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典读诵 > 中国教育

语文老师震惊发现:让学生阅读比上课更好!

时间:2015-02-17  来源:  作者:

导读提示:一个学校曾经有两个班级整整一个学期没有语文老师,于是学校让他们自己阅读,一学期下来,竟发现没语文老师的班级比有老师的成绩还要好。

 

作者:李希贵 现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

八十年代初期的时候,我作为一个中学的语文老师,遭遇了好多尴尬。其中,有一年我在高密四中,有两个班没有语文老师,因为高一新扩了两个班。没有办法,那个时候乡村学校要聘到新毕业的大学生很困难。所以,在将近一个学期的时间里,这两个班是没有语文老师的。学校没有办法,只好让其他班的语文老师来代课。

这个代课是没法代的,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教两个班的语文课,各位老师都知道,教两个班的语文课是很辛苦的,再给别的班代课很困难。所以没有办法,只好老师和学生一块儿制定他们的自学计划,让学生去自修,同学们实在感到太枯燥的时候,老师就把学生放到阅览室里去读书,或者把图书馆的书借到教室里让学生读书。

一个学期下来,从学校到语文学科的老师都捏了一把汗,担心这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可是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却让语文老师很尴尬:这两个班的语文基础知识并不比平行班低,相反阅读题目和写作题目的成绩比平行班的成绩还略好一点。

这件事情让我们开始思考:我们(语文老师)到底在干什么?我们课堂上那一些汗水、那一些努力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带着这样一种思考,1995年我来到了高密一中,在一中又遇到了一件事:一位考上大学的毕业生,写信给他没有考上大学、正在一中复读的一位好同伴,介绍各个学科的学习方法。当谈到语文的时候,这个学生告诫他的同伴,他说了一句话:“语文呐,你可千万别上语文老师的当!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那些东西没用。”

这封信后来被这个班的班主任老师发现了,回到办公室她当着全办公室的语文老师就讲了这封信,我发现老师们好长时间都没有说话,她们真的是被刺疼了!但也确实是被刺中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学生说的话有一定道理,我发现语文教改的时机到了。

为了统一老师的思想,也统一社会、家长的思想,在那个学期的期末,我就让刚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儿子和上初中四年级的侄女参加了高三的语文期末考试。

卷子批出来就更加让我们老师尴尬了:当时高三还有两个复读班(高四),他们的平均分是84.5分,但是这两个孩子的平均分却跟高三的平均分不相上下,初一的孩子考了82分,初四的孩子考了85分,这两张试卷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

这两个孩子一个差了六年,一个差了三年,虽然老师在语文课堂上进行了大量的讲解、大量的训练,但他们有的是什么呢?他们有的是在不同的年龄段进行了大量的名篇名著的阅读。因为我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提出、购买和推荐了适合他们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阅读书目,购买了大量的图书,而且我书架的书在不断地减少,他们书架上的书在不断地增加。

当买的书不能满足的时候,他们就把我的书也偷偷地拿到自己的书架上,有些还写上他们的名字。

 

暑假的时候,我让读初一的儿子写下“你最喜欢的十本书及其理由”,他在初一读的都是这样一些书:《纸牌的秘密》、《涅克维奇精选集》、《死水》、《鹅掌女王烤肉店》、《伊豆的歌女》、《唐宋名家词选》、《雍正王朝》、《苏菲的世界》、《契诃夫精选集》、《戴高乐传》。

其中,《戴高乐传》他买了三本,每一本都比照着读,而且能找出同样一场战争,哪个传记写得比较好,哪个传记写得有问题。这十本书当中,有三本书是哲学书籍。

就是说一个孩子的认识水平,如果我们给他积累了、如果给他大量地铺垫了,他的高度就会超出他这个特定年龄段。正是因为他们自己的阅读、涵咏、积累和感悟,就提高了他们的语文成绩。

我记得后来他在初三的时候又参加了一次高考,当时考了122分,但是再到三年之后高三参加高考的时候,也没有突破123分。这就说明:语文到了一定程度以后,有些东西是考不出来的,但是阅读的力量却能够影响一个孩子的终生。

 

有了这样一个经验之后,我们就在这一年进行了改革,把常规的语文课由每周六节改成了两节,由老师在课堂上完成教材、四节由学生自主阅读,把学生放到阅览室。这些学生非常努力,学习非常有成果。

他们的语文成绩当时在潍坊遥遥领先,而且不仅仅是语文成绩遥遥领先,更重要的是还影响到了他们的整体素质,在这些学生之中,还出了一个山东省的文科状元。由此我们感觉到:语文学科的基础就是阅读,尽管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能力有听、说、读、写,但是如果没有阅读作为基础的话,孩子的其他能力是很难得到提升的。

 

我讲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有一次在河南开封,开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杜复平女士给我提供了她儿子上小学三年级时的一个故事:在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时,用错了语文卷子,用的是下学期,快考完的时候才发现用错了试卷。但是来不及换了,只好把试卷中的文言文题目去掉了。

阅卷出来以后,他儿子的考试成绩是98分,只差两分满分。这个学校有个很好的做法,就是孩子自己认为成绩不理想的话,可以申请参加二次考试,档案记录最高成绩。这个孩子想:我考下学期的卷子都考了98分,如果考学过的卷子肯定能满分,于是就申请了二次考试。用了上学期的考卷,结果考完后一阅卷成绩为93分。

语文这个学科跟理科还是不一样,它不是一一对应的,靠一个系列、一个梯级、一个台阶去给学生提高成绩。它必须通过大量的积累,然后才能有一个提升。

 

在语文课堂上确实有许多让我们反思的事件,

2006年《中国教育报》曾经在“读书栏目”报道了一件事:病假条换来的课外阅读。有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开始由于偶然的生病请假,结果在家里读书让她感到比在学校里上语文课更加快乐。这种阅读的愉快体验带来的是让她不断请假、不断旷课,以这样的方式来换取课外阅读。

这是一个让我们语文老师感到很辛酸的案例,但是却带给这个孩子四百多部名著的阅读,从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一年级写了一百多张病假条,她的成绩也特别突出。

 

在潍坊的时候,我曾经对学生搞过这样一个调查:在中学的语文学习期间,对你帮助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在41份问卷里面,有好多学生谈到了自己登上讲台讲了一节语文课,当学校校刊的编辑,积累了300首宋词,看完了《家》、《春》、《秋》,坚持看《读者》,收集好文章做剪报,写周记,一次迎奥运征文获奖的鼓舞,利用班级图书角进行读书,等等。

但是在所有的答案里边,没有一个提到是因为老师讲得好,这个问题特别耐人寻味,特别值得我们研究。我们好多课堂确实是因为大量的、繁琐的一些环节而影响了孩子的阅读,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但是当我们把课堂分割零碎了之后,孩子就感觉不到生命的活力。

我随便找了过去的一个课堂实录,这是一个老师上朱自清的《春》开始的几分钟,老师:“请打开书的23页,读一下文章的名字。”同学们就读:“春。”老师又问:“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啊?”学生就说:“朱自清。”老师接着追问:“看一看下面的注释,朱自清是哪里人?”学生就看注释,老师随后问道:“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就这样一路问下来,搞得非常零碎。这样的课堂看上去好像有点极端,但这确实是好多好多语文课堂的一个现实状况。这样就把学生本来应该有的阅读时间就搞得没有了。


  上一篇: 阚凯力:中国大学已经沦落为养猪场

  下一篇: 高中生将学习《论语》《道德经》等经典

...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