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准提共修 > 修行心得

南山法会小记

时间:2008-07-28  来源:  作者:

南山法会归来,将要整理法会期间所记笔记的时候,莫名的却先打开了春节时候自己抄写的六祖坛经。一遍念下来,貌似恍然大悟——从前不怎么明白的句子,此时似乎都深刻地明白了。

  再看法会的笔记,蓦然惊觉,当日听上首下愚师父娓娓道来、那些生动而印象深刻、醍醐灌顶般的句子,到了自己的本子上,却像少了光环一般,变得平淡而缺乏吸引力了。也许,这就是师父所讲与自己所得的区别:文字干巴巴地留在了我们的记录中,般若却依旧生动活泼地呆在师父那里。

  而这,恰恰生动地说明了我们——我——有多钝根,有多笨。而认识到自己有多笨、多刚强难化,也许就是末学法会七天最大的收获。回想14日起香的晚上,上首下愚师父郑重开示要善待自己、认清自己、看清自己、要有自知之明,不觉汗颜:有这认识大概可以勉强算交卷了。

  

  听法药师殿

  龙口南山寺非常之大。几乎每个山头都有数座庙宇景观,没有一两天的时间很难看完。而我们修法的地方,就在这些青青的山峦中间,壮观而气势磅礴的药师殿。一整块纯白玉石雕刻的巨大药师佛像高高端坐在大殿的莲花宝座上,慈目低垂,看上首下愚大和尚倚座说法,观座下的我们席地听法。師父那浑厚的声音在大殿高高的穹顶上悠悠回旋,带着微微的回音,有着说不出的庄严、美妙与空灵。

  就在这样的情境之中,开始了七天的修法。在上首下愚師父的带领下一炷香一炷香的唱诵就不用说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与体会。除了早晚课,师父在每一座之前或之后都会做一些殊胜的开示,让我先把这些饱含着般若智慧的法语供养给大家。

  

  关于持咒:认真,精进,真诚,专注,大道在其中。真正得受用的都是老实持咒的。老参要念清楚,然后听清楚。念的清清楚楚,杂念妄念少很多;听清楚,与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相应。新参要听清楚,用耳根,好念头坏念头,简单化。念咒,念念本空,念念不住,老老实实念咒,总有水到渠成那一刻。

  关于修行:修行人无牵无挂,心净最要紧。不思善不思恶,犹如莲花不着水,又如日月不住空。真修行要舍,好坏都舍,任何境界不挂到心中。无所住而生其心。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超越好坏,超越是非,真正随遇而安。

  关于法门:把过去学过的法在心中细细参究,一视平等、融会贯通,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致。法门无量誓愿学,重点要了然于心,只有一个中心,没有两个中心,显密不二、大小乘不二,契机相应就好,没有对与不对。佛法最难的是融会贯通,不要先入为主,认为自己的法门最好。行有余力,就“法门无量誓愿学”;没有时间,就选择一个与自己相应、契机的法门,一门深入,不要走冤枉路。什么是一门深入?“心地法门”。一门深入,法的加持力才会起作用。与佛菩萨心心相应,则离道不远了。用金刚经来校正。所有的法门通过它来检验见地、观念。我们从老实持咒开始。

  关于盘腿:(熬不住的时候)从双盘到单盘,再从单盘到散盘。两条腿要下功夫,吃苦头。苦能助道,愿吃苦,跳离苦海(的过程中)进步快。

  关于上师:唯有通达般若才可称为金刚上师。与智慧相应,与般若相应。依智不依识,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经不依论。上师相应法,重点在相应,与智慧相应,不与情绪相应;与经典相应,不与论相应。法对人才对,要有能力辨别正邪。在显教,就是亲近善知识,与善知识相应,在法上成长;听闻正法;如理思维。具有正知正见、知见圆满才是善知识。交游的人要有一定的水平、内涵。一个人不懂得交朋友、没有善知识可亲近,无法进步。

  关于金刚念诵:老实持咒是基础,培养定力,身心转化在其中,禅定功夫在其中。金刚念诵是核心,直截了当,不需要拐弯抹角,进入佛法的最核心,般若智慧、耳根圆通。金刚念诵开发智慧,真正进入解脱道。准提法门不尚空谈。金刚念诵从有相入无相,无相、与空相应,是金刚念诵的体,浑然忘我,念念本空。要融合金刚经的境界。不管默诵还是金刚念诵,重点是与心相应。

  关于修身:忏悔是大修行。皈依前要懂得忏悔,皈依后要懂得发愿。贡高我慢是修行的大障碍。佛法在恭敬中求,真正的菩萨道,尊重、礼敬所有人,宁静安详,慈悲喜舍。恭敬心是我们修养的标杆,每个人自己去做功课,很重要。有一分恭敬,就有一分平和。内心清净,身口意都清净。“以佛心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这个世界上最大秘密是什么?真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无念、无相、无住的境界。修行的最高境界莫非真诚,唯有真诚才能真正的观想,老实持咒。老练成熟,通达实相。妄想太多,就是不够真,不够诚。八万四千法门,不离当下心,一定要在心地上下功夫。心住于相,不见法相,才有颠倒烦恼。情绪烦恼来时,如何降伏其心?当下降伏,直下承担。

  

  以上是末学根据自己所作笔记整理出来的上首下愚师父的开示,失误之处在所难免,还请各位同修多多指正。如我前面所说,听法时师父娓娓道来魅力四射的开示,落到不才的本子上,却变成平淡的记录,断断续续丢三落四掛一漏萬,读来未免枯燥敖牙,实是不才能力有限,非干大和尚教诲不周也。

  另外,即便听同一位师父开示,每个人的领悟不一样,所得亦未免偏颇。比如上首下愚师父反复讲的马祖禅师教嫂嫂听鸡蛋的公案,在不才听来次次都是强调“耳根圆通”、入流亡所,而在另一位师兄听来,却是師父在反复教导“信”,虔信,一切功德母。所以有一千个弟子,就有一千个师父,就有一千种对师父开示的认知和理解,凡夫常情,偏颇难免,末学在这里先告罪了。

磕头与金刚念诵

(其实上首下愚师父此次法会的开示,前面诸位能看到的部分大概是末学所记的三分之一左右,另外的三分之二,更为精华的部分,因为末学智慧不够、心量不够,也许肩膀也不够,所以不能用相对恰当的方法组织表述出来以飨同修,实为憾事。若有前辈师兄有完整版本整理出来,当为我等末学幸事,深以为盼。)

  

  磕头与金刚念诵

          药师殿依山而建,同样非常之大,里面分为三进,内以观光电梯层层相连,五色幡帛严饰、诸天环绕、壁画精妙,其雄伟庄严不仅令人印象深刻,行走其中尤其有意外惊喜。第一天意外地发现了第二进有两座庄严的坛城,胎藏界坛城和金刚界坛城,四围环以诸圆觉金身像,中间是高高的大日如来和苏悉地菩萨像。惊喜之余,赶紧磕头、绕坛城。——两座之间休息的时候,多见同修们在绕坛城,活动气脉。绕坛城还好,至少大家看起来都差不多,都是在右绕疾走。

          然而磕头则大不一样了。环顾周围的同修,忽然发现自己不会磕头了。同修多用传统汉传寺庙的方式磕头拜拜,动作稍微复杂一些,坦白说末学是第一次见到。末学只会一种磕头的方式,就是藏传佛教磕长头的那种,简单的五体投地,饱含着藏地单纯而真诚的热烈和直白,不像汉地的磕头问讯那么复杂而又涵义深远;而且长这么大第一次给人磕头,就是在道场初次见到师父时磕的那一个。跟人家磕头的方式不一样,未免一到磕头的时候就心虚,手忙脚乱地学汉地正宗的磕头方式,然而总不能在一跪一起那么短暂的时间内完成所有那些精细而复杂的动作,仓促间不免磕成汉不汉藏不藏的滑稽样子,还不得不硬着头皮一连三个地磕下去。

          这个问题严重困扰了我,而且直到法会结束也没有彻底解决——用原来的方式磕会心虚,跟人家不一样嘛;用新学的方式磕还是会心虚,磕得不好又跟不上。所以事实证明磕头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实修活动,需要在不断的熏习和练习中一步步完善和提高,达到纯熟才算入门。

          就跟金刚念诵一样。——末学的金刚念诵,有着跟末学的磕头近乎一样的经历。

  

          末学在法会之前做了很多准备。南公上师开示的金刚念诵从文字到视频到MP3,每一种都看了不下三次之多,而且每日都跟着师父的领诵MP3练习;熬腿,可以一个半小时不下座了;看书,南公上师和上首下愚师父的开示能找到的差不多都看过;更在师兄们的帮助下,熟悉法会的作息日程,参加道场的共修;待到法会前夕,虽然是头一次参加法会的新参,看起来似乎却已经很像那么回事了。自己也自信满满,颇有上考场的跃跃欲试,对这次法会抱了很高的期望,以为纵使不能“心空及第归”,至少也可以法喜充满、颇有实质的长进了。——此时一位出家师曾及时提醒过末学,教言说“不要有期望,有期望必有失望”,然而这盆冷水竟然没有浇醒末学,还是带着满脑袋的高热开始了法会的共修。

          第一天很顺利地过去了。虽然师父做了很多针对新参的开示,比如熬腿,比如念诵的方法,听了,也记了,然而却是左耳朵进去,右耳朵出来,没有在脑子里刻哪怕一道痕。虽然腿是有点儿疼,但还算忍得过去,兼之汗下如雨,十分痛快。

          第二天貌似也还好,跟着并不费力。师父做了更多针对具体修习的开示,然而也忽略过去了。我为什么而来?为法而来呀!关于“法”的开示,拼命往脑袋里装;而关于实修的开示,哦,我看过太多,已经会了,大概可以算老参了,不用记了。

          第三天,发现嗓子有点儿哑,高音有点儿绕不上了,管它呢,正常现象吧,且继续“念诵”、“听法”......师父讲多亲近善知识,多请教老参,好的好的,不才听到了。

          第四天早晨,一个可怕的问题出现了:嗓子彻底哑了。为什么人家的嗓子都不哑,只有我的哑?此时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请教同屋的师兄,结果亲爱的师兄说念诵要松放,师父反复强调的松放......松放?松放是什么?师父有说过吗?我怎么没有听到?......第四天,当我在座上念诵的时候,忽然一句一句地想起了三天以来师父关于实修的那些开示。不想起来则罢,想起来真是万千滋味涌上心头,整个儿欲哭无泪:所有这些,所有这些可能遇到的问题,师父在第一二天的时候,早已经开示过、谆谆教导过了!可是那时候我干吗去了呢?如果当时听了,记住了,实践了,哪里会有今天的事情呢?第四天的时候,我终于认识到原来自己就是那个赵括,纸上谈兵的楷模,生生把宝贵的前三天时间葬送了。现在全要推翻重来。

          第四天和第五天,每一座一会儿抓念诵,一会儿抓松放,一会儿抓耳根圆通,在空中东抓西抓,什么也抓不到,连同前三天那种虽然盲目然而认真的投入都失掉了,心中非常非常痛苦。兼之不时地思维一下师父当日的开示,再不经意地打打妄想,念念自己有多笨,两天就在这样的忙碌痛苦和反思挣扎中过去了。其间别人都哭得稀里哗啦,我固然非常非常想哭,心里堵得慌,很难受,然而不知为什么就是哭不出来。最后想遍有生以来的伤心事,才挤出六颗宝贵的泪珠,在腮帮子上挂了半天才落下来,连苏小妹嘲笑东坡哥哥脸长的诗——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都想起来了......

          大概第五天是最绝望最痛苦的一天,座中拼命想要抓一个东西,然而又什么也抓不到,甚至万念俱灰,深恨自己钝根,——看旁边七十岁的老奶奶一天比一天境界好,“我与虚空皆了不可得”,愈发着急,甚至想反正嗓子不会用,金刚念诵也不会,自己又这么笨,干脆不要用、不要念好了,几乎要放弃、想要打道回府了。到了这种地步。

          大概第五天晚上还是第六天早晨,有幸碰到善佐大师兄,大师兄对金刚念诵的方法做了更为详尽的教示,后来才慢慢好一点了。所以第六天好了一点,心中不再那么惶惶,可以坐住了。

          第七天,感觉又好了一层,近乎于找回最初的投入了。可惜法会也就结束了。观音成道日,非常殊胜的感觉。

  

          历经七天的痛苦和磨砺,经验和教训都是那句老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准提法门不尚空谈,老实持咒、金刚念诵,反复熏习、实修为要。

若心常相印

前面说过,药师殿共有三进。我们修法的地方在第三进药师大殿;中间一进是莲灯闪烁庄严而清净的坛城;最下面一进,是舍利塔,保存着佛祖和各宗高僧的舍利。其中佛牙舍利是影骨。金身舍利塔的外围环绕以玻璃展柜,陈列着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诸多的珍贵法器;墙壁上也列着庄严的壁画,详细描绘了佛祖当年从出生到传法的种种情景。这一进的壁画比起上面药师大殿的壁画,少了汉文化曼妙精美涵义深远的意境,却充满着南传佛教热烈奔放然线条粗犷的风格,一看到这些色彩鲜艳的画面,浓郁的热带气息就扑面而来。——其中有一幅的右下角标示着着画者洒脱率性的英文签名,令人联想起大英博物馆的馆藏。我看到它的时候正是药食时分,静谧的大殿里空无一人,外面哗哗下着雨,而我刚刚独自拜过佛祖的舍利、饱览过另一壁的书法和国画观音菩萨、瞻视过藏传佛教的人皮鼓、颅器、南传佛教的木版佛像,蓦然再看到这幅恍然来自大英博物馆印度风的油画,那一瞬颇有时空错乱的感觉:历经数千年的时空和各种风格迥异的文化的解读和洗礼,世尊他老人家依然故我,如如不动,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还在第一天,师父就引用南公上师的话开示说,学佛在生命中摆第一位,行住坐卧念念在道中;有了道心,生活很充实,找到生命的究竟皈依处,找到生命的归宿。次日师父进一步开示:开佛知见、入佛知见,沿着佛陀的脚印,将身心完全融入佛的解脱境界中;彻底地看清自己,才是佛陀的境界。慧根、善根烂掉了,自欺,欺人,被人欺。唯有彻底的自我了解,才能了解别人,走上解脱大道......佛法在心行,根在自己。信、愿、行。见地、行愿、修证。不昧因果,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八万四千法门,不离当下心,一定要在心地上下功夫。

          

          说实话,诚心诚意给佛祖的灵骨磕几个头是容易的,理解师父这些话却并不容易,更别说开佛知见、入佛知见的行持了。学佛在生命中摆第一位,听起来似乎并不难,如末学般学人也自认为已经在这样做,然而生活中随便一点小事,都是最好的检测剂,道心真伪立辨。听到人家批评自己,能做到如饮甘露否?真心忏悔,能做到破除贡高我慢、谦虚否?烦恼现前,能做到当下降伏否?日日念四无量心,做人做事能如理如法否?照顾好脚下、照顾好起心动念、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因缘果报清清楚楚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否?礼敬诸佛、貌似恭敬心圆满,然而内心平和否?还会看不惯这看不惯那否?上师相应,能事师如佛否?认清自己难,做好自己更难。听了三两句不相干的闲话,烦恼就来了,因地不真、果遭迂曲,我们障道的最大因缘就是我们自己,要懂得照顾自己的念头,当下都照顾不好,一个人都靠不住。师父讲的。

          末学个人的理解,修行就是不断洗白自己的心的过程。当我们心心念念都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时候,就自然与上师相应、与佛菩萨的心相应了。密宗之所以讲师徒要互相观察三年——我实际听到的是十二年——才决定要不要拜师授法,我想这个过程,对弟子而言,其实就是洗白自己的心的过程,心不能清净如法,不能成为听受正法的法器,徒然浪费时间,与师与己都无益。另外,师父一再讲恭敬心、讲真诚,讲真修行是当下承担,照顾好当下,起心动念、与人互动欢欢喜喜,没有大解脱也有小解脱。我想师父既是在讲修行,更是在讲做人。如同我们同屋师兄说的,人都做不好,谈何成佛。“佛是人世间一切的圆满,人格圆满,福慧圆满,佛菩萨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尊重、充满了礼敬、平和”,这是师父的开示,也应该是我们修行的目标。法会回来,除了师父讲过的修法部分,我个人觉得还是应该从照顾好自己的起心动念,尊重、礼敬、善待周围的每一个人开始,看清自己,做好自己,再谈其它。——这也就是为什么,师父关于准提法、关于法门的更多重要开示我没有心量整理出来,法会之前我觉得那些才是最重要的,但法会之后我不这么看了。我认为做好自己、洗白自己的心,先做好人更要紧;懂得忏悔、当下心照顾好了,其它的应该更容易些。师父讲开悟前如丧考妣,开悟后还是如丧考妣,习气还在,修行大有事在。既然如此,那么还是日常生活中从一点一滴开始熏习为好,争取自心清净、身口意清净,根器硬一点,早日成为能够听受大法的法器。——个人的一点看法,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同修多多指正。

          

          法会后印象深刻的是上首下愚师父的慈悲。慈悲不是一种当时能够震撼人心的品质,却像一颗种子种在你心中,在不经意的时候绵绵长长酝酿生长,然后在你忽然意识到的时候,才感受到它大海般壮阔又绵绵不绝的力量。师父的慈悲在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微小的烦恼他都会照顾得到,用最慈悲的方式,来开示,来帮我们对治。常常事后明白过来一想,哎呀,我那是什么烦恼问题啊,值得师父这样花力气解释排遣,明明是自己愚痴无明么。进而想,烦恼和情绪固然起于我们的愚痴无明,师父也不过是用我们能够理解的方式来帮我们对治、略施一法而已,论其究竟,也是万法归一,一还要放下、师父指月,终究月亮也不是真的。黄叶止儿啼,我们不明白,想来师父心中是明明如镜的。然而师父竟然那么认真,处处体谅、处处替我们的小心眼儿着想,给凡夫的愚痴和无明留面子、照顾我们那颗还没有找到究竟的心、费心费力帮我们排解,真是怎一个慈悲了得!每当想到此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唯愿师父法体安康,佛行事业广大圆满!

一路同行

法会七天,殊胜事例不胜枚举。有原本是进山的香客就地变同修的,有同修多年治不好的毛病三天就变好的,更有同修感受殊胜、乃至虚空不堕、不愿下座的;就连末学这等钝根大笨的,也曾落入某种貌似无想无记的糊涂境界中,被师父一罄敲出来的。小参报告上,每一个人都有他独特的感受、需要表达的感动与感激,静心听来不免感慨万千。因为末学在小参报告上不幸没有办法说话,所以现在要说的就不免多一点,且容末学罗嗦一回。

          记得有位师兄讲来法会的经过的时候,师父有说过一句话:各有因缘。回想末学能够有幸参加这次法会,要特别感谢泽师兄一直以来默默无私的法布施和这次法会服务团队的善天师兄的一再帮助。没有他们的关照和提点,只怕末学连南山寺的门朝哪边开都找不到,遑论领法旨而归。法会之前,末学有幸见到了本地多位资深师兄,有些师兄负责在台前招呼,有些师兄愿意在幕后做事,不管台前还是幕后,末学都从所接触到的师父的弟子们身上,感受到了他们对师父真实的热忱、恭敬和信心,在真正见到师父法相之前,这一点是令末学最为印象深刻、也最为震动的。可以说,正是师兄们的热忱令末学动容,才有法会一睹师父慈颜的机缘。——现在,师兄们的这些美德,已经成为末学学习的标杆和动力,希望有一天,末学也能够像他们一样。

          此次法会的另一大亮点,小参报告上大家讲的比较多的,以至于师父后来开示说,大家要为法而来,不要为常住而来的,就是这次法会的舒适度,是历次法会最好的。到了法会就像回了家一样,连坐垫的软硬这样的细节,都一一照顾到了,实在是难能可贵。我想此点一方面要感谢南山寺和药师殿的常住,另一方面,还是要非常、非常感谢曹会长——善达师兄伉俪和他的团队、诸位烟台的师兄们台前幕后为大家所做的一切。在这样喧嚣的尘世中,能有这样一些一心为法、无私奉献的师兄们和同样无私奉献的团队,将法会组织得像一个温暖的准提大家庭一样,实为弥足珍贵、可遇而不可求,唯有感动,唯有感恩,唯有惜福。

          哦,对了,早餐的益生纯牛奶很好喝,跟一般的纯牛奶非常不一样。听说益生的奶牛平时都是听准提咒的,纯绿色,也许这就是奥秘了——对健康有益啊。

          

          末学在前面第二部分,把自己形容的很痛苦,如丧考妣;其实七天的法会有山有水,只要不上座,其它的时间还是很快乐的。

          

          有幸跟一位老菩萨同房间,老菩萨身板健朗、世事练达、博古通今、尤喜山水,末学颇跟着走了几多山路,领略了一番南山的气象风景。从秦长城到汉王宫,一路评秦皇品汉武说三国,做人做事,从老菩萨那里领悟了很多,不晓得是哪辈子修来的福气——倘若还有这样的法会,末学希望能有继续跟老菩萨同室的荣幸。陪老菩萨站在颇有气势的南山秦长城上,远眺点缀在群山之间的绿瓦飞檐、各式古建筑,本该附庸风雅诗词泉涌的,然而不晓得为什么只冒出了“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句,下句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倒是路边的石刻记起来了: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然而又与情境严重不符。——当时也曾动念,为啥单单记起这半句呢?结果两天之后,巧合就来了,师父赐字恰在其中,孰可思议,孰不可思议乎。

          另一位室友师兄更是末学的大菩萨,数年前末学最初接触佛法,即始于菩萨师兄。中间失去音讯多年,末学时常念想,想不到竟然在此次法会重逢,实是巧合中的巧合,深叹佛法不可思议。——每日下座回房间喝菩萨师兄珍藏版的普洱茶,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而每个早晨,在她忙成一团的时候,悄悄为她沥一杯热茶,是一天中美好的时刻,宁静而安详,乐在其中。后来金刚念诵念不好被她讲,深为叹服,果然姜还是老参辣;然而脸皮还是我新参厚,所以茶还是我喝得多,照单全收。

          

          联谊晚会。不参加联谊晚会,不知道法会有多藏龙卧虎。见识了正宗的五禽戏,见识了相当级别的瑜伽表演,见识了多位师兄的美妙歌喉,更见到了同修们对师父的一片热忱恭敬心。尤其善进小师兄的一曲古琴《阳关三叠》,琮琮铮铮,清亮纯净,羽衣翩仙,惊艳全场,令人仿佛回到了遥远的古代。而善光师兄最后的朗诵更是荡气回肠,佛法与专业完美的结合。

          在同修们的歌声中,偶然抬头,望见师父、常住、诸位出家师的案几正对面,高高的东方琉璃世界的壁画。衣饰庄严的药师佛从容端坐其间,诸佛、菩萨、金刚、护法曼妙环绕,画笔细腻、意境宛然,祥云缭绕、恍然仙境。左右两边的壁画描绘着梵天、帝释天,诸天环绕的情景。此时同修响亮的歌声在大殿高高的穹顶上回旋,绕梁不绝,而地上诸同修环坐而静听——那一刻有着非常奇妙的感受,仿佛我们与壁画中的情境并无区别,只是换了一个场景而已。有一瞬甚至会想,我,怎么会在这里?当真如梦似幻,今夕何夕。“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晚会以南公上师的桌面圆圆结束,非常美的一首歌:桌面圆圆,人也圆圆,也无聚散也无常;若心常相印,何处不周旋?但愿此情长久,哪里分地北天南......

  

          药师殿的工作人员,除了为我们提供汤水,还有一点做的非常好,特别要提出来:他们在这七天的时间里,从早到晚全天播放师父领诵的录音。不晓得是他们是自己要这样还是怎样,无论如何,都是十分令人赞叹的一个举措。七天中天气有阴有晴有雨有雾,莽莽群山之间层云缭绕,坐落山间的大殿外常常风雨如晦,然而每至殿外必听到师父那低沉的金刚念诵声,在群山之间回环旋绕。尤其大雨天阴沉的薄暮,殿内近乎空无一人的时候,在殿门口听师父低沉的声音在阴霾的云层和风雨声中传播得很远很远,有着一种不可言说的威严肃穆,令人身心顿安,如子得母。——末学偶尔会发狂想,在这样阴沉的天气中、这样瓢泼的大雨中,找一个山头跏趺安坐,默听师父沉厚的诵音在山间错落起伏,该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然而终究是凡夫的念想,想想而已。

          第七日上午法会结束,离开药师殿下山的时候,师父金刚念诵的声音依旧在大殿外朗朗的蓝天下、郁郁青山之间回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令人依依之情顿生......这是药师殿和法会最后留在记忆中的景象。

  

          当日下得山来,回到城区的时候,才发现,城市还是那个城市,街道还是那个街道,我也还是那个我,然而不知为什么,仿佛天地变宽阔了,天高地阔,连视野也变宽了......

  


  上一篇: 殊胜的开示

  下一篇: 峨眉山之行圆满结束!感谢帮助我的几位师兄!!!

...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