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南怀瑾老师 > 南师开示

南师:想成为真正的人才,这些素质你必须具备!

时间:2019-09-07  来源:  作者: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自古选贤任能,
为治之大道。
致治之道,
首重人才。
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子 曰:
若臧武仲之知,
公绰之不欲,
卞庄子之勇,
冉求之艺,
文之以礼乐,
亦可以为成人矣!
 
南师 亦说:
有的人有学问,
不一定有才能,
有些人有才能,
不一定有品德,
有学问又有才能,
又有品德的人,
是第一流的人 。
 
拾 趣 小 故 事 
人不可貌相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子游为孔子弟子,少孔子四十五岁,姓言名偃。他出去做官,在武城这个地方为“宰”——首长。回来看老师,孔子问他在地方上得到人才没有?讲到这句话要注意,从历史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对后辈的培养。尤其在汉唐,对地方的人才,都经过慎重的选拔,并且视选才为重要工作之一。
 
    所以子游这个学生来看他,孔子的第一句话,就问他在地方上发掘到人才没有。因为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时代都要人才。所以孔子第一句话就问这个问题。子游说:“有个澹台灭明。”号子羽,比孔子少三十九岁,相貌很难看。中国人常用孔子一句话,“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便是指此公的故事。
 
    在这以前他曾见过孔子,我们这位老夫子,这天不知道什么事情心情不好,看见这个年轻人怪难看的样子,并不太注意他,这位年轻人没有好久就走了。不过他还是愿意做孔子的学生,学问非常好,后来成为不得了的人物。历史上记载:在南方,他和他的弟子们名动诸侯。他到哪里,各国元首都欢迎他。而且他还带有点英豪侠气。子游在武城发现了,又介绍给孔子。所以孔子后来感叹“人不可以貌相”,以外形去判定一个人才,往往会有失误。
 
0.jpg
对于人才,
有三个基本的原则,
便是才、德、学。
培养一个政治人才,
必须先使他有充分学识,
成为通才,
样样都会。
 
1
德才兼备,善学好问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我们前面讲到的,过去的历史,对于人才,有三个基本的原则,便是才、德、学。有些人的品德是天生的——品德往往大半出于天性——但没有才能。我们知道有品德的人,可以守成,教这种人到大后方坐镇,好得很。
 
    教他设法打开一个局面,冲出去,那他办不到,他没有这个才,他只有守成之才,没有开创之才。所以守成之才,偏重品德。而才德两个字很难兼全的,但有一个东西可以补救,那就是学,用学问来培养那所缺的一面。有些人虽然天生有才有德,但还是需要学问来培养的。
 
    讲到学问,就须两件事,一是要学,一是要问。多向人家请教,多向人家学习,接受前人的经验,加以自己从经验中得来的,便是学问。但“学而不思则罔”,有些人有学问,可是没有智慧的思想,那么就是迂阔疏远,变成了不切实际的“罔”了,没有用处 。
 
——《论语别裁》
 
2
忠而不愚,守成创新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这一段话,提到颜回。他说,我和颜回谈话,有时谈了一整天,他从来没有反对过我的意思,看起来笨笨的,但当他离开我而单独生活,不在我面前时,做人做事都会自己检讨自己,结果不但是懂了我的意思,还能更进一步发挥我的意思,由此看来颜回并不笨。现在问题在于为什么又把这样一段话,编在这里呢?
 
    就是谈到《为政》这一篇书,上面两段的问孝,第一个是“敬”,第二个是“色难”,和臣道、君道都有关。现在以颜回的态度来讲臣道,上面对你讲话都答“是”,都是只有接受、服从。可是,光接受、服从,有时候反而有问题,不一定是对的,所以有了接受、服从的修养,还要“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再加以发挥,能够扩而充之,这才是事业的好干部,为政的人才。
 
——《论语别裁》
 
 
3
忠贞亮节,坚守道义
 
    孔子说,我还以为你问我其他什么特别的问题哩!原来你是问子路和冉求这两个人的事啊!我告诉你,真正的大臣是“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自己有理想、有主义,辅助一个主体的人,使这个主体的人,向理性的标准、理想的主义、仁道的思想这条路上迈进。假使这个主体的人,不听这种意见,宁可算了,不肯干下去。
 
    这是“大臣”为行道而来的风格,不是为地位、为功名富贵、为作官、为待遇而来的。至于你问子路和冉求这两个年轻人,他们确是人才,是具臣、能臣。政治、经济、军事都会;很能干,很有才具,也很有气节。季子然说,这样说起来,如果请他们出来做事,这两个人会绝对服从的枆!绝对服从,不一定是大臣。
 
    所以孔子说,并不是这样,他们是具臣,你如请他做事,他绝对忠实,绝对尽心。要说绝对服从,这服从是有限度的,你如果做背叛道义的事、背叛国家的事、背叛社会大众的事,那他们不来的。假如你杀了父母,乃至叛变,他难道跟着你叛变?跟着你杀父母?这种事他们绝不来的。这就是具臣,虽然只能算是具员,但也要有才能而又忠贞亮节。
 
——《论语别裁》
 
4
知己所长,扬长补短
 
    读了《孟子》这一段文章,正可作为孔子在《礼运篇》里所提出“选贤与能”的最好注解。孟子在这一段中,提了德、士、贤、能四种人才分类。他的“贵德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的名言,成为历代中国政治哲学和用人行政上不变的原则。在过去的历史上,历代的明君良相也都是深深了解这个道理,以这个原则施行于用人行政上面。
 
    当然,这又限于所谓“明君良相”才能懂得;等而次之,如历代的庸碌之主,便不大明白了。至于昏庸的,更不用谈。孟子这三句当中的“贵德尊士”,是一大原则。不过,这个“士”字,包括了后世“才与学”这两重含义的综合。说它是一大原则,是因为无论贤者与能者,都必须以德与才为至高无上的标准。
 
    贤德者未必有才能,有才能者不见得尽是贤德之士。这是古今中外人才智力的差等,绝对无法平等的。所以孙中山先生也讲智、贤、愚、不肖,是等差平等的。所谓等差,是不能齐头并论;所谓平等,是人权基本上立足的平等。我们明白了孟子所说的重点,便可对“选贤与能”的道理有了明确的认识,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随随便便认为都是贤能了。
 
——《孟子与公孙丑》
 
5
成大器者,志高且坚
 
    古人有句名言:“志心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心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一个人如果立志于道德修养的话,不但后世的留名不放在心上,这辈子的功名利禄更是毫不考虑,这是第一等的人才。第二等的人是“志心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像那位桓温说的:“不流芳百世,即遗臭万年。”
 
    我今天上午还跟年轻同学说笑话,像报纸刊登大抢案的主角那样,多出风头!国内外报纸都登他的消息,我们还做不到呢!当然这只是当笑话说说。这里“志心于功名”的“功名”,是流芳百世之名。三代以下未有不好名者,一旦“志心于功名”,什么黄金、美钞、汽车、洋房都不放在眼里了。
 
    古人除了这两句话,还有第三句话:“志心于富贵者,则亦无所不至矣。”这是第三等人。像现在大专联考填志愿表时,先看准哪个科系出路好、赚的钱多,就往哪里钻。像这样立志为赚钱而学的,如果能够成为盖世的人才,那才是天大的奇迹呢!
 
——《孟子与公孙丑》
 
6
用世之才,自处之道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我们先要了解一个要点,孔子的出身很苦,他的生母是继室,孔子的前娘留下来一个残废的哥哥,家里很贫穷。孔子十一二岁间,就负担起了家庭生活,一切艰难困苦他都尝过,他是从艰苦中站起来的一个人。他的道德、学问、文章被后世尊称为圣人,这圣者不是偶然的。
 
    他对哥哥留下来的这个女儿,也是尽心的照应,最后将这个侄女嫁给南容。孔子听南容吟了三次诗就把侄女嫁给他呢?是因为孔子平日考察,如今日训导处之有资料,南容非常注重品德的修养,因此他读到这篇诗的时候,有特别的感慨,被孔子听见,这时就决定了把侄女嫁给他。到底孔子对南容学问、人品等修养的考察有何观感?
 
    一个时代——社会上了轨道的太平时代——就需要像南容这样的人才。他不会埋没,一定会出头。南容的才具由此可见。但是,凡有才具的人,多半锋芒凌厉,到不得势的时候,一定受不了,满腹牢骚,好像当今天下,舍我其谁?如果我出来,起码可比诸葛亮。有才具的人,往往会有这个毛病,非常严重!
 
    南容的智慧、才具是不会被遗弃的,太平治世自然少不了他;一旦到了混乱的时代,才能越高的人,艰难险阻也越多,甚至生命也越危险,但南容不会。因为当社会乱的时候,也有善于自处、清以自守之道,他绝不会遭遇杀身之祸,可以免于刑戮。换句话说,他擅于用世。不但有用世的才具,也擅于自处之道。因此孔子把自己的亲侄女嫁给他。
 
——《论语别裁》
南师著述推荐

微信截图_20190907002946.png

微信截图_20190830133931.png
点击图片购买
 
敦众好课推荐
 
0 (3).jpg
点击图片购买
 
640(8).jpg 640(8).jpg


  上一篇: 南师:荣辱两相忘,方识人生真滋味!

  下一篇: 南师告诉你如何做一名真正意义上的老师!

...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