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与阮夏名先生】
作者:朱清海
“我不做连老板都不敢吃的快餐。”在广州天河路天河宾馆的后面有一条布满快餐店的食街,有一家快餐店藏身于二楼,往来吃饭的食客们常常会遇见一位留着花白寸发、身着坎肩、系着腰包的超龄服务员,一身朴素的行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街头的摊贩。他叫阮夏名,是这家店的老板。不过,他还有另一个身份——中国BI(商业智能)先行者。如今,这位昔日的IT业先行者,改行做健康快餐,正准备和“垃圾快餐”打一场持久战。
初出茅庐
“当时琢磨着,只有读书才有出路”回忆当年短暂的知青生涯,阮夏名说,那会儿,白云山农场还“相当偏僻”,连城市的郊区都沾不上边,所以,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进城”成了上万知青的梦想,高考成了他们的“终南捷径”。
三年三考,1979年高考揭榜后,阮夏名以“农场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华南理工大学就读于计算机专业,“之前叫自动化系”。四年后毕业,他被分配到了当时的广东省科委下属某所工作,直到离开单位,每月工资最高时有“26块5”,习惯了大手大脚的阮夏名,笑自己“一个月攒不了一块钱”。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阮夏名主动“下海”又去了香港,凭着有远见的眼光和对两地市场的熟悉,他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那时候挣钱比现在容易太多了。”身家暴涨,他曾一度热衷于在广州买房,据称,最多的时候拥有20多处房产。
遇上恩师
“29岁,是我最惨的一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春风得意的阮夏名正准备进一步大展拳脚,谁知,一个生意人骗走他价值百万元的货物后销声匿迹了。祸不单行,破财之后,前妻提出离婚,到了年底,阮夏名又大病一场,一连串的打击令他险些一蹶不振。
彷徨中,他开始拜读南怀瑾先生的书,从中找到了抚慰和福音,“南老的书让我打开了心结。”随后,从打工仔到再创业,其间,阮夏名还在广州开了一家书店,专卖南怀瑾的著作。偶然间,此事传到南怀瑾先生的耳中,他数次派学生来穗邀请阮夏名到香港一见。
在南老的居所,二人一见如故,再见已如师徒,老人为“半路出家”的弟子取了一个笔名“阮文彦”,还亲笔题诗勉赠阮夏名,令他视若珍宝,藏于家中,不肯轻易示人。
1996年,商业智能的概念刚刚问世,阮夏名怀着对恩师南怀瑾的尊敬,先后以“尚南”之名创建了两家软件公司,致力于研究BI和与BI有关的产品。旷日持久的埋头研发,合伙人和下属都发出不同的声音,唯有阮夏名一如既往的执着,最后还是他赢了,用友软件等知名IT公司不惜斥巨资收购了这两家公司。两次创业都被“截胡”,唾手可得的成功转眼成就了他人,阮夏名不在乎,“价钱合适就卖了,反正我也赚了。”
华丽转型
“有人说我发神经,妹妹劝我悬崖勒马,但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相信没有人会不在乎自己的健康。”这一次,阮夏名涉足快餐,他跑遍各地采购各种优质食材,花费几十万元配备了解毒仪、送餐车等设备,他说:“健康”才是他最大的砝码。
“社会上的食品安全问题频频曝光,我持股的IT公司,年薪20万元以上的人很多,但当中不少人还在吃廉价的盒饭,完全不在乎身体。”感到震惊的他看到了餐饮业存在的问题,也看好其中的商机。于是,2011年,阮夏名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要做健康的快餐。
从东北采购“国内顶级”的大米牛肉,从广西预订有机蔬菜,用16元一桶的山泉水炖汤,投5万元购多功能解毒仪为生鲜肉菜解毒,为送餐员配备了几十万元的奔驰商务车……年过半百的阮夏名投资上百万元,在天河路闹市开了一家名为“回家吃饭”的快餐店。白天去上班,晚上吃快餐,这已成了他目前的固定行程。
现在,中午或晚上,来吃饭的精英人士经常爆棚,“因为我不做连老板都不敢吃的快餐。”阮夏名还说,有人建议他不如去开高端大气的“私厨”,而他认为“吃得起高档食府里的菜的人太小众,小圈子很难把健康的饮食理念传播出去。”尽管有很多人捧场,将小店当成请客的地方,但阮夏名不满意,“天河路的白领多,年轻人多,但有多少人具备生活常识?用健康把这些人聚集起来,才能真正抵制垃圾食品、有害食品。”
“事业,家庭,健康。”这是阮夏名给自己定义的人生三大事。“人生病有三个主要的原因,一是生活环境,二是工作压力,三是病从口入,前两个我做不到,但第三个我可以替你把关。”阮夏名如是说。
有时候,工作人员配错餐、送错餐,阮夏名碰到这种情况,干脆不收钱,免费请别人吃。有一次,天河路附近某写字楼有两名孕妇订了午餐,结果等了一小时才收到,阮夏名闻听大怒,随即让负责人打电话、发短信向对方致歉,免费赠送最好的炖汤作为补偿,“让挺着肚子的孕妇等一小时,真的不应该呀。”
阮夏名说,他视为恩师的南怀瑾先生的一句教诲,被他郑重地印在了餐单上,“做事不离做功德,行愿不忘皆随缘。”
---(原文刊载于《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