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记卷第三
沙门释光述
分别根品第二之一
分别根品者。胜用增上故名为根。此品广明故名分别。所以界后次明根者。界品明诸法体。根品明诸法用。依体起用故次明根 问此品广明有为作用。何故以根标名 解云此品虽明有为作用。以根初辨。又用增上故以标名 问杂心名行品。正理名差别品。何故此论名根品耶 解云此品之中意明作用。根定显用行虽造作。或显迁流明用非定。差别虽亦显用不同。或显有无差别或显有为无为差别。显用亦非决定。故我论主以根标名。
如是因界至根是何义者。就总明有漏.无漏法中。此品 文第二明诸法用 就中。一明二十二根。二明俱生诸法。三明六因.四缘 此下第一明二十二根。即约根辨用。
就中。一释根义。二根废立。三明根体。四辨诸门。五杂分别 然初释根义中。一述自宗。二叙异部。此下述自宗。即说一切有部。牒前问起。
最胜自在至根增上义者。答。西方声明法。造字有字界.字缘。最胜.自在是字界。光显是字缘。由此字界.字缘总成根增上义。故正理第九云。此增上义界义显成。界谓伊地。或谓忍地。最胜自在是伊地义。照灼明了是忍地义准此炽盛光显名根 解云二十二根各于事中有增上用。增上是何义。即是有大势用相极明显方名增上。此增上义界义显成。界是体义。西方字体有三百颂。谓伊地.忍地等一一各有众多义 释最胜自在是伊地义者。梵释云伊(上声呼)地波罗迷湿伐罗(上声)曳(去声)此中波罗迷是最胜义。湿伐罗是自在义。曳是第七转声。是于中义。谓于最胜自在义中立伊地言故。最胜自在是伊地界家之义亦名界义 言照灼明了是忍地义者。梵释云忍地地般到。此中地般是照明义。到亦是第七转声。谓于照明义中立忍地言故。照明是忍地家之义亦名界义。如是二种界义。前是最胜自在。即是有大势用。后是照明。即是相极明显 炽盛光显者。光显梵云因檀底是字缘。助伊地界即名因侄唎焰。此译为根。显增上义 炽盛。梵云地逸底。是字缘。助前忍地界即名因侄唎焰。此译为根。显增上义。此因侄唎焰具含有大势用相极明显。此译为根。并显增上。俱舍约前义解。故云最胜.自在.光显名根。即是正理以光显字缘助伊地。伊地是最胜自在。由缘助界成因侄唎焰。此译为根。由此最胜等总成根增上义 又解根体胜故名为最胜。根用胜故名为自在。体用胜故名为光显。
此增上义谁望于谁者。征。
颂曰至各别为增上者。颂答。
论曰至香味触故者。释第一句。若具五根身即庄严。随有所阙身便丑陋。身根必无总阙。言阙据余四根 或据少分名阙。如无手等 或余四根亦有阙少分者皆名丑陋 言导养者。眼见险避。耳闻险避。导养于身。身资段食方得增上。段食以香.味.触为体。鼻嗅。舌尝。身觉。此三根于段食能受用故。身得增上名导养身 生识等。等取相应法 不共事。事谓色等事。五根别取故名不共 女男命意至乳房等别者。此下释第二句 有情异者。劫初有情形类皆等。由二根生令诸有情女.男类别 分别异者由此二根。男身形相粗大。言音雄朗。乳房小女身形相尪弱。言音细少。乳房大 等者等取作业等。此形相等别。能生分别异解故名分别异 又解形相等分别各异。名分别异 前有情异约总相。后分别异约别相。又正理第九云。有说勇.怯有差别故名有情异。衣服.庄严有差别故名分别异。此师约内.外以明。
有说此于至诸清净法者。叙异说。于二增上。此男.女根随成就一。于染。于净。有增上用故言于二。于染增上谓得不律仪。造无间业。能断善根。于净增上谓得律仪。得果。离染。彼扇搋等即无是事。增上染.净俱依胜身。此身劣故非彼所依。如碱卤田不生秽草。故无不律仪。无五无间。无断善根诸杂染法。如碱卤田嘉苗不植。是故亦无律仪。亦无得果。亦无离染诸清净法。一一别明如业品说。应知扇搋.半择俱名黄门。故业品云二黄门二形。扇搋唯无根。无根有二。一本性扇搋。二损坏扇搋。半择唯有根。有根有三。一嫉妒。二半月。三灌洒 又解扇搋唯无根。半择通有根.无根本性.损坏亦通半择。若作此解半择迦宽。扇搋迦挟。若是扇搋即是半择。有是半择非扇搋。谓嫉妒.半月.灌洒。故对法论第八云。又半择迦有五种。谓生便半择迦。嫉妒半择迦。半月半择迦。灌洒半择迦。除去半择迦 解云生便谓本性。嫉妒谓见他行淫男势方起。半月谓半月能为男事。半月不能。灌洒谓澡浴等灌洒男势方起。除去谓被损坏 问若扇搋半择本性损坏无男根者。何故婆沙九十解离欲名丈夫四句中。云或有成就男根而不名丈夫。如扇搋半择迦等 解云男根有二。一丈夫男根。二非丈夫男根。言扇搋等不成者。据丈夫男根有志气者。言扇搋等成就者。据非丈夫男根无志气者 又解男根有二。一具足成。谓有势力能离欲等。二不具足成。谓无势力不能离欲等。言不成者据初说。言成者据第二说 又解从多分说。虽扇搋不成男根。以半择.二形成就男根彼言扇搋者同文故来。
等者。等取二形。
命根二者至及能持者。此解命根于二增上。一由命根故于众同分能令续前。二由命故于众同分能持不断。能续望前。能持据现。
意根二者至皆自在随行者。此解意根于二增上。一能续后有中增上。谓中有未心。与爱等俱能续生有故。名能续后有 健达缚。健达名香。缚名为寻。寻香食故。或名为食。由食香故。即中有名也。二自在随行中增上。引经释云心能导世间是自在义。谓能导引一切世间故名自在。心能遍摄受是随行义。谓心能遍摄受诸法故名随行 又解心能导世间是随行义。心能遍摄受是自在义 又解两句皆通自在.随行。有势力故名为自在。随境而转名曰随行。
乐等五受至随生长故者。释第三.第四句。五受于染增上。贪等随眠所随顺.增长故。或于相应。或于所缘。随顺.增长。虽此五受亦通于善。于染用胜言染增上。信等五根及三无漏根于净增上可知。
有余师说至传说如此者。叙异师说。乐等五受不但于染增上。于净亦为增上。如契经说由安乐故心便得定。由厌苦故引涅槃乐。信有欣求出离六谓六境。喜.忧.舍三缘六境故。出离谓涅槃。善喜.忧.舍与出离为依名出离依。故下论云。出离依者谓诸善受 上来释根增上。毗婆沙师传说如此。
有余师说至眼等成根者。此下第二叙异师。有余识见等家作如是说。能导养身非眼等用。是识增上。识了避险。受段食故。见色等用亦非异识。故不共事非眼等根别增上用。此即破前师导养身.不共事。所以此中不破庄严身者。前第一卷已破云。若本来尔谁言丑陋。或前文云若为严身及起说用。但须依处何用二根。所以不破。发识等者识见家亦许故不别破。
若尔云何者。征。
颂曰至涅槃等增上者。颂答。
论曰至各立为根者。五识各缘自境名各别境识。意识遍缘一切名为一切境识。亦名自境。六根能生六识。有增上用故立为根。
岂不色等至应立为根者难。以境例根。
境于识中至于法亦尔者。释。夫增上用最胜自在。眼于所发了色识中最胜自在。一于了众色为通因故。谓一眼根能与了别众色诸识为通因故。二识随眼根有明昧故。谓根强识明。根弱识昧故名增上。为通因故名最胜。有明昧故名自在。或有明昧故名最胜。为通因故名自在。或通因.明昧俱名最胜自在。色即不然。二相违故。一非通因谓青等色但能生青等识不能生黄等识。二非随色境有明昧故。谓不随境有强弱故识有明昧。或有境弱识强。如观青色。或有境强识弱。如观日等。由二相违故不立根。乃至意根于法亦尔。
从身复立至于二性增上者。释第三.第四句。女身形类尪弱。音声细少。作缝衣等业。志乐脂粉等。男身形类粗大。音声雄朗。作书写等业。志乐弓.马等。二性不同由女.男根。故女.男根于二性增上。余文可知。
于众同分至各能为根者。释第二颂。由有命根故同分得住。故于众同分命有增上用。由五受故。起诸烦恼故。于杂染中五受有增上用。引证可知。经约三受不言忧.喜。以苦摄忧。以乐摄喜。信等五根于清净中有增上用。由此信等善根势力。伏诸烦恼引圣道生。余文可知。
三无漏根至能般涅槃故者。释第三颂。解三无漏根。初引第二故于已知有增上用。第二引第三故于具知有增上用。第三能证涅槃故于涅槃有增上用。心无烦恼方得涅槃。非心未解脱烦恼能般涅槃故。言后后者。第二根是初根后道。第三根是第二根后道故言后后道。第三根于涅槃有增上。
等言为显复有异门者。别释等字。
云何异门者。征。
谓见所断至解脱喜乐故者。答。于见惑灭中。未知根有增上用。于修惑灭中已知根有增上用。于现在世受用法乐住中。具知根有增上用。由此具知而能领受解脱身中诸喜乐故。
若增上故至有增上用故者。此下第二明根废立 就中。一述自宗。二叙异说 此下述自宗。将明问起 就问中。一约自宗为问。二约数论为问。此即约自宗为问。
十二缘起中无明等因。于行等果。各各别有增上用。故应立为根。
又语具等至有增上故者。此约数论为问。数论宗立二十五谛义。言二十五谛者。一我彼计常。我以思为体。性但是受者而非作者。余二十四谛是我所。是我之所受用。二自性以萨埵.剌阇.答摩为体。亦名乐.苦.痴。亦名忧.喜.暗。此三犹如我之臣佐。我若欲得受用境时。即为我变。未变之时各住自性故名自性。三从自性生大。谓我思量欲得受用诸境界时。三法即知动转之时。其体大故名之为大。四从大生我执。谓缘彼我故名我执五从我执生五唯量。谓色.声.香.味.触足前为九。六从五唯量生五大。谓地.水.火.风.空。足前为十四。谓色能生火以火赤色故。声能生空以空中有声故。香能生地以地中多香故。味能生水以水中多味故。触能生风以风能触身故。七从五大生十一根。谓眼.耳.鼻.舌.身.意.手.足.大便处.小便处.语具。语具即是肉舌。足前为二十五。谓火能生眼还能见色。空能生耳还能闻声。地能生鼻还能嗅香。水能生舌还能尝味。风能生身还能觉触。五大并能生意.手.足.大便处.小便处.语具。彼计肉心名意彼宗所执诸法是常。如转变金成环玔等。金色不改环等相异。若我欲得受用境时从自性生大。从大生我执。从我执生五唯量。从五唯量生五大。从五大生十一根。若我不受用境时。从十一根却入五大。从五大却入五唯量。从五唯量却入我执。从我执却入大。从大却入自性。今约彼宗十一根中五作业根。为难。语具谓肉舌于语有增上。手于执增上。足于行增上。大便处于弃舍便秽增上。小便处于淫欲乐事增上。此等并增上。应立为根。
如是等事至增上用故者。述自宗答。即说一切有部。此内六处共成有情是有情本。是心所依。皆有根义。即此六根相差别者由女.男根。复由命根此六根一期住。此六根成杂染由五受根。此六根能为清净无漏资粮由信等五。此六根成清净无漏由后三根 有差别者。别住二种皆摄六根。杂染.资粮及净。唯在于意 又解从此相差别已下五种.皆此于心 或此有情。由此六种建立诸根事皆究竟。彼无明等.语具等。无有此中增上用故不应立根。
复有余师至立二十二根者。此下第二叙异说。是识见等家立根相 言流转还灭者。正理云。生死相续是流转义。生死止息是还灭义。即是六根毕竟断灭。又婆沙一百云。流转者谓更受生。还灭者趣涅槃。
流转所依至前十四根者。于流转位约四义立前十四根。三界生死以识为主。识起必以六根为依。此六根生由女.男根。此六根住复由命根。六根受用境界复由五受。因彼五受六根领彼境界故。受用境界名为领纳。不同于受。
还灭位中至经立次第者。于还灭位即约四义立后八根。正理论意约涅槃得明。故正理第九云。生死止息是还灭义。即是六处毕竟断灭。此得所依谓信等五。以是一切善根生长最胜因故。初无漏根能生此得。正定聚中此初生故。次无漏根令此得住。由彼长时相续起故。后无漏根令得受用现法乐住。彼所显故(已上论文) 谓还灭得所依谓信等五。由初无漏故涅槃得生。由次无漏故涅槃得住。由后无漏故涅槃得受用现法乐住。根量由此四义建立。无减无增。即由此流转.还灭四义因缘。经立二十二根次第前后。
不应语具至语方成故者。此下别破。此破语具。不应语具于语为根。此语待习学差别语等方成故。故知语具望语非有增上。若语具于语能为增上。初生有舌应即能言。
手足不应至建立为根者。此破手.足。手于执。足于行。此执与行。离手.足外无异性故。谓即手.足从此至彼名异处。举.下.屈.申名异相。由此差别生时名执名行。离手.足外无别执行 又离手.足亦有执行犹如蛇等诸腹行类。虽无有足而亦能行。虽无有手亦能执缚 是故手.足不可于彼执.行建立为根。若固执者亦有由腹。应立腹根。
出大便处至引令出故者。此破大便处。出大便处于能弃舍便秽等事不应立根。重物在空性不停住。若内若外遍堕落故。非由其处。若固执者。亦由空堕应立空根。身中不净。又由风力引令出故非关其处。若固执者。亦由风引出应立风根。
出小便处至起此乐故者。此破小便处出小便处于生淫欲乐事。不应立根。即女.男根能起此乐。何须计处别立为根。
又诸喉齿至不应立根者。引例反破。如喉于吞。齿于嚼。眼睑于开.闭。支节于屈.申。各有力用。皆应立根。或一切因。于一切自所作果各有力用。皆应立根。彼喉.齿等虽有力用。非增上故不立根者。此语具等亦非增上不应立根。由此亦通无明等难 或于等中亦摄无明等故 问如二十二根。若约七十五法等出体。但有十三。男.女二根即身根故。五受总是受摄。三无漏根即九根故。言十三者谓眼.耳.鼻.舌.身.意.念.定.慧.受.信.精进.命。何故七十五法中。唯立十三为根。余不立耶 解云略依婆沙等废立 第一色十一中。五根唯内亦唯所依。故立为根。色等不尔。故不立根。男.女立根即身根故 第二心法是内亦是所依。通三性心并有增上。故立为根 第三心所有法中。但立念.定.慧.受.信.精进为根。余不立者。若顺净偏胜即立为根 大地法中念.定.慧.受立根。余不立者。念.定.慧三顺净偏胜故立为根。作意虽偏顺净初胜后劣故不立为根。胜解虽偏顺净无学位强立解脱蕴。学位即劣故不立根 问定亦定强散劣。何故立根。答定于散位专注亦强。想.思.触.欲顺染偏胜故不立根。受虽通顺染.净俱胜。且据善边简法立根。所以得知通顺染.净者。故婆沙云有说受虽随顺染品。而亦与善法交通。犹如狱正所居虽下。而与贵胜交往。故于大地法中四立为根。余六不立 大善地法中信勤立根余不立者。信为诸善根本。无有善品离信而成。精进普能策发众善。无有善品离精进成。此二顺净偏胜立根 惭.愧二种虽能对治遍不善心一向黑品自性不善。得名为自及自性善。然于生长诸善法中。无别胜能故无根义 无贪.无嗔。虽彼所治与六识俱。通五所断。是随眠性。能发粗重身.语恶业。与断善根作胜加行。具斯五义立不善根。无贪等三能对治彼。及起诸散善业。得名善根。然信等立根通望生长一切善法故。无贪等于此非根。根义别故 轻安.舍.不放逸.不害以所对治四随烦恼。三唯遍染心。一为恶寻伴恼乱菩萨障取菩提。虽善法中立彼能治。然于生长诸清净法无胜所作。故不立根。欣.厌二种散强。定劣。非两位胜。又非并起。故不立根 大烦恼地法六。不善地法二。小烦恼地法十。及地外贪.嗔.慢.疑皆非顺净。其性下劣无根相故。不立为根 问若尔染污受应不立根 答受于染品势用增上故立为根。烦恼不尔。以依诸受生烦恼故。
问若尔想应立根。亦能生烦恼故 答想虽能生烦恼。而不及受胜。由此义故亦不说在缘起支中。有说受虽随顺染品。而亦与善法交通。烦恼唯于染品随顺而不顺善。故不立根。犹如狱正所居虽下而与贵胜交往。非如守门狱卒虽有威猛苦切于人。而极鄙恶可厌贱故贵胜离之。
恶作.睡眠.寻.伺.及怖不立根者。怖染无记不通于善。恶作.睡眠虽亦通善性。唯散非定。寻.伺虽通定.散不通诸地。并顺善非胜。故不立根 问若尔苦.乐.忧.喜不通诸地。应不立根 答总而言之。受遍诸地以舍受通诸地故。彼依种类故并立根。又受皆有生长增上。怖等不尔 问道支中立寻。静虑支中立寻.伺。岂非生长有增胜耶 答此于定慧有策持力故立为支。非于生长有增上用。是故非根 第四心不相应行中唯是命立根。余不立者。命具三义故立为根。一唯有情。二唯异熟。三遍任持 四相三义皆无。无想异熟虽有前二。无遍任持。众同分虽有初.后非唯异熟。通等流故。二无心定.名.句.文身.得.非得。虽有初义阙后二义。故皆非根 第五无为非根者。根灭尽处名为无为。又无生用故不立根。且随意乐略释如上。广如婆沙。
此中眠等至故今应释者。此下第三明根体性生起颂文 此中眼等六根如前界品蕴.界.处中说。男.女二根如此品初说。命根至后不相应中辨。信等五根至心所法中辨。此十四根前说.后说故此不明。余根未明故今应释。
颂曰至依九立三根者。颂文略释。
论曰至名曰忧根者。释初五句。身有二义。若言六受身身则是体。若言身受心受。身即是色聚。色聚名身。此中言身色聚名身即诸色根。依身起故名为身受。从依为名。余文易了 问三定极悦心与乐相应亦可地狱极不悦心与苦相应 解云极悦无分别可与乐相应。极损有分别非与苦相应。若依大乘地狱意识亦苦相应。
中谓非悦至名为舍根者。释第六句中舍。
如是舍根至为是心受者。问。
应言通二者。答。释二。
何因此二总立一根者。问。何因此身.心二总立一舍根。
此受在身心至故总立根者。答。释无别。此舍受在身.心同无分别故不别立。苦.乐有异是故别立 在心苦.乐。多分别生名忧名喜 三定心乐虽不分别。从多分别故言多分别生 在身苦.乐无分别生。随境力起名苦名乐 阿罗汉等等前三果。随其所应起彼五受。亦如是生。此即举圣同凡。
故此苦.乐立根身.心各别。舍无分别任运而生。是故立根身.心合一 又苦在身.心为损各异。乐在身.心为益各异。故别立根。舍无异相故总立一。
意乐喜舍至立具知根者。释后两句。三无漏根九根为体。三道建立。如文可知。
如是三名因何而立者。问立名因。
谓在见道至未知当知者。答。就中。一约三道以明。二别释根。此即约见道立未知当知。知者是智。谓在见道十五刹那。八忍.七智。于上.下八谛。皆有未曾知当知行转。故说彼行者名未知当知 问八忍非智可言未知当知。七智正知谛理何故亦名未知当知 解云七智望缘自谛义边虽名正智。今望八谛作法。以知八谛犹未周遍知谛未尽。中间起故亦名未知当知。
若在修道至名为已知者。约修道立已知。若在修道。于上下八谛无未曾知当知。以知八谛皆周遍故。但为断除余随眠故。即于彼谛复数数了知。是故说彼行者名为已知。修道初念道类智时。于上界道。尔时正知。虽如七智。而名已知者。已后无量无边诸智。皆与前别。以少从多。总名已知。故婆沙一百四十三云。问第十六心应如七智。何故独说为已知根。非已知而知故。答此亦从多分说。谓初刹那虽与七智相似。后诸刹那皆与彼异。从多分说悉名已知根。一类性故。有说此后更无未已知道所凌所覆。不以下著上令不得自在。必当尔故。于知言已知。如去时名已去。彼亦如是(已上论文) 问道类智至第二念为所缘境。尔时正知。何故名已知耶 解云约谛作法。不约刹那。以少从多名为已知。如大海一渧妙高一尘不可说言尘等未度。又解道类忍。智眷属故亦名为知 问道类忍后。道类智创缘。如何名已知 解云约谛作法。不约刹那。以少从多总名已知。如大海一渧妙高一尘。据此义边七智亦名已知。知谛未尽。中间起故。不名已知。
在无学道至乃至广说者。约无学道立具知根。谓修道中犹有烦恼。于四谛理未能作知己已知之解。在无学道由无惑故。能于谛境作知己已知之解。故名为知。此释知义。有成就此知者名为具知。约成就释具 或数数习此知已成性者名为具知。约习释具。谓得尽智.无生智故名为具知。我遍知苦是尽智。不复遍知是无生智。我已断集是尽智。不复断集是无生智。我已证灭是尽智。不复证灭是无生智。我已修道是尽智。不复修道是无生智。故言乃至广说。
彼所有根至当知根等者。此别释根。彼未知当知行者等所有根。名未知当知根等。未知当知等之根依主释。正理论意。未知当知等即根持业释。各据一义又正理第九云。如是根名虽二十二。而诸根体但有十七。女.男二根身根摄故。三无漏根九根摄故。
如是已释至有漏无漏者。此下第四诸门分别。总有六门。此即是初有漏无漏门。色蕴摄故名为有色。意等九根三无漏摄。是无漏。余名有漏。余文可知。
有余师说至外异生品者。叙化地部计。即是毗婆沙婆提。此云分别论师。计信等唯无漏。故世尊说。若人成就如是信等名阿罗汉。乃至。若人成就如是信等。名预流向。作是语已复作是言。若全无此信等五根。我说彼住外异生品。以此故知。信等唯是无漏。
此非诚证至说此言故者。论主破。经言异生无信等者。依无漏根故说言无。
云何知然者。余师征。
先依无漏至说此言故者。释。以契经中。先依无漏信等五根。建立四果.四向诸圣位差别已。说此言故。若全无此无漏信等五根。我说彼住外异生品。非摄有漏。
或诸异生至外异生品者。又通。经云外异生者。是断善根人。据彼言无。
又契经说至亦通有漏者。又引经证信等有漏。谓佛将欲转法轮时。先以佛眼遍观世界。有情处在世间。初生。后长。有上.中.下信等诸根差别。是佛犹未转法轮时。观有情有信等别应可度脱。故知。信等亦通有漏。若佛未转法轮。世间已有无漏根者。如来出世则为唐捐。
又世尊说至通有漏无漏者。又引经证信等有漏 是集。谓招集生死即是苦因 是没。谓是沉沦没溺之处 是味。谓是爱味处 是过患。谓是过患处 是出离。谓应可出离。集等皆是有漏异名 又解能如实知。是能观智。即是道谛。
集.没.味是集谛 过患。是苦谛 或集是集谛。没.味.过患是苦谛 或没.味通苦.集。出离是灭谛 魔。谓他化自在天魔 梵谓梵王 等等取已上诸天 又世尊说。我若于此信等五根。未如实知是集.没等。未能超此天.人世间及魔.梵等。乃至。未能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乃至广说 非无漏法可作如是集.没.味等品类观察。故知信等通二种。
如是已说至一一皆通二者。此下第二是异熟非异熟门。结问颂答。
论曰至定是异熟者。释初句。二十二根中。唯一命根决定异熟。
若如是者至谁之异熟者。问。若唯异熟。阿罗汉留命或经百年或千年等。皆由现在布施衣等。引寿续前。应非异熟。如是命根。谁之异熟。而言唯命定异熟。
如本论说至寿异熟果者。就答中。一依宗正答。二叙异说。此下依宗正答 就中有二。此即初师举本论答。如本论说。云何苾刍留多寿行。答文有六。一人胜。谓阿罗汉。即声闻极果简异学人。二解脱胜。成就神通显俱解脱。简慧解脱。三修习胜。得心自在。显不动性。简时解脱。四福田胜。若于僧众。若于别人。僧众谓四人已上。别人谓初从慈定。无诤定。灭尽定。见道。修道。起者。以诸活命缘衣钵针筒等物。随分布施。布施谓正行施业。简异劣田。五依止胜。施已发愿。或愿得自在入边际定。或愿此招异熟果。即入第四边际静虑。诸定上品名边际。止.观均等中。此势用最胜故入此定。简异余定及不发愿。六转业胜。从定起已心念口言。诸我感富异熟业。愿皆转招寿异熟果。恐不能感故出定已复审定之。作是愿已。时彼能招富异熟业。则皆转招寿异熟果。简不转业 此家意说。以布施时无贪相应思。正能感现异熟命根。以边际定等为缘。能转富业令感寿果。此即现业感现命果 问同分亦现感不。命与同分谁总。谁别 第一解云。同分是总。命根是别。同分非现感。命根容现感。由有总.别不同。现.非现异故。即同分长。命根短者可延。若同分亦短者命不可延。此论既言转招寿果。以此故知现容感命。又下论云。四善容俱作。引同分唯三。除顺现受。现身同分先业引故。彼文既不言命根。故知现业不感同分容感命根。又下论云。一业引一生。多业能圆满。又云。此一生言显一同分。又云。亦无一生多业所引。勿众同分分分差别。虽彼一业引一同分。而彼圆满许由多业。譬如画师先以一色图其形状。后填众彩。彼文既不言命。明知同分是总非别。命别非总。又婆沙一百一十四解四业有三说。一云生.后二业感众同分及满。现及不定感满非众同分。二云三感众同分及满除现。现能感满非众同分。三云四能感众同分及满 婆沙既对满说众同分不言命根。故知同分总。命根是别。婆沙虽无评家且以第二师为正。以余论文于四业中皆不说现感同分故 问若命根是别。何故婆沙三十一云。复次命根.众同分是牵引果 解云引业非唯感总同分。亦能兼感别命根故 又问若命别何故。婆沙废立二十二根中。说命.同分名遍任持 解云。任持有二。同分是总.遍任持。命是别遍任持 第二解云。同分是总.命根是别同第一解云差别者俱容现感。虽俱容现感由业力故。若有同分长命短者唯延命。若有命长同分短者。同分亦容现感。故婆沙解四业中第三师云。四业能感众同分及满 彼论既无评家。且以此师为正。故知现业容感同分。言现容感。此据延寿别胜缘说。然诸论文于延寿中不言同分者。依问答故。以问命根不问同分。故答命根不言同分。婆沙四业中第二师。及诸论。不云现感同分者。据常途说 第三解云。同分是总.命根是别同第一解。俱容现感同第二解。云差别者。虽总.别不同由彼俱容现业感故。长即齐长。短即齐短。延即同延。促即同促 第四解云。同分非现感。命根容现感同第一解。云差别者。二俱是总虽俱是总由业力故。若有同分长.命根短者。命容现业感。同分非现感。故婆沙云。命根.同分是牵引果。又婆沙废立二十二根中说命同分名遍任持。以此故知。命亦总。婆沙四业中对满说众同分。不言命者且举一边。以此命根必定有故 第五解云。俱容现感同第二解。二俱是总同第四解云差别者。虽俱是总俱容现感。由业力故。若有同分长.命根短者唯延命。若有命长同分短者唯延同分 第六解云。俱容现感同第二解。二俱是总同第四解。云差别者。既俱容现感。又同是总。长即齐长。短即齐短。延即同延。促即同促 虽作六解初解稍胜。非但多顺论文亦于理为善 又空法师云。命根.同分.及五色根皆是总报。此解不然。五根是总无文说故 复有欲令至引取受用者。此即第二师。引取宿业残寿异熟。残业虽多取强胜者。或取近者。或取数习者。若据此说命非现感。余文可知。
问岂不一业能感多生。复有一生多业感过 解云若据常途。一业感一生。一生一业感。若据别缘。一业感多生。多业感一生或生据同分今说命根 若依正理第九有三说。两说同此论。更有一说云。有余师说。彼由边际定力。引取前生顺不定受业所感寿命。令现受用 问虽无一业引多生。而有一生多业感 解云。若据别缘许亦无失。或生据同分今说命根。若依婆沙一百二十六。有四说。三说同前。更一说云。有余师说有业先感寿异熟果。然有灾障。由今布施边际定力。彼灾障灭寿异熟起。虽俱可转。而彼今时不愿富果。祈寿果故 问此说还有一生多业感 解云若据别缘许亦无失。或生据同分今说命根 问上来四说何者为正 解云此论.正理.及与婆沙。既无立.破。谁敢辄定 又问于四说中。初说现感可须布施。后三说寿有别业感。何劳布施 解云布施虽非能正感彼寿。然为胜缘。若不行施彼终不能引寿果故。如不入定彼终不能引寿果。故促寿行施准此应释。
云何苾刍至富异熟果者。因解延寿义便兼明促寿。若依婆沙一百二十六有五说。故彼论云。问理无寿异熟果可成富异熟果。何故乃说寿异熟业即转能招富异熟果。答无转果体。有转业力。谓由布施边际定力。转寿业招富异熟果。虽俱可转。而彼今时不愿寿果。祈富果故。有余师说有业先感富异熟果然有灾障。由今布施边际定力。彼灾障灭富异熟起。虽俱可转。而彼今时不愿寿果祈富果故。有作是说。有业先招富异熟果。然不决定。由今布施边际定力。令招富业决定与果。复有说者。有业先招富异熟果。粗而非妙。由今布施边际定力令感粗业转招妙果。谓彼先引长时粗果。今由布施.定.祈愿力故。令彼转招促时妙果。复有欲令由施.定故。引取宿世残富异熟。谓阿罗汉。有余生中残富异熟。由今布施.边际定力。令引现前。定力不思议令久断还续(俱舍同初说)。
尊者妙音至或舍寿行者。此下第二叙二异说。此即初师不正义也。彼阿罗汉。由边际定力。引色界四大令身中现前。而彼大种有其二类。一顺寿行。二违寿行。若起顺者令身增益能留寿行。若起违者令身散坏能舍寿行 问所延寿行是异熟不 解云此是等流。别有一类等流命根。由定力故以身为依。非言业感。明非异熟。若非异熟。有违宗过。若言即身。同经部假。此则自宗不正义也 又解是异熟。妙音意说。所引命根虽现业感。或宿残业感。或不定业感。要由起彼色界大种。扶持此身随顺寿行寿方得延。若作斯解亦不违宗。
应如是说至皆是异熟者。此即第二叙经部说。论主意明经部。故言应如是说。若延寿时。彼阿罗汉。由此自在三摩地力。转去曾得宿业所生异熟诸根大种住时势分。引取未曾得定力所起长养诸根大种住时势分。经部师说。诸根大种住时势分不断义边。假立命根。长养势分假建立者。由定力故非是异熟。是等流 又解是长养。既异熟上假建立者是异熟。明知长养上假建立者。亦名长养。前解为胜 所余一切异熟势分假建立者。皆是异熟。若促寿时者但转宿业诸根大种令不现前。不引定力诸根大种。正理破云。且不应执是长养性。彼能防守异熟果故。所防异熟已转尽故。不应异熟相续断已独有长养 俱舍师救云。有异熟处必有长养。自有长养处而无异熟。如无眼者 修得天眼。正理前文自作是说。如何至后复更生疑。
因论生论至留多寿行者。问。
谓为利益至二种堪能者。答。一为利益安乐他故。二为圣教久住世故。观知自身寿行将尽。观他无此二种堪能故留寿行。
复何因缘舍多寿行者。问。
彼阿罗汉至犹如舍众病者答。彼阿罗汉。自观住世于他利益安乐事少。又见圣教有人住持。或为病等苦逼自身 言病等者等取营事等四。故婆沙六十云。又契经说。由五因缘。令时解脱阿罗汉。退.隐没.忘失。云何为五。一多营事业。二乐诸戏论。三好和斗诤。四喜涉长途。五身恒多病 引此颂意。明阿罗汉舍寿 梵行。谓持戒 圣道。谓无漏圣道。
此中应知至留舍寿行者。问处及人。
谓三洲人至无烦恼故者。答。三洲简北洲等。就三洲中取女.男相续。简扇搋等。就女.男中取不时解脱。简时解脱。就不时解脱中取得边际定。简不得者。诸阿罗汉。简异学人。由彼身中一有自在定。显是利根。二无烦恼故显诸惑尽。
经说世尊至命寿何别者。依经起问。
有言无别至名为命行者。答中有三。初解无别。寿释命故。第二师解。先世业果名寿行。现在布施业果名命行。第三师解。由此命根。令众同分一期住为寿行。由此命根。令众同分暂时延住。名为命行。
多言为显至不应言行者。别解多言。亦有三解。第一解云。此显命寿留舍多念。非一刹那有留舍义。故婆沙云。多言显示所留.所舍.非一刹那。行言显示所留.所舍。是无常法 第二.说一切有部师解。有说。此多言为遮正量部。彼计有一命寿实体。经多时住。初起名生。终尽名灭。中间名住异。多言为显留舍多念命行寿行。念念体别非一命寿经多时住 第三经部师。破说一切有部实命寿体有。经部师说。此多言为显无一实命寿体。但于五蕴众多行上。假立如是命.寿二名。故说多行。若谓不然。不应言行。但可应言留多命舍多寿。以此行是有为通名非唯命寿。
世尊何故至留多命行者。因解阿罗汉延.舍。复问世尊。
为显于死至即便能住者。论主解。为显于死得自在故。舍多寿行。或舍四十年。或舍二十年。故婆沙一百二十六云。经说世尊留多命行。舍多寿行。其义云何。有作是说。诸佛世尊舍第三分寿。有作是说。诸佛世尊舍第五分寿。若说诸佛舍第三分寿者。彼说世尊释迦牟尼寿量。应住百二十岁。舍后四十但受八十。问佛出世时。此洲人寿不过一百岁。何故世尊释迦牟尼寿百二十。答如佛色力种姓.富贵.徒众.智见胜余有情。寿量亦应过众人故。若说诸佛舍第五分寿者。彼说世尊释迦牟尼所感寿量应住百岁。舍后二十但受八十。问诸佛色力种姓.富贵.徒众.智见胜余有情。何故寿量与众人等。答生在尔所寿量时故。由此经云。舍寿行者。谓舍四十或二十岁 正理三十二同婆沙后师。为显于活得自在故。留多命行。唯留三月不增减者。越此更无所化事故。所以不增。减此利生不究竟故。所以不减。故世尊最后说法。度苏跋陀罗。此云善贤。又为成立世尊先自称言我善修行四神足故。于定自在延.促任情。欲住一劫或一劫余。如心所期则便能住。
毗婆沙师至烦恼魔故者。第二解佛留.舍。蕴魔意欲留连行者。多时住世相续不断。死魔意故催促行者。令不住世速归无常。如来舍寿显伏蕴魔。复留三月显伏死魔。世尊先于菩提树下。已伏天魔.烦恼魔故。留.舍正显伏蕴.死魔。义便兼显伏天.烦恼。总明如来伏四魔也 又解若不延.促唯破二魔。显佛世尊具破四魔故令延.促。
傍论已竟至是有记故者。忧善.不善。信等五根及三无漏。此八唯善。皆非异熟。是有记故。
余皆通二至余皆异熟者。余十二根皆通二类。七有色根若所长养则非异熟。余皆异熟。四受即是苦.乐.喜.舍。意及四受。若善.染污非异熟。言威仪路.工巧处者。此举所依显能依也。名如下释。意及舍受。若威仪路.工巧处非异熟 问何故不通苦.乐.喜根。
答婆沙一百四十四。解苦根通三性中云。云何无记。谓无记作意相应苦根。此复云何。谓异熟生(已上论文) 婆沙苦根。四无记中但云异熟不云余三。明知苦根不通威仪.工巧。苦根既不通威仪.工巧。准知乐根亦不通彼。喜根有二。一者分别。二者任运。若分别强者。唯同忧根不通无记。若任运者。四无记中唯是异熟。不通余三。以此准知。但是威仪.工巧处心。唯是舍根不通苦.乐.喜根 又解意及喜.舍。若威仪路.工巧处非异熟。忧强分别可唯善.恶。喜通无记。有非过强复唯意地。故知喜亦通威仪.工巧。但不通苦.乐。苦.乐五识不能发业。第三定乐虽在意地。非寻.伺俱。亦非发业 又解意.苦.乐.喜.舍。若威仪路.工巧处非异熟。若据起威仪.工巧心。六识之中唯意识。四受之中唯喜.舍。不通苦.乐。以苦.乐受不能发业。如前释。若据威仪路加行心.缘威仪路心。亦通四识。似威仪路心亦通五识。若据工巧处加行心.缘工巧处心。似工巧处心。亦通五识。故言威仪.工巧亦通苦乐 问何故婆沙苦根但言异熟。不言威仪.工巧解云。婆沙据起威仪.工巧心说故。不云苦根通威仪.工巧。今据加行.缘.似故亦说通。言加行.缘.似者。若四识是威仪路加行名威仪路加行心。或缘威仪路名缘威仪路心。若五识泛缘外境名似威仪路心。又如二定已上泛尔起下三识。随其所应加行.缘.似名威仪路心。身生上地不得起下善.染污心。异熟生心异地不起。泛借起者复非通果。上地复无工巧又非意地非是能起威仪路心。不是加行.缘.似威仪路心。更是何心。若五识是工巧处加行名工巧处心。或缘工巧处名缘工巧处心。若泛尔缘外境名似工巧处心。言能变化者。意及舍受若能变化非异熟。不通苦.乐.喜根 问苦唯五识可言不通。乐.喜亦通意地。何故不说 解云诸论解十八意近行中皆云。若生色界。唯成欲界一舍法近行。谓通果心俱(已上论文) 以此故知。不通喜.乐 又解意.喜.乐.舍。若能变化非异熟。但非苦根。唯五识故 问若通喜.乐。意近行中生上成下。何故不言 解云舍是中庸。起时稍易。生上可言成下。喜.乐非是中庸。起时稍难。生上不能成下。故但言舍不言喜.乐。以实余时亦有成就 或可。此文应言通果。而言能变化者。且举通果心中一分。如解非得言异生性。通果有二。一在意地如变化心。二在五识如眼.耳通 问能变化心与受相应。可如前释。未审。二通何受相应。为乐。为舍。若云乐相应者。异生生第四定起下二通。应成下乐。若成下乐即违论文。故下论云。乐根异生生第四定及无色界。定不成就(已上论文) 如何得与乐相应耶 若言舍相应者。论说五通依四根本定。又准正理婆沙。根本地中无有舍受(引文如下) 如何得与舍相应耶 解云。二通但与舍根相应 问前难善通。后难云何 解云。论说二通依根本定者。意说二通依本定得。非即是彼根本地摄。如欲化心依本定得。非本定收。二通亦尔。或据二通无间道说。或据二通所依根说言依本定。亦无有失。若要执文即为定者。论说五通依四静虑。二通应亦上三定收 又解二通乐.舍相应 问前之二难云何释通 解云舍根虽非根本地摄。依根本得如前通释。身生上地起下二通。但舍非乐。舍是中庸起时稍易故。生上起下。乐非中庸起时稍难。故生上不起下。又如异生生第四定。泛尔起下三识但起舍根不起乐根。二通亦尔。故与彼文皆不相违 又空法师亦说二通乐.舍相应 言随其所应者。三无记心。受相应异故言随应。非是异熟。余皆异熟。
若说忧根至顺舍受业者。问。经言顺忧受业。明知忧是异熟。
依受相应至说名顺乐受触者。答。经言顺忧受业。约相应中顺非据前后。如顺乐受触。
若尔顺喜至一经说故者难若尔。顺喜受业.顺舍受业。亦应如是。由彼忧根相应中顺非是异熟。以与忧根一经说故。
随汝所欲至理皆无失者。通随汝所欲于我无违。喜.舍二受或约异熟明.顺。或约相应明顺。理皆无失。
无逃难处至忧非异熟者。复难无逃难处作此通经。理实何因忧非异熟。
以忧分别至异熟不尔者。复以理通。以忧分别差别所生。若止息时。亦分别而息。故言止息亦然。言差别者。众多不如意事名为差别。忧根缘此差别所生。
若尔喜根至生及息故者。复难。若尔喜根应非异熟。亦由分别生。亦由分别息。
若许忧根至应名果已熟者。返征前难。若许忧根是异熟者。造五无间业已。因即生忧。此业尔时应名果已熟。
亦应如是至果已熟者。复返例喜。难意可知。
毗婆沙师至故非异熟者。毗婆沙师。复为好解咸作是说。已离欲者无忧根故。以彼忧根离欲舍故。异熟不然非离欲舍故。说忧根非是异熟。
若尔应说至何相知有者。复难。若尔。应说离欲有情。于欲界中异熟喜根何相知有。
随彼有相至定非异熟者。复通。谓善喜根。此离欲位容有故。言随彼有相。此无记异熟喜。应类非无。故言此相亦然。于此离欲位中。忧。一切种若善.若染。无容有故。皆不现行。已离欲者无忧愁故。所以不行。由此准知定非异熟。
眼等八根至善业引故者。此即约趣明善.恶异熟。八根谓七色根.命根。善趣谓天.人。恶趣谓三恶趣。眼等八根善趣是善异熟。恶趣是恶异熟。意根于善趣中。若与喜.乐.舍相应是善异熟。若与苦根相应是恶异熟。于恶趣中若在傍生.鬼趣。如善趣说是俱异熟。若在地狱唯苦相应是恶异熟。无善异熟。据总相说故言恶趣通二。喜.乐.舍根随人.天.傍生.鬼趣。是善异熟。唯善感故。地狱中无善业果故 问喜.乐善感相显可知。舍是中庸。何故不通善.恶业感耶 解云舍行微细顺于善故。故唯善感。又业品中。问感舍受业云。此业为善。为不善耶。是善而劣 又云恶唯感苦受。由此故知。舍唯善感。苦根随在人.天善趣.及三恶趣是恶异熟。非可爱果故 于善趣下通伏难。伏难云。眼等八根。若在善趣是善异熟者。善趣二形云何是善。今牒通云。于善趣中有二形者。唯二根所依处所。是不善业招。非感根体。以彼二根身根摄故。善趣色根善业引故。
如是已说至一一皆通二者。此下第三有异熟.无异熟门。结问颂答。
论曰至定有异熟者。释第一句。如次前文所诤忧根。定有异熟。一依唯义。二依越义。颂说定声。唯即唯有异熟。越即复具二义。一忧非无记。强思起故是善。不善。以无记法劣思起故。二亦非无漏。唯散地故。由此二义。于二十二根中。越次先说忧根定有异熟。
眼等前八至无异熟者。释下三句。文显可知。
如是已说至唯无记性者。此即第四三性门。二十二根先后次第信等八根数虽居后。乘次前文明信等五文势便故。故今先说信等八根是善。三无漏根前虽非后。从多分说义便并乘 又解乘前先问善。是故先说所以忧根不通无记者。强思起故。又婆沙一百四十四。解忧非无记云。忧根且非有覆无记。由与欲界有身见.边执见不相应故。所以者何。行相异故。彼二见欢行相转。忧根戚行相转。互相违法不相应故。忧根亦非无覆无记。非威仪路.工巧处.异熟生所摄故。问何故忧根非威仪路所摄。答忧根分别转。威仪路无分别转。若威仪路有忧根者。设有分别我今应作如是威仪。如佛世尊或如马胜。即分别时便应已住如是威仪。然威仪路无此分别。故威仪路无有忧根。问何故忧根非工巧处。答忧根分别转。工巧处无分别转。若工巧处有忧根者。设有分别我今应作如是工巧。如佛世尊或如妙业天子。即分别时。已应成辨如是工巧。然工巧处无此分别。故工巧处无有忧根。问何故忧根非异熟生。答忧根分别转。异熟生无分别转。若异熟生有忧根者。设有分别我今应受如是异熟。如佛世尊或转轮圣王。即分别时便应现受如是异熟。然异熟生无此分别。故异熟生无有忧根(广如彼释) 意及余四受一一通三性。七色.命八唯无记性 问受.念.定.慧俱大地法。皆通三性。何故分别二十二根中。受通三性。非念.定.慧 解云三性受皆有胜用故。受通三性。唯善念.定.慧有别胜用。不善.无记念.定.慧无别胜用。故三唯善 又解善受于净品有胜用。不善受于染品有胜用。无记受通于染净有胜用。所以受通三性。故前文言。有余师说。乐等于净亦为增上。善念.定.慧于净用胜。不善.无记无别胜用。故三唯善 又解通三性受于染污品皆有胜用故。受通三性所顺虽复唯染。能顺之受乃通三性。故。前文言乐等五受。于染增上。善念.定.慧唯于净品有胜作用。故三唯善。不善.无记念.定.慧三。于净品非胜故。此三种不通不善.无记。染法易起。故三性受皆能顺染。净法难起。故染.无记念.定.慧三不能顺净。故婆沙云。问何故受善.染.无记皆立为根。念.定.慧三唯善立根非染.无记。答受于顺染品势用增上。善.染.无记受皆有势力。顺杂染品故并立根。慧.念.定三顺清净品势用增上。唯善慧.念.定顺清净品故立为根。染慧.念.定乃相资助断清净品。无记慧等亦于净品不顺。是故皆不立根(已上论文)。
如是已说至并余色喜乐者。此下第五界系门。结问颂答。
论曰至唯有十九根者。明欲界系。可知。
色界如前至身丑陋故者。此下明色界系。色界已离淫欲法故无男.女根。又由女男根身丑陋故所以彼无。正理破云。此说不然。阴藏隐密非丑陋故。俱舍师救云。论主故作此解。欲招后难顺己前文。
若尔何故说彼为男者。问若色界无男根者。何故说彼色界为男。
于何处说者。反征说处。
契经中说至男身为梵者。外答。如契经说。必无有处。必无容有女身为梵。然有处所。然约容有男身为梵。
别有男相至男身所有者。为外通经。谓大梵王.别有欲界中男身所有相貌。无女身形类。故说为男。非有男根。又正理云。离欲猛利似男用故 无苦根者至恼害事故者。释色界无忧.苦。身净妙故非苦依。无不善法故无苦境。由奢摩他润相续身故非忧依。无恼害事故无忧境。
无色如前至信等五根者。可知。若依经部苦.乐随身至四定。忧.喜随心至有顶。彼宗意说有身即有苦.乐。有心即有忧.喜。
如是已说至是所断故者。此即第六三断分别门。意.喜.乐.舍若见惑相应是见所断。余有漏是修所断。若是无漏非所断 忧根若见惑相应是见所断。余有漏是修所断。非无漏故不通非所断 七色命.苦唯修所断。七色.命根不染污故。苦根非六生故。非见所断。皆有漏故唯修所断。非无漏故不通非所断 信等五根非染污故不通见断。通有漏故是修所断。通无漏故是非所断 最后三根皆无漏故。唯非所断。非无过法是所断故。又正理第九云。岂不圣道亦所断耶。如契经言应知圣道犹如船筏。法尚应断何况非法。此非见.修二道所断。入无余依涅槃界位舍故名断。
已说诸门至几异熟根者。此下大文第五杂分别。总有六门。此即第一明受生得异熟根。结问可知。地理云。须问初得异熟根者。遮无染心能续生故(解云大众部许无染心受生。如菩萨三时正知。或经部计异熟心受生。初受生得为遮彼说)。
颂曰至色六上唯命者。颂答。
论曰至根渐起故者。举胎.卵.湿。显除化生。化生色根无渐起故。由此三生亦非中有。以彼中有化生摄故 初受生位。显生有初念。既根渐起故唯初得二异熟根。
彼何不得意舍二根者。问。意.舍二根初生必有。彼何不得。
此续生时定染污故者。答。此意.舍二于续生时虽亦必有定染污故。非是异熟。以据异熟为问答故。苦.乐.忧.喜.信等五根。初受生位虽亦成就。非异熟故此亦不说。意.舍二根成而亦现尚非所说。况苦等九成而不现。理在绝言故不别问。
化生初位至初得八根者。化生亦摄中有。简余三生故言化生。初位谓中.生有初受生位。二形化生。唯是生有初念不通中有。以中有身女.男定故。故下论云。必无中有非男非女。以中有身必具根故。余文可知。应知此中四生初得异熟根者。通据中.生二有初念。是异熟根。体现在前刹那.新成即名为得。非先不成方名为得。与前解得义稍不同。七色.命根于中.生有初受生位随应而得。意及五受信等五根。于中.生有初生位。虽亦有得。非异熟故不名为得。故婆沙一百四十七云。问余无色根尔时亦得。谓意.五受.信等五根。此中何故不说。答此中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有余。有说尔时一切得者此中即说。余无色根.虽有得者而非一切。是故不说。谓上地没生下地时。虽得彼根。若自地没还生自地。彼皆不得。是故不说。有说此中但问初得业所生者。初受生位余无色根.虽有得者。而非业生。故此不说。后位所得虽业所生。而非初得。故亦不说(已上论文)。
岂有二形受化生者者。问。化生应胜福感。岂有二形受化生耶。
恶趣容有二形化生者。答。亦有恶业。能感恶趣二形化生。
说欲界中至唯命非余者。释第四句。便释欲.色界名。欲界欲胜故但言欲。色界色胜故但言色。契经亦言八解脱中灭定解脱最极寂静。过色.无色解脱。言寂静过。不言出过三界。不系言过。经既言色。明知色胜。余文同文故来。定胜显因。生胜显果。余文可知。
说异熟根至渐四善增五者。此下第二约死位灭根多少 灭之言舍 最后死位体现在前。灭入过去。令不现前。故名为舍。非将不成说之为舍。如善心死还生自地。及染心死生自下地。虽成善染亦名舍故。应知。此中于命终位所有三性心。但灭入过去即名为舍。非论后位成与不成 问何故受生唯约异熟。命终通据三性 解云有情发愿多欣前果。故初受生唯约异熟。死时任运不欲作意别舍诸根。故通三性。
论曰至而命终者者。此约三界染.无记心命终舍根多少。文显可知 若在三界至如理应知者。此约三界善心命终舍根多少。无色三根加至八根。乃至欲界渐终至九。中间多少如理应知者。谓色八加至十三。欲十加至十五。九加至十四。八加至十三也。
分别根中至依一容有说者。此下第三明得果用根多少。正理云虽沙门果非根亦得。此辨根故但问诸根。
论曰至在中间故者。释边。释中。可知。
初预流果至依因性故者。初果及向未至地摄故唯有舍。若据未知根在无间道能断惑边。望离系得能为引因性故。引因谓同类因。能引彼离系得起为等流士用果。若据已知根在解脱道。望离系得能为依因性故。依因谓能作因。依者持也。同时能持离系得故。名曰依因。由无间道能引得起。于无为沙门果说能证得。由解脱道与得为依。于无为沙门果说正证得。故二相资证得初果。此中言得。得证故名得故通二道。若据得舍名得。即唯无间道名为得也 又解此中得名亦通成就。无间道得故名得。解脱道成就故名得。应知此中问能证得何沙门果故。今且以离系得答。理实果体亦通有为解脱道也。彼非名证故此不明。此论但据从向得果唯论初得。故说九根不据转根。若据转根由八根得。除未知根。故正理有一解云。成已知根亦同类因能得预流果。谓转根时。如阿罗汉就容有说亦无有过(已上论文)阿罗汉果至依因性故者。此果及向通九地摄。故于三受随取其一。余准前释。
中间二果至九根所得者。释中间二果。此即总解。
所以者何。征。
且一来果至由九根得者。此释一来。有漏名世间道。无漏名出世道。先凡位中。于欲界九品贪。已断前六品名倍离欲贪。应知此中有一种七。一种八。一种九。
若不还果至此俱有故者。释不还果。总说虽同一来七.八.九证。而有差别。谓此全离欲贪超越证者。虽九数同。然受有异。若依未至.中间.及第四定用舍根证。若依初定.二定用喜根证。若依第三定用乐根证。故言可随取一。前一来果超越。依未至定唯一舍根。此即超越用受差别。又次第证不还果者。若于第九解脱道中。不入根本地依世间道。由七根。得。谓意.舍.信等五。若入根本地依世间道。由八根得。加喜.受。彼无间道舍受。解脱道喜受。此二受相资得第三果。于离系得引.依二因如前说。引.依虽同非无差别。超越证者如预流说。若次第证者以世间道证者。若望有漏离系得为同类因。若望无漏离系得为能作因。若以出世道证者。望无漏离系得为同类因。若望有漏离系得。为能作因。若依因望离系得皆为能作因也。若依第九解脱中。不入根本依出世道。由八根得。意.舍.信等五根.及已知根。若入根本地依出世道。由九根得。八根如前。已知第九。无间.解脱道此已知根俱有故。或此二道俱有已知。应知。不还有一种七。二种八。二种九。故与一来义有差别。若据颂文七.八.九中二。总有二种七。三种八。三种九。以数同故。又婆沙一百四十八云。问离欲界染第九解脱道。谁即入静虑。谁不入耶。答有说欣多者入。厌多者不入。有说为求静虑而离染者入。为求解脱而离染者不入。有说利根者入。钝根者不入 广如彼释 问如超越人证不还果。依未至定。何不无间道舍受相应。解脱道入根本定喜受相应。得不还果。解云修道容预得异受续起。见道迅疾初出不得异受续起 又解若次第人先未得根本定。欣求心强有能入根本。超越人先得根本。欣求心劣故不能入。
岂不根本至由九根得者。外难。发智本论云十一得。今言九得。岂不相违。实得第四至定由九根者。通难。实得第四唯用九根。我据此说。本论据数退。容有三受别而得。故说十一。然无一时三受俱起得第四果。是故今说定由九根。各据一义。两论无违。应知此据从向得果唯论初得故。说九根三受随一。不据转根。若据转根应说八根三受随一 问如依未至定取无学果。何不容有无间道舍受相应。解脱道入根本地喜受相应。此二相资得第四果。何不如彼不还果耶 解云解脱道是尽智。尽智是息求。故不能入 又解次第不还未得本定欣乐能入。将证无学已得根本。情不欣乐故不能入。
于不还果中何不如是说者。问。于不还中亦容三受得。何不如彼无学说十一根。
以无乐根至极坚牢故者。答。以无第三静虑乐根证不还果。而于后时得有退义。以乐证果必是超越。夫超越人必无退义。亦无次第人退已由乐复得。以乐依第三定故。夫次第人。无间道依未至定舍受相应。解脱道或未至定舍受相应。或入根本喜受相应。证不还果。必无退已由乐复得故。无一人具用三受故。不可说十一根得。虽超越人或喜.或舍。证不还果。亦无退义。若次第者以喜.舍证则容有退。是则喜.舍不定。乐根即决定不退。故偏说乐。若用乐根得果者。必无复用喜.舍根得。若用喜.舍得者。亦无由乐复得。若据转根亦容乐得。今据从向得果唯论初得。故不说彼也。非先离欲界超越证第三果有还退义。此离欲不还果二道所得极坚牢故。一先以世间道得。二后以出世道得。此显超越不还不退也。若次第证无二道重得义故容有退。其第四果唯次第得。无超越证义。故容数退。
今应思择至初无漏十三者。此下第四明成就诸根定量。
论曰至所余根者者。命.意.舍三随成就一定成就三。必无有阙成余根义。以此三根遍于九地。一切有情皆定成故。
除此三根至皆定成就者。明余十九或成.不成。如上所遮即不成就。于非遮位皆定成就。
若成乐根至第五自根者。此释乐身及眼等四定成。此中言定成者。约三界.九地通凡及圣该罗总说决定成者。非约一人。思之可知。
若成喜根至乐根喜根者。此释喜根定成。
第二静虑至此成何乐根者。问。如生二定未得三定。舍下初定乐未得上第三定善乐。此人成何乐根。
当言成就至余未得故者。答。未得第三定时。当言成就第三静虑染污乐根。余善.无覆无记未得故。
若成苦根至信等五根者。此释苦.女.男.忧.及信等五定成。思之可知。
若成具知根至及已知根者。释具知.已知。思之可知。
若成未知根至及未知根者。此释未知根定成十三。成未知根必在欲界。故身.及苦亦说定成。旧俱舍不说苦根。男.女随一者。译家谬矣 问于见道中男.女二根随成一不。若言成者何故不说。若不成者如何入圣 古德念法师解云。于见道中男.女二根虽定成一。成男不成女。成女不成男。以不定故不说。复有法师解意同念法师。然引正理第九解极多成十九根中证云。言一形者。无有二形及与无形得圣法故。正理既言无有无形入圣。故知男.女定成随一。诸论说言渐命终位入见道者。据渐舍彼眼等四根。非据男女。复有法师解意。亦同念法师。然引正理第九证云。若成未知根定成就十三。谓身.命.意.苦.乐.喜.舍.信等五根.及未知根。渐命终位。传说深心厌生死故能入见道 此师意说。渐命终位舍男.女根。自宗古德传说。深心厌生死故能入见道。正理称传显己不信。故知男.女定随成一或渐命终者。据渐舍彼眼等四根非舍男.女。破第一念法师云。若言男.女于见道中不定故不说者。何故婆沙一百五十六云。若成就女.男二根定成就余根中云。定成过去.未来九。三世二。现在四。过.未九者。谓四受.信等五。三世二者。谓意.一受。现在四者谓男.女.身.命。余不定如前说。西方师云。应说过.未定成十。谓五受.信等五。三世定成一谓意。受名不定。故迦湿弥罗国诸师言。名虽不定而数即定。必有一受现在前。故此中说数不说名。又婆沙云。若成就未知当知根。定成就三世七。过去.未来三。未来.现在一。现在二。三世七者。谓意.一受.信等五。过.未三者谓三受。未.现一者。谓未知当知。现二者谓身.命 此中二说如前。余不定如前说。婆沙若成就男.女二根定成就余根中云。三世二者。谓意.一受。又成就未知当知根定成就余根中云。三世七者。谓意.一受.信等五根。彼论既云三世定成一受。虽名不定。以数定故标数说之男.女二根于见道中既随成一。何故不说。念法师若说男.女二根于见道虽定成一。名以不定故不说者。此是西方师义。若必成一者迦湿弥罗国义。说数定故应有十四。然说十三故说非理。良由未见新婆沙也。复有法师助念法师救云。受通成三世。虽名不定故说。男.女二根。于见道中虽定成一。以不成三世故不说。难云身.命亦不成三世。何故即说。彼法师解云。以现在定成故说。又难男.女二根 见道中亦定成就。何故不说。彼师解云以名不定故不说。难云若作此解还同念法师。是西方师义。破第二师云若言男.女定成一。应说有十四。约数定故。若约名不定故不说。还同西方师义。正理言无有无形得圣法者。此据本性损坏扇搋.半择.无形者说。或可。正理言中有失。以此论解极多中不云无形故。此论云女.男二根随除一种。以诸圣者无二形故。破第三师云不定如前破。正理称传。自是不信本宗之义。非我过也。捡寻婆沙论文全无传说之语 或可。正理叙古相传何必不信。既无别破。不可执斯传字以作指南 今正解云于见道中。男.女二根或有。或无。若有者随成就一。若无者。据从下渐舍男.女根说。所以无形能入圣者。渐命终位。深心猛利厌生死故。能入见道。故婆沙一百五十解随信行极少成十三根。十三者身.命.意.四受.信等五.一无漏根。即离欲染渐命终位入见道者。婆沙意说渐命终位舍男女根。无眼等四能入见道。此在不疑。故知渐终意说男.女 或可。婆沙一无漏根言。显不成余二无漏根。离欲染言显不成忧。渐命终位入见道言。显舍男.女.及眼等四。以此故知。渐舍男.女能入见道 问渐舍男.女得入见道。何故此卷初云本性损坏扇搋.半择及二形人亦无律仪得果.离染诸清净法。解云彼文既不遮渐舍入见道。何妨无形能入见道。彼言不得入者。据本性损坏扇搋.半择说 问渐死无形得入圣者。亦可渐死无形得受具戒 解云得受具戒。如入见道心猛利故。言无根不得戒者。据本性损坏扇搋.半择说 又解不得戒以受戒时先问彼言是男子.女人不。既无有根故不得戒。入圣不问故无根得入 又解戒得.不得。若戒师问已后方舍者得戒。以当问时根未舍故。若戒师未问。先已舍者即不得戒。以正问时无有根故 问若渐命终虽无根能入见道。亦应无根得不律仪。造无间业。能断善根 解云将入见道必先厌离生死过失。故渐死位得入见道。得不律仪等。非别厌离善法功德。故渐舍位非得不律仪等 又解渐死既得入圣。厌生死。故。何妨渐命终位。心猛利故得不律仪等。而言不得。据本性损坏扇搋.半择.二形者说。
诸极少者至成善命意舍者。此下第五明成根极少。
论曰至立圆满名者。释上两句。已断之言简异正断。以正断时犹成善故。彼若极少成就八根。据渐舍命故唯身根。义便释受。能受名受从用立名。受性名受当体立名。如镜圆满性故立圆满名。亦当体立名。
如断善根至未见谛故者。释下两句。愚夫异生。生无色界.亦成八根。
何等为八者。问。
谓信等五至总名为善者。答。谓信等五.命.意.舍八。信等五根一向善故。所以颂文总名为善。
若尔应摄三无漏根者。难。若言善故。应当亦摄三无漏根。
不尔此中至无色界故者。答。不尔此颂文中依命.意.舍.信等八根中唯是善者说。不依二十二根中唯是善者说。又说愚生无色界故。明知不成三无漏根。
诸极多者至除二净一形者。此下第六明成根极多。
论曰至故有十九者。释上两句。极多容成十九。谓二形必是欲界异生。若眼等四根得已不失既有。二形必不断善有信等五。二形不能离欲定成五受。其身.命.意亦必定成故成十九。二形不能入圣除三无漏。二缚谓相应缚.及所缘缚。
唯此具十九为更有耶者。问。
圣者未离欲至无二形故者。答。释下两句。此解未离欲圣极多容成十九。随其所应除二无漏。及除一形。女.男二根随除一种。以诸圣者无二形故不成二十。又正理解云。言一形者。无有二形及与无形得圣法故 彼论既说无有无形得圣法者。即显男.女根定随成一如何渐舍得入圣耶。通此妨难如前解释。
因分别界至二十二根竟者。此总结也。
俱舍论记卷第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