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皆在平常中 一句准提神咒看起来很平常,但是要把它唸得好就不容易了。就净土法门而言,一句阿弥陀佛要念得很纯熟,往往尽其一生的性命,甚至有人还不能完成它呢!所谓“一句佛名,万德庄严”诚良有以也。
佛门有句话说:“方便为究竟”许多修行人都好高骛远,善根利智者更喜欢谈玄说妙,不着边际。根器本是个人三世因果来的,个人多生累劫薰陶佛法,褔慧双修,根器自然较他人为利。以个人的根器而言,就有所对治,因为每个人的性向不同,所用的方法也因之而异,所以,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由于每一个人的根器各异,方法不同,而方法本身即是方便。善巧方便是为了去适应自己的根器,使自己少走一些冤枉路,故说“方便为究竟”。换言之,不懂善巧方便,就要多绕几个圈子。虽说兜圈子没有什么不好,你想多学几个法门也无可厚非,只是一个人肚子饿了,总会想办法先把肚子填饱,也就是说,一个人在非常饥饿的状态下,是不可能再去挑东捡西的!以这个比喻来做诠释,一句咒语就是最善巧方便了。
何以说“方便为究竟”呢?当然,我们也不能小看一句准提咒语,咒语念得成就与否,明眼人一听即能了然,不用再去看你的气象,也用不着知道你的见地。由念诵的音声即能了解你的程度大概到那里,而你的问题又在什么地方,所以金刚念诵念得好,必然得清净,得清凉,褔慧圆满!因为褔慧不圆满,不可能显现清净相。音声是个相,音声不清净,讲话也不俐落,这一切都需要集中福慧的。
金刚念诵念得好,别人一听必然心生欢喜,甚至会让别人感染到空灵的境界。所以金刚念诵以净土中修持的次第而言,有所谓“持名念佛,观相念佛,观想念佛及实相念佛。”一句咒语即可从持名念佛直接到达实相念佛,这是可以肯定的。所以唸一句咒语好像很平常,可是能耐得住平常,此人的褔德智慧尽在其中矣!
凡夫太无常,起心动念,行住坐卧瞬息万变,这是凡夫境界。一个人非常平常,这人就成功了!有人问马袓道一禅师说:“何者为道?”禅师答:“平常心是道”,一点也不错,最高深的道理,往往都是在最平常中显现的。不能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体会,又到那里去找“道”呢?“道”在那里?佛菩萨又在那里呢?纵使佛菩萨在你面前,你有智慧去认识吗?
也许有人会说:“我学佛几十年了,都看不到佛,连个影像也没有,不是太不相应吗?”对佛法僧三宝的精神内涵都没认识清楚,如何现前呢?是你自己相应力不够,诚心不够,怪得了谁呢?所以一句“南无飒哆喃”也是万德庄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重重无尽的。
法门无有高下,众生根器才有利钝、一切唯心造,皆因个人的福德、智慧、因缘而有所不同!所以说,佛法非常平常,能够认识到平常,你就有道了,否则道在找你,你也在找道,相逢永无期!打坐很平常,吃饭很平常,睡觉也很平常。睡觉正好可以大休息,清净圆满,但问你是否有本事在睡觉时一动不动,几个小时下来一个姿势都不变,那你即“定在其中”因此,精进与否,不能完全从表相来衡量,大道皆在平常中哪!
心月孤悬.气吞万象 准提法所观想的心月轮,本来就是一盏明灯,这盏灯点得好,必然随时在清净法喜当中,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经常保有这盏明灯来照明自己。南师还在台湾,逢春过年时,他老人家总会应一些道友的要求写一些春联,当时在十一楼禅堂里南师曾写了这样一幅对联:“月到上方诸品净,心持半偈万缘空。”当你把心月轮观想出来时,种种境界,乃至一切妄念都会安息下来,就像《坛经》告诉我们的“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一样,此时此刻,随其心净国土净,心中清净无瑕秽,便是“月到上方诸品净”的道理所在。
至于“心持半偈万缘空”,禅宗经常向人开示:“佛法无多子”,能对佛法体会到一偈半偈便可受用无穷了。事实上,讲到“空”,我们真能悟空吗?再说,能做到真正的慈悲,那也受用不尽了。对佛法的理念而言,若是“慈悲喜舍”算是一偈,则确实能做到“慈悲”便是半偈了;对一部经典里的某一句话体会得特别深刻,这句话也将在你的身上产生效力,使你身心得到受用,所以说,“心持半偈万缘空”。
有一年我去香港,正好身体不太健康,南师也非常关心,可说是考工夫,也可说是一种加持,他对观想心月轮方面有所提示,他说:“心月孤悬,气吞万象”。诚然,能把心中那盏心月展现出来,必然可以气吞万象的。心月轮可说是整个准提法在升起次第与圆满次第的关键所在,能把它点亮起来,展现出来,就可以得到真正的受用了。至于如何点它,当然还得需要有些基础,从口密唸咒,金刚念诵做起,念个十万,二十万遍,甚至九十万遍,乃至一百万遍,从基础上打好根基,要耐烦,要持之以恒。所以还是需要计数,口袋里经常带串念珠,每天能念个十圈,一年下来就有四,五十万遍了,两年以后,最保守的估计,应该也达到百万遍之谱了。要以这种精进之心来做加行(密宗很讲究加行的),各位不妨试试!
这么修法的加行就有了,然后观想应该就会越来越清明,整个准提法的仪轨理念也必然会越来越清晰。由局部慢慢达到整体,有了整体观念以后,慢慢的,整个准提法由升起次第到圆满次第,都能把他消化,吸收,融合为一体。如此,则你心中那盏明灯就会逐渐呈现出来,那力量之强大,是足以把烦脑化为乌有。所以准提法的确是个无上大法,无上妙法,关键在你自己的恭敬心与精进心而已。
当然,这盏灯会随着你的心念,你的智慧有时明亮,有时(被自己的无明)熄灭,可说是时亮时晦的。或许有朝一日,当你觉得自己的起心动念,行住坐卧都能打成一片时,气象也就不同于寻常了。凡夫总是念念无常,在生生灭灭之中,却又是有尽的,唯有到达“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时,这无尽灯才会出现。进而言之,当你感受到自己那盏无尽灯已经点亮起来时,你的身心与周遭的一切人事比起从前,皆已不可同日而语了,那也将是你慈悲喜舍普现的时刻了。
所以说,“无尽灯”不是一句空洞的话,它自有其实际的精神内涵境界,它是随着个人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工夫才能展现智慧的“般若灯”。每一个人修行的目的,无非希望有那么一天,能够“心空及第归”,而事实上,也唯有到那时刻才是真正无尽灯点燃起来的时候。
修法信念
在这里参加共修,每个人的心得都不一样,如何能够将准提法修得好,必然与对本法了解的程度深浅,和对佛法的体验及平常个人心行如何,而有所不同。所以说,准提法本身具有高深的内涵,包括见地,修证和行愿。如果在佛法这三方面不够深入,那么对准提法的契入也就无法含融周遍,修行起来也就事倍功半了。尤其修准提法,必须具备崇高的行愿精神,行者一定要发菩提心,否则感应有限,因为准提法本身属于无上密法,如果心胸狭窄,仅仅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修,终究不能与诸佛性海相应。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告诉我们,修准提法的条件是先悟“毗卢法界”(一真无障碍法界),然后还要依悟修满普贤行愿海,跟华严整个普贤行愿的精神相应,才算圆满准提法的修证次第。而悟“毗卢法界”则必先见到空性,亦即般若的初步成就;禅宗古德曾告诉我们:“悟后正好起修”。经论上亦常云:“根本智易开,后得智难得”。过去南师也曾训示:“悟道容易修道难,修道容易成道难,成道容易行道难”,可见修行阶梯的升进一步比一步艰难,千万不可得少为足。每一个人都想开悟,只要切实依教奉行,遇到善知识,或自己的根器够,看到般若金刚等诸经,自己开发本明觉性,但是要进一步行道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修道行道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就是这个道理。若是证了阿罗汉果后,自觉“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就向这个世界道声“再见”,一下躲进深山里去,或进入涅槃的清净无为境界,这样能算是圆满了吗?禅宗袓师呵斥这般人骂得很高明,称之为:“担板汉”,意思是说他们好比肩上担着一块木板,视野仅有一边,只见到空的一面,看不到妙有的一面,若要证得法界重重无尽,理事圆融,事事无碍的究竟境界,还必须要发起广大道心,回向无上菩提呢!
心气合一与金刚念诵
以上为有关修准提法应具备的基本信念。另外准提法中也有一种善巧有效的念诵法门,以前南师曾一一传授过,那就是“心气合一金刚念诵法”,要想速消业障,在生理心理上能更上一层楼,此种宝贵的方法,值得大家好好修习。为什么说金刚念诵会那么殊胜呢!所谓“金刚”是代表坚固不坏的,它能摧毁一切,等于一把犀利(澈见自性)的般若慧剑,能毫不犹豫的斩断自己贪、瞠、痴、慢、疑等烦恼。金刚念诵在“相”上说,是“意念专一”“唇齿不动”,真念得好,嘴唇和牙齿自然不动,看似没在念,而实则纯一雄浑的声气连屋顶都似乎要被震跨了,此有助于心念的澄净专一,利于观想成就。从“体”上来看,那就是心月轮的观想汇于见地上的清明空灵,转入实相无相的般若慧观,直接透入自性本源,至此,这种金刚念诵就完全不样了。
金刚念诵念得好,一点妄想都起不来,身心都在一片空灵中,但并不是说唇齿不动,就是真正的金刚念诵,那只不过是一种现象而已,否则为什么每个人念的声音都不一样,效果也不同呢?由此心气合一,金刚念诵,配合观想,再加上踏实的行愿,就可以凡有所求,必有所应了。
信心清净
再从“理”上说,准提法本身就是个心地法门,所谓“南无七俱胝佛母大准提王菩萨”,“佛母”即“般若”,“般若”即“心地法门”,亦即“宇宙生命之本源智慧”。我们为了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根本,所以希望藉着学佛修行得以悟道,修道,成道和行道。禅宗告诉我们“即心即佛”,《观无量寿经》,亦讲“是心作佛”,只要大家在佛法上多听、多看、多研究、多实证,必然能够具备这种理智的信仰。修证功夫上的信仰是属于经验问题,譬如以心气合一金刚念诵法来修准提法,觉得身心有所转化,心能转物,世法人事上渐有进境,且更得心应手,因而对此种法门产生甚深的信仰,而这种信仰还是依个人见地的深浅差别而有不同的效果。
金刚经云:“信心清净,即生实相”,事实上信心清净本身就是实相,实相无相,能见地透澈,究竟了脱,才能信心清净。清者毫无不明之处,净者远离染污;若对佛法一知半解,仅有一般宗教信仰之情,此种信心,时进时退,遇身心不适或遭挫折磨难,即很容易对佛法产生怀疑,这是信心不清净,也是见地上不透澈之故。
行愿成就
再者对佛法有“信”后,尚须有“愿”,愿心是从信心而起,信仰不够深切,愿力也必然无法广大。若修法之目的仅在求祈一己一家之世间一般褔报,很显然的是信愿不足。
昔日梁武帝以他学佛所行问达摩袓师:“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袓曰:“无”。武帝当下愣住了。原来以有所求之心建庙布施,助人修道,仅能称之为人天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是无常的褔报,不是佛法究竟功德。真正的功德应是明心见性,能与般若相应者。虽是褔报大者,仍不离人天有漏之因,最后只能“招得来生不如意,褔报尽,还堕落”。这是说有褔报而无智慧,当生难免骄矜奢侈,道德颓败,褔报一享尽,往后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唯有褔报与智慧相应,成了功德,才能澈见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者,安住自性法体,不被一切生灭现象所惑。生命的现象,有生即有灭,有生有灭即有苦,如此生灭轮回不已。若能见到实相无相,生灭本妄,而起心动念均回归至自性法体,则心性清明,和光同尘,对任何顺境或逆境皆能了无碍滞。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告诉我们:“如是(世间)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普贤十大)愿王,不相舍离”,此乃因愿与心性相应之故,而学佛欲得无所得的大成就,还须拥有此种无量无边之大法界心。另外关于行一项,行者行为,乃我人实际行履,包括身行、口行、意行三者,乃善恶二业之造因。愿与行本为一体,若气量狭窄,如刚才讲仅为个人健康,家庭平安,儿女成器等而有所祈求者,乃属小行;或只为求个人之解脱而修禅定,寻一僻静之处闭关修持以为得道,系属中行;大行者,如大行普贤菩萨之十大行愿,处处为利众生而行;唯此大行,若无真正见地者,是无法做到的,同时也须见地明澈,方不致在所做所为上有所差失,损人损己。
上一篇:如何得自由--准提法字轮观的奥妙 | 下一篇:月爱流光牵字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