉。“是之谓大戒”,孔子训话,告诉叶公子高这两条是大戒。

 

忠与孝

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是以夫事其亲者”,所以一个孝子爱自己父母,“不择地而安之”,不是说,爸爸妈妈,我现在不管你啦!你自己想办法,等到我跑台北赚了钱,我盖三十层的洋楼,再请您来孝顺。那等不及了,他已经入土了。所以儿子孝顺父母,不等时间、空间,不等环境,只是尽自己的力量。今天住一个草篷,就在草篷孝顺父母;只有买得起一根油条的力量,我不吃,先买给爸爸妈妈吃,“孝之至也”,这就是孝顺。

“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什么叫为国家尽忠呢?上面有一个任务交待给你了,不管是什么任务,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等于是说,你做人家的伙计,做人家的职员,这个老板交待一个任务给你,就要听命。如果不能听命,又不能命令,自己理想又高,既不能当老板指挥别人,又不听人家的指挥,那是废人!所以“臣之事君,不择事而安之”,不管什么任务交待给你,你都要做到,“忠之盛也”,这就是尽忠于职务。你要认清楚人生就是这样,就是这么一个人生。

“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他说,所以你要明心见性,这是办事的明心见性,是入世做人的。你了解了人生的价值,对于自己心性之道懂了,那么“哀乐不易施乎前”,也没有什么叫悲哀,什么叫痛苦,也没有什么叫快乐,人生该做的事情就去做了,不因环境因素而影响你的心情,这就是真理。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明知道无可奈何,算不定去了就送命,但安之若命,把脑袋装在皮箱里,就上飞机了,“明知其不可奈何”,而必须要这样子做。孔子本身就是如此的,一心一意要救世救人,明知救不了,还是努力了一生。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要度尽一切众生,他明知道众生度不尽,他非要度不可。都是庄子这一句话“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就是道德;换句话说,现在派你这个任务,没有话讲,只有一个字答复,去!没有什么理由的,你去就是了。

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夫子其行可矣!

“为人臣子者”,他说一个为天下、国家担任公职的,有时候的任务,实在是“有所不得已”。因为不得已,不得不做,“而忘其身”,把自己生命身体,都奉献出去了。这就是担任国家公职的人,应当有的态度。“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夫子其行可矣!”在这个真理原则之下,哪有时间让你贪生怕死!死就死,生死要看空了,这就是行为上的了生死,不是那种靠打坐了生死。像有些人希望死的时候没有痛苦,只要把腿一盘,阿弥陀佛!我走了,那还是小乘的了生死;为公奉献而死的是大乘的生死,是在行动上显示的。

所以大家学禅就知道,达摩祖师讲的两门,一门是理入,就是参究,打坐用功;一门是行入,庄子借用孔子所讲的这些,就是从行门入。能真正做到了,这也就是不计生死。因为生死已经不在乎,这一条命布施出去了,像其他宗教所讲的奉献一样,孔子这个话也就是教他奉献。“夫子其行可矣!”孔子讲完了,对学生客气一番,先生啊!你就赶快给我去吧!这个时候还有什么考虑呢!这是这一段的结论,接着他又对叶公子高说外交之道。

 

外交政治哲学

丘请复以所闻: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言必或传之。夫传两喜两怒之言,天下之难者也。

我们要注意,念到“丘”字,现在是民主时代,我也很大胆的念,我小的时候不敢这样念的,这样念,头上准备起个汤圆了,老师的手指头一弯,咚!在你头上就敲下来,不管你痛不痛,什么脑震荡,没有这个考虑的。圣人的名字可以随便叫吗?你敢叫孔丘,先给你头上丘一下再说。那么“丘”字要怎么念呢?要念成“某”字,代表了丘。写到这个“丘”字时,右面少一竖,是忌讳,对先人,对父母的名字也是如此。那么现在我们是民主时代,丘就丘吧!“丘请复以所闻”,孔子说我要告诉你一个道理,现在孔子要教叶公子高外交政治的哲学了。

办外交的人要注意,中国外交上的经验,有句名言“远交近攻”,这虽是一句名言,不过也看在什么时候用。那么“远交近攻”,在君国的时代,国与国之间发生敌对的时候,差不多是一个不能变更的大原则。但是孔子现在讲的,纯粹是外交上的大原则,“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与邻近的国家相交,处处要讲忠实信用。“相靡”是指私人相处非常好,在公事上,彼此也比较能够坦诚,当然有时必须为国家守秘密的时候,并不是对朋友不坦白,那是不得已。远交呢?“则必忠之以言”,诚意地劝告,拉感情地劝告,但必须对自己所言有信用。

办外交是代表国家的,外交官说话很难,因为任务非常重大。“言必或传之”,这句话有两层意义,一个是把元首的意旨传达到,但是有些时候,自己国家的元首心情不好,对国事发脾气,随便骂另一个国家的元首混蛋,你这个外交官就不能讲了。“或传之’,这三个字要特别注意,外交官说的话代表了国家,对历史负责、两国双方都有记录的,讲话特别小心,因为马上就会传开了。大使及夫人,不能闹一点笑话或缺点,传出去是丢国家的脸面。“或传之”这三个字,有权衡得失的意味,这是第二层的意思。

“夫传两喜两怒之言,天下之难者也。”这个大概只有当过外交官的人,或者当过外交系主任的人,才有这个经验,才能了解。给两家调和事情,在中间传话,太难了。张家说李家老子是混蛋,李家说张家的父亲下流,这是两怒,两怒之言不能传。两喜之言也不能传,两方过分的希望和要求,明知办不到,也不能传,因为中间的裁定非常难。所以第一流的外交官,那个脑筋之灵活,说话之动听,发了脾气,都像是好听的音乐,大概上帝那里选来的吧!所以啊,“传两喜两怒之言,天下之难者也”,那是最困难、最痛苦的。

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凡溢之类妄,妄则其信之也莫,莫则传言者殃。

你看,孔子多会办外交啊!你们学外交及外交哲学的,这一段拿去,就够你写外交博士论文了。再加上什么心理学,言语学,第六感,都加上去,就是一篇好论文,包你外交官考第一名。现在文章并不难写,就是小题大作,抓到两句话,写个几十万字,苏格拉底这么说的,邱吉尔那么说的,这样就是学问渊博,就好了。

孔子说,两边光说好话就过分了。像古代老式的媒婆,传两喜之言,“两喜必多溢美之言”,过分吹捧人的话,将来不兑现,那是要命的。“两怒必多溢恶之言”,两边相互讨厌的心理也不能表达,即使稍有表达,对于外交上都有绝对的妨碍。总之,当外交官在中间传话,不能“溢”出事实。溢是过分了一点,欢喜的话也不能过分;比方说,我们部长对你是钦佩得不得了,这个话就过分了,只能说对你也很钦佩,这就差不多够了。太过分的话,有时候收不回来,就麻烦了。

总之,过分的话,就是犯了佛家的妄语戒。一打妄语“则其信之也莫”,人都有灵感的喔,你打了一点妄语,别人就不会相信了。“莫”不是完全的否定,意思是仿佛、也许、不真实。“莫则传言者殃”,如果别人不相信你的话,首先倒霉的是中间当外交官传话的人。

故法言曰: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

老子也用到这个“法言”,法言两个字,就叫做建言。所谓老子庄子说法言是什么呢?就是古人的格言,也就是古人的名言。什么叫格言呢?就是永远不能变的一个标准,话说到了头为之格,这个话是不能变的。“故法言曰”,就是我们上古文化格言说的:“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所以,外交官传达两方面意见的时候,脑子要很快的整理内容,做翻译官也是一样,“传其常情”,很正规,很平常;“无传其溢言”,过分的话不能说,好坏都不能加一点。“则几乎全”,能够做到这样,可以保全自己,也可以完成了这个使命。这是一段关于外交官的修养和态度,以及办外交的哲学。

其实啊,我们不要只盯到外交,那就搞错了!做人也是这样,这就告诉我们怎么做人,不要认为只是外交官用的,我不须学,那你就白学《庄子》了。一个人平常就是如此,如果过分的话,倒霉的是你自己。下面又讲一个人生的道理。

 

阳谋  阴谋

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大至则多奇巧;

“且以巧斗力者”,什么叫以巧斗力呢?就是谋略学,兵法也都是用巧斗力,以寡击众,以弱击强,这个就是最高的谋略,也是最高的兵法。以巧斗力就是用智慧。要搞政治也好,军事也好,总而言之,人生处世,都要用巧力,要用智慧,这个巧是代表智慧。以智慧来斗力,“始乎阳”,开始的时候是阳面的,是正面的意图;但是用智慧用谋略,必然会走到阴谋。所以对于用谋略的人,中国文化始终称他们为阴谋家。譬如说陈平帮助汉高祖统一中国,汉高祖当上了皇帝,陈平一辈子也不过六出奇计,出了六次计划,奇计就是阴谋。但是在司马迁的《史记》陈平传中,记载他自己讲过的“阴谋者,道家之所忌,我其无后乎!”你们注意啊,现在有很多年轻人都想学谋略学,都想学鬼谷子,要学学好的嘛!为什么跟鬼学呢!要学也学天谷子嘛,不要乱学!陈平讲修道人最忌讳用阴谋,所以我的后代是不会昌盛的啊!他用阴谋帮助汉高祖平了天下,万古流名,到了孙子那一代,功名富贵就绝了。所以“以巧斗力者”,开始是阳谋,最后就变成阴谋,那是修道人最忌讳的。

所以庄子也说,“大至则多奇巧”,用谋略斗智,挖空心思整人,故意骗人讲好话给人家听,最后害了人家,自己还在那里偷笑呢!越聪明的人,鬼心思越多,最后总是害了自己。这还只是在阳面上来讲;以佛家来讲,最后只有下地狱去了,因为这种谄曲的心思,要不得。所以孔子说不可以,这是讲人生的哲学。

为什么孔子提出来这一段呢?大家要注意啊!有一点聪明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玩巧;专门在那里玩聪明,自以为高明。要晓得你玩巧,碰到一个诚恳的人,就完了;这个人直直的,诚诚恳恳的,笨笨的,你怎么玩他还是这样,你就完了。你巧来巧去,像猴子一样,蹦来蹦去的,最后一拳头就被人打死了。所以人不可以走阴柔的路,还是要走阳的道路才是。

以礼饮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乱,大至则多奇乐,凡事亦然。

“以礼饮酒者”,看喝酒的人你就知道了,喝酒的人开始都很礼貌,唉呀!我们兄弟俩好久没有喝一杯了,然后你哥子,我兄弟,你不喝我怄气,那个好得很耶!好有感情耶!喝到最后喝醉了嘛!妈啊娘呀,十八代祖宗都可以搬出来骂,变成冤家。所以孔子说,开始以礼貌饮酒,“始乎治”,很有节制,“常卒乎乱”,最后是乱得一塌糊涂;所以酒肉朋友不能交,就是这个道理。喝酒的人“大至则多奇乐”,喝得好高兴,越喝越高兴,进入了疯狂的状态。疯狂叫做奇乐,那个乐不是正常的快乐,是奇怪的快乐,因为神经受了酒精的麻醉。

换句话说,人生的境界,第一不能玩巧,第二不能玩奇乐,你自己认为很得意很高兴,哼!乐极生悲。你认为这两天很高兴,蹦啊跳啊,玩自己的花样,你倒霉就在明天。上帝早给你看牢在那里,阎王更给你登记起来,菩萨是不管事的耶!闭目在那里打坐。“凡事亦然”,孔子告诉你,这个不但是外交官应该注意的,平常做人做事都是这个原则。

始乎谅,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始乎谅”,人与人之间做朋友,开始好得很啊!唉啊!你这个人真好啊!我就是喜欢跟你来做个朋友,彼此能互相原谅。唉啊!说我这个人脾气坏,没有关系,让你一点就好了。尤其男女讲恋爱,我就是喜欢你脾气坏,你正好管我一点,那好听得很!什么骗人的话都说得出来。“常卒乎鄙”,后来啊!认为你最美丽最漂亮的都不对了,想起来就讨厌。当年看到他那个窝褰相,原谅他,现在反过来说受不了那个窝囊相。感情坏了就是这样,开始是多种原谅,最后是多种鄙视。做事情也这样,刚开始都没有关系,只要你老哥来担任这个事,随便你怎么做都可以,都听你的;最后啊,任务越来越艰难,“其将毕也必巨”,快做完的时候,更加艰难,这就是人生。

为什么庄子这一段放在外交方面来说呢?凡是一个人,从他爬出妈妈肚子这一天,就在办外交了,这就是外交哲学。你知道吗?婴儿要奶吃,第一个办法就是哭,然后就是笑,这一哭一笑,都是外交的工具。人生出来就办外交的,对不对?问我们外交官,他同意了。办外交就是哄人的,外交官也是要哄人的,一颦一笑之间,都是办法,这就是人生。庄子把人生的内幕,都拉开给你看,然后告诉你如何如何。

你们学佛的注意,不要以为这个是世间法,这都是佛法,属于佛法《普贤行愿品》。你们读了《庄子》,才懂得《普贤行愿品》。“众生无尽,我愿无穷”,光念一念是不够的,愿要起行才行!行就要先懂这个道理,这些都是戒行,是庄子借用孔子嘴巴来讲的。

 

祸从口出

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夫风波易以动,实丧易以危。

“言者,风波也”,一个人讲话要特别注意,有时一句话是两面刀,害自己也害别人。“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你以为自己会玩主意,会用嘴巴,倒霉统统是自己玩嘴巴玩出来的。所以佛家讲口业之重要,庄子这里已经明白的告诉你了。有人说犯了口过会下地狱,下地狱谁看到了?其实现生就可以看到了。话讲不对马上就起风波,不要等到下地狱,儒家道家都现身说法。“行者”,这个行为,“实丧也”,这个行动错了,结果不对,立刻就出问题,马上有果报的。

“夫风波易以动”,风一来,平静的水面就起了波浪,所以叫风波。一句话说不对,人与人之间就出问题,有时候就是因为领导人的一句话,就引起了世界大战。“风波易以动”是讲动态,风一吹,波浪就起来。“实丧易以危”,行动错了是很危险的,所以要懂得《易经》所讲人生的境界,只有四种,就是“吉凶晦吝,生乎动者也”。只要一动,讲一句话就是动,做一件事、一个行为就是动;动的里头,四分之三的情况都不好,其余四分之一的吉,也是没有把握的,所以“动辄得咎”。

故忿设无由,巧言偏辞。

“故忿设无由,巧言偏辞”,这几个字怎么讲?千万要注意哦!这是庄子的格言,一个人为什么会忿怒、发脾气?人的心地本来都是很平静的,只因某一句话没有说对,“忿设无由”,没有来由地挑动了心理的忿怒。为什么挑动呢?“巧言偏辞”。智慧高的人,不愿听巧言,你耍些花样,他一听就知道,恭维太过就是假话,他一听也知道。你说,他这个人不喜欢恭维,我就骂他好不好?也太过了,他不是你该骂的。所以不要巧言,不要施巧,青年同学千万要记住!不要玩手段。这一百年以来,人类历史经验的教训,玩聪明、玩手段、玩花样,一个高似一个,连现在的小孩都不笨,手段、本事、聪明,都比我们高明。将来全世界人类,都因为太聪明、太高明,太会玩手段了,最后成功的就是诚恳老实的人。

尤其像我就喜欢那个笨笨的,老实的。你说他笨,我就是爱他笨。我们太聪明了,缺点就是太不老实了,当然那个老实的人好呀!有些同学也讲,每一个人都喜欢老实人,可见老实人一定成功。这个是真理,所以头脑聪明的人要反省,要清醒了。“巧言偏辞”的偏,就是过分,过分恭维也不对,过分批评也不对,所以巧言偏辞会引起别人的忿怒。一个人引起别人的忿恨、生气,你不要怪人家,只反省自己,都是自己的巧言偏辞所引起的。

 

有善心  不刻薄

兽死不择音,气息茀然,于是并生心厉。克核太至,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而不知其然也。苟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终!

“兽死不择音,气息茀然,于是并生心厉。”这就是叫我们不要杀生喔!你看那个鸡啊,牛啊,猪啊,要杀的时候,唉唷……这样叫,它也不管这是不是音乐。那个猪、鸡、牛要死的时候,那个声音,等于我们人快要被人家逼死的时候,那个妈呀娘呀,什么怪声音都叫出来了。任何一种生物被人家欺负,要死的时候,都很忿怒,一忿怒血都变色,当时把血液抽出来化验,血里面就有毒,很毒;所以发怒的心(嗔心〉是有毒的。如果你平常恨人、忿怒,就是你心里的毒,毒的习气就很重,这是贪瞋痴三毒之中的毒。

所以庄子说,一个动物死的时候,不管什么声音乱叫,“气息”,那个恶恶就“茀然”,“并生心厉”,临死时候的那个心念,那个忿怒的一念,变成了厉鬼,凶极了,这是一个现象。为什么讲这一段呢?就是说一个人,你无理的逼迫别人,欺负弱小的人,那个受欺负者,没有办法抗拒,这条命已经被你控制了,临死的时候生起了瞋恨心,变成厉鬼,要你的命。

到底有没有鬼啊?研究孔子写的《春秋》,左丘明的《左传》,其中鬼神的事好多好多!那个公子彭生、颖考叔等故事,在后来的京戏上都演出来,到了倒霉的时候那些鬼都来了。所以曹操这些大奸大恶的人,临死的时候都看到鬼魂来要他的命,只得求饶了;鬼神之事就是这样,都是真的啊!你以为偷巧害了別人,哼!临死的时候“并生心厉”。所以人不会被别人骗了的,最笨的人被骗了,到了断气的时候忽然聪明了,我上了当,这一念之间心生瞋恨,变成报复之心,果报就是这样建立的。

“克核太至,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而不知其然也。”所以一个人不要刻薄,如果对自己道德的要求太严格,或者要求别人太严格,就是“克核太至”。历史上有几个皇帝,譬如明朝亡国的皇帝,我们小时候听的古老相传,明朝李闯、张献忠造反,国家被清朝顺治皇帝一锅端走了,形成清朝三百年天下。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上煤山吊死了,临死还说: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崇祯皇帝还自认是个好皇帝,怪罪臣子亡了国。

但是老实讲,崇祯就是亡国之君,他刻薄多疑,一个当领袖的,做人刻薄多疑就完了,那就是克核太至。多疑刻薄太过的人,“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就变成了心理变态了,心思就怪。所以你们学佛修道学宗教的人,就是常常这样,对自己要求严格,一学宗教对别人要求更严格,看别人这一点也不对,那一点也不对,你注意啊,都犯了这个毛病,克核太至。

“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这个不肖真是不肖,就是那个怪心理就起来了。所以西方心理学大多认为,宗教心理病几乎没有办法治疗。这一段很重要,研究心理学的人,或者有心研究心理医学的人,要特别注意。“而不知其然也”,你对自己的心理变态都会莫名其妙起来。我最近这三个月,每天晚上用两个小时时间,就把二十五史(到清朝),到民国史,重读了一遍。可是以我头发也白了,快要入土之人,读历史不禁感叹,替有些皇帝、有些人,真是着急,读兵书而流泪,.替古人担忧啊!其实不是替古人担忧,是替未来的人担忧。历史上好几个皇帝,秦汉唐宋元明清,有些帝王真不是东西。很多领袖,“克核太至,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这一段文章,又可以写一篇博士论文,你们说写论文找不到题目,其实多得很,从中国文化的垃圾里都抓得出来好题目。

“苟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终”,由于自己克核太至,莫名其妙的变成不正常心理,这种变态心理的结果就难说了。所以,很多学佛修道的人,不管出家在家,都是克核太至。真的啊!这是行门,一点都不欺骗你们。我现在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但是我不是佛,只是讲老实话。我常常发现你们的心理,都有一种克核太至,现在严重的告诉你们,平常我不太讲,你们看起来都像个修行人,宋明理学家也都犯这个毛病,就是克核太至。

所以你看历史上,真成功的人都有豪侠之气。中东这个领袖萨达特,我觉得他这个人很可爱,可爱之处就是没有克核太至;他有侠气。你看他讲话笨笨的,嗝嗝嗝……,但是说了就算数的啊!就是这一股味道,那不是假装的,他可爱就在这个地方。

所以你们注意,做人是要学儒家的原理,不能学宋明理学家的那个态度,那都是神经病。学佛也是一样,要知道学戒行,但是戒行是要求自己,不能克核太至,更不能要求人家。你们往往拿戒行来要求别人,这样不对那样不对,你自己早就不对了,早就完了,已经进入变态心理状况,自己都不知道。这是我今天讲得很坦白的老实话,你们搞修养之所以不能成就,就是这个原因。佛殿被称为大雄宝殿,佛是大英雄,那个气度多光华!你再看看佛的一生历史,哪里像我们大家这样小家碧玉似的,绝不是这样。所以孔子说:

 

不迁怒  不二过

故法言曰: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迁令劝成殆事,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何作为报也!莫若为致命。此其难者。

“故法言曰: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你们做公教人员,做官的,乃至做负责人、做班长,甚至我们这里王班长都要注意。“无迁令”,这个迁令怎么去懂呢?我告诉你,《论语》上有一句话“不迁怒”,对不对?孔子讲颜回最好的修养就是不迁怒。什么叫不迁怒?这个人正在不高兴时,你来找他讲话,他就对你发脾气了,骂你讨厌,把怒气发到你身上,这就是迁怒;人做到不迁怒很难。不迁怒就接近不二过;犯了一次过错,已经晓得了,不会再犯。所谓忏悔者,就是不二过,不再犯错。不像我们,老师,今天我不对了,我忏悔了,明天又不对了,老师,我又要忏悔了,永远在忏悔中,那还叫忏悔吗?

“无迁令”,就是上面给你的命令要照办。我常发现跟我做事的同学,比如我说陆健龄啊,你到楼下把我那一本书拿上来;陆健龄到了楼下说:曹砺铁啊,老师说叫你把那一本书拿上去。这已经是混字下面加个蛋,就叫迁令,就不对了。“无劝成”,不要勉强人家成功,要求人家去办成功,而不要求自己,这是“过度益也”,都是太过度了。学宗教的人,往往对别人过度的要求,因为对自己很慈悲,对人家很克核,克核就变成刻薄了。就说过午不食吧!像我们那个师父,连锅粑都锁起来;我就讲这个不对了,人家饿得胃出血,怎么办呢?那就要放松一点,假装看不见就行了!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迁令劝成殆事”,这两点是千万不能犯的错,做事情不能迁令,当主管的不能劝成。“殆”是危险,如果又迁令又劝成,做事情就危险了。我们注意这些话,究竟是孔子代表庄子说的呢?还是庄子代表孔子说的呢?也就无从考证了。

叶公子高与孔子的谈话,还没有结束,孔子继续告诉他,“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美成在久”就是我们俗话所讲,好事不要急,成就好的事情,不是短时能够做到的;坏的事情容易成就,但是一旦成就了,就来不及改正了。这也就是说,为人处世要慎重的考虑。

“且夫乘物以游心”,孔子继续告诉叶公子高一个人处世的原则。“乘物以游心”就是有修养的有道之士,以大乘之道的精神和原则,处理世间的事务;生活在这个物质世界,保持一个超然的观念,这就是现在流行的一句名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抱着一种游戏人间的心情去做事。所谓游戏不是吊儿郎当,是自己非常清醒,心情非常解脱,不要被物质所累,该做就做了,也就是佛学所谓的解脱,那样才是“乘物以游心”。

“托不得已以养中”,人世间的事,有两个大戒,孔子上面也讲,一个是认命,一个是义所当为。这个认命,是认天命,做应该做的事,明知道这一条命要赔进去,为国家为天下,乃至宗教家说为救人救世,像耶稣被钉十字架,文天祥被杀头等等;他们都很坦然,这是“托不得已”,命之所在,义之所在,不得已而为之。但是下面“以养中”,这个中是指内心的道,自己的修道。他说天地之间的两大戒,一是命,二是义,这个人生的价值和任务都做到了,就是自己内心的道,也就是“养中”。

“何作为报也!莫若为致命。此其难者。”这三句连起来,简单的说,是说人生的行为,能做到认识天命的必然和自然如此的原理,尽其在我的做所当为的去做到,并非是为了现在或后世将来的好果报;只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已。但是说容易,真懂得、真明白、真做到,就太难了!

这两个故事,一个是孔子答复颜回,一个是孔子答复叶公子高,都是以孔子的讲话说明一些道理。第三个故事又来了,他又转了一个方向。

 

太子的老师

颜阖将傅卫灵公大(太)子,而问于蘧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杀。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若然者,吾奈之何?

卫灵公的太子叫蒯聩,在历史上是一位并不高明的人物,也是很暴虐的人。现在颜阖这个人奉到一个命令,去做太子的老师。这不是我们现在的老师,古代帝王时代,太子的老师责任很大!一直到清朝末年,都还有些官名,太子太保、太子少保等。当然啦!不是现在的太保,那是很大的太保,当官当到了太子太保、太子少保,都到了极点,功名位子,有时候比宰相还大,因为是辅助新皇帝的人。

颜阖接到了这个任命,心中很害怕,就去问卫国的贤人蘧伯玉,也是孔子最佩服的一个人。孔子有几位好朋友,一个是齐国的晏婴,历史上有名的那个矮子宰相,另一个就是卫国的蘧伯玉。卫灵公在位的时候,卫国很乱,因为有蘧伯玉等好几位贤人的辅助,而使卫国不致亡国,在国际上还站得住。现在颜阖来请教他,对他说,“有人于此,其德天杀”。他讲有一个人,就是卫国的太子,“其德天杀”,这个人好杀,权力在手,动辄发脾气要杀人。谁叫他是太子呢!“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如果帮忙他,教育他,只做个挂名的国师,万事不管,你好我好大家好,开开会,看看报,抽抽烟,聊聊天,然后下班,就好了嘛!这样一来呢,将来这个国家会亡在他的手上。

“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如果正规地教育他,改正他,那我本身就会危险,可能会被杀头,他将来可能恨我。历史上教育太子的国师,最后处境危险的有很多,好几个大臣、名人也是遭遇同样的情况,其实古今都是一样。我们做人家伙计的,做人家干部的,差不多都遭遇这个状况。如果贡献好意见跟他的想法相反,他就不高兴你,讨厌你;如果你不贡献给他好意见,只拿薪水的话,自己良心上过不去,所以为人做事很难办。

他说这位太子很聪明,聪明到“适足以知人之过”,看人家的缺点、毛病,看得很清楚,“而不知其所以过”,可是他永远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毛病。这几句话,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查查我们的二十五史,这样的领袖,这样的皇帝,这样的皇太后,这样的皇后,多得要命,差不多是人的通病。同时也可以说,是一般社会上做那些小领导人的通病。“若然者,吾奈之何?”你看我现在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碰到这样一个老板,你看我怎么办?

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身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

“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身哉!”当然蘧伯玉很清楚这个太子。他是大臣,也是老臣。他说你问得好,“善哉问乎!”他说你这个任务太难了,你必须要随时戒备自己,讲话要非常谨慎,“戒之,慎之”,就是说你要随时警戒自己,处事随时要谨慎。戒之慎之的“之”是虚字,不相干。但是我们做人做事,“戒慎”这两个字一辈子就是做不到;这一篇是《人间世》,言行处处要戒之慎之,就是这两个字。“正女身哉!”第一,你自己要站得正,就是我们普通话,你要思想纯正,站得正,做得正,你要做一个正人君子。怎么样是正呢?哪个人是歪的做人啊?谁都做得很正,而且谁也不会承认自己是歪的,尤其处在这样一个政治环境,要做一个正人君子,要把事情做好,那是非常困难的。

 

冯道的境界

我们历史上有一个人,就得了《庄子》这一段的秘诀,可是在历史上永远留了一个万代骂名,就是五代之间的冯道。我很替他不平,如果有姓冯的朋友在这里啊,应该要替他伸伸冤。冯道一生,经过五代七八十年的政治变动,活到了七十几岁。他是所谓五代的五朝元老,经过五次亡国,每一次他都是在最高位子,不但地位愈来愈高,最后还被封王。

由唐朝变乱起的七八十年之间,在五代的历史记载中,这个上来当皇帝,那个上来当皇帝,一个上来十几年或几年就下去了,换一个不久又下去了,这个被砍了头,那个被砍了腿的,只有冯道随便哪个来当皇帝,都非请他出来不可。所以宋朝的欧阳修,修唐代的历史,把他骂得一塌糊涂,说他是中国读书人里最不要脸的东西,无耻之极。因为中国读书人最讲气节,而且读书人的气节,最高的就是赔了自己的头,这个头最后是准备一定要割下来,才叫气节高;如果这个头还连到脖子上,不行!这是中国文化很特殊的地方,专门教人杀头的。对与不对,是人生大哲学的问题。

冯道因为年纪很大才死,所以称为长乐老人。我们小时候读历史,受老前辈的影响,说冯道丧尽读书人的气节。后来人生的经历多了,中间回想起来,要再找一个冯道很不容易。再读历史,发现冯道真了不得,后来又看到苏东坡和王安石两个人,对冯道都熏香膜拜。王安石讲,五代的冯道啊,是佛位中人,说他是活佛;苏东坡讲冯道,是菩萨再来人也!

这三个人都是宋朝的人,欧阳修那么骂他,王安石与苏东坡又那么赞叹他。再一研究,我倒投了王安石和苏东坡的票,不但投他两个的票,我还为冯道伸冤。所以我在讲《论语》的时候,为他翻案,把历史上的这个案子,彻底平反了。我同时发现,很多人的冤枉都带到棺材里头了;只有冯道,我总算替他辩护伸冤了。我一辈子做了三次辩护人,一次替冯道,一次替孔子,就是讲了《论语别裁》,替他两个伸冤。还有一次替关公伸冤,在关公的传记上,写了一篇文章。

再说这个冯道,那真是了不起,大家要他尽忠,读书人最高就是尽忠报国,但他在五代几十年中间,多是野蛮民族、外族人来当老板皇帝,他为谁去尽忠啊?但是五代八十年之中,中国文化能够保留住,却是他的功劳。每一次政权改变,每一次天下的大动乱,都是非请他出来不可。当然他有本身的条件。那个时候政治的变动之中,岂止领袖被杀,左右大臣都要杀掉,但是刀锋绝不会到他身边来,杀不到他,也不忍心杀他,就可见这个人的品性不平凡了。乱世攻击人的缺失,只有两件事情,一是男女的问题,一是钱财问题。世界上批评人,不是说好色,就是说好财,不管上至皇帝,下至挑葱卖蒜的人,你骂他都是这两件事,这两件事也都是很难有对证的。你说他贪污,你看到了没有?看到不叫做贪污。但是冯道呢!什么都没有,冰清玉洁,没有任何缺点抓在别人手里,他本身非常正,做事也公正,没有嗜好,真正是个学佛的人。

有一次他的儿子买了一条活鱼来,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把儿子叫回来说,这条鱼不要杀,把鱼放生了。他一生的著作很少流传,只有几首诗,其中两句:

但教方寸无诸恶  狼虎丛中也立身

站在豺狼虎豹野兽中间,都不会害怕,他没有把五代这些皇帝看成人,自己认为是站在狼虎丛中,这真是下地狱的精神。所以你们研究冯道,他在乱世之中,不但不乱,反而很正,他本身的行为没有一点缺点,一个人能做到这样,太难太难了。

冯道还有一桩故事,在那个乱世之间,有救国抱负的青年,性情急躁的也很多。他当宰相的时候,有一个青年才俊,刚好在他手里考取功名,考取以后来拜见,他是宰相,当然衣冠整齐会客。冯道坐在那里,把腿那么跷起来,行礼以后,大概问了一下,就没什么话谈了。这个学生没有话谈就找话谈,他在跪下行礼时,看到这个相爷脚上穿的一双鞋子,与他刚刚买的一样,他就问:“相爷啊!你这双鞋子多少钱啊?”手一指,指冯道脚上,冯道说:“五百。”“嘿!糟糕,我的买一千耶!好可恶哦!现在商人好没有信用。”冯道把脚一换,另一只拿上来说:“这一只也五百。”你看他教育之妙,训练一个后进的青年,你认为你有本事,这个乱世要担当天下,那么急躁没有定力,没有耐心,你何以处事?就在鞋子上,他就很轻微的教育这个青年,天下事不要那么急,问话问清楚,做事也清楚,否则五百不够,变成二百五就糟糕了。所以历史上要找出一个人物,就是一个冯道,那真是得了庄子的秘诀。

 

如何教育领导人

“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蘧伯玉继续对颜阖说,做大事业,处于混乱局面的时候,“形莫若就”,外形方面要显得随和,跟他在一起也很亲近,将就他;“心莫若和”,可是你的内心不同,要外圆内方,自己要非常平和,不能随便,更要调和,不能他做坏事,你也赞成,那就不对。要想改变一个人是很难的,但是心里不能够随便,要用平和委婉的方法引导,所以要内方外圆。

“虽然之二者有患”,上面两句话,任何人都很难做到,要是做到了也有毛病。“就不欲入”,比方外形跟他同流合污,你要怎么样我也跟你怎么样。你说要打麻将,陪你打两圈,三圈就不来;你要喝酒,一杯可以,两杯我就不行啦!这个“就不欲入”,不能深入,恰到好处。“和不欲出”,你自己内在心地要光明磊落,要端正,还要跟他保持和平祥和,但是外表绝不能表露出来!你的正道也不能够暴露在外。

“形就而入”,他说处在这样一个环境,碰到这样一个人物,你外表上跟他也常常在一起,就是菩萨道的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是要慈悲人家,俗话说“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对人总要和蔼招呼,就是爱语;利行的意思是行为都是帮助别人的;同事,这个人喜欢打牌的,拿《观音菩萨普门品》来讲,“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现在应以打牌身得度者,即现打牌身而为说法,应以跳舞身得度者,即现跳舞身而为说法,这个就是“同事”的道理。所以“形就而入”,就是同事。但是,形态虽是同事,你不要真的同进去了。你本来是陪他打牌的,“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结果你染上了牌瘾,比他的瘾还大。那样他完蛋了,连你也都完蛋了,就变成颠倒灭亡崩垮了,最后为“蹶”,就要跌死了。

“心和而出”呢?外表跟人家一样,内在自有道德的标准,然后表现那个不得已。他爱打球,我实在不愿意打球,也只好陪他玩玩。他爱打牌,我爱打坐,我这一打同他那一打不同。不过呢,现在没有办法,只好在牌桌上陪他,他打牌我打坐。如果向人家表达自己,严重的宣传自己,“为声为名”,好像自己表示有学问有修养,那你完了,结果变成“为妖为孽”,变成外道、妖怪了。本来你是正道,为了一点名利心的驱使,你遭遇的后果,说不定连你的脑袋都要落地了。

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

这几句话,一共是四点,蘧伯玉说,怎么样教你当个好少保辅助太子呢?那是真要做少保,将来可以做太子太保。他说,他这种生来的职业太子,八字好一定会当皇帝,可是你要把他教育成为一个好皇帝,一个为国家有贡献的好皇帝。现在他是一个婴儿,就是代表他幼稚,他幼稚你要跟着他幼稚,“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你怎么领导他呢?如果他是幼稚园里的一年级,你不过就是幼稚园里的二年级,比他刚刚好一点;跟他一样的话,就领导不起来了。他嘻嘻……,你就哈哈……,不过你笑得比他好一点就够了。如果他嘻嘻,你说他那是小孩子的笑法,笑应该哈哈大笑,那就完了,就不行了;所以他幼稚,你也要幼稚。

“彼且为无町畦”,町畦也就是方向,无町畦就是没有方向没有正路,像那个田地,都没有边际的,就是傻不愣登的白痴一个。“亦与之为无町畦”,那你也就要像白痴,不过你白得好一点点,有时候清醒一下,这样才能够领导。“彼且为无崖”,崖就是一个山崖,有一个高高的标准。像太子这一类的人,没有什么标准的,或者标准不高,譬如明朝有几个皇帝都是如此。明朝朱元璋的后代子孙,好几个皇帝都是一塌糊涂,比这个卫灵公的太子还差,但是仍然当了皇帝!你们看电影看小说的,那个到山西洪洞县去的明武宗,正德皇帝,就是这么一个家伙。卫灵公太子像没有标准,你也要跟着像没有标准。这三点你能做到才行,但是你不能糊涂。“达之,入于无疵”,你做人做事要通达圆融,不要古板;但是啊,一个人太圆融会出毛病的,太圆就变成滑头了,所以又不能滑头,要做到没有一点瑕疵。

在座有很多人都当过领袖的,当过长官、当过总司令的,这一套的法宝拿在手里,无往而不利。要做到这样,但不是滑头!这样才能够在一个混乱的时代,混乱的团体,混乱的局面,混乱的社会中,把这个坏的领导人带上了正道,扭转情势,拨乱而反正。这是传的密宗,做人的密宗,处世的秘诀,是真的密啊!这也是大学问。老实讲,打坐成佛并不难,处于乱世把坏人改正了,尤其把一国之主改正带上正道,那真比成佛还难。

所以佛经上,佛再三赞叹治世的转轮圣王。你不要以为佛经光讲出世法,大乘佛法是主张入世的啊!所以才再三赞叹转轮圣王,是等同佛的功德。所不同的,就是一个悟道,一个不悟道。转轮圣王是入世行道,成佛是出世悟道成道,不一定说哪一个方法才算是行道。实际上入世之道更为艰难,为此之故,佛在《华严经》上说,只有十地以上的菩萨,才能做转轮圣王,就是这个秘密,也显示了入世之难。

 

不自量力的螳螂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

中国文学有一个典故,叫做“螳臂挡车”,就是庄子这里描写而来的。他说你晓不晓得螳螂?这位颜阖当然知道,恐怕在座很多青年同学们不知道,都市长大,大概没有看过螳螂,要到小动物园、昆虫学会去看一看。我们小的时候,不像现在小孩子那么可怜,螳螂啊、小螃蟹都是我们最好的玩具,但都是把它们玩死了的。蘧伯玉说:螳螂在路上,听到车子卡卡卡的响,那个螳螂发脾气,“怒其臂以当车辙”,两个臂膀举起来,想把车子挡住。“怒”就是发怒,也是努力,它用尽力气,想把车子挡住。“不知其不胜任也”,这叫做啊,不自量力,自己不估量自己,只是一个小螳螂而已。“是其才之美者也”,虽然如此自不量力,但它有勇气,所以人要效法螳螂。其实,螳螂不一定是有这个勇气,可能是生物本能的反应。

我们历史上有一个故事,越王勾践打吴王失败以后,回到越国要想复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经过了二十年的痛苦,越王有一次出来,看到路上有一只癞蛤蟆,当越王车子过来的时候,这个癞蛤蟆生气了,肚子鼓得好胀好胀,威风好大。越王勾践看到了,立刻停车下来,向这个蛤蟆敬了一个礼,左右大家就问越王,这是什么意思?越王说,我们要复国,要效法蛤蟆这股英雄气概。就是这个道理。你不要看到这个螳螂,动作很愚笨,“是其才之美者也”,这个勇气还是很难得。

这个话怎么插在这里呢?上面这一段蘧伯玉告诉颜阖,为人处世,如何辅助一个老板,这个大原则讲完了,下面讲,如果你不照这个方法去做,一定想要把他改正过来,那就像螳螂用臂挡车一样,最后自己完了。不过完了是完了,历史上留了名。

从前宋朝有位皇太后,请老师教太子,有一天老师处罚这个太子严厉一点,太子就不肯上学了。宋朝这些理学家老师,有他的权威,就马上叫太监报告皇太后,应该请太子出来上课!他要见太后。太后口信带出来说,我们家里的孩子,太子嘛,不管书读得好不好,都要当皇帝,等他当了皇帝,还不是把你的头要杀就杀掉!这个当老师的告诉太监,去报告皇太后,你说是我的意见,有学问,就做圣贤尧舜那样的皇帝,没有学问,做桀纣一样亡国的皇帝。太后一听,对啊!立刻送太子出去读书,要听老师的话。慈禧太后也干过这样的事。所以说,螳臂挡车是有这个事。但是,这样的做法,只能做个忠臣,做个烈士。

“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蘧伯玉说所以啊,你去要小心谨慎,你只能慢慢教育他,改正他。怎么叫“积伐”呢?就是自伐,自己认为了不起,骄傲自己有功,叫做自伐。这种人自尊心很强,傲慢渐渐累积起来就是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你慢慢的奖励,多多的鼓励他,哎唷,这个好,这一句说对了,他都听得很顺耳;有时候告诉他,这一点不太好,再把它改一改,你就成功了。“几矣”,这一点你再做好了就对了。所以说,为人处世多难啊!做一个大臣更难!

 

虎性  马性  人性

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也;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

接着上面两段一正一反的理论之后,蘧伯玉又告诉他心理养成的事。他说,你有没有见过养老虎的人?要喂老虎吃牛肉的时候,宁可煮熟给它吃,不敢给它生的肉吃。如果丢一只鸡进去,它必须要把这个活的生命弄死了才吃,“为其杀之之怒也”,这样会养成它杀生的习惯,而且有时候也养成它斗争的习惯。同时也“不敢以全物与之”,宁可先剁开,给它到嘴巴里就吃了。“为其决之之怒也”,如果给它一整个的,还要用牙齿啃咬,用爪子按那个东西,有时候咬不下来,发了脾气,就会出毛病。个性坏的人,就像这个老虎一样。“时其饥饱,达其怒心。”养这些动物很麻烦,要晓得它什么时候饿,什么时候饱,更要了解它怎么样会发脾气,怎么样才不会发脾气,养老虎就要注意这些问题。

“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老虎是动物,动物脾气都很坏,瞋心也大,这就是变成动物的原因。老虎跟人不是同类,但是它对于养它的人蛮好、蛮乖,因为给它吃的嘛!而且养老虎的人,顺着老虎的性情兴致而养,有时候老虎发了脾气也会吃掉养它的人;惹到它的毛病时,不管养不养照样吃,此之所谓禽兽。这一段对于研究心理学的人,发挥起来就很多。其实庄子讲得很客气,老虎与人不同类,并没有说人比老虎好啊,人里头有兽性,兽里头也有人性。

上一次在那个宗教展示中心,有一位同学就问了,为什么密宗塑的佛像,多半不似人样,而像动物的样子?我们显教的佛像,塑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庄严,看什么样子漂亮,就照那个样子塑。密宗的佛像,有时候是人的身体,野兽的脑袋,或者脸,又有爪子。他问这是什么道理?我说这很简单嘛!告诉你人性里头就有兽性,兽性里头就有人性,究竟是人性善良,还是兽性善良,不可知。这个话头你去参一参看!

你不要认为人这个样子才叫做漂亮,另外世界的众生看到我们人这个样子,认为很难看。别人四只脚,我们人只有两只脚,别的动物,圆的,后面还有两只眼睛,我们人这个动物,扁的,只有前面两只眼睛,后面都看不见。所以人这个动物笨得要死,只看前面,不能够看全面。因此说密宗那个佛像,是个大话头,里头有道理的。那个同学听了,好像有点恍然大悟的样子,是不是真的大悟了,我也搞不清楚。

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

“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古代的时候,那些喜欢养马的人,看见马尾巴一翘,就晓得它要大便了,立刻把箩筐放在马后面接大便。马粪也有用处,还是药呢,也可以做燃料。马要屙尿的时候,用海边那个蛤壳(蜄)来接它的尿。马尿也是药,也有用处。嚇!你看人为了马,又要给它洗澡,又要给它剪毛,又要给它喝酒,又要给它吃豆子,那个爱它真不得了,那比爱自己的爱人还爱。

“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人们这么爱这个马,这么照应它,马对人也好,看到你,它把脸贴到你的身上擦两下。人说,你看这个马多可爱啊!它好爱我啊!人就是爱被人家骗的啦!马这样亲他两下,就说多可爱啊!多好。结果有个蚊虻来咬这个马,这个人看到了,“而拊之不时”,为了爱这个马,拿那个苍蝇拍,啪……打到马身上去。马被他一打,咚,头转过来一踢腿,就把他踢死了。马屁拍到马腿上,因为他打的地方不对了。“则缺衔毁首碎胸”,然后马把那个缰铁也咬断了,马后腿这么一踢,踢在他的胸前,他就受伤了,云南白药都吃不好了。

“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这两句话要注意,是做人的道理。任何一个人,各有自由的意志,老虎、马、各种生物也是一样,他那个习气来了,就是第八阿赖耶识习气的根发起了,什么都转不了。“意有所至”,心意专注在那一点上,一个人着迷的时候,你要劝他回头是岸,他说岸在哪里啊?苦海茫茫,回头岸如何去?什么般若呀!真如呀!都没有用。所以“意有所至,爱有所亡”,明知道你爱他,有时候因为他自己的需要,那个力量一来,就忘记你爱不爱他了。

所以夫妇之间,父子之间,兄弟朋友之间,人与人之间,真的很难相处。人跟马跟老虎,没有什么两样,总是“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我们再看,历史上的大奸臣,譬如曹操、秦桧,清朝的和珅、明珠宰相等等,这些最有名的人物,为什么会成为大奸臣?有些在皇帝前面一当权都几十年耶!那个皇帝硬是离不开他,因为他就是懂得这个巧妙,“意有所至,爱有所亡”。历史上奸臣杀忠臣,真的是奸臣要杀的吗?都是那个老板要杀他。要杀岳飞的,并不一定是秦桧啊!是那个宋高宗受不了,只是皇帝不好明讲,而那个奸臣已经懂了,是皇帝的意有所至,想这样办,那我秦桧就给你办了。所以皇帝越来越舒服!嘿!他真懂事。

奸臣很难当哦!当然我们不要学奸臣啦!奸臣太懂别人的心理了,所以大奸臣也好,大忠臣也好,历史上有个名言,就是要“揣摩上意”。上面领导人的意思,要好好地研究揣摩,揣摩就是研究。不要说上面的人,有时候学生们没有弄懂我的意思,我就骂了,老虎脾气我也发了;告诉你再说再说,那就是不一定同意。有时候我说好好,因为我正在忙,那个好好好是大不同意啊!他一听就说,老师说好,答应了;那我那个马头不冲过来吗?那个马腿不一脚踢过去吗?所以揣摩上意多么重要啊!

不要说揣摩上意,两夫妻、两个好朋友,要真懂得对方的意思,才不容易哪!之所谓知己之难,你懂得这个道理,就可以入世做人了,也可以做大事业了。有些青年朋友埋怨,自己的才俊是如何的了不起,就是运气不好,这些长官不认识我。不是长官不认识你,对不起,是你不认识长官,你不懂得长官“意有所至,爱有所亡”耶!这两件事是重点,也是最难的。

《人间世》是庄子的密宗哪!传给你的是人道上面的密法,所以说“可不慎邪!”他说你要谨慎啊!三段故事讲完了,庄子的妙就是他东一下西一下,禅宗后来都学他的这一套,东一段故事摆在那里,西一段摆在这里,都不做结论;如果他做了结论,就没有价值了。庄子的三段故事说下来,你怎么样去看?像一个水晶球摆在那里一样,四面八方去看,角度不同,颜色也就不同,理解就不一样,这就是《庄子》之妙。虽是三段,但是每一段并不独立,是连贯的,你要仔细去读,仔细去参。从颜回开始,三段都连带下来,一个层次一个层次转捩不同,每一段又是不同单元的故事,所以《庄子》是千古的妙文。现代年轻人的白话文,都是这个方法,可惜不是庄子的文章,上不及老子,下还不及孙子呢!那就是诸子百家中的“儿子”吧!所以上有老子,中有儿子,下有孙子,三代都有。

 

齐国的大树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

这个“石”,古代有好几种解释,不过这个不太重要。“匠石”是个人名,他也做工的,也有人说匠是个工程师,这个工程师姓石,有很多种说法。管它呢!庄子的话,十之八九都是寓言,反正有那么一个人,是个工程头子;他到齐国来选木材,到了曲辕这个地方。后来有人考据,曲辕就是孔子的家乡曲阜,是不是?不知道。

他看到一棵树,名叫栎社树。“社”古代是个土地庙一样的庙子,拿我们现代讲,就是忠烈祠,就是代表我们国家社稷的一个庙子。“栎社树”是这个神庙里头的一棵大树,日本叫这种树为神树、神木。我在日本看见他们保留了中国上古的文化,像是一块圆圆的石头,上面打了四个洞,社稷坛前面的神灯等等。

这一棵树啊!大得可以“蔽牛”,夏天热了,那些水牛在这个树下一站,水牛整个都被遮住了。还有人站在旁边荫凉,手拉起来量一下,树干有一百围那么粗,高呢!有十仞之高,七尺为一仞,就是有几丈高。后面还有些旁枝散出来,那些树枝的根部砍断了,可以做一只独木舟。我们到日本京都时,有个地方我忘记叫什么,那里有个神社,有些树就是这个样子,来参拜这个神树的人多得很呢!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再说这个买木头的匠石,到了曲辕,经过那棵大树,眼睛都不斜一下,看都不看就走过去了。“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可是这些跟着师父的弟子们,看到了这个树都围上去,在那里看个饱。“厌观之”,看足了,看够了。回头看师父呢,师父没有停下来看,跑掉了,在前面。这些弟子们就拼命的跑步追赶,赶到师父那里,就跟师父说:“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綴,何邪?”徒弟说:自从我们拿把斧头跟你学手艺以来,那么多年,跑遍了江湖各地,没有看到过那么好的木材,一棵大树那么漂亮,老师啊,你走过树旁时,连看都不看一下,“行不辍”,一步都不停,只管向前走,这是什么道理啊?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这个师父说:唉呀!你们这些笨蛋,不懂。“已矣”,算了吧!你们不要啰唆啦!这个是“散木也”,用这个木头做船吧,放到水里会沉下去;拿来做棺材吧,埋到地下,棺材很快就烂了;拿来做家具呢,很快就坏;拿来做门窗啊!那个木头吸水太多,不容易干燥;拿来做柱头吧,生白蚂蚁很快坏的。这个木头啊!同读书人一样,百无一用是书生,没得用处,它是“不材之木”,不成材没有用。因为它没有用,“故能若是之寿”,所以它活到那么大年纪,懂吗?这位匠石,给学生上了一课,学生信不信不知道,年轻人没有经验,总是听着而已。

 

树神说法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

匠石夜里睡觉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梦到一个白胡子的老头子来了---他没有讲,我给它加上的啊,不要搞错了。他梦见栎社树骂他说,你这个家伙,你算老几啊?你白天对你学生讲些什么狗屁的话,你拿什么来比我啊?要求我干什么啊?你想把我比作那个楠木呀、红木呀、文木呀,最上等的木吗?你搞错了!这个老头子树神就训他一顿。

夫祖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

他说你看那个水果树,橘子、梨子、柚子等等,还有瓜果之类的树,这些都是木头之属,你看这些水果树,苹果树、水蜜桃树,这些树多好呢!会开花会结果,就因为它开花结果,所以不许它长高,长高了将来不好摘,长高一点就剪掉,只许它横长,不准向上长,横长叶子多了一点,像是有了头发,又把它剃了光头,你说人类对这些植物多刻薄!他说因为这些果树有用,会开花结果,所以大枝的折了,小枝嘛泄气枯了,把自己的这个生命搞得很痛苦。

这些好树木,专门生长水果给人家吃,长得愈多愈好愈辛苦,所以活不到几年,树也老了枯了,枯了以后还被人家砍做柴烧。

“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树木本来的寿命很长,但这些树活不到几年就完了,短命而死,中途夭折。“自掊击于世俗者也”,这都是给世俗一般人害了的。“物莫不若是”,所有有用的东西都是因有用而死,你能干嘛,就把你能干得累死。所以啊,我们女同学当太太的呀,懒一点是蛮不错的啦!就是这个道理,不懒嘛,就很可怜了。(众笑〉

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

他说,这个树神梦中告诉他,我,修道就修到没有用,我这个道已经证果了。证果了就得道,也就是一点道都没有,修到了百无一用,修了好多年工夫才做到的啊!中间人家几乎要把我砍掉,总算我表示没有用,所以没有砍掉。“乃今得之”,所以现在嘛,做到了,人家来上香拜拜,哈!每天磕头上香的,不知有多少。“为予大用”,你说我没有用是不是?哼!这个就是老子的大用处啊!这个老头子又讲,“使予也而有用”,假如我也同那些桃子树、梨子树,那么有用的话,“且得有此大也邪?”我还会长得这么伟大吗?还会活了几千年,还会活到现在吗?

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他说老兄啊!我跟你两个,你不要认为自己了不起,认为是人;人跟木头差不多,都只是天地间的东西。我是天地间一个东西,你也是天地间一个东西,大家都是个东西。你,专门来看木头,怎么不看看你自己啊!你说我是“散木”这一句话,几乎把我的秘密在你徒弟们面前揭穿了。揭穿了就不是秘密,是显教,那就完了。你骂我是散木,你就是个散人;你不过是一个快要死的散人,我是个没有用的木头,你这个散人怎么会懂我这个散木?匠石这家伙被树神骂了以后,他这个梦也醒了。

匠石觉而诊其梦。

吓!他梦醒之后吓死了,就来圆梦,来解梦了。等于我们同学们做了梦,早晨起来就来问我,老师啊,昨天夜里做一个梦,然后就来跟我讲梦话,你说痛苦不痛苦!我是清醒的人,硬要听大家讲梦话,这是多痛苦的事啊!可是这位匠石老师,梦清醒了,叫徒弟来说梦话,叫一班徒弟来开会。他说:昨天啊!讲错了话,得罪了那棵神木的神了,树神托了一个梦给我。

弟子曰: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

弟子说老师啊,怪了,你昨天不是讲过吗?这是根无用的木头耶!嘿!既然是无用的木头,他还会成精,修道几千年变成妖怪,还会变成一个树神,托梦给你,这好奇怪呀,你说他没有用吗?

曰: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不为社者,且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誉之,不亦远乎!

匠石说,这是秘密,密宗密宗,不要讲,不要讲,声音轻一点,密密密!不要给这个树神听到了。哈哈!这位师父哈哈大笑。他说我告诉你,“彼亦直寄焉”,他既然成了神,为什么托梦给我?是叫我带口信,传话给世界上的人啊!给他宣传,要我在电视上给他广播一下,报纸上给他登一下呢!因为他也很寂寞,没有知己。“以为不知己者垢厉也”,虽然我骂他一顿,骂也是知己才骂啊!他梦中对我谈这一番话,虽然说觉得我不懂他,实际上晓得我很懂他,他骂世界上的人都是笨蛋,不懂他,只有我一个人懂他,所以才托我再替他说明一下。你以为,他来叫我买一只鸡去拜拜他吗?不是这个意思。

“不为社者,且几有翦乎!”匠石又说,你们刚才问得对,既然是没有用的木头,为什么会在庙子后面给人家拜拜呢?这也是栎社树活了几千年的道理。你们要晓得,有用的树木有人要砍,没有用的,被人砍得更快;既然没有用,留着干什么!但是,这棵大树,人们不砍掉是为什么?因为他在庙子后面,大家说,这一棵树是神耶!七爷八爷就在这个上面耶!也许城隍爷也在这个上面耶!动不得啊,只能够拜一拜!因此就保住了。

这个道理你们懂不懂?人生啊,你有用也倒霉,没有用更倒霉;要做到好像有用,又好像没有用,才是没有用的大用。如果一块木头,做成了马桶,多倒霉啊!现在这块没有用的木头,雕成菩萨了,供在上面,我们一天到晚拜他了。所以要做到这样才好,你懂不懂?因为他没有用,而做成社神,如果不做成社神,“不为社者,且几有翦乎!”它长到一半就给人家砍掉了。

“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誉之,不亦远乎!”所以他保全自己的寿命,有他一套的办法;在这个社会上,那个没有用的,才能够保全寿命活下去。当然啰!既然没有用,就要装起一副好像修道的样子,人家一看是有道之士,那就行了;然后再说,我传你道,我讲的你不懂,是密宗;那就好了。人家问你密宗是什么?嗯!藏文藏文,再不然说梵文,你不懂;或者说我认得呀!那是上古的梵文。反正说来说去就行了,就可以保住你自己了,也可以永远传下去了。

所以学了庄子会学坏的,但是确实有人生的真道理。“彼其所保与众异”,他保全自己的办法与你们不同,与世界上的人也都不同,所以他能长寿,永远站住。“而以义誉之”,然后你还会对他喊万岁、神、菩萨,还要拜他。“不亦远乎!”这多么高深远大啊!这是密宗之密啊!他说你们怎么懂呢!这是庄子说的人生,玄了。

 

韩非子说的故事

庄子说了好几个故事,都与我们生活在人世间的道理观念有关。我们中国的诸子百家,有老子庄子、儿子孙子,还有一个韩非子。韩非子是法家,讲政治的,有一本书说,他也讲过两个故事,同庄子这个道理一样,也是对当领袖的人讲的。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太子,国际上很有贤名,这个太子要周游列国的时候,来了一个糟老头子,穿了一件破棉袄,背了一把白伞,貌不惊人,言不压众。太子问他:老先生!你来看我有什么事?他说:我告诉你,你先在国际上培养声名,等到你上台以后,大家就晓得你当太子的时候,声望已经很高了;等到做君王,外交政治就样样都会成功了,所以你非求我帮忙不可。这个太子一听,就问他有什么本事,他说:我屁的本事都没有,就是这个样子,讲话也喳喳喳的。

太子问说:那我拜你为师有什么好处?老头子说:周游列国嘛!你就带我去,每到个国家,像美国大总统雷根呀树根呀,来接你的时候,你就让我站在前面,他们要先向我敬礼;国宴的时候,你要说自己不要紧,让我的老师坐上面,你处处推崇我。我呢,光晓得吃,光晓得睡,人家问到我,一问三不知。大家说这个太子已经是国际上有名的人了,还对老师恭敬,这是太子礼贤下士,又谦虚,又尊师重道,将来一定不得了。而且他的老师这个样子,一定是密宗,不晓得将来有多大的法宝,说不定他手一举,世界上的核子弹统统失灵了,你这不是成名了吗?这个太子一听,“曰:善。”对,就照这样办。后来这位太子就成功了。

韩非子里头故事很多啦!都是政治的最高艺术。第二个故事,说有条大蛇要过街了。大雨过后,有一条大蟒蛇,要过信义路到对面。有一条小竹叶青蛇很小,也要过到对街。大蛇说:老弟,慢一点走,民主时代,开个会议商量一下。你这样游过去,会被老百姓打死,我这样游过去,也会被老百姓打死,为了保全我们不被打死,还要老百姓在台北市给我们修一座龙王庙,跟那个民权东路的恩主宫比一下,我们要大摇大摆过街,这样一来老百姓还会摆起香案,跪下来拜我们,你干不干?这个小蛇说:有这样安全的好处,我听你的嘛!大蟒蛇说很简单,你爬到我头上,尾巴坐在我头顶上这样站起来,我呢,把半个身子也站起来,比复青大厦还要高一点,慢慢的在街上这么游过去。老百姓一看到,唉呀!龙王出来了,不得了啊!要拜啊!送到恩主宫太小了,送到圆山盖一个大的龙王庙,然后把我们送进去住,初一、十五还有鸡呀、鸭呀、香呀、蜡烛、水果啊,都来供我们拜我们。

所以,你们要做了不起的人,头顶上要顶一只小蛇。你们诸位是大蛇,我现在是那一条小蛇,虽然你们诸位叫我老师,实际上我是那条小蛇。这个故事与庄子说的栎社神树,是一个道理。有人说,中国的古书诸子百家不能学,会学坏的。我们小的时候,老一辈不让我们读诸子,连《三国演义》都不准看,怕学坏了。但是,想拥有大有为的人生,做大事业,这些道理都要懂;想做大政治家、大外交官、大元帅、大教育家,甚至你想做个大和尚,反正想成就事业,不论军事、政治、社会、经济,乃至教育,这些都要懂;大和尚就是这棵树,就要会托梦给人家,那才做得好。这是真的!也是人间世的道理啊!

我们还在研究《人间世》,还没有跳出人世的范围。在庄子的观点,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处世做人。老子处世为人的方法,就是“曲则全”三个字,拿现在的观念,也可以说是为人处世的一种艺术。上一次讲到一棵树的故事,这棵树就是社坛、神庙里头的杂木,等于台湾本地的榕树,榕树没有多大用处,但是可以给人乘凉,乃至做为庙子前面的标志。现在接下去有一个同类的故事。

 

奇才异能

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结驷千乘,隐将芘其所籟。

商丘是地名。他说南伯子綦,就是前面《齐物论》所讲的那个南郭子綦,他看到一棵大树,这棵树大到什么程度呢?同一般的木头不一样。“结驷”,古人所谓驷,是四匹马并排拉一部车子,这叫做一乘。所谓千乘,形容有一千辆车子,共有四千匹马,站在这个树底下,树阴都把它遮住了。这个树阴有多大呢?我们都晓得,任何一种植物,一种树木,树叶子长到什么地方,地下的根就伸到什么地方;树根有多大,就看树枝的散开有多大。

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

现在南郭子綦看到这么一个大树,问说:这棵是什么树呢?我们曾经流行的一句话,四个字“奇才异能”,不过现在也不怎么用。说一个人有特别的地方,就是奇才异能之士,这也是由庄子的这个异材发挥的,就是特殊的一种材料。

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

这棵树啊,头仰起看它,那个小的枝干,弯弯曲曲,树固然那么大,但是没有办法做栋梁之材。古代建筑房子,不像现在用的钢筋水泥,统统是用木头。尤其是古代修一个大房子,或者是修造帝王的宫殿,选择栋梁之木非常困难。每一次宫廷里头要建筑,就是老百姓的大灾难。因为大木头要到深山里特别去找,找到了砍下来,首都在长安,木头就运到长安,在北京就运到北京,这是非常痛苦的事。

有许多好木头,都在西康,在建昌。我们中国人有一句土话:“少不入广,老不入蜀”。年轻不到广东去,其中的意义,是广东风气比较开放、风流,年轻入广,就留连忘返了。“老不入蜀”,因为蜀道艰难,所以年纪大了不到四川。但年纪大的到四川有一个好处,有好棺材。为什么呢?四川、西康那一带,有些木头是沉木,我们现在所谓沉香木,有些香的,有些是不香的。一棵沉香木砍下来,长江那么大的水,这种木头一到水里就沉下去。可是古代帝王们要修好的宫殿,必须用这种木头。一根木头砍下来,经过多少省,运过几万里的路,到了京城,为了帝王的建筑享受,不知道要死多少人。至于经济上的损失,那更不用讲了。就因为我们古代的建筑都用木头,因此对于木头那么重视。现在南伯子綦看到这一棵大树,仰头一看,枝节是弯的,树木的枝干不直,不能作为栋梁之材。

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椁。

再看大树这个根根,如果把它锯开做棺材板,也不行。杂木做成棺木很容易烂,很容易生虫。而且,古代好的棺材板是一块板,不能两块并拢来,不能有缝,有缝的话,尸体就要腐烂,所以它不能做棺材用。

咶其叶,则口烂而为伤;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

假使这个树叶子拿来舔一下,嘴巴会烂,舌头会受伤。闻它的味道,人会像喝醉酒那样子吐,三天都吐不完。这棵大树是这么一种木材,大呢大得不得了,一点用处都没有。这种木头,虽然样样都不好,可是它有个大好处,可以遮荫,“结驷千乘”。以现在来说,像一个上面有盖的停车场,几千辆汽车,都可以停在这个树底下,它有这样大的好处,所以是异材。

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

南郭子綦说,这个不成材的大树,无以名之,这叫做奇才异能。因为它很特殊,天生就特殊,能够照应那么多人,可是问它本身有什么长处,一无长处,一点用处都没有,所以这棵树木才能长得那么大。“嗟乎”是感叹,唉!“神人以此不材”,上天生了这一棵树,这一棵树的木材是一无用处,但又大有用处呢!

表面上看这个故事,跟上一个故事是一样的。上一个故事一棵大树木头也是没有用处,结果可以作神木;现在这一棵大树木,也没有用处,但能够挡住太阳,能够遮覆了天下人,大家都可以在下面乘凉,都得到它的好处。这是个什么树木呢?世界上最伟大的树木也是这样,最没有用的树木也是这样。这种树木是人里头的什么人呢?就是孤家寡人,是当皇帝的人。这个当大皇帝的是一无用处的,你叫他搬砖盖房子也不行,做任何事都不行,他只有一个本事,大家都可以躲在下面乘凉;他本身虽然没有用处,可是他又有这样大的用处。

这个故事,不要看成一个没有用的树木,它有大用的,因为有它的大用,它不成才,才是专才。譬如历史上最有名的汉高祖,那真是这块木头,他有三个兄弟,他是老幺,不是喝酒就是吊儿郎当的,他只有一个本事,会当皇帝,而且当得很不错。现在青年有很多人想当领袖,你看看自己会不会做到像这样一块木头?如果又精明又能干,连小指头都充满了精明,你不要想当这块木头了;那只能做个学者呀,或者做个电机工程师呀!再不然做个博士后,都算是了不起了;不过,想做这棵奇才异能的木材,那就要特别不同了。

现在第二层的道理,他没有说这棵大树做什么用,但是你一望而知,他在点题,题目先告诉你,它可以结驷千乘。千乘之国是天子之邦,所以说贵为天子的人,才有这个本事,这个题目的眼就点在这个地方。下面说明一个道理。

 

好就是不好

宋有荆氏者,宜揪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者斩之;三围四围,求高名之丽者斩之;

宋国这个地方,有一个姓荆的人家,他家有一块很好的土地,拿现在讲,非常有经济价值。他们种的树木,都是有用的木材,像楸木、柏树、桑树等。因为这些木材都非常有用,所以,“其拱把而上者”,这棵树干刚长到两手合起来这样粗,就被砍下了。为什么呢?“求狙猴之杙者斩之”,用来做捉猴子的机械跳板,就是“杙”。古代打猎用一个跳板,卡哒就把猴子捉住了。所以这种木材很有用。

再长大一点,到了三四围那样粗,也会有用而被砍。据说我们的手这么一搓,叫一围,四围就是四搓。千万注意,我们看古书,说关公腰大八围,如果是双手抱着这样围,这个房间大概坐他们三四个人就坐满了。所以只是说他腰很粗,比我们腰粗得多了。“求高名之丽者斩之”,名气大的人,发财的人,要盖个大房子,以前没有几十层高楼,只是盖好几进院子,一进一进的深宅大院,要特别漂亮的木头做大门,三围四围粗的树干,那个木材正好合用。

七围八围,贵人富商之家求禅(椫)傍者斩之。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

什么叫“椫傍”呢?你不要认为庄子时代已经有禅了,还没有的。古代“椫傍”,就是棺材一边的木材,所谓王侯达官贵人,选用上好的棺木,七围八围尺寸的树木,就是最为适合的,因此就把它砍了。这种木材也可以做名门大宅的匾额。

“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以我们中国文化的五行来讲,东方属木,西方属金,木代表生生不已,草木的寿命很长,而且不大容易死亡,即使砍断了,还会再连续长起来。但是有些树木,因为太有用了,本来应该活得很久,结果是“未终其天年”,只要长高一点点,就会被砍掉,所以生命只活了一半,有时连一半也没有,就被斧头砍了,成为短命。一个好的人材也是这样。

庄子这个道理,其中有两层意思。前面这个故事,说这个是无用的大木,却是天下最有用的,它是代表了一个领袖的才能;真做一个领袖,实际上是一无所能,绝无所能。但是领袖的长处是能够包容一切,假使不能包容也不行,那就是个臭木头,只能在庙子前面靠菩萨保护,才可以活得长久。前面我们讲到大蛇与小蛇的故事,就是代表这个意义。

南伯子綦所看到的这个树木,是不靠菩萨不靠神,因为它能够包容了一切,庇荫天下的人。我们人也是一样,有才能的人,就用到累得早死,无用的人材呢,就活下去了,活得很长。譬如历史上有名的苏东坡,当然是这两种木头之一,其实也包括了王安石,虽然他们两个人互相反对,最后是苏东坡倒霉,但是他们都是有用的木头。因此苏东坡年纪大的时候,作了一首很妙的诗,希望人不要变成有用的人,也就是他的反调。他说:

人人都说聪明好  我被聪明误一生

但愿生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世界上每个人都喜欢聪明,他自己的一生都给聪明耽误了。他说希望菩萨保佑,生个笨儿子,笨到了极点,一辈子笨笨的,只要能够封王,做到第一流功名富贵。这一首诗是苏东坡对人生的感叹。

所以人的一生,聪明能干的话,就是庄子所讲的,“未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苏东坡晚年的大彻大悟,你说他对了没有?我后来看这首诗就笑了,因为苏东坡又被聪明误了,对不对?天下的如意算盘给他打完了,生个儿子又笨又傻,可是运气好,无灾无难到公卿,升到了部长、上将,多了不起啊!他不是打如意算盘吗?这个思想又是被聪明误了。我们拿苏东坡的故事,以及他一生的遭遇,说明世界上能干的人,都是自己把自己的生命糟蹋了。所以一切人,越能干、越多才,越自求速死。庄子下面有一个结论。

 

不祥就是大祥

故解之以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此皆巫祝以知之矣,所以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

古代人迷信,认为牛马头上有一块毛是白的,不吉利。大家看过《三国演义》,一匹马头上有白色的毛,是带孝的,叫“的卢丧主”。“牛之白颡”,全身黑色的牛“白颡”,头上有块白色;小猪鼻子特别翘高的,像犀牛一样的,也不吉利,拜拜也不能用。人有痔疮的,不能祭河,河神不答应。等于我们以前到浙江普陀山,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女的如果是碰到经期,不准坐船去拜观世音,不然会碰到台风的。如果船遇到台风,马上就问,船上有没有女的?有女的,把她丢下水去,一定身上不干净,所以引得菩萨生气,吹起了台风,这是古代人的迷信。

“此皆巫祝以知之矣”,庄子现在引用了古代人的迷信、习惯,他说这些事情,是“巫祝”---四川话“端公”,台湾话“师公”,一般画符念咒的师公们都知道,斋公斋婆们也都知道的,“所以为不祥也”,都知道这些是不吉利。可是庄子说,“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说不吉利,那顶好不过了;如果我是马,我宁可头上带孝,别人就不敢欺负我,不敢骑我,一辈子没有人骑。我如果变猪,宁可鼻子翘得像犀牛角,不会杀我去拜拜,我可以好好活到老。他说,世界上的人认为不吉利的,在上天看起来,这是大吉大利的,好极了。

这一段,你看到庄子的幽默,人生到此让他看得透透的啦!人生求名求利求能干,要功名要富贵具足的人,都是不愿意好好的活着,忙忙碌碌的过一生,卖命换来的功名富贵,最后功成名就,自己也不见了,像苹果一样落下来了。所以庄子的观念认为,自己人的价值也没有发扬,没有好好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是自己找的麻烦。

支离疏者,颐隐于齐(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挫针治繲,足以糊口;鼓荚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于其间;

“支离疏”,是一个人的外号、绰号,因为这个人名字也没有,外表长得不成样子,“颐隐于齐”,长得相貌很怪,两腮接近肚脐,“肩高于顶”,两个肩膀端起来比头还高,“会撮指天,五管在上”,这个头仰起,脖子裹起来好像没有脖子,鼻子、眼睛五官都朝天仰着,脊柱弯曲,两个大腿变成是他的两肋一样,人又矮,又难看。大概小时候受伤,或者是天生如此者。当年我们曾看到过这种畸形的人。

现在如果有这样的人,这个人一定命很好,因为是电视上的好材料,一定邀请他当名演员了;不过现在这种人反而难找。他说,这个人两个膀子同腰上身是弯的,腰股连在一起。这个人虽然不像人形,可是他活得很快活,他做什么呢?“挫针治繲,足以糊口”。他有专长,做我们缝衣服的针,坐着用手工做的,他这个身材正好做这个工作;“治繲”是做线,他做针线来卖,生活也够了。

中国过去的社会习惯,找一个天生盲眼的人,算命或者卜卦都特别灵。还有一套特别方法教盲人学卜算,只要记住就好了。所谓铁板数呀什么的,都是教这些人的。“鼓荚播精”是卜卦用的,如果每天卜卦生意好的话,赚的钱可以养十口之家。这个人虽然长得不像人形,谋生的技能却比谁都好。“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于其间”,国家征兵的时候,虽然“区公所”有他的名字,他可以免了兵役,国民兵也不要当;不但这样,政府大概还要救济,如果他没有饭吃,尽管到市公所领钱就是了。

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政府要征劳役时,因为他的情况户口上有记载,所以不会被征调。如果政府发社会福利救济金,他都领得到。你看他这样的人,实在很不好看,可是他在人生的旅途上,占的便宜可大了。“夫支离其形者”,这样形貌怪里怪气的一个人,“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他可以自给自足,生活得很好,也很长寿。如果有人对于自己的学问、修养、道德,有些怪里怪气,那就是所谓“支离其德者”。

这个怪里怪气不是别的,像我们现在就是怪里怪气,好好的一个人,要学禅学道学打坐,要吃素拜拜敲锣打鼓,要信宗教上教堂,这都是“支离其德者”;不是正规的,看起来不太正常。人家批评这个人迷信,没有关系,迷信两个字戴在头上,是一顶很好的帽子,可以躲掉很多灾难;因为迷信的人没有什么用处,不要找他了,那么他就可以好好活下去。反正这个人信教吃素的,就可以原谅了他,就是“支离其德者”。究竟他心里吃不吃素,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庄子告诉我们,这个社会很妙,正常的人生活下来很困难,稍稍带一点怪,不要怪过头了,却活得挺痛快的,就看你能否善于利用,学到支离其德,把好处都占光。国家要兵役,他来报到了,医官一检验,你回去吧!不要当兵啦!政府发救济金,他尽管来领,要做到这个样子,就支离其德。

但是,要怪嘛,也要怪得有个样子,许多青年人本事没有,脾气非常怪,那个样子不行的,那会变成白额头的猪,上祭坛不能用,只好把你做腊肉火腿用了,就把你腌掉的。所以,像支离疏这样嘛,这个人就有用了。这是《人间世》的这个怪人,在孔子传记上找不到。看起来庄子拼命在骂孔子,实际上,庄子随时随地都在捧孔子。

 

孔子楚国之旅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这一段故事在文化史上非常有名,就是孔子适楚。《庄子》上讲,孔子是到过楚国的,但是据一般的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没有到过楚国。所以很多湖南湖北的朋友,常常说笑,说孔子都不敢去他们楚国,因为孔子周游列国,到了楚国的边境上,要过河时,车轮子坏了,就叫学生们去借工具来修。最勇敢最冒昧的冒失鬼就是子路啦!他说我去。

当时河边有个女人在洗衣服,子路很有礼貌的拱手,孔子的学生嘛,当然很有礼。这个女人看他是鲁国人,外国人嘛,子路说:大嫂!我问你借一样东西。这个女的说:好,我去拿来给你。子路傻了,还没有说借什么,这个女的就走了。等一下回来,拿了一把斧头一些铁钉,还有木头;古代的车轮子是木头做的啦!她说拿去。子路奇怪了,只说借一样东西,她竟然拿来了。子路就问:大嫂,你怎么知道的呢?她说:你不是孔丘的学生吗?一看这个样子的装束,道貌岸然怪模怪样的就知道了。她说你要借东西,东方甲乙木,所以你要木头,西方庚辛金,所以你要钉子要斧头,对不对?子路傻了,一点都不错。

回来向老师报告,夫子啊,我看我们车子修好,楚国不要去了。孔子问为什么?楚国连妇人女子都上通天文下通地理,都懂《易经》八卦,我只说借东西,她就晓得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老师啊,我们这一套去楚国吃不开的。所以孔子听了,说我们车轮子修好,赶快走吧!因此没有到过楚国。当年我到了湖北,第一个告诉我这个故事的,就是湖北的朋友,他说,大家都骂我们湖北人,全国人都是吃我们楚国的醋,因为楚国是连孔子都不敢来的地方。

庄子所说的,孔子最倒霉也是在楚国。楚国有一个疯子,像支离疏这样的人,就是当时的楚国狂人陆接舆。后来很多有道的人,都被普通人称做疯子或狂人。这个陆接舆是道家的神仙;因为是神仙,故意装疯卖傻的,所以大家叫他楚狂。

孔子到了楚国,这个楚狂陆接舆一听老孔来了,去看看他。电铃都不按,就在门口讲一句话,“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凤凰,凤是凤,凰是凰。我们念《楚辞》,素来这个兮字,习惯念成“西”。从前,一位湖北学问渊博的老先生告诉我说,他是楚人,大家把《楚辞》里“兮”字都念成“西”,是错的。这个字古音是“啊”就是凤啊凤啊,就是那么拉长声音。后来是宋朝朱熹注《诗经》时搞错了,兮啊变成西啊,唉!已经错了那么多年,将错就错吧!我认为他说的非常有道理,那就是人拉长声的尾音,等于我们白话文的啊、呢、吗、呀。所以,楚狂就是说,凤啊!凤啊!你呀,你的运气不好,“德之衰也”,怎么那么倒霉!在这个时候生到世界来。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这是中国文化道家思想的历史哲学。楚狂说,你孔子所希望的人类道德的社会,是有啊!只有两个时代有,一个是过去几万年前,“往世不可追”,过去已经过去了;一个是将来,“来世不可待”,也许几千万年以后,已经等不及了。这也是我常说的,世界上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没有生,一个已经死掉了,所以现在我们自己都是不对头的人。接舆骂孔子也是这样,你所希望的这个世界,一个已经过去了,一个还没有来,所以我们碰到的时代,中国文化都叫做衰世。

我们讲的四书五经,其中一本经就是《春秋》了;《春秋》是讲历史哲学的,不光是历史,是历史哲学的批判,这也是我们文化里的一部大书。《春秋公羊传》讲三世,一种是衰世,比乱世好一点的,这个世界永远是衰世;好一点叫升平之世,应该是尧舜禹,普通说像周朝、商朝,就是升平之世;天下太平的大同世界,是太平盛世,所以称为三世。如此看来,我们任何一个历史的时代,都是衰世多,道德衰落,文化衰落。稍稍好一点就是小康,不算太平。到了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个太平,是大同之世,等于西方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乃至于上帝的天国,佛家的极乐世界等等,慢慢去追求,那是“来世不可待”。

我们的命运很苦啊!都是活在一个比乱世稍微好一点的衰世,文化道德衰落。陆接舆对孔子说:你啊,命运不好,命苦生在这个世界上。你倒霉,虽然是个凤凰,生在这个时候,比野鸡都不如,这有什么用处啊!人家是外国来的孔子,这个疯子陆接舆,就站在门口把人家骂一顿。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真到达天下有道的时候,就是太平盛世,这是圣人的时代,圣人的世界。同样的观念,佛学里转轮圣王的时代,也都是太平盛世,是圣人成功的时候。但是拿佛学来解释,佛的化身、圣人,什么时候来?哲学家、宗教家什么时候来投生呢?在天下乱的时候,为救世而来,“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所以那些圣贤们,都是抱着救人救世的心情来的,命运注定是来受苦受灾难的。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陆接舆继续讲孔子,你老兄怎么在这个时候来投生啊!这个时候来,你一辈子能够保住吃饭的家伙不掉下来,“仅免刑焉”,不被人家杀了头,就算是第一等福气了。他在孔子的门口,就骂了一大堆。你说他是骂孔子,还是爱护孔子?这个修道的家伙,陆接舆一流的人,说话疯里疯气的。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孔子凤兮之叹!就是拿凤凰生在不得时的时代,来比喻孔子。陆接舆的理论,是一个人生在衰乱之世,能好好活下去,半路不遭刑戮而死,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一个知识分子在这种乱世,怀抱一种救人济世思想的,历史上可以看到很多。譬如南北朝、五代、元朝,以及清朝入关的时候,乃至碰到任何一个政治社会变动的时候,最不容易活着的是知识分子。像现代大陆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很难活下去。陆接舆讲孔子,“方今之时仅免刑焉”,不受刑罚,不会被杀头,能活下去,已经了不起了;你还要周游列国,还要到处传播文化,要救世救人,你简直是不想活了。

“福轻乎羽,莫之知载”,人生都要求幸福,这就是历史哲学的名言,幸福啊,太难了!幸福这个东西,比羽毛还轻;换句话说,拿新的文学来写,幸福在我们的前面是轻飘飘的溜过去了,那永远是把握不住的东西。他用古文写,就是“福轻乎羽,莫之知载”,没有办法把它装起来。“祸重乎地,莫之知避”。那个痛苦、祸患,如同土地一样,随时离不开我们的脚跟。拿现在的白话文来说,人活在世界上,幸福是这样难于把握,因为太轻飘,一下子就溜过去了。所以做人一辈子,随时都在祸患之中。庄子说得很过分吗?这就是人生,不但是知识分子如此,每一个人都是这样。

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

“已乎已乎,临人以德!”算了吧!算了吧!你老兄,何必到我楚国来呢!楚国的贤人很多呀!他想要把孔子赶跑。你到处传道“临人以德”,好像君临天下,到处散布道德的思想,文化的观念。“殆乎殆乎”,他说你危险极了,尤其到我们楚国来,楚国多高明啊!“画地而趋!”这四个字很重要,一般人的人生,都犯了这四个字的错误,自己画了一个范围在走。所以知识分子,读书人,就是那个书呆子的样子,画地而趋,在自己那个范围里钻,认为天下就是这个样子。

我们看了这四个字,觉得对自己是很大一个机锋;人生每一个人,都是画地而趋,所以佛家讲两个字很了不起,就是“解脱”。怎么样能够解脱呢?就是不画地而趋,自己不规定范围,而超越于一切,那才是真正好的人生。下面就引用楚国当年的土话,当年楚国最强大时,是湖南湖北,一直到安徽、广西、贵州这一带的边缘。

 

小结人间世

“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这是楚国当年流行的俗语。“迷阳”是什么意思呢?现在看起来是高深的文学,含有很多文艺境界,当年就是土话。“迷阳”就是路上那些荆棘,那些有刺的草木,会割伤人的手脚。实际上迷阳迷阳,我们也可以说,到了湖南湖北一带,喜欢吃辣椒的,就是麻辣麻辣。“无伤吾行”,一边走路一边在念,这几个字是乡下人念的咒子,出门之前先念咒子,古代人很迷信的哦!就是说,我现在出门了,路上的荆棘,坏的东西不要伤到我的脚。“吾行郤曲”,我走得很慢很小心,这些有妨碍的东西,千万不要把我的脚伤到了。我们先了解了这四句俗语,全篇的东西都在这四句里头。下面一个结论,我们先了解。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他说,山上的大树,自然的活在那里很好,为什么没有都变成神木,永远活下去呢?“自宼也”,本身长得太美丽了,太好了,所以招来别人的砍伐。太有用的材料,一定有人把它砍掉的,所以山木是自寇也。“膏火自煎也。”那些能够燃烧的油脂,古代叫膏,像猪油、鲸鱼油等等,历史上的记载,把古代帝王的坟墓挖出来,里面铜锅里点的灯,千年不熄。那个灯里面是鲸鱼油,燃烧得非常慢,可以点个千万年。为什么这些动物身上有膏脂,会招来杀身呢?因为它有可利用的价值。“桂可食”,肉桂是补品可以吃,可以做药,“故伐之”;“漆可用”,现在油漆是化学的,古代就是漆树,这种树流出的汁,可以漆东西,有利用的价值,“故割之”。

所以一般人都知道,生命活着要有用处,有价值。其实啊,人生的价值,自己觉得没有用的,最有用;规规矩矩、老老实实活一辈子就好了,这是庄子的结论。看起来非常消极,对于社会、世界、人生是讽剌的;实际上,他一点都不讽刺,只是告诉我们四个字:“世路难行”。《人间世》这一篇的结论,是说世间这一条道路,很难走的;生命要很有价值,自己处理生命要很有艺术;要懂得在哪个环境,应该要怎么样做。如果不晓得自处,会招来侮辱,招来伤害。

我们再看《人间世》这一篇,由孔子的学生中道德、学问最高的颜回,要出来救世,想出来做帝王师开始,被孔子骂了一顿,说他哪有资格出来做帝王师!这一条命要玩掉的,自救都救不了,还想救世救人,不如先自救。所以教他如何修道,修心斋,如何自利而后利人的道理。接着讲了许多的故事,最后讲到孔子的本身。孔子善于教人,不善于教自己,所以自己也忧伤悲苦一生,结果碰到装疯卖傻的陆接舆,骂了他一顿,实际上也是恭维了他一顿。

孔子一生之所以为圣人,在哪里看到呢?不在四书五经上,而是在《庄子》上看出来。圣人之用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救世圣人的观念。所以《人间世》全篇的宗旨,看起来像在讥笑孔子,实际上是非常捧孔子。所以后世的儒者,孔子的门徒们,尤其宋明理学家,都是采用庄子所说的来捧孔子。他们看出来庄子在捧孔子,但是表面上,因为宗教性的排他心理,仍然拼命的骂佛道两家,这是历史上非常不公平,文化史上也非常不合理的事。所以我们要把《人间世》的宗旨看清楚,其中告诉我们世路难行,并不是世路不可行,世路是可行的,要自己善于处理才行。

总结起来,这一篇告诉我们什么呢?三个字,守本分。人要守本分,在什么立场就做什么事,处什么态度;大家进了歌厅唱歌,你就唱歌;到了舞厅跳舞,你就要跟着跳舞;大家喝醉了,你也要装醉;大家清醒了,你也要醒过来。如果大家清醒了都在那里做工,你仍躺在那里睡觉,那成什么话呢?那不是疯,那已经蠢到极点了。

可是还有个大道理,《庄子》内七篇是连贯的,真正善于处世的人,世路固然难行,善于行世路的人是什么人呢?是得了道的人。知道了《逍遥游》,知道了《齐物论》,然后知道了《养生主》,这三个内容都做到了,就是得了道的人,也就是佛家讲的菩萨道,然后才入世。这个入世啊,随便他怎么玩法,都是他的游戏三昧。这四篇连起来,是一贯的宗旨,就是大题目大方向。


庄子諵譁下一篇:第五篇 德充符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