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李慈雄
开场白:感恩与朝圣
今天,我事实上是抱著感恩的心情和朝圣的心情来到这个地方,因为南怀瑾老师是我们很多同学们的恩师。我说不上是他的嫡传弟子,天下人都是他学生,只要是真的体会、用功去学习他的学问,就是他的学生。倒过来,没有真正实践他教导的智慧和所发的应该有的行愿,也就称不上是他的学生。有时捫心自问,我认为自己并不够格做他的学生。
为什麼说是感恩的心情?因为我们人都有个肉体,这个肉体有自己的父母亲;而这个肉体之外有个智慧,即所谓的本体,按照佛家的说法叫“法身”。南老师是开啟我生命智慧这把钥匙的老师,也是教导我做人处事最基本学问的啟蒙老师,就是所谓的“法身”的父母。所以今天我来到这裡,是抱著非常感恩的心情,感谢我们乐清能够產生这样一位老师,对我人生起了无比重大的作用。
第二个是朝圣的心情。这个地方能產生南怀瑾老师这样世界级的、亘古长存的一位大师,我想不是偶然的。歷史上,温州和乐清出了很多名人,今天在我的报告中也会提到几位。但是,今天我讲课的重点,是想帮助大家对《原本大学微言》是怎样的一个认识,提供我个人的看法,作为各位念《原本大学微言》的一个提纲挈领,是不是真的对,很难说,但是不妨做一个尝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这是我想讲的第一点。
内养和外用
第二、很多人在讲中华文化,但你捫心自问,到底中华文化对我们个人、对我们工作的单位、家庭,包括国家、整个民族有什麼关係?事实上很多人讲不清楚。有一次,某个省的领导到我们恒南书院来,我和他比较熟,他直截了当问我一句话,李先生,请问你,什麼是中国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你能不能用几个字或几句话把它浓缩一下?我说你问得好。当时,我不假思索地说:“四个字,‘内养外用’”。什麼叫“内养外用”?从你自己个人内在的修养,透过这种修养,包括对身体的调养,能够进一步影响你的做人处事,包含对你的家庭、单位、社会、国家有所贡献,这叫外用。我说这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最重要的地方,而且它不只是一个知识而已。现在我们很多人念大学、研究生,包括国外,世界上最好的学府,我都去念过了,它们都是把学问当作知识,很少把这些知识化为智慧,化为个人做人处事有用的东西。
中国文化讲究“受用”
中国文化很讲究“受用”两字,“受”是感受的意思,“用”是有用处。所以假定今天大家听了我一堂课,发觉这位李先生讲了一大堆名词,记得几个名词,对你身心没有受用,那我就失败了。很多人读南怀瑾老师的书,为什麼那麼喜欢看他的书,而且一次看不懂,还要再看,有些书可能看了十几遍。就像我一样,《原本大学微言》我念了不下五、六遍。我们上海的恒南书院也研读《原本大学微言》,读了一年半,从头到尾大家共同研究。你每次看完,还会想看,为什麼?你发觉跟你碰到的很多事情,包括很多体悟,有所契合,所以你会回去参照。
所以中国文化很讲究受用,就是感受,而且的确有用处。现在外面在讲文化、讲思想,包括眼前世界上所谓的大学教育,往往走偏了,把它作为纯粹知识传授,那真是糟蹋了我们文化中最宝贵的东西。中国文化还有一个特点,它是很实用的,按照我们现在的企业讲,它是有个工艺流程的,你可以练习,可以学习,可以对你的身心修养,包括对外的做人处事有所帮助,不只是一个理论的东西,它有个锻炼和培养的过程。我记得南老师讲过,日本在二战之前,有个传统,一个连长要晋升为一个营级干部,要到庙子裡去学打坐、静坐一个月。因为连是一个执行单位,而营部是一个决策单位;假定一个决策者,不能够心绪很寧静地考虑事情,往往做决策时会被误导,会被情绪或被那些表面重要但实际上并不那麼重要的表像所牵引。这套功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裡最重要的修养功夫之一。
但是很可惜,自从五四运动以来,尤其是西方文化冲击以来,很多修养功夫都荡然无存了。南老师在逝世之前,我们有好几次谈到,他觉得中国文化真是命如悬丝啊!所以他一辈子把自己的身心性命全都奉献出来。昨天,我去温州看南大哥和小舜哥,你看南老师,他那麼大的学问,做了多少好事情,但他把自己的子女视为天下人,把天下人也视为自己的子女一样,并没有特别照顾他自己的孩子,这是多崇高的修养和做人啊!倒过来讲,南老师的孩子们,把南老师身后所有的遗產捐出来,成立“南怀瑾文教基金会”,奉献给社会。这是他的子女们自告奋勇这麼做的,南老师生前没有叫他们这麼做,所以说,这些子女们比我们做学生的更像学生,因为他们真的实现了南老师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心胸和修养。
现在,我们进入今天的主题,就是“大学微言中的内养外用功夫”。有一次,一家世界级的投资银行副董事长到访恒南书院,他是个犹太人,看了恒南书院,他不讲话了。我们吃饭时,他说:“李先生,请问你,你这个书院的目的是什麼?”我说:“你问得好。它是缅怀南老师和发扬他的思想教化的基地,所以叫做恒南书院,这裡至少有五个作用,第一个,怎麼让你的思绪能够沉静下来;第二个,怎麼让你的身体变得更健康;第三个,怎麼调御你的情绪。”每讲一个问题,他的眼神是变化的,为什麼?没有人这麼讲嘛。“第四个,怎麼让你能够看得更远;最后一个,怎麼提升你的人生智慧境界,活得更自在。”我讲完了,他抓著我的手,说:“李先生啊,那也是我最需要的。是我们最该学习的,也是这个时代最缺乏的。”人家非常诚恳,很谦虚啊!各位,我刚讲的五大方面,都在中国文化裡面,不是我发明的。谦虚讲,也不是南老师发明的,自古以来圣贤就是这麼说的,我们自己老祖宗的宝贝,人类文化真正最珍贵的遗產之一就在这裡。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讲的是这样一套内养外用的功夫,一个简要的说法,目的在帮大家领个路,至於能够做多少,我想我也尽力了,这就是今天我要讲的重点。
我对这位洋朋友讲了五点,事实上整个中国文化还不止於此,总共有八个方面。刚刚我讲了五个方面,第一,怎麼澄清思虑?各位平常有修养功夫的,待会我试著略略引导大家,当然这还不见得能够做多少;第二个,怎麼调御你的情绪?你不能够澄清你的思虑,你能够调御你的情绪吗?做不到。我听说很多人,尤其事业越做越大,官做越大,晚上越睡不著,有时要靠吃安眠药才能睡觉。中国文化中有这种宝贝哦,你可以不吃安眠药,也可以睡好觉。为什麼?因为你把你的思虑沉静下来,自然也就调整了你的情绪;第三个,怎麼调养身体?当然身心是彼此互动的,这个调养身体一定是动静结合、文武合一的。从文功一直到武功,一路下去,有很深很深的学问。但对我们一般人来讲,有个很好的养生办法,包含打坐、简单的武术、一般的打拳及各种的功夫,这些也是很实际的,当然今天我们没有办法展开;第四个,如何看得更远?你的思绪能够自己管理好了,平静下来,情绪也不受这些乱七八糟外境的干扰和影响,你自然就看得远了。《大学》裡面讲,因为人的情绪会影响到你的行为和决策。我们曾老夫子,两千多年前就讲得很明白了,我后面会讲。诸葛亮有句名言,“澹泊以明志,寧静以致远”,就是这个意思。但怎麼理解呢?这就是所谓的功夫了。我前面提到的,这是有工艺流程的,不是简单的,如果只是听听,那就不得箇中三昧了。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五个,如何修正行为?对你本人而言,你要能够掌握它。这些东西有什麼用呢?当然希望能够起到修正个人行为的作用。
天下英雄征服不了自己
南老师有句名言,“英雄征服了天下,却征服不了自己”。很多英雄把自己的各种欲望扩大到无限,征服了世界,却把痛苦加在别人身上,自古以来,天下英雄大都如此。至於什麼叫圣贤?什麼叫真正的英雄?管理好自己,痛苦自己能够承受,造福世界,这叫真英雄,真正的大圣贤。没有真正的修养功夫,你做得到吗?你们看看歷史上那几个大宗教的教主,本意也没有想要做教主,从释迦牟尼佛、孔子,到耶穌基督一路下来,包括南怀瑾老师,都是从这条路来的。所以怎样管理好自己,修正你的行为,这才是真的学问。所以为何我一开始说,我不够资格做南老师的学生,就因为我对自己也没有管理好,很惭愧。怎麼做到做人处事更自在?各位不管是从商的、从政的,或者从事教师、专业活动的,做人处事难免有很多矛盾、很多挣扎,有很多要琢磨考虑的,在这个过程中怎麼培养自己的智慧,能够游刃有餘,能够很自在,这些都在中国学问裡面。
当然这个东西不只是理论,也要参照很多歷史上的榜样、故事,所以南老师常常讲要经史合参。经是经典,如《大学》就是经书之一;歷史,我们看到很多人物的故事、人物的传记,从歷史裡面的很多故事,自然地你就会引发出原来你对经书裡面的体会,你再印证到你自己的行为、思想上,那你就成功了,至少走上正途了。这些你都做到了,你自然就提升了人生的智慧境界。
更重要的东西,就是人生的智慧境界。你能够把你自己生命本体裡最根本的智慧找出来,也就是所谓的自性光明,那就是孔老夫子讲的“朝闻道,夕死可矣”。你把你生命的、肉体外的那个慧命,把它找出来。你怎麼提升人生智慧境界?怎麼拥有更具大我的爱心跟勇气?刚才我举了一些圣贤一辈子走的路,都是在走这条路,南老师也走这条路。当然各位不管是从商的、从政的,或者是从事专业的,你从个人自己,从做事情的这个角度,一样可以有大我的爱心跟勇气。现在我们国家正强调要为社会做奉献,就是这个事情,但是反过来讲,你没有一定的修养功夫,不见得把持得住。这套东西是我们老祖宗传给我们的,是曾子从学孔老夫子,跟随他身边几十年的一个心得报告,就短短的就两、三页纸,影响中国几千年。真正的好文章,就是这种文章。不像现代人出了书,厚厚一本,不晓得裡面讲什麼,那就不是我们要的文章。所以大家能够花时间,准备用一、两年时间读《大学微言》,我心裡很佩服各位。
习近平主席对中华文明的期望
我们看看习近平主席2013年12月在政治局学习会上说得一席话,他说,“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上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柔毓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產、书写在古籍的文字活起来。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你们可能也看到了,很清楚,国家正在大力提倡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就是我们怎麼从传统文化裡面,把古人的智慧化为我们个人生命的一部分,乃至影响到每个人的作为。现在从上到下都是这样,所以各位是走在时代风气之先,而且我觉得,走《原本大学微言》这个路子是切入主题的一个很好的办法。
大人之学是个系统工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我们切入《大学》的一个纲要,《大学》是一个系统性很完整的一篇文章。我相信这可能是我们曾老夫子,有段时间心血来潮,一气呵成的一篇文章,不是拆散、零散的,也是他一辈子的读书心得报告,这篇文章影响了中国文化、中华民族几千年。他首先开宗明义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今天我提纲挈领地引领大家做比较初步的瞭解。
首先,什麼叫“大学”?这个“大学”不是我们现在说的上某某大学,如北京大学、哈佛大学等,“大学”是大人之学。怎麼成为一个真正的有人格、能够顶天立地於天下之间的人,叫大人,是谓大人之学。大人之学涵盖三个要点,第一个要点,在“明明德”。通俗话讲,你要找到你自己生命本体中的智慧,你生命中本来的面目。明是什麼?明白;明德是什麼?你本身生命中,自己有一个光明的,这光明不在我们日光灯裡面,我们讲智慧的明灯。反过来讲,这智慧找到了,又能够影响到你的行为;德是什麼?起作用,这是第一个要点,找到你生命中本来的智慧光明及它的作用。这是第一层次,我们讲内养,包含刚刚讲的澄清你的思虑,调御你的情绪,都在裡面了。
第二个要点,“在亲民”。亲民是什麼?就是外用,扩而大之,你可以影响到你的家人,帮助你的家人,影响到你的单位,影响到社会,乃至影响到国家,或者作为国家,可以影响到世界。第三个要点,“在止於至善”。随时随处,你所做的行为都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就叫做止於至善。这裡层次很清楚,第一个内养,明明德;第二个外用,亲民;第三个,随时随地,能够达到最恰当、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不是呆板的,很活泼的,就叫止於至善;这是他开宗明义讲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也就是大人之学的三纲。
内养功夫的次第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接下来,他开始讲怎麼样做到内养?就是我们刚刚讲的“在明明德”。各位留意哦,这裡面有个工艺流程,他讲有七步功夫,知是知道的知,你们听我在讲课,知道我在讲课。各位,我们活著是靠这个“知道”,你不知道时就死掉了,对不对?那很奇怪啊,我们人作为一个生命,对这个“知”,很少去问为什麼“知道”?什麼叫知?这个“知”是怎麼个知法?这是第一步。
第二个“止”,能够定在一个你想专心的地方,止住。各位,你们有没有返心自问,请问你的思想,你止得住吗?你问自己。比如你在想这个杯子,现在一直盯着这个杯子,我跟你保证,不到一秒鐘,你思绪裡面马上跳出第二个念头。知止,能够定在、专心在一个事情上面。倒过来说,有成就的人一定是专心一致的,譬如这辈子想做书法家,这也要止啊,把自己的智慧专心放在这个事上面,所以一个人要成就,一辈子专心做一件事情,肯定有成就。跳来跳去,肯定一无所成,这是必然的。你能够这麼做到,就所谓初步有“定”了,定在一个境界上面。你说准备做一个书法家,你就定位做一个书法家。
再倒过来讲,你反问自己,将思绪定在自己的呼吸上面。假定你能这麼做到,曾夫子就讲,“定”而后能“静”,很自然地就会寧静下来。但为什麼很多人晚上睡不着觉?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麼?你对自己的思绪没有设法去调整它,让思绪跳动。今天想到某某人跟我吵了一架,心裡不高兴,同时又有什麼事情横岔过来,明天要开会,好像还没有准备好,当然你做不了自己的主人。真的能够做到“定而后能静”,你心情、思绪寧静下来。“静而后能安”,你身体就自然会產生很安详的感觉,不慌忙。你心裡安心了,自然你身体也就安了。你有没有发觉?人很焦虑的时候,身体会不好。为什麼?你的身体、思虑,影响到你的情绪,你的情绪影响到你的身体。所以这个“安”包含了身体的安,也包含了心裡的安。能够身安了,也心安了,你才有办法真正有“虑”。这个“虑”是什麼意思呢?智慧,能够思考,思很远的事情。这个“虑”,不是我们现在讲的思虑很多、很乱的,不是的,是很寧静的產生出来的智慧,叫做虑。最后,你能够这样很自然地找到你自己本体的、自己生命的光明,也能够產生很多智慧。所以他在内养功夫上有一套这样的程式,就像我刚刚讲的,知、止、定、静、安、虑、得,这七个步骤也就是七证的功夫,看起来好像很容易,古人为这七个字,做一辈子功夫。古代很多大英雄、大豪杰,就在这裡面做功夫。
接着曾老夫子很诚恳地跟我们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我相信我们大家平日教训下面的晚辈“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你自己的内养功夫也一样要“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本在哪裡?那个“知”字,你先把你的思想、思绪管好。“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这一套程式走下去,你自然会得到应有的智慧,同时对你身体也会有所帮助。“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你知道这样一个程式,你勉强可以说比较接近道了。这就是我们曾老夫子开宗明义讲“在明明德”这样的内养功夫的次第。
内养与外用一体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接着你有内养功夫之后,怎麼做到外用呢?在亲民。他一下子把这个境界拉开了。刚刚是讲个人、个体,一下子拉开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你真想把个人的修养、智慧,影响到整个天下,应该先把国家治好,当时的天下就是整个中国。你看他的文章大手笔哦,一开始讲个体的,一下子拉开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先把自己的国家治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你想把这个国家治理好,先把这个家族管好,这个家不是目前两、三口的小家,而是一个家族的概念。当时古代的家族,几百人、上百人住在一起成一个大家族。“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先修正你的身体行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先端正你的心念。“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我们后面会解释什麼叫“诚意”,这个“诚意”跟前面的修养功夫又是什麼关係?“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你看讲老半天又回到“知”。什麼是“致知”呢?你在听我讲课的这个“知”,或者所谓的“知觉”吧,你在探究这个知觉、这个知性的本源,当然能够自己做主,就勉强可以进到所谓“致知”的初步了。
“致知在格物”,什麼叫“格物”?能够探究到宇宙本体的奥妙、智慧,把物理世界跟心理世界的根源整个找出来,同时能够转化它,也就是所谓的“心能转物,即同如来”,这叫格物。所以你看,他从“欲明明德於天下者”,想要造福整个天下开始一路下来,最终讲的,还是要从自我的智慧追求、修养修证做起,没有离开自我修养,当然也没有离开对外在社会的贡献。这就是他的大手笔!他很清楚内养、外用功夫的次第,他很慈悲,一下子从个人跳到“欲明明德於天下”。所以内养、外用功夫的次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大学”最重要的纲目。内养功夫就是刚刚讲的知、止、定、静、安、虑、得七证的功夫,它就是两个主轴。各位在念《大学微言》,你抓住内养和外用这两个主轴,基本上不会偏差太大。
中国文化的宝贝——养气功夫
一开始我把这两个提纲挈领提出来,然后,我们再返回来看这个内养的功夫。刚刚讲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我不晓得你们有没有自己在做修养功夫的?“大学”的东西先暂且摆一摆,我跟你们都挑明了,譬如说,歷来中国或古今中外,是怎麼知止?怎麼澄清你的思虑?有几个大的路数,第一个,你把你的这个知性、知觉,注意放在呼吸上面,也就是道家所谓的“养气功夫”或者佛家的“安那般那”。第二个,观想一个形象,譬如信基督教的人观想耶穌基督,或者有些修密宗的,观想一个日轮或者月轮,或者学佛的,观想自己身体的不净观或白骨观,就是观想。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法门,但百变不离其宗的,有一条,你把你的知觉跟这个思想,透过有意的集中到一个外在的、选择的缘分裡面。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你不要花钱去买安眠药,你去留意你的呼吸。你们看唐朝有很多学禪宗的人,包括更早的孟子也一样,都离不开这些功夫。孟子讲“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文天祥讲“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都离不开养气功夫的。这一套功夫,事实上就是中国文化裡面很重要的宝贝。也不光是说中国的,包括印度过来的,西方的,都一样的,否则你没有办法澄清你的思绪。你澄清不了你的思绪,你能调御你的情绪吗?做不到的。这裡面有很深很深的具体的境界。这是我想讲的前面提到的“格物”和“致知”。
内养与外用的契合点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閒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宽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我们刚才花很多时间,把曾老夫子《大学》裡面两个主要的支柱大致展开来,一个是内养的七证功夫,你们在《原本学微言》书裡面,看南老师花了好长的篇幅介绍这个,一般人看不懂,我相信今天帮你们提纲挈领一下,说不定会有点帮助,当然不要当作这好像是很容易的事情,仔细深入,对你肯定大有帮助。另外一个,就是从内养到外用,格物、致知、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个系统的程式、次第。
那麼,你在内养功夫裡面和外用契合的点又在哪裡?我们曾老夫子很有意思,你看他的笔法很直接,他不跟你拐弯抹角,首先劈头就直接跟你讲了,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什麼叫“诚意”?曾老夫子的定义,诚其意者,勿自欺也,不要骗自己。“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恶”是什麼?讨厌,你闻到很难闻的、臭的东西,很讨厌吧?你自己知道。你好好色,你看到很漂亮的东西,你很喜欢嘛,就这麼简单,不要骗自己。“此之谓自谦”,这就叫心裡有数啊,我们普通话叫“和尚不吃荤,心裡有素(数)”。
君子慎独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独什麼?讲穿了,你自己的心理世界谁晓得啊?只有你自己看得清你自己的心理世界。所以这个“独”,不是独处的意思,当然独处也是一方面;这个独主要是你的心理世界中的那个意念、那个思想。反过来讲,你说和其他人在一起,当然不好意思做坏事,是不是啊?当你自己一个人,就有可能乱来,没有人看见嘛。然后曾老夫子讲“小人閒居为不善,无所不至”,所谓“小人”是指一般的人,不是讲个子大小,我们假定自己在独居的时候,思绪容易起妄念,独自一个人没有人管你的时候,是很容易放逸的。自思自想今天先纵容自己一下,无所谓的,这叫“閒居为不善,无所不至”,没有人约束你了。所以我们刚一开始就讲了,真正的大英雄是能管理好自己,不会变成“小人閒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看到君子,看到很有德行、很有威望的人,自己就觉得不好意思了。我想到南老师一辈子的行为,包括发心,就觉得自己很惭愧,“见君子而后厌然”;当然这不一定当面见到,譬如说有时你想到对父母亲不够孝顺,一样也会“掩其不善”;自己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就不要做了,“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赶快把好的思想、行为都发扬起来。
自欺、欺人、被人欺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一个人看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就像看自己的心肝一样、肺一样,很清楚的,只是我们绝大部分的人,包括我在内,都不愿面对自己,这是很奇特的,“则何益矣”,不需要加什麼,你看自己看得很清楚。所以,南老师的书裡面常讲“一个人一辈子做三件事,第一是自欺,第二是欺人,还有一个是被人欺。”“此之谓诚於中,形於外”,你自己的思想、行为是怎麼想的?自然会反映在你的表情、你的行为、你的态度、你的言行举止上。“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管好你自己的念头。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这就讲深了。一般而言,譬如说我们在这裡讲话,你以为就只有我们在听吗?还有些看不见的其他眾生也在听啊!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啊!人是不能干坏事的,因为天地间自有无数个眼睛在看着你,“其严乎”,好可怕啊。所以人要有畏因果的概念,为什麼?天地在看你!“富润屋,德润身,心宽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德润身”,你有德性,包括刚刚讲的能够慎独,反过来对自己的身心会有滋润的。“故君子必诚其意”,我们曾老夫子开始逐步切入,我们就从内养到外用,第一步叫做“诚其意者,勿自欺也”,我们要随时反省、检讨自己的思想、思虑。
正心者端正其心态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接下来讲“正心”了。用通俗话讲,正心者,端正其心态,这是我加的注解。怎麼说呢?他自己有所注解,“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懥是愤怒的意思,你们想想看,我们大家在处理企业或单位或家裡的事情,你真的起愤懥的时候,往往会误导你。有时一个国家要决定与某个国家是否打仗,受情绪影响,愤懥之心有时候会误导你,企业和家庭也一样。你那个时候的心态,自己能看得很清楚,不要受这个愤懥之心的影响,不容易哦。接下来“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时候我们做的一些事情心不自主,因为恐惧、害怕,到后来会去做某一方面的事情,这时候恐惧变成你的心态,你怎麼能跳将出来,不受你这恐惧心态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内养功夫了,也就是前面讲的“勿自欺也”。第三个“有所好乐”,你有时特别喜欢一件事情,譬如有些人特别喜欢吃啊,或者玩某件事情,会影响他。你说我什麼都不影响,都不喜欢,很难说的。各人有各人的喜好,自己要把它检查出来,因为“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会影响到你的心态跟判断。
“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你心裡很忧愁、很担心某件事情,往往也会影响你。那麼你们或许会问,一个人的心态因为内外情境的变化,而有所恐惧,有所忧患,有所好乐,这是很正常的反应,否则不就变成一块木头,了无生机了嘛,那这样的修养又有什麼用呢?这样的人生又有什麼意义呢?同时孟子也说过,生於忧患,死於安乐,并没有说“忧患意识”是不对的啊!很多人在讲究个人的修养,包括打坐的功夫,以为对外境都不必关心,一片死寂,好像两个相隔离的世界,那是绝对错的。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一定会很清楚的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也观察外面的情境,包含自己的情绪心态及身体状况,面对这样不同的境界,能够超越那个境界,去转化它、改变它,这才真正叫做修养。所以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也是一个面对情境、观照心念、改变现实、提升自我的一个过程。所以孔子讲,少年戒之在色,壮年戒之在斗,老年戒之在得,都是在讲人的心态。这裡讲“正心者”,端正其心态,事实上是要看得清楚,扭转心态变成正能量。
做自己生命的主宰
接下来后面很有意思,我们曾子在笑天下人,当然我也在被笑之列,“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你好像觉得没有关联,不是的,你们仔细看看,你心在焉吗?你对你自己的思想,你自己能掌握住吗?能够看得清楚吗?不尽然啊。“视而不见”,你看了一个东西,你真正看到裡面最关键的地方吗?譬如我们常常讲,你去看电影,回来问你看了什麼?很好看啊。我们是不是这样!很好看啊。看了什麼?不知道哎。我常常也是这样。还有后面“听而不闻”,今天你们听我胡诌乱语两个小时,有人问你,这个李先生,个子小小的,来讲什麼?好像蛮好听的,讲的什麼,不知道,是不是啊?还有一个,“食而不知其味”,各位想想看,昨天你吃了什麼菜?大概记得吗?很难说,还要想一想,好像吃了什麼。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是不是这样子?我本人是这样,你们是不是这样,我不知道。为什麼?我们对自己的意念、思想、行为、心态,往往不能把握。你们去听过南老师讲课的,你们有没有发觉南老师十年之前跟他讲的话他都记得,可怕吧?但也厉害吧?他很仔细的,一定是心在焉听你讲,录进去了。大部分人,你今天跟他讲的,三天之后,他不记得,你也不记得了,所以我们很多人,活了一辈子,很少做自己生命的主宰。
修身者在修正其身行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接下来我们再来欣赏曾老夫子的大手笔文章,我认为“修身者”,是“修正其身行”,就是你的行为。“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辟”是偏颇的意思。现时,我们都是一个孩子,假定过去古代有好几个孩子,或者不要说孩子,包括做领导的,下面有几个干部,会不会有所偏心呢?特别喜欢某一个,“有所亲爱而辟焉”,会偏颇。第二个,“之其所贱恶而辟焉”,觉得讨厌,譬如说某一种人,心裡看不起人家,看不起某个落后地方的人,因为那个地方没有钱穷得要死,看不起人家,有“所贱恶而辟焉”,影响到你的心态跟行为。“之其所畏敬而辟焉”,譬如说你看到某个大官,或者某个很有学问的人,名气很大,你连正面看他都不敢,把他讲的话当作圣旨,也不敢去想为什麼是这样,所以七百年来《大学》裡的注释都是朱老夫子的,因为他过去的威望太高了,歷代尤其是明、清两代知识份子基本上不敢去碰他,在《原本大学微言》裡面,南老师也把他个人的看法跟朱熹注释的差别花了很多篇幅阐明,好坏也都讲在裡面。“之其所哀矜而辟焉”,有时候我们人的心理,譬如对某些特别同情,或觉得特别可怜,你会偏颇哦。“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敖是骄傲、自以为是的意思,惰是惰漫,原谅自己、得过且过的意思,你有时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你傲的时候,就不会谦虚,也就不会再努力了,那时候往往会偏颇了。反过来讲,惰,一般人更普遍,很少人晓得自己的不足,而且能够下决心改变自己提升自己,都是得过且过,原谅自己。
南师教化的六字真言
所以我这裡讲到,南老师是2012年9月份走的。8月底,我有一次也算是最后一次跟他比较正式的谈话,当时没有料到他会这麼走了。他跟我谈其他事,他当时要我出来开始讲课,我因为觉得自己不足,所以一直回避,也“之所畏敬而辟焉”。我说:“老师,我还不到时候呢。”到后来,他说:“慈雄啊,你只要随时不断地反省自己,第二个,能够谦虚,你就不会有事了。”他在鼓励我。我说:“老师,我听懂了。”当时他有点咳嗽,我看他咳得蛮厉害的,我说:“老师,你休息啊。”我就走开了,我到旁边一个小办公室,和另外一个同学在谈事情。他听到我的声音,他说:“慈雄啊,你要用功。”老师说我不够用功啊,表示我惰漫了,不够精进,不够用功。所以你看老师走之前,交代我六个字,反省、谦虚、用功,《大学》裡面都讲到了,并没有跟你讲其他的,就那麼平凡,那麼自然的事情。我再讲一次,反省、谦虚、用功,这就是南老师的教化。
我们再回来讲曾老夫子,他后面又有个评语,看了就觉得曾老夫子一定是调侃天下人,我们就在被调侃之列,“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你喜欢一件东西,或喜欢这个人,但是又知道他有缺点,或者你讨厌这个人,或讨厌这个事情,但知道有其优点,“天下鲜矣”,这种人是很少见的。所以好的领导一定要知道部属的优点和缺点,要有所节制,对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亲人也一样,核心问题还是没两样,要看清楚自己的心态、自己的意念,这裡讲到修身。
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接下来,曾老夫子就讲“治国必先齐家”的齐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他说假定你自己的一个家庭、家族都管不好,或教化不好,不能做到让这个家庭很和谐,妥善的处理好各种矛盾,促进健康发展,你说能够教化家族以外的人?没有这回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倒过来讲,假定你这个家族能够把它教化得很好,你的名声自然就传播出去了,大家自然来跟你讨教,也会请你出来参与政事,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平天下在治其国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毋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谓挈矩之道。”
再接下来,“平天下在治其国”,你要能平天下,就在治其国,治国在哪裡?你们仔细看看,当时两千多年以前讲的话,今天一样适用。“上老老,而民兴孝”,你在上位的领导人能很尊重年长的人,在下位的人民、老百姓就自然会有孝心、孝道,就这麼通俗。“上长长,而民兴弟”,在上位的领导能尊敬年长的人,长幼有序嘛,一般老百姓就知道做人的规矩,先后次序,不会乱来。“上恤孤,而民不倍”,在上位的领导人对於鰥寡孤独都能照顾他们,老百姓就不会作乱了,社会风气自然好了。现在社会上不就是这样强调和谐社会吗?“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什麼叫“絜矩之道”?絜是很公平、公正、至公无私的意思,矩是规矩。所以一个真正有德性的君子,他一定是至公无私的,他的行为准则自然成为天下人的规矩典范。“所恶于上,毋以使下”,你不喜欢的事情,你不要叫在下面的人去做嘛;譬如,你自己作为父母亲的,你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你不要让子女一定来帮你承受嘛。“所恶于下,毋以使上”,你自己都不愿承受的事情,你为什麼拿这个事情加到你上面的领导或者父母上面去呢?期望你领导或父母亲做到什麼伟人不成?“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於右”,你之前已知的歷史经验教训或自己犯过的错误,知道现在所做之事会有不好的后果,就不要放纵自己去做,否则日后会为因果付出代价的;你自己所厌恶的事情,你也不要让你的朋友、同事或邻里乡亲去承受,因为你自己也不希望别人这样对待自己;一般人通俗讲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假定一个人,能够这样反省自己,处处看清楚,这样你的行为自然会影响到家庭、家族,也会影响到你的单位,你的社会;不过这还只是对个人自我身心修养来讲的。正如南老师教我们的,如以《大学》本身的主旨来讲,当然要先从“知止而后有定”一直到“虑而后能得”,通达格物、致知,配合诚意、正心、修身的全程学养,就能真正明瞭絜矩之道的妙用了。
所以我们再小结一下,你看曾子的这套程式,从“格物”,对整个宇宙本体,包含心理、物理,最高的本体,能够去掌握、去体会瞭解,“在明明德”。“致知”,对你的念头、知性、知觉,能够有个修养的功夫,这裡面有一套功夫,值得你们研究,对你们会有帮助的。接下来,“诚意”,没有这套功夫,你诚意不了。“正心”,端正你的心态,“修身”,修正你的行为,“齐家”、“治国”、“平天下”,就这样,核心还是你内养的功夫。整个《大学》两大脉络,很清楚,程式、功夫次第很清楚。
曾子的领导哲学
接下来,我举几个例子。我们曾老夫子讲的领导哲学,十六个字,也是南老师常常引用的“王者师之,霸者友之,守者臣之,亡者奴之”。“王者师之”,王乃王天下,不止是一时的霸天下,且能维持几百年、上千年,就像当时的周朝一样,周围一定有很多高明的老师,如姜太公出来辅佐周文王,是王者师之。“霸者友之”,友乃朋友,假定一个经营团队,如果能有一群彼此为朋友、为伙伴,志同道合,一起创业,往往能称霸一方,比较容易成功。像汉高祖刘邦也有好些智囊武将辅佐,如韩信、张良、萧何、陈平、周勃,他们之间既是同事又是伙伴,最后形成汉家天下四百年。“守者臣之”,臣乃臣子,干部。譬如说,你已经创立了一个公司了,用了一群人很听话的好干部,在这种情况下,公司或者可以守得住,但企业往往不进则退,如此未必守得住。“亡者奴之”,假定你下面是一群奴才,你公司也好、国家也好,肯定是没办法了。所以各位作领导的,小心一点,这是曾老夫子的警言,所以我常常拿这几个字作为镜子。
陈同甫的“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
“至於堂堂之阵,正正之旗,风雨云雷交发而并至,龙蛇虎豹变见而出没,有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自谓差有一日之长。”
再看,陈同甫,浙江人,当时他跟朱熹两个人有不同意见,朱熹很强调心性之学,刚才讲的格物、致知、诚意这条路;陈同甫则是反对的,他说你这东西没有用到外用、事功方面,没有用,帮助不了社会。事实上,曾子整个《大学》裡面脉络是一贯相成的,没有内外之别的。你看陈同甫的气派,永康学派的头面人物。有次南老师在讲课裡面专门提出这一条,事实上现代社会,包括企业的转型,都要有这种气魄的。他说:“至於堂堂之阵,正正之旗”,一个公司、一个单位,举出这个旗帜,“风雨云雷交发而并至”,外面整个环境在变化,但没有受影响。“龙蛇虎豹变见而出没”,当时陈同甫所处那个时代是南宋,而南宋整个国家是处在风雨飘渺之中,你们要体会当时讲话的背景,南宋随时会被外人吞灭,不管是从北方来的,或是从西方来的,如当时的西夏,或北方的金辽,最终元朝把它征服掉了,整个朝代都是风雨飘渺,所以既有外面的敌人、又有裡面的敌人,像当时的秦侩等等都是裡面的敌人。在这种情境之下,“有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这是真正的大修养、大外用!陈同甫先生自己感觉,“自谓差有一日之长”,他自己感觉还是有点本事的,很谦虚又很有信心,你可以讲他很自大,但也很有信心。
各位,今天我们国家在世界上站起来了,经济上也站起来了,军事上也站起来了,但是真正要引导世界文化、思想,西方并不认可啊,他们觉得你们中国有什麼好?现在我们所有的思想、所有价值标准都是跟著西方走,我们要有“推倒一世之智勇”,要把中华文化跟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才有办法真正做出“中国梦”啊。所以大家在念的《大学》,有很多宝贝都在裡面,“开拓万古之心胸”。所以没有内养,哪有外用啊!稍微打一点雨、起点风,你就完了,那就不叫修养了。
文天祥的修养
谁知真患难,忽悟大光明。日出云俱静,风消水自平。
功名几灭性,忠孝大劳生。天下惟豪杰,神仙立地成。
还有文天祥,大家都知道,所有的中国人,包括当时的元朝,都很尊敬他。他为什麼能够做到?不是偶然的。他自己说的,“谁知真患难”,当时他被元朝的兵逮捕,准备从南方押解到北京去,有个道人传道给他,他自己悟到大光明法,也就是所谓的找到自己生命的本来面目,所以不怕了,这个肉体不是负担了,“忽悟大光明”。“日出云俱静”,这时候,世间外在的这些东西都无所谓了,“风消水自平”,平静了,你看那境界,“功名几灭性”,他讲这一辈子追求功名,差点把自己本心、自性灭亡掉,“忠孝大劳生”,想要忠孝两全,好辛苦啊,“天下惟豪杰,神仙立地成”,所以你们看他的《过零丁洋》诗中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是他自我的写照。
刘伯温、王十朋的内养外用功夫
“遇急难,勇气奋发,计画立定,人莫能测。暇则敷陈王道。”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就是我们这裡的温州人,刘伯温(刘基),你看,歷史评判他,“遇急难,勇气奋发”。他当时曾在元朝时做过官,觉得元朝不对,肯定灭亡,就辞官隐居辟世,作诗明志,所以“於物无所忤,於人无所猜,於事无所碍,於艺无所能,不生不死在人世”,一派“真人”的修养。后来帮助朱元璋打天下,“遇急难,勇气奋发,计画立定”,他很寧静的,你看,一定是寧静致远;“人莫能测”,人家不晓得他是怎麼考虑的。他常常跟朱元璋两个人密谈,一谈谈很久,事情处理好了,在那样的一个情境之下,“则敷陈王道”,《明史》说朱元璋指刘基“数以孔子之言导予”,他是以儒家的教化来引导朱元璋治理天下,所以明朝能够延续三百年也不是偶然的,他还是在讲究王道,讲究学问的。这麼一个歷史人物,很值得大家仔细研究。只有十足的内养功夫,才能够外用天下的。
接下来讲的是我们浙江乐清人王十朋。当时南宋局势稍稳之际,第一个很重要的战役,就是采石之捷,是虞允文打的,当时支持虞允文的是宋高宗。当时宋高宗为什麼没有想到逃亡呢?他之前曾跟王十朋有一席谈话,王十朋是宋高宗亲擢的一个状元,他指与金人和约绝不可靠,力陈备战之要,感化了宋高宗,不要再做失败主义者,不要再逃亡了。没有那个基础,当时宋高宗不一定敢打的。所以假定当时没有这样一个谈话,可能南宋的国祚是很短的。所以南老师在《王十朋全集》前言裡面说,事实上采石之捷就是出在两个书生手裡,一个就是王十朋,一个就是虞允文,都是书生。所以不要看书生无用哦,书生有时立功是绝代之功。我想王十朋是一个很伟大的人物。一样的,有内养才有外用。
南老师对歷史的贡献
整合古今中外的学问,开拓人类未来的大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最后,讲到我们南老师,我要很诚心地这麼说,他这辈子事实上就只做一件事情,不只是传承中国文化的慧命,他整合了东西文化的精华,只是现在很多东西还没有完全显现。他对科学很重视,对西方的文化也很重视,《原本学微言》后面一节,专门讲到西方文明的脉络,在《禪海蠡测》中也有专章阐明佛法与西洋哲学,清清楚楚。所以你不要以为南老师是个老古董,他不是哦,他绝对是个最现代化的、最前沿的、接触各种新的东西,而且能够把它整合起来集大成的人,所以我说整合东西文化的精华。
老师最担心的是什麼?他担心我们未来人类,不止是中国人,整个人类受著西方的工业革命以来物质文明的影响,走偏了。包括现在西方在研究的所谓生命科学,严格讲起来也是比较偏向物质的,例如最近的脑神经研究也都差不多如此。他很担心未来人类文明,不只为我们中国人担心。所以他这辈子讲了,我们这个时代有两大课题是要跟歷史交代的,一个课题就是怎麼整合科学跟儒释道,包括西方的宗教、哲学,找出人类一个安身立命的大道,这是一个,我们人类,这个时代的人要交差的。他前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第二个大课题,怎麼能够探讨出一个不受西方工业或经济发展的桎梏,而有一个全新的社会跟经济发展的模式。你们看,我们现在社会上的经济发展,按照西方的经济学叫做消费刺激生產,纯粹靠消耗。现在不只是乐清,中国很多地方也千疮百孔,我们消耗太多地球资源。
GDP的荒谬
有一次,我听到清华大学有个教授给我讲一个故事,我觉得蛮好玩的。西方有两个经济学家,都是诺贝尔奖得主,两个在散步抬杠,忽然看到前面有一坨粪便,其中一个就跟另一个讲,你把那个东西吃下去,我把诺贝尔得主一百万美金的奖金送给你。另一个说:真的?对方说:真的。这个人知道对方是个小气鬼,故意激他,就真的把那个东西吃下去了,对方不得以只好把一百万给了他。吃下去的人心裡越想越气,以为对方认他也是个小气鬼,只是爱钱。两人走著走著,又碰到另外一坨,这个拿到一百万元的经济学家说:你把它吃下去,我还你一百万。那个拿出一百万的人,当然心裡很痛,就把它吃下去了。结果两个人都吃了很难闻的东西,想说各自没事了,瞎闹一场。结果国税局的人站在路的终端,向他俩说:来来来,你今天赚了一百万,是吧?是的。你今天也赚一百万,是吧?是的。各交25%所得税。各位,那天世界上的经济就加了200万元美金的GDP增长。你不要笑哦,好像这只是个形象性的笑话,我估计这个笑话是美国传进来的,我觉得很有意思。我们人类做了很多这样的事情,盖这个房子,十年、二十年后,就把它敲掉了,比那个还严重。
所以我们怎麼找出一个能够符合人类长期福祉的社会跟经济发展的一个模式?事实上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南老师提出来的一个大课题,也是外用方面很重要的一个人类必要交代的东西。所以我说南老师,按照宋儒张载的话,“为天地立心”,把宇宙本体最根本的生命指出来,能够让所有念他书的人、听过他课的人,都能够去体悟到。“为生民立命”,让我们能安身立命在这世界上,不是有生无命,栖栖皇皇,不晓得明天该怎麼样?不只是纯粹地赚钱,或者升官发财,要有文化,找到肉体、物质生命以外的更珍贵的东西。“为往圣继绝学”,这些东西是古今中外的圣贤传下来的,不是某一个人的,是天下的,道是天下之大道也。所以南老师讲公告天下、公诸於天下,不藏私的,都在书裡面,你们想要真正体悟南老师的精神,你就要仔细看南老师的书,不断去体会,我相信你们以后会更有成就,“为万世开太平”。南老师一辈子做这个事,他没有做过官,但是他对全人类歷史的影响却是亙古长存的,会让我们中国人引以为豪。他就是在做这个事情。
结束语: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最后我以一个不成材的学生,引用顏回讚叹孔夫子的话,来讚叹南老师。这是我内心真诚的话,我觉得没有比顏回描述的更贴切了,“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我在看南老师好高啊,你越接近、越深入,发觉后面的路还好长啊,而且要超越他,更是艰难,难上加难。“瞻之在前”,你好像以为已经接近他了,隔两天发觉自己难为情、脸红了,“忽焉在后”,发觉还早呢。“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他会引导你、诱导你,让你成长,“博我以文”,让你的文化、思想、知识博大,开拓你的心胸,“约我以礼”,思想、行为,能够让我自己节制自己、管理好自己,“欲罢不能”,想要不跟他这麼学,都忍不住啊,就是要一辈子跟著他了。“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一辈子跟著他,好像有所建树,但是又发觉好浅。“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这就是我的心情。
(文章自恒南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