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华梓(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主任医师)
2011年金秋十月,菊黄蟹肥。太湖之滨的吴江庙港镇,神秘的太湖大学堂就坐落在此。太湖大学堂是由南怀瑾先生主持创办的,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与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结合。大学堂是南怀瑾老师目前居住与传道之地,占地200余亩,太湖波光粼粼、水声潺潺,和着稚童朗朗的书声,成为崇拜者的向往之地。
在南怀瑾老师同乡后学章元先生引荐下,怀着浓浓的乡情和久久的仰慕,穿过高墙深院,傍晚时分,终于见到了南老师。先生一头白发,慈眉善目,精神抖擞,着灰色对襟装,虽九四高龄,仍步履轻盈,不失道骨仙风。
先生见客的方式很独特,不是茶叙,而是餐叙,即请客吃饭,边吃边聊。一张大圆桌,先生坐上首,客人依次入席,然后招呼大家:“尽管吃、尽管喝,不用客气。”我暗记了下共有十二道菜之多,鸡鸭鱼肉、豆腐蔬菜,应有尽有,还有一壶老酒。外传,先生只练打坐,不吃不睡。可眼前的先生胃口不错,荤素尽食,我带去的乐清野生小蝤蠓,先生吃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而一小碗的番薯粥是先生每天必须的。
客人酒过三巡,先生开口说:“你们尽管吃,听我讲就行了。”他用乐清口音的普通话开始闲聊,助手放了录音机在边上,南老师的几本著作就是这样整理出来的。先生会从客人感兴趣的话题开始,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引经据典,谈古论今,出口成章。先生的阅历之丰富,记忆力之强,好像没有不知的事情,连网络词汇也知,先生眼疾已看不清小字,是如何知天下事?
当先生得知我是骨科医生,就将话题转到医学,他自小就熟读医书,如《黄帝内经》更是滚瓜烂熟,理解深刻。从他的专著《小言黄帝内经和生命科学》,我们可以发现先生从独特的角度结合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对生命的认知。先生讲起,抗战期间在四川带兵,部下多有梅毒,那时盘尼西林比黄金还贵。先生从高僧处觅得秘方,将蚯蚓煎汤喝下,居然将梅毒治愈。另外,将螃蟹捣碎糊在骨折处,骨折速愈。先生说这些都是土办法,不得已而为,现在不一定合适,但也不要小看传统医学。
前些年,先生与温州最直接有关的事迹,当数金温铁路和南氏医药基金会了。南老师是金温铁路的催生者,当年由他发起建成的金温铁路,给浙南人民带来了福祉,而我也曾是南氏医药奖的受惠者。说起这些,先生十分淡定:“只不过是给家乡人民做了件事”。
时间不知不觉过了两小时,先生兴致仍高,我将自己最困惑的问题斗胆请教先生。“请教南师:如何做得好医生?”先生回答:“做个好医生难啊!做医生要放弃自我,病人有求必应,没有节假日,这样的医生谁能做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有高度的奉献精神,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南老师嘱咐:“若将人病如己病,救得他生是我生。具此诚心,方可言医。”先生当即让秘书抄在纸上,让我收藏。“若将人病如己病,救得他生是我生”,这分明是医道的最高境界。南老师极推崇“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之言。“良医为救人病苦,如只为谋生糊口,学医则为庸人之举,故须先熟读医圣孙思邈所作《大医精诚》等篇。”
南老师对医道的理解和厚望如醍醐灌顶,会让我受益终生。
最后,南老师嘱秘书从书柜取了本著作《漫谈中国文化》,亲笔签上:赠徐华梓南怀瑾二○一一、十。我恭恭敬敬地接过书。应我的要求,南老师答应与我合影留念。要知道,南师眼睛不好,忌闪光,极少拍照呵。
事后,我将此次经历与南老师的崇拜者分享,大家极为羡慕,纷纷说是我的福报。“若将人病如己病,救得他生是我生”,我将尽力去实践。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c26d780102dte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